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儿积滞的中医治疗
小儿积滞之食积化热证的治法
![小儿积滞之食积化热证的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d8af002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4.png)
小儿积滞之食积化热证的治法
小儿积滞之食积化热证是指小儿脾胃功能不健全,食物积滞于胃肠道中,进一步发生积滞化热,出现发热、口渴、躁动等症状。
治疗这种证候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清热泻火:使用中药清热泻火的方法可以通过促进积滞的排出,减少积滞物的热化,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
常用的清热泻火的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等。
2. 疏肝理气:小儿积滞化热证常常伴有脾胃气滞、肝气郁结等情况。
通过使用疏肝理气的中药,可以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排出。
常用的疏肝理气的中药有柴胡、枳实、香附等。
3. 调理脾胃:小儿积滞化热证的根本原因是脾胃功能不健全,需要通过调理脾胃来改善。
可以选用益气健脾的中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等。
4. 饮食调理:在治疗期间,要注意小儿的饮食调理,避免给予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等。
避免过食生冷食物,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儿积滞化热证的治疗应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治疗。
同时,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发生积滞化热的情况。
小儿积滞因治述要
![小儿积滞因治述要](https://img.taocdn.com/s3/m/63ca23cb6137ee06eff918d7.png)
C h i n P e d i a t r I n t e g r T r a d i t We s t Me d , Ap r 2 0 1 3 , Vo l 5 , No . 2
小 儿 积 滞 因治 述 要
4 0 2 - 4 1 1 .
[ 1 3 ] 王倩. 张 士卿 教 授 治 疗 / bJ L 食 积咳嗽经验[ J ] . 中医儿科杂 志,
2 0 1 2, 8( 3 ) : 1 - 2 .
8] Ni i mi A, To r r e g o A, Ni c h o l s o n AG, e t a 1 . Na t u r e o f a i r wa y i n 一 f l a mma t i o n a n d r e mo d e l i n g i n c h r o n i c c o u g h [ J 1 ' . J Al l e r g y C l i n
积滞是 指d , J L 内伤 乳食 , 停 聚中焦 , 积 而不化 , 气 特 不行所 形成 的一 种 胃肠疾 患 , 以不思 乳食 , 食 而 不
速的生理 特点 , 其对 营养 物 质 的需 求相 对成 人 较 多。 脾 胃为后天之本 , 主运化水 谷精 微 , 为气 血生 化之 源 , 故脾 胃功能相当不足 。小儿脾常不足表 现为运化能力 弱, 每因饮食变更导致运化功能异 常而发生疾病 , 且 以 脾 胃系统疾病最为 常见。故《 证 治准绳 ・ 幼科 ・ 宿食 》 说: “ 小儿宿食不消者 , 胃纳水谷而脾化 之 , 儿 幼不知撙 节, 胃之所纳 , 脾气 不足 以胜之 , 故不消也 。 ” “ 积” 的提 出最 早见 于《 灵枢 ・百病 始生 》 , 其云: “ 积之始生 , 得 寒乃生 , 厥乃 成积也 。 ” 可见寒是 积滞 的
中医儿科健康指导:消积必须导滞导滞常兼清热
![中医儿科健康指导:消积必须导滞导滞常兼清热](https://img.taocdn.com/s3/m/f300336d31b765ce05081423.png)
小儿脾胃薄弱,饮食又不能自我节制,所好之食物恣意进食,特别是过食黏腻、煎炸、生冷、干硬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常常造成脘腹饱胀、食欲下降、嗳气酸馊、恶心呕吐。
还有因为小儿患感冒、肺炎等疾病,患病时消化功能更加下降,家长又不顾这种情况,强制孩子进食,进食后无法消化。
这种乳食停积在脾胃不能消化,壅阻在胃肠不能下行的病症,中医就称为积滞。
积滞是有形之乳食内积,若是积久不消,必然进一步损伤脾胃,造成长期厌恶进食,进而使小儿越来越消瘦,会发展成为“疳积”。
小儿积滞必须及时治疗。
既然乳食停积在体内不能消化,我们就应当用药物治疗来帮助将积滞消除。
数千年来,中医药治疗这类小儿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许多老人都知道,小孩伤食不消化,吃点鸡内金、山楂,能够帮助消积。
这类中药单方用于积滞症状轻的,确有效验。
但是,若是积滞较重,病重药轻,用这类单方就不能解决问题了。
针对小儿积滞的药物治疗,我们提出了“消积必须导滞,导滞常兼清热”的学术观点。
认为小儿积滞是有形之乳食内积,非消导不能去。
消导之法,必须以内消之消乳消积与降逆之通导积滞相结合。
