天人合一的现代思想来源及阐述

合集下载

天人合一的先哲智慧和现代阐释

天人合一的先哲智慧和现代阐释

天人合一的先哲智慧和现代阐释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其基本思想是人的生理、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已有提出,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

也有认为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但这一理念并非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世界上其他宗教和科学阐释都有类似观点。

在西方文化的物质观中,强调自然和自然本身的自我演化机制,认为世界秩序源自于强有力的自然个体相互竞争的“天机”,人类作为自然的有机部分,也必须遵循大自然的法则而生活和劳作。

以工业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过分纵容人类改造世界的主观欲望,促成了人类历史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几乎把人类文明逼入了难以为继的绝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夫妇合气,子自生也。

”在《荀子·礼论》篇中:“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易经》的谦卦的彖辞中有一句话:“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非常明显提出了“天道、地道、人道”。

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就是说天道:光明普照大地,毫无私欲地滋生、周济万物,地道:德厚而容纳、长养万物而运行不息。

人类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勤劳善良,谦卑笃行,尊重自然万物。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对于“天人合一”的启示,在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中是指:万物之灵的人应该向天地父母学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我们人也应该效法天体的稳健运行,强大自己,奋斗不息。

当然,人若违背“天道”,沉沦安逸,奸诈作恶,就会受到一定天意的制裁,比如雷电、大风、酸雨、雾霾等。

大地胸怀广大,接纳万事万物,而且没有怨言,体现了博大的胸怀。

天人合一 总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天人合一 总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天人合一总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天人合一的概念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教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它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人的修身养性,调和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在这种理念下,人们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同时,人们也注重与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强调互助与合作,建设和谐社会。

天人合一的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天人合一可以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同时,天人合一也提倡人们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通过自我调整和自我约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总之,天人合一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

它在实践中引导人们关注个人修养、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撰写,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示例: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和总结。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天人合一这个概念进行简要的概述,说明其背后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基础。

接着,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结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从三个要点阐述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实践。

第一个要点将着重讨论天人合一在个体修身方面的作用,探讨如何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达到心身的和谐统一。

第二个要点将聚焦于天人合一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重点研究如何通过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感受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共融。

第三个要点将探讨天人合一在社会层面的意义,探究如何通过倡导合作与公平,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考察及当代启示——由日本地震事件引发的思考

“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考察及当代启示——由日本地震事件引发的思考
天 人 合 一 ” 想 的 源 头 考 察 及 当 代 启 示 思
— —
由 E本 地 震 事 件 引 发 的 思 考 l
孙 宇 ’ 王 博 北 京 1 07 ; 0 8 1 2北 京 大 学 城 市 与环 境 学 院 北京 1 0 7 ) 0 8 1
( 1北 京 大 学 马 克 思主 义 学 院
想 法 可 以概 括 为 “ 人 合 一 ” 协 调 发 展 思 想 . 在 充 分 发 挥 人 会 组 织 形 式 的合 理 化 转 型 天 的 即 的 主 观 能动 性 的 时候 . 须要 以尊 重 客 观 规 律 为前 提 必 为 了摆 脱 日益 严 重 的 生 态 危 机 . 建 生 态 文 明 的 和谐 家 园 . 构 我 天 思 《 传 . 言 》 张 : 夫 大 人 者 , 天 地 合 其 德 , 日月 合 其 实 现人 类 文 明 形 态 的根 本 变 革 . 们 需 要从 “ 人 合 一 ” 想 中 汲 易 文 主 “ 与 与 明 。 四时 合其 序 。 与 与鬼 神 合 其 吉 凶 。 先 天 而天 弗 违 , 天 而 奉 天 取 有 益养 料 , 分 挖 掘 其 蕴 含 的 精 神 资 源 和思 想 精 髓 . 挥 其 应 后 充 发 时 ” 这段 话 的 意思 是 说 “ 人与 自然界 要 相互 适 应 . 互 协 调 所 谓 有 的生 态 价 值 。 我们 应 树 立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发 展 观 . 过 加 强 生 相 通 完 加 不 ‘ 先天 ’即为天之前导。 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加 以引导 ; , 在 所谓“ 后 态 教育 、 善制 度 建 设 、 大 监 督 力 度 , 断 深化 人 们 对 生 存 价 值 丰 在 天” 即遵循 自然的变化规律 。 。 从天而动 。” 可见 , ② 作者 意在说明天 和 生 态 环境 的认 识 . 富 人 们 对 生 命 意 义 的体 验 与 感 知 . 全 社 会 形 成 热 爱 自然 、 护 生 态 的 良 好 氛 围 , 生 态 安 全 观 、 态 文 保 使 生 人 合 一 的重 要 意义 . 而且 还 指 导 人 们 如何 才 能 达 到 天 人合 一 怎 样处 理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是 中西 文 化 之 间 的一 个 重 大 区别 明 哲 学 观 、 态 文 明价 值 观 等 多 种 观 念 观 深人 人 心 . 化 为 人 们 生 内 中 国历 来 重 视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统 一 .而 西方 国 家 则 注 重 通 过 征 的 价 值 信 仰 .从 而将 其 转 化 为 构 建 生 态 文 明社 会 的 内 驱 力 和 源

