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基中段防御系统揭秘
美国中段反导系统发展分析_李文杰
弹靶弹,已经进行的拦截飞行试验都是拦截中远程 弹道导弹,并且还仅仅是按照一套作战真实性有限 的交战参数进行。 1 ) 连续三次受挫 2004 年 7 月,美国在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部署 了首枚 GBI,并宣布具备了初始作战能力。 自 1999 年以来,GMD 系统共进行了 17 次拦截飞行试验, I EKV 的拦 成功 9 次。2006 —2008 年,对采用 CE截系统进行连续 3 次拦截试验,均获成功,但是此 后美国 GMD 接连 3 次遭遇失败,分别是 2010 年的 1 月和 12 月,以及 2013 年 7 月。 · 42·
GBI( LMBV 火箭) 16. 26 1. 02 ( 第一级) , 0. 7 ( 第二、三级) 14 682 64 EKV
惯导 + 指令更新、红外成像和可见光 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4 500 两级或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3 500 4 000 ( 两级) , 5 000 ( 三级)
级方案中用一个适配器替代了原来的第三级发动 机,使得外形和发射质量不变。 EKV 是 1 个可以自主寻的和机动飞行的飞行 器,通过直接碰撞拦截并摧毁弹道导弹弹头。 EKV 由导引头、推进系统、制导设备和姿轨控系统等组 成。EKV 的导引头是 1 个多波段可见光 / 红外导引 头( 1 个可见光探测器、两个红外探测器 ) ,可以使 EKV 捕获、跟踪和采集典型威胁目标群的有关数 据。该导引头由碲铬汞焦平面阵列和位于光学望远 镜末端的低温冷却装置组成。可见光探测器是远程 探测器,除了用于星校准以便确定 EKV 在空间的 方位外,还可利用该探测器捕获与跟踪在阳光照射 下的目标。如果目标不在阳光照射下,EKV 就必须 用长波红外探测器捕获目标。两个长波红外探测器 各有一个 256 ˑ 256 元的红外焦平面阵列,其中一 个工作在长波红外波段的低端,另一个工作在长波 红外波段的高端。 目前美国正在发展 EKV 的增强 I EKV 和 CEII EKV。 型,包括 CE1. 1. 2 研制进展 目前,GMD 系统还没有尝试拦截洲际弹道导
美国的军事“死穴”与“强点”
军情关注6 / 军事文摘 / 2013.06美国的军事“死穴”与“强点”美国海基X波段雷达众所周知,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军事能力能与美国相抗衡。
美国大兵每天有20多万人驻扎在世界各地的860多个军事基地和设施里,约几万人流动于世界各地参加军事演习、进行军事访问、参与“反恐”作战等。
同时,这些美国大兵还随时准备应对在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各种威胁美国利益的危机,打败对手。
那么,美国在军事上真的神话一样的强大吗?西方神话中的大力神阿喀琉斯还有一个“踵”的弱点,美国在军事上难道就没有弱点?而它的强势又在哪里?不可克服的“死穴”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军事强国,眼下美国正在风风火火地进行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在亚太地区推行其所谓的“再平衡”战略。
在这些战略举动推行过程中,美国还是暴露出其军事上的某些“死穴”。
自海湾战争“爱国者”导弹展示了超强的拦截导弹本领后,这型导弹开始在国际军火市场畅销。
许多国家纷纷购买这种导弹,以增强本国的导弹防御能力。
当时,中东许多国家都投入巨资来列装这型导弹,以防备伊拉克的导弹袭击。
那时,美国仅仅是向世界市场销售这种导弹,不带有任何目的性。
冷战后,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国家不复存在,冷战时期的对抗局面也随之远去。
美国不但取得了世界超级大国地位,而且要构建有利于其维护霸权的体系,以防备可能对手的挑战。
美国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全球构建导弹防御体系,建立伙伴体系。
但是,时过境迁,美国现在要在亚太地区构建如同冷战时期北约一般的军事联盟组织已经不可能了。
因此,美国选择亚太地区作为其全球战略重心,并将着手构建维护其霸权的体系。
这一次,美国开辟了新的途径来构建新的体系,即建立伙伴体系,而非联盟体系。
达到这一目的的措施之一就是构建亚太导弹防御体系,将越来越多的亚太国家吸纳到这个体系中来。
目前,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等国家都已购入“爱国者”导弹。
这种导弹能力的发挥依赖于情报,特别是X波段雷达提供的来袭导弹的情报。
反导系统——精选推荐
反导系统目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 ),拦截敌方来袭的战略弹道导弹的武器系统。
它包括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目标识别系统、反弹道导弹导弹、引导系统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
反弹道导弹导弹是防御系统的拦截器,按拦截空域分为高空(大气层外)和低空(大气层内)拦截导弹。
它是在地空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常是两级或三级有翼导弹,由发射井垂直发射,以对付全方位来袭的战略导弹。
概念解读基本信息摧毁敌方来袭的弹道式导弹(中程、远程、洲际导弹)的武器系统。
一般包括预警雷达、反导弹系统示意图地面引导雷达、指挥控制中心和拦截武器等部分。
过去30多年间,美苏(原苏联)都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分别研制和部署了以导弹为拦截器的“卫兵”和“橡皮套鞋”反导弹系统。
目前正在探索和试验激光反导、粒子束反导等。
目前较为成熟的是导弹反导技术。
已服役的具有反导能力的防空导弹主要有美国的爱国者系列,THAAD导弹,和海基的标准系列。
俄罗斯的有s300等。
以色列的箭式防空导弹系列,印度的大地系列,和我国台湾研制的天弓系列防空导弹。
中国于2010年01月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成功于大气层外击毁来袭弹道导弹,自此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陆基中段反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
