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
伤寒论主要证治归纳表
虎m不得眠
76
清熟除m
桐子豉潟
薪正
隙盛随摄
害日m躁不得眠
61
溜隔散寒
乾薯附子潟
熟攥心神
心久直不得眠
319
滋隙清热利 水
赭苓浸
水停邪摄
m躁不得眠
71
通隔化水
五苓散
M悸
薪正
心隔^^
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 得按者
64
温衲心隔
桂枝甘草浸
中隔虚弱
心中悸而m者
102
溜中木甫虎
小建中潟
心血厨虚 心隔不振
咽中乾,m躁叶逆者
29
温隔湃隙
甘草乾薯浸
厥逆,咽中乾,m躁
30
隔虎隙盛
害日m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61
溜隔祛寒
甘薯附子潟
B犯拿随虚
彝汗,若下之……m躁者
59
扶随求邻衾
茯苓四逆潟
心随受彳篡
因“嘉金+m躁者
118
溜隔除m
桂枝甘草t骨牡嵋潟
寒
讦
寒邪犯胃
手足逆冷,m躁欲死者
309
温隔散寒
吴茱萸渴
不 得 眠
熟杆
13
熟汗出者……故使汗出
95
汗出多,微熟寒者,表未解也
234
畤彝熟自汗出而不愈者
54
病常自汗出者
53
蜀邪在表
工百背弓几几,反汗出松凰者
14
解肌和表
桂枝加葛根潟
表邪未解 水停下焦
彳寡寒,汗出而渴者
73
化欲解表
五苓散
汗出
MM
邪热迫肺
汗出而喘
6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浸
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
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附:100条伤寒临证精华1.《伤寒论》之六经来自八纲,与《黄帝内经·热论》之六经不是一回事。
《伤寒论》之理论与《内经》之理论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用《内经》的思想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是错误的。
2.《黄帝内经》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学习专研。
3.《伤寒论》之用药来之《神农本草经》,有后世的脏腑理论的用药思想来指导学习伤寒论用药是不行的。
4.学习伤寒论,必须是要背诵全部条文的,后来的有的老师划分的重点条文是个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够的。
5.学习中医,必须要先学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伤寒论的理论,因为黄帝内经是没有多少用药经验的),先学伤寒论。
没有理论的指导是学不好中医的,学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是不行的,要方证结合。
6.现在有人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我看他们其实是不想要辨证论治,只想辨病论治。
这纯粹是害中医,每个病有每个病不同的反应和症状,能一样吗?就好象有人老嚷嚷中西医结合一样,能结合吗?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
7.第54条,关于定时发热,汗出热不减。
阴是邪气,阳是正气,正邪交战与体表,邪气大于正气就会发热。
因为有抵抗力,邪气不能全胜。
桂枝汤是甘温,健胃生津液,帮助正气驱邪。
就像汉武帝当年囤兵打匈奴,内部不强大就无法战胜敌人。
8.桂枝汤证是表阳证,为什么阳病不用辛凉解表而用辛温解表啊?冯世纶教授言:不是什么“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问题。
也有人说辛温解表伤津液,那辛凉解表也伤津液呢。
主要是要弄明白张仲景为什么要用桂枝汤的问题。
因为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此为表阳证,同时汗出表示人体津液伤了。
精气虚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么办?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够打不过怎么办?桂枝、生姜辛散打啊,加白芍、大枣酸甘养阴液补充兵力啊。
服粥覆被就是后勤供给啊。
这就是发汗之中养胃气增津液,驱邪扶正,保胃气,存津液啊。
伤寒论113方(内含图片速查版)
伤寒论113方(内含图片速查版)太阳上篇计一十四方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肉桂桂枝加附子汤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桂枝加桂汤于桂枝汤内加桂二两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甘草白术干姜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桂枝去芍药汤于桂枝汤去白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于桂枝汤内去白芍加附子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于桂枝汤内加厚朴杏仁桃仁承气汤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甘草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附:代抵当汤桃仁归尾生地肉桂大黄玄明粉穿山甲十枣汤芫花大戟甘遂大枣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大陷胸丸大黄芒硝甘遂葶苈杏仁白蜜太阳中篇计三十五方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加饴糖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生姜芍药甘草附子汤三味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一两新加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四味桂枝甘草汤二味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四味