简述天人合一

简述天人合一

简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统一。

在这个理念中,人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当人们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合一时,他们会更加尊重和保护自然,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它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相通。

人类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自然的影响,人的行为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人们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的联系。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下,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和生命形式。

人类的存在不应该破坏生态平衡,而是应该与自然共同发展。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应该采用可持续的种植方式,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天人合一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利,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只有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与现代科学和环保理念相契合。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与自然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保护环境不仅关乎人类的生存,也关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实践中,实现天人合一并不容易。

人们需要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转变对自然的看法和对待自然的方式。

这需要教育的力量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天人合一是一种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和谐。

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NO. 4 A ug us t 2 01 5

人 文 新 论
《 周 易 的“ 天人 合 一 ’ ’ 思想 及 其 当代价 值
王 超
( 南开 大学 马克 思主 义教 育 学 院, 天津 3 0 0 0 7 1 )


要: “ 天人 合一 ” 是《 周易 》 一 书的重要思 想 , 其 形成过程 体现 了中国古人逻 辑思想 的演绎发展 , 见 证
第 4期 2 0 1 5 年 8月
华北 电力大 学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l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Th e Thi n ki n g o f Ha r mo n y Be t we e n t he He a v e n a n d Hu ma n i n
Zh o u  ̄i a n d i t s Re a l i s t i c I n s p i r a t i o n
了 中华 儿 女 在 中华 大 地 上 生 生 不 息 的 生 产 与 生 活 过 程 。《 周易 》 的 思 想 蕴 含 着 中 国 古 代 人 民 丰 富 的 传 统 智 慧 。通 过 对《 周易 》 天 人 合 一 思 想 的考 察 , 人 们 能 够 更好 地 认 识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精 髓 , 把 握 中 国 古 人 的 思 维 模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周易的经验性质周易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人民在实践过程中的总结是其时代发展的产物系辞下言易为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然后始画八卦周易系辞下而成因此观物取象成为周易的形成方式观天象察地理可以归为一类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考察而取诸身和取诸物则体现了古人对自身以及周围人文环境的把握并由此形成互为影响的天地人三者统一

论孔子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论孔子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论孔子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孔子讲的天人合一,有个道理,就是“天下归仁”。

而实际上“天人合一”是庄子提出来的,后世儒家把它借来用。

庄子又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表达心物一元的观点。

这两句话发挥起来,又一篇大论文。

“心物一元”绝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但也可说是纯粹的唯心(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唯心”)。

