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古人关于死的避讳ppt课件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ppt课件
殷墟王陵M260
西汉广陵王墓——黄肠题凑
• “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 等级最高。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 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
• 所谓“黄肠”,即黄心的柏木,就是去皮 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 色黄。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 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 坟茔
• 陵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其来由是:秦朝有一名大力士, 名阮翁仲,据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比。 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 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来咸阳, 见到铜人,竟为是活着的阮翁仲。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 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明祖陵神道
•寝 • 祠堂 • 神道 • 石像生
墓地其他建筑
汉代济宁武氏石祠
• 神道:谓通向死者之道。也称墓道。 • 汉代大将霍去病的神道是目前被发现最早的
神道。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象征生前的 威仪。竖在墓道上的墓表又称神道表或神道 碑。
• 陵墓前神道两侧的石兽(即石象生)也有由来。石兽放置 在墓前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汉武帝为表彰这员爱将, 特在自己的茂陵之东修建霍去病墓,形式象征祁连山,以 纪念他在河西走廊的功绩。石匠们参照祁连山的天然石兽, 在霍去病墓前凿刻了跃马、卧马、伏虎、卧象、小猪、石 鱼、人与熊、猛兽食羊等生动的石刻形象。其中最著名的 就是“马踏匈奴”,它概括了霍去病短暂一生抗击匈奴的 丰功伟绩。这组石刻便是中国古墓前最早的大型石刻。
君之墓"类字样.
• 神道是帝王贵族墓前竖向的甬道,神道两侧排列有石雕人 像,动物像和传说中的神兽像等.
墓志铭
• 墓志铭又称“埋铭”“圹铭”“圹志”“葬志”等,是埋 在地下的。至北魏时,方形墓志成为定制,即为两块等大 之正方形石板,上下重叠,刻铭文者在下为底,刻碑额者 在上为盖。禁碑令废除后,此风仍不改,从而造成墓碑矗 于地上而墓志藏于地下的格局。
丧葬民俗文化ppt课件
(七)大殓
旧俗一般都在死后的第三天进行,俗称“三朝”。一方 面因当时没有尸体的冷冻防腐条件,遗体不能在家中久停; 另一方面,丧事早日料理完毕,死者灵魂早日安息,生者早 日安心。现在大殓日一般仍沿旧俗,也有在数天以后进行的。 (吊唁,穿衣,整容理发,入棺)
(八)做七
人死后,每隔七日,请和尚或道士做一次法事,超度亡 魂,并设斋祭奠死者。至七七四十九天为止,故七七又称 “断七”。 头七,因死者新亡,仍有亲友来吊唁和告慰家属,比较 隆重。二七、三七、四七祭奠从简。五七,死者的亲戚一般 都要再来吊唁,因此场面仅次于大殓。俗传死者亡魂于“五 七”前夜回家“省亲”。这天夜里,用馄饨和塌饼供奉死者, 至亲守灵至深夜。六七,由出嫁的女儿出资操办。当天早上, 女儿、女婿携带酒菜到父母家供奉祭祀。七七,丧家要举行 隆重祭祀活动,亲友也来吊唁。规格大致与头七相同。有的 人家在这天祭祀完毕后撤掉灵堂,俗称“起灵台”,也有的 至一百天后才撤掉的。Fra bibliotek (二)礼仪烦琐
中国古代为了强化忠孝观念,在丧俗中形成了一整套烦琐的
礼仪,如丧服一项,就有五个级别和类型,不同辈份不同亲 疏的人穿哪一种丧服,都有严格规定。又如《礼记》记载, 服丧三日之内不能进食,三月不能梳扮,三年不能欢娱, “非丧事不言”。 “五服”规制: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si1)麻。“斩 衰”用极粗的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均不缝边,使断处外 露,服期三年。“齐衰”用生麻布做成,四缘及袖口均缝边, 服期根据亲疏不同,有三年、一年或数月不等。“大功”用 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缝边,布质较齐衰细,较小功粗, 服期九个月。“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辑 边,服期五个月。“缌麻”用最细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 均缝边,服期三个月。
死亡禁忌
浅谈汉语中“死亡”委婉语内容提要: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经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委婉语能够深刻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古人习惯用十分隐晦的词句替代“死亡”,现代人则用较通俗的委婉语表达对于死者的尊敬,而在网络流行语中“死亡”替代语更为直白甚至变异成戏谑的词语用来表达特殊情感。
关键词:死委婉语由来词义分工人们在交际和交流中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即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又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
委婉语就是实现这一理想交际的合适的表达方式。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曼合编)中描述委婉语为“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
”委婉语的存在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们不愿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和动作时就用动听的词语来替代。
就“死”这个字在汉语中而言,书面语用“去世”代替“死亡”,口语中用“走了”代替“死亡”等。
对于“死亡”的禁忌与委婉,可谓是最丰富与繁琐的。
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都有着畏惧甚至崇拜的心理,带有一种敬畏之情,为了避免死亡带来的恐惧感抑或是表示对死亡的膜拜,涌现出一些与“死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替代词语,用来转换表达死亡的含义。
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纵观古今汉语的演变,可以看到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名目繁多,并且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
