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汤证总结
伤寒论中药方剂归纳总结
伤寒论中药方剂归纳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而成。
它是我国最早、最完整、最重要的内科专著,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
其中药方剂是治疗伤寒病的核心,本文将对伤寒论中的药方剂进行归纳总结。
伤寒病是一种由感受外邪引发的热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寒战、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将药方剂分为表里两类,以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症状进行治疗。
表证是指外邪未入里,病位仍在表面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不恶寒等症状。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多种药方剂以治疗表证。
其中,桂枝汤是最常用的方剂之一。
它主要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等组成,具有温阳发汗的作用,能够排除体内寒邪,恢复正常体温。
另外,麻黄汤也是治疗表证的常用方剂,它由麻黄、桂枝、甘草、生姜等组成,可发汗解表,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寒等症状。
里证是指外邪入里,病位深入体内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汗出等症状。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多种药方剂以治疗里证。
其中,白虎汤是治疗里证的重要方剂之一。
它由知母、生石膏、甘草、芒硝等组成,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适用于高热、口渴、便秘等症状明显的患者。
此外,黄连汤也是治疗里证的常用方剂,它由黄连、黄芩、黄柏、生姜等组成,能够清热燥湿,适用于高热、口渴、尿黄等症状明显的患者。
此外,在伤寒论中,还有一些针对病情不同阶段的治疗方剂。
例如,初病发汗涌吐法,适用于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阳明病法,适用于病情进一步加重的患者;营卫病法,适用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这些方剂都有其独特的药物组合和使用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病情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伤寒论中的药方剂是根据病情和症状进行综合考虑而设计的,能够有效地治疗伤寒病。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仍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调整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伤寒论中的药方剂包括了表证和里证的治疗方剂,以及针对不同病情阶段的特定方剂。
这些方剂在治疗伤寒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伤寒论方剂整理
太阳阳明合病呕逆;风寒束表, 内犯胃腑;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呕 逆,无热象,舌苔白,脉浮或脉紧
黄 芩 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
(172) 十二枚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或呕;少阳邪
黄芩加半夏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汤
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姜一两半
大枣
热,内迫阳明;清热止利,或兼 和胃降逆
草汤
三两
焦;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辘,四肢不温,口不渴,小便利,
桃 核 承 气 汤 桃仁五十个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 甘 蓄 血 轻 证 ; 血 热 初 结 , 蓄 于 下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 1.先煎诸药,后下芒硝;2.饭
(106) 草二两 芒硝二两
焦;活血化瘀,通下瘀热
舌红苔黄,脉沉涩
前服用;3.每次五合。每日三
胸中满闷,脉来急促,恶风寒
阳气
桂枝去芍药 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一枚
太阳病误下致胸阳损伤;胸阳损 伤,表邪不解;温经复阳,解肌 胸中满闷,脉微,恶寒较重 祛风
桂枝加芍药 生姜各一两 桂枝三两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 人 参 三 两 新 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四两 加汤
人参
汗后气营不足身痛;营卫不和, 气营不足,筋脉失养;调和营
暴虚,阴寒内盛;救急回阳
微,身无大热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甘草
汗下后阴阳两虚烦躁;少阴阴阳 两虚,阳虚为主;回阳益阴
烦躁,肢厥,恶寒,脉微细
1.阳虚水泛;肾阳虚弱,水邪泛 1.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扑
真武汤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 滥;温阳利水 2.少阴阳虚水泛; 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
