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眼教学思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教学思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学习这一单元,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意思,然后在引领学生欣赏选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色。
所谓“散而不乱”,是说文章“形”的特点是“散”,可能是材料琐碎,布局分散;“不乱”是说文章“神”的特点是不乱,就是说文章始终是围绕着它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
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形散神聚”。
所谓“气脉中贯”,“气脉”,百度解释为“文章的气势、结构和脉络”。
实际上“气脉中贯”就回答了散而不乱的原因,就是因为散文无论怎么样都有一个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写作意旨,或阐明一个道理,或表达一种情感,或传达某种精神;也有一个是文章形成全篇有机联系结构脉络。
实际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就是散文在形与神、外与内上的一个特点,简单的理解,就是容量大、构思严。
那么,如何来把握“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一是“提要钩玄”,一是要“因声求气”。
提要钩玄,就是要提取能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并探究这些语句的含义,探求文字中隐含的深刻道理。
因声求气,就是要通过反复诵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作品的风格神韵。
赏析指导部分,既给我们介绍了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又教给了我们把握其特点的方法——提要钩玄,因声求气。
所以学习这一单元,重点就是要引领的学生运用提要钩玄,因声求气的方法,赏析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1.落实基础,提高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读自译,强化文言词句知识的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读懂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
(文字)2.理解内容,收获思想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散文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思想认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PPT实用课件 人教课标版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 不乱, 气脉中 贯PPT实 用课件 人教课标版1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文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艺 全 才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 不乱, 气脉中 贯PPT实 用课件 人教课标版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 不乱, 气脉中 贯PPT实 用课件 人教课标版1
(1018~1079年) ,字与可,号笑 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 等。北宋著名画家、诗人。元丰初 年知湖州(今浙江吴兴),未到任 而卒,人称文湖州。他与苏轼是中 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 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文 与可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 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 表人物,很受苏轼敬重。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1037~1101)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苏洵的第二个儿子,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 文家、诗人、词人,豪放 派词人代表。宋仁宗时, 与弟弟苏辙为同榜进士, 仁宗赞轼、辙兄弟是国家 宰相之才,名动京华,苏 轼时年21岁。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 不乱, 气脉中 贯PPT实 用课件 人教课标版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 不乱, 气脉中 贯PPT实 用课件 人教课标版1
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
推荐作品: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助读链接]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引用了同乡方孝标在《滇黔纪闻》中记叙的有关桂王抗清的史料。
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案”牵连被捕。
《南山集》的作者戴名世富有民族气节,是方苞的同乡旧友,方苞曾给《南山集》作过序,《南山集》的木板又藏在他家,因此受牵连入狱。
后来经过大学士李光地竭力营救,才得免死,被编入汉军旗下为奴。
[基础自测]一、读准字音遘.者(ɡòu) 有瘳.(chōu) 痼.疾(ɡù) 梏.扑(ɡù) 晷.刻(ɡuǐ) 主谳.(yàn) 口呿.(qū) 舌挢.(jiǎo) 二、一词多义(1)作⎩⎪⎨⎪⎧作.而言曰(神情激动)此疫作.也 (动词,发作) (2)叩⎩⎪⎨⎪⎧余叩.所以(动词,问)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动词,击)以手叩.门扉曰(动词,敲击) (3)易⎩⎪⎨⎪⎧是疾易.传染(副词,容易)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动词,改变,更改)或未易.量(副词,轻易) (4)即⎩⎪⎨⎪⎧即.幸留,病数月乃瘳(连词,即使)即.夕行步如平常[副词,就在(某时某地)]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副词,于是,就)项伯即.入见沛公(副词,立即,马上) (5)质⎩⎪⎨⎪⎧质.明启钥(副词,正,刚刚)每质.狱词(动词,审察)然犹质.其首(动词,抵押)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名词,杀人时作垫用的 砧板)三、词类活用(1)牖.其前以通明(名词作动词,开窗户)(2)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名词作动词,戴上刑具)(3)凡死刑狱上.(名词作动词,呈报)(4)然犹质.其首(名词作动词,抵押)(5)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名词作动词,内外勾结)(6)漠然无所事.(名词作动词,做)(7)贫则面.语之(名词作状语,当面)(8)席.地而卧(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席)(9)皆利.系者之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10)予我千金,吾生.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去)(11)所全.活可数计哉(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四、古今异义(1)余叩所以..古义:……的原因。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件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情,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七言乐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府尤受后世推重。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出身贫寒,虽才华出众,却一直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来窥见作品意旨、作者情感。
你如何理解 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知人论世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 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 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 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用 其 法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 方法自主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zhízhú) 不敢言。
请结合预习,理解每一句诗的大意,谈 谈你在品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及你 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以意逆志:
就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 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 能就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 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 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 推测作者的本意。
六国论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连词,因此 矣 广故数言欲亡 副词,故意