上升段助推段拦截美ABL-机载激光导弹拦截系统导弹上升阶段时拦截效果最好,因为此时弹道导弹刚起飞不久,被击落后也是掉在敌人领土。
但最突出的难点是需要在弹道导弹点火后第一时间就发现并进行攻击。
如:美ABL-机载激光导弹拦截系统。
中段中段拦截目前比较成熟的反导系统。
弹道导弹中段飞行是指导弹发动机关闭后在大气层外以惯性飞行的阶段,这时它的弹道相对平稳和固定。
如果拦截及时,掉落的残骸也不会进入本国领土。
如:美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GMD),海军全战区系统(NTW)。
末段再入段拦截末段拦截时,由于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开始俯冲阶段,弹头轨迹倾角大、速度通常在7—8倍音速以上,反导系统要捕捉它相当困难。
全新图解美军步兵单兵防御战术-20世纪50年代
全新图解美军步兵单兵防御战术-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参战后前半年,三次战役还有穿插成功的案例,到了四次五次战役时就只有美军小部队穿插共军,而共军却无法重拾国内战争时期的故伎。
原因也是如此,缺少通讯设备,缺少技术人员,基层官兵素质差,纯靠多年战乱打下的战场感觉走。
碰到国军这样同一技术档次的对手,共军基层政治素质过硬,指挥结构紧凑自然占据机动优势;碰美军完全机械化而且完全现代化正规的指挥调度体系就完全没有作用了。
反而是美军穿插共军的结果。
所以后来大陆在苏联的帮助下实施正规化建设,这就是朝鲜的教训,信息时代也是如此。
有什么样的人,打什么样的仗,国民素质和军队建设联系是很紧密的。
条顿人对于世界历史的一大贡献就是:完善了拿破仑的统帅部(参谋本部)的功能。
建立了军官团制度,杀戮成了一门科学而离艺术越来越遥远。
这是区分旧式军队和现代军队组织形式的重大区别!(毛奇)朝鲜战争中前期PLA步兵素质优秀,在缺乏通讯器材的情况下屡次大胆实施穿插迂回,机动动作极其精妙。
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些优秀的步兵军官和军人并不是现代化标准化训练带来的结果,而是长期战乱下养成的战场嗅觉所致。
美军连队战术动作,比如说建立阵地,是建立在条令,图上作业,受过训练的军官根据形式做出判断,然后自然有各级军士督促实施的基础上的。
抢占山头,火力配置等等,并且有分析,评估,总结的机制。
美军的防御工事一般来说是非常简陋的,临时性质的。
即使有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时间来完善防御,美军的工事仍然显得非常简单,因为他们一般被认为是临时性的设施。
在美军的野战手册中,其实详尽地说明了工事堡垒以及障碍物的规格,结构。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对付一支轻装的,缺乏重炮,装甲车和空中优势的部队,根本没有必要建设坚固的纵深的防御工事,海军陆战队学会了挖日本人的狗洞(foxhole)——深挖的防御炮弹的散兵坑,能容纳一名士兵立姿战斗。
1949年出版的美军野战手册(US Army Field Manual)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详尽地介绍了从单兵掩体到碉堡到支援火气的布置以及壕堑防御系统。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组成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组成一、组成BMD系统由4个部分组成,即预警系统、跟踪制导系统、地基拦截弹(GBI),以及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BMC )。
下面就其各部分的具体功能、技术性能及部署情况进行详细叙述。
1.1 预警系统BMD系统的预警系统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部署在空间的预警卫星,用于探测敌方导弹的发射,提供预警和敌方弹道导弹发射点和落点的信息,近期用现有的国防支援计划(DSP)预警卫星,远期用正在研制的天基红外系统(SBIRS)预警卫星;另一部分是改进的地基早期预警雷达(UEWR)。
它们共同组成天基近地轨道、同步轨道和地基预警系统。
目前美国BMD系统仍由DSP系统提供导弹预警能力。
DSP系统由若干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一个海外地面站、一个美国本土地面站和移动地面终端组成。
每一颗卫星能观察近半个地球并能探测其视野内的来自任何位置的导弹发射。
卫星采用一种旋转方式使红外探测器阵列扫过地球的表面,来探测助推阶段的导弹尾焰。
早期预警卫星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被传输到位于科罗拉多州夏延山的BMD系统作战管理中心。
根据早期预警卫星所提供的有关来袭导弹助推时间、发射地点及大致弹道参数等信息,作战管理中心将确定该导弹是否可能威胁到美国领土以及BMD系统是否必须对其实施拦截。
SBIRS靠敌方发射导弹时喷射的火焰的红外辐射信号来探测导弹。
作为预警卫星系统改进的一部分,它最终将取代DSP系统。
在NMD系统计划中,SBIRS系统探测器将捕获和跟踪整个弹道上的弹道导弹。
这一信息将为BMC 子系统提供尽可能早的预测弹道。
SBIRS由高轨道卫星、低轨道卫星和联合地面站组成。
高轨道卫星将提供威胁导弹的发射、助推飞行阶段和落点区域的红外数据。
它包括4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2颗大椭圆轨道卫星。
低轨道部分由约24颗低轨道、大倾角卫星组成,主要提供弹道中段的精确跟踪和识别。
低轨道卫星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它还可能为GBI提供超视距制导,从而大大增加拦截弹的防御区域。
极速击杀——陆基“宙斯盾”的两种“标准”-3导弹
极速击杀
“标准”-3系列导弹是“宙斯盾”系统的反弹道导弹,主要用于大气层外直接拦截处于上升段或中段的来袭弹道导弹,为海外美国海
部署在波兰的陆基“宙斯盾”
系统将在2018年左右完成,其使
用的拦截弹将采用性能更加强大
的“标准”-3 Block IIA型导弹,届
目前的主力
“标准”-3 Block I系列导弹
“标准”-3型导弹家族包括
“标准”-3 Block 0基本型、“标
—陆基“宙斯盾”的两种“标准”-3导弹
林颖清. All Rights Reserved.
“标准”-3 Block I型系列导弹采用的LEAP动能战斗部
“标准”-3 Block IA导弹发射瞬间. All Rights Reserved.
