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辛亥革命视频
向学生提问:大家在初中就学过辛亥革命,刚刚又看了关于辛亥革命的视频那么你们能给老师说说辛亥革命吗?或者谈一谈你看完视频过后的感受好不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感受:赞叹先人的伟大、无私。

认同当今和平的来之不易,认同祖国的伟大,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等等。

2、新授(教学内容)
(1)革命的背景及爆发:阅读62页,让学生找出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历史条件)在学生回答后展示PPT,同时为学生讲授分析这些背景的具体情况。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军事准备:中国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组织准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意义: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
然后向学生提问,有了以上的条件后,会出现什么呢?学生答:革命。

展示PPT,介绍武昌起义。

并展示相关图片
通过武昌起义的介绍让学生明白起义推动了革命的进程,众多英雄儿女变成了纪念碑上笼统的数字,让学生感受革命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这是一次很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引入新课:在总结完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后,教师顺势引出辛亥革命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引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1)武昌起义:介绍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觉醒,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的仁人志士的崇高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练习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2.练习形式:选择题、简答题等。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互动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有哪些?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你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切勿抄袭。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深圳市皇御苑学校高一历史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新人教必修1)

深圳市皇御苑学校高一历史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新人教必修1)

第13课 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背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请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哪些条件呢?1、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2、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 的壮大△当时,一些民主革命宣传家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这又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什么条件?思想武器:西方的 天赋人权 、 自由平等 等学说3、思想基础: 民主革命思想 的传播 重要阵地: 上海 和日本 东京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要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需要哪些条件?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其它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成立:1905年8月,日本东京②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中国同盟会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地位中国第一个 统一 的 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5、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 武装起义 (其中最为壮烈的是 黄花岗起义 )6、有利时机: 保路 风潮的兴起7、其它条件: 武汉 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二、经过:1、爆发:武昌起义( 1911 年10月10日)2、高潮: 中华民国 成立和《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 》颁布时间: 1912 年元旦①中华民国成立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国都、国旗:南京、五色旗①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内容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人身、居住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体②《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他专制独裁)影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3、结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其原因:①袁世凯是北洋军阀头子, 握有重兵, 对革命派软硬兼施②列强替袁世凯撑腰, 以多种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被迫妥协三、评价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2、功绩:①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③推翻了“洋人的朝廷”,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上述性质和功绩的相互关系如何?性质是对功绩的概括,功绩是对性质的体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3 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能说出1912 年元旦这一天的重要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概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情况;能分析说明武昌起义很快取得胜利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功绩和失败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归纳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大家在初中就接触过“辛亥革命”,那么,那位同学能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1911 年武昌起义广义:从1894 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 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武昌起义阅读教材P62 的内容,请同学们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也就是背景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5)

高一辛亥革命教案【篇一:辛亥革命教案人民版】辛亥革命(人民版)【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认识大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3.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能力目标: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㈡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讨论,通过历史材料、多媒体课件演示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问题,探究问题。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来分析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受成功还是失败。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2)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图片材料等,运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再由教师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掌握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的评价。

这样,学生能从感知到认知,从认识到理论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⑴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⑵使学生理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造成失败的根本原因;处理方法:通过在讲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内部官职的组成部分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两块知识来使学生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以及理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造成失败的根本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问题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ppt上打出电影辛亥革命的剧照师:同学们,大家好。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1最全版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1最全版

⼈教版历史⾼中必修⼀第13课⾟亥⾰命教学设计1最全版新⼈教版⾼中历史必修⼀第四单元第⼗三课《⾟亥⾰命》教学设计学习⽬标:知识与能⼒:1.清朝的“新政”与“预备⽴宪”;传播西⽅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物;兴中会与同盟会;武昌⾸义。

2.中华民国的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袁世凯篡夺⾟亥⾰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亥⾰命的评价。

过程与⽅法:1.⾟亥⾰命发⽣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学会从多种⾓度驾驭重⼤历史重⼤事件的背景。

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亥烈⼠的鲜⾎、孙中⼭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进⾏⼈⽣观教育。

.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2重点难点重点:⾟亥⾰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亥⾰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总统、⾟亥⾰命的局限性。

