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分校(北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北校高一月月考 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文人具有深厚的精神担当的品格,这种品格突出表现为一种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政治情怀。
从孔夫子的“大道天下”,到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切编织成一个绵延的思想传统。
这一思想传统移植到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身上,蝶化成“五四”启蒙精神。
因此从精神谱系上说,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和中国传统文人是一脉相承的。
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强烈的现实品格和浓郁的政治情怀。
中国现代文学正是以其浓郁的政治情怀,才成为思想启蒙的重要营垒,才密切融入中国现代化运动中,也才有效地承载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
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不会始终与政治现实尤其是政治权力协调一致,二者之间的矛盾对立往往导致文学屈从于政治现实、知识分子逐渐丧失独立品格。
改革开放为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创造了条件,但当时不少知识分子把独立品格与政治情怀对立起来,甚至质疑忧国忧民传统的正确性,从而放弃了对于社会的精神担当。
因为对社会职责的放弃,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反而导致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放逐。
这一点在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一度引领着思想解放的潮流,但到了80年代末期,伴随着“向内转”,文学逐渐从政治、思想、社会批判等阵地大幅度的后撤。
所幸的是,淡薄政治情怀并没有成为文学的主潮,更多作家则是在尝试着以新的文学叙事来表达政治情怀,日常生活叙事逐渐兴起并蔚为大观,从根本上改变了宏大叙事的一统天下,但是日常生活叙事并没有取代宏大叙事,相反激发宏大叙事突破过去的僵化模式,构成了当代文学中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交相辉映的状况。
两种文学叙事表达了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两种不同的政治情怀。
新时期以后的拨乱反正,也就是中国本土在20世纪末期重新启动现代化的“解放政治”。
但发生在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又是一种后发式的现代化,它使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处在同一时空之中,具有鲜明的“时空压缩”的文化特征,因此生活政治在社会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空间,它们需要通过文学叙事获得认同。
2017-2018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全二册)高一年级语文试卷命题人:校对:考试时长:150 分钟分值:150 分I 卷(选择题,共44分)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憎.恶(zèng)岑.寂(cán)流涎.(yán)锱.铢必较(zhī)B.目眦.(zì)攻讦.(jiān)拉纤.(qiàn)一蹴.而就(cù)C.瞋.目(chēng)绮.丽(yǐ)得逞.(chěng)昙.花一现(tán)D.折腾.(teng)帷.幕(weí)露.穷(lù)清沁.肺腑(qìng)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不及不离挥豁无度珍羞美味源源不断B.抱残守却诩诩如生转瞬即逝迫在眉睫C.相形见拙烟熏火燎宠然大物屈指可数D.莫名其妙震耳欲聋猝不及防冠冕堂煌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待人接物.(物体)自鸣.得意(表示)无动于衷.(内心)B.疾.言厉色(急速)胡作非.为(不对)灭顶..之灾(水漫过头顶)C.自顾不暇.(时间)冥思苦.想(用心)一丝不苟.(苟且、马虎)D.小心..谨慎(留心)纵横交错.(叉开) 有史可稽.(考核、核查)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是()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它们存在过,————都是传统文化。
A.不过如果只要便B.不过即使如果就C.但是不管只要便D.但是也许如果就5.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规范的一项()A.“你打碎了我的盘子”,她很低沉地说:“我的小儿子没有饭吃了。
”B. 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因此要烧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12月份月考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
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②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
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③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二、古诗文阅读(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
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
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
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
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
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
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
”诏行之。
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
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
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
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
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
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
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
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
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
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
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 ?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
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
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
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
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
侍讲徐言星象有变,当南迁。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
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
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
即迁本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 【注】①扈跸:护从皇帝出行。
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纳正确的一项是()①积善成德;②耻学于师;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④席卷天下;⑤外连衡而斗诸侯;⑥因利乘便;⑦东割膏腴之地;⑧却匈奴七百余里;⑨天下云集响应;⑩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A . ①②/③⑨⑩/⑤⑧/⑥/④⑦B . ①/②⑤⑧/③/④⑦/⑨⑩C . ①⑥/②/③⑩/④⑦⑨/⑤⑧D . ①②⑥/③⑨/④/⑤⑦/⑧2. (2分)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 .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相信B . 批大郤,导大窾郤:空隙C .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硎:磨刀石D . 渌水荡漾清猿啼渌:清澈3. (2分)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善论,常被与孟子的性恶论比较。
B . 韩愈,字退之。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C . 曹文轩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精擅儿童文学。
