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间舞中的体态以及“一顺边”之美
浅谈藏族民间舞中的体态以及“一顺边”之美
浅谈藏族民间舞中的体态以及“一顺边”之美作者:江文瑶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第06期摘要:藏族是我国民族史上一个古老民族,发源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居民中的一支。
由于地理自然环境与内地平原的差异,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大区别。
藏民族选择了与其相适应的劳动生活方式,这种劳动生活方式构成了他们的文化艺术,其中舞蹈艺术就是其一。
例如:藏民们为了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中方便劳动同时减轻劳动负担,于是在长期的劳动中逐渐形成了前倾含胸和梗头弯腰的这样一种体态。
后来在此体态的基础上又结合所谓“一顺边”和膝盖松弛,屈膝颤动等有特色的动作。
这些动作特点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后被融入了藏族民间舞蹈动作当中。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颤膝;体态;“一顺边”民族舞蹈要体现“民族性”也就是要展现其艺术特色及艺术个性,必须要通过其舞蹈的民族化内容、形式以及动作等才能体现出来。
所以一个民族的舞蹈风格是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联系在一起的。
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支古老民族,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其中有部分藏民因为历史原因居住在西藏自治区的周边地区,如云、青、甘、川等省。
遵循“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这一规律。
藏民族选择了与其所在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劳动生活方式,而这种劳动生活方式成为形成藏族舞蹈文化的素材之一。
总体来说有做塌腰前倾态、“一顺边”之美、膝盖松弛,屈膝颤动这三个动作特点,它们成为藏族民间舞蹈动作风格的显著特点。
一、“颤膝”动作的分类在西藏民间舞蹈的诸多动作中,“颤膝”这一动作是最典型的。
关于其产生有两种观点,一是与服装有关。
藏民族属于高原居民类,其气候寒冷多变,人们根据自然环境一般穿宽大的长袍进行劳作,但是长袍在劳作中会有很多不便,所以通常在劳动时会把袍子的上衣解下,两只袖子系缠于腰间,这样双手就可以劳作。
同时,青藏高原在古时候山路崎岖,有的城镇之间相隔甚远,为了便于长途行走藏民穿软底和软帮的长筒靴子为主。
对藏族舞蹈描述
对藏族舞蹈描述
藏族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藏族舞蹈的动作通常较为舒缓、大气,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舞者通过身体的起伏、扭转、摆动等动作,展现出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生命的热爱。
藏族舞蹈的服饰也非常有特色,通常以华丽的长袍、长袖、长靴为主要特点。
服饰上的图案和色彩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体现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音乐方面,藏族舞蹈通常伴随着悠扬的藏族音乐,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氛围。
总的来说,藏族舞蹈是一种非常美丽、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族舞是西藏地区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动作和特点而闻名于世。
它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情感。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包括旋转、跳跃、转身和手臂的动作。
其中,旋转是一种非
常常见的动作,通过身体的转动表达舞者的喜悦和活力。
跳跃动作展示了舞者的高昂情绪,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转身动作则以优雅的姿态展现了藏族舞的柔美和灵动性。
而手臂的动作则是藏族舞中最常见的手势之一,它通过手部的表达来传递舞者的情感和故事。
藏族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注重舞者的身体协调和柔韧性,舞者需要通过艰苦的训练来掌握独特的舞蹈技巧。
其次,藏族舞具有丰富的民俗元素,可以通过服饰、头饰和道具等方式来展现藏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此外,藏族舞还注重节奏的变化和音乐的配合,通过舞蹈形式将音乐和舞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观众能够获得截然不同的舞蹈艺术体验。
总的来说,藏族舞以其独特的动作和特点而与众不同。
它不仅是藏族人民表达
情感和展示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舞蹈形式。
通过欣赏和学习藏族舞,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西藏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浅析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传承创新
浅析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传承创新浅析藏族舞蹈作为藏族舞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传承创新。
审美特征方面,浅析藏族舞蹈以自然、朴实、神秘为主要特点。
在舞蹈中,舞者们通过独特的身体语言和舞姿,展示出浓厚的藏族风情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浅析藏族舞蹈注重形态的自然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刻画,追求舞者和观众在超越现实境界的舞台上共同感受到一种宇宙和谐的氛围。
在动作运用上,浅析藏族舞蹈强调舞者身体的协调动作,如旋转、跳跃、仰卧等,充分展示出舞者的力量感和舞台魅力。
舞蹈中的手势和动作也非常丰富多样,如手指的微妙运动、手掌的展开等等,这些细致入微的动作使得舞蹈更加生动、细腻。
传承创新方面,浅析藏族舞蹈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基础,在传承方面注重对舞蹈的保护与发扬。
传承过程中,强调师徒相传和口耳相传的方式,使得浅析藏族舞蹈能够得以传承下来并继续发展。
