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接口标准(定义)

合集下载

IDE接口标准

IDE接口标准

IDE 是Integrated Device Electronics 的简称,是一种硬盘的传输接口,它有另一个名称叫做ATA (AT Attachment ),这两个名词都有厂商在用,指的是相同的东西。

IDE 的规格后来有所进步,而推出了EIDE (Enhanced IDE )的规格名称,而这个规格同时又被称为Fast ATA 。

所不同的是Fast ATA 是专指硬盘接口,而EIDE 还制定了连接光盘等非硬盘产品的标准。

而这个连接非硬盘类的IDE 标准,又称为ATAPI 接口。

而之后再推出更快的接口,名称都只剩下ATA 的字样,像是Ultra ATA 、ATA/66、ATA/100等。

主板IDE 接口早期的IDE 接口有两种传输模式,一个是PIO (Programming I/O )模式,另一个是DMA (Direct Memory Access )。

虽然DMA 模式系统资源占用少,但需要额外的驱动程序或设置,因此被接受的程度比较低。

后来在对速度要求愈来愈高的情况下,DMA 模式由于执行效率较好,操作系统开始直接支持,而且厂商更推出了愈来愈快的DMA 模式传输速度标准。

而从英特尔的430TX 芯片组开始,就提供了对Ultra DMA 33的支持,提供了最大33MB/sec 的的数据传输率,以后又很快发展到了ATA 66,ATA 100以及迈拓提出的ATA 133标准,分别提供66MB/sec ,100MB/sec 以及133MB/sec 的最大数据传输率。

值得注意的是,迈拓提出的ATA 133标准并没能获得业界的广泛支持,硬盘厂商中只有迈拓自己才采用ATA 133标准,而日立(IBM ),希捷和西部数据则都采用ATA 100标准,芯片组厂商中也只有VIA ,SIS ,ALi 以及nViidia 对次标准提供支持,芯片组厂商中英特尔则只支持ATA 100标准。

各种IDE 标准都能很好的向下兼容,例如ATA 133兼容ATA 66/100和Ultra DMA33,而ATA 100也兼容Ultra DMA 33/66。

IDE接口针脚定义(可做参考~GB)

IDE接口针脚定义(可做参考~GB)

IDE接口及针脚定义目前硬盘接口常见的就三种:IDE、SATA、SCSI。

IDE是比较老的接口了,现在基本上使用SATA接口,现在很多新主板上都找不到IDE接口了,市面上的硬盘也清一色的SATA接口的。

当然,我们说的是民用市场,像超市收款机等专门的设备上很多还是用的IDE的。

SCSI是面向服务器的,产品是价高稳定。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串行接口(注意不是串口)。

由Compaq 和Western Digital 公司开发,新版的IDE 命名为A TA 即AT bus Attachment,IDE 接口在设备和主板侧的外观为40 脚插针。

IDE数据线:IDE数据线是扁平的40针或者80针的,可以连接两个IDE设备。

IDE数据线的接口是公头,主板上的IDE接口是母头(这个公母应该还是很好区分)。

IDE数据线第一根针是连接红线或者黑线,就是一排线中最边上颜色不一样的那一根。

IDE针脚定义:Pin 1 Reset 复位硬盘(就是硬盘重启)Pin 2 Ground 接地Data 这几个接口传输数据信号Pin3-18Pin 19 Ground 接地Pin 20 空空,什么也不接Pin 21 DMARQ DMA Request-DMA请求信号Pin 22 Ground 接地Pin 23 I/O write 写选通信号Pin 24 Ground 接地Pin 25 I/O read 读选通信号Pin 26 Ground 接地Pin 27 IOCHRDY I/O Channel Ready-设备就绪信号Pin 28 Cable select 主从设备选择Pin 29 DMAACK DMA Acknowledge-DMA响应信号Pin 30 Ground 接地Pin 31 IRQ Interrupt request-中断请求信号Pin 32 IOCS16 为IO片选16Pin 33 Addr 1 地址1Pin 34 GPIO_DMA66_Detect Passed diagnostics 通过诊断Pin 35 Addr 0 地址0Pin 36 Addr 2 地址2Pin 37 Chip select 1P 命令寄存器组选择信号Pin 38 Chip select 3P 控制寄存器组选择信号Pin 39 Activity 一般是作为检测硬盘是否在运行指令的信号针脚。

IDE接口标准(定义)

IDE接口标准(定义)

IDE接口标准IDE的原文是Integrated Device Electronics,即集成设备电子部件。

它是由Compaq开发并由Western Digital公司生产的控制器接口。

IDE是在ST506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它的最大特点是把控制器集成到驱动器内。