· 单色导引头· 脉冲式姿轨 控系统· 双色导引头
· 推力可调的姿轨控
系统
· 先进的全反射光学
系统
· 先进的信号处理器
· Block IB的导
引头
· 直径为534mm的
第二级和第三级
火箭发动机
· 直径为534mm的
头罩
· 适用于MK-41垂
直发射装置
· 更大直径的动能
战斗部
· 直径为534mm的
第二级和第三级
火箭发动机
· 直径为534mm的
头罩
· 适用于MK-41垂
直发射装置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美国用
准”-3导弹击毁卫星》
2014.08军事文摘。
带你详细深入了解萨德系统中威胁最大的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
带你详细深入了解萨德系统中威胁最大的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萨德反导系统,也叫THAAD,即末端高空防御导弹,是美国陆军研发的一款拦截短程和中程弹道导弹的末端防御系统。
作为一枚通信汪,我更关注的是那个用来探测和跟踪目标的雷达系统,就是被称为萨德系统的眼睛的AN/TPY-2相控阵雷达。
也有人认为真正对中国最大的威胁是这个相控阵雷达。
萨德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萨德系统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①雷达,②火控系统,③发射车,④拦截器。
工作原理分为四大步骤:
1)雷达探测到导弹来袭。
2)指挥和火控系统确认并锁定目标。
3)发射车发射拦截弹。
4)拦截导弹在空中摧毁来袭导弹。
萨德系统主要有两套核心组件:拦截弹和雷达系统。
作为一枚通信汪,我更关注的是那个用来探测和跟踪目标的雷达系统,就是被称为萨德系统的眼睛的AN/TPY-2相控阵雷达。
也有人认为真正对中国最大的威胁是这个相控阵雷达。
所谓相控阵雷达,采用的正是相控阵天线技术,也是今天4.5G Massive MIMO作为民用之一采用的技术,同时未来5G相控阵基站将成为主流。
AN/TPY-2雷达系统
AN/TPY-2雷达系统工作在X波段(9.5GHz),天线阵面积为9.2平方米,安装有25344个(有人说30464个)天线单元,采用数字波束形成(DigitalBeamForming,DBF)处理器。
方位角机械转动范围-178~+178,俯仰角机械转动范围0~90,但天线的电扫范围,俯仰角及方位角均为0~50。
AN/TPY-2可以实现从探测、搜索、追踪、目标识别等多功能任务为一体,据有关报道称,。
美国战略反导作战体系发展研究
美国战略反导作战体系发展研究作者:宋宏宇秦大国李奇来源:《科技视界》2019年第22期【摘要】反导从美国战略反导作战体系全局入手,对其体系构建、指挥体系和作战流程进行了分层梳理,重点介绍了美军战略反导作战的指挥关系、指挥层次与指挥系统。
【关键词】战略反导;体系构建;指挥体系中图分类号: TJ7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2-0066-003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19.22.0281 体系构建美国反导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预警探测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拦截武器系统,通过通信系统实现各部分之间的联通。
美国反导系统的整体组成表1所示[1]。
预警探测系统主要有战略级、战术级和武器系统。
战略预警系统由天基预警系统、UEWR、AN/FPS-108、XBR、AN/TPY-2等组成;战术级预警探测系统一般部署在前方,主要包括AN/TPY-2和AN/SPY-1等前沿预警雷达;武器系统级探测器是指反导武器系统自带的探测系统,主要为反导武器系统提供制导信息和目标指示[2]。
指挥控制系统是美军反导系统的核心。
主要包括国家级/战区级指控与通信系统C2BMC、地基中段反导系统和战区反导系统的BMC3系统,以及武器级指控系统等[2]。
拦截武器系统隶属于各个军种,通过预警探测系统提供一体化预警信息,指挥控制系统提供统一的指挥调度,将各军种之中的武器拦截系统协同作战,形成分层的拦截体系。
其中,机载激光系统和动能拦截弹主要负责助推段拦截。
地基拦截弹和海基拦截系统主要负责中段拦截。
陆军末段高层区域防御系统和海军标准-3拦截弹主要实施末段高层拦截。
爱国者系统和宙斯盾系统主要负责末段低层拦截[2]。
2 指挥体系2.1 指挥关系美军的指挥体制为军政和军令分离。
平时的指挥体制为按编制序列逐级指挥。
战时的指挥体制为联合部队。
(1)军政系统。
美国防部下属军种部。
美国“萨德”反导系统发展溯源与技术解析
美国“萨德”反导系统发展溯源与技术解析作者:萨特来源:《现代兵器》2017年第11期无论“萨德”系统的部署牵扯着怎样的政治神经,作为一种由科学理论支撑、由技术构建的武器系统,其本身都不应被蒙上任何形式的神秘主义色彩。
当然,由于技术层面的高度复杂性,要将其基本脉络梳理开来并不容易。
但只有透过“迷雾”,我们才有可能将“萨德”系统的技术与政治属性间的辩证关系弄清。
至于这一点的重要性则毋需多言……早期技术铺垫“萨德”系统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武器系统,其出现不会是凭空而起,也不可能是一蹴而蹴,必然有一个漫长的技术演化过程。
事实也的确如此。
在冷战中的50年代后半期,人们似乎有理由设想,技术的高速发展依其本性将损害世界军事格局的稳定。
急剧的技术突破在当时成了常规事态,而非例外现象。
紧随远程轰炸机来了高精度远程雷达,然后是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洲际弹道导弹等等。
只要大量资源被用于研究和开发,似乎就没有理由认为发展速度会慢下来。
不仅如此,在技术发展背后,似乎有一种攻防竞赛模式。
随着新的进攻手段被发现,人们就做出巨大的努力去发展出反制手段,这反过来又刺激了进攻手段的创新。
因此,虽然美苏双方在整个50年代都做出了重大努力去增强对远程轰炸机的防御,可是远程导弹正处于其研制的最后几个阶段,而预料到这一新挑战,反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业已开始。
美国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作的。
1956年,在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主导下,美国陆军和空军分别推出了用于在末段高空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奈基—宙斯”区域反导项目和用于在中段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向导”广域反导项目,两种反导方案均以核弹头来弥补精度的不足。
在对技术现状进行评估后,美国陆军的“奈基—宙斯”系统被获准进一步发展。
