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眼教学思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学设计总论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学习目标】1.熟练诵读课文,背诵《六国论》。
2.体会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结构特点。
3.了解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作品中表现的情与理。
【课时安排】8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活动内容】1.学习“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散文的写作特点。
2.结合注释,疏通《六国论》一文的意思。
【活动过程】一、阅读“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课文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整体特点。
二、学习探究1.结合注解,梳理《六国论》一课的词语。
准确理解课文意思,做学案“积累整合”部分。
2.找出文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3.分析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4.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第二课时【活动内容】自主赏析《六国论》并探究其主旨【活动过程】一、理清作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
二、诵读课文,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体会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的特点。
四、阅读苏洵《六国论》和李桢《六国论》,及有关历史资料,谈谈你对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写一篇小论文。
第三课时【活动内容】自主赏析《伶官传序》,疏通课文意思,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过程】一、结合注释,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语句。
准确理解课文意思。
二、熟练诵读,理清文章思路。
完成学案“学练平台”部分。
三、明确文章中心论点,分析本文怎样用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第四课时【活动内容】自主赏析《伶官传序》,品味其语言,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活动过程】一、熟练诵读课文,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的三个特点:语言委婉,气势充沛;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二、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领会作品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三、熟记并理解本文引用的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讨论本文的观点及名句中传达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是否仍有指导意义。
写一篇小论文互相交流。
第五、六课时【活动内容】自主赏析《祭十二……。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教学设计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与欣赏中国古代不同时代及不同体裁风格的散文,把握其内存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2、拓展学生散文领域的文学和文化视野,归纳与概括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内涵与特点,领悟其艺术上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本,熟悉常见文言现象,提高翻译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提炼课题,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梳理鉴赏课题,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2、运用与必修内容链接与比较的方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网络等资源,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度。
3、用课堂交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用撰写论文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散文文本的基本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感知作品的“气脉”。
2、提要钩玄,提高筛选并探究作品主题的能力,培养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培养多角度、准确并推陈出新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因声求气”。
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
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
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
2、提要钩玄,沉思力索。
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写作运用。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学习运用分论点,掌握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2、了解写作此文在当时的历史意义,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
二、过程与方法1、以高考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问题探究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问题探究教学参考0323 1248《散而不乱气脉中贯》问题探究一、这个单元的文章有哪些共同特点?这个单元的专题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重在体会中国古代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赏析示例《六国论》和自主赏析中的《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集中体现了结构完整、感情充沛的特点。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这个单元的文章虽然内容各异,风格不同,但是都有着完整的结构。
深入探究它们的结构特点,不外乎遵循了两种逻辑。
一是依循严整的思想逻辑,使得文章阐述问题严谨全面,论证观点有理有据。
比如《六国论》就是以严整的思想逻辑取胜的作品。
文章始终围绕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展开,层次清晰,不蔓不枝,说服力极强。
《伶官传序》虽然材料繁富,但是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上,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所抒发的感情和议论,都是在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申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
二是服从真挚的情感逻辑,使得文章激情澎湃,感人至深。
比如《祭十二郎文》以情感领起全篇,完全根据情感的起伏变化奋笔直书。
由于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坎坷,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往复重叠、散漫错综,实际上却是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串始终。
文章一唱三叹,一方面尽情倾诉了自己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另一方面,又在回环往复中不忘结构上的前后呼应、祭文的首尾规制。
又如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写法上纵横恣肆,却文理自然。
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时间的顺序,全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像是任意信笔写出的,实则形散神不散,全文分三段,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始终都是以画竹及二人情谊为中心,所以脉络清楚,正所谓“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八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
第十八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1. 掌握要点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知识目标2.经过剖析典型事件,掌握人物形象理解与现1. 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代汉语不技术目标2.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脉络,以及艺同的句式术手法的运用之省略句感情目标理解“胸中有数” “心手相应”的道理[知作者 ]苏轼 [ 见《新城道中》( 其一 ) 有关介绍 ] 。
[知背景 ]文与可,名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
梓州永泰人,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有名画家,善画山川,尤善画竹,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代“湖州竹派”,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
元丰二年(1079) 正月,文与可病逝。
七月,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了这篇题记。
[知知识 ]1.筼筜谷筼筜谷是盛产筼筜竹的一处山谷,在今陕西洋县县城西北五里。
洋县在宋朝为洋州治所。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
2.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假如记录事物,并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看法,即景抒怀,托物言志。
主要包含以下几种: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述人物平生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绘旅游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谈论的散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录人物平生事迹的文体。
