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伤寒论考试内容总结(最终版)
伤寒论考试总结
伤寒论
一、太阳病
1、太阳病本证
⑴.中风表虚证——桂枝汤
⑵.伤寒表实证——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2、太阳病变证
⑴.太阳蓄水证——五苓散
⑵.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
⑶.热证————麻杏石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⑷.脾虚证————小建中汤
⑸.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
⑹.热实结胸证——小陷胸汤
⑺.痞证————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
二、阳明病
1、阳明病本证
⑴.热证————白虎加人参汤
⑵.实证————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汤
2、阳明病变证
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
三、少阳病
1、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
2、少明病兼变证——大柴胡汤
四、太阴病
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
五、少阴病
1、本证
⑴.少阴寒化证———四逆汤,真武汤
⑵.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猪苓汤
2、少阴兼变证
⑴.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
⑵.疑似证—————四逆散
六、厥阴病
厥阴病本证
⑴.寒热错杂证———乌梅丸
⑵.厥阴病寒症———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
⑶.厥阴热利————白头翁汤
七、霍乱病————理中丸
八、阴阳易后劳复病———竹叶石膏汤。
(完整word版)伤寒论题库 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一)A1型题1。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答案:E2。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A.王叔和B。
成无己C。
张机D。
林亿E。
华佗答案:C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A.孙思邈B.王叔和C.成无己D.林亿E.柯韵伯答案:C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A。
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
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E。
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答案:B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A。
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
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
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答案:C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C。
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D.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E.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答案:B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A。
循经传B。
表里传 C。
直中 D.并病 E.合病答案:B8。
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A。
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E。
越经传答案:D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A。
113首 B.112首C。
111首D.397首 E。
245首答案:B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A。
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B。
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D。
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E。
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答案:B(二)X型题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B。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内经》的成书年代D。
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答案:ABDE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A。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中国医学的教科学和实践体系。
《伤寒论》由明代医学大家丁怀明撰写,历时十余年而成,共有一百三十一章,是关于古代认识的疾病和自然病原学的有价值的资料。
《伤寒论》又称《伤寒全书》,是中医学中一个经典的学术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古老的医学经典之一,有“五经全书之首”之称。
《伤寒论》结合经、古籍、实验,对古代医学的产生、发展和中医典籍中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刻而深入的研究,融会部、内科、外科、针灸、拔罐、食疗、药饮六科保健原理,是一部介绍和研究中国上古医学至明清时期发展史的著作。
《伤寒论》思想体系以“五性”和“五味”为主,认为病的产生与营养、性质、气候以及人的自然本性、情绪及服药护理有关,以“六经”为模型,把病理诊断划分成六种,并把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季节变化而变换。