本文将结合本人的主观感受及最基础的结构分类,探寻人们对于”死亡”理解的发展与变迁。
一、“死亡”委婉语的由来我们都知道,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死亡禁忌的委婉语,根据《汉语委婉语词典》中记载的从古至今表达的“死亡”禁忌的委婉语观点来看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两个特点,1数量繁多,比较固定的表达法有400多钟。
2分类细,对地位、职业、死因、长幼等不同的人的死亡说法不同。
这些委婉语与汉民族的哲学、封建等级观念、宗教、丧葬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19
2 送死者启程:沐浴更衣
•
民间旧俗,极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死亡的老人,
尽量避免在病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
一般先要为其沐浴更衣,然后再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灵
床上,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此谓之“挺
丧”,又叫“送终”。
•
据《仪礼•既夕礼》和《礼记•丧大记》记载:病人
将死时,要给他脱掉内衣,穿戴好内外新衣。为死者更
26
• 烧纸钱
将白纸剪成铜钱的形状,届时或抛撒于野外 墓地,或焚化给死者,民间一般将此称为撒纸、 烧纸等。纸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魏晋以后, 南朝北齐时,人们普遍改为以纸寓钱祭灵。此俗 一直沿习至今。
27
4 报丧--丧事的公开化
报丧,在相当多的民族中可以说是人死后的 第一种仪式。它是以发信号的方式将有人辞世的 消息告知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 家,也要照例不误的前往报丧。
中国丧葬礼仪
1
目录
一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二 初丧礼仪 三 治丧礼仪 四 出丧礼仪 五 墓葬礼仪 六 葬后礼仪 七 丧葬与旅游的结合
2
一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 丧葬礼仪: 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的礼仪活动。
• 人们采取丧葬的礼仪的最终目的: 使死者满意,活着安宁。
中国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
16
二 初丧礼仪
——处置尸体与安顿亡魂的方法和途径
初丧礼仪,就是把尸体安放在一个特定的场 所,为死者整容、洗面浴身、换寿衣、报丧及送 魂招魂等。
17
1 “属纩以俟(si)绝气”
• 属纩是古人检测死者是否断气的做法。 属:放置。纩:新絮或新丝绵。属纩:指 用新絮或新丝绵置于弥留者口鼻上,验其 是否断气。若不动,说明病人已断气,家 人即可举丧。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43
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
西汉大将陈汤
44
吊丧
奔丧之后,随即便是吊丧。因吊丧通常要自带纸钱, 也称为吊纸;闻讯而至的亲友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叫做 唁;吊唁者携带来的赠送给死者的衣被,叫做致襚。
布置灵堂
吊丧一般从大殓之后开始,在这之前要把灵堂布置一 番。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 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 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
元代的统治阶级把丧葬礼制 更加牢固地建立 在忠孝观念之上,对汉族丧葬习俗,进行必要的改 革。但是,这对于整个中国丧葬礼仪史的影响而言, 是微不足道的。
明代丧葬礼仪,主要依据《仪礼•士 丧礼》,另外也参考唐《开元礼》和《朱 子家礼》。
满清建国之初,宫廷丧仪比较简陋。康熙时, 在学习汉族儒家传统丧礼,特别是明宫丧礼的基础 上,清宫丧制初步形成,后又经雍正、乾隆两朝的 补充才开始完备。
• 属纩礼俗,自周代开始,沿袭甚久。
18
”
“
遥清 想方 属文 纩《 时述 ,哀 光》 景诗 甚云 凄: 切
•
• “
”
则 书 之 。 属 纩 以 候 气 。
侍 者 四 人 , 坐 持 手 足 , 遗 言
乐 , 清 扫 内 外 , 分 祷 所 祀 。
疾 故 , 去 故 衣 , 加 新 衣 。 彻
唐 杜 佑 《 通 典 》 记 载 :
衣又叫小敛。
•
沐浴指对尸体进行清洗,包括洗头、洗身、剪指甲、
修胡须。
20
21
• 小敛更衣之衣忌用缎子,谐音“断子”;一般 都用绸子,谐音“稠子”。殓衣又忌用毛皮料 制作。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课件
做七: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 、“七七”等。旧时汉 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 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23页
报丧礼仪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它用发信号的 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邻里。
逢山开山逢水涉水 不走弯路的苗族葬礼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 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 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 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 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
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守 灵
下葬
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23页
报丧
择日
奇风异俗
湖北仙桃——死人嘴里放茶叶 湖北黄冈——丧偶哭姐妹 湖北满梅——死者捆在椅子上 江浙——喝长寿汤、吃长寿豆 安徽利辛——孝子打阴阳先生 湘西——赶尸回乡
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23页
葬后祭祀
按远近亲疏时间不同分为"五服" 一是"斩衰"(崔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丧服,断处外露,不缉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23页
停尸礼仪
寿终正寝。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 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
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