3.胸中有数北宋有名画家文与可,人物、动物、山川、花草都画得十分优秀。
文与可特别爱画竹子,他家院子前后栽满了翠绿的竹子。
他每日都去察看竹子,看看在不一样时间、不一样天气下有什么变化。
他快乐了就挥笔作画。
转瞬之间,他的笔下就出现了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一次,文与可把一幅刚达成的画放在书桌上,走出了书斋。
画上是几竿再生的嫩竹,靠近骨干的地方,有几个刚出土的竹笋,生动极了。
当他从外面回到书斋时,发现有一只猫正抓着玩呢。
本来,那只猫把画上的竹子当作真的了。
中国古代散文赏析指导: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方法归纳:提要钩玄 因声求气
提要钩玄:提要:指出纲要。钩玄: 探索精微。提要钩玄,即通过梳理 归纳,理清线索,精辟而简明地抓 住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因声求气:“声”指节奏、平仄、押韵 等外在表现形式,“气”指情感、气势 等内在的精神气脉。“因声求气”就是 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 精神。
第一组
赏析示例
六国论
结构 语言 主旨
结构
弊( 在总Βιβλιοθήκη 赂分 )秦
赂
秦
力 亏 (第二段)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 第 一 段 )
不 赂 者 以 赂 者(第三段) 丧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语言: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第二组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
结构 语言 主旨
第三组
自主赏析
祭十二郎文
结构 语言 主旨
第四组
自主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结构 语言 主旨
知识点拨: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散而不乱:指的是散文形散而神 不散的特征。散文为了读之有味, 易于理解,讲究章法的开合照应、 衔接转换,行文的参差错落、起 伏变化。 气脉中贯: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 思想情感,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 气血脉。有的侧重于情,有的侧重 于理。
1.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 者浓烈的感情。——“呜 呼”、“悲夫” 2.语言上,长短相间、整 散交错,运用了比喻、对偶 和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 文章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 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高中语文_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六国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自主疏通文意,扫除文言障碍。
2、学习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合作交流,难句探究。
2、自主探究学习本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识其人1、猜谜识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______。
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2、苏洵的故事: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
他少时不爱学习, 二十七岁才始知读书。
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
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
时间一久,读之益精, 胸有文思,但还未敢自出其言。
又经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
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二)检查预习,疏通文意:通文意活动安排: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不会翻译的疑难语句,每一小组指定一位负责人,组织讨论,若最后还有不会翻译的语句,每组选一句最难的语句,由负责人起来交流。
示例: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使后省略宾语,可译为自己。
为……所:表被动。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如果凭着如此广大的天下,在六国之后又自取下策跟从六国败亡的旧事(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相较之下还不如六国了。
(三)整体感知:明内容活动安排:用删减比照法研读语段文字。
大屏幕提供删改语段,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有什么变化?孰优孰劣?播放幻灯片: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ppt 人教课标版
补充注释
一、古今异义 1、其实:古义:它事实上, 它实际上。 今义: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 许可)。 4、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5、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 力。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 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 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
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 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 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 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 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 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 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 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 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 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 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 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 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 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 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 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 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 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 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 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 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 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 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 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 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
第四段:指出“为国者无使为积 威之所劫哉”的沉痛教训。
第五段:告诫统治者不可重蹈覆 辙。
要点二: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剖析
《伶官传序》: 统治者沉溺安乐的趋势
(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 宗)
《六国论》: 北宋以岁币形式与辽、西夏求和
二、论点:见解独到
《六国论》:弊在赂秦 《过秦论》《阿房宫赋》……
《伶官传序》:兴衰由人 宰相请出库物以给军,庄宗许之,
(李皇)后不肯,曰:“吾夫妇得天 下,虽因武功,盖亦有天命。命既在 天,人如我何!”
——《新五代史》
三、论据:巧妙选取
《六国论》:针对性 韩魏楚“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燕国“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国“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伶官传序》:形象性 三矢之誓——还矢先王,告以成
功——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四、 论证:思路清晰
都是总分总式的清晰思路:
《六国论》将六国灭亡与“赂秦”关 联、穷举后归纳
办法:“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 层次和线索”;“结合诵读,进行体 会探求”。
目的:“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 达自己的情意。”
《六国论》 《伶官传序》
所谓“思想逻辑”
后赂者先亡,而不赂者后灭,本 以地之远近递及,非以赂不赂故分先 后,亦自然之势也。
——林云铭《古文析义》
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 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 自困矣。
此等文,岂有法以为之耶?然文章 到纯熟后,随手写出,便能达其难达 之情,情达则法在矣。
——吕留良《古文精选·韩文》
摹写
2013东城高三期末
(材料略) 请借鉴这种手法(想象),写一
段表达你自己某一种情感的文字。
《文与可画筼筜 谷偃竹记》
一、内容丰富
第一段议论,阐述文与可“胸有成竹” 的文艺理论和自己的实践体会。 第二段记叙,追忆了二人交往过程中 的几件趣事。 第三段抒情,表达了苏轼睹物思人的 无限悲痛。
高中语文 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5单元 推荐作品 2 陶庵梦忆序 张岱
2.作者以前的生活是怎样的?哪些字词能够体 现? 繁华。 簪履、轻暖、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 资料链接: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弟,家常渊 源,“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 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 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4.文中还提到哪些“痴人”?其痴体现在何处? 有何相似之处?