就是说,一方面要用帮助消化的药物使没能消化的食物在胃内消化;另一方面,对一时不能消化吸收的停食,则只能用导滞通下的方法使其下趋,排出体外。
这就是内消其积、下导其滞的治疗方法。
同时,我们在临床上注意到,乳食一旦停积在体内不消化,往往容易蕴生湿热,患儿就会出现口气臭秽、啼哭不安、肚腹热甚、大便臭秽、身有低热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积滞化热”,治疗时就要加用清解郁热的药物。
所以,治疗小儿积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消积、导滞、清热三种治法联合应用,三管齐下消积滞。
通过几十年临床实践证明,消积、导滞、清热治法对于消除小儿积滞,使患儿迅速恢复健康,有着显著的疗效。
为此,我们与河北承德中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研制了治疗小儿积滞的有效中成药——清热化滞颗粒。
为广大患儿消除乳食积滞,开胃进食,预防积久成疳,提供了一种有效而又方便服用的中成药。
小儿食积的中医治疗
![小儿食积的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096d9e09bb68a98271fefa90.png)
食积一食积的概念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
食积又称积滞。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乳食内积,损伤脾胃。
病机为乳食不化,停积胃肠,脾运失常,气滞不行。
食积可分为伤乳和伤食。
三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1.乳食不思或少思,脘腹胀痛,呕吐酸馊,大便溏泻,臭如败卵或便秘为特征。
2.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有发热等症。
3.有伤乳、伤食史。
4.大便检查,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球。
二)辨证分型1.食滞脾胃2.脾虚夹积四治疗一)分证治疗1.食滞脾胃:治法:消乳消食,化积导滞。
方药: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
:香附3 g 神曲9 g 麦芽g 9 陈皮3 g 砂仁3 g 炙甘草3 g2. 脾虚夹积:治法: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方药:健脾丸加减。
常用药:党参9 g、白术9 g山楂3 g、神曲3 g、麦芽3 g枳实6 g、陈皮3 g二)适宜技术1、中成药剂1).王氏保赤丸每服1/3-1支,1日2-3次。
用于乳食内积证。
2).枳实导滞丸每服2-3g,1日2-3次。
用于食积重且化热便秘者。
3).小儿香橘丹每服2-3g,1日2-3次。
用于脾虚夹积证。
4).小儿健脾丸每服2-3g,1日2—3次。
用于脾虚夹积证。
2单方验方1).炙鸡内金30g,研细末。
每次1g,每日2-3次,开水冲服。
用于乳食内积证。
2).炒黑白丑、炙鸡内金各等份,共研细末。
每次0.5—1s,每日2次,开水冲服。
用于乳食内积便秘者。
3、药物外治4、针灸治疗针刺足三里、中脘、大肠俞、气海、脾俞、胃俞用于脾虚夹积。
针刺四缝穴用于食滞脾胃。
5、推拿疗法推揉板门100次,清大肠100次,揉按中脘100次,分推腹阴阳50次,摩腹2分钟,揉按足三里100次,推七节骨100次,推脊10次,捏脊3—5次。
乳食内积者,加掐四缝10次,拿肚角3-5次,或配合刺四缝。
脾虚夹积者,加补脾土100次,运水人土100次。
治疗小儿积滞病,中医有良方
![治疗小儿积滞病,中医有良方](https://img.taocdn.com/s3/m/76d3aa32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9.png)
治疗小儿积滞病 ,中医有良方积滞作为小儿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病症。
它的另外一个名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就是小儿积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及时会对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出现积食后食物在孩子的胃部,肠道消化不了,也吸收不了。
孩子什么东西都不想吃,还会因为肚子疼哭闹不止。
在大便时大便会有明显的酸臭味,这种情况会让新手爸妈格外着急。
中医认为,积食大多是因为孩子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肠胃脾运失司所导致的病症。
孩子出现这些病症后,就不想再吃饭。
这种情况在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尤其是在感冒或者暴饮暴食后。
对于脾胃虚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儿,容易反反复复的出现积食病症,那么面对反反复复的积食中医是如何认知并治疗的呢?今天我们就跟着文章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对小儿积滞病的认知和症状判断1.基本认知积滞在中医中还被称作为是积食。
