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季节辩证方法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
瓜蒂豉汁赤小豆, 痰涎宿食峻吐求, 胸痰痞硬呼吸差, 寸脉微浮余脉休,
丁麝葱解呕不止, 烦燥气冲上咽喉,
(吐法也是治太阳病的一个办法, 其代表方为瓜蒂散。若改散为汤则疗效更佳) , 筋脉痉挛难伸回.
抵当汤
抵当水蛭虻桃黄, 少腹硬满热如狂, 小便自利无湿热, 身黄沉结淤血亢,
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
太阳病八特点:
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
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
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
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
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
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
五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热痞便不爽, 按之无物软不痛, 关上阳脉烦尿黄.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寒热痞, 芩连黄泡煎附子, 下寒怕冷出汗补, 上热心胃轻泻宜.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 呕泻干姜甘枣参, 寒热交结心下痞, 气滞食积无痛行.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参干姜, 黄连芩夏枣甘尝, 水热互结痞食臭, 腹鸣下利散水强.
虻蛭三十炒去脚, 同煎血下不再尝.
(热重于淤血的证用桃核承气汤. 淤血重于热的用抵当汤, 脉沉结. <内经> 淤血在下使人发狂,
淤血在上就使人善忘.)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加附汤, 胸痹气短咳痛当, 阳虚畏寒夜卧甚, 脉沉弦缓舌淡详.
(桂枝汤去芍药, 再加附子. 如果脉促, 桂枝汤去芍药, 不加附子)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黄连芩, 干姜夏枣会人参, 寒热互结胃虚痞, 肠鸣呕烦降胃行.

中医经典伤寒论的辨证论治

中医经典伤寒论的辨证论治

中医经典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中医经典《伤寒论》是张仲景创作的一本重要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内容,深入探讨了伤寒类疾病的发病机制、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展开探讨。

一、《伤寒论》的辨证分类《伤寒论》将伤寒类疾病分为三个大的辨证类别:太阳病、少阳病和阳明病。

太阳病以寒邪为主,病程早期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症状;少阳病以湿邪为主,病程中期出现黄疸、呕吐等症状;阳明病以热邪为主,病程后期出现高热、大便秘结等症状。

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表现特点,辨证论治方面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辨证的基本方法《伤寒论》中提倡辨证论治的重要原则是“三君子”,即望、闻、问。

望即观察患者的色泽、舌苔、脉象等,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等属性;闻即聆听患者主诉的症状和体感;问即询问患者的病史、饮食习惯等相关信息。

通过这三种方法,辨别疾病的病程和性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三、辩证施治的原则《伤寒论》在辨证施治中,提出了几个重要原则。

第一,辨别卫气的寒热。

寒邪多表现为恶寒、身冷等症状,热邪则表现为发热、口渴等症状。

根据卫气的寒热属性,针对性地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二,辨别阴阳的虚实。

阳实则表现为热象明显,阴虚则表现为烦热不安等症状。

针对性地进行补阳或养阴的治疗。

第三,辨别津液的盈虚。

津液盈则表现为汗多、尿多等症状,津液虚则表现为口渴、小便赤等症状。

根据津液的盈虚来调节,以维持体液平衡。

四、经方和方剂的运用《伤寒论》提供了许多经方和方剂供临床应用。

例如,用于太阳病的方剂有桂枝汤、麻黄汤等;用于少阳病的方剂有柴胡加芒硝汤、柴胡疏肝散等;用于阳明病的方剂有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

这些方剂经过世代医家的实践验证,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等优点。

五、《伤寒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尽管《伤寒论》创作于两千多年前,但其辩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医学中,可以根据《伤寒论》的思路,对病情进行辨证,并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达到更好的疗效效果。

《伤寒论》辨脉法

《伤寒论》辨脉法

《伤寒论》辨脉法【原文】问曰:脉有陰陽,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涪数、动、滑,此名陽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陰也。

凡陰病见陽脉者生,陽病见陰脉者死。

【译文】问:脉象有陰脉陽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涪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陽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陰脉。

凡陰性病症出现陽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陽性病症出现陰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评析】本条说明陰陽是辨脉的总纲,据脉之陰陽能推断疾病预后的良否。

脉不外乎陰陽两大类:大、涪数、动、滑这五种脉,比之平脉有余,故名为陽脉;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比之平脉不足,故名为陰脉。