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诸侯之所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动词,逃亡,逃走 动词,丧失,丢失 动词,灭亡 代词,有人
或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也 或未易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 粟一石
副词,或许,也许 副词,有时
3.辨活用 (1)不能独完 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完:__________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小、大:_________________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名词作动词,侍奉 事:________ 礼: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4)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 日、月:_________________
赏析示例
六国论
《过秦论》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 教训,《阿房宫赋》就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 从而导致覆亡来讽时刺世,《六国论》则另辟蹊径,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 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
帮助你知人论世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 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 。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 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以为其文可 与贾谊、刘向的文章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 诵,文人竞相模仿。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 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将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 家。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 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 辑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者的 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有的 感情愤郁,沉痛激切,语言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气势旺盛;有 的抒写人生的哀悼和感喟,语言复沓重叠,回环转折;有的记叙友情,凝练 生动,活泼幽默中寄托哀思,凄恻动人;有的杂叙历见,或痛心或忧愤,情感 贯注,情理兼胜。对于这些优秀的古代散文,我们要多加诵读,细心体会, 自然会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气脉的流动。
《六国论》--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散而不乱 指的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气脉中贯
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沟通文章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这气 脉正是散而不乱的原因,就是散文之“神”。文气贯通, 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提要钩玄
提要:指出纲要。 钩玄:探索精微。 “提要钩玄”即通过梳理归纳,理清线索,精辟而 简明地抓住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在。 • 向使:假如从前。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
理,理数。皆指命运。当:同“倘”,如果。 易量:容易估量。
思 ①第3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考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问 题
②结合文段内容试着说出燕赵两国的异同。
同:形势--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对秦的态度上--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其二子的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 发挥,写作目的不在于挖掘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 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呢?)
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 方。
自暮壮佳闲不萧晚 把归心节伴堪萧岁 新冲偶久诸丞华登 诗雨傍从儒相发门 百寒醉愁老延映最 遍无中里曲东金不 开睡来过台阁罍才 。,。,。,。,
文化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自暮壮佳闲不萧晚 把归心节伴堪萧岁 新冲偶久诸丞华登 诗雨傍从儒相发门 百寒醉愁老延映最 遍无中里曲东金不 开睡来过台阁罍才 。,。,。,。,
知 人 论 世
壹
★作者简介
苏洵(1009 — 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 均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 宋八大家”。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测试卷(新人教带答案)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测试卷(新人教带答案)高二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测试卷(新人教带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lù)草芥(jiè)病殁(mò)不省所怙(�括�) B.尚飨(xiǎn��) 迩年(ěr) 罹难(lí) 日削月割(xuē) C.诘问(jí) 矜诩(xǔ) 告罄(qìn��) 摩肩接踵(zhǒn��) D.桎梏(�括�) 酒酣(hān) 卧榻(tà) 繁华靡丽(mí)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凋弊妻孥啮齿雕虫小技 B.颠覆伫想羁绊黄梁美梦 C.曝晒希冀逸豫瓮牖绳枢D.坟茔陨命日晷卖官鬻爵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C.而临事忽焉丧之丧:死亡 D.而读书者与之与:许可 4.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敛不凭其棺 C.虽万乘之公相D.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 5.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殁以六月二日②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③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C.可谓智力孤危 D.或叩以往事,一一详叙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二、阅读题(7~10题每小题3分,11题6分,共18分)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7~11题。
颜延之传颜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也。
延之少孤贫,居负郭①,室巷甚陋。
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
饮酒不护细行,年三十,犹未婚。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公开课教案_13
第五单元赏析指导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一. 教学内容:赏析指导: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晚自习发放《课前预习案》,学生自学赏析示例(《六国论》)和自主赏析(《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第一课时质疑释疑,本课时(第二课时)学生分组展示本组对四篇课文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三方面的探究,并由此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把握运用“提纲钩玄”“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文章“气脉”的方法。
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方法与过程: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古代散文的艺术美,热爱中国古代文化。
三.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
四.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脉络,把握其文气,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五. 教学步骤:(一)展示教学目标1、掌握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领悟其艺术上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2、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涵咏作品的情感、韵味,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二)分组展示分组派代表展示本组在第一课时及晚自习完成预习案的基础上对四篇课文结构、语言、主旨情感三方面的探究结果。