代表作品有《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D .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他的《最后一个匈奴》与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废都》等陕西作家的作品引发了“陕军东征”现象,震动了中国文坛。
4. (2分) (2019高一上·福州期中) 下列各组中全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失其所与,不知②秦王还柱而走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⑥群臣惊愕,卒起不意⑦张良出,要项伯⑧ 且贰于楚A . ①②⑤B . ①④⑥C . ③⑤⑧D . ③⑤⑦5. (2分)下列与“不吾知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 . 子何为者邪C . 孟子遇于石丘D .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6. (2分) (2017高一上·南充月考) 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A . 焉用亡郑以陪邻B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D . 且焉置土石7. (2分) (2019高一上·鹤岗月考) 下列选项中省略成分补充错误的一项是()A . 敢以(之)烦执事B . 为(吾)击破沛公军C . 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D . 其人(之)居远未来8. (2分)对下列诗句中“月”这一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题文】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答案】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游弋人生总归是这样。
这就好比要穿越一片沙漠,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世界上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
比如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生来一个是王子,一个是贫儿,你有选择的自由吗?但一个贫儿可以变成王子,那就是你的自由,没有人阻止你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
我们不要怨天尤人,我们没有选择出生的自由,但可以选择改变命运的自由。
有许多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就是对这种“自由”的注释。
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不得不”,比如说我们不想这样,但生活让我们必须这样,因而我们不得不这样。
像《项链》的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最后不得不同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自由吗?她不自由,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在当时法国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她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她为什么痛苦呢?她的痛苦就在于她的不自由啊!一番丢项链的经历恰又使她自由起来,比如说夫妇两个齐心协力,花十年的功夫把所有的债务还清,她变成了一个粗壮耐劳的妇女,由爱慕虚荣的女人,还原成真实的自己。
于是当她再遇见当年的女友的时候,倒说“不过这一切都结束了”,她自由了!这是什么?这就叫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悖论当中,有的人痛苦万分,有的人生性洒脱,这是心灵的境界不同。
冯友兰把人生归为四种境界:一、自然境界;二、功利境界;三、道德境界;四、天地境界。
一个人整天陷入功利境界当中,其心灵是不自由的;若进入天地境界,那真是人生的大自由。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分校(北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蕴含的美学骆冬青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对“文字”的共通感。
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
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
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身在中国文化浸润之中,却最容易忘记这一点。
这是因为,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比起来,似乎在文化形态的比较中,已经落了下风。
黑格尔曾断言:“拼音文字自在自为地最具智慧。
”这表达了赤裸裸的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了一种傲慢与偏见。
可是,这种观念,却被一些现代中国文人所接受。
这无疑是受一种进化论式的想法所支配,认为文字的发展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即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在这样的序列中,似乎清晰地显示了一种文字所处的文化地位,最晚形成的表音文字自然属于最高级的文字。
那么,汉字处于什么位置?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
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
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
汉字则不然。
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①而浸多也。
”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
“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
2017-2018届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马年说马古往今来,有关马的成语在国人心中世代传诵,马的精神气质早与人们的心灵融为一体。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
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传说中的骏马,是仁马。
最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说法是‚龙马负图‛。
传说有一天中华始祖伏羲在卦台山上凝思瞭望,忽见对面云雾滚滚,一龙马翻腾而出,伏羲根据其身上的斑纹河图创制了八卦。
‚龙马‛由此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
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
祖先们在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认为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
《易经》中干脆说:‚乾为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生生不息……这就是文王在《周易•乾卦》中总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中国人代代流传的最响亮的名言的由来。
这匹由我们民族的魂魄所生造出的龙马,雄壮无比,力大无穷,追月逐日,披星跨斗,乘风御雨,不舍昼夜。
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
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比拟。
千里马是日行千里的优秀骏马。
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相传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常常骑着它们巡游天下。
其实,周穆王的八骏比喻他的人才集团,才华卓越,本领非凡,各自用特殊的能力在共同辅助周天子的天下大业。
更清楚无误的以马喻示人才的事迹,是《战国策》里著名的燕昭王‚千金买骨‛的典故。
燕昭王‚死马且买之五百金‛,‚于是,不满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这则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求贤若渴的道理。
正因为马象征着人才,所以善相马的人又被喻为善识才、善举才者,像秦时期赵国的王良、秦国的伯乐、方九堙等都是相马的专家。
人才的埋没或缺乏表现的沉闷局面就被叫作‚万马齐喑‛。
2017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7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②“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如果不加强党性的修养,那么官居离位者,必将马齿徒增....,害党误国。
③一些名中医介绍在神道穴针刺并温针,一经针刺,患者自感一如雨过天晴,阴霾消散,胸中顿感舒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这种治疗方案要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屡试不爽....,非常痛苦,不能缓解任何症状。
④我国渐渐进入老年化时代,很多家庭有足够的条件为家中生病的父母出国求医,但医疗中介机构难免泥沙俱下....,广大老年病患一定要识别其中的陷阱⑤在座谈会上,抗洪救灾英模代表结合工作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水库除险加固、河流治理、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⑥很多剖腹藏珠....的贪官到双规之后也没有弄清楚钱财与前途之间的关系,假离婚,送子出国,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想尽一切办法转移非法资产。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来源】2017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