关于疾病的预后决诊,辨明脉之陰陽,尤其有参考价值,有时可作为主要依据。

所谓陰病见陽脉者生,陽病见陰脉者死,主要说明邪正的盛衰与陰陽的消长,陰病见陽脉,就是正能胜邪,病有转愈的趋向,所以谓之生;反之,陽病见陰脉,表明正不胜邪,邪愈深入,势必走上恶化的道路,所以谓之死。

此乃举例而言,其实辨脉之陰陽不仅是生死决诊,举凡病势的进展与否,症情的危险与否,都可以结合脉之盛衰作出判断。

【原文】问曰:脉有陽结①、陰结②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③,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陽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④,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释】①陽结:燥一热内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②陰结:陰寒凝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③浮而数:轻按即得为浮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以上的为数脉。

④沉而迟:重按即得为沉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三次的为迟脉。

【译文】问:陽结和陰结的脉象有什么区别呢?答:病人的脉象浮而快,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名叫陽结,预期到十七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病人的脉象沉而慢,不能饮食而身体重,大便反硬结不通,名叫陰结,预期到十四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

【评析】本条说明陽结、陰结的脉症特征,及对病情转剧日期的推断。

《伤寒论》白话文

《伤寒论》白话文

伤寒论白话解辨脉法第一1、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2、问:阳结证和阴结证的脉象如何区分呢?答:病人脉象浮而数,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这是燥热实邪内结,名叫阳结。

大约到第十七天,病会加重。

病人脉象沉而迟,不能饮食,身体困重,大便反而结硬的,这是阴寒实邪内结,名叫阴结。

估计到第十四天,病会加重。

3、问:有一种病症,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

问:什么是阳不足?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是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会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那样畏寒。

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4、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

卫阳衰虚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所以产生筋脉挛急。

如果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

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证。

5、脉象盛大好象车盖上拥的,是阳气偏胜所致,叫做阳结脉;脉象强直连连不断,如摸长竿一样的,是阴气偏胜所致,叫做阴结脉。

脉象轻浮于上,状如肉汤上的油脂飘浮样的,这是阳气衰微的表现。

脉象极其细小,状如蜘蛛丝一般的,这是阴气衰微的征象。

脉象绵软无力,前大后细,好象漆汁泻下之状的,这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的征象。

6、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快,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这些都是有病的脉象。

7、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所致。

如果寸部出现动脉的,为阳虚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见动脉的,为阴虚阳乘,就要发热;假如既不汗出,又不发热,而见形寒畏冷的,这是三焦阳气受伤,不能通达于外的缘故。

伤寒论序知识点总结

伤寒论序知识点总结

伤寒论序知识点总结本文主要对伤寒论的主要内容、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对伤寒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一、伤寒病的概念伤寒病,是一种由外感邪气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高烧、寒战、恶寒、头痛、咽喉痛、肢体酸痛等。

这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病,传染性强,易在人群中流行。

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后人对伤寒病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伤寒病的病因病机1. 伤寒病的病因:伤寒论认为,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是外邪侵袭。

外邪有风、寒、暑、湿、燥等不同属性,其中以风邪、寒邪侵袭最为常见。

在特定的季节和环境下,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引发伤寒病。

2. 伤寒病的病机:伤寒论认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是邪热侵袭人体,引起气血郁滞,瘀阻经络。

在病理上形成了外邪束表,内邪束里,导致寒热错杂、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

三、伤寒病的症状及辨证1. 伤寒病的一般症状:伤寒论对伤寒病的一般症状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高热、恶寒、寒战、头痛、咽喉肿痛、肢体酸痛等。

这些症状是伤寒病的典型表现,也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2. 辨证施治:伤寒病的辨证与治疗是伤寒论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辨别病邪属性、辩证施治等方面。

伤寒论提出了“阴阳离别”、“表里虚实”、“寒热错杂”等辨证要点,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治疗原则及方法1. 治疗原则:伤寒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解表、清里、辨证施治等。

其中,解表是伤寒病治疗的首要原则,意在解除外邪束表,恢复正常表里关系;清里是伤寒病治疗的根本原则,意在清除邪热,调和气血。

2. 治疗方法:伤寒论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包括汤剂、吐下、泻下、发汗、温针等。