“上恶治本”是《伤寒论》的核心理念,这就是把病因作为治疗起点,在对本源病因祛除的基础上,采用攻肾壮阳、行气止痛、逐毒去瘀等方法,根据病人体质特点,综合施治,积极把握治疗动向,使病情得到根本的缓解,是今天中医内科的基本治疗原则。
一是对《伤寒论》的导读和学习,要求考生了解《伤寒论》思想体系和理论构成,了解《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科学实用的价值。
二是重点考查《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学说中有关腑脏、病理特点、治病思想以及对六经的理解。
三是关于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考查,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处方调理要领,能正确诊断病因,并有效地选择治疗药物,从而掌握中医的辨治方法,给病人提供科学的治疗。
总之,《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硕果仅存,它的思想对今天的中医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中医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础参考资料。
只要考生能全面把握《伤寒论》的学说内容,并能在实践中有效掌握《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要领,就能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完整版)伤寒论背诵条目(考试专用版)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6、太阳病三日,巳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園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技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苓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瞄,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完整word版)伤寒论复习资料
《伤寒论》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1.现在最通用的《伤寒论》版本是宋本2.太阳病与阳明病同时出现的称合病3.太阳病证未解又出现阳明病证的称并病4.外感病起病即表现为三阴病的称直中5.太阳提纲不包括以下哪项发热6.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7.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证候发热,头项强痛,汗出恶风,脉浮缓8.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证候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9.太阳病的治疗总则是辛温发汗解表10.太阳病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翕翕发热11.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12.太阳中风证汗出的机制是风寒外袭,卫外不固,营不内守13.太阳中风证的治法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14.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的主治方是桂枝加附子汤15.哪项不属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主证心烦16.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中风的兼证桂枝加芍药汤17.桂枝加葛根汤证的治法是解肌祛风,升津舒经18.桂枝新加汤证身疼痛的病机气营不足,筋脉失养19.“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的治疗方剂是桂枝去芍药汤20.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太阳中风,经输不利21.太阳病,下之,微喘者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22.桂枝加附子汤证“小便难"的病机是过汗伤阴损阳,气化不利,化源不足23.桂枝新加汤中,芍药和生姜的用量是芍药4两,生姜4两24.下列病证,属“桂枝汤主之”的是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25.以原文为据,下列脉证,哪项在太阳中风提纲中未明述头痛26.伤寒表实证的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27.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治宜葛根汤28.太阳伤寒兼内热,治宜大青龙汤29.大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不汗出而烦躁30.太阳伤寒兼水饮,治宜小青龙汤31.大青龙汤证中“烦躁”的病机表闭阳郁,郁热内扰32.依据原文下列哪项不属于麻黄禁例酒客33.哪项不为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所共有无汗34.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桂枝汤+麻黄、葛根35.服桂枝汤后“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治宜桂枝二麻黄一汤36.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的治法为微发其汗兼清里热37.太阳病变证的治则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38.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39.治疗热扰胸膈证的主方栀子豉汤40.栀子豉汤证的“虚烦"是无形邪热,所致心烦41.治热扰胸膈兼腹满证的主方是栀子厚朴汤42.根据《伤寒》原文,麻杏甘石汤证的证候特点汗出而喘,无大热43.下列除何方外均有表里双解的作用 AA麻杏甘石 B五苓散 C大青龙 D小青龙 E葛根芩连汤44.葛根芩连汤中“下利”的机制是太阳中风误下,里热挟表邪,内迫肠道45.患者李某,女,25,初患太阳病,经某医给桂枝汤,附后周身大汗出,旋即口渴殊甚,脉象洪大,舌质红,苔黄,体温增高,可以何方主治白虎加人参汤46.患者刘某,男,24岁,发热恶寒汗出3天,经某医给桂枝汤,恶寒消失,但发热仍在,旋即出现气喘,汗出,咳嗽黄痰,舌质红,脉数而大,可以何方主治麻杏甘石汤47.