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五味生姜泻心汤生姜甘草人参黄连黄芩干姜〔半夏〕〔大枣〕甘草泻心汤甘草黄连干姜大枣〔黄芩〕〔半夏〕大黄黄连泻心汤二味附子泻心汤附子大黄黄连黄芩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甘草大枣赤石脂禹余粮汤二味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黄大枣枳实白芍旋复代赭石汤旋复花人参半夏甘草大枣代赭石生姜小陷胸汤黄连半夏栝蒌实柴胡桂枝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桂枝白芍甘草大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龙骨半夏人参大黄铅丹桂枝牡蛎茯苓生姜大枣炙甘草汤甘草阿胶麻仁桂枝人参生地麦冬大枣生姜清酒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甘草栀子干姜汤二味栀子生姜豉汤三味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栀子豉汤二味栀子甘草豉汤三味干姜附子汤二味抵当丸水蛭虻虫桃仁大黄共杵为丸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四味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大枣(白术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杏仁生姜连轺赤小豆甘草大枣梓白皮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甘草太阳下篇计一十四方大青龙汤麻黄甘草生姜大枣桂枝杏仁石膏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于桂枝汤内加麻黄石膏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于桂枝汤内去桂加茯苓白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蜀漆龙骨牡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四味甘草干姜汤二味芍药甘草汤二味茯苓四逆汤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黄连汤黄连人参半夏干姜桂枝甘草大枣小青龙汤麻黄芍药半夏五味子桂枝甘草干姜细辛白虎加人参汤于白虎汤内加人参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明中篇计四方蜜煎导法一味猪胆导法一味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脾约丸麻仁杏仁芍药大黄枳实厚朴少阳篇计二方小柴胡汤柴胡人参半夏甘草黄芩生姜大枣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干姜桂枝黄芩甘草牡蛎栝蒌根合病篇计五方桂枝加葛根汤于桂枝汤内加葛根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葛根加半夏汤于葛根汤内加半夏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于黄芩汤内加半夏生姜痰病篇瓜(带)〔蒂〕散甜瓜(带)〔蒂〕赤小豆太阴篇计二方桂枝加芍药汤于桂枝汤内倍加芍药桂枝加大黄汤于桂枝汤内倍加大黄麻黄附子细辛汤三味附子汤附子茯苓人参白术白芍麻黄附子甘草汤三味吴茱萸汤吴萸人参生姜大枣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于白通汤内加人尿猪胆汁真武汤茯苓白术芍药生姜附子通脉四逆汤附子甘草干姜葱白少阴后篇计八方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黄芩鸡子黄白芍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猪肤汤一味甘草汤一味桔梗汤桔梗甘草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甘草苦酒汤半夏鸡子四逆散甘草枳实白芍柴胡厥阴上篇计三方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人参桂枝附子黄柏当归〔川椒〕当归四逆汤当归细辛甘草通草白芍桂枝大枣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于前方内加吴萸、生姜厥阴中篇计二方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天冬葳蕤石膏白术干姜白芍茯苓甘草桂枝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四味厥阴下篇计一方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过经不解计一方柴胡加芒硝汤于小柴胡汤内加芒硝差后劳复食复计四方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栀子豉牡蛎泽泻散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理中丸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甘草麦门冬粳米阴阳易病计一方烧裈散男病用女裈,女病用男裈,烧灰文源:医品阁。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伤寒论主要证治归纳表
麻黄到H辛附子浸
表邪未解
水潟不化
中闽彝熟
74
化渥解表
五苓散
彝都汗出
244
痛凌熟
386
表邪未解邪熟令吉胸
痛彝熟、心下因鞭
134
潟结和表
大陷胸潟
赞熟
W
熟入血室
^得寒熟,鼓作有畤
144
清热化瘀
小柴胡潟
熟郁表狸
幅而赞熟
379
清熟散邪
表邪入桂
⅛⅛滞中脱
^寒赞熟,汗出不解,心中痞粮
165
潟熟解表
大柴胡潟
麻黄溪
邪热郁阻
心烦喜幅,或胸中烦而不幅
96
疏利邪熟
小柴胡渴
邪热冬吉滞
心下急,郁郁微烦者
103
清下热邪
大柴胡潟
熟接心神
胸满娟鹫……艳^
107
清熟短釐
柴胡加⅛t骨牡蟠潟
随热内遏
往来寒熟,心烦者
147
疏解陶郁
柴胡桂枝乾其潟
熟接胸膈
心下痞鞭而满……,心烦不得安
158
消痞溺熟
甘草溺心渴
熟接胸膈
虚短不得眠
76
清热除烦
悯更益烦…急欲^水,反不解渴者