其中,汤剂是治疗伤寒病的主要方法,张仲景根据不同的病情,提出了多种方剂,并阐述了相应的用药原则。

五、医案分析伤寒论中,张仲景还通过医案的形式,对治疗伤寒病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这些医案既是对理论的实践,也是对经验的总结。

冬服药酒二三两,立春则止这首诗的意思

冬服药酒二三两,立春则止这首诗的意思

冬服药酒二三两,立春则止,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伤寒论》,意思是在冬天服用药酒二三两,等到立春时则停止。

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涵盖了医学知识,还反映了古人对于身体健康和季节变化的认识和重视。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探讨,并共享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我们需要了解这句话的医学背景。

《伤寒论》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著作,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专著之一。

这句话所反映的冬季服药酒的思想,实际上是对于冬季养生的建议。

在古代,冬季是一个容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的季节,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药酒来补充阳气。

而等到立春时,则意味着季节开始转暖,人体的阳气也会逐渐增强,因此停止服药酒也就显得合理。

这种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养生方法的观念,正体现了古代医学对于人体和自然环境的认识。

我们可以从文学和哲学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话。

冬服药酒二三两,立春则止,其实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生活哲学。

它告诉我们,当季节发生变化时,我们也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冬季,我们需要更加注意保养身体,适当补充营养,以抵御寒冷和疾病的侵袭。

而当春天到来时,我们也需要适时地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融入到新的季节中去。

这种顺应季节变化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我想共享一下我对这句话的个人理解。

在我看来,冬服药酒二三两,立春则止,不仅是一种调整生活方式的智慧,更是一种对于健康和生活的思考。

它提醒我们,要随着季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养生方式,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这句话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和生活规律的敬畏和尊重,这种传统的智慧和观念,也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冬服药酒二三两,立春则止,通过医学、文学和个人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非常丰富,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学的思想,也体现了一种顺应季节变化的生活智慧。

我相信,通过深入理解和思考这句话,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

这也正是古代智慧对于我们的启示和指引。

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句话所蕴含的医学意义。

伤寒论的辩证方法

伤寒论的辩证方法

伤寒论的辩证方法1. 引言《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它总结了作者多年临床经验,以及对古代医学理论的整理和发展。

其中,辩证方法是《伤寒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伤寒论》中的辩证方法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2. 辩证法概述辩证法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中医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辩证法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通过观察、询问、望闻问切等手段,分析病情,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3. 《伤寒论》中的辩证方法3.1 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之一,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询问其症状、疼痛部位等来获取信息。

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腧穴,触摸其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3.2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也是《伤寒论》中的重要内容。

辨证施治强调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伤寒论》中提到了多种辨证施治方法,如清热解毒法、泻下通腑法、温里散寒法等。

3.2.1 清热解毒法清热解毒法适用于体内有火邪引起的发热、口渴等症状。

在治疗上,可以使用清凉降火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

3.2.2 泻下通腑法泻下通腑法适用于体内有痰湿阻滞引起的胸闷、咳嗽等症状。

在治疗上,可以使用泻下通便的药物,如大黄、芒硝等。

3.2.3 温里散寒法温里散寒法适用于体内有寒邪引起的畏寒、肢冷等症状。

在治疗上,可以使用温里散寒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等。

3.3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伤寒论》中辩证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伤寒论》中提到了多种辨证论治方法,如表里分证、阴阳分证等。

3.3.1 表里分证表里分证是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判断其所处的阶段和部位。

《医学纲目》四时伤寒不同

《医学纲目》四时伤寒不同

《医学纲目》四时伤寒不同四时伤寒不同冬为伤寒,春为温病,夏为暑病,秋为疟。

一岁长幼病相似,为温疫。

多眠、多汗、脉浮,为风温。

一身尽痛,为湿。

身反张,为。

阴阳大论曰∶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若能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惟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寒毒,藏于肌肤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

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

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病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者,要在辨其病原寒、热、温三者之异,则用药冷热之品味判然矣。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

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治亦不同。

(冬温应常纪者有三∶岁少阴司天之政,五之气;阳明司天之政,终之气;厥阴司天之政,终之气。

皆病冬温。

其不应常纪而反常者,则不可候之,而随时变易也。

)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者,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凡四时伤寒,通宜补散。