伤食主要是食物停留在胃或肠道内,不经身体吸收,无法正常的消化或排出,这属于一种病理状态。
一般情况下食物经过。
嘴巴的咀嚼后进入胃部,胃部会对食物进行腐熟,再经过脾脏的运化、吸收转化为水谷精微,运送到周身脏腑,食物中的糟粕经过肠道二次吸收后,最终经过肛门形成粪便。
当摄入过量的食物或者脾胃、肠道超负荷运转,没有办法完全的腐熟、消化、吸收食物时,食物就会在肠道内形成累积。
久而久之,食物停留在肠胃,肠道之间就会形成堵塞,让整个胃肠道越来越疲惫。
人体的气血、精液也无法流通,就形成滞留状态。
滞留不仅是一种致病原因,更是身体所发出的一种不良反应。
2.相关症状孩子积食都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所以家长要学会观察孩子的情况,这样能早发现孩子积食的症状,尽早的进行治疗。
一看食欲在初期孩子有伤食的状态时,大部分食物还停留在胃肠,部分脾胃仍在运作,但是有超负荷现象,到了饭点,孩子仍然能感受到想要吃饭有饿意,但是食欲明显比平时减退,伴有饱腹感,老是没有吃几口就觉得饱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酒精。
体内的脾胃虚弱,气血精液在体内流通受阻。
中医儿科之积滞和厌食
![中医儿科之积滞和厌食](https://img.taocdn.com/s3/m/7d304b58650e52ea551898b2.png)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脾不运化,中焦气 滞。
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便下秽臭—乳食停积 腐败,胃失和降。
烦躁哭闹,低热,肚腹热甚—积壅发热。 舌淡,苔白腻。
治法:消食化积。 方药:消乳丸,保和丸加减。 消乳丸—神曲、麦芽(消积去滞)。
陈皮、香附、砂仁(理气消滞) 炙甘草(和中)。 保和丸—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 食油腻之积,为主药)。 神曲(消食健脾)。 莱菔子(消食下气,并长于消麦面 痰气之积)。 以上三药同用,可消化各种饮食积 滞。
临床治疗积滞常用方
乳积:用消乳散合一捻金
一捻金:人参、大黄、槟榔、炒黑白 丑各等份为沫。
两药混合后,一岁1g,日三次口服。
食积:用保和散合升降散
升降散:生熟川军、僵虫、蚕蜕、 胆星、竹黄、梅片、朱砂、姜黄
两药混合后,一岁1g,日三次口服。
厌食
一、概 述
1、定义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症,以 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点
病机:乳食停滞不化,气滞不行。
伤乳 伤食
。
乳哺不节,啼叫即乳(母乳喟养 ) 停积胃中壅
人工喂养,乳粉过量,过浓,变质 而不化,成
冷热不调 。
为乳 积。
饱食无度
杂食乱投
生冷不节
喂养不当,食物停积胃腑,中焦气滞不行
食物坚硬 甘肥厚腻
脾胃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调护失宜 病后体虚未复
三、诊断
1、乳食不思或少思,脘腹胀痛,呕吐酸 馊,大便溏泄,臭如败卵或便秘。 2、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有发热等症。 3、有伤乳,伤食史。 4、大便检查,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 球。
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 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 连翘—食积化热,佐以连翘清热而散结。
中医儿科护理学:常见病症——积滞
![中医儿科护理学:常见病症——积滞](https://img.taocdn.com/s3/m/dc3a12c25acfa1c7ab00cc37.png)
中医儿科护理学:常见病症——积滞概述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所形成的一种慢性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为特征。
夏秋季节常见,多发于婴幼儿,预后一般良好。
相当现代医学的慢性消化不良、轻度营养不良症等。
积滞与伤乳、停食、疳证等有密切关系,一般伤于乳食,经久不愈,病情增进,可变成积,积久不消,迁延失治,日渐羸弱,可转化成疳。
三者名异而病源则一,惟病情有轻重深浅之不同。
积滞是疳证的前奏,以实为主。
疳证是积滞发展的结果。
病因病机乳食不化小儿脾胃功能薄弱,若饮食不节,如不知饥饱,过食生冷、甜食等,均可致食积滞留中焦,损伤脾胃,使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
导致乳食宿久停滞不消而成积滞。
脾虚夹积小儿脾常不足,胃气虚弱,如乳食不当,则易致停蓄不消,形成脾虚夹积之候。
若积滞日久不愈,则脾胃严重损伤,久则转为难治之疳证。
一般护理注意调节饮食,乳食要定时定量。
不吃零食,纠正偏食、挑食的习惯。
要循序渐进地添加相适应的辅食,避免过多、过杂。
避免贪凉饮冷、过食油腻。
婴幼儿不宜食煎炸食品。
配合针灸、按摩、捏脊疗法。
辨证施护本病治疗原则应以消导为主,然体质有强有弱,病情有新久,或见寒热交错,或见虚实夹杂,临证应结合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同时应注意饮食调护,以配合治疗。