浅析藏族舞蹈也不断进行创新,吸收外来元素并融入到自身的传统舞蹈中,使得舞蹈更加充满活力和时代感。
除了在传统表演场合上展示外,浅析藏族舞蹈还有一些创新实践。
比如在舞蹈剧目的创作中,将现代故事与传统元素相结合,通过舞蹈形式来表达当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还有一些现代舞蹈团体将浅析藏族舞蹈与其他舞蹈形式结合,创作出风格独特的舞蹈作品,为浅析藏族舞蹈注入了新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浅析藏族舞蹈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和传承创新。
它的独特性在于充分展示了藏族文化的风貌和民族特色,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舞蹈更具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
浅析藏族舞蹈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世人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藏族舞蹈画卷。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其一是柔(柔韧)。
体现在肢体运动中的头、肩、臂、腰之间的自然摆动,优美流畅。
舞者用身体的韵律表达思想感情,体现神韵之美。
其二是屈(屈伸)。
连绵柔韧的屈伸,呈现的速度、力度和幅度不同。
下肢的屈与伸是把握节奏的关键,在全脚着地的基础上,随着身体的懈和摆,依靠膝部和腕部的力量,和着音乐的节奏上下起伏,胯部随之轻轻地左右摆动。
如藏族舞蹈的“三步一撩”动作,节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下肢“屈”与“伸”的动作。
第三是颤(颤动)。
在肢体动律训练中,着重要求在膝部上有连续不断的或是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
在藏族舞蹈中,没有了内在的“颤”,就无从找到其中的韵味所在。
柔、屈、颤是藏族舞蹈内在的风韵,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
同时肢体动作与节奏配合也十分重要,重拍是脚步轻快的向上提起,而不是用力的向下跺脚,在提起的同时加上身体自然的摇摆,膝部随之微微的颤动。
舞者要体味气息在身体中流动,肢体动作和气息在节奏中恰到好处的融合。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分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这种精髓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神韵所在。
其舞蹈技巧: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
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舞是西藏地区民众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展示了
西藏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民俗舞蹈传统。
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外开合:藏舞的动作十分流畅优美,注重身体的内外开合。
舞者会通过舞
蹈的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变化。
这种内外开合的动作使藏舞更富有韵律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缓慢的动作:藏舞强调动作的缓慢流畅,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舞者
们舞动手臂、身体和脚步时都会非常细腻,缓慢而有力地将身体表达出来。
这种缓慢的动作使藏舞显得庄重而具有独特魅力。
3. 手势的表达:藏舞中的手势非常重要,通过手势的表达来传递情感和意义。
舞者们会用手掌、指尖等各种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这些手势丰富多样,展示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4. 圆圈舞:藏舞中常见的形式之一是圆圈舞。
舞者们手牵着手,形成一个圆圈,在音乐的伴奏下旋转起来。
这种形式代表着人们团结一心,互相扶持的精神,也是对自然和谐的表达。
5. 空灵的音乐:藏舞的舞蹈伴随着独特的音乐,音乐通常由西藏传统乐器如唢呐、手鼓、竹笛等演奏。
这些音乐带有一种浓厚的宗教色彩,使舞蹈更加神秘而空灵。
藏舞作为西藏地区独特的舞蹈形式,通过独特的动作和特点,展示了藏族人民
的文化内涵和对生活的热爱。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
无论是舞者还是观众,都能通过藏舞感受到西藏人的坦诚和热情,以及对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藏族舞蹈中体态动律特征的背景和意义
藏族舞蹈中体态动律特征的背景和意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她身上有着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气质,这一点可以从中国的民族文化中体现出来。
中国有56个民族,除了占据人数最多的汉族之外,还有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等,在这些民族中,每个少数民族又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藏族是我国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的少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热爱生活,在藏族的舞蹈艺术当中,歌与舞的结合是最典型的特征,作为世界屋脊上最璀璨的明珠,藏族舞蹈有着无可比拟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
藏族民间舞蹈作为藏族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近些年来,不断的被发掘采用,展现出藏民族特有的魅力。
本文通过研究藏族舞蹈的起源、动律特性和体态特征以及传承的艺术价值和发展趋势,对丰富、弘扬藏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艺术的形成是人类日常生活艺术化的展现,人们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各方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创新舞蹈艺术将内心情感升华演绎,形成一种常规文明艺术。
藏族是我国五大民族之一,其舞蹈艺术的发展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传承,是藏族民族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是藏族人民无数代智慧的沉淀。