(1)西陵脚夫。失足破其瓮,念 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 好!” (2)中式寒士。恍然犹意非真, 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相似之处:一梦耳,惟恐其非梦, 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什么?文中作者 提到哪些“痴梦”?其实质是指什么?
检查预习 1.字音辨识 陶庵 ( ) 以苎( )
寤醒( ) 蒉草( ) 报絺( ) 爽垲( ) 布衲( ) 以粝( ) 报粻( )
靡丽( ) 自啮( ) 以藿( )
裘衣( ) 梦呓( )
屡罄( ) 罹此( )
ān kuìnà zhù chī lìwù kǎi zhānɡ mǐ qiú niè yìlí huò
2.背景介绍 张岱生活在明、清之交,那是一 个“天崩地裂”的年代:农民战争的风 暴摧毁了腐朽的朱明王朝。随着满族贵 族入主中原,清帝国建立,封建制度正 用文化专制主义配合铁蹄、刀剑和镣铐 来延缓自己的没落与衰微;到处有苦闷、 彷徨和幻灭,也有抗争和求索的思想火 花在迸射。张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忆梦、 寻梦和说梦的。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身份的句子。 (1)陶庵国破家亡:明末清初人(亡国之人)。 (2)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明亡后避居山中(气 节高尚)。 (3)因《石匮书》未成,好弄笔墨:作家。 (4)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出生仕宦世家 ,少为富公子,爱繁荣。 (5)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布衣素食,生计维 艰。
散而不乱__气脉中贯
单元导读
《六国论》围绕“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的作议论。
《伶官传序》则以“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为中心。
皆虽散而不乱。
《祭十二郎文》语言复沓重叠, 回环转折,多利用排比句式和语气 助词来强化悲痛之情。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语 言凝练生动,活泼幽默,乐中寓悲, 凄恻动人。皆情感充沛,有文气贯 注于首尾。
散文之章法散示例
❖ 结构上,第一节与第二节没有必然联系 ❖ 内容上,第一节与第二节无必然关系 ❖ 表达手法上,第一节主要用景物描写,第二
节主要是细节描写 ❖ 那么,这篇散文气脉是什么? ❖ 狂。
散文之选材散
❖ 二是描写的题材十分自由灵活。一篇散文, 时而天上,时而地下,时而是历史的回顾, 时而是未来的展望,追索了几千年人与土地 的关系,又涉及到五洲四海对土地的依恋, 纵线悠长,横面开阔。
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
和感染力。
散文之章法散
❖ 所谓“形散”,并不是散乱,而是灵活自由。 它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章法”散。 行文从容自如,意到笔随,正如苏轼所说 “如行云流水”,“所行于所当行,所止于 不可不止。”因此在结构上它既可以像小说 那样娓娓道来,也可以像诗歌那样大幅度跳跃, 还可以像戏剧那样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进行场 景组合,甚至可以电影镜头式地加以蒙太奇 组接
❖ 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 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 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 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散文之表达方式之散
❖ 兼用多种表现手法,时而抒情,时而议论, 时而描写,时而叙述,或夹议夹叙,或诗文 交叉,甚至亦骈亦散,亦刚亦柔,变化多端 而又运用自如。优秀的散文既有哲理的睿智, 又有浓烈的诗情,既有斑斓的色彩,又有动 人的音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公开课教案_4
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备课人:教学目标: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古今异义词,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步步深入论证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自研自探1、导入,引出新课。
由《过秦论》《六国论》都是史论文,引出《伶官传序》。
注:史论文,是指引用史实、评论历史、总结教训,目的是为当朝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2、关于作者欧阳修,你知道哪些内容?归纳多媒体展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人。
官至枢密副使,参加政事。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
为文以韩愈为宗,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
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世,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都出自他门下。
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都有很高成就,散文创作造诣最高。
如《醉翁亭记》、《欧阳文忠公文集》等。
史学上,著有《新五代史》、《新唐书》(与宋祁等编纂)。
3、释题。
分享多媒体展示:伶,乐工,艺人。
伶官,乐工作了官。
《伶官传》选自《新五代史》,记叙了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为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
《伶官传序》,就是为《伶官传》而写的一篇序言。
序,表文体。
本文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目的是告诫北宋执政者,居安思危,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在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如何解决好《圣教序》的贯气问题?