141
解娟彝水
文蛤散
水热内令吉
化水和表
五苓散
水欲内停
服浮,烦渴者
72
温化水混
五苓散
六七日不解而烦……名曰水逆
74
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
156
短熟IiE
桂都燃盛
大娟渴不解
26
清熟生津除
白虎加人梦渴
大渴,舌上乾燥而烦
168
口燥短,心烦
《伤寒论》之108条必背条文!(附伤寒笔记和背诵导图)
《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思维导图
《伤寒论》思维导图亿图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提纲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中风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温病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辨太阳病传变与否、预后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辨病发于阴阳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辨寒热真假 11 病人身太(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病本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桂枝汤证的病理与证治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桂枝汤辨证桂枝汤主证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中风重症24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病重药轻)1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57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非外邪所致的营卫不和5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各位中医爱好者,为了让归纳表⽅便交流学习,图表上传受限,只能如此。
如果看得不清楚,建议电脑浏览,或在⼿机上象保存相⽚⼀样存储,再从相册打开放⼤,即可看清)打开今⽇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伤寒论》讲解郝万⼭讲伤寒论70讲视频、⽂字版⼤全1、书的作者简介 /⽂字版2、成书背景和流传 /⽂字版3、《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字版4、关于六经辨证的若⼲问题/ ⽂字版5、学习《伤寒论》的⽅法和要求1/⽂字版6、太阳病概说(1) /⽂字版7、太阳病概说及太阳病提纲 /⽂字版8、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字版9、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字版10、太阳中风论治/ ⽂字版11、桂枝汤的适应症⽂字版12、桂枝汤的禁忌症及加减应⽤ /⽂字版13、桂枝汤的加减应⽤2⽂字版14、太阳伤寒与⿇黄汤的适应症 /⽂字版15、桂枝汤禁忌证/⽂字版16、伤寒兼证(1) /⽂字版17、伤寒兼证(2)/⽂字版18、汉代度量衡制 /⽂字版19、表郁轻证太阳蓄⽔证(太阳腑证1)⽂字版20、太阳蓄⽔证(2)、太阳蓄⾎证概说⽂字版1⽂字版221、太阳蓄⾎症(1) /⽂字版22、太阳蓄⾎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字版23、表⾥先后法则虚烦证 /⽂字版24、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字版25、⼼阳虚证 /⽂字版26、⽔⽓病 /⽂字版27、脾虚证/ ⽂字版28、肾阳虚证/⽂字版29、阴阳两虚证 /⽂字版30、结胸证/⽂字版31、结胸证(2)/⽂字版32、结胸症(3),脏结症⽂字版33、⼼下痞证(1) /⽂字版34、⼼下痞证(2) /⽂字版35、痞证及其类证 /⽂字版36、痞证类证⽕逆证太阳病欲愈侯/ ⽂字版37、太阳病⼩结/ ⽂字版38、阳明病概说 /⽂字版39、阳明病纲要 /⽂字版40、阳明热证 /⽂字版41、阳明腑实证(1) /⽂字版42、阳明腑实证(2) /⽂字版43、脾约证 /⽂字版44、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 ⽂字版45、阳明湿热发黄证/ ⽂字版46、阳明病辨证/⽂字版47、少阳病概说 /⽂字版48、少阳病的纲要 /⽂字版49、⼩柴胡汤的适应证(2)/ ⽂字版50、⼩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字版51、少阳兼证(2) /⽂字版52、少阳兼证(3) /⽂字版53、热⼊⾎室证 /⽂字版54、辨太阴病证并治(1)/ ⽂字版55、太阴病证并治(2)/ ⽂字版56、少阴病概要和纲要/ ⽂字版57、少阴寒化证(1)/ ⽂字版58、少阴寒化证(2) /⽂字版59、少阴寒化证(3) /⽂字版60、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 /⽂字版61、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证/ ⽂字版62、少阴咽痛证(2) 少阴病篇⼩结/ ⽂字版63、厥阴病提纲 /⽂字版64、厥热胜复证 /⽂字版65、厥逆证 /⽂字版66、辨下利、辨呕吐/ ⽂字版67、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结/⽂字版68、辨霍乱病症并治/⽂字版69、辨阴阳易差后⽼复病证并治(1)⽂字版70、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 及总结/⽂字版《伤寒论》经典选讲1、中医经典——郝万⼭讲伤寒论70讲视频⼤全2、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整理(必背条⽂)3、中医经典——伤寒病六经辨证⽅法4、中医经典——伤寒论108条背诵条⽂5、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法《⾦匮要略》1、中医经典——《⾦匮要略》笔记要点2、中医经典——⾦匮要略名词解释3、中医经典——⾦匮要略经⽅199⾸4、中医经典——《⾦匮要略》经⽅⽅歌温馨提⽰:中药处⽅需在执业医师下使⽤。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