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是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4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脾虚而饮停中焦49.太阳病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其治疗方剂桂枝甘草汤50.原文见“火逆下之,因烧针而烦躁者”应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1.苓桂术甘汤证症状可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迟52.桂枝加桂汤中重用桂枝的目的通心阳而平冲逆53.真武汤证“有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其中“身瞤动,振振欲辟地"的病机阳虚失于温养,水气浸渍,四肢经脉5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证脾虚气滞腹胀证55.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56.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其治疗方剂是茯苓四逆汤57.炙甘草汤证的脉症见伤寒心动悸,脉结代58.真武汤的方药组成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59.小建中汤有“心中悸而烦”其病机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60.以下不是炙甘草汤方药组成的是白术,芍药61.下列各项症状,不属于干姜附子汤证的是心下悸6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脉象应为脉沉紧63.王某,男,40,自述心悸而痛,喜按,多天来服许多止痛药无效,大小便正常,时有自汗出,脉微缓,苔白滑,临证辩证当是桂枝甘草汤证64.邓某,女,39岁,近日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上冲到心,顷止,己而复作,夜间尤甚,舌苔白滑,脉沉迟,临床辩证是桂枝加桂汤65.刘某,女,47岁,患风心病数年,近日心慌,心中悸动不安,舌苔薄白,脉结代,临床最佳辩证为炙甘草汤证66.黄连汤证为上热下寒证67.蓄水证的治法为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68.水逆证治疗用五苓散69.蓄血轻症中神志方面的表现为其人如狂70.抵当汤的治法为破瘀泻热71.蓄血证病势较缓应用抵当丸72.抵当汤的主证中哪项是错误的小便不利73.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大陷胸汤+葶苈子、杏仁、白蜜74.原文“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75.小陷胸汤证的治法为清热涤痰开结76.痞证的特点是心下痞,按之濡77.证见“心下痞,按之柔软而不痛不硬,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等治宜大黄黄连泻心汤78.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方法为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渍,附子另煮,取汁79.证见“心下痞硬,嗳气不除者”治宜旋复代赭汤80.甘草泻心汤证的治法为和胃补中,消痞止利81.下列哪项不是甘草泻心汤的主治干嗳食臭82.原文“心下痞硬,干嗳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治宜生姜泻心汤83.治疗饮停胸胁的主方为十枣汤84.具有发汗解表,升津止利功效的代表方剂是葛根汤85.黄芩汤适用于少阳邪热内迫肠道而致的下利86.阳明病提纲中“胃家实”中胃家指胃肠87.阳明病的“汗出濈濈然”是指汗出连绵不断88.柯韵伯所指“阳明起手三证”的三证是栀子豉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89.白虎汤证的主脉浮滑90.白虎加人参汤证“背微恶寒”的病机津气两伤,汗出肌疏91.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的主治方为白虎加人参汤92.猪苓汤的使用禁忌是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93.阳明热证与阳明腑实证的鉴别要点大便硬结的有无94.下列症状,一般不属于阳明实证的是呕多95.《伤寒论》所述小承气汤证的脉象特点脉滑而疾96.下列何方无大黄芒硝的配伍小承气汤97.下列何证无腹满的表现麻子仁丸证98.脾约证的病机特点为胃强脾弱99.大黄在大承气汤中正确的用法为先煮枳朴,去滓后下大黄100.茵陈蒿汤证的治法是清热利湿退黄101.栀子柏皮汤的药物组成栀黄柏皮炙甘草102.湿热发黄兼表证的主要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103.不属于茵陈蒿汤证的主治是全身无汗104.栀子柏皮汤证,处身热发黄的症状外,还当有胸中懊恼,口渴,舌红,苔黄105.“解表散邪,清利湿热”属于下列哪个汤证的治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106.少阳病出现目眩的病机胆火循经,上扰清窍107.小柴胡汤证的主证中没有哪个胁下硬满108.少阳病喜呕的病机胆热犯胃,胃失和降109.下列何项不是小柴胡汤的或然证或喘110.下列要求“去滓再煎"的方剂为小柴胡汤11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其“一证”是指小柴胡汤主证之一或部分主证112.对“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中“但见一症”的理解,较为合适的是只需见到少阳部分主证113.“往来寒热"意指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114.下列何证无心下痞与下利的表现柴胡加芒硝汤证115.大柴胡汤主治下列哪种病症少阳阳明合病116.下列何方无桂枝与茯苓的配伍柴胡桂枝干姜汤117.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下列哪项呕而不渴118.下列何证无小便不利与口渴的表现柴胡加桂枝龙骨牡蛎汤119.下列处何证外均可出现“谵语"一证大柴胡汤120.太阳病经过十余日后,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为主要特征的治宜大柴胡汤121.下列诸项除何项外,均可见到“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122.不适于治疗少阳兼变证的方剂为黄连汤123.下列何项不属于太阴病提纲证胸下结硬124.太阴病的治法温阳补中,健脾益气125.辨少阳寒化证病机的关键心肾阳虚126.下列何证可见“身反不恶寒”通脉四逆汤127.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物组成相同,其不同是通脉四逆汤中附子干姜用量较大128.