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把尸体移到灵床上的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 引到灵床上去。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 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 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引魂 "。
文化常识古人关于死的避讳chuan
精选完整ppt课件
9
5、其他
• 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 “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 “就本”、“星陨”者。一般称人死为 “辞世”、“过世”、“去世”、“逝 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 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 “已故”。
精选完整ppt课件
10
精选完整ppt课件
5
(二)按年龄
• 古代称未成年人不满20岁死曰“殇”或 “夭折”。
• 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
• 十五至十二为中殇,
• 十一至八岁为下殇,
• 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
• 《仪礼•丧服传》:“为国战死者:国~。” 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 “殇”。
精选完整ppt课件
6
(三)按特殊原因
• 为某事舍命为“殉”,死于外地谓之“客 死”。
• 【弃养】:婉言父母死亡。父母去世,子 女不得奉养,故称。
• 【升遐】: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 【登遐】:同“仙逝”,人死的婉称;又
用作帝王死亡的讳称。
• 【不禄】:①古代用以称士死;②诸侯、 大夫死,讣文上的谦词;③指夭折。
精选完整ppt课件
• 【失怙】:指死了父亲。语出《诗·小雅·蓼莪》: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文化常识之“避讳”
精选完整ppt课件
1
•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人们对“死”, 自古至今都讳莫如深,
• 为避讳起见,
• 取了诸多别称。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
•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 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精选完整ppt课件
2
(一)按身份等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06避讳制度.ppt.Convertor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避讳及其他什么是避讳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
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
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
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
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避讳又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国讳,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这是举国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
圣讳,是指社会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
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
陆游提到的田登,就属于这类避讳。
家讳,是指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
避讳的起源避讳大約起源于周朝。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
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
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避讳方法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
其一为改字。
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如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
避讳 PPT
避讳的原则
4、君所无私讳 这条原则是说臣下在君主面前不能避
私讳,只能避君主讳,而君主一般也不会 为私人避讳。 5、大夫之所有公讳 这条原则是说大夫要避国君的讳。 6、《诗》、《书》不讳 这条是说在阅读和抄写经典时候不用 避讳,不管是圣人讳、庙讳、君讳、家讳。
避讳的原则
7、临文不讳
指在写文章和奏章时可以不避讳。
则不用避讳。 11、入门而问讳 入门前要了解这家主人的家讳。
避讳的原则
已祧不讳 祧指的是远祖的庙。天子七庙,就
是供奉皇帝以上七代的神主,除了太祖 为不祧之祖外,大抵从当时的皇帝向上 数,超过七代的则迁神主于祧,迁过的 先祖则不再避讳。但这个原则也是一般 意义上说。比如பைடு நூலகம்世民,直到唐末、五 代,仍然避讳。
4、改地名
恒山改常山;寿良改寿张; 和兴改嘉兴;休阳改海阳;建 业改建康;邺郡改临漳;虎丘 称兽邱。
5、改干支
唐高祖李渊的父亲名昞,秉、 丙等字都讳,干支的“丙”就
6、改书名
《荀子》称《孙卿子》;《庄子》 改称《严子》;晋简文帝郑太后名 阿春,故称《春秋》为《阳秋》, 孙盛、檀道鸾的书名就叫《晋阳 秋》、《续晋阳秋》;《中经簿》 为《内经》;《广雅》改为《博 雅》;《世本》改为《系本》或 《代本》;《匡谬正俗》称《刊谬 正俗》或《纠谬正俗》。
里要避的,在君主面前不存在私讳
三、避讳的方法和原则
避讳基本方法是改字、空字、缺笔
避讳的基本原则,最早可见于《礼 记·曲礼上》:“礼不讳嫌名。二 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 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 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 《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 妇讳不出门。入门而问讳。”
丧葬民俗文化ppt课件
(九)出柩
出柩时,棺材一般为四人抬扛;富裕大家一则棺材质量 好、分量重,二则为了显示气派,大多由八人或十六人抬扛。 出柩时,由旗锣开导,僧道接引,一路诵念佛号,至亲好友, 执绋送殡。孝子披麻衣、系麻绳,手持哭丧棒,在孝帏中随 行;送丧女眷紧随其后。一路上撒“白钱”开路。大户人家 要搭彩棚在路口,称“路祭”。送殡途中遇桥梁、庙宇及亲 友路祭等情况,均由手牵孝帏的“二爷”们高喊孝子出帏, 或叩头,或致谢。因出柩是丧礼中最重要的环节,一般官绅 大户都要借机炫耀、摆阔气,送葬队伍有时达数里之长。 有些地区还有“先回先发”的习俗,即棺材送到墓地后,绕 棺材一周(也有分男女两队,左右各绕三周)后,子孙就赶 紧往家跑,边跑边脱孝服,以第一个达到家中为最好。