身体痛,脉沉迟者
62
温养血脉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
人参三两新加汤
阳虚湿搏
身体痛……脉沉者
305
温阳除湿
附子汤
肢节疼痛
表证
寒邪束表
太阳病……骨节疼痛
35
解表散邪
麻黄汤
表邪外束
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
146
疏解表邪
柴胡桂枝汤
风湿
风湿相搏
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
174
温经祛湿
桂枝附子汤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
175
温经散邪
甘草附子汤
寒湿凝滞
骨节痛,脉沉者
305
温经散寒
附子汤
虚证
阳虚不布
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
353
回阳通脉
四逆汤
身重
表证
风寒在表
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
39
解表散邪
大青龙汤
热证
热盛津伤
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107
清热去邪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津液耗伤
腹满身重,难于转测
219
清热生津
白虎汤
邪热伤气
不恶寒者,其身必重
发热
表症
邪在肌表
营卫不和
翕翕发热
12
调和营卫
桂枝汤
头痛发热
13
时发热自汗出
54
发热汗出
95
寒邪束表
头痛发热
35
发汗解表
麻黄汤
无汗发热
46
表邪怫郁
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23
解肌发汗
桂枝麻黄各半汤
表邪未解
形似疟、一日再发
《伤寒论》六经系统完整图解,一目了然!
《伤寒论》六经系统完整图解,一目了然!伤寒六经辨证法,无论在辨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
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辨证的系统性。
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
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辨证法的系列性。
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
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
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
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辨证系统。
辨证之目的为治疗。
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
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
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
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
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
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辨证治疗系统。
略如下列图表:上述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
以下为六经辨证治疗系统的各经证治。
(一)太阳经证治系统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的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
《伤寒论》里证及表里相关方证的几何图解
者 ,惟 有石 膏 、大 黄 、人 参 、 附子 。有 此 四 药 之 病 ,
一
剂可 以 回春 ,舍 此 以外 则 不 能 ” 。此 四味 药 物 确 在
临床上 起着 领军 作用 。四个 代表 方 系 列也 概 括 了中 医 的温清 攻补 四个 主要 治 法 ,在治 疗 重 病危 症 中起 着支 柱 作用 。所 以后 世评价 《 伤 寒论 》奠 定 了 中医 辨证 论 治 的理 论基 础 ,开创 了救 危拯难 之先 河 。
作 用 的药物 。近代 名 医 张 山雷 言 : “ 病 之 能 起 死 回生
病 四逆 汤 证 。这 就 是 《 伤 寒论 》里 证 中典 型 的寒 、
热 、虚 、实 四证 。
现将 《 伤寒 论 》里证 的寒 、热 、虚 、实 四证 以几
何 坐标 系来 表 达 ,以横 轴来 表 示 虚 实变 化 ,纵轴 表 示 寒 热变 化 ,两轴 的交 叉点 为 原 点 A 表 示 未病 ,如 图 1
《 伤寒论 》具有 完美 的数 学结 构与 简洁 之美 。
1 《 伤 寒 论 》 里 证 的 几 何 坐 标 系解 读
四逆汤c = )( 量寒 证)
图 1 《 伤 寒论 》 里证 虚 、 实 、寒 、热 坐标 图
《 伤寒 论 》太 阳病 表 证 的传 变 规 律 是 向半 表 半 里
《 伤寒 论 》的里 证 包 括 阳 明病 、太 阴病 、少 阴病 、
厥 阴病 等 。 阳 明 病 是 里 实 热 证 ; 而 里 虚 寒 证 是 太 阴 病 ,论 中言太 阴病 “ 以其 脏 有 寒 故 也 , 当温 之 ,宜 服 四逆 辈” ,是指 治 疗 用 理 中汤 、四逆 汤 之 类 。太 阴 病