下列诸证中不属于四逆汤证的是似睡非睡129.白虎汤与四逆汤的区别在于面赤与否130.下列何方不属于四逆汤类方四逆散131.具有温阳化湿,祛寒止痛功效的方剂是附子汤132.桃花汤证下利的特点是脓血夹杂,色暗,腥133.通脉四逆汤证可见“利止脉不出”者,其“利止”的机制为阳气大虚,阴津枯竭134.黄连阿胶汤证中“心烦不得卧”的机制肾水不足,心火亢盛135.猪苓汤证中“心烦不得眠”的机制阴虚有热,热桡神明136.陈某,男,50岁,素体畏冷,近日沐浴感寒,症见咳嗽咳痰清涕,发热恶寒,手足欠温,身倦乏力,曾服解表药诸证有增无减,舌苔薄白,脉沉迟,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137.下列何证无手足厥逆的表现真武汤138.阳郁四逆证的主治方是四逆散139.下列方剂中甘草生用的是桔梗汤140.“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症状的病理机制胃中有热,脾虚肠寒141.病人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又烦,为下列那方证的辩证要点乌梅丸证142.乌梅丸中需用醋制的药物为乌梅143.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的治疗原则是清胃温脾144.乌梅丸主治蛔厥145.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治宜当归四逆汤主之146.当归四逆汤证的脉象特点脉细欲绝147.病“干呕,吐涎沫,头痛”治用吴茱萸汤148.病“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列最适宜应用的方剂白头翁汤149.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150.瓜蒂散主治痰厥151.竹叶石膏汤证的病机特点为病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二、多项选择1. 著《伤寒杂病论》参考撰用的著作有:素问九卷 81难阴阳大论胎胪薄录2。
伤寒论考试题总结-17页word资料
伤寒论学习掌握内容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
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
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协热而利:协,合也。
热,指表热。
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酒家:指嗜酒之人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藏结:证候名。
藏亦作脏。
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剂颈而还: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心愦愦:愦,糊涂,昏乱。
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
(完整word版)伤寒论复习资料.docx
针本《伤寒论》复习资料莆09肃一、单项选择1.2.膂现在最通用的《伤寒论》版本是宋本3.4.膁太阳病与阳明病同时出现的称合病5.6.莈太阳病证未解又出现阳明病证的称并病7.8.莅外感病起病即表现为三阴病的称直中9.10.蚁太阳提纲不包括以下哪项发热11.12.羁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13.14.膅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证候发热,头项强痛,汗出恶风,脉浮缓15.16.薄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证候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17.18.肀太阳病的治疗总则是辛温发汗解表19.20.莇太阳病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翕翕发热21.22.芇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23.24.蚂太阳中风证汗出的机制是风寒外袭,卫外不固,营不内守25.26.蒀太阳中风证的治法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27.28.膈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的主治方是桂枝加附子汤29.30.芈哪项不属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主证心烦31.32.羄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中风的兼证桂枝加芍药汤33.34.膃桂枝加葛根汤证的治法是解肌祛风,升津舒经35.36.袈桂枝新加汤证身疼痛的病机气营不足,筋脉失养37.38.肅“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的治疗方剂是桂枝去芍药汤40.肃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太阳中风,经输不利41.42.薂太阳病,下之,微喘者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43.44.蚈桂枝加附子汤证“小便难”的病机是过汗伤阴损阳,气化不利,化源不足45.46.膇桂枝新加汤中,芍药和生姜的用量是芍药 4 两,生姜 4 两47.48.蒅下列病证,属“桂枝汤主之”的是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49.50.肂以原文为据,下列脉证,哪项在太阳中风提纲中未明述头痛51.52.荿伤寒表实证的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53.54.膈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治宜葛根汤55.56.薃太阳伤寒兼内热,治宜大青龙汤57.58.蒁大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不汗出而烦躁59.60.腿太阳伤寒兼水饮,治宜小青龙汤61.62.羅大青龙汤证中“烦躁”的病机表闭阳郁,郁热内扰63.64.羆依据原文下列哪项不属于麻黄禁例酒客65.66.袁哪项不为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所共有无汗67.68.袀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桂枝汤+麻黄、葛根69.70.肇服桂枝汤后“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治宜桂枝二麻黄一汤71.72.