(1)第一组《六国论》1、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a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b. 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二部分(第2、3段):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
第一层(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3):“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第4、5段):作出结论。
第一层(4):总结历史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第二层(5):讽谏北宋王朝,宋朝富有天下,但是却像六国一样贿赂强敌,此破灭之道也。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ppt(练习+单元测评+课件+备课资源链接,15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
-3-
六国论
首页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D 读写拓展 U XIE TUO ZHAN
知识领域 课节重点 学习方法
课
作
题目
学习目标
序
者
①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
苏 的爱国之情。
1
六国论
洵 ②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9-
六国论
首页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D 读写拓展 U XIE TUO ZHAN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六国互丧. sàng 思厥.先祖父 jué
如弃草芥. jiè
胜负之数. shù 不得下咽. yàn
加点字
暴.霜露 与嬴.而不 助五国也
-13-
六国论
首页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D 读写拓展 U XIE TUO ZHAN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4.分古今 思厥先祖.父. 至.于.颠覆 至于颠.覆.
可谓智.力.孤危
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
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灭亡。 今义: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 能力。 古义:先例。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 引力,能感染人。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方法与过程: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理解国家盛衰与人事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分析文章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脉络,把握其文气。
【教学步骤】(一)单元知识总括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
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
“散”是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不是散漫杂乱,毫无章法、生气和血脉,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
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
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
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
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脉络有多种途径。
第一,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
第二,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探求。
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将文气,以文气来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
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
不同的阅读速度往往会有不同的收获。
快读可以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
提要钩玄可以和因声求气、反复诵读相结合,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再进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
精心校对版本。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祐元年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渴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名声大噪。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三字经》对其描述为“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的政论文写得非常出色,主要代表作《嘉祐集》十五卷,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在诗歌、散文方面也有建树,著有《权书》《衡论》等。
[知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知常识]1.六国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
当时天下战国七雄,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三苏皆作有《六国论》。
2.论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ppt 人教课标版2
韩愈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 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 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其 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 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背景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 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 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 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 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把抒情 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 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 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 的人生感慨。
“祭文中千年绝调” ——明代茅坤。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 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闻汝丧(sàng) 丞相薨(hōng) 及长(zhǎng) 佐戎(róng)徐州
不省(xǐng)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 汝遽(jù)去 万乘(shèng)之公
•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 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10—12)
• 12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 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通馐,美 味食物
叔父,古代兄弟排行 以伯仲叔季为序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 能衔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 形旁为歹,到阴间地下去, 二郎之灵: 引申为不好。声旁是没字 知道
★一词多义:
始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汝之子始十岁
最初,初次
其
才 代词,你的 请归取其孥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表选择,是……还是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语气副词,表示揣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剖析
《伶官传序》: 统治者沉溺安乐的趋势
(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 宗)
《六国论》: 北宋以岁币形式与辽、西夏求和
二、论点:见解独到
《六国论》:弊在赂秦 《过秦论》《阿房宫赋》……
《伶官传序》:兴衰由人 宰相请出库物以给军,庄宗许之,
(李皇)后不肯,曰:“吾夫妇得天 下,虽因武功,盖亦有天命。命既在 天,人如我何!”