藏族舞蹈艺术也展现着藏族人民的心灵世界,其特点奔放豪迈、热情如火,有着高原人民特有的纯粹和开阔,奇艺色彩的服饰搭配,展现了高原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藏族舞蹈是我华夏古国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是藏族民族最为经典艺术形式之一。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藏族人民奔放热情的民族个性以外,藏族民族所生活地方的地域性也对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藏族舞蹈具有地域性特点的舞蹈内容对与我们地理文化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个艺术形式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是信息化时代可以让民族文化流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挑战是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让民族舞蹈艺术文化很难保全其本身的原生韵味,失去其特有的异域色彩从而随波逐流变成没有特点的通俗性艺术。
藏族“屈伸”动律的审美风格
藏族“屈伸”动律的审美风格(一)韵律美藏族舞蹈中的“屈伸”在颤动时,膝部的动作是幅度小,频率大的。
因此重心下沉的时候会有负重感。
这种负重感就要求舞者加强对膝部控制力,对节奏的把握以及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膝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屈伸的基础动作训练完成后,舞者就可以以膝关节为支点,带动上肢,腹部,背部,头部等进行联动动作。
从而让整个形体形成优美,饱满的舞蹈动作[4]。
慢屈伸能带给人安静祥和的和谐美感。
而快屈伸则带来的是一种自由洒脱,粗狂的美感。
膝部的屈伸颤动带动上身左右摇摆,加之手臂的甩袖动作,大、重、宽的形体语言形成了流动的造型美,也展现出藏族舞蹈淳朴,雄健的艺术魅力。
例如藏族经典的锅庄舞,屈伸颤动运用非常之多,大颤、小颤、柔颤、硬颤、扭颤、摆颤等,形成了锅庄舞独特的颤动韵律,将藏族舞姿在舞蹈中充分展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和谐之美。
(二)韧性美藏族舞蹈的整体风格是大气沉稳的。
屈伸动律在其舞蹈风格中起着重要作用。
屈伸中的膝盖韧性,张弛和延伸是藏族舞蹈内在气质体现的重要条件。
不论舞蹈是绵长抒情的,还是快速激烈的,膝关节的发力总是围绕着韧性来说的。
膝关节屈伸带动了整个舞蹈动作使其充满弹性,犹如连绵不绝的山川,给人大气沉稳的美感[5]。
在藏族舞蹈《我的歌》中就大量运用到了屈伸动律。
通过有节奏的屈伸动律,将不同律动幅度的舞者进行区分,巧妙的融合到了整体舞蹈画面的构图中。
不同的屈伸动律又形成了起伏不断的动态美感,将藏族人民追求幸福,向往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充分展现了出来。
舞者张弛有度的身体律动,不断变幻的舞姿都将屈伸动作的韧性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屈伸动律是藏族舞蹈动作中最为重要的要素。
屈伸动律使得藏族舞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是藏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和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心的写照,也让藏族舞蹈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感。
因此,在进行藏族舞蹈的学习和创作时,一定要将屈伸动律充分的了解清楚,并熟练的掌握屈伸动律的动作要领和技巧,才能真正掌握藏族舞蹈的精髓。
藏族舞蹈基本体态
藏族舞蹈基本体态
藏族舞蹈是我国优秀的民族舞蹈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极具代表性的形式和风貌,受到了广大文艺爱好者的喜爱与追捧。
在进行藏族舞蹈表演时,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基本体态至关重要,下面就来详细探究一下藏族舞蹈基本体态吧。
1.双腿弯曲,重心下降
藏族舞蹈缺乏高跳动作,通常以低姿势和细节见长,所以舞者的身体应该呈现出腿部弯曲,身体重心下降的姿态。
这样不仅更稳定,能减少跌倒和跳跃带来的损伤,同时也更有力量感和力度感,让舞蹈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2.手臂舒展,手势协调
藏族舞蹈注重手势的表现,所以舞者应该保持手臂舒展,手势协调的姿态。
手臂的舒展不仅可以增强表现力,更能展现出藏族的优美形态,让观众感受到舞者的舞姿优美与灵动。
3.身体挺直,自然放松
藏族舞蹈在身体挺直、舞姿大气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舞蹈时,舞者应该保持身体挺直,肩背放松,不僵硬也不过度弯曲,当然也不能佝偻或弓背。
因此,我们可以透过练习每天的体操和拉伸,来保持体态的优美。
4.面部表情自然,舞姿协调
舞者表情也是藏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舞蹈表情比较丰富,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内蕴,但也要保持自然,别做作,否则会破坏整个舞蹈的情感表现。
在舞蹈中,应控制好自己的表情和身体各部分的力度,符合舞蹈的要求,达到身体和情感的统一,成就出绝妙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是十分重要的,藏族舞蹈作品偏重文化意境和艺术表现,基本体态的形成与锻炼、表情及气质的修炼、肢体协调飘逸的表现不可忽视。
一个好的藏族舞者,除了需要有良好的基本体态之外,还需要具备扎实的舞蹈技巧和高度敏感性的舞感,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藏族舞蹈所包含的文化和情感。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藏族舞蹈是藏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歌唱、舞蹈等形式表达着藏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
藏族舞蹈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是藏戏、唐卡舞蹈以及阿里地区的莎莉舞等。
这些舞蹈不仅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情感表达。
在现代社会中,藏族舞蹈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发展,展现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体现在舞蹈的形态、动作、音乐等多个方面。