肄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的治法为微发其汗兼清里热73.74.芀太阳病变证的治则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75.76.蚀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77.78.膈治疗热扰胸膈证的主方栀子豉汤79.80.膃栀子豉汤证的“虚烦”是无形邪热,所致心烦81.82.羃治热扰胸膈兼腹满证的主方是栀子厚朴汤83.84.莀根据《伤寒》原文,麻杏甘石汤证的证候特点汗出而喘,无大热86.羅下列除何方外均有表里双解的作用A薅A 麻杏甘石 B 五苓散 C 大青龙 D 小青龙 E 葛根芩连汤87.88.蒃葛根芩连汤中“下利”的机制是太阳中风误下,里热挟表邪,内迫肠道89.90.肁患者李某,女,25,初患太阳病,经某医给桂枝汤,附后周身大汗出,旋即口渴殊甚,脉象洪大,舌质红,苔黄,体温增高,可以何方主治白虎加人参汤91.92.羇患者刘某,男,24 岁,发热恶寒汗出 3 天,经某医给桂枝汤,恶寒消失,但发热仍在,旋即出现气喘,汗出,咳嗽黄痰,舌质红,脉数而大,可以何方主治麻杏甘石汤93.94.蚃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是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95.96.袂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脾虚而饮停中焦97.98.薇太阳病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其治疗方剂桂枝甘草汤99.100.肈原文见“火逆下之,因烧针而烦躁者”应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01.102.肆苓桂术甘汤证症状可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迟103.104.芁桂枝加桂汤中重用桂枝的目的通心阳而平冲逆105.106.莇真武汤证“有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其中“身瞤动,振振欲辟地”的病机阳虚失于温养,水气浸渍,四肢经脉107.108.袆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证脾虚气滞腹胀证109.110.膄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111.112.蚁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其治疗方剂是茯苓四逆汤113.114.肈炙甘草汤证的脉症见伤寒心动悸,脉结代115.116.袇真武汤的方药组成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117.118.节小建中汤有“心中悸而烦”其病机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119.120.膀以下不是炙甘草汤方药组成的是白术,芍药121.122.螈下列各项症状,不属于干姜附子汤证的是心下悸123.124.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脉象应为脉沉紧125.126. 蚅王某,男, 40,自述心悸而痛,喜按,多天来服许多止痛药无效,大小便正常,时有自汗出,脉微缓,苔白滑,临证辩证当是桂枝甘草汤证127.128. 薀邓某,女, 39 岁,近日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上冲到心,顷止,己而复作,夜间尤甚,舌苔白滑,脉沉迟,临床辩证是桂枝加桂汤129.130.蕿刘某,女,47 岁,患风心病数年,近日心慌,心中悸动不安,舌苔薄白,脉结代,临床最佳辩证为炙甘草汤证131.132.螆黄连汤证为上热下寒证133.134.螃蓄水证的治法为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135.136.芃水逆证治疗用五苓散137.138.艿蓄血轻症中神志方面的表现为其人如狂139.140.螇抵当汤的治法为破瘀泻热141.142.膆蓄血证病势较缓应用抵当丸143.144.蚂抵当汤的主证中哪项是错误的小便不利145.146.聿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大陷胸汤 +葶苈子、杏仁、白蜜147.148.薄原文“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
伤寒论供考试笔记(可编辑修改word版)
弘扬仲景,光大国医( T0 B9 H; e6 h1 M; T7 g: ]
治法:辛寒折热 张仲景学术研究 2 b* x4 \0 R/ f
方药: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2、白虎加人参汤证
1 k3 q: H7 j% C1 {
5、辨标本缓急 仲景论坛 9 p& c$ p3 A! k$ P I& i6 @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裹;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 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7 [8 ^% E2 @2 h" ?& X! Y& `4 C6 Q
一、太阳病 5 }; D9 U( t8 i ]$ T
(一)提纲 仲景论坛( v3 {8 M/ F* q$ N9 x
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张仲景学术研究 5 b; |; }' u) V, ]/ k0 @( a
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 ]" m2 M$ \ c& _9 m9 {
病机:太阳蓄血证热重瘀轻 伤寒,金匮,张仲景 V7 f/ V7 r0 M- p2 j: W4 a) H9 M5 o
治法:泻热化瘀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 大黄 桂枝 甘草 芒硝)
仲景论坛 7 w' {9 D" R4 x. M
(2)抵当汤证 弘扬仲景,光大国医* [4 m& ^& O$ K |% r, @6 T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裹,宜四逆汤。(92) 伤寒,金匮,张仲景& t0 b% P {) b7 b: \) e+ F6 b& S
伤寒论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伤寒论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伤寒论考试大题总结
《伤寒论》大题总结伤寒的涵义①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②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