《伤寒论》经方113方总结
《伤寒论》经方113方总结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方剂总结
伤寒论方剂总结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于其症状多样且复杂,治疗起来也较为困难。
在中医中,伤寒被视为是寒邪入侵人体,引起了体内寒热不和的病理变化。
为了对抗这种异常状态,中医师们总结出了不少有效的方剂,用以治疗伤寒。
本文将对伤寒论的方剂进行总结,以便于更好地了解伤寒的治疗方法。
在伤寒论中,最著名和最常用的方剂之一是桂枝汤。
桂枝汤是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的,具有温通阳气、解表散寒的作用。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伤寒的初期,特别是在表邪较重、病情较寒的情况下。
桂枝汤的应用不仅能缓解发热、恶寒和头痛等症状,还能促进汗出和阳气的恢复。
与桂枝汤类似,麻黄汤也是伤寒的常用方剂之一。
麻黄汤的组成成分包括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具有发汗、祛风寒、宣肺气的功效。
这方剂适用于伤寒病邪在阳明经脉,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无汗、恶风寒等。
麻黄汤的应用能够打开阳明经脉,促进热邪排出,同时也能舒缓头痛、咳嗽等症状。
除了桂枝汤和麻黄汤外,伤寒论中还有一些其他方剂也非常有用。
例如,黄连汤是由黄连、黄芩、黄柏、黄芩和干姜等药物构成的,具有热清毒、凉血解毒的作用。
这方剂适用于伤寒病邪进一步侵犯脾胃,出现口干苔黄、大便秘结等症状。
另外,法半夏汤和犀角地黄汤也是常用方剂,分别适用于伤寒病邪伤及胃肠和伤及阴血的情况。
当然,在治疗伤寒时,方剂的运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除了使用单一的方剂,中医师们还常常根据病情的变化来进行联合使用。
例如,当患者病情不断加重,体温持续升高时,医师可能会在桂枝汤中加入黄连等药物,强化其解毒效果。
同样地,如果患者出现心悸、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医师可能会联合使用柴胡汤或桂枝加葛根汤,以调和气血、平肝安神。
总结起来,伤寒论方剂提供了丰富的治疗伤寒的方法。
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伤寒的初期,能够解表散寒、发汗解热。
而黄连汤、法半夏汤等方剂则适用于伤寒病邪进一步侵犯脏腑,解毒、凉血。
在治疗伤寒时,方剂的组合使用和调整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太阳病方剂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病方剂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药物配伍,以达到解表散寒、发汗解肌的疗效。
本文将对伤寒论太阳病方剂进行总结,以便医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剂。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此方剂主要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寒热往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麻黄具有发散寒邪的作用,桂枝能温经散寒,杏仁能平喘化痰,甘草则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2.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不解、肢体疼痛等症状。
桂枝具有发散寒邪、温经散寒的作用,芍药能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药性,生姜能温中散寒,大枣则有养血安神的作用。
3. 防己黄芩黄连汤:防己、黄芩、黄连、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口渴、汗出不解、尿黄等症状。
防己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黄芩能清热解毒,黄连有清热燥湿的作用,甘草调和药性。
4. 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等症状。
柴胡能解表宣肝,黄芩清热解毒,半夏降逆止呕,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人参补益气血,甘草调和药性。
5.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干姜、黄柏。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小柴胡汤在柴胡汤的基础上增加了干姜和黄柏,干姜能温中散寒,黄柏能燥湿止泻。
6. 茵陈蒿汤:茵陈、蒿草、柴胡、生姜、大枣、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心烦不宁、胁肋胀痛等症状。
茵陈和蒿草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柴胡宣肝解郁,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甘草调和药性。
7. 栀子豉汤:栀子、生姜、大枣、豆豉、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豆豉解毒,甘草调和药性。
伤寒论基础用方的精华汇总
伤寒论基础用方的精华汇总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
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
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