故丹溪治伤寒,多用补中益气汤。

气虚者,四君子汤加发散剂。

血虚者,四物汤加发散剂。

东垣治风湿,用补中益气加羌活、防风、升麻、本、苍术。

海藏治风湿无汗者,用神术汤,有汗者,用白术汤;治刚,用神术汤加羌活、麻黄,治柔用白术汤加桂心、、术;治风湿用白术汤随证加药;治中脉弦细芤迟者,用黄汤。

此皆与仲景所谓辛苦之人,触冒之病伤寒同意也。

□〔丹〕仲景论伤寒而未及乎中寒,先哲治冒大寒昏中者,用附子理中汤,其议药则得之矣。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伤寒六经辩证法,无论在辩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

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辩证的系统性。

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

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辩证法的系列性。

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

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

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

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辩证系统。

辩证之目的为治疗。

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

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

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

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

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

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

略如下列图表:ﻫﻫﻫﻫﻫ上述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

以下为六经辩证治疗系统的各经证治。

ﻫ(一)太阳经证治系统ﻫ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的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

伤寒论的中医原理是什么

伤寒论的中医原理是什么

伤寒论的中医原理是什么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篇论述伤寒病的章节,由《伤寒论》三篇组成,共计1200余字。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最早系统记载传染病的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伤寒论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是中医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伤寒论所讨论的伤寒病,是指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现代医学称之为斑疹伤寒或副伤寒。

文章主要通过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论述,体现了中医学的核心原理和诊疗方法。

伤寒论的中医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五运六气理论: 伤寒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

通过对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研究,总结出了五运六气理论,即五行学说和六气变化规律。

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六气相应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

2. 阴阳学说: 伤寒论中运用了阴阳学说的原理来解释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它强调阴阳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在伤寒论中,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进而引起了脏腑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病理反应的产生。

3. 致病因素的研究: 伤寒论首次系统地提出病因学说,将传染病的发生与病原、环境、人体三个方面联系起来。

其中病原主要指的是致病的传染源,环境主要指的是外界的气候、地理、自然等环境因素,人体主要指的是机体本身的素质和抵抗力。

通过研究这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方法。

4. 辨证论治: 伤寒论强调病证的辨别和治疗的个体化。

认为不同的病因、病机和身体状况,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通过对病症的特征和机制的辨别,选择适当的药物、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以达到恢复机体平衡的目的。

5. 以病为中心: 伤寒论认为治疗的着眼点应该是疾病本身,注重病因病机的研究和全面的病证分析。

同时,强调了身心合一的观念,认为健康和疾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将身体和精神划分开来,应综合考虑个体的情况,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共同进行治疗。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寒论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释】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注意摄生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触冒犯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替,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其间张氏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

”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一、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二、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三、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伤寒论》二十四节气决病法,节气用的全是天干地支,但首句“艮”是何意?

《伤寒论》二十四节气决病法,节气用的全是天干地支,但首句“艮”是何意?

《伤寒论》⼆⼗四节⽓决病法,节⽓⽤的全是天⼲地⽀,但⾸句“⾉”是何意?粗浅的谈下个⼈的理解,欢迎⼤家交流学习。

先看原⽂:《伤寒论伤寒例》夫欲候知四时正⽓为病及时⾏疫⽓之法,皆当按⽃历占之伤寒论⾥列出⼀份四时⼋节⼆⼗四节⽓七⼗⼆候决病法:⽴春正⽉节⽃指⾉,⾬⽔正⽉中⽃指寅。