《伤寒论》柴胡加芒硝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应用——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柴胡加芒硝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应用——附思维导图伤寒论第104条原文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1]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4)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大枣十二枚(擘)芒消二两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注释丸药:汉时流行的成药,据《伤寒论·伤寒例》“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误攻”,有人考证,汉时泻下的成药有巴豆制剂和甘遂制剂两类,前者用于攻下寒积,后者用于泻实逐水。
这段主讲:论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误用丸药泻下后的证治。
解释本证成因:少阳兼阳明里实,误用丸药泻下后,大便虽通而里热未去。
主症和病机:胸胁满而呕,是邪入少阳经腑,枢机不利的表现,胸胁满为少阳经有邪,呕吐为少阳胆热犯胃所致。
日晡所发潮热,是阳明里实已成的特征。
如果此证再有不大便,则是典型的少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的证候,当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清泻阳明。
之所以可以用大柴胡汤泻下,是因为其人“不得利”,也就是没有大便。
但此病人却出现了“微利”,也就是轻度下利,仲景推测是因其他医生误用丸药攻下所致。
本证大便不通,乃是因阳明燥结所致,如果用辛热的巴豆制剂泻下,肠道虽通,但燥热难以排出体外,故虽有下利,而潮热不除。
潮热者实也,是强调潮热未罢,里实热仍在。
证属少阳不和兼有阳明实热,但毕竟有下后微利,故不可与大柴胡汤,而应先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冀其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若服用小柴胡汤不愈者,再以柴胡加芒硝汤以和解少阳,泻热润燥。
治法和解少阳,泻热润燥。
方剂柴胡加芒硝汤。
方义本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芒硝以泻热润燥。
与大柴胡汤相较,不用枳实、大黄、芍药,一般认为,这是由于下后腑气已通,胃肠受损,正气较弱,燥热虽有而大便未实,故不用行气荡涤之品,而用芒硝之咸寒润下,泻热润燥。
伤寒论辩证总结图表
桂枝汤证中风表虚证 1桂枝加葛根汤 2桂枝汤兼证 3 桂枝加附子汤 4桂枝去芍药汤经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6桂枝新加汤本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麻黄汤兼证 1葛根汤2大青龙汤证证 3小青龙汤表郁轻证: 1桂枝麻黄各半汤 2桂枝二麻黄一汤 3桂枝二越婢一汤腑蓄水证:五苓散证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 2抵当汤3抵当丸太枝子豉汤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变 1桂枝甘草汤 2桂枝甘草龙牡汤心阳虚: 3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4桂枝加桂汤1苓桂术甘汤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虚阳虚兼水气 3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脾虚: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2小建中汤 3桂枝人参汤阳证肾阳虚: 1干姜附子汤 2茯苓四逆汤 3真武汤1甘草干姜汤2芍药甘草汤阴阳两虚3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结热实结胸 1 大陷胸汤 2大陷胸丸 3小陷胸汤寒实结胸:三物白散脏结证热痞: 1 大黄黄连泻心汤 2附子泻心汤痞寒热错杂: 1半夏泻心汤 2生姜泻心汤3甘草泻心汤痰气痞证:旋覆代赭汤证水痞:五苓散痞证误治后下利:赤石脂禹余粮汤上寒下热:黄连汤火逆证热 1 栀子豉汤 2 白虎汤本证:小柴胡汤本证 3白虎加人参汤 4猪苓汤桂枝加大黄汤证蓄血证:抵当汤证太阴发黄证:1 四逆汤2白通汤寒热 1乌梅丸 2麻黄升麻汤寒 3 通脉四逆汤本错杂 3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4白通加猪胆汁汤厥阴当归四逆汤 2吴茱萸汤本化 5附子汤 6真武汤厥证寒证 3当归四逆家吴茱萸汤证7吴茱萸汤8桃花汤厥阴热证:白头翁汤9正气虚陷热厥轻证重证:白虎汤少热黄连阿胶汤厥寒厥:四逆汤化猪苓汤证逆痰逆:瓜蒂散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阴水厥茯苓甘草汤阴兼麻黄附子甘草汤阳虚阴盛四逆汤变少阴急下证:大承气汤(三急下)呕邪传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阳郁四逆:四逆散痈脓致呕证:热移膀胱证哕误治胃寒证伤血动津哕而腹满咽1猪肤汤 2 甘草汤3桔梗汤实热下利:1小承气汤 2栀子豉汤痛 4苦酒汤 5 半夏汤 6 半夏散下虚寒阳虚阴盛:通脉四逆汤1理中汤 2四逆汤利下虚寒下利兼表温里四逆汤霍乱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攻表:桂枝汤4四逆加人参汤 5桂枝汤阴 1枳实栀子汤小柴胡汤 3理中汤易 4牡蛎泽泻散 5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首先是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气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而发生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
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气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
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气伤人体体表的阳气,体表的阳气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大类:一类是汗风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