1 症状护治原则方药护理乳食内积面黄肌瘦,烦躁多啼,夜卧不安,食欲不振或呕吐酸馊乳食,腹胀时痛,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消乳消食,导滞和中。
消乳丸加减 1.调节饮食,停乳婴儿暂不哺乳,不能强迫哺喂。
2.呕吐酸馊食物时暂不必加辅食,可减少乳食量,可进食米汤、菜粥等。
3.针刺取足三里、中脘、大肠俞、气海、脾俞、胃俞等穴,以助消积。
4.每日捏脊5~7遍,配合药疗食疗。
脾虚夹积面色萎黄,困倦乏力,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大便溏薄酸臭,唇舌色淡,舌苔白腻,脉细滑,指纹青淡。
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健脾丸加减1.饮食宜松软、清淡,可经常变换花样以增进食欲,要循序渐进添加辅食,避免多、杂。
小儿积滞中医辨症法
![小儿积滞中医辨症法](https://img.taocdn.com/s3/m/835821f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1.png)
小儿积滞中医辨症法积食是中医的一个病症,主要是指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
积食一症多发生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燥或酸臭、矢气臭秽、嗳气酸腐、肚腹胀热。
食积日久,会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俗话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意思是说要想小儿不生病,就不要给孩子吃的太饱、穿的太多。
仔细琢磨一下这些话满有道理的,无论是哪一种食物再有营养也不能吃的太多,否则不但不能使孩子健康,反而会造成孩子“积食”,给小儿的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积食的孩子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口臭、肚子胀、胃部不适、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症状,甚至引起孩子发烧。
·宝宝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动,有时还会咬咬牙。
所谓食不好,睡不安。
·宝宝大开的胃口又缩小了,食欲明显不振。
·宝宝经常不明原因的哭闹。
·宝宝常说自己说肚子涨,肚子疼。
·可以发现宝宝鼻梁两侧发青。
舌苔白且厚。
还能闻到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
如果你的宝宝有上述症状,那就是积食的表现了。
积食会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食、腹胀、腹痛、口臭、手足发烧、皮色发黄、精神萎靡等症状。
小儿疾病有很多种,积滞也是较常见的一种,尤其在婴幼儿时期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更为多见。
孩子是父母掌心的宝,小孩儿生病,父母焦急,怎么治疗才能让孩子早日恢复健康?今天的文章全面解读各种证型的小儿积滞治疗法,且看切收藏哟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或痛、嗳气酸腐、大便酸臭溏薄或秘结为特征。
儿童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尤以婴幼儿最为多见,禀赋不足、脾胃素虚、人工喂养及病后失调者更易罹患。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
本病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夹杂于其他疾病中。
一般预后良好,但若积滞日久,迁延失治,脾胃严重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形体干枯羸瘦、面黄发枯之疳证,故古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应积极防治。
小儿积食不消化?中医详解:小儿积滞的辨证论治、用药注意
![小儿积食不消化?中医详解:小儿积滞的辨证论治、用药注意](https://img.taocdn.com/s3/m/ef032a7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9.png)
小儿积食不消化?中医详解:小儿积滞的辨证论治、用药注意
积滞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为临床特征。
西医学的小儿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述症状者,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一、乳食内积
治法:消乳化食和中导滞
方剂:乳积用消乳丸食积用保和丸
中成药:沉香化滞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槟榔四消丸、保和颗粒
二、脾虚夹积
治法:健脾助运消食导
方剂:健脾丸