惊蛰⼆⽉节⽃指甲,春分⼆⽉中⽃指卯。

清明三⽉节⽃指⼄,⾕⾬三⽉中⽃指⾠。

⽴夏四⽉节⽃指巽,⼩满四⽉中⽃指巳。

芒种五⽉节⽃指丙,夏⾄五⽉中⽃指午。

⼩暑六⽉节⽃指丁,⼤暑六⽉中⽃指未。

⽴秋七⽉节⽃指坤,处暑七⽉中⽃指申。

⽩露⼋⽉节⽃指庚,秋分⼋⽉中⽃指⾣。

寒露九⽉节⽃指⾟,霜降九⽉中⽃指戌。

⽴冬⼗⽉节⽃指⼲,⼩雪⼗⽉中⽃指亥。

⼤雪⼗⼀⽉节⽃指壬,冬⾄⼗⼀⽉中⽃指⼦。

⼩寒⼗⼆⽉节⽃指癸,⼤寒⼗⼆⽉中⽃指丑。

并云:⼆⼗四节⽓,节有⼗⼆,中⽓有⼗⼆,五⽇为⼀候,⽓亦同,合有七⼗⼆候,决病⽣死,此须洞解也。

⽃历是啥?应该是北⽃历法。

先借风⽔学明⽩⼀些概念后天⼋卦与⼆⼗四⼭的概念如下图:曾⽂迪的青囊序讲,先天罗经⼗⼆⽀,后天再⽤⼲与维,⼋⼲四维辅⽀位,⼦母公孙同此推。

⼭与向,⼜称坐向,是地理的术语,其实就是我们通俗讲的背⾯。

因为古代建筑多是背⼭⾯⽔的,没有河溪的则还要在门前挖池塘储⽔,既可以养鱼⼜有风⽔上的意义;背着的⼭,⼜泛称为龙。

所以背、龙、⼭⼀个意思,⾯、向、⽔⼜⼀个意思。

将⼀个圆平均分成24份,每⼀份代表⼀个⽅向,也就是房⼦的背⾯,归纳到24种情况⾥去考察吉凶。

24⼭的产⽣,来⾃8与12的最⼩公倍数,就是揉合了⼋卦的⼋⽅系统与地⽀12⽅的系统在⾥⾯,是在早先12地⽀的基础上的⼀种进化。

这个24分,12地⽀分了其中12份。

那么天⼲的戊⼰5、10表⽰交媾的放在中间,为太极;除去戊⼰之外的8个天⼲与12地⽀凑成20份,还有4份不够,咋办呢,在后天⼋卦取四维(坎离震兑为四正)的乾坤⾉巽补进去,于是24⼭名称完成了。

然后就是以⼦午卯⾣乾坤⾉巽为⼋⽅的中间,分别在其左边排⼋个,右边⼜排⼋个,就成了上⾯这个风⽔应⽤上最基本的⽅位。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伤寒论是中医学里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记录了中国古代医生通过实践经验所得到的关于伤寒病辨证诊治的理论和方法。

在伤寒论中,中医辨证要点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别温病和寒病温病和寒病是伤寒病的主要类型。

温病是指由温邪所致的疾病,表现为发热、口渴、喜欢喝凉水等症状。

寒病则是由寒邪所致,症状为发冷、食欲不振、肢体冰冷等。

正确诊断温病和寒病的类型,对于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辨别表证和里证在伤寒论中,疾病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两种类型。

表证是指病邪在体表,表现为外感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里证则是指病邪侵入体内,影响内脏器官功能,表现为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

这种区分在诊治疾病时,对于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以及进行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 辨别阴证和阳证伤寒论提出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阴阳辨证。

它认为人体有阴阳两个方面的特点,当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疾病。

阴证是指病邪侵犯机体阴部,它会导致身体有寒凉感,感到乏力无力等。

而阳证则是病邪侵犯机体阳部,导致体内温热感明显,容易口渴、大便秘结等。

正确辨别阴阳平衡的失调类型,有助于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选择更为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

4. 辨别标准和非标准在进行疾病辨证时,需要准确判断病情,找到疾病的真正根源。

如果病情不够典型,或者某些病症没有出现在常规的疾病表现中,就属于非标准病状。

如果没有正确诊断非标准病情所在,就难以实现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正确地辨识温病和寒病、表证和里证、阴证和阳证以及标准和非标准病情,对于制定更为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以及提高临床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宋版伤寒论原文

宋版伤寒论原文

宋版《伤寒论》【说明】以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为底本,并对照恽铁樵先生1923年影赵刻宋版《伤寒论》、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

原文改用简化字。

原文方后“右×味",“右”字,按本书横排形式应改为“上",为了保持原貌,不予改动。

条文序号依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版《伤寒论》;以“[]”标记于条文末行之尾列。

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慓,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根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矑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伤寒论的辨证、辨病提纲

伤寒论的辨证、辨病提纲

伤寒论的辨证、辨病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而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辨证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辨证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丰富而系统的辨证治疗原则,为中医治疗传统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伤寒论》辨证治疗的主要原则:**1. 辨证施治:**《伤寒论》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脉象、舌象、症状等,明确病机,然后对症下药。

张仲景提出了“辨太阳病与阳明病”、“审脉,别阴阳”等原则,使医生能够准确地辨别病情,从而有针对性地施治。

**2. 调和阴阳:**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伤寒论》中提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强调了阴阳的相互关系。