一类是汗汗孔只关而不能开的,无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
由于中风本身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而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
表虚、表实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一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而是祛邪为主。
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用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用麻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又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谈到了麻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一大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太阳病有汗的应当用桂枝汤,禁用麻黄汤;太阳病无汗的应用麻黄汤,禁用桂枝汤。
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气,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一汤,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用一个方子,经方和后世的时方相混合、两个经方或者三个以上经方相混用,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伤寒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PPT书籍导读
《伤寒论》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第1章 辨太阳病脉证 并治上
02
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 并治中
03
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 并治下
04
第4章 辨阳明病脉证 并治
05
第5章 辨少阳病脉证 并治
06
第6章 辨太阴病脉证 并治
目录
07 第7章 辨少阴病脉证 并治
第5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6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7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8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9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10章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 脉证并治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09
第9章 辨霍乱病脉证 并治
08
第8章 辨厥阴病脉证 证并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 权电子版权。
第1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4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白话图解
本书的目录还对每一篇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对每一篇的主 题和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对于初次接触《伤寒论》的读者来说,可以起 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本书的目录还通过图解的方式,将一些难以理解的中医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形象 化的展示。这些图解不仅美观大方,而且非常直观地展示了中医理论的内涵和 外延,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医理论。
从阅读体验上来看,《伤寒论白话图解》的语言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专业术 语,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阅读。同时,书中的图表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 理解《伤寒论》中的内容,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再次,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伤寒论白话图解》的作者对《伤寒论》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并且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解读,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张 仲景的思想。作者还对《伤寒论》中的一些争议进行了客观的评述,使得读者 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伤寒论》。
“太阳病有麻黄汤证,即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而喘。若脉浮紧,则为太 阳伤寒;若脉浮缓,则为太阳中风。”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太阳病的两种不同类型,以及如何通过脉象来区分它们。这 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阳明病有四大证:身热、汗出、口渴、脉洪大。若脉浮而紧,则为太阳伤寒; 若脉浮而缓,则为太阳中风。”