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
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
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
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
伤寒论对偶方证归纳
伤寒论对偶方证归纳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对于对偶方证的归纳总结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伤寒论对偶方证的归纳总结:
1. 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是桂枝汤的变方,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的病症。
桂枝汤则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型的病症。
两者的区别在于桂枝加芍药汤中加入了芍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2. 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是治疗伤寒表里同病的方剂,小青龙汤主要用于治疗表邪重、里证轻微的病情,而大青龙汤则主要用于治疗里证较重、表邪轻微的病情。
两者的区别在于小青龙汤中的药物配伍较为轻灵,而大青龙汤中的药物则较为厚重。
3. 葛根汤与葛根芩连汤:葛根汤是治疗表证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葛根芩连汤则是在葛根汤的基础上加入了黄芩、黄连等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病邪内盛的病情。
两者的区别在于葛根汤以解表为主,而葛根芩连汤则以清热为主。
4. 附子汤与真武汤:附子汤是治疗里寒证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四肢冰冷、脉微欲绝等症状。
真武汤则是在附子汤的基础上加入了茯苓、白术等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脾肾阳虚的病情。
两者的区别在于附子汤
以温里为主,而真武汤则以温阳为主。
总之,伤寒论对偶方证的归纳总结为医生在临床应用方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后来的医家研究和发展方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伤寒论》方证整理大全(推荐收藏)
《伤寒论》方证整理大全(推荐收藏)一、桂枝汤方证:脉浮、发热、恶寒、头项僵痛、汗出;太阳病,发热汗出;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衄;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常自汗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阳明病,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属阳明也、脉浮虚者宜发汗;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宜桂枝汤和解其外)。
二、麻黄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浑身疼(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喘;(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胸满;阳明病,脉浮、无汗、喘。
三、葛根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项背强几几、无汗;(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
四、桂枝加葛根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项背强几几、汗出。
五、小青龙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浑身疼(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咳。
六、大青龙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烦躁。
七、桃核承气汤方证:其人如狂、外解已但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八、抵当汤(丸)方证:脉沉、不结胸、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或身黄)。
九、桂枝附子汤方证:脉浮虚而涩、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
十、桂加白术汤方证:脉浮虚而涩、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
十一、甘草附子汤方证:脉浮虚而涩、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有微肿。
十二、桂枝加附子汤方证:汗多、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十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汗出、喘、无大热;(桂枝证误下)汗出、喘、无大热。
十四、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脉微弱、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十五、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形似疟一日再发。