——《新五代史》
三、论据:巧妙选取
《六国论》:针对性 韩魏楚“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燕国“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国“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伶官传序》:形象性 三矢之誓——还矢先王,告以成
功——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四、 论证:思路清晰
都是总分总式的清晰思路:
《六国论》将六国灭亡与“赂秦”关 联、穷举后归纳
办法:“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 层次和线索”;“结合诵读,进行体 会探求”。
目的:“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 达自己的情意。”
《六国论》 《伶官传序》
所谓“思想逻辑”
后赂者先亡,而不赂者后灭,本 以地之远近递及,非以赂不赂故分先 后,亦自然之势也。
——林云铭《古文析义》
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 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 自困矣。
此等文,岂有法以为之耶?然文章 到纯熟后,随手写出,便能达其难达 之情,情达则法在矣。
——吕留良《古文精选·韩文》
摹写
2013东城高三期末
(材料略) 请借鉴这种手法(想象),写一
段表达你自己某一种情感的文字。
《文与可画筼筜 谷偃竹记》
一、内容丰富
第一段议论,阐述文与可“胸有成竹” 的文艺理论和自己的实践体会。 第二段记叙,追忆了二人交往过程中 的几件趣事。 第三段抒情,表达了苏轼睹物思人的 无限悲痛。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 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 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 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 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 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 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 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 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 汝之先予以去也。
推荐赏析作品
狱中杂记
方苞
陶庵梦忆序
张岱
方苞
整体感知
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 》案牵连入狱。《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 著。方苞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 入狱。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行步 狱。两年后出狱,被编入汉军旗,以奴隶身份 入值南书房。康熙死后被特赦,解除旗籍。后 累官至礼部侍郎。本文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 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作者写此文不是在赞颂死者,而是在倾吐 自己的悲痛心情。
作者紧紧围绕写,充满 生活气息,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但是作者又不是在纯粹的叙事,而是在叙 事中,侧重书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使得叙 事抒情水乳交融。
拓展阅读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 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 。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 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
张 岱
整体感知
《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所著的 一部书,杂记他从前的种种见闻,寄托作 者对于国破家亡的感慨。一书十分鲜明地 体现了晚明小品文的特点,篇幅不长,但 写得精彩,文笔清新、流利,写人叙事, 娓娓道来,情趣盎然。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于是北宋采取了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这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作家作品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博辩,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2.背景解读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这样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交纳大量的银、绢。
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针对这一现实,苏洵撰写了《六国论》。
3.文体知识论论是议论,它是以论证为主的说理方式,论的任务主要是论证某一问题、某一人物、某一事理的是非得失。
它的特点是:要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
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4.文化常识【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故事】先例。
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是又在六国下矣。
思。
例如: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字音识记1弊在赂.秦(lù)2洎.牧以谗.诛(jì)(chán)3暴.霜露(pù)2.辨形组词1错误!2错误!3错误!3.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通“曝”,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4)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4.一词多义(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动词,不是)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错误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副词,无,没有)(2)或或.未易量(副词,或许)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代词,有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动词,得到)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动词,捕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动词,看到)诚不得.已(动词,能够)(4)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副词,互相)誓天不相.负(代词,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此处代“你”)伯乐相.马(动词,观察,辨别,鉴定)(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6)欲暴秦之欲.无厌(名词,欲望)鱼,我所欲.也(动词,想要得到,需要)(7)暴暴.霜露(动词,读pù,通“曝”,冒着)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读bào,凶暴的)(8)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9)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最终,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底)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副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11)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连词,假使)并力西向.(动词,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12)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形容词,旧的,过去的)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所以)(13)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动词,治理)至丹以荆卿为.计(动词,作为)邯郸为.郡(动词,成为)(14)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武力)5.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2)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完整地存在)(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6)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8)秦以攻.取之外(动词作名词,攻战的方法)(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案
xx语文备课组教学共案语文选修课——〈〈xx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说课部分:(一)单元学习目标:1、学习与欣赏中国古代不同时代及不同体裁风格的散文,把握其内存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2、拓展学生散文领域的文学和文化视野,归纳与概括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内涵与特点,领悟其艺术上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本,熟悉常见文言现象,提高翻译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提炼课题,合作探究的白主学习能力。