这里适用对象和感情色彩都不对。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这里望文生义了。
“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剖腹藏珠”,为外物所伤,轻重倒置。
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
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第二,辨析色彩。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企业从政府申请科研项目,拿政府的科技经费来研发技术,成功后去申请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用纳税人的钱研发技术再去赚纳税人的钱,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学科高一年级命题人:刘亚妹校对人:姜欣利第I卷 (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
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
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
这首先指“能养之孝”。
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
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
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
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
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pdf
时间: 150分钟; 分值: 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题(9分,每小题3分) 太极与中华文化(有删改) 山东大学周来祥 建文初,为山东参政。
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
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
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
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铉。
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势益张。
遂攻济南,景隆复大败,南奔。
铉与庸等乘城守御。
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
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
又遣千人出城诈降。
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
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
别设伏、断桥。
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
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
愤甚,百计进攻。
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
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
燕王惧,解围北归。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
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
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
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
铉入谢,赐宴。
凡所建白皆采纳。
擢山东布政使。
寻进兵部尚书。
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
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
燕王奔还北平。
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
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
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
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
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
既而庸亦败绩。
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
反背坐廷中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
年三十七。
(节选自《明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 偕:和……一起 B.凡三阅月 阅:查看 C.南北日寻干戈 寻:挑起 D.铉屯淮上 屯:驻扎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铁铉“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 ①铉督饷无乏 ②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 ③又遣千人出城诈降 ④铉屯淮上,兵亦溃 ⑤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 ⑥反背坐廷中骂A. ①②⑤B. ②③⑤C.①②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铁铉机智灵敏善决疑狱,太祖朱元璋赐字“鼎石”。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神话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
就中国神话史而言,它曾有过三次创作高潮,而三次高潮又分别体现着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首先是五帝三王时代历史的神话化。
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是出现在历史上神秘性思维最为高扬、神权思想最为膨胀的“五帝”、“三王”时代。
上古史非但不是神话的历史化,恰恰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在历史记叙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
例如夸父神话。
无论是夸父追赶太阳的伟大举措,还是饮干河渭的巨大威力,都是在现实中不可能见到的。
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个神话最少披露了三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是夸父的身份。
夸父当是炎帝一族的人。
第二是黄帝、蚩尤之战的反映。
第三是关于当时气候恶化的反映。
尽管神话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但其主体则是历史的。
其次是秦汉魏晋时代哲学的神话化。
战国时代人们对人类生存所遇到的或涉及的种种问题,都作了理性的思考,阴阳五行学说成了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理论。
秦汉人则把这种理论广泛地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进行图解,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
一个显著的例子,在先秦,诸神多为独立存在的个体,而秦汉人则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妻。
如以伏羲配女娲,以嫦娥配后羿,以东王公配西王母。
这反映了汉魏神话与上古神话迥然不同的意义内涵,标志着神话性质的一次重大变迁。
再次是元明时代宗教的神话化。
元明时代,神秘性思维再次高扬,其标志便是新的造神运动的兴起。
元明人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大量的神祗偶像。
正是在这样的神秘性思维的驱动下,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出现了《西游记》、《西游补》、《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大批神话小说(鲁迅称之为“神魔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年夏秋之际,北海道阿寒湖旁都会有人去捕获小龙虾,他们将捕获的许多小龙虾直接踩碎当肥料用,这对于喜欢美食的人来说真是暴殄天物....。
②.在老支书心里,垃圾分类能顺利推进,不仅是因为村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处置体系,更是村民积极参与、三人成...虎.的结果。
③.费县素有“奇石之乡”的美称,天生大量巧夺天工....的奇石,其中一个园林石又称北太湖石,生成于4亿年前,经长期风化和酸性土壤侵蚀而成。
④.买什么样的房是个人自由,本无可非议....,但选择二手房时还是需要多加注意,尤其是在二手房的交易过程中,购房者要多留心,以免上当受骗。
⑤.在电商大潮的冲击下,许多服装店都停业了,这家小店却逆流而上,及时更新经营理念,不仅装饰一新,而且转变了服务作风,改.头换面...,最终赢得了市场。
⑥.这个令人羡慕的家庭,没有那么多花前月下的浪漫,有的只是比常人更多的担心和牵挂,17年来无论遇到任何困难,警嫂于永濡与丈夫始终相濡以沫....。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⑥ C . ②③⑤ D . ④⑤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一个播音员要想在直播中读得准确流畅,靠的不仅是扎实的基本功,而且是丰富的学养和人生积累才能做得到。
