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除虫菊酯的历史及农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除虫菊酯-大自然对农药市场的馈赠品除虫菊酯是从一种植物“除虫菊”上提炼出的天然的杀虫剂,又叫“天然除虫菊酯” 。这种菊酯当然好,对环境很友好,杀虫效果又好,天然除虫菊酯是国内外公认最理想的杀虫剂,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世界推荐了12种生物杀虫剂,其中有几种是除虫菊素或拟除虫菊素类化合物。除虫菊原产南斯拉夫,我国主要在云南种植。

看看这外表柔弱、内里不容侵犯的小花除虫菊酯的发现过程:早在1800年,高加索人就发现除虫菊花粉能防治卫生害虫了。人类的好奇心是技术发展的有力助推器,1909年,日本的Fujitami开始研究这个神奇菊花中的有效成分,但直到1924年瑞士化学家H.Staudinger和L.Ruzicka才提出除虫菊素I和II的初步分子结构,1947年才最后鉴定了结构。

除虫菊酯是指除虫菊花中所含有效杀虫成分的总称,主要有6个结构极相似的化合物组成。根据不同的化学结构和中毒症状,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可分为两型:I型主要包括天然除虫菊酯和结构上不含α-氰基的合成拟除虫菊酯,如氯菊酯,中毒症状为颤抖;II型为结构上含有α-氰基的合成拟除虫菊酯,如溴氰菊酯,中毒症状为骚动和大量分泌唾液,但是天然的提炼物或者对光敏感,只能用于室内防治害虫,而且提取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于是人们想到模仿这种天然除虫菊酯的成分,在化学式上作一些改动,添加不同的基团来生产针对不同的虫种、满足市场需求的“拟除虫菊酯”。

1973年第一个对光稳定的拟除虫菊酯苯醚菊酯开发成功,是第一个适用于农林害虫防治的光稳定性品种,开创了拟除虫菊酯用于农业的先河。此后不断出

现许多光稳定性品种,被称为第二代拟除虫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杀灭菊酯等优良品种不断出现,拟除虫菊酯的开发和应用有了迅猛的发展。

列举几种拟除虫菊酯的分子式:

1、胺菊酯(Tetramethrin)

2、氯氰菊酯(Cypermethrin)

3、氰戊菊酯(Fenvalerate)

一系列拟除虫菊酯产品的出现,是伴随着人们对除虫菊酯几个基团的深入了解而产生的。

1、对除虫菊酯醇组分的改进,1947年La Forge以烯丙基代替天然菊酯环戊烯醇酮的戊二烯侧链,合成了烯丙菊酯,成为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拟除虫菊酯杀虫剂。1963年Kato报道酞酰亚胺甲基菊酯类有杀虫活性,并筛选出具有迅速击倒作用的胺菊酯。1965年E11iott对取代呋喃甲基菊酯结构与活性关系进行研究之后,

发现具有空前强烈杀虫活性的苄呋菊酯。上述几种改进醇组分的化合物,仍然对日光不稳定,难以用于大田。在光稳定性方面的突破,是1968年Itaya等醇组分中间引入苯氧基苄基,合成了高活性、光稳定的苯醚菊酯。随后,他们又将氰基连到苄基的α-碳上,合成了氰基苯醚菊酯。氰基的引入,使杀虫活性大大提高。自此,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不能用于田间的历史结束了,其他高效、耐光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相继开发成功。重要的品种有:二氯苯醚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杀灭菊酯等。

2、对除虫菊酯酸组分的改进,早期认为环丙烷及环上谐二甲基对杀虫活性有重要作用。l957年Farkas以卤素代替菊酸异丁烯上侧链上的甲基,合成了二卤乙烯基菊酸酯。1973年采用二氯菊酸与间苯氧基苄醇合成了光稳好、杀虫谱广、残效较长的二氯苯醚菊酯即氯菊酯。随后又用二氯菊酸合成了比氯菊酯活性高2 -4倍的氯氰菊酯。同年,E11iott用二溴菊酸合成了旋光活性的溴氰菊酯,活性是氯菊酯的10倍,是传统杀虫剂的25-50倍。溴氰菊酯的开发成功大大促进了拟除虫菊酯立体化学的发展。

3、对非酯基因的引入,过去认为酯基是杀虫活性必不可少的结构。后来,以杀灭菊酯为原型,用肟醚代替酯基合成了肟醚菊酯,以醚键代替酯键合成了醚菊酯,毒性和鱼毒均较低、醚菊酯用于防治水稻害虫。

4、对氟原子的引入,在分子中引入氟原子之后,能提高杀虫活性,改善杀螨性能。如氟氰菊酯,特点是高效、广谱、残效较长,能兼治蜱螨。又如氟氨氰菊酯,杀虫谱广,且能杀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