十六、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伤寒若吐若下后)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热结在里)、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阳明病,口干舌燥渴欲饮水;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中医】伤寒论112方证总结
【中医】伤寒论112⽅证总结特别提⽰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禁⽌⾮医护⼈员采⽤,若因私⾃采⽤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关。
《伤寒论》112⽅证1.汤证:桂枝汤(12)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营弱”;风邪乘虚⽽⼊,在腠理,故⽈“卫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和不渴,脉浮缓(阳浮⽽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桂枝6g 芍药6g 炙⽢草3g ⽣姜6g ⼤枣4枚应⽤: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汗等证可⽤此⽅。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于治疗过敏性⿐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疹,⽪肤瘙痒症,肩凝症,⽆脉症,妊娠反应,⼈⼯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姜6g 炙⽢草3g ⼤枣4枚应⽤:⿇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此⽅。
注:原书中有⿇黄,于理不合。
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黄。
3.汤证:桂枝加附⼦汤(20)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兼见因阳虚⽽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冷,肢节微痛,脉沉微。
治法:扶阳⽌汗,调和营卫。
处⽅:桂枝6g 芍药6g 炙⽢草3g ⽣姜6g ⼤枣4枚炮附⼦3~4.5g应⽤:治阳虚⾃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病机:太阳病⽽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上冲胸,胸满⽽微闷,苔薄⽩,⼨⼝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桂枝6g 炙⽢草4.5g ⽣姜6g ⼤枣4枚应⽤:本⽅加味可⽤于冠⼼病⼼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
本⽅为桂枝⽢草汤加姜枣⽽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汤(22)病机:太阳病,⾥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致。
《伤寒论》汤证总结
《伤寒论》汤证小结太阳病篇【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汗出,口不渴,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缓(无力)理:外感风寒,卫气不固,营阴失守(正气抗邪无力)法:辛温解表,缓汗兼补(扶卫敛营)方:桂枝汤药: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项背强几几,口不渴,汗出,苔白润,脉浮缓。
理:表寒虚兼太阳经气不利法:缓散表寒,升津柔筋方:桂枝加葛根汤药:桂枝汤加葛根【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口不渴,汗出,喘咳,苔白润,脉浮缓。
理:表寒虚诱发宿喘或表寒误下气逆致喘法:缓汗兼补,降气平喘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药:桂枝汤原方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汤证小结】证:恶风寒发热,汗漏不止,小便难,四肢挛急,舌苔白,脉沉迟而微。
理:表邪未解,过汗气阴二亏,阳虚欲脱法:解肌祛风,扶阳固表方:桂枝加附子汤药:桂枝汤原方加炮附子壹枚【汤证小结】【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汗出恶风,兼脉沉迟,身疼痛理:汗不如法,表虚而兼气阴不足法:缓汗解表,佐补气阴方: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药: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苔白润滑,脉沉紧。
理:汗、下后,表邪未解,水气内停(表里同病)法:禾U小便兼以通阳达表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药:桂枝汤原文去芍药加茯苓、白术各三两【汤证小结】证: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及骨节疼,呕逆,喘咳,无汗,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理:外感风寒,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正气抗邪有力)法:辛温解表,峻汗攻邪(泄卫畅营)方:麻黄汤药: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项背强几几,口不渴,无汗,苔白润,脉浮紧理:表寒实兼太阳经俞气机不利法:峻汗攻邪,升津柔筋方:葛根汤药:桂枝加葛根汤加麻黄(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无汗,下利或呕,苔白润,脉浮紧理:表寒实兼邪犯于胃或肠法:峻汗攻邪,升津止泻或止呕方: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药:葛根汤或加半夏半升【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或但重,乍有轻时),口渴,苔黄白相兼,脉浮紧(缓)理:表寒实兼里热法:外解风寒,内清郁热方:大青龙汤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无汗,脉紧(或沉或浮);干呕,咳喘吐白色清稀泡沫痰,背寒如掌大,舌苔白滑或水滑;或渴,禾噎,小便不利,少腹满。