B . 纵观世界各国企业的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语文-高二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分校2017至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语文学科高二年级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西游记》,别样的经典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
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
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
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pdf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程大利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
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
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
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
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
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
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缀、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
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很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
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
”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
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月考(1)试题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份。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
但是,诗和禅都需要灵敏的心里体验,都重启迪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彼此沟通的可能。
禅宗在唐朝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普遍的影响,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成心无心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
于是诗和禅就成立了联系。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如果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诗给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算了,禅给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和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或许把禅的作用估量太高,但不可否定,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加倍丰硕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
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论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
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的地方,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发咱们的兴趣。
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臂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是此诗之本。
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
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括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更值得研究的是另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无谈禅,但在笔墨当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期中试题高一年级语文学科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如果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展示了襟怀、意绪,那么,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画.宋代平话有所谓“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类别,说明这种以广大市民为对象的近代说唱文学已有广阔的题材园地,以描述生活的真实供广大听众消闲取悦.明中叶,这条文艺河谷由口头的说唱发展为正式的书面语言,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拍案惊奇》为代表,标志着这种市民文学所达到的繁荣顶点,具有了自己的面貌、性格和特征,对近代影响甚巨,它们的选本《今古奇观》流传三百年而历久不衰。
正如这个选本的序言所说,这作品确乎是“极摹世态人情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对当时受商业繁荣侵蚀了的封建社会的现实,作了多方面的广泛描绘。
对人情世俗的津津玩味,对荣华富贵的钦羡渴望,对邪恶的唾骂和对美德的赞扬,对宿命的宣扬和对因果报应的渲染,充满了小市民的种种浅薄无聊,远不及上层文人士大夫艺术趣味那么高级和优雅,但它有生命活力的新生意识,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儒学正统的侵袭破坏.现实性世俗性与腐朽庸俗的落后意识渗透、交错与混合,是这种初兴市民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作品中个人的际遇、前途和命运逐渐失去了独一无二的原有模式,各色人物都在为自己奋斗,或经商致富,或投考中举,或巧遇良机而顿致富贵,虽然还谈不上个性解放,已可窥见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它们由说唱演化而来,为了满足听众的要求,重视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丰富,是这一文学在艺术上的重要发展,也正是这些奠定了中国小说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与宋明话本、拟话本并行发展的是戏曲。
明中叶以后,传奇的大量涌现,把戏曲推上一个新的阶段.除了文字上的意义外,戏曲已发展和定形为一种由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艺术美。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9月份,中国新一批入学的中小学生迎来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
这是白话文兴起后,中国语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换血”。
本次“部编本”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初中6册选选用古诗文的分量也增加了。
你对上述材料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重视传统文化学习所谓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丰富的特色,一个国家独有的标志,一段历史熔炼的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是五彩斑斓了,可以是建筑,书籍,服饰,它包罗万千,丰富广博。
就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神物“龙”的形象。
其实龙本不存在,它只是古代的人们为拥有神奇力量的向往,因此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有着鹿角、虎须、蛇身、凤爪等多种特征,融合了多名族的文化。
龙就似我们我们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伟大神力向往的美好理想。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汉字了,这也是我们“传播文明,盖世无双”的传统文化之一。
它的特点嘛,就是“对联形式,汉子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祥,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说起汉字我们无不想到书法文化。
值得赞扬的是,即使书法的年龄远远大于我们现代人,但我们间的距离却似穿越的效果。
在此,我也是书法的传承者之一,它的美感“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我也深有体会。
对于写书法的传统用具——毛笔,柔软优雅,创作的字体有胖有瘦,或直或曲,时而粗糙时而顺滑,无不体现着各种线条的美感,无不透露着写作人当时的心境。
然而西方人用的钢笔却只能将字死死地呆呆地“刻”在纸上,所以西方国家没有书法这一说。
这就是中华民族先辈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值得我们华夏子孙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蕴含的美学骆冬青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对“文字”的共通感。
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
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