(十)落葬
旧俗筑墓前,必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墓基,俗称“选阴 宅”。一般情况是老人未谢世之前已筑好坟墓,届时入殓后 立即落葬。也有生前来不及筑墓,或一时觅不到合适的“风 水宝地”,因此有停柩多年不落葬的情况。有的将棺材寄存 在寺院中;有的停在野外,用稻草包裹,称“柴包棺材”。 旧时在农村中较多见;有的在棺材外砌壁盖瓦,称“亭子” 或“白云葬”。上述方法都称为“厝”(cuo4)。等到选好墓 地,造好坟墓,厝棺落葬的时间一般选在清明节或冬至日举 行。俗以为落葬之时应是死者亡故后第三年或第五年等单数 年,逢双年份一般不落葬。 坟墓的构筑,各地差异甚大,一般与当地的房屋建筑相 仿。 如夫妻俱亡,则行合墓。如夫妻中一人未亡,则在墓穴 内砌上空廊,以备后用,俗称“有红有白”。
(二)礼仪烦琐
中国古代为了强化忠孝观念,在丧俗中形成了一整套烦琐的
礼仪,如丧服一项,就有五个级别和类型,不同辈份不同亲 疏的人穿哪一种丧服,都有严格规定。又如《礼记》记载, 服丧三日之内不能进食,三月不能梳扮,三年不能欢娱, “非丧事不言”。 “五服”规制: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si1)麻。“斩 衰”用极粗的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均不缝边,使断处外 露,服期三年。“齐衰”用生麻布做成,四缘及袖口均缝边, 服期根据亲疏不同,有三年、一年或数月不等。“大功”用 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缝边,布质较齐衰细,较小功粗, 服期九个月。“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辑 边,服期五个月。“缌麻”用最细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 均缝边,服期三个月。
2 死亡的礼仪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
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 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
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孟子·梁惠王》云: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各得其所, 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
在古人看来, 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 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
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
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事死如事生。
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 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 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
人死犹如搬家, 《荀子·礼论》云: “丧礼者, 以生者饰死者也,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
”古人奉行儒家礼仪。
儒家提倡孝道, 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
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 “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 《论语·为政》)。
儒学经典《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 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 古代统称为“丧仪”。
古人言死有很多称谓。
“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 《礼记·曲礼下》)。
生前尊卑有别, 死称也各不相同, 等级昭然。
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 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各种理解。
人死之后, 要将噩耗告之于众。
治丧过程中药哭丧,后世有的丧家为保证哭声日夜不绝, 显示哀伤的气氛, 常让仆妾奴婢值灵助哭, 甚至出钱雇佣外人或乞丐代哭。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5避讳制度课件
▪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 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 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 现。又称私讳。
▪ 淮南王刘安父名长,他主持编写的《淮南 子·齐俗训》中引《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时,改为“高下相倾,短修相形”。
▪ 有关朝廷所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 宋代,而且这时所说的圣人的范围大大扩 大。它包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宋代帝 王赐封的“至圣先师”孔子以及亚圣孟子, 甚至还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讳之列。以“道 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迷恋道教,因此 把老子也列入避讳之列。
▪ 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 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甚至,连孔子的 母亲的名“征在”,在列入避讳之列。从宋 代一直到清代,从皇帝表平民百姓,从和面 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避而远之。写 起来或缺一笔成“ ”,或写作“某”,或 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 “休”,不一而足。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 为犯了孔子的讳而被迫多挂了一个耳朵,写 作“邱” 。
▪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则因其父名序,故 所撰文章皆改“序”为“引”。其子苏轼 为他人作序时,均改称“叙”。