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何为坏病?其治疗原则坏病指因为失治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治疗原则是:观其脉症,知其何犯,随证治之(临床意义:是辨证论治的原则)何为“蓄血证”《伤寒论》中见于什么病证?即瘀血证,大多是素体下焦血行不畅,内有瘀滞,当太阳病不解表热内陷,则热邪与瘀滞相搏,从而形成“热结膀胱”的下焦蓄血证。
见于桃核承气汤(如狂、少腹急结)抵当汤(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抵当丸(少腹满、小便利)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
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
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其人如狂或发狂。
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
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这是我们整理出来的,有不完整的大家就自己改下,顺便和我说下喽,祝大家考试顺利哈!考试时间1月14号9点到11点考试地点:1109总论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2、《伤寒论》由王叔和命名。
3、南宋(1144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第一个全文注解伤寒论的人。
4、六经传变主要取决于:一是决定于正气的盛衰。
二是决定于邪气的轻重。
三是决定于治疗的当否。
四是决定于体质的差异。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太阳病分为伤寒、中风、温病2、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的鉴别要点:相同点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特征。
不同点太阳伤寒无汗而喘,太阳中风有汗。
太阳伤寒脉浮紧,太阳中风脉浮缓。
3、六经病头痛的特点:(我那时候没记清楚,谁记清楚的告诉下我呗)4、桂枝汤证病机: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5.桂枝汤的六个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6. 麻黄汤证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7.麻黄汤的兼证:葛根汤证、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8、小青龙汤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8、表郁轻证:桂枝加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证、9、蓄水证(五苓散方)重点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10、蓄血症的名称: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11、桃核承气汤证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抵当汤证:先治里后解表(同四逆汤)12、太阳病变证热证有哪些:栀子豉汤类证、麻杏甘石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13、栀子豉汤类证主症: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从轻到重的临床表现:心烦、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1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病机:邪热壅肺主症:汗出而喘息咳嗽,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苔黄、脉数等。
伤寒论考试大题总结
《伤寒论》大题总结伤寒的涵义①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②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
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何为坏病?其治疗原则坏病指因为失治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治疗原则是:观其脉症,知其何犯,随证治之(临床意义:是辨证论治的原则)何为“蓄血证”《伤寒论》中见于什么病证?即瘀血证,大多是素体下焦血行不畅,内有瘀滞,当太阳病不解表热内陷,则热邪与瘀滞相搏,从而形成“热结膀胱”的下焦蓄血证。
见于桃核承气汤(如狂、少腹急结)抵当汤(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抵当丸(少腹满、小便利)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
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
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其人如狂或发狂。
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
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完整)伤寒论考试重点大题
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219年)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3,桂枝汤证的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4,桂枝汤方后的煎服方法桂枝汤方后的煎服方法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内容。
其服药与护理方法归纳如下a,药后啜粥—服药须臾,啜热稀粥一碗,一则借谷气以充汗源,一则借热力以鼓舞卫气,使汗出表和,祛邪而不伤正。
B,温覆微汗——服药啜粥之后,覆被保温,取遍身微似有汗为佳,切记大汗淋漓。
因汗多则伤正,邪反不去,病必不除。
C,如一副汗出病愈,即应停服.意即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d,不效继进—-如一副无汗,继进后服,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办日内把三幅服完。