3.学法指导:1、⾃主学习解问与合作探究、展⽰交流、聆听释疑。

2、及时笔记,养成发问习惯,培养独⾃解问能⼒。

4.课时:1教学过程:导⼊新课:(课件1、2)有⼀个⼈被称为:(1)中国国民党“国⽗”;(2)中国民主⾰命的先⾏者;(3)20世纪中国三⼤伟⼈之⼀。

你知道他是谁吗?教学过程:【⾃主学习】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看书按要求完成填空。

⼀、武昌起义(课件3、4)1、⾟亥⾰命的定义::⼴义的⾟亥⾰命是指以孙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因武昌起义发⽣于旧历⾟亥年,⼈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亥⾰命武昌起义2、武昌起义的过程:(课件5、6)⼆、中华民国成⽴(课件8--12)【课内探究与展⽰】据难点拟定问题,据学情适时开展探究展⽰和增减探究。

三、探究⼀:如何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师⽣共同完成)(课件9)四、探究⼆: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课件10、11)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国内各民族⼀律平等;国民有⼈⾝、居住、财产、⾔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篇一: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篇二: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62页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63页(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a、时间:1905年b、地点:日本东京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e、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f、机关刊物:《民报》g、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3课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3课

必修一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主备人:王花【学习目标】1、能说出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能记住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3、会分析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导学】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腐败无能,应当推翻;2、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武器:思想的传播;(1)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2)主阵地:和;人物:、和;4、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1)兴中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③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2)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③政治纲领:、、、。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民报》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其中最为壮烈的是,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6、有利时机: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1、时间:年月日2、结果:被革命军占领,军政府成立,国号“”。

3、影响: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中华民国成立㈠成立概况:1、时间: 年1月1日;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3、都城:4、国旗: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3、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背景:①清政府:②袁世凯:③帝国主义:④立宪派和旧官僚:⑤孙中山:2、步骤: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覆灭;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孙中山辞职;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4)》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4)》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 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知道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搜集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材料,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社会有全方位了解,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结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从多角度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较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的功绩与教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民主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辛亥革命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大势,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影响。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的原因,辛亥革命的评价。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

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涉及,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认识却比较浅显。

通过影视媒体的宣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并不一定科学。

对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孙中山较为熟悉,但对其他革命者了解不是很多,这一切有待通过系统有效的学习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探究法等方法,通过相关史料的展示,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如何认识《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成果为什么落入袁世凯手中,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等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以逐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导入(旧知复习):世界历史步入近代以来,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实现了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了民主化、法制化,对外则积极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1、革命背景(1)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王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与同盟会。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虛。

2、革命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

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朝),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革命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定都南京。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主要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否定了君主专制。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历史影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革命结局: 1912年3月,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表现:(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1)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5、历史功绩(1)性质: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①政治:(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1)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和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D
同盟会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主 要是指 (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 B、积极发动广大人民参加革命 C、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纲领指导 D、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
C
二、中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成立(辛亥革命的高 潮)
1、概况:时间、国都、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时间:1912年春 (2)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④⑤⑥
(3)目的: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维护共和制度
(4)意义: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 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性 质),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 步意义。
思考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原则。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的两面手腕。
武装起义,……宣传组织工作。 (6)导火索:保路运动。 3、爆发:1911年10月
驱除鞑 虏,恢复 中华
核心
创立民 国
民族主 义
民权主 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推翻君主制度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解决土地问题
三民主义的主要缺陷有 ( )①反帝目标不明确 ②反封建目标不明确③不扫荡汉族封建地主势力 ④土地 革命纲领不彻底
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 大。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 性和妥协性。
(1)胜利理由: 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 和自由的权利;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四节的内容.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因为本节课史实较多,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不同的史学争鸣,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2、教学目标(1)内容标准: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2)知识与能力: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教者应该加强爱国精神这方面的教育.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程碑,故将其定为重点.难点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在革命中不去发动人民群众.高一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因而将其定为难点.4、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二、说教学方法刚上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历史概念和不同的史学争鸣,估计他们在记忆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播放武昌起义的影像资料将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历史环境,编一个模拟历史小话剧,使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情景当中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课件: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课件:第13课 辛亥革命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请概括两段材料的关系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改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基础
图片中三人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民主革命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组织基础
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
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
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 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 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生活:改变称呼,断发易服,取消缠足。
1.成功的革命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 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自由和民主权利。 (2)经济: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 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生活:改变了不少封建习俗。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意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 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 建政治体制。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政治: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概况
时间 1894年 1905年8月 1911年5月 1911年10月10日 1912年1月1日 1912年2月12日 1912年3月