《伤寒论》所有鉴别类总结
桂枝加附子汤
4
病机
表邪不解,胸阳 受损,阳气不足
表证未解,阳虚卫外不固, 阴液不足
胸满,脉微,伴 发热,恶风寒,头痛,汗
证候 恶寒,头痛
漏不止,小便难,四肢微
急,难以屈伸,脉浮
同
解肌祛风,温经扶阳
治 法
异
畅通胸阳, 温经复阳
调和营卫, 补阳敛汗
方同 药 异 去芍药加附子
桂枝汤 加附子
证名
麻黄汤证
桂枝新加汤证
病机
风寒束表,卫阳被 遏,营阴郁滞
营卫不和,营气损 伤,经脉失养
证候
身疼痛,伴发热、 恶寒、头痛、无汗
身酸困疼痛、麻木, 或有头痛、发热、 恶风、汗出
脉象 浮紧(或浮数) 沉迟
①未经发汗身疼 鉴别 痛,汗后痛减 要点 ②脉浮紧或浮数
③病程较短
①汗后身痛不减或 加重 ②脉沉迟 ③病程较长
证名
中风表虚证
3. 茯苓甘草汤重用生姜温胃散水,治疗胃阳虚,水停中 焦,证见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宁,并可有胃中震水音。
4. 三方虽药仅一味之差,剂量略有出入,而主治迥异。
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三证鉴别
证 名 桃核承气汤证
抵当汤证
抵当丸证 14
相同 神志异常,小便自利,少腹满,轻,病势较为 轻浅
五苓散用桂枝化气行水,二苓、泽泻导水下行,白术健脾利水(以二苓、泽泻为主,重 在利水); 茯苓甘草汤则重用生姜温胃散水,桂枝、茯苓通阳化气逐饮(以茯苓、生姜为主,重在 和胃)。 二者主要鉴别点是渴与不渴、小便利与不利,以及饮水后的反应。
证型
病机
同
异
五苓散证、茯苓甘草汤证鉴别表
主证
治法
同
异
伤寒论辩证总结图表
桂枝汤证中风表虚证 1桂枝加葛根汤 2桂枝汤兼证 3 桂枝加附子汤 4桂枝去芍药汤经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6桂枝新加汤本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麻黄汤兼证 1葛根汤2大青龙汤证证 3小青龙汤表郁轻证: 1桂枝麻黄各半汤 2桂枝二麻黄一汤 3桂枝二越婢一汤腑蓄水证:五苓散证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 2抵当汤3抵当丸太枝子豉汤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变 1桂枝甘草汤 2桂枝甘草龙牡汤心阳虚: 3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4桂枝加桂汤1苓桂术甘汤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虚阳虚兼水气 3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脾虚: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2小建中汤 3桂枝人参汤阳证肾阳虚: 1干姜附子汤 2茯苓四逆汤 3真武汤1甘草干姜汤2芍药甘草汤阴阳两虚3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结热实结胸 1 大陷胸汤 2大陷胸丸 3小陷胸汤寒实结胸:三物白散脏结证热痞: 1 大黄黄连泻心汤 2附子泻心汤痞寒热错杂: 1半夏泻心汤 2生姜泻心汤3甘草泻心汤痰气痞证:旋覆代赭汤证水痞:五苓散痞证误治后下利:赤石脂禹余粮汤上寒下热:黄连汤火逆证热 1 栀子豉汤 2 白虎汤本证:小柴胡汤本证 3白虎加人参汤 4猪苓汤桂枝加大黄汤证蓄血证:抵当汤证太阴发黄证:1 四逆汤2白通汤寒热 1乌梅丸 2麻黄升麻汤寒 3 通脉四逆汤本错杂 3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4白通加猪胆汁汤厥阴当归四逆汤 2吴茱萸汤本化 5附子汤 6真武汤厥证寒证 3当归四逆家吴茱萸汤证7吴茱萸汤8桃花汤厥阴热证:白头翁汤9正气虚陷热厥轻证重证:白虎汤少热黄连阿胶汤厥寒厥:四逆汤化猪苓汤证逆痰逆:瓜蒂散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阴水厥茯苓甘草汤阴兼麻黄附子甘草汤阳虚阴盛四逆汤变少阴急下证:大承气汤(三急下)呕邪传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阳郁四逆:四逆散痈脓致呕证:热移膀胱证哕误治胃寒证伤血动津哕而腹满咽1猪肤汤 2 甘草汤3桔梗汤实热下利:1小承气汤 2栀子豉汤痛 4苦酒汤 5 半夏汤 6 半夏散下虚寒阳虚阴盛:通脉四逆汤1理中汤 2四逆汤利下虚寒下利兼表温里四逆汤霍乱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攻表:桂枝汤4四逆加人参汤 5桂枝汤阴 1枳实栀子汤小柴胡汤 3理中汤易 4牡蛎泽泻散 5竹叶石膏汤。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张仲景《伤寒论》经⽅113⽅剂总结,去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1.桂枝汤类⽅歌(⼆⼗⼀⾸)⼀、桂枝汤:桂枝汤⽅桂芍草,佐⽤⽣姜和⼤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经输,项背⼏⼏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汤:桂加附⼦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恶风甚,肌肤⿇⽊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桂⽢姜枣治⽆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质淡,胸痹治法⾮等闲。