内容摘要
这部经典著作不仅推动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而且对于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还 为后世的医学家提供了研究外感热病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伤寒论白话图解》的内容摘要展示了《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通过深 入浅出的解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的精髓和内涵,为中医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有力的支 持。
“太阴病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等症状。治疗太阴病宜温中散寒,用 理中丸加减。”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
水气上犯
起则头眩
67
通阳行水
茯谷桂枝白jfc甘早汤
颈
项
强
水停经输不利
仍头项强痛
28
和里化饮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Tft汤
表证-
邪闭经输
项背强几几
31
解表散邪
根汤
邪郁不解
颈项强
98
疏解清热
小柴胡汤
颈项强
99
里证
邪结郁阻
结胸者,项亦强
131
攻下结热
大陷胸丸
身痛
表证
寒邪束表
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35
辛温解表
麻黄汤
水湿不化
中风发热
74
化湿解表
五苓散
发热汗出
244
头痛发热
386
表邪未解
邪热结胸
头痛发热、心下因鞭
134
泻结和表
大陷胸汤
热入血室
续得寒热,发作有时
144
清热化瘀
小柴胡汤
热郁表里
呕而发热
379
清热散邪
表邪入里 结滞中月完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鞭
165
泻热解表
大柴胡汤
热郁胸中
烦热,胸中窒
77
清热解郁
桓子豉汤
338
安蛔除烦
乌梅丸
烦 风湿
风湿相搏
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
174
温经散寒
桂枝附子汤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
175
温经除湿
甘草附子汤
烦躁
热 证
表部里热
不汗出而烦躁者
38
解表清热
大青龙汤
实
证
胃肠燥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
很多人都说《伤寒论》难学,有一部分原因是,对整本书的结构没有清晰的认知。
这篇文章用图示的方法为《伤寒论》列出了一个提纲,将《伤寒论》的整体结构图解的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读懂了这个提纲,再去细读原文,思路就会非常清晰。
1.六经提纲图
2.六经表里图
3.六经传变图
4.六经论治图
太阳表病图1
太阳表病图2
太阳病图
太阳经病图
阳明实证图
阳明虚症图
少阳经病图
少阳经病图
太阴经病图
少阴经病图
厥阴经病图
太阳病提纲: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呕逆。
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有汗、鼻鸣干呕,脉浮弱。
阳明病提纲:
胃家实。
热、烦、实、胃中干、大便难。
身热恶热,或潮热或时烘热汗出,头汗、掌心热,手足心出汗,
热盛伤津而懊恼、心烦,失眠,或烦躁谵语;或热伤营血而瘀,甚则血热妄行,如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等。
里热上涌作喘或胸中窒塞或头晕目眩,或阳明热结,嗓子发痒顽咳,面红、眼赤、耳鸣。
食欲旺盛,或能食易饥而泛酸,或气机阻滞不能食,口干口苦,燥渴引饮喜冷。
腹胀痛不通、拒按,大便秘结数日不解,或干硬难解,或排便不净肛门灼热,或里热下利而舌红苔黄腻,尿频数色黄赤,或尿短不利色黄赤,或尿道灼热痛感,妇人经水色红质稠,带下色黄,皮肤斑丘疹高突色鲜红,或局部红肿热痛。
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口唇干红,脉象浮洪或沉实,滑数有力。
少阳病提纲
口苦,咽干,目眩。
头晕目眩,项强头痛,往来寒热,热时汗出,心烦胸闷气短,心悸,睡眠不实。
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呕恶,耳鸣耳聋,目赤,鼻子发干,鼻孔生疮。
胃痛胸胁胀满,不欲饮食,腹痛下利。
舌质红,舌苔薄白。
脉弦或弦细,偏数不虚。
太阴病提纲:
病在里,胸下结坚,呕吐,食不下,腹满自利,时腹自痛,下之益甚,抑郁寡欢,身重疼难以转侧如痹状,无热或微热,恶风寒汗出,清涕善嚏,风水溢饮,脉沉弱而迟,善嚏,流清涕。
头晕头痛,吃饭后犯困,想睡觉。
身体疲惫乏力。
胸下结坚,胸闷短气,心悸。
心下痞塞胀满、冷痛,噫气,呕恶,胃中凉,食欲不振,口中黏,口不干或口干饮水不多,喜温,腹中凉,腹胀,矢气得舒,肠鸣如走水。
四肢烦疼,身体沉重,肌肤麻痹,肌肉瞤动。
大便溏泻不爽舌淡齿痕苔水滑,食油腻及生冷之物加重。
妇人带下清稀,舌质淡胖有齿痕,苔水滑,脉象沉弱或浮弱,迟而无力。
少阴病提纲:
脉微细,但欲寐。
失眠、想睡而难入眠,心烦,精神萎靡,全身疲累,双眼无神,面色,青白或者晦暗无华。
无汗或冷汗淋漓四肢逆冷,无热或微热,畏寒重,口渴喜热饮,咽痛。
项背紧张酸痛,或心前区刺痛。
四肢逆冷疼痛、蜷卧,腰腹冷痛冰凉,大便溏泻不爽、妇人月经期长,经水暗黑,带下清稀,尿频色白,夜尿频多、舌质青黯或者紫黯、口唇紫绀,脉象微细,或浮或沉,迟而无力。
厥阴病提纲: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呕吐,下之利不。
厥热往复(阴阳不和),周身畏寒。
口苦,口干口渴多饮或不欲饮,口腔溃疡,咽喉溃疡疼痛。
心中烦热,饥而不欲食,心下痞硬、压痛、胀满,连及两胁,呃逆,气上冲逆。
胃腹冷痛。
四肢逆冷,甚则厥逆冷痛彻骨。
下利,厥利热止,或便秘数日一行。
脉弦短而迟,或沉细而迟,或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