该系统后来经过一系列技术升级,采用大气层内外高低两层拦截体制,被改称“奈基”X系统,并在1975年10月1日作为“卫兵”项目的实质内容被部署于北达科他州大福克斯反导防区。
虽然由于复杂的原因,“奈基”X系统部署不到一年就被拆除。
cnmd:【刀口谈兵】CNMD非常精准的拦截,打一次成功一次这样会把美国逼疯的!cnmd
cnmd:【刀口谈兵】CNMD非常精准的拦截,打一次成功一次这样会把美国逼疯的!cnmd话题:cnmd 发展方向导弹大运刚首飞,反导又亮剑!为我连续示强喝彩叫好!我国初具反弹道导弹能力中段反导技术难度很大来源:环球/observation/2010-01/686025.html记者吴志浩据新华社报道,中国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
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此举暗示我国已初步掌握反弹道导弹技术。
此前,只有美国曾明确表示成功进行过陆基中段反导试验,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和阿拉斯加州部署了少量拦截导弹。
能在中段拦截意义重大据记者了解,陆基中段防御系统由远程预警系统、拦截系统和指挥管理系统组成,主要用来对敌方中远程弹道导弹进行探测和跟踪,然后从陆地发射拦截器,在敌方弹道导弹飞行中段将其拦截,使其无法飞临我方本土。
中段是弹道导弹飞行高度最高、速度极快的一段,远程弹道导弹的中段是在大气层以外飞行。
根据当前导弹技术水平,只有大推力陆基导弹才有能力拦截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而舰载防空导弹受到舰艇吨位以及导弹、雷达性能限制,还无法拦截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
因此,我国这次进行的陆基中段反导技术试验,理论上远比美制“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只在弹道导弹几十公里的末段进行拦截要更难实现。
有网友认为,尽管未披露更多消息,但其意义不亚于中国第一次原子弹试验。
美10多次试验有成有败在中国进行陆基中段反导试验之前,只有美国在高调进行此类反导系统的研发工作。
拥有陆基中段反导能力是上世纪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一部分,但由于技术难度非常大,直到1999年10月2日,美国才首次进行真正的陆基中段反导试验,即首次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飞行拦截试验。
在那次试验中,美军从加州范登堡基地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作为靶弹,从7000多公里外的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发射了一枚外大气层拦截导弹。
拦截导弹在太平洋上空将靶弹击毁。
美国战略反导预警体系
美国战略反导预警体系美国的战略反导预警体系初创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为防止前苏联的核打击和战略轰炸机,美国和加拿大联合成立了位于科罗拉多州夏延山的“北美防空司令部”,即现在的“北美航空航天防御司令部”,建立起监测前苏联战略轰炸机的预警线,并成为当时美国国家战略预警体系的主体。
此后,随着导弹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军又建立了“巡航导弹预警系统”和“弹道导弹颅警系统”,发展了相控阵雷达和预警卫星等。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明确了以绝对信息优势谋求绝对军事优势,以绝对军事优势谋求“绝对安全”的防务战略,而“9·11”事件的惨痛教训,更使美国深刻意识到作为国防安全“第一道防线”的战略反导预警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其组织体系和职能大大扩充,超出了当初单纯的防御前苏联战略武器的范畴,成为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了防范外来威胁、维护美国本土安全的重要任务。
战略轰炸机和巡航导弹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远程预警系统、近程预警系统、空中预警系统和联合监视系统等几部分组成,主要用于对来袭战略轰炸机、巡航导弹早期发现、识别、跟踪、定位和预警。
远程预警系统远程预警系统也叫“北方预警线”系统,是从远程预警线发展而来的,包括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系统和北方预警系统,主要用于防御从北极方向来袭的战略轰炸机、低高空巡航导弹及其它远距离空中目标。
其中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系统探测距离可达900~3500千米,能够对探测距离内的战略轰炸机、低空飞机以及在较高空飞行的巡航导弹提供全高度监视,对超声速飞机可提供1~1.5小时预警时间,而常规雷达一般则只能提供约10分钟的预警时间。
目前,美国在其东西海岸、北部地区和阿拉斯加各设有一个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站,可对3500千米以内从大西洋、太平洋及北美上空来袭的各类空中目标进行探测监视。
北方预警系统由AN/FPS一117、AN/FPS-124(V)等54个雷达站组成,用于替代原分布在阿拉斯加到加拿大拉布拉多的31部远程预警雷达。
美国地基中段反导系统发展综述
美国地基中段反导系统发展综述美、俄等国长期高度重视反导技术发展,将其视为抵消战略威慑、维持战略平衡的重要手段。
美国导弹防御能力的研发、试验与部署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发展了地基中段防御系统(中段反导)、“萨德”系统(末段高层反导)、“爱国者”-3系统(末段低层反导)等多型反导装备。
其中,地基中段防御系统是美国最先进、最复杂的反导装备,也是现阶段美国国土导弹防御的核心。
一、什么是中段反导系统弹道导弹的飞行全过程可分为助推段、中段和末段,中段弹道是洲际弹道导弹飞行中最长的阶段,飞行时间可达30分钟,高度在数百千米以上。
在该阶段,空气十分稀薄,除开地球重力外导弹不受其他外力作用,依靠惯性飞行。
中段反导系统能在弹道导弹的飞行中段对其进行拦截,通常采用动能杀伤的方式直接撞毁目标,主要用于拦截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
中段反导系统具有拦截高度高、拦截距离远、保卫面积大、控制范围广等特点,而陆基(地基)中段反导系统就是在地面部署的中段反导系统。