六、桂枝⿇黄各半汤:桂加⿇杏名各半,肌表⼩邪不得散。
⾯有热⾊⾝亦痒,两⽅合⽤发⼩汗。
七、桂枝⼆⿇黄⼀汤:桂⼆⿇⼀名合⽅,寒热如疟治法良。
⼤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桂枝⼆越婢⼀汤:桂加⿇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汗法中兼清热,桂⼆越⼀记⼼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湿。
⼩便不利⼼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桂枝加厚朴杏⼦汤:桂加厚朴杏⼦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杏说与君。
⼗⼀、桂枝加芍药⽣姜各⼀两⼈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彰。
⾝疼脉沉⾮表证,⾎虚营弱汗多伤。
⼗⼆、桂枝⽢草汤:桂枝⽢草补⼼虚,两⼿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阳弱,药少⼒专不须疑。
⼗三、⼩建中汤:桂加饴糖⼩建中,倍加芍药⽅奏功。
虚劳⾥急⼼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犯⼼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代肾⽴奇功。
⼗六、桂枝⽢草龙⾻牡蛎汤:桂枝⽢草组成⽅,龙牡加⼊安神良。
⼼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效果彰。
⼗七、桂枝附⼦汤:桂枝附⼦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去桂加⽩术汤:去桂加术⼤便硬,寒湿相搏⾝疼痛。
术附姜枣加⽢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伤寒论》方证总结!按“证”把条文归纳好了
伤寒论》方证总结!按“证”把条文归纳好了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太阳中风】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分类-太阳伤寒】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附子汤证】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去芍药汤证】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新加汤证】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汤证】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加半夏汤证】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大青龙汤证】38.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辩证总结(2)
无汗热证 湿热内瘀 但头汗,身无汗……身必发黄
236
冰
水热郁蒸 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
136
汗出者
湿热上蒸
但头汗出……身必发黄
236
郁热上蒸
心中懊懷……但头汗出者
228
郁热上蒸
头汗出……今头汗出
148
阳郁上迫
但头汗出,往来寒热
147
头痛表证 风寒在表
太阳病,头痛,发热
13
表热不解 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
38
泻下结热 清解表里
解表化饮
清下邪热 解肌散邪
调和营卫 解肌疏邪
解表清热 解肌疏邪 解表清热
表邪未解 恶风寒……而胁下满痛,目及
98
清热解郁
身黄
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
148
解表和胃
口不欲食
邪尚在表
发热微恶寒
146
解肌和表
卫阳不足
而复恶寒汗出者
155
温阳泻
表邪未解
而反恶寒者……心下因鞭
134
泻结和表
26
洪大者
三阳合病……若自汗出者
219
邪热蒸
汗出不解,心下猪鞭
165
操结郁蒸 阳明病其人多汗…胃中燥,大
213
便必硬
里热蒸腾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
253
里热燥实 手足聚汗出,大便难而谵语
220
者
汗出里证 水邪外攻 手足繁繁汗出……汗出不恶寒
152
者
汗出虚证 阴盛阳脱
大汗出,热不去
353
小便复利而大汗出……内寒外
阳虚 水停
脾虚水停 肾虚水泛 水气上犯
仍头项强痛,小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汤证小结太阳病篇【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汗出,口不渴,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缓(无力)。
理:外感风寒,卫气不固,营阴失守(正气抗邪无力)法:辛温解表,缓汗兼补(扶卫敛营)方:桂枝汤药: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项背强几几,口不渴,汗出,苔白润,脉浮缓。
理:表寒虚兼太阳经气不利法:缓散表寒,升津柔筋方:桂枝加葛根汤药:桂枝汤加葛根【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口不渴,汗出,喘咳,苔白润,脉浮缓。
理:表寒虚诱发宿喘或表寒误下气逆致喘法:缓汗兼补,降气平喘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药:桂枝汤原方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汤证小结】证:恶风寒发热,汗漏不止,小便难,四肢挛急,舌苔白,脉沉迟而微。