首先,藏族舞蹈强调舞蹈的姿态和动作的柔和与流畅,具有一种当地人文化的“慢性格”,这与藏族文化强调的谦虚内敛、细腻温婉、深邃内省都有关系。
其次,藏族舞蹈还注重表现情感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爱的描写。
在音乐方面,藏族舞蹈的背景音乐以蒙古系风格的弓弦乐器、草原风情和大自然的声音为主,并且非常重视舞蹈与音乐之间的融合。
同时,藏族舞蹈中的服装和道具,也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藏族舞蹈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藏族舞蹈结合时尚元素和现代舞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了更加前卫、时尚的风格。
例如,“青海湖浪漫”以自然为主题,展现出了藏族舞蹈与车模走秀的结合;“天路”通过舞蹈表现祈福、拜祭的场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进行了有机融合。
此外,也有一些新时期的藏族舞蹈作品,在传递情感、表现故事的同时,也将“多彩纷呈”、“创新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其中,展现出了更加活力四射的艺术形态。
总之,藏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审美特征。
我们应该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让藏族舞蹈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艺术魅力。
试论藏族民间舞蹈的韵律及其美学特征
试论藏族民间舞蹈的韵律及其美学特征藏族民间舞蹈,作为藏族文化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韵律和鲜明的美学特征,展现出藏族人民深厚的情感、丰富的生活以及独特的精神世界。
藏族民间舞蹈的韵律,首先体现在其丰富多变的节奏上。
节奏是舞蹈的灵魂,在藏族民间舞蹈中,节奏的变化犹如大自然的呼吸,时而舒缓,时而急促。
例如,在“弦子舞”中,节奏较为缓慢且平稳,舞者的步伐轻盈优雅,手臂的动作舒展流畅,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受;而“锅庄舞”则以明快有力的节奏为主,舞者的动作幅度较大,步伐刚劲有力,充满了热情与活力。
这种节奏的变化不仅展现了舞蹈的多样性,更反映了藏族人民生活的不同侧面,以及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藏族民间舞蹈的韵律还表现在身体的姿态和动作上。
舞者的身姿常常保持着一种微微前倾的状态,仿佛在向着远方眺望,又似在与大自然进行亲密的对话。
手臂的动作多以甩、摆、绕为主,线条优美且流畅,充满了韵律感。
腿部的动作则灵活多变,有屈伸、踢踏、旋转等,既展现了力量,又不失柔美。
以“热巴舞”为例,舞者的腰部动作灵活自如,配合着快速的旋转和跳跃,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韵律之美。
从美学特征的角度来看,藏族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藏族人民大多信奉藏传佛教,宗教对他们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舞蹈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与宗教仪式相关的动作和姿态,这些元素赋予了舞蹈一种神圣、庄严的美感。
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与神灵沟通、表达虔诚的方式。
同时,藏族民间舞蹈还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藏族人民生活在广袤的高原地区,大自然是他们生活的依托,也是他们情感的寄托。
舞蹈中的动作和姿态常常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如雄鹰展翅、骏马奔腾、花朵绽放等,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这种对自然的模仿和赞美,使舞蹈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原始的美感。
此外,藏族民间舞蹈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藏族民间舞蹈在韵律和表现形式上都有所差异,但都共同展现了藏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藏族舞蹈的风格
藏族舞蹈的风格
藏族舞蹈是中国民族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舞姿、舞步和音乐表达,展现出藏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和精神。
藏族舞蹈的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壮美庄重:藏族舞蹈通常以庄严、壮美的形式展现,反映
了藏族人民深深的宗教信仰,例如佛教和藏传佛教。
舞蹈中表现出的舞者高举双手、身体垂直等姿势,展示出庄重的仪式感。
2.动作短小精悍:藏族舞蹈的舞姿和舞步简洁且精练。
舞者
的动作通常较为短小,但却非常有力和有力量感。
他们经常表达夸张的肢体动作,如跳跃、转身、屈膝等,以表现出舞蹈的活力和激情。
3.高低起伏的身体节奏:藏族舞蹈在动作的设计上偏重于身
体的起伏和节奏感。
舞者经常以起伏的体态和旋转的动作来传达舞蹈的节奏感,充满了悦耳、明亮和活泼的音乐节奏。
4.多元化的表演元素:藏族舞蹈在表演上注重多种艺术元素
的融合。
舞者穿着传统的服装,配合面具、头饰和饰品等视觉元素,使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舞蹈中还融入了手部动作、眼神表情和唱腔,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鲜活。
5.土地与自然的表达:藏族舞蹈常常以表达对土地和自然的
喜爱与敬畏为主题。
舞蹈中的动作、姿态和音乐往往与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呼应,表达出对大地、山川和牧场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以其庄重、肢体动作精悍、身体节奏起伏以及多元的表演元素而闻名。
它通过独特的舞姿和舞步,以及与音乐和视觉元素的融合,展现了藏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原生藏族舞蹈的形态分析
原生藏族舞蹈的形态分析首先,在形态上,藏族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动作和姿势。
舞蹈动作和姿势通常源于人体的自然动作和生活场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创造,形成独特的舞蹈语言。