中段反导系统包括极其庞杂的预警、探测、跟踪、识别、指控、拦截及效果评估子系统,具有广域分散、多域协同、敏捷响应的作战特点,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投资金额高,目前只有美国“地基中段防御系统”(GMD)投入部署图1美国反导能力示意图二、美国地基中段防御系统概况“地基中段防御系统”是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在大气层外拦截处于中段飞行的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保卫美国本土。
1993年美国正式启动地基中段防御系统研制,1999年进行首次系统拦截飞行试验。
该系统的近期发展目标是具备对远程弹道导弹的有限拦截能力,长远目标是保护美国本土免遭远程及洲际弹道导弹袭击。
(一)系统组成地基中段防御系统采用全球分布式部署结构,主要包括跟踪识别、指控通信、制导拦截3大功能系统,由地基拦截弹(GBI)、天基预警卫星、改进型早期预警雷达、X波段雷达、C2BMC系统以及火力控制系统等组成。
图2 美海基X波段雷达地基拦截弹是地基中段防御系统的核心作战装备,其任务是在大气层外摧毁处于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弹头,主要由固体助推火箭和大气层外杀伤器组成。
“民兵3”的“掘墓人”——美陆基战略威慑系统研制进入新阶段
太空探索I [航天防务]“民兵-3"的“掘墓人"——美陆基战略威慑系统研制进入新阶段文/岳江锋▲发射井中的民兵-3导弾据美国《国防杂志》2048年“ 月报道,服役近半个世纪的美国陆基战略核力量一民兵-3洲际导弹将被新的“陆基战略威慑系统”(GBSD )取代。
2017年8月,美空军授予波音和诺•格 两家公司竞争研发合同,分头开展陆基战略威慑系统的概念设计,目前两家公司都进入了为期三年的技术成熟和风险降低阶段的第二步。
预计空军将在今年 8月签订最终研制合同,新系统或将在 2020年代末期部署到位,用以全面取代民兵-3洲际导弹。
“三位一体”核力量是哪些国家的“安全支柱”?自从有了核武器以来,就被诸多核武器国家奉为一国的“安全支柱”。
众所周知,世界上公认拥有核武器的国 家有五个,即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
冷战时期,美、英、法以苏联为战略对手,先后逐步构建起了 “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即同时包括陆基、 空基、海基三种部署形式的核力量结构。
冷战后,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英法判断爆发核大战的可能性骤减,先后于1997年和1998年宣布放弃"三 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结构。
英国只保留 弹道导弹核潜艇及其携带的潜射弹道导 弹“单一”核力量,核弹头规模225枚,到2025年将削减到180枚。
法国只保留空海“两位一体”核力量,核弹头规 模将保持在300枚左右。
之所以放弃陆基核力量,一大缘由是:战略核潜艇具有生存性好,威慑力大的优点,是“三位一体”核力量中最关键一环,某些有核国家已放弃陆基或空基核力量,而侧 重于海基核力量。
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62 I SPACEEXPLORATION[航天防务】I 太空探索2018年6月发布的年度报告,截至 2018年4月,全球共有14465枚核弹 头,而美俄两国核武器数量占据全球总量的近92%,稳居头等核大国阵营。
▲陆基战略威懾系统槪念图(左图为波音公司、右图为诺•格公司)量中,从装备的核弹头数量来看,比重最大的是海基战略核力量,占全部核弹头的51%;其次是空基战略核力量,接近27%;占比最小的则是陆基战略▲试射民兵-3导弹其中,俄罗斯6850枚,占据首位;美 国6450枚,排名次席。
美军反导作战体系探析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研制反导防御系统,先后研制了“奈基—宙斯”和“民兵”拦截导弹,80年代,将研制的注意力转向新型反导武器的技术论证与研制,但一直未进行实战部署。
2001年之后美军防空反导系统研制与部署提速,着力打造“战区导弹防御”(TMD)系统与“国家导弹防御”(NMD)系统,最终建立起全球性反导系统。
美军反导作战体系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反导雷达、反导拦截器、指挥控制系统。
主要作战流程是,反导雷达探测敌方导弹的发射情况,并确定其打击目标;反导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根据初始预警,制定拦截方案;主要雷达负责跟踪目标,为拦截器发射提供高精度的跟踪数据;发射拦截器;雷达适时为反导拦截器提供更新信息;反导拦截器捕获、跟踪、识别目标,利用碰撞技术摧毁弹头。
1反导雷达反导雷达为反导作战体系提供目标及发射拦截器的全过程信息支撑,主要测算来袭导弹的方位和速度信息,通过指挥控制系统引导拦截导弹实施反导,并进行杀伤评估。
目前,美军反导作战体系中的雷达主要包括天基雷达、陆基雷达、海基雷达等。
天基雷达系统主要由国防支援计划(DSP)、天基红外系统(SBIRS)和天基跟踪监视系统(STSS)等组成,为反导作战提供来袭导弹初始段预警信息和中段飞行轨迹;陆基雷达系统主要由“丹麦眼镜蛇”、“铺路爪”系列、TPY-2等组成,海基雷达系统主要由SBX、SPY-1等组成,为陆基/海基反导提供来袭导弹中段和再入段的目标轨迹、引导拦截器实施反导和效果评估。
导弹预警卫星DSP 又称国防支援计划卫星,1972年投入使用,为美军全球反导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但随着反导技术对信息时效性与准确性的要求不断提高,DSP 卫星预警时间短,误报率和漏报率偏高的问题,使得反导系统对跟踪飞行中段的导弹、监控中近程弹道导弹的探测能力有限,因此美军进一步提出了天基红外系统(SBIRS)计划。
2001年,五角大楼对SBIRS 进行了重新调整,SBIRS-LOW 从美国空军移交给了国家弹道导弹防御局,改名为太空跟踪与监视系统(STSS)。
美国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美国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地基拦截弹是NMD的核心,由助推火箭和拦截器(弹头)组成,前者将拦截器送到目标邻近,后者能自动调整方向和高度,在寻找和锁定目标后与之相撞,将它击落在太空上。
具体地说,NMD是由5大部分组成的,即预警卫星、改进的预警雷达、地基雷达、地基拦截弹和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
预警卫星用于探测敌方导弹的发射,提供预警和敌方弹道导弹发射点和落点的信息。
这些卫星都属于天基红外系统,也就是说靠敌方发射导弹时喷射的烟火的红外辐射信号来探测导弹。
改迸的预警雷达,它们是NMD系统的"眼睛",能预警到4000-4800千米远的目标。