“天地一指”的“一指”并不是一个手指,而是一个东西,是一体的意思。

“万物一马”是以一匹马来做比方,整匹的马,有马头、马脚、马尾、马毛等等。

所有天地间的万物,就好像马的头、马的脚、马的毛等等总合起来,才叫一匹马。

离开了马的毛,不是完整的马,离开了马的尾巴,也不是完整的马,离开了马的任何一样,都不是完整的马。

由众归到一,由一散而为众。

所以憨山大师的诗有“乾坤马一毛”之句,整个宇宙是马身上的一根毛。

就好像我们现在文学中的“沧海之一粟”,我们的人生,不过沧海里的一个小水泡一样,但虽然是小水泡,也是大海中的一分子。

所以要我们“会万物于己者,其惟圣人乎”,这是南北朝一个著名的年轻和尚僧肇说的。

他只活了三十多岁就死了,但他的著作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他的名著《肇论》,融和了儒、佛、道三家。

他这句话是真正的圣人境界,修养——不是理论——到物我同体。

人与物是一个来源,一个本体,只是现象不同。

好比在这间屋子里,我们都同样是人,但相同中又有不同。

因为你是你的身体,你的样子,我是我的身体,我的样子。

但是虽然各人不同,却又同是人类,“乾坤马一毛”就是这个道理。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摘要: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历史背景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实践与应用三、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四、如何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五、天人合一对未来发展的启示正文:天人合一这一概念,源自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是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主张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和谐共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我国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应用,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思想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展现出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历史背景天人合一主张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和谐共处。

这一观念起源于古代,受到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推崇。

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社会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实践与应用在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古代皇帝祭祀天地,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农民依据节气耕作,遵循自然规律;医学家研究阴阳五行,以求人与自然平衡。

这些实践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此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儒家倡导仁爱、礼仪,以和谐人际关系,这些都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古代社会的广泛应用。

三、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天人合一的思想重新受到关注。

现代社会应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在:提倡绿色环保,节约资源;强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如何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首先要有尊重自然的意识,将自然视为人类的朋友而非征服的对象。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

今天我谈谈这个思想,并分析一下这个思想的现代意义。

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天人相分”的观念,但远不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远。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但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道德规范是有人格意志的“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这就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左传·桓公六年》)的观点。

周内史叔兴说过:“吉凶由人。

”这意味着,先前的具有人格神意义的“天”遭到了质疑。

到后来,郑国子产更进一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这显然是一种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但讲得极其朴素简单。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等和谐统一的多重意蕴。

“天人合一”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出现的甚早。

《易经》中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

最先阐述这一思想的是庄子,《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个人修养、传承中华文明精髓,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的产生及理论内涵

天人合一的产生及理论内涵

“天人合一”的产生及理论内涵“天人合一”的产生及理论内涵ﻭ“天人合一”思想把自然界与人类置于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体中考察;它既是一种宇宙论,又是一种方,同时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哲学思想。

“天人关系”始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则始终是哲学的基本精神,正如许多学者所说,这一学说要求人与自然统一。

天人统一的思想几千年一直指导着人的生活,显示其特有的活力。

而这在当代是有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ﻭ自然哲学是一种有机论的宇宙观,它用气、、五行说明宇宙的构成和运动。

我们知道,在它看来,人与自然是同质的,都由元气所构成。

中的“天人合一",就是植根于这种有机整体的系统观念,其中还内含了万物有灵的思想。

它的产生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从远古到殷商为萌芽阶段。

“自我意识”朦胧的时候,人类便不自觉地开始有了“天人关系”的直觉领悟。

当时,人类依赖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并由对大自然的不了解而感到它的神秘,由神秘而畏惧;由于神秘与畏惧的共同作用,原始或巫术产生了。

在原始人类看来,大自然中有一种神秘的、超验的力量在操纵着人的吉凶与祸福。

于是人神和祭祀问卜便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

而当原始经济从采集渔猎到畜牧业和农业阶段时,组织也由原始部落进化到了氏族公社。

至此,人类开始认识到生命既得之于自然,又得之于祖先.所以,在氏族公社的祭祀中,就有了自然神与祖先神合一的情形。

正如《尚书尧典》中所说的“人神以和"(P4),其意就在说明自然神与祖先神不仅相遇,而且关系亲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人神互参,人兽共体。