因此在硬盘适配卡中,不再有控制器这一部分了。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消除驱动器和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丢失问题,使数据传输十分可靠。

这就可以提高每磁道的扇区数到30以上,从而增大容量。

由于控制器电路并入驱动器内,因此从驱动器中引出的信号线已不是控制器和驱动器之间的接口信号线,而是通过简单处理后可与主系统连接的接口信号线,这种接口方式是与ST506接口不同的。

IDE采用了40线的单组电缆连接。

在IDE的接口中,除了对AT总线上的信号作必要的控制之外,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送往硬盘驱动器。

由此可见,IDE实际上是系统级的接口,而ST506、ESDI属于设备级接口。

因此,在有的资料上也称IDE为ATA接口(AT-Attachment:AT嵌入式接口)。

由于把控制器集成到驱动器之中,适配卡已变得十分简单,现在的微机系统中已不再使用适配卡,而把适配电路集成到系统主板上,并留有专门的IDE连接器插口。

IDE由于具有多种优点,且成本低廉,在个人微机系统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二、增强型IDE(EIDE)接口标准增强型IDE (Enhanced IDE)是Western Digital为取代IDE而开发的接口标准。

在采用EIDE接口的微机系统中,EIDE接口已直接集成在主板上,因此不必再购买单独的适配卡。

与IDE相比,EIDE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支持大容量硬盘,最大容量可达8.4GB。

而原有的IDE标准,因受到硬盘磁头数(最大为16)的限制,其管理的最大硬盘容量不超过528MB。

2.EIDE标准支持除硬盘以外的其它外设。

旧的IDE标准只支持硬盘,因此它只是一个硬盘标准。

IDE接口

IDE接口
这种转接卡的方案,比usb转接方案性能上要强,不损耗系统资源,因为是在机箱内部使用,寿命也很长, 可以长期使用免插拔。
下面的这大段文字,由于时过境迁,已经不合时宜。因此补充以上内容若干。
原文:
面对单IDE主板的日渐流行,升级用户如果手上拿着三个或者以上的IDE设备,则肯定要考虑这方面的解决方 案。
集成开发环境
以Delphi为例:Delphi包含了程序代码文件(.PAS)和控件布局文件(.dfm),当你在画布(FORM)上拖放 一个按钮(BUTTON)时,Delphi开发环境会自动创建一个DFM文件标明BUTTON位置,并且自动在PAS文件中将最 基本的完整代码替你写出来,你只需要在需要修改的地方修改或者增加就可以完成很多功能。
最有意思的发展是Eclipse和NetBeans这类开放源代码IDE的出现和流行,在结合开放源代码的精神—开放、 可扩张之下,激发了人们成立社群以延伸这些IDE的能力,让这些IDE也能支持其他编程语言和其他的应用。
可视化程序设计也越来越重要,所谓的可视化程序设计和Visual Basic或Visual C++并不同,支持可视化 程序设计的IDE可以让开发人员直接移动程序单元来建立流程图和结构图,然后直接做编译或解释,这一类的流 程图通常是以UML为基础。
种类
平常所说的IDE接口,也称之为ATA接口。ATA的英文拼写为“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含义 是“高级技术附加装置”。ATA接口最早是在1986年由康柏、西部数据等几家公司共同开发的,在九十年代初开 始应用于台式机系统。它使用一个40芯电缆与主板进行连接,最初的设计只能支持两个硬盘,最大容量也被限制 在504 MB之内。
IDE接口

(完整word版)IDE接口

(完整word版)IDE接口

IDE接口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

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此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

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地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发展过程早期的IDE接口有两种传输模式,一个是PIO(Programming I/O)模式,另一个是DMA(Direct Memory Access)。

虽然DMA模式系统资源占用少,但需要额外的驱动程序或设置,因此被接受的程度比较低。

后来在对速度要求愈来愈高的情况下,PIO模式由于执行效率较好,操作系统开始直接支持,而且厂商更推出了愈来愈快的DMA模式传输速度标准。

而从英特尔的430TX芯片组开始,就提供了对Ultra DMA 33的支持,提供了最大33MB/sec的的数据传输率,以后又很快发展到了ATA 66,ATA 100以及迈拓提出的ATA 133标准,分别提供66MB/sec,100MB/sec以及迈拓自己才采用ATA 133标准,而日立(HITACHI),希捷和西部数据则都采用ATA 100标准,芯片组厂商中也只有VIA,SIS,ALi以及nVidia对此标准提供支持,芯片组厂商中英特尔则只支持ATA 100标准。