若病重服一剂汗不出者,需昼夜给药,可连服二至三剂.e,药后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粘滑,肉面等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防恋邪伤正。
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题型与分值1.选择题共40分,单选。
2.名词解释共10分。
3.简答题1道或2道,每题5分。
4.问答题2道,10分。
5.原文阐释15分。
第二部分考试重点第一类:老师明确提出的考试内容一、名词解释(共10分):1.广义伤寒(P7):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2.狭义伤寒(P7):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3.合病(P13):凡两经或者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4.并病(P13):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谓之并病。
5.直中(P13):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传入之过程,而直犯三阴者为直中。
6.太阳病(P17):人体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人体浅表所出现的病证。
7.酒客(P30):嗜酒之人。
8.喘家(P32):指素有喘证之人。
9.白饮(P58):又作白米饮,即米汤;亦有说指白酒。
10.四逆辈(P195):辈指一类的意思。
四逆辈即指理中汤、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二、简答题(1道或2道,每题5分):1.何谓坏病?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即辩证的治疗原则)(P66)答:①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病情恶化,证候错综复杂,难以六经证候称其名者。
②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③坏病变化复杂,证候多端,必须由医生仔细观察分析现有的脉证,辨明既往用过何种误治方法。
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诊断,运用理法方药的知识,准确辨证,按证立法,依法选方。
④“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仅是治疗坏病的原则,而且也是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对治疗其它各种疾病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白虎加人参汤证,为何会有口大渴、口大烦渴不解?(P138)答:①病因:伤寒汗吐下后,邪入阳明,或伤寒邪气自传阳明。
②口大渴的原因:胃中津液耗伤,舌上干燥而烦,里热伤津,津伤则饮水自救,故见口渴。
③口大烦渴不解:大烦渴者为心烦之甚,口渴之极。
因热盛耗气,气伤则不能将水化为津液,故饮水数升而口渴不解。
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腹胀满的病机是什么?是实证、虚证、还是虚实夹杂的腹胀满?(P87 )答:①病机:气机壅滞,脾虚不运。
即,发汗太过,使脾气脾阳损伤,运化失司,湿邪内生,湿聚为痰,痰湿阻滞,气机不利,故腹胀满。
②证属虚中夹实。
三、问答题(或类证鉴别题;2道,每题10分):1.桂枝汤,方后注。
(其为外感病的治疗基本准则,重点是服法,如啜热稀粥等)(P24)答:①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②桂枝汤方后注: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③方后注中煎服法注意事项:⑴浓煎1次,分3次温服。
⑵服药后令病者喝热稀粥,并加衣被,使全身微汗为佳,不可过汗,是既住汗源,又防伤正之法。
⑶一服汗出病解即止。
⑷若不汗,可缩短服药时间,半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
若不出汗者,可服至二三剂。
⑸药后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以防损伤胃气,降低抗病能力,或发生其他变化。
2.治疗痛有几个方?答:3个。
麻黄汤证、桂枝新加汤证、附子汤证皆可以见到身疼痛。
①麻黄汤(P37):此证的身疼痛为寒邪闭表,寒邪凝滞肌肤,使肌肤气血涩滞,筋脉拘挛所致。
证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其脉当见浮紧。
②桂枝新加汤(P3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的身疼痛,是因为汗后营气被伤,肌肤失养,不荣则痛所致,其脉当见沉迟。
③附子汤(P210):此证之身疼痛,是由于肾阳虚衰,肌肤骨节失温,寒湿凝滞所致,其证还当见手足寒,背恶寒,其脉则见沉象。
3.治疗喘的有几个方?答:5个。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①麻黄汤证(P37):因风寒外束,肺气闭郁而致,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治当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②小青龙汤证(P51):因风寒束表,内有停饮而致,证见发热恶寒,干呕咳喘,脉弦紧,治当外散表寒、内消水饮。
③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P32):因营卫不和,肺气失宣所致,证见发热恶风,汗出而喘,脉浮缓,治当调和营卫,降气定喘。
④麻杏甘石汤证(P75):因邪热壅肺,肺气不得宣降而致,证见汗出而喘,治当清热宣肺平喘。
⑤葛根黄芩黄连汤(P77):因太阳病误下,致里热夹表邪下利,证见下利不止、发热恶寒、肺气不利、喘而汗出,治当清热止利,兼以解表,重在治利,而非治喘。
4.治疗下利的有几个方,如何鉴别?4.1 葛根黄芩黄连汤(P77)与桂枝人参汤(P89)怎么鉴别?答:①相同点:二者同为表证误下,而形成下利又兼表证的发热,皆可称为协热下利证。
②不同点:两者有本质区别。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为表里皆热,桂枝人参汤证为表里皆寒。
前者因表证误下,从热而化,证见下利粘秽、喘而汗出、脉促,属热利,治以清热解表。
后者因表证误下,从寒而化,证见下利稀薄、心下痞硬、脉迟弱,属虚寒利,治以温中解表。
4.2 白头翁汤(P235 )和桃花汤(P212)怎么鉴别?答:①相同点:二者皆可见下利便脓血。
②不同点:桃花汤证为下利滑脱不禁,脓血颜色晦暗,腥冷不臭,口淡不渴,属脾肾阳虚,下焦不固,治宜温中祛寒,涩肠固脱;白头翁汤证属湿热下利,证有里急后重,大便不爽而带有红白粘液,血色鲜红,重者可见纯脓血便,伴见口渴,舌红,腹痛,病机属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或者属大肠湿热,治宜清热燥湿,晾肝解毒。