(二)单元内容及学情现状:1. 本单元共选6篇古代散文,分为赏析示例”(1篇)自主赏析”(3篇)和推荐作品”(2篇)三大部分,内容主要以唐宋大家典范的代表散文为主,另外还有明清时期的一些典范的作品,文学时期跨度较大;体裁上有议论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及叙事性散文,层次及形式较为多样。
2、从学情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薄弱环节亟待提高:(1)古代散文属于文言文范畴,部分学生还存在文本阅读上的困难障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疏通文句基本意义、提高翻译水平、宏观把握课文思脉与结构是前提条件;(2)提要钩玄,概括作品形”与神”,是本单元的基础目标之一,从学生的目前情况看,语言组织能力较弱,不能充分运用散文鉴赏的专业术语表述白己的观点;(3) 散文的气脉”既外化为作者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及结构组织脉络,又内化为学生需通过白己的文化积累、甚至情感价值观念与作品展开对话,如何发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在以前的课堂交流中仍然显得不够充分;(4) 未全身心地地投入到对作品的诵读之中,因声^求气”方面还较欠缺。
(三)教学设想:1、散文单元相较于诗词单元,每篇作品的容量较大,且存在着文言文的基础教学因素在内,在教学安排和学生的学习展开活动上需要将能力培养与基础知识识记结合起来,且本单元安排的散文体裁形式多样,因此,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多从面”上去把握。
其中,〈〈六国论》〈〈祭十二郎文》体裁特征明确,容量较大,这两篇散文可先由教师导引讲解为主来作为过渡,逐步过渡到学生的分组合作探究阶段。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谢谢!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单元学习目标:
1、掌握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领悟其艺术上的完整性与 统一性。
2、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涵咏作品的情感、 韵味,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散而不乱:指的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气脉中贯:正是散而不乱的原因。这中贯的气脉(文气),实际上就是散文之神。 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祭十二郎文》语言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多利用排比句式和语气助词来强 化悲痛之情。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语言凝练生动,活泼幽默,乐中寓悲,凄恻动人。 皆情感充沛,有文气贯注于首尾。
复沓又叫复叠、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也是《诗经》章法 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 反复咏唱。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
提要钩玄:
提要:指出纲要。钩玄:探索精微。提要钩玄,即通过梳理归纳,理清线索,精辟而简明地抓住主 要内容,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因声求气:“声”指节精神气脉。 “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
单元导读
《六国论》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作议论。 《伶官传序》则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为中心。 皆虽散而不乱。
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赏析示例 六国论 苏洵
简介作者
大器晚成的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后来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年过五十岁才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要点一: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提要钩玄的方法
第一段:总纲,提出“弊在赂秦”的论点。 第二段:申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三段:申述“不赂者以赂者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指导
《狱中杂记》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 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 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 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 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 绝妙的《清明上河图》。
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 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 同时本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娱 乐、戏曲、古董等的记录,因此也被研究明 代物质文化的学者视为重要文献。
学习目标
1. 领会作者关心国家的思想,了解作者借 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2. 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 运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 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作品赏析
精读作品
六国论
——苏洵
作者简介
姓名:苏洵, 字明允, 号老 泉,苏轼、苏辙之父 生卒年:1009—1066 所属朝代:北宋 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 所属流派:三苏 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权书》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各诸侯 国都开始进行改革,众多的改革中,唯有秦 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天下奠定 了基础。而六国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 日渐衰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 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后来秦国用了8 年的时间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整体感知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 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 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 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 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 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姓头上。国难 当头,矛盾尖锐,苏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 用于讽喻宋王。
2. 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 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 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 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 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 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 恰到好处。
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 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 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 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 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推荐赏析作品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方苞 张岱
方苞
整体感知
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 案牵连入狱。《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 方苞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狱。 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行步狱。两 年后出狱,被编入汉军旗,以奴隶身份入值南 书房。康熙死后被特赦,解除旗籍。后累官至 礼部侍郎。本文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在刑部 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 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 又可冀其成立邪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 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 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 发了哪些悲情?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作品简介