由此,人们便有了天人而一的体悟。

《易传系辞下》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P843)这正昭示着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西周是天人合一思想初步阶段.西周时期,“天”为最高主宰的意识进一步确立,这种天国与人间、神冥与世俗合而为一的本身就蕴含着人们试图要对自然与、天道与人道关系进行总体把握的意识.在这种意识里,作为最高对象的“天”不再被崇拜为“神",而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世界本质的一种抽象;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已使用一系列较为抽象的概念进行推理和。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一个古老的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

这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被历来的思想家所重视。

在儒、道、释三家中,天人合一又有着不同的含义。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所以,其在道家中的含义是: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所以主张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的。

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

到了汉代,董仲舒又继续继承发展这一思想,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有主宰人间吉凶赏罚的属性。

这一思想,对古代政治所产生的影响是,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皇帝至上,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稳固了封建统治。

“天人合一”对现在而言,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这对于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直以来,人类都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使得现在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

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

所以,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所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当代生活的启示同样很重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了解学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也恰恰是建立在不违天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的。荀子在其《天论》篇中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里的“天”强调为“自然”之意。荀子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掌握天时,利用万物,强调只有尽人、物的自然之性,方能参与天地之化育。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毕竟是由个体的人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构成的,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归结到人与社会的和谐里面是完全合理的。
孔子理想中的社会是“和”,即人与人,个体与社会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他强调“和”“同”的一面,重视礼的规范调节作用。孔子把“仁”作为“礼”的思想依据。“仁”用孔子的话概括起来就是“爱人”。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意思是说: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行为庄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而不搞小团体,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孔子还明确主张,君子应弃前者而取后者。可见能够宽厚待人是君子人格中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季羡林. “天人合一”新解[J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3, ( 1) :34-35.
[2]徐诚,寿杨宾. “天人合一”及其现代意义[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9月, 26(3):8-11.
[3]夏显泽.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对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意义[J].保山师专学报, 2002,22(4):27- 31.
二、道家的“天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思想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道家在论述“天人关系”时更注重“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以“究天地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本。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勾画的宇宙生成模式。天地人和宇宙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都不能离开道而独立存在。道家把天地人万物看作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是一个小宇宙,天地万物是一个大宇宙, “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人释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等与谐统一的多重意蕴。

“天人合一”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出现的甚早。

《易经》中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就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

最先阐述这一思想的就是庄子,《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就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就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就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就是主宰人、特别就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就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就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就是大天地,人则就是一个小天地。

二就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就是说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就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与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就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与谐关系,倡导把人瞧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与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仍就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提高个人修养、传承中华文明精髓,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演变

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演变

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演变中华文化被誉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就是天人合一。

这种思想以人为主体,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宇宙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博大深邃、气势恢宏的理念。

一、天人合一的起源天人合一思想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黄老思想。

黄老思想主张“道”是自然、宇宙的根源,而人亦属于自然之中,人和自然应当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期。

从当时的文献记载来看,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天人合一倾向。

同时,中国的宇宙观念中也体现了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的观点,这种观点又进一步推动了天人合一的进程。

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表现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中国被广为传播,成为人们行为和价值观的一部分。

这种思想在宗教、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体现。

在宗教方面,儒家、道家、佛家三者都体现了类似的思想。

儒家强调自我修养,和谐社会;道家注重自然、内心与宇宙的联系;佛家则强调人与所有众生的平等。

在文学方面,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影响了文艺创作,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虽然没有明显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但其中展现的是一种相互关连、相互拥抱的自然景色,恰好代表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

三、天人合一的演变过程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许多变化。

其最初的形态主要是一种宗教信仰,是将人与自然、宇宙建立起联系的一种方式。

到了唐宋时代,这种思想逐渐渗透到文艺中,成为一种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个性和特点。

到了明清时代,这种思想又和政治相结合,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主张人应当和天地万物相互融合,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也应该追求和谐、统一。

四、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表现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天人合一思想仍然被持续传承,并拓宽了自己的内涵。

当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包括让人类和全球环境形成联合体,使自然栖息地回归到生命力旺盛、和谐共生的状态。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始万物”,阴阳。