美国除要改进现有部署在阿拉斯加的地地弹预警雷达以及部署在加州与马萨诸塞州的"铺路爪"雷达外,还要在亚洲地区新建一个早期预警雷达。
地基雷达是一种X波段、宽频带、大孔径相控阵雷达,将地基拦截弹导引到作战空域。
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把上述系统联系起来。
这些系统部署后,24颗整天围绕地球不断旋转的低轨道预警卫星和6颗高轨道卫星,一旦探测到敌方发射导弹,立刻跟踪其红外辐射信号。
通过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卫星除将导弹的飞行弹道"告诉"指挥中心外,还要为预警雷达和地基雷达指示目标。
预警雷达发现目标后,将导弹的跟踪和评估数据转告地基雷达。
一旦收到美国航天司令部的发射命令后,拦截弹就腾空而起。
拦截器靠携带的红外探测器盯上来袭导弹后,竭尽全力(靠动能)与它相撞,与对方同归于尽。
1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的组成TMD分三大系统在三个不同阶段拦截来袭导弹:1.低层点防御系统,主要用于对高度在40公里以下的弹道导弹在飞行终端进行拦截以保护战役战术目标,低层系统主要包括陆军的“爱国者”PAC-3导弹防御系统、海军区域防御系统(NAD)、扩展的中程防空系统(MEADS);2.高层面防御系统,主要用于拦截高度在40至160公里的中程和中远程弹道导弹,以保护较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和目标,它包括陆军的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和海军全战区系统(NTW);3.助推、上升段拦截系统,如空军的机载激光武器系统,主要用于拦截发射后不久、仍处于助推飞行或上升飞行的战区弹道导弹。
美国建六大反导系统中国刚起步不能相提并论
美国建六大反导系统中国刚起步不能相提并论作者:邓立中李伟来源:《报刊荟萃·非常关注》2016年第10期反导作战被称为茫茫太空中“子弹打子弹”。
中段拦截的技术难度更大,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掌握中段反导技术。
美国反导系统世界领先冷战时期,为了应对苏联的导弹威胁,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先后研制部署有“奈基-宙斯”“奈基-X”“哨兵”“卫兵”等反导系统。
由于费用高、系统生存能力差、拦截数量有限,这些系统很快就被拆除。
1983年,为了使苏联的核武器“成为无效的武器”,美国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解体后,美国于1993年将“星球大战”计划改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该系统包括用于保护美国本土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用于保护美国海外驻军及相关盟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两个部分。
2001年,美国又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合二为一,统称“导弹防御系统”。
美国反导系统采取陆海空基多系统全程拦截方式。
主要包括以下六大系统:一是用于拦截洲际导弹的“陆基中段防御”系统(GMD)。
该系统研制于1997年,主要对来袭导弹实施高层中段拦截,重点是保护美国本土免遭战略弹道导弹的袭击。
2004年,布什政府宣布该系统具备初始作战能力。
但系统没有经过充分能力验证,实际效能受到质疑。
二是用于拦截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宙斯盾”反导系统。
主要对飞行中段下降阶段的来袭导弹实施拦截,重点是保护战区内美军免遭敌军战役战术弹道导弹的打击。
其拦截导弹主要有“标准-2”“标准-3”“标准-6”等系列导弹。
三是用于拦截射程3500公里以内弹道导弹的“萨德”系统(THAAD)。
“萨德”系统又称为“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末端高空防御系统”。
该系统可实施大气高层和大气层外低层拦截,填补了“标准”导弹和“爱国者-3”的拦截空白。
系统于2000年开始研制,具备扩展成防御中遠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的潜力。
与系统配套的AN/TPY-2雷达除部署在美国本土、关岛,还前置部署在日本、以色列、土耳其、卡塔尔、韩国等国。
喜忧参半的FTI-01反导试验
10月24日美国举行了史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导弹防御试验FTI-01根据美国弹道导弹防御局官方网站的新闻,美国成功举行了一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方案最复杂的导弹防御试验,这次试验的内容是同时对5个目标,其中包括3个弹道导弹目标和2个巡航导弹目标进行拦截。
美国导弹防御局、美国陆军防空和导弹防御第32和第94司令部、美国空军第613航空航天作战中心和美国海军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合作完成了这次试验,成功拦截了5个目标中的4个,这次联合试验提供了对美国导弹防御的作战原则和战术进行有效评估的宝贵机会,有助于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进一步实用化,也是美国导弹防御系统迈向形成实战能力的重要里程碑。
FTI-01试验涉及的几个主要地点:夸贾林环礁和威克环礁这次代号综合飞行试验01(FTI-01)的试验将验证区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在实战环境设定下拦截5个几乎同时出现的威胁的能力,试验的规模、复杂度和仿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这次试验在夸贾林环礁的里根靶场(RTS)进行,美军主要在夸贾林环礁的3个岛屿上部署了传感器和反导系统,其中环礁北部的罗伊-纳慕尔岛上部署了一部前置模式的AN/TPY-2雷达,环礁东南部的欧姆雷克岛上部署了爱国者PAC-3导弹系统,同样位于环礁东南部的梅克岛上则部署了THAAD系统和爱国者PAC-3导弹系统的AN/MPQ-65火控雷达,在夸贾林环礁以北的海域部署了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
相比之下靶标的来源更为分散,增程型远程空射靶弹(E-LRALT)使用美国空军的C-17运输机空射,短程弹道导弹靶弹ARAV-B 从威客岛上发射,还有一枚飞毛腿导弹从海上发射平台发射,此外还有两架无人靶机用于模拟巡航导弹系统,其中MQM-107靶机自罗伊-纳慕尔岛发射,BQM-74E靶机自湾流飞机空投发射。