在治疗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和阴阳,使阴阳平衡,以促进病程的正常恢复。

**3. 辨证施治:**《伤寒论》中强调“治未病而防已病”。

这意味着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注意进行病后调理,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复发。

**4. 重视脉象的观察:**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伤寒论》中对脉象的观察有着详尽的论述。

通过仔细辨别脉象的细微差异,医生可以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5. 个体化治疗:**《伤寒论》在治疗上强调个体化,即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程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一原则使中医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

**6. 以解表为主:**在治疗太阳、阳明病时,张仲景提出“太阳主表,阳明主里”的治疗原则,强调了解表的重要性。

在治疗上,首先要解表,然后再调理里虚,达到治疗根本的目的。

**7. 根本与标本的结合:**《伤寒论》强调根本与标本的结合,即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要注重调理患者的基本体质,使之更加健康。

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综合来看,《伤寒论》的辨证治疗原则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了个体化、整体化的治疗思想,为中医治疗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

这些原则不仅在古代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现代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完整word版)伤寒论原文辨证要点

(完整word版)伤寒论原文辨证要点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太阳病辨证纲要及分类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辨证要点:恶寒(恶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辨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太阳病本证(一)桂枝汤证系类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辨证要点:杂病之自汗及阵发性发热、汗出久久不愈,无明显脏腑病变及其他表里证。

病机:营卫不和.治法:调和营卫,先其时发汗,方用桂枝汤.意义:桂枝汤不仅可用于治疗太阳病,也可用于治疗杂病,凡营卫不和者,皆可用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临床诊疗的典范之作。

其中辨证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之一,正确的辨证可以为患者提供精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伤寒论中医辨证的要点。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
1. 辨证从病机入手:辨证的关键在于了解病机,即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病因病理,才能准确地辨证施治。

2. 辨证从四诊入手:中医辨证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望、闻、问、切。

其中望是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体态等。

闻是听取患者的声音、气味等。

问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家族病史等。

切是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诊断。

3. 辨证要分虚实:中医辨证要分清虚实,即判断病情是由实证还是虚证引起的。

实证是指病情较重、体征明显、脉象紧实,多为实热证;虚证是指病情较轻、体征不明显、脉象虚弱,多为虚寒证。

4. 辨证要参考整体情况:中医辨证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病情的发展和治疗的方案。