藏族舞蹈的动作包括跳跃、旋转、扭动、摇摆等,以及手臂、头部、腰部、腿部等部位的各种动作组合。
在舞蹈姿势上,藏族舞蹈常常展示出女性柔美婉约和男性刚健阳刚的特点,如女性优雅的身姿、柔软的手部动作和男性张力十足的腿部动作等。
其次,在形态上,藏族舞蹈具有丰富的舞蹈服饰和道具。
舞蹈服饰是藏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体现出当地的民族特色和传统元素。
女性舞者经常穿着华丽的花朵图案刺绣的藏袍和彩色长裙,头戴色彩斑斓的藏族头巾,手持如意宝珠等道具,展示出端庄华美的形态。
男性舞者常穿着藏式长袍和宽松裤子,头戴藏族圆顶帽或羊角帽,手持舞剑、锅铲、牛骨等道具,表现出英武雄壮的形态。
再次,在形态上,藏族舞蹈具有独特的舞台布置和背景音乐。
舞台布置通常营造出藏族民居、草原、雪山等自然场景,给人一种宏伟壮丽和神秘莫测的感觉。
背景音乐通常使用由藏族传统乐器如击鼓、吹奏等所组成的音乐,与舞蹈动作相呼应,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最后,在形态上,藏族舞蹈具有宗教和神圣的寓意。
藏族人民深信宗教,舞蹈是他们向神祈祷和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
在藏族舞蹈中常常能够看到许多象征宗教和神圣的动作和姿势,如手心向上表示敬佛、合十表示祈祷等。
这些宗教寓意,使得藏族舞蹈更加具有文化和精神内涵。
综上所述,原生藏族舞蹈在形态上具有丰富多样的动作和姿势、华丽多彩的舞蹈服饰和道具、壮丽和神秘的舞台布置和背景音乐,以及宗教和神圣的寓意。
通过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藏族舞蹈的独特之处,同时也认识到藏族文化的丰富多样和深厚底蕴。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藏族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的一支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
它以其独特的舞姿、舞步和舞台表现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和学者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藏族舞蹈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舞姿的高度规范和准确性。
藏族舞蹈以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为特征,舞者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和磨砺,才能掌握舞姿的准确表达。
其次是舞蹈的优美和流畅性。
藏族舞蹈注重舞者的技巧和身体的灵活性,舞姿间的流畅转换和连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舞蹈的音乐和舞蹈动作之间的协调性,也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一。
藏族舞蹈以自然、朴实和深情的表现形式为特点。
它以自然的姿态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民族精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藏族舞蹈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一方面,藏族舞蹈在舞蹈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
现代舞蹈元素的引入,使传统藏族舞蹈与现代舞蹈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和风格。
藏族舞蹈在舞台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
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得舞台效果更加丰富多样,舞者的表演空间和创意也得到充分展现。
藏族舞蹈还在舞蹈故事和节目编排上进行创新,通过加入当代社会的题材和情感元素,丰富了舞蹈的内涵和现代感。
从整体上看,藏族舞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又以创新的方式不断发展。
它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的创新,使得藏族舞蹈更加富有现代感和时代特点。
与此藏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现代化影响,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基础上,更具有普世性和国际型。
它不仅拥有着浓厚而深远的民族艺术魅力,也拥有着贴近当代生活和观众的审美需求。
藏族舞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以其规范的舞姿、流畅的舞蹈动作和朴实的表达形式而吸引观众。
藏族舞蹈在创新发展中展现了其时代感和现代化特点,使其更具有普世性和国际性。
通过藏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到藏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
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藏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而藏族舞蹈作为藏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创新发展。
本文将从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创新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1. 性格优雅、舞姿柔美藏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作而著称,通常表现出一种优雅、柔美的性格。
舞蹈者身披着色彩艳丽的藏装,手持长长的经幡,在轻盈的舞姿中展现出独特的节奏感和柔美的身姿,给人一种清新淡雅、信手拈来的美感。
2. 舞蹈内容深刻、具有历史故事藏族舞蹈的内容往往与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紧密相连,通过舞蹈来表达对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的崇敬和传承。
在舞蹈中,舞者们通过具象化的动作和表情来演绎古老的传说和历史故事,使得舞蹈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3. 舞蹈配乐优美、具有民族特色藏族舞蹈的音乐伴奏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采用传统的藏族音乐,如藏式长调音乐、马头琴音乐等。