FTI-01试验使用的5个靶标分属不同类型,以上为3种弹道导弹靶标和2种模拟巡航导弹的靶机中程弹道导弹靶标的发射拉开了FTI-01试验的序幕,自夏威夷希卡姆空军基地起飞的C-17大型运输机远涉数千公里重洋,在威克岛东北部的海面上空投了E-LRALT中程弹道导弹靶标,导弹防御系统的雷达尤其是罗伊-纳慕尔岛上前置部署模式的AN/TPY-2雷达,将探测并跟踪E-LRALT靶标,这部AN/TPY-2雷达由夏威夷希卡姆空军基地的美国空军第613航空航天作战中心控制,将中程弹道导弹靶标的弹道和弹头信息提交给指挥控制、作战管理与通信系统(C2BMC),随后传送给宙斯盾反导系统、THAAD系统和爱国者系统。
标准上岸——美国陆基“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
谢瑞强
2014年5月20日,美国在太平洋导弹靶场进行了陆基“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的首次实弹试射并获得成功。
试验中陆基“宙斯盾”系统对模拟靶弹进行跟踪监控,并使用导弹为核心的欧洲导弹防御系统。
2009年9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对前小布什政府实施的欧洲导弹防御计划进行调整,改为在欧洲推进“分阶段适应方案”(PAA)导弹
标准上岸
—美国陆基“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年陆基“宙斯盾”系统开工建设,当时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国防部长米 尔恰·杜沙、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詹姆斯·米勒及北约官员等参加德韦塞卢基地的 开工仪式
新的反导系统,此后两国对涉及反马尼亚的任务是完成基础工程,而
洛·马公司在位于新泽西州的穆尔斯
敦建设了一个陆基“宙斯盾” 系统。
美军地基中段防御系统发展评析_岳江锋
3) 计划投资 7 950 万美元用 于研发 远 程 识 别 雷 达 ( LRDR) , 飞航导弹 2015 年第 3 期
1) 明确将于 2017 年底完成 增加部署 14 枚地基拦截弹的计 划,与此同时,导弹防御局还将 为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基地的 2 号导弹场继续采购用于 GMD 系 统作战、试验以及备件维护的地 基拦截弹; 并决定在 2014 年第三 季度开 展 GMD 系 统 拦 截 试 验, 主要验证 GMD 系统的可靠性和 地基拦截弹的性能;
从 2013 年 开 始,导 弹 防 御 局开始翻新位于阿拉斯加州格里 利堡基地的 1 号导弹场,以提升 发射井的能力,为地基拦截弹的 部署提供支持。美军将继续在该 基地的 2 号导弹场安置地基拦截 弹并开展其部件试验,更新现已 部署的地基拦截弹,进而提升地 基拦截弹的可靠性。在美国导弹 防御局 2014 年 3 月公布的《2015 财年预 算 评 估 》中,进 一 步 确 立 了本土防御的发展优先权,决定 从经费上充分保障 GMD 系统的 发展,主 要 体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4]
飞航导弹 2015 年第 3 期
·43·
攻防系统
计新型 CE-2 型杀伤器。从设计 初衷 来 讲,CE-2 型 杀 伤 器 主 要 是采用现代化部件替代原 CE-1 上的过时部件; 同时,CE-2 型杀 伤器在作战性能方面也有所改 进,如: 配 备 了 新 的 数 据 处 理 器,算法软件更为先进; 改进了 红外导引头,对目标识别能力更 强; 安装 了 更 精 确 的 制 导 装 置, 机动 飞 行 更 加 灵 敏[1]。2008 年 10 月,美 军 在 未 开 展 相 关 飞 行 试验 的 情 况 下,便 将 携 带 CE-2 型杀伤器的地基拦截弹投入生产 并部署。迄今,在 30 枚已部署的 地基拦截弹中,携带 CE-2 型杀 伤器的拦截弹数量已达 10 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基中段防御任务是在大气层外拦截 处于中段飞行的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并 通过直接碰撞杀伤方式摧毁它们。
美国“陆基中段防御”计划于1992 年正式启动,当时称为“国家导弹防 御”(N M D)系统,与“战区导弹防御 计划”并行发展。1999年NMD进行首次 拦截试验。2001年,N M D正式改名为 “陆基中段防御”系统。首枚陆基拦截 弹(G B I)于2004年7月部署在美国阿拉 斯加州格里利堡,2005年具备初始作战 能力。近期发展目标是具备针对远程弹
《太空探索》2013年第3期 · 11
器各有一个256×256元的红外焦平面 阵,分别工作在长波红外波段的低端和 高端。
EKV的制导设备主要由信号处理 器、数字处理器和惯性测量装置等组 成。信号处理器负责处理导引头获取的 目标数据,并准确确定目标方位;惯性 测量装置提供杀伤器精确位置和速度数 据;数字处理器负责目标信息和杀伤器 自身运动参数,识别真假目标、选择瞄 准点并计算正确的拦截弹道,控制姿控 与轨控系统工作,使杀伤器准确地飞向 目标并与之相撞。
表 3 陆基拦截弹试验记录
日期和试验名称
命中情况 备注
1999年10月2日IFT-3
成功 进行导引头定位能力试验,检验杀伤器性能,非真正意义上全系统试验。
2000年1月18日IFT-4
失败
杀伤器的红外传感器冷却系统出现故障(氪气冷却系统存在水分导致未正常冷 却),未完成目标识别、机动变轨和拦截目标任务。
作战管理指挥控制和通信中心
GBI导弹
《太空探索》2013年第3期 · 9
表 2 拦截弹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型号
对付目标
最大作战距离/千米
最小作战距离/千米
最大速度Ma
制导体制
发射方式
弹长/米
弹径/米
发射质量/吨
动力装置
战斗部
长度/米
杀伤器
直径/米 质量/千克
拦截速度Ma
拦截弹(LM-BV火箭)
GBI(OBV火箭)
2013年1月27日,美国在加利福尼 亚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进行了代号为GM C T V-01的“陆基中段防御”(G M D)飞 行试验。导弹成功完成预定动作后飞向 外太空。此次试验没有设置拦截程序, 也没有设置要拦截的预定目标,只是 2010年12月FTG-06a试验失败后扩展试
验的一部分。但试验中使用的改进型外 大气层杀伤器表现符合预期,在合适的 高度进行了拦截弹机动,达到了进行拦 截所要求的末速度,对下一阶段拦截试 验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多色导引头
传感器遮阳罩
EKV结构图
御系统,要求尽可能早部署“陆基中段 导弹防御系统”。这种高风险的采办策 略造成已部署系统实际作战能力不足。
1999年以来,美国一共进行16次中 段拦截试验,9次成功。试验成功率仅为
知识链接
什么叫陆基中段导弹防御