IDE接口种类平常所说的IDE接口,也称之为ATA接口。

ATA的英文拼写为“Advanced T echnology Attachment”,含义是“高级技术附加装置”。

ATA接口最早是在1986年由康柏、西部数据等几家公司共同开发的,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应用于台式机系统。

IDE

IDE

IDE 并行1、简介IDE=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外部接口,主要接硬盘和光驱。

采用16位数据并行传送方式,体积小,数据传输快。

一个IDE接口只能接两个外部设备。

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

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

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2、发展过程早期的IDE接口有两种传输模式,一个是PIO(Programming I/O)模式,另一个是DMA(Direct Memory Access)。

虽然DMA模式系统资源占用少,但需要额外的驱动程序或设置,因此被接受的程度比较低。

后来在对速度要求愈来愈高的情况下,DMA模式由于执行效率较好,操作系统开始直接支持,而且厂商更推出了愈来愈快的DMA模式传输速度标准。

而从英特尔的430TX芯片组开始,就提供了对Ultra DMA 33的支持,提供了最大33MB/sec 的的数据传输率,以后又很快发展到了ATA 66,ATA 100以及迈拓提出的ATA 133标准,分别提供66MB/sec,100MB/sec以及133MB/sec的最大数据传输率。

值得注意的是,迈拓提出的ATA 133标准并没能获得业界的广泛支持,硬盘厂商中只有迈拓自己才采用ATA 133标准,而日立(IBM),希捷和西部数据则都采用ATA 100标准,芯片组厂商中也只有VIA,SIS,ALi以及nViidia对次标准提供支持,芯片组厂商中英特尔则只支持ATA 100标准。

硬盘IDE接口、SATA接口

硬盘IDE接口、SATA接口

硬盘按数据传输模式来分,可分为并口,接口叫ATA/IDE和串口,接口叫SATA,其中S是Serrial的首字母,串行的意思,因此SATA就是串行的ATA接口的意思。

下面先来认识并口:ATA/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电子集成驱动器)通常理解为硬盘驱动器。

是通过数据线来接硬盘和光驱的IDE接口:1、第1针RESET#手动复位时要有跳变信号。

2、第2、19、22、24、26、30、40为7根GND。

3、第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为16根数据线。

对地阻值600左右。

4、第33、35、36为3根地址线。

对地阻值600左右。

少数主板最后一根地址线36针为空脚,因此打阻时遇到36针为无穷大,要核实一下。

如果是空脚,为正常。

5、第21、23、25、27、29、31、34、37、38为9根各种信号线。

阻值也是600左右。

6、第28针脚有的主板为GND如上面两幅图。

有的主板(如下图)是通过一个贴片电阻接地,脚位定义为CSEL为(Cable Select线缆选择)28针脚是主从设备选择引脚。

因为当一个接口接两个IDE设备的话,必须进行主从设置,否则容易出错,造成CPU不认IDE设备。

在设置时,一般将性能好的硬盘作为主硬盘,运行速度可快一点。

在设置主、从硬盘时:先看一下厂家定义比如——DS(MASTER主盘);CS Enabled这里的CS是指Cable Select线缆选择;如果硬盘上设置了这个跳线,那硬盘间的主从关系则有数据线决定,如果跳帽插在DS上表示本硬盘为主盘,如果跳帽插到CS上,表示主从关系有数据线决定,也就是由南桥决定,下图是IDE跳线接口,旁边表笔所指是跳线口,但跳线针脚上未插跳帽在跳线的接口定义中万用表笔指示的词组No Jumpery意为不接跳线,SLA VE意为从盘。

综上可知:跳线不插跳线是从盘;在DS上插跳线,就作为主盘;在CS上插跳线,主从关系由数据线决定,一般情况下最外边的数据线接口为主盘,中间的数据线接口为从。

IDE接口

IDE接口

IDE接口标准IDE的原文是Integrated Device Electronics,即集成设备电子部件。

它是由Compaq开发并由Western Digital公司生产的控制器接口。

IDE是在ST506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它的最大特点是把控制器集成到驱动器内。

因此在硬盘适配卡中,不再有控制器这一部分了。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消除驱动器和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丢失问题,使数据传输十分可靠。

这就可以提高每磁道的扇区数到30以上,从而增大容量。

由于控制器电路并入驱动器内,因此从驱动器中引出的信号线已不是控制器和驱动器之间的接口信号线,而是通过简单处理后可与主系统连接的接口信号线,这种接口方式是与ST506接口不同的。