如何解决好《圣教序》的贯气问题?一、解决好《圣教序》的笔断意连:行书不同于楷书表现在笔画之间的承接关系方面,强调连贯性,但事实是行书里连笔远少于断笔,这连贯只是指气的连贯,而非笔笔实连。
大多是笔虽断意相连,怎么理解呢?打个比方,像两个人之间传球,笔锋在纸上好比球在手中,当笔锋在上一笔画结束脱离纸面依靠惯性在空中运行,好比球已脱手抛出在空中飞行,但飞行路线肯定是指向另一个人之手的,方便另一个人接球。
笔在空中也是这样,到哪里去是有方向的,下一笔起笔必须和这方向吻合对路,这样两笔写完后看似断开,实际是连贯的,因为这是笔在空中运行的惯性及指向把两者连接起来。
意连写得好的字整体非常好,气脉畅通。
反之则支离破碎,气脉堵塞。
所以写行书特别要注意这个看不见的“意连”,看似无,实是有。
故写行书宜少用实连(尤其牵丝不可滥用,滥用则成一团乱麻,盘根错节,繁杂琐碎),意连才是其连笔的主流。
写意连时,要把两笔当一个整体单元来写,写时成竹在胸,一气呵成。
不可写完上笔再想想怎么写下笔,那样的话气就断了,上下笔画脱节,整体结构也就散架了。
二、笔断意连基本可分为重抛远接和轻抛近接。
①重抛远接发力猛,惯性大,笔在空中运行路程长,下笔接笔离上笔收笔远。
这种连法一般表现在独体字中上笔收和下笔起距离较大的笔画之间及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的上一部首末笔和下一部首首笔之间,需要重抛远接来表现距离较远的上下两笔呼应关系及两个偏旁的流畅过渡。
为了使“呼应”更自然,注意空中行笔末尾要为下一笔落纸(起笔)位置及角度作方向的调整,大多是通过转弯过渡到下笔起笔,转弯的急或缓取决于下一笔笔锋入纸的方向。
例字如下:②反之,轻抛近接发力轻巧,惯性小,笔在空中运行路程短,下一笔接笔离上笔收笔近。
这种连法一般用于相近相邻两个短小笔画收笔“呼”和起笔“应”,这种情况在《王圣教》中更为常见。
虽然空中行笔距离很小,但也有转弯,也是为了使“呼应”更自然,使下一笔起笔更方便而不失于僵硬,写起来轻灵敏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教学思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学习这一单元,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意思,然后在引领学生欣赏选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色。
所谓“散而不乱”,是说文章“形”的特点是“散”,可能是材料琐碎,布局分散;“不乱”是说文章“神”的特点是不乱,就是说文章始终是围绕着它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
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形散神聚”。
所谓“气脉中贯”,“气脉”,百度解释为“文章的气势、结构和脉络”。
实际上“气脉中贯”就回答了散而不乱的原因,就是因为散文无论怎么样都有一个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写作意旨,或阐明一个道理,或表达一种情感,或传达某种精神;也有一个是文章形成全篇有机联系结构脉络。
实际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就是散文在形与神、外与内上的一个特点,简单的理解,就是容量大、构思严。
那么,如何来把握“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一是“提要钩玄”,一是要“因声求气”。
提要钩玄,就是要提取能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并探究这些语句的含义,探求文字中隐含的深刻道理。
因声求气,就是要通过反复诵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作品的风格神韵。
赏析指导部分,既给我们介绍了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又教给了我们把握其特点的方法——提要钩玄,因声求气。
所以学习这一单元,重点就是要引领的学生运用提要钩玄,因声求气的方法,赏析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1.落实基础,提高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读自译,强化文言词句知识的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读懂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
(文字)2.理解内容,收获思想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散文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思想认识。
(文章、文化)
3.掌握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提要钩玄”“因声求气”的鉴赏方法,理清作品内容结构,理解写作意图和表现手法,朗读品味语言,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气脉),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文学)
4.培养兴趣,提高文学修养: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古代不同体裁风格的散文,并鼓励学生写成鉴赏短文,拓展散文领域的文学和文化视野,体会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兴趣修养)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课程目标“五个层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