鼎尖教案高三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一)

鼎尖教案高三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一、武昌起义1、条件:(1) 签订后,中国人感到清政府腐朽无能,应当推翻。

(2)迫于形势,清政府先后打出了和的幌子。

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随着的勃兴和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扩大。

他们把西方的和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4)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5) 1911年由于清政府出卖中国路权,四川掀起了保路运动运动。

湖北新军调入四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给起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过程:(1)1911年,月②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

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

(2)经过一夜激战,占领武昌,日,占领武汉三镇。

二、中华民国成立1、背景:(1) 起义取得胜利。

(2)1911年底,从海外回到国内。

2、成立:(1)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2)定都,以为国旗。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2)国内各民族。

(3)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等各项自由。

(4)国民有和。

(5)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6)特别规定实行,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意义:这部约法是近代史上第一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是进步意义。

三、民主进程的丰碑: 1.辛亥革命的失败:年2月12日,宣统皇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政体。

2、历史意义(1)推翻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2)从此,的观念深入人心。

(3)客观上打击了,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历史背景:(1)《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人民意识到应该推翻清政府。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酝酿:(1)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及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由于新式学堂的兴起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他们广泛宣扬民主革命思想。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背景(1)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人广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5)组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6)军事: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岗起义,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导致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形势成熟。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昌。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2)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知识点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①袁世凯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同时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破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和退让。

(2)结果: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第13课辛亥革命预习学案

第13课辛亥革命预习学案

第13课《辛亥革命》导学案高一历史备课组编制人:审阅人:学习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学习内容:一、酝酿:自主阅读完成(阅读第62-页---63页第三段)(1)《辛丑条约》签订后,迫于形势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2)资产阶级宣传革命思想的条件、思想武器、中心、代表人物?(3)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的时间、地点、纲领?重要团体还有哪些?(4)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政治纲领?机关刊物?性质?(5)同盟会成立的重要活动?作用?二、爆发:(1)解释武昌起义?小组互动探讨归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及其作用。

三、中华民国成立自主阅读完成(阅读第64一和二自然段)(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总统、首都、国旗、纪元?(2)《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和内容?性质?小组互动探讨结合《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其所体现出的民主精神?三、辛亥革命的结局自主阅读完成清王朝覆灭的时间?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篡夺的时间和标志?小组互动探讨为什么袁世凯能篡夺革命果实?有人说“武昌城头那20 多门大炮轰下只是一根大辫子。

”真是这样吗?课堂探讨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失败?谈谈你的理由?本课小结百年历史,三次巨变,三大伟人。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奠基石,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的奋斗……——江泽民学习延伸1、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A、湖北军政府的成立B、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C、清帝退位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2、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者被推翻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3、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全面的是()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性质的临时律法②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③防止临时大总统专权是本法应有之意④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2006年10月9号,“湖北省暨武汉市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大会”在辛亥革命首义之地武汉举行。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实施一、课前准备(一)本课概述《辛亥革命》是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13课。

作为一场近代中国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走出了数千年循环轮回的历史旧轨,是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

而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就发生在我们武昌,因此对于武汉的学生来说,辛亥革命并不陌生,不少学生也参观过武昌的辛亥革命博物馆。

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如何从历史中体会今天“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大武汉精神,尤其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为此,笔者以理科班执教的一堂公开课为蓝本,结合经验和反思,重新整合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本着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糅合本校“两主四环”教学模式的精髓,笔者设计了本课导学案式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辛亥革命中的重大事件,通过学生对历史人物袁世凯的探究,体会民主化已经成为时代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时代强音。