地:“生万物”,柔刚。

人:“成万物”,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二、几种主要的“天人合一”观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的涵义并不是固定的。

“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既可以指人格化的至上神,也可指自然规律、命运、机遇等。

有关它的具体含义学术界中说法也比较多,比如冯友兰认为天有五义,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

张岱年认为“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

”“人”的涵义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它一般就指人类,但有时也有侧重,或者有更为具体的指称,如可以指统治阶级、圣人,也可以指社会现象、人为努力、人为造作等。

总之,天和人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涵义,而“天人合一”作为天人之间统一性的一个高度概括,也就具有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周代宗教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周代宗教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周代宗教*导读: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论之一,并在近代以来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性论题。

特别是20世纪以来,现代社会发展过程……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论之一,并在近代以来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性论题。

特别是20世纪以来,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因此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化解现代社会弊病的重要思想资源。

这种现代解读源于天人关系中天的意义多样性,不过当我们试图向前追溯至思想源头时,天所具有的宗教意义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众多神灵在人类早期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具体到与天有关的信仰,则情况更为复杂。

《国语楚语下》曾记载绝地天通的故事,叙述了从上古民神不杂的祭祀秩序到民神杂糅的混乱状态,最后到颛顼时绝地天通,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重新恢复了稳定的信仰秩序。

但是,这里的天、地并无神格意义,更多是指示上下方位之别。

同样,在殷墟卜辞的记录中,尽管早已有天字,但其却也不是在神灵意义上加以使用,仅有大字之义,如天邑商、天戊之天,都表示大的意义,与天帝之天无关,也与人头顶上之自然苍穹无关。

在殷商时代,至上神被称为帝。

殷商之帝权能巨大,可以令风令雨、降祸降疾、受年受佑,可以说掌控着人世间的一切。

但是,令人好奇的是,作为君主的商王却只能向其祖先神以及其他神灵如河、岳祭祀献享祈福,卜辞中全不见祭祀上帝的记录。

由此可见,作为至上神,殷商之帝与人间的关系只限于单方面的施加影响,而人却无法与其联系交通。

王国维先生曾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鼎革反映在宗教信仰层面,便是信仰对象由殷商之帝逐渐转换为周人之天。

在周初文献中,帝、天两个概念在使用中可以互通并存。

如《大盂鼎》铭文:丕显文王,受天有大令,而《大丰鼎》则是丕显考文王,事喜上帝,《尚书召诰》更是天、帝连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尚书多士》也如是,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与此类似的例证还有很多。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曹西贝摘要:“天人合一”思想自中国古代以来一直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天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本文主要从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和宋明理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加以探讨,进一步分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天人合一;儒家;道家;董仲舒;张载天人合一,最初可以追溯到殷商末年产生的《易经》,它是《易经》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认为人从属于天,天和人就是合一的,不可分割。

《易经》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指出:“乾道为男,坤道为女。

”(《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而后又运用“近取诸身”的方法,将八卦比作人身体的八个部位。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卦分别代表自然界的八种事物或现象,这八种现象与人的生命有密切的关系,被看作生命中不可的条件,至此,“天”、“人”就完全合一了。

《易经》强调将天、地、人并立起来,这说明了天地之道和人之道是缺一不可,不能分割的整体,我们不能片面地孤立事物,而是要考虑事物的整体性。

一、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商周时期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萌牙阶段,此时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天”主宰“人”,但是已经开始与“德”联系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儒家天人观的基调,主要体现在孔子、孟子的思想中。

[1](一)、儒家经典的“天人合一”思想先秦时期可谓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儒家道家等纷纷出现“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天人合一”思想已从人格神的关系,上升到了现实世界,逐步走向成熟阶段。

儒家的“天人合一”始于孔子,天人关系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具有畏天命,知天命的天命观。

他认为天命至高无上,人们应该敬畏天命。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孔子在此说了解他的只有天,是自然的天,他认为,“天”是道德权威性的最终根据,并且保留了有意志的人格神的意义。