中成药:健胃消食片、香砂枳术丸、香砂六群合剂、健脾丸、开胃健脾丸
用药注意点
1、治疗本病以消食化积,理气行滞为基本法则;积滞较重或积热结聚者,也可泄热攻下,但应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如服药后证情无改善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2、本病治疗,除内服药外,也可运用推拿和外治等疗法。
健康指导
1、注意调节饮食,乳食要定时定量。
饮食应易消化,且营养丰富;不吃零食,纠正偏食、挑食。
2、要循序渐进地添加相适应的辅食,避免过多、过杂;避免贪凉饮冷、过食油腻与煎炸食品。
3、保持大便通畅,配合针灸、按摩、捏脊疗法。
小儿食滞化热所致的积滞的治法
![小儿食滞化热所致的积滞的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6f858d0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c3.png)
小儿食滞化热所致的积滞的治法
小儿食滞化热所致的积滞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黄芩、连翘等,可以清热解毒、消食
化滞。
抗生素也可以用于治疗感染引起的积滞。
2. 饮食调理:避免给孩子吃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增加蔬果、纤维素和水分的摄入,有助于促进消化和排便。
3. 中医按摩:可以通过腹部按摩来促进胃肠蠕动,缓解积滞。
可以用手掌轻轻按摩或画圈按摩
脐部,有时还可适量用力按摩背部。
4. 中药温疗:可以用温热的中药药包敷在孩子的脐部或背部,以温热孩子的腹部,促进胃肠蠕动,缓解积滞。
5. 推拿疗法:可以通过推拿来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和排便。
推拿应由专业人员进行。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指导来确定。
同时,如
果症状持续或加重,还是应及时就医。
小儿积滞中医诊疗指南研究
![小儿积滞中医诊疗指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a75b139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5.png)
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积滞 的研究,探索中医药与西医治 疗的优势互补,提高治疗效果 。
06
参考文献
Hale Waihona Puke 参考文献文章标题小儿积滞中医诊疗指南研究(一)
引用内容
介绍了小儿积滞的中医诊疗思路及方法,包括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观念、四诊合参等原则。同时,强调了饮食调理、 情志调护等辅助治疗的重要性。
文献来源
的中医诊疗指南。
因此,开展小儿积滞中医诊 疗指南研究,对于提高临床 治疗效果和改善患儿生活质
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制定出符合中医理论和 实践的小儿积滞中医诊疗指南。
为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小儿积滞的 作用机制和优势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临床医生对小儿积滞中医治疗 的规范化水平,减少治疗差异和临 床误诊。
,产生积滞。
情志失调
03
小儿情志未稳,易受外界影响,如惊吓、恐惧等,导致肝气郁
结,影响脾胃功能,引发积滞。
积滞的中医诊断标准
脘腹胀满
小儿腹部胀满,拒按,食欲不振。
舌象异常
舌苔厚腻,舌质红,或有齿痕。
大便异常
大便次数减少或增多,大便溏稀或干燥, 排便困难。
脉象异常
脉象弦滑,或滑数。
积滞的中医治疗方法
复发率
评估中医治疗小儿积滞的复发率,即治疗 结束后一段时间内症状再次出现或加重的 情况。
05
研究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论
小儿积滞的中医诊疗效果显著,能够 明显改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提高生 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小儿积滞具有整体调节、个体 化治疗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调整患儿的免 疫功能和胃肠道功能,减轻病情和复发。
中医诊断主要依据症状表现、舌象、脉象等,结合四诊八纲进行综合 判断。同时,需要参考相关文献和专家经验,制定出符合临床实际的 标准。
宝宝积滞中药治疗
![宝宝积滞中药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4526ced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1.png)
宝宝积滞中药治疗积滞中药治疗消米面积滞——麦芽麦芽善消淀粉类食物等造成的积滞及小儿乳食引起的积滞,并有回乳消胀、疏肝解郁的作用。
消米面积滞——谷芽谷芽与麦芽一样,擅长消米面薯芋积滞,和中健脾开胃,对脾虚不思饮食的小儿尤为适用,而脾胃虚弱的孩子往往又容易积滞,因此,麦芽谷芽常常合用。
消肉食积滞——山楂山楂善于消油