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身在中国文化浸润之中,却最容易忘记这一点。
这是因为,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比起来,似乎在文化形态的比较中,已经落了下风。
黑格尔曾断言:“拼音文字自在自为地最具智慧。
”这表达了赤裸裸的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了一种傲慢与偏见。
可是,这种观念,却被一些现代中国文人所接受。
这无疑是受一种进化论式的想法所支配,认为文字的发展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即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在这样的序列中,似乎清晰地显示了一种文字所处的文化地位,最晚形成的表音文字自然属于最高级的文字。
那么,汉字处于什么位置?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
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
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
汉字则不然。
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①而浸多也。
”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
“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
但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并非是一种单线的进化,“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
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
于是人们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
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
“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
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
汉字的复杂性,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思路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
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
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
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
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4期有删改) [注]①孳乳:繁殖、派生。
1. 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汉字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想象和美感。
B. 《说文解字序》认为,汉字是以“文”“字”两种“形声相益”的关系出现的,在根本意义上,是形、音的合一。
C. 汉字的形、音、义为一体让人们认定汉字是表意文字,形成这个观点是基于文字发展的“图画、象形、表意、表音”四种阶段的观点,却忽略了汉字的复杂性。
D. 汉字被诟病的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不过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这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审美属性,衍生出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
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仓颉造字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文字创生的复杂情感,古人对写有文字纸张的尊敬、爱惜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惊怖、推崇、敬仰的感情。
B. 从文字的起源分析,所有文字都需要形体作为“符号”来表示字的读音,不过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以“形声相益”的形态出现,因此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C. 汉字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是一次重大的飞跃,体现在此时的汉字特点是“图”更加形式化、“画”更加抽象化,这些让文字更加的象形。
D. 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使得汉字蕴含美学,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完全忽略了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这种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B. 西方拼音文字的基本元素是“字母”,然后生成表意的“单词”,汉字的“字”也是在“文”之后产生的,有些人把汉字的“字”与拼音文字的“字母”对等是错误的。
C.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是说仓颉造字时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画出形体,这就是所谓的“文”,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
D. 汉字能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是把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等内容智慧凝结在一起并能够自由自在表达的文化符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善人老舍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
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
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
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
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
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
她嘱咐过自由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
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
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他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爱放好洗澡水。
”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又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教育的。
“自由,开饭!”她赌气似的大喊。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
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
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
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
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
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
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
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
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一点多钟了。
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
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
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吸了口气:“哎!今儿又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五个会呢!““甭告诉我,我记不住。
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
她决定晚一会儿,正赶上照相才好。
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
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要不我先好歹地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小说中关于穆女士上下汽车的细节描写,寥寥数语却极富画面感,一位丰腴的太太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为救世而不辞辛苦的形象跃然纸上。
B. 穆女士因能一气睡到九点而稍稍消解了对“自由”贸然进来回话的怨气,她这种为社会而心疼自己的做法,意在告诉人们为了奉献社会,需要且一定要保证长时间的睡眠。
C. 小说主要由穆女士处理方先生丧妻之事,享用早餐并赠予方先生鸡蛋,听取冯女士汇报日程这三个场景构成,情节紧凑,并有助于集中刻画人物形象。
D. 穆女士虽然很关心二少爷的学业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废几天,却由衷同情方先生的不幸遭遇,资助他钱,给他送鸡蛋,并在向冯女士谈起他的不幸时湿了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