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 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 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 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 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 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 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 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 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 之先予以去也。
拓展阅读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 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 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 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
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 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 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祭十二郎文
韩愈
作品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唐宋八大家” 之首。韩愈倡导的古文运 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 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 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 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 要新颖流畅。
韩愈书法
整体感知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 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 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 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 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 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 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 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 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3)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理:道理,此处可理解为原因。事:做。 人事:可理解为“人为”。岂……哉:难道不 是……吗?此处是用反语问句的形式来抒发感 叹。 译作: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 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造成的吗!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 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之所以……”,“之所以……者”, 都是“……的原因”的意思,“所以”前 的“之”字是结构助词,可有可无,不必 解释。原:推究。之:代上一句讲的道理。 译作: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 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3.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 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作者写此文不是在赞颂死者,而是在倾吐 自己的悲痛心情。 作者紧紧围绕叔侄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 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的生活琐事来写,充满 生活气息,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但是作者又不是在纯粹的叙事,而是在叙 事中,侧重书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使得叙 事抒情水乳交融。
在书中,作者不时表达出忏悔之意, 不过,该忏悔的不是他这样一位没有任何 官阶的平民百姓,而应该是那些高高在上 的皇帝和显赫一时的权臣。从这个角度来 看,他不仅是个人在忏悔,也是在替一群 人进行忏悔,替一个王朝进行忏悔。
课堂小结
散文的篇幅一般超过诗歌,容量较大,行 文与结构的组织安排特别重要。为了让读者读 之有味,易于理解,要讲究章法上的开合照应、 衔接转换,行文的参差错落、起伏变化。散文 除论说外,多数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散”,因 为过于整齐集中,会显得呆板,失去自然之趣, 影响阅读时的从容自在。但“散”不是散漫杂 乱。无论结构是整是散,语气是急是缓,都要 有气脉贯注其间,形成全篇的有机联系。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 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 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 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 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 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
欧阳修纪念馆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 《伶官传》所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 存勖得天下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 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 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 微杜渐,励精图治。
赏析指导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 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 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 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 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 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 问句 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自主赏析作品 文 与 可 画 筼 筜 谷 偃 苏竹 轼记
祭 十 二 郎 文 韩
愈
伶 官 传 序 欧
阳 修
伶 官 传 序
苏 洵
作品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 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 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 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 宋八大家”。
张 岱
整体感知
《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所著 的一部书,杂记他从前的种种见闻,寄托 作者对于国破家亡的感慨。一书十分鲜明 地体现了晚明小品文的特点,篇幅不长, 但写得精彩,文笔清新、流利,写人叙事, 娓娓道来,情趣盎然。
赏析指导
《陶庵梦忆》既是一部个人的生活史,也 是一部晚明时期的生活画卷。通过作者的经 历和见闻,可见晚明时期江南生活特别是衣 食住行、社会习俗的各个方面。由于是苦难 过后的追忆,作者不自觉地会过滤掉很多记 忆,只留下那些最为美好、值得留恋的东西。 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乡土之情,抒发沧桑 之感,寄托兴亡之叹。
导入新课
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 这就是国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 或“文气”。文气贯注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 感染力。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情感浸透到文字 中的表现。选择优秀的古代诗文,多多诵读, 用心体会,自然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气 脉的流动。
单元概述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 散文行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 和特征。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 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
赏析指导
1.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 身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1)少年孤苦:吾少孤 惟兄嫂是依 零 丁孤苦 两世一身,形只影单 在孙惟汝,在 子惟吾 (2)为了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 视汝
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 发苍苍,而牙齿动摇 我自今年来,苍苍者与化而为白矣,动摇者 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课堂练习
1. 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 字。 (1)与( 嬴 )而不助五国也 (2)( 赢 )粮而景从 (3)悉使( 羸 )兵负草填之 (4)革灭( 殆 )尽之标 (5)( 怡 )然自得 ( 贻 )笑大方 (《风景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