这些音乐具有独特的旋律和韵律,能够极大地提升舞蹈的美感,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4. 舞蹈服饰丰富多彩、具有装饰性藏族舞蹈的服饰通常采用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纹饰,如长袍、披肩、头饰等,搭配上各种装饰品,如珠宝、刺绣等,使得舞者们在舞台上展现出艳丽多姿的形象,增添了舞蹈的视觉美感。
二、藏族舞蹈的创新发展1. 融合现代元素,丰富表现形式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藏族舞蹈不断吸收和融合现代元素,如舞蹈动作、音乐元素等,使得舞蹈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在表现形式上增加现代舞蹈的影子技法,加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等,使得传统的藏族舞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 完善舞蹈教育体系,提升表演质量近年来,为了推动藏族舞蹈的创新发展,相关部门不断完善舞蹈教育体系,加大对舞蹈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
通过舞蹈培训班、舞蹈专业学校等途径,对藏族舞蹈人才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表演技巧,从而提升藏族舞蹈的表演质量。
3. 大力推广藏族舞蹈文化,扩大影响力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藏族舞蹈,相关部门加大了对藏族舞蹈文化的推广力度。
浅析藏族舞蹈体态的审美特征
浅析藏族舞蹈体态的审美特征提要:藏族舞蹈在我国民族舞蹈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舞蹈体态中具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对此加以探究将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本文以藏族舞蹈体态的审美特征而展开研究,通过以藏族舞蹈的类别划分作为切入点,进而对舞蹈藏族体态审美文化的构成加以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美学视角对藏区舞蹈体态展开解析。
关键词:藏族舞蹈;体态;审美特征前言藏族舞蹈是藏民生活的一瞥,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藏族舞蹈是其社会与文化交织的结合体,涉及到藏族的各个方面,涵盖了藏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生产方式以及民族历史等内容。
从藏族舞蹈的表演艺术形态来看,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藏族人民有意识地保留了传统舞蹈中的精华部分。
一、藏族舞蹈的类别分析(一)种类划分经过对藏族地区的有关资料分析,从内容上看,藏族舞蹈的种类繁多。
总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谐”与“卓”。
“谐”主要指的是藏族民间一种集体的歌舞形式。
而对这种歌舞的形式进行细致划分,又包括:谐、堆谐、果谐、果卓(也称作“锅庄”)四大类;“卓”所指的是以“鼓舞”为主,附以表演的舞蹈形式。
藏族舞蹈中的“卓”主要包含两大类:即《热巴卓》与《卓谐》。
其整个舞蹈具有的特点是:舞时不歌、歌时不舞,另外,此类舞蹈注重技巧性的表演。
二、藏族舞蹈体态审美文化构成分析(一)藏族舞蹈体态的形成背景藏族作为青藏高原上古老而悠久的民族,具有较为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正是在这种独具特色的环境中孕育出了藏族。
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热情好客,青稞酒、酥油茶是藏族人待客与礼仪活动不可缺少的物品。
此外献上洁白的哈达是藏民在平时交往中的礼仪,表达出了藏族人民诚挚纯洁的内心。
能歌善舞是他们的天性,其民间舞蹈中囊括的基本动作都源自于日常生活,注重劳动中的肢体运用形式,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最终而形成了藏族舞蹈的艺术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繁荣昌盛,藏族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精神生活切实得到解放与提升,民间舞蹈也随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从一开始的那种劳作过程中的自娱自乐转化为艺术舞台上的表演。
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
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中国民族民间舞历史悠久,下面店铺来给大家介绍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 果谐藏族的圆圈舞“果”,在藏语中表圆圈,“谐”在藏语中则表歌舞,二者合而为一,则表示圆圈歌舞。
“果谐”,流传于西藏广大农村地区,常见于村头、广场、打麦场和旷地上,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是最为广大藏族群众喜欢的一种自娱性歌舞。
藏族传统节日“望果节”,中的“望”在藏语中表示“田野”或“田地”,“果”则表示“巡游”或“转圈”,二者合起来表示“巡游田野”,在这一节日里除白天要举行民间仪式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农民们聚会在一起表演果谐。
果谐动作源于农业劳动动作,但其艺术性远高于农业劳动动作。
其舞蹈结构和完整的表现形式大体如下:表演时表演者围成圆圈,其中男、女各半圈,队列最前方分别为男、女谐本。
歌舞表演时,顺序为男唱一段男女共舞→女唱一段男女共舞(称“谐个”),表演者边唱边舞,并从左到右沿圈顺时针踏步走动。
踏步表演分为慢板和快板,表演时先跳慢板(称“觉谐”),慢板表演结束后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如“休休休休”)或说几段快板词,之后为快板表演(称为“谐休”),快板表演结束后再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舞蹈顿节结束。
整个舞蹈表演中很少用到演奏乐器。
2 堆谐藏族的踢踏舞“堆谐”中的“堆”藏语指“上”或“高地”之意,“谐”表示“歌舞”,因此,藏族舞蹈“堆谐”就泛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定日、昂仁、拉孜、萨迦县以及阿里一带被称为“堆”的地区的农村圈舞。
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后,“堆”区出现了用作民间舞的伴奏乐器―――“扎年”,“扎年”逐渐被当地群众吸收为“果谐”的伴奏乐器,使“果谐”的动作向踢踏转变,在歌舞曲中也出现了前奏、间奏和尾声三个纯的、音乐的部分,这也构成了踢踏舞的雏形。