弹道导弹飞行分上升段、飞行中段 和再入段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上升段,是指导弹从 发射架发射到导弹飞出大气层的过程; 第二个阶段称为飞行中段,指导弹飞出 大气层外,在大气层外向目标区域飞行 的过程;第三个阶段就是导弹到达目标 区域上空附近,命中目标的过程,一般 称为重返大气层阶段或再入段。
E K V的姿轨控系统由4台轨道控制发 动机、6台姿态控制发动机和推进剂储箱 等组成,用于为杀伤器提供横向机动飞 行能力和保持姿态稳定。
安控系统(2)
变轨 推进器(4)
氮气瓶(2)
初步具备实战功能
小布什政府期间,为实现有限防御 能力应对不断出现的威胁,美国提出了 “边研制、边部署”的策略发展导弹防
复合连 接结构
LM-BV火箭的第一级采用ATK公司 研制的G E M-40V N火箭发动机;第二和 第三级采用U T C公司研制的O r b u s-1A火 箭发动机。采用这种助推火箭的陆基拦 截弹的助推时间约145秒,关机速度为
10 ·《太空探索》2013年第3期
海基X波段前置雷达
雷声公司研制的EKV
视点
美国中段防御拦截弹升空瞬间
道导弹的有限拦截能力,对外宣称假想 敌是朝鲜和伊朗等国。长远目的是保护 美国本土50个州免遭有限数量远程及洲 际弹道导弹袭击,真正的假想敌是俄罗 斯和中国。
美国GMD系统主要由陆基拦截 弹、天基预警卫星,改进的早期预警 雷达,X波段雷达以及战场管理指挥 控制通信系统五大部分组成。全部建 成后,包括2处发射阵地、3个指挥中 心、5个通信中继站、15部雷达、30 颗卫星、250个地下发射井和250枚拦 截导弹系统。
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利用 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把上述系统联系起 来。 这些系统部署后,24颗整天围绕 地球不断旋转的低轨道预警卫星和6 颗高轨道卫星,一旦探测到敌方发射 导弹,立刻跟踪其红外辐射信号。通 过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卫星 除将导弹的飞行弹道“告诉”指挥中 心外,还要为预警雷达和地基雷达指 示目标。预警雷达发现目标后,将导 弹的跟踪和评估数据转告前置雷达。 一旦收到美国航天司令部的发射命令 后,拦截弹就腾空而起。拦截器靠携
目前,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末段拦截 技术的武器,比如美国的“爱国者”3、 俄罗斯的S-300和S-400等。这些导弹都 具备在大气层内针对导弹的末段进行拦 截的能力,它们都属于末段反导技术的 范畴。
中段拦截与末段拦截区别
末段拦截的拦截高度一般为20千米 ~30千米,拦截范围的半径也是几十千 米。而中段拦截弹的拦截高度通常都在 几百千米以上。所以中段拦截所使用的 拦截弹与末段拦截完全不同。
2002年3月15日IFT-8
成功
这是最复杂的一次试验。试验中靶弹携带3个气球诱饵,以检测拦截弹识别能力。拦 截弹发射9分钟后在太平洋上空225千米处将靶弹击毁。
2002年10月14日IFT-9
成功
杀伤器在距靶弹约2300千米处与推进火箭分离后,在包含三个诱饵的五个物体中辨 识出弹头,6分钟后在太平洋上空225千米处将靶弹击毁。
LM-BV助推的拦截弹
5.44千米/秒。由于在研制中遇到技术问 题,该计划进度延误。
外大气层杀伤器是一个可以自主寻 的和机动的飞行器,通过直接碰撞方式 拦截并摧毁弹道导弹弹头。由导引头、 推进系统、制导设备和姿轨控系统等组 成,采用偏二甲阱和四氧化二氮液体推 进剂(9千克~14千克)。末段可以大约 6.7千米/秒的速度飞向目标。
预警卫星用于探测敌方导弹的发 射,提供预警和敌方弹道导弹发射点和 落点的信息。这些卫星都属于天基红外 系统,也就是说靠敌方发射导弹时喷射 的烟火的红外幅射信号来探测导弹。
改进的预警雷达是系统的“眼 睛”,能预警到4000千米~4800千米远
导弹预 警卫星
再入段
杀伤器 陆基拦截弹
洲际导弹 X波段雷达
早期预警雷达
美国陆基中段 防御系统揭秘
□ 王庆国
编者按:1月27日,中国在境内 再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 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同一 天美国也进行了陆基中段导弹防御 系统(GMD)的飞行试验。陆基 中段导弹防御是一个什么概念?它 的技术难点在哪?又由哪些构成要 素?美国的试验结果如何?本刊综 合国内外消息进行了分析,供读者 参考。
通信站
通信站
指挥控制 系统站
GBI发射井
监控运行中心
GMD陆基发射场 美国GMD拦截导弹示意图
8 ·《太空探索》2013年第3期
陆基雷达
视点
天基预警卫星在轨示意图美国“铺路爪”雷达系统 Nhomakorabea子承包商
雷声公司
航天喷气公司 轨道科学公司 诺斯罗普格鲁曼
TRW公司 轨道科学公司
表 1 GMD系统子承包商
GMD系统子系统 外大气层杀伤器(EKV) 陆基雷达(GBR) 升级预警雷达(UEWR)(阿拉斯加“铺路爪”) 前置X波段雷达(FBXB)如海基X波段平台 姿轨控系统 陆基拦截弹:每一枚拦截弹有一个导弹发射井和一个 发射井发射井界面穹顶(SIV,一个靠近发射井的地 下电子间) 作战管理指挥控制和通信(BMC3) 指挥控制通信系统 助推器
2002年12月11日IFT-10
IFT-13c
2005年2月13日IFT-14 2006年9月1日FTG-02 2007年5月25日FTG-03 2007年9月28日FTG-03a 2008年12月5日FTG-05
FTG-06 2010年12月15日FTG-06a 2013年1月27日GM CTV-01
失败
失败
失败 成功 未试验 成功 成功 失败 失败 成功
杀伤器和助推器没有分离。 此次试验主要是对指挥与控制、战场管理及通信部件进行系统试验。因软件配置出 问题导致拦截弹未能发射。 发射井支承臂没有撤离,触发了自动取消发射功能,导致拦截弹未能发射。 试验中使用作战状态配置的陆基拦截弹火箭推进系统和杀伤器,试验目的是检测全 系统及拦截弹传感器技术性能,收集试验数据。 因靶标发射后出现故障,拦截弹没有发射。 试验旨在验证武器系统的性能及可靠性。 试验旨在证明系统对远程目标的拦截能力,据称是针对复杂靶弹的一次最真实、最 全面、最具挑战性的拦截试验 系统传感器性能出现问题。X波段雷达故障导致拦截弹错过目标,拦截试验失败。 杀伤器在飞行最后一秒出现制导错误。 未设定目标
中远程洲际弹道导弹
4500
20.6 GPS/惯导+末段红外/光学
地下井垂直发射 16.26 1.02(第一级),0.7(第二、三级) 14,682
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大气层外拦截器(EKV) 1.39 0.61 64
7~15
5000 1000 24.4
16.8 1.27 12.7
1.39 0.61 64
OBV助推的拦截弹
带的红外探测器盯上来袭导弹,大气 层外杀伤器竭尽全力(靠动能)与它相 撞,与对方同归于尽。
系统的主承包商为波音防御和空间 (BDS)公司,子承包商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