四、原文阐释题(15分)(加标点,是什么方证?病机?每个证状的机理?治则?方药?)1.桂枝汤证(P24)答:①原文标点: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②太阳中风证。
③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④症状机理: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卫气为风寒之邪所伤,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而肌腠疏松,故见恶风寒;头痛--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所致;鼻鸣--外邪犯表,肺窍不利;干呕--风邪袭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胃气上逆。
⑤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⑥方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⑦方义:桂枝--辛温散寒,祛风寒;生姜--辛甘化阳,助卫阳;甘草、大枣、芍药--甘酸化阴,养营阴;五药相合,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滋阴和阳。
此方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
2.小青龙汤证(P51)答:①原文标点:伤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②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证。
③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水饮内停。
④症状机理:干呕--水饮犯胃,胃气上逆;发热--表邪未解,尚应有恶寒,无汗,脉浮紧;咳或喘--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因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常随三焦气息升降出入而随处为患,或壅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
水饮为患,一般不渴,但饮停不化,津液上乏,或可有口渴,一般表现为可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水走肠间,浑浊不分,则下利;水寒滞气,气机不利,则噎。
水饮内停,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甚则少腹胀满。
⑤治则:发汗解表,温化寒饮。
⑥方药:麻黄、桂枝、芍药、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炙甘草。
⑦方义: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又兼能利水;桂枝--助麻黄增强解表通阳散寒之力;细辛、干姜--温化寒饮;半夏--降逆止呕;干姜--温化中焦水寒之邪;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姜、辛、麻不致辛散太过;芍药--酸敛护阴,且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炙甘草--和中护正,调和诸药。
3.小柴胡汤证(P177)答:①原文标点: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②少阳病本证。
③病机:邪客少阳,经腑不合,三焦不利。
④症状机理:胸中烦而不呕--若邪郁胸胁,未犯胃腑;口渴--邪热伤津;腹中痛--肝胆气郁,横逆犯脾,脾络不和;心下悸,小便不利--少阳三焦失畅,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水气凌心;不渴,身有微热--太阳表邪未罢;咳--水饮犯肺,肺气上逆。
⑤治则:和解少阳,条达枢机。
⑥方药: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⑦方义:药分三组。
一是柴胡配黄芩。
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以疏少阳经中之邪热;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之郁火。
二药相合,经腑同治,清疏并行,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通利,胆腑清和,半表之邪从外而解,半里之热从里而彻。
二是半夏配生姜。
一则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一则佐柴芩以疏郁逐邪;一则行甘枣之泥滞;一则化痰消饮,以利三焦之畅达。
三是人参、甘草、大枣相配,其用有三:一者,扶正祛邪。
因病入少阳,正气有衰,故以此益少阳正气,助正抗邪。
二者,防邪内入。
因少阳为阴阳之枢,正虚之时,外邪易入三阴,故遵“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预为固护,使邪气不得内传。
三者,抑柴芩之苦寒,以防伤害脾胃之气。
4.真武汤证(P92)答:①原文标点: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②阳虚水泛证。
③病机:肾阳虚衰,水气内停。
④症状机理:发热--发汗太过,损伤少阴阳气,少阴阳虚,虚阳外越;心下悸--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头目眩晕--水邪上冒轻窍;筋肉跳动,振颤欲仆--阳虚,筋脉失于温养,加之水邪外浸,故身体肌肉跳动。
⑤治则:温肾阳,利水气。
⑥方药:茯苓、芍药、生姜、白术、炮附子。
⑦方义:附子--辛热,下温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以助阳,是主水之中而又有散寒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以健脾,是制水之中而有利水外出之功;芍药--一可敛阴和营;二可至附子之刚燥;三可利尿去水。
第二类:老师划的复习范围一、六经病提纲证。
(老师曾经提及,考法不详)1.太阳病提纲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P18)2.阳明病提纲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P130)3.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P176)4.太阴病提纲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P195)5.少阴病提纲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P204)6.厥阴病提纲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