十七世纪中叶,这种舞蹈流入拉萨,其基本变化规律为“三步一变”,同时脚下踏出各种节奏音响,再配以由洋琴、京胡、笛子、六弦等多种弦乐乐器组成的乐队伴奏,“堆谐”舞曲结构形式逐步趋于完整,其整个体系主要由“降谐”(慢歌)→“谐个”(歌头)→“觉谐”(快板歌舞)→“谐休”(尾声)四部分组成,其表演形式也由自娱性向表演性过渡。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特点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特点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特点藏族被称为能歌善舞的民族,藏区的确称得上是歌舞的海洋。
下面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一、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琳琅满目,繁华似锦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
这种动作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观念。
“颤、开、顺、左、饶”是各种类藏族舞蹈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构成是与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炼而成的审美标准。
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碾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
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在加上手势的动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十二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为“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碾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纽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弧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1、体态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坐胯,上身松弛并向前倾。
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比较高的高原、草原等地区,气压相对比较低,爬山、跳水等劳做时假如挺胸,会导致气息不通畅,因此根据自然环境,动作体态需要含胸,松弛。
它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而从舞蹈角度看,却另具一种美感。
2、动律的基本特征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和屈伸是藏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
藏族舞蹈的体态特征
藏族舞蹈的体态特征
藏族人民生活的环境其实是非常恶劣的,这里有海拔较高的高原,使得这里的气压较低,人们在生产劳作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爬山等需要挺胸的动作,这对藏民们来说就是很困难的,这样受气压影响会觉得呼吸困难,所以他们在生活中,呈现的体态特征就是含胸,这样可以使自己比较舒服,而这种体态特征也被运用在舞蹈中,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坐跨”,这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征,形成了一种舞蹈中重要的体态美。
如藏族人民在表演“卓”的时候,每个动作都是舒缓的,但是却不失力量,歌曲的搭配上也是低调而不失韵律的。
又因为表演者的每个动作都做到极致,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个舞蹈是热情洋溢,豪放爽快的,通过舞蹈也反应了藏民们热情好客,豪爽的性格。
在青海地区的藏民中间,流行着一种叫“龙鼓舞”的藏族舞蹈,这个舞蹈最初是人民群众在一起休闲娱乐是的舞蹈,后来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龙鼓舞”吸收并融合了一些其他元素,由原来一个人击鼓表演,发展成一群人表演,而且表演的时候还要不断变化各种舞姿,运用各种舞蹈技巧,而这个舞蹈的目的性由原来的娱乐性变为了用来一种大型的藏族民间祭祀活动。
因此这种舞蹈又被称之为“神鼓舞”,其实追溯起来就会发现,这种舞蹈最初就被用在了祭祀活动当中,只不过是后来被演变成娱乐的舞蹈。
人们通过舞蹈的表演,与神灵进行精神层面的沟通,祈祷神灵保佑生活安定,风调雨顺,国泰君安。
每一年的六月份都会有这类表演。
一般都是有一个法式,还有一个青年男子在表演,分别演绎不同的祭祀仪式。
在表演中,表演者还会模仿其他动物的形象,表示人与动物对神灵的敬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藏族民间舞中的体态以及“一顺边”之美
摘要:藏族是我国民族史上一个古老民族,发源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居民中的一支。
由于地理自然环境与内地平原的差异,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大区别。
藏民族选择了与其相适应的劳动生活方式,这种劳动生活方式构成了他们的文化艺术,其中舞蹈艺术就是其一。
例如:藏民们为了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中方便劳动同时减轻劳动负担,于是在长期的劳动中逐渐形成了前倾含胸和梗头弯腰的这样一种体态。
后来在此体态的基础上又结合所谓“一顺边”和膝盖松弛,屈膝颤动等有特色的动作。
这些动作特点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后被融入了藏族民间舞蹈动作当中。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颤膝;体态;“一顺边”
民族舞蹈要体现“民族性”也就是要展现其艺术特色及艺术个性,必须要通过其舞蹈的民族化内容、形式以及动作等才能体现出来。
所以一个民族的舞蹈风格是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联系在
一起的。
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支古老民族,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其中有部分藏民因为历史原因居住在西藏自治区的周边地区,如云、青、甘、川等省。
遵循“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这一规律。
藏民族选择了与其所在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劳动生活方式,而这种劳动生活方式成为形成藏族舞蹈文化的素材之一。