5. 辨证要结合治法:中医辨证在确定病机、辨明虚实之后,还需要结合治法进行治疗。

治法分为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疾病无小事,中医辨证是治疗疾病的基础。

掌握伤寒论中医辨证的要点,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
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症候群对应之西医病名
药性寒热须对应各季寒热春以凉药夏以寒药秋以温药冬以热药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系
春分清明谷雨柴胡系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豉系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系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系
立冬小雪大雪麻黄系
冬至小寒大寒四逆汤系
发热头痛鼻塞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炮附子合茯苓治凌汛)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 (此季忽冷忽热宜柴胡)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此季已温不宜柴胡)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豉汤(内外皆热宜寒药)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天凉身热汗出畏风鼻塞,桂枝用肉桂)
秋分寒露霜降有汗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葛根汤
立冬小雪大雪麻黄汤治发热(汗眼已闭需发汗)(熬好后沉淀去麻黄沫) 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葱(内外皆寒,不宜发汗宜生附子大热温阳)
咳嗽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去参姜枣加干姜五味子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加半夏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豉甘草汤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加半夏汤(熬好后淀去沫)
立冬小雪大雪咽肿痛内热射干麻黄汤畏寒咳嗽小青龙汤麻黄去木质茎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桔梗
呕吐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四逆散春季流脑休克真热假寒)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加生姜半夏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生姜豉汤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脉缓冷汗休克新加汤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加半夏汤
立冬小雪大雪小青龙汤
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生姜
腹痛
立春雨水惊蛰腹痛真武汤,腹泻去芍药加干姜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上腹痛硬大柴胡汤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
夏至小暑大暑腹泻栀子干姜汤腹痛胀便秘栀子厚朴汤
立秋处暑白露腹痛桂枝汤,高热腹痛腹泻桂枝加人参汤,肠伤寒理中汤秋分寒露霜降腹痛葛根汤,痢疾葛根芩连汤,血痢白头翁汤
立冬小雪大雪腹痛小青龙汤
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芍药
乌梅丸上腹剧痛休克
调胃承气汤胃胆-穿孔腹痛休克持续发热
小承气汤肠梗阻无潮热
大承气汤肠梗阻午后潮热,便闭,下利血性粘液(少阴)茵陈蒿汤黄疸
桂枝加芍药汤阑尾炎腹痛腹泻硬痛加大黄
附子泻心汤牙肿痛漱口宜热水
大黄黄连泻心汤口疮鼻衄
橘皮竹茹汤呃逆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吞咽困难食道疼痛
薯蓣丸虚弱
半夏泻心汤胃病口臭
生姜泻心汤胃病腹泻
黄连汤胃下垂腹痛
乌梅丸慢性腹泻
大黄附子汤慢性肝痛硬发热
大建中汤恶液质体弱胃痛硬
麻子仁丸便秘
厚姜半甘参汤腹胀疝气
三物小白散食道梗阻
半夏厚朴汤咽息肉声音嘶哑
炙甘草汤早搏
黄连阿胶汤心速心烦颤抖急躁(甲亢高血压)
吴茱萸汤慢性头痛偏头痛面瘫
急性脑血管病烦躁神昏黄连阿胶汤头痛吴茱萸汤脑疝呕吐瞳孔缩小潮式呼吸大陷胸丸
枳实薤白桂枝汤气满逆胸痞
小陷胸汤口燥脉数胸痞
瓜蒌薤白半夏汤胸痛胸痞
茯苓杏仁甘草汤轻度胸闷气短
大陷胸汤心梗胸痛口干
越婢汤急性肾炎睑面身肿(石膏利水)
大青龙汤风湿热
防己茯苓汤心衰腹水脚肿妊娠水肿
木防己汤中度腹水脚肿端坐呼吸不妥再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十枣汤严重腹水腿脚水肿喘憋
柴胡桂枝干姜汤清明谷雨立夏肝痛尿少
高血压头晕眼雾心悸糖尿尿毒症尿崩
真武汤立春雨水惊蛰(骨病附子汤)
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春分清明谷雨
茯苓甘草汤立夏小满芒种
五苓散 (伏天中暑)(猪苓汤重症中暑无汗)
苓桂术甘汤立秋处暑白露心悸苓桂枣甘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秋分寒露霜降
苓桂五味甘草汤立冬小雪大雪
茯苓四逆汤冬至小寒大寒
酸枣仁汤失眠耳鸣盗汗
黄芪建中汤体弱低糖心悸腹痛,遗精遗尿早泄
黄芪桂枝五物汤末梢炎手足麻表虚自汗阳痿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狐臭癣白癜风
精神病哭笑甘麦大枣汤默默百合地黄汤
麦门冬汤咳血
麻黄升麻汤咳血重症泻利
黄土汤呕血胃出血黑便紫癜黄砖代黄土枸杞代阿胶
赤小豆当归散痔血
甘姜苓术汤腰冷重
甘草附子汤膝脚冷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四肢骨节肿痛变形类风湿滑膜炎腱鞘囊肿肌纤维瘤跌打骨折痛风(炮附子土炒爆裂)
乌头汤瘫痪
桃仁承气汤尿憋尿潴留尿血
八味地黄丸肾结石腰痛尿憋尿浊
大黄牡丹皮汤尿痛尿脓血结石剧痛
薏仁附子败酱散尿脓
当归四逆汤贫血手脚冰凉闭经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痛经
小柴胡汤盆腔腹痛发热
温经汤崩漏赤带不孕房室下血
胶艾汤妊娠下血习惯流产宫外孕产后恶露
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呕吐
当归散助产
麻附细辛汤甲状腺发热疼痛,三日后无心慌麻附甘草汤
桔梗甘草汤甲状腺痛
葶苈大枣泻肺汤脓痰喘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疹水痘荨麻疹药疹急性皮炎
栀子柏皮汤伏天热痱
大黄牡丹皮汤红肿热痛:乳腺化脓乳腺增生痄腮睾丸炎目赤中耳炎痈疖带状疱疹痔疮脱肛脂肪瘤静脉曲张脉管炎虫蛰
麻油蜂蜡膏疮疡鸡眼
白虎汤煤气中毒醉酒惊风癫痫狂犬病破伤风抽筋,口渴白虎加人参汤瓜蒂散服毒(熬即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