理:表邪未解,过汗气阴二亏,阳虚欲脱法:解肌祛风,扶阳固表方:桂枝加附子汤药:桂枝汤原方加炮附子壹枚【汤证小结】【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汗出恶风,兼脉沉迟,身疼痛理:汗不如法,表虚而兼气阴不足法:缓汗解表,佐补气阴方: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药: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苔白润滑,脉沉紧。
理:汗、下后,表邪未解,水气内停(表里同病)法:利小便兼以通阳达表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药:桂枝汤原文去芍药加茯苓、白术各三两【汤证小结】证: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及骨节疼,呕逆,喘咳,无汗,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理:外感风寒,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正气抗邪有力)法:辛温解表,峻汗攻邪(泄卫畅营)方:麻黄汤药: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项背强几几,口不渴,无汗,苔白润,脉浮紧理:表寒实兼太阳经俞气机不利法:峻汗攻邪,升津柔筋方:葛根汤药:桂枝加葛根汤加麻黄(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无汗,下利或呕,苔白润,脉浮紧理:表寒实兼邪犯于胃或肠法:峻汗攻邪,升津止泻或止呕方: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药:葛根汤或加半夏半升【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或但重,乍有轻时),口渴,苔黄白相兼,脉浮紧(缓)理:表寒实兼里热法:外解风寒,内清郁热方:大青龙汤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无汗,脉紧(或沉或浮);干呕,咳喘吐白色清稀泡沫痰,背寒如掌大,舌苔白滑或水滑;或渴,利,噎,小便不利,少腹满。
理:表寒实兼里饮法:发散表寒,温化里饮(表里双解)方:小青龙汤药:麻黄芍药干姜五味子甘草桂枝半夏细辛【汤证小结】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头痛,面色反有热色(面赤),身痒,无汗,脉浮缓,苔白润。
理:太阳病日久,表郁邪微不解(未经汗法)法:辛温轻剂,扶正祛邪,小发其汗方:桂枝麻黄各半汤药:1、桂枝汤、麻黄汤原方药物剂量的三分之一。
合而煎之。
2、柯韵伯主张一剂桂枝汤,一剂麻黄汤,分别煎煮,各取每次服量的一半,合而饮之。
【汤证小结】证:发热恶寒,形似疟,一日再发,无汗面赤,身痒,口不渴,苔白润,脉浮。
理:表郁邪微法:扶正达邪,微发其汗方:桂枝二麻黄一汤药: 1、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
2、桂枝汤的十二分之五,麻黄汤的九分之二合汤。
【汤证小结】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汗出不透,头项强痛,郁郁微烦,口渴,脉浮数有力。
理:表邪未解,里有郁热(表寒里热)法:微发其汗,兼清里热方:桂枝二越婢一汤药:桂枝汤加麻黄、石膏;大青龙汤去杏仁加芍药药量:1、原方云:桂枝汤二分,越婢汤(大青龙去桂、杏)一分。
2、林亿:桂枝汤四分之一,越婢汤八分之一。
【汤证小结】证: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甚或面目肢体浮肿,水入即吐,苔白润滑,脉沉弦迟,或兼身微热,恶寒,脉浮数。
理:太阳表寒随经入腑,寒水互结,气化失司法:通阳化气,利水或兼以解表方:五苓散(苓者令也,号令之令,犹如令下则通行,故名)。
药: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宋成本及《金匮》均为“桂”)【汤证小结】证:少腹急结(硬满),其人如狂(发狂),小便自利,或身黄,善忘,谵语,脉微而沉(沉结),脉沉迟而涩。
理:太阳邪热随经入里,热与血结于下焦法:行瘀下血,通下瘀热方: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药:桃承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即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
抵当汤(丸):水蛭、虻虫桃仁大黄【汤证小结】证:发热,咳喘甚则鼻煸,咳吐黄稠痰,胸闷,汗出,口渴,苔黄,脉数有力。
理:邪热壅肺,肺气失宣法:清热宣肺以平喘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药:即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半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小结】证:身热不恶寒或微恶寒,下利黄色稀水势急秽臭灼肛,心烦,口渴,喘而汗出,尿赤,苔黄,脉滑数。
理:太阳表邪化热,内迫阳明大肠(表里俱热下利)法:苦寒清热佐以解表(表里双解,坚阴止利)方:葛根芩连汤药:葛根甘草黄芩黄连【汤证小结】证:心悸欲按,烦躁,脉虚数无力理:心阳不足,火迫阳浮法:温补心阳,镇敛浮阳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药: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汤证小结】证:心悸欲按,惊恐狂乱,卧起不安,脉浮虚无力。
理:火迫劫汗,心阳外亡,兼痰浊扰心法:温复心阳,镇摄浮阳,兼祛痰浊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药:桂枝汤去芍药,加牡蛎龙骨蜀漆证: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至咽喉,发时痛苦欲死,移时自止,反复发作,若烧针所致,则有针处核起而赤,舌苔白润或滑,脉沉迟或沉弦。