总体来说有做塌腰前倾态、“一顺边”之美、膝盖松弛,屈膝颤动这三个动作特点,它们成为藏族民间舞蹈动作风格的显著特点。
一、“颤膝”动作的分类
在西藏民间舞蹈的诸多动作中,“颤膝”这一动作是最典型的。
关于其产生有两种观点,一是与服装有关。
藏民族属于高原居民类,其气候寒冷多变,人们根据自然环境一般穿宽大的长袍进行劳作,但是长袍在劳作中会有很多不便,所以通常在劳动时会把袍子的上衣解下,两只袖子系缠于腰间,这样双手就可以劳作。
同时,青藏高原在古时候山路崎岖,有的城镇之间相隔甚远,为了便于长途行走藏民穿软底和软帮的长筒靴子为主。
这样一整套的穿着使得藏民膝盖压力很大,在行走中会产生膝部颤抖的感觉,于是被引入到舞蹈中,就有了“颤膝”这一动作;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藏族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到多种劳动工具,如用铁锹铲土等,而在进行这些劳动时,就产生了膝盖的屈伸活动。
在此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美化形成“颤膝”。
其代表样式是“以膝盖上下运动为颤动的核心”,这就与有的舞蹈动作中的膝盖颤动有所不同,它要求舞者无论在快速灵活还是缓慢柔韧的舞蹈中膝部有弹性地做均匀、连绵不断的颤动。
在藏舞蹈剧目中,“颤膝”这一动作常可以见到,例如《顶碗》。
“颤膝”的作用在于依赖膝部的柔软性带动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动作(有时也会带来对膝盖部分的损伤)。
“颤膝”动作细分有“碎颤膝”“软颤膝”“硬颤膝”这三种为主。
首先“碎颤膝”。
其日常训练科目是“踢踏”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冈嗒”。
目的是让膝部有弹性,培养脚腕子的灵活性和脚下的节奏感。
视觉效果是频率较快。
特别“冈嗒”的动作是藏族踢踏舞
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碎颤膝”的动作面貌是通过膝部的碎颤来带动脚掌离地约15度,但颤膝不能有断开的感觉。
其次再看“软颤膝”。
它的代表性训练为“弦子”舞作铺垫。
因为“软颤膝”是“弦子”舞的动律核心动作。
据传说“弦子”舞来源于青藏高原巴塘的地区,是藏民于自娱自乐而随意产生舞蹈动作。
做“软颤膝”训练时,膝盖要有柔软松弛性、连贯性和控制性。
动作面貌是“伸屈”刚劲有力、连绵不断,并且蹲的时候要有弹性和韧性,就像弹簧一样。
最后是“硬颤膝”。
它是“锅庄”舞的基本动作特征。
它虽然也是注重“屈伸”,但与上述两种“颤膝”动作相比,变化更多且节奏感更强。
讲究动作要有连续性和停顿感,上身的舞姿要随脚下步法而动。
“锅庄”舞的动作素材来源于劳动时为了减轻体力负担的一种身体自然进行的自我协调,舞蹈动作以脚部的踏跺和交叉步为主,到舞蹈的高潮阶段通常是演化为大幅度的跳跺、跳踢、下跪等动作。
所以这就要求课堂上练习“硬颤膝”动作时,要先把关节与韧带活动开,练习时要注意膝盖部分的柔韧性及控制性,尽量把动作幅度放大,先把动作学会后再要求动作的规范性,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另外,还有一种“锅庄”舞,其特点是双臂动作幅度较大,动作粗犷,整体特点在于悠、点、拧、甩、摆、跺、踢等动作的表现。
其中它的韵律在于腿的颤要连绵不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的三种“颤膝”以及相对应的藏族舞蹈形式都是注重下肢的运动,而下肢运动的核心重点在于膝部
的不同运动以及律动,所以膝部的训练对藏舞来讲是尤为重要的。
二、独特体态和“一顺边”的形成
藏族生活的高原环境形成了藏民们的劳动生活习性,从而又影响其舞蹈中的独特体态。
首先,藏民们经常要背水、挤奶、爬山等,这些劳动长期持续下来,他们上身前倾、含胸,因为藏民在背水时,重量都在背上和腰上,上身很难直立起来所以要上身前倾、梗头、含胸才能减轻负荷;其次是服饰道具方面,藏男子常戴金子或黄铜的大耳环,女子喜欢往头上装饰些金、银、玛瑙、珍珠等头饰,因此头、脖子、胸等也很难直立起来;再次,是地理自然环境的因素,藏民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当人处于高原区气压比较低的情况下,气息会变得迟缓,天气寒冷时上身便自然而然的向里缩,长期生活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就造成了人们含胸,身体前倾的体态”。
由此三点,我们说藏族舞蹈中的体态随之产生。
这样一种梗头,上身前倾、含胸或弯腰弓背的体态面貌,在粗犷豪迈、柔颤多变、沉稳有力的“卓”、优美流畅、动作连绵不断的“弦子”、朴实自如、洒脱灵活的“堆谐”中都可以看见,贯穿在整个藏族民间舞蹈中。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体态的藏舞和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有关,藏民在念经和磕头时都是两手合掌放在胸前、低头、上身含胸向前倾。
因此可以说藏族民间舞蹈中的体态特征是与其生活劳动、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许多因素紧密相连的。
再看舞蹈中的“一顺边”。
它反映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一道理。
“一顺边”也是与高原居民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联
系。
藏民们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行走困难。
罗雄岩老师对此说:“藏族人民背水时,脚落地时身体重心多移向一侧,而手也移向一侧自然微摆,于是自然形成了一顺边的自然体态。
这种来源与劳动者智慧的创造,行动起来最省力,又能减少危险,这种体态就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动态并逐渐升华为艺术美”。
由此可见,这是他们为了减轻体力负担的一种自我协调,吸纳到舞蹈中就是一种最朴实的艺术创造。
同时,它也折射出身体协调的美感和“顺”的协调。
三、结束语
民族舞蹈顾名思义要体现“民族性就必须考虑到该民族的地理生存环境、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只有从这些方面研究才能逐渐构建出各民族的舞蹈动作特征。
例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身体的下部,而上身的动作较小;有的地区舞蹈动作泼辣洒脱等等,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性”。
当生活中的动态升华为艺术、舞蹈之后,它们可以更好地艺术化、舞台化、舞蹈化地体现藏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宗教信仰等等。
藏族舞蹈不仅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表达藏族人民思想情感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形象语言。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