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

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

“天人合一”是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

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

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提出天人合一的是谁

提出天人合一的是谁

提出天人合一的是谁提出天人合一的是谁 1「天人合一」此词,源自北宋儒者张载阐述《中庸》思想之于儒者,而谓:『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干称》,相应《中庸》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有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自诚明」则「因诚致明」,乃率天道之性,而谓「得天而未始遗人」;「自明诚」则「因明致诚」,乃袭人道之教,而谓「致学而可以成圣」;《中庸》又谓『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故谓「天人合一」,又以德合性教而谓「天人合德」。

《中庸》论述天道与人道之思想,乃是相关天道之自然无为与人道之造作有为,同样见于当时道家思想。

《老子》有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庄子‧在宥》有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皆以阐述「自然无为」与「造作有为」之差异。

然而因为中国古代思想于天人之际的相互关系,本有种种论述观念,后来往往皆以「天人合一」此词作为标举;因而后世许多「天人合一」词义用法,已经不限原本张载创设相关《中庸》意涵,而指涉对应及种种不同哲学思想观念。

「天人合一」此词,当代也就成为容纳许多观念集合的复合意义词汇。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相关观念「天人合一」词义,用以指涉相关「自然无为」(天道)与「造作有为」(人道)的会通统合关联。

此种相关《中庸》的「天人合一」观念,牵涉心理感应认知活动的运作机制;通常是以心灵的直觉印象,对应于天道之自然无为;而以心思的认知概念,对应于人道之造作有为。

易简得理《系辞传》所谓『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知」相关直觉印象之自然无为,「坤作」相关认知概念之造作有为,而以对应「天人合一」;《系辞传》又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东岐明乃以「天人合理」谓其智识之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人道顺应天道,确实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原型。

孔子在称赞“尧之为君”时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圣人的一切作为,无不是效法天道或天象的结果。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只要顺乎农业的节气,收获的粮食就可以吃不胜吃,先秦著作中不少地方都提到了“秉时”、“顺时”、“应时”,有所谓“不违天时”、“节四时之适”、“审时以举事”的说法。

总之,中国文化特别在乎天时地利人和,讲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人们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节奏,完全同自然运律相吻合。

这当然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有关,因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决定了不需要征服自然,不需要戡天役物,而只要顺应自然,就可以获得维系生存的基本条件。

其实,“天人合一”不仅是儒家的文化诉求,同时也是道家和佛家的文化偏好。

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所谓的“因其固然”、“依乎天理”,都鲜明地体现着他们思想的自然主义性格。

《庄子·天地篇》对“机械”、“机事”、“机心”的嘲讽,分明拒绝了那种背离自然之“大道”,致力于以人役物的取向。

在道家看来,役物的结果只能是役于物,到头来人反而沦为物的奴隶。

这种吊诡,已经被现代文明的历史命运所一再证明。

当然,天人关系不仅表现在外部自然界与人类自身之间,它还指自然无为与人为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均非实体,而是两种状态或境界,显然,即使发生在人世间,只要是出于事物的本然之性、固然之理、当然之则,也属于“天”;即使发生在自然界,只要是违背自然本性的人为过程,也属于“人”。

德国的荷尔德林有诗云:“诗意地栖居于世。

”那是对早已逝去的生存方式的追还。

这是诗人对自己亲临状态的一种刻画。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意境实在是有些过于奢侈。

因为我们对田园的淳朴早已久违了。

返朴归真,顺乎自然,乃是恢复科学技术古典精神唯一可能的选择。

海德格尔区分了古典技术和现代技术,他认为古典技术尚不存在与天道对立的性质,只是因为现代技术才形成了今天人类的生存困局。

在他看来,艺术不过是真理的澄明,而真理的澄明归根到底不过是本来如此者的显现,用中国先哲的话说,也就是所谓“道法自然”。

因此,使现代科学技术摆脱戡天役物的姿态,恢复科学技术“道法自然”的原初本性。

唯有这样,人们才有可能复归于“诗意地栖居”。

正是在这些方面,中国文化传统的“天人合一”取向,无疑能够为现代人提供深刻启迪和精神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