理:烧针迫汗,心阳亏虚,肾之寒气乘虚上冲法:温复心阳,平冲降逆方:桂枝加桂汤药:桂枝汤原方加桂枝或肉桂二两(桂枝用五两)【汤证小结】证:心悸且脐下悸动,小便不利,苔白,脉沉迟或弦理:心阳不足,肾水欲上凌于心法:温补心阳,化气行水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小结】证:胸胁及心下支满,咳吐清水痰涎,头目昏眩,口渴不饮,短气心悸,背部寒凉(如掌大),小便不利,苔白滑,脉沉紧。
理:脾阳不足,饮停中焦(脾虚水停)法:温中阳化寒饮,健脾气以制水逆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小结】证:汗出,口不渴,小便利,心下悸,胃脘有振水声(胃脘如囊裹水,汩汩有声)甚则四肢厥冷,苔白滑,脉沉紧。
理:汗后胃虚水停于中法:温中化饮,通阳利水方:茯苓甘草汤药: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汤证小结】证:心悸而烦,虚怯少气,脘腹拘急冷痛阵发,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脉涩或虚数。
理:脾虚失运,气血不足,土衰木横法:温养中气,调和气血,柔肝缓急方:小建中汤药:桂枝汤原方倍芍药加饴糖一升【汤证小结】证:腹部胀满不舒,食欲不振,神倦乏力,苔薄白,脉缓无力。
理:脾虚气滞,壅塞肠道法:补中益气,宽中除满(消补兼施)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证:白天烦躁不得眠,夜间安静,四肢厥逆,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有微热,脉沉微,苔白润。
理:误治后伤及肾阳,阳虚烦躁(阳气暴虚,虚阳外扰)法:急温回阳方:干姜附子汤药:干姜生附子【汤证小结】证:烦躁不安,心悸,四肢厥冷,脉沉微,或吐、利,或小便不利。
理:误治后,阴阳俱虚烦躁不解法:回阳益阴方:茯苓四逆汤药:茯苓人参生附子甘草干姜【汤证小结】证:汗后表解反恶寒,脚挛急,脉微细理:汗后阴阳两虚法:辛甘助阳,酸甘化阴方:芍药甘草附子汤药:芍药、炙甘草熟附子【汤证小结】证:心动悸,脉结或代,舌淡苔少理:心阳亏虚,心血不足(心阴阳两虚)法:温补气血,通脉复阳(因其能复断续之脉,故又名复脉汤)方:炙甘草汤药: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清酒【汤证小结】证:心下硬满,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手,大便秘结,日晡所小有潮热,舌燥口渴,不多饮,舌苔黄厚而燥,脉沉紧。
理:邪热内陷与痰水相结于胸胃(胸膈亦可)法:荡涤实热,攻逐水饮方:大陷胸汤药:大黄芒硝甘遂【汤证小结】证:心下(胸胁)硬满而痛,项强,发热,汗出,不恶寒,脉沉紧。
理:水热互结于胸,病位偏上(势缓)法:荡实热,逐水饮,破结缓下方:大陷胸丸药:大黄芒硝甘遂末葶苈子杏仁白蜜【汤证小结】证:发热面赤,胸或心下满闷,按之则痛,苔黄滑,脉浮滑。
理:痰热互结胸胃法:清热化痰开结方:小陷胸汤药:黄连半夏括蒌实【汤证小结】证:心下硬满而痛或胸部闷痛,咳喘多痰,不发热,口不渴,大便秘结,舌苔白滑,脉沉弦。
理:寒痰结聚于胸,胸阳被阻,肺气失宣法:攻寒去实,除痰开结(温下法)方:三物小白散药:桔梗三分巴豆一分(今服之一克左右)贝母三分(此分指份)三药之比为3:1:3,且因三药均色白,故称三物小白散。
白饮和服。
【汤证小结】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烦热,口渴,尿赤,苔黄,脉数,关上独盛。
理:邪热壅阻中焦,气机不畅法:泄热开结以消痞方:大黄黄连泻心汤药:大黄黄连黄芩【汤证小结】证:热痞证兼有恶寒,汗出理:热痞兼表阳虚,表阳不能固外法:泄热消痞,扶阳固表(扶阳泄痞)方:附子泻心汤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基础上加炮附子一枚【汤证小结】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呕吐,肠鸣下利,苔黄白而厚,脉濡数理:误下邪陷,寒热中阻,气机不利法:辛开苦降,益气补脾方:半夏泻心汤药:半夏半斤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汤证小结】证:心下痞硬不痛,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舌苔厚腻,脉濡数。
理:汗后胃虚,食滞挟饮致痞法:和胃散水泻痞方:生姜泻心汤药: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为一两,加生姜四两为君【汤证小结】证:心下痞硬而满,腹泻频繁,肠鸣,所泻为不消化食物,干呕,心烦不安,苔厚腻,脉濡数。
理:误下胃虚,中气不足,邪气内陷致痞法:补中降逆,消痞除烦方:甘草泻心汤药:即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四两【汤证小结】证:久利滑脱不禁,脱肛,便血,崩漏,脱胞等理:脾肾阳虚,滑脱失禁法:涩肠固脱止利方:赤石脂禹余粮汤药:赤石脂禹余粮【汤证小结】证:心下痞满,按之不痛,呃逆不止,甚则呕吐。
理:胃虚气逆,痰浊不化,或肝气挟痰上犯于胃法:和胃补虚,化痰降逆方:旋覆代赭汤药:旋覆花代赭石人参生姜半夏甘草大枣【汤证小结】证:心中懊憹烦闷,欲呕吐,腹中痛。
理:上热下寒,阴阳升降失常法:清上温下,寒热并用方:黄连汤药: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汤证小结】证:恶寒发热,汗出,身体疼烦,身重不能自转侧,大便溏小便不利,或大便硬,小便自利,苔薄白,脉浮无力而涩。
理:风寒湿邪痹阻肌肉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法: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或健脾燥湿方:桂枝附子汤或去桂加白术汤药:1、桂枝四两炮附子生姜炙甘草大枣2、上方去桂四两加白术四两(生姜加一两)【汤证小结】证: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苔薄白,脉沉紧。
理:风寒湿邪痹阻关节,气血凝滞法:温阳散寒,除湿止痛方:甘草附子汤药:炙甘草炮附子白术桂枝【汤证小结】证:心下痞硬胀满,牵引胸胁痛,呼吸气短似喘,干呕,头痛,微汗出,苔灰白而厚腻,脉沉弦(若兼太阳,则恶寒发热,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