(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清末改革,同盟会,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临时约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阅读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充分发掘历史地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研读袁世凯培养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体会教材、材料的研读概括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多角度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民主化是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难点:革命成果为什么会被袁世凯所夺取?重点的确定是根据课标而定;难点是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疑问而定。

关于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通过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配合教师的指导、点拨完成。

教学设计1: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1: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首先我谈一谈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课标要求学生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百年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

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背景异常复杂,具备了革命所需要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

武昌起义之后,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

这是历史的进步。

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

中华民国如昙花一现很快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学生的情况及教法:我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又是新课改的第一届学生,所以对高中课程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究精神,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这都是完成这节课的有利因素。

但是,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加上本课涉及的问题多、理论性较强,这些是不利因素。

所以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用了一些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了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

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理解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

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进行正确的评价。

3、剖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和过程。

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视频资料演示,设置问题,启发思考。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素养形成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性。

2.构建时间轴,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史实。

3.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其特点和意义。

4.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

武昌起义1.条件(1)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人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又在东京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酝酿(1)军事起义: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中做宣传组织工作。

(3)有利条件: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果断起义,占领武昌。

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被选举权。

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原因⎩⎨⎧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2)过程⎩⎨⎧①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次日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②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4)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概念阐释——清末“新政”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打击甚大,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概念阐释——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

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结果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名师点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是深受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明确宣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民主的精神,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但同时又为个人专门设法具有人治色彩。

►易错辨析(1)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体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

►判断正误(1)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在20世纪初,是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

(√)(2)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仅仅是结束了绵延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探究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丰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命题探究]角度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特点史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①……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③。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读①体现了主权在民。

②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思考(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体现了哪些原则?有何意义?提示原则:主权在民原则;民族平等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

意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史料二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①。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读思考(2)依据史料,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构建的特点。

有何意义?提示特点: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维护共和政体。

[素养提升]1.历史解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及体现的思想(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2.唯物史观——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积极性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2)局限性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探究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反思——辛亥革命的成败[命题探究]角度1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史料一解读注意图片中“辛亥革命斧头砍向帝制”这一信息。

思考(1)图片反映了辛亥革命怎样的历史意义?提示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史料二民国建立后……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的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①、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②……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③。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解读①反映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

③指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正统地位。

思考(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

提示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角度2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史料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①,真是荒唐可笑。

……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②。

——N.佩弗《远东》解读①指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②说明资产阶级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思考这种政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史料中“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的观点?提示原因:盲目照搬美国政体。

理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未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素养提升]家国情怀——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伟绩(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上: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答题术语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3.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速检速测1.(2019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了解历史事件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要素。

据下表判断,它记录的事件是()时间:1894年地方:檀香山人物:孙中山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A.兴中会成立B.中国同盟会成立C.湖北军政府成立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答案』 A2.(2019年3月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1911年10月31日,日本《东京朝日新闻》刊登了题为《满人留学生的愤慨》的报道,称“革命捷报频传,东京50余名满族留学生与汉族学生陷入敌对状态”。

这里的“革命”指()A.金田起义B.武昌起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解析』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可知是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在一定意义上是排满革命,B项正确;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1927年秋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答案』 B3.(2020年1月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湖北新军起义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至中午时分,他们便完全控制了局势。

由于没有真正的革命领袖在场,他们就推举并不情愿就任的清军协统担任军政府大都督。

这场起义()A.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B.标志中华民国的建立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D.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解析』根据材料“湖北新军起义”、“推举并不情愿就任的清军协统担任军政府大都督”并结合所学,可知湖北新军起义后,很快占领了武昌,推举并不情愿就任的清军协统黎元洪担任军政府大都督,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选A。

『答案』 A4.(2019年1月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此为吾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该“创举”是指()A.中国同盟会成立B.武昌起义取得胜利C.中华民国的成立D.国共两党合作形成『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应该是孙中山对建国的一种设想,材料中说这是破天荒的创举,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的现象,主要是指结束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C正确。

『答案』 C5.(2019年6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试题)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说:“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由此可知,毛泽东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A.结束封建帝制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C.实现民族独立D.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