▪ 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 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 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 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 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 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 名有时也称圣讳。
▪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 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 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 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 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 为“放火”。
礼仪常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_0337文档
2020礼仪常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_0337文档EDUCATION WORD礼仪常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_0337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应分为丧礼、葬礼、服丧三个部分。
编为你整理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
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的周围,观察他的手足。
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
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
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
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
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
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作帝王死亡的讳称。 • 【不禄】:①古代用以称士死;②诸侯、
大夫死,讣文上的谦词;③指夭折。
7
• 【失怙】:指死了父亲。语出《诗·小雅·蓼莪》: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 【失恃】:指死了母亲。 • 【作古】:旧时指年长者之死。 • 【寿终正寝】:称成年男子特别是老年男子的正
• 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 • 十五至十二为中殇, • 十一至八岁为下殇, • 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 • 《仪礼•丧服传》:“为国战死者:国~。”
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 “殇”。
6
(三)按特殊原因
• 为某事舍命为“殉”,死于外地谓之“客 死”。
• 【弃养】:婉言父母死亡。父母去世,子 女不得奉养,故称。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 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左传·襄公三十一 年》:“公(鲁襄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 晋。”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 “薨”。
3
• 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 的高级官员的死。“卒”原有“终”、 “尽”的意思。引申为指大夫的死,唐代 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 士曰“不禄”
4
• 死:专用于庶人,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 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的死。“死”的本 义就是指人死,由人死引申为动物的死。 《论语·泰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如果再细分:《礼记·檀弓上》:“君子曰 终,小人曰死。”;“少者曰死,老者曰 终。”
5
(二)按年龄
• 古代称未成年人不满20岁死曰“殇”或 “夭折”。
常死亡。(古时男子将终,卧于正厅东首,安然 逝去。) • 【寿终内寝】:称成年女子特别是年老妇女死亡。 (古代女子将终,仍居内寝,不必迁动。)
8
4、按不同宗教
• 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 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 “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 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 “无常”。
文化常识之“避讳”
1
•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人们对“死”, 自古至今都讳莫如深,
• 为避讳起见, • 取了诸多别称。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 •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
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2
(一)按身份等级
• 崩: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电视剧里 常有皇帝驾崩的场面。“崩”本义是山倒塌。 《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帝 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
9
5、其他
• 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 “返真பைடு நூலகம்、“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 “就本”、“星陨”者。一般称人死为 “辞世”、“过世”、“去世”、“逝 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 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 “已故”。
1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