IDE采用了40线的单组电缆连接。

在IDE的接口中,除了对AT总线上的信号作必要的控制之外,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送往硬盘驱动器。

由此可见,IDE实际上是系统级的接口,而ST506、ESDI属于设备级接口。

因此,在有的资料上也称IDE为ATA接口(AT-Attachment:AT嵌入式接口)。

由于把控制器集成到驱动器之中,适配卡已变得十分简单,现在的微机系统中已不再使用适配卡,而把适配电路集成到系统主板上,并留有专门的IDE连接器插口。

IDE由于具有多种优点,且成本低廉,在个人微机系统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二、增强型IDE(EIDE)接口标准增强型IDE (Enhanced IDE)是Western Digital为取代IDE而开发的接口标准。

在采用EIDE 接口的微机系统中,EIDE接口已直接集成在主板上,因此不必再购买单独的适配卡。

与IDE 相比,EIDE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支持大容量硬盘,最大容量可达8.4GB。

而原有的IDE标准,因受到硬盘磁头数(最大为16)的限制,其管理的最大硬盘容量不超过528MB。

2.EIDE标准支持除硬盘以外的其它外设。

旧的IDE标准只支持硬盘,因此它只是一个硬盘标准。

IDE接口针脚定义

IDE接口针脚定义

IDE接⼝针脚定义IDE接⼝:IDE是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的缩写,由Compaq和Western Digital公司开发,新版的IDE 命名为ATA(即AT bus Attachment)。

3.5英⼨IDE接⼝共40根针,貌似只有32号针脚是闲置的。

IDE接⼝引脚的定义如下:3.5⼨IDE接⼝的引脚定义,从9针的⼀侧数起 Pin 1 Reset 复位硬盘(就是硬盘重新启动),在加电或加电以后,当内部电平稳定保持25ms以上,这个来⾃主机的信号将复位驱动器,除⾮⼀些事故引起加电复位; Pin 2 Ground 接地,下同; Pin 3 Data 7 3号到18号针脚都是数据线; Pin 4 Data 8 Pin 5 Data 6 Pin 6 Data 9 Pin 7 Data 5 Pin 8 Data 10 Pin 9 Data 4 Pin 10 Data 11 Pin 11 Data 3 Pin 12 Data 12 Pin 13 Data 2 Pin 14 Data 13 Pin 15 Data 1 Pin 16 Data 14 Pin 17 Data 0 Pin 18 Data 15 Pin 19 Ground Pin 20 Key or VCC_in 空的,没针脚。

好像旧的40针IDE接⼝(在ZX等⽼主板能看到)这个位置是有针的,估计是区分40芯线和80芯线的标志; Pin 21 DMARQ DMA Request DMA(直接内存存取)请求信号; Pin 22 Ground Pin 23 I/O Write I/O Write Strobe写选通信号,有的资料标明该针脚是/HIOW,/IOW,上升沿锁存写⼊驱动的数据线8位DD0-DD7或16位DD0-DD15上的信号。

直到数据被锁存,驱动才会接受数据; Pin 24 Ground  Pin 25 I/O Read I/O Read Strobe读选通信号,有的资料标明该针脚是/HIOR,/IOR,下降沿驱动数据8位DD0-DD7或16位DD0-DD15有效。

IDE接口

IDE接口

(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外部接口,主要接硬盘和光驱。

采用16位数据并行传送方式,体积小,数据传输快。

一个IDE接口只能接两个外部设备。

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

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

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编辑本段发展过程早期的IDE接口有两种传输模式,一个是PIO(Programming I/O)模式,另一个是DMA(Direct Memory Access)。

虽然DMA模式系统资源占用少,但需要额外的驱动程序或设置,因此被接受的程度比较低。

后来在对速度要求愈来愈高的情况下,DMA模式由于执行效率较好,操作系统开始直接支持,而且厂商更推出了愈来愈快的DMA模式传输速度标准。

而从英特尔的430TX芯片组开始,就提供了对Ultra DMA 33的支持,提供了最大33MB/sec的的数据传输率,以后又很快发展到了ATA 66,ATA 100以及迈拓提出的ATA 133标准,分别提供66MB/sec,100MB/sec以有迈拓自己才采用ATA 133标准,而日立(IBM),希捷和西部数据则都采用ATA 100标准,芯片组厂商中也只有VIA,SIS,ALi以及nViidia对次标准提供支持,芯片组厂商中英特尔则只支持ATA 100标准。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各种IDE标准都能很好的向下兼容,例如ATA 133兼容ATA 66/100和Ultra DMA33,而ATA 100也兼容Ultra DMA 33/66。

ide标准

ide标准

IDE,全称为集成开发环境(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是一种用于提供程序开发环境的应用程序。

一般来说,它包括代码编辑器、编译器、调试器和图形用户界面等工具。

集成了代码编写功能、分析功能、编译功能、调试功能等一体化的开发软件服务套。

在多人协作的软件开发中,使用统一的IDE可以建立统一的工作标准,当IDE提供预设的模板,或者不同团队分享代码库时,这一效果就更加明显。

此外,IDE还提供文档工具,可以自动输入开发者评论,或者迫使开发者规范编写注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DE接口标准
IDE的原文是Integrated Device Electronics,即集成设备电子部件。

它是由Compaq开发并由Western Digital公司生产的控制器接口。

IDE是在ST506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它的最大特点是把控制器集成到驱动器内。

因此在硬盘适配卡中,不再有控制器这一部分了。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消除驱动器和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丢失问题,使数据传输十分可靠。

这就可以提高每磁道的扇区数到30以上,从而增大容量。

由于控制器电路并入驱动器内,因此从驱动器中引出的信号线已不是控制器和驱动器之间的接口信号线,而是通过简单处理后可与主系统连接的接口信号线,这种接口方式是与ST506接口不同的。

IDE采用了40线的单组电缆连接。

在IDE的接口中,除了对AT总线上的信号作必要的控制之外,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送往硬盘驱动器。

由此可见,IDE实际上是系统级的接口,而
ST506、ESDI属于设备级接口。

因此,在有的资料上也称IDE为ATA接口(AT-Attachment:AT嵌入式接口)。

由于把控制器集成到驱动器之中,适配卡已变得十分简单,现在的微机系统中已不再使用适配卡,而把适配电路集成到系统主板上,并留有专门的IDE连接器插口。

IDE由于具有多种优点,且成本低廉,在个人微机系统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二、增强型IDE(EIDE)接口标准
增强型IDE (Enhanced IDE)是Western Digital为取代IDE而开发的接口标准。

在采用EIDE接口的微机系统中,EIDE接口已直接集成在主板上,因此不必再购买单独的适配卡。

与IDE相比,EIDE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支持大容量硬盘,最大容量可达8.4GB。

而原有的IDE标准,因受到硬盘磁头数(最大为16)的限制,其管理的最大硬盘容量不超过528MB。

2.EIDE标准支持除硬盘以外的其它外设。

旧的IDE标准只支持硬盘,因此它只是一个硬盘标准。

而EIDE支持符合ATAPI接口(AT Attachment Packet Interface)标准的磁带驱动器和CD-ROM驱动器。

因此我们在谈到IDE连接的对象时,只能说硬盘,而谈到EIDE连接的对象时就可笼统地说EIDE设备。

3.可连接更多的外设,最多可连接四台EIDE设备。

原有IDE只提供一个IDE插座,最多只能挂接两个硬盘。

EIDE提供了两个接口插座,分别称为第一
IDE(Primary)接口插座和第二IDE(Secondary)接口插座。

每个插座又可连接两个设备,分别称为主(Master)和从(Slave)设备。

因此一共可连接四台设备。

第一IDE接口也称为主通道,它通常与高速的局部总线相连,用于挂接硬盘等高速的主IDE设备(Primary IDE Device)。

第二IDE接口称为辅通道,一般与ISA总线相连,可挂接CD-ROM或磁带机等辅IDE设备(Secondary IDE Device)。

在BIOS设置中,要求用户对Secondary IDE Device的数量、主从设备的工作模式进行设置。

4.EIDE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原有的IDE驱动器的最大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仅为3MB/s。

突发数据传输率是指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度,其单位常用每秒兆字节(MB/s)或每秒兆位(Mb/s)。

EIDE支持硬盘标准组织SFFC (Small Form Factor Commitee)在1993年制定的宿主传输标准,如PIO (Programmed Input/Output)Mode 3以及PIO Mode 4,其突发数据传输率可达11.1MB/s和16.6MB/s;也支持Multiword Mode 1 DMA以及Multiword Mode 2 DMA,其突发数据传输率为13.3MB/s和16.6MB/s。

为了说明不同的传输标准,通常把支持PIO Mode 3或Multiword Mode 1 DMA的系统和硬盘称为Fast ATA,而把支持PIO Mode 4或Multiword Mode 2 DMA的系统和硬盘称为Fast ATA-2。

5.为了支持大容量硬盘,EIDE支持三种硬盘工作模式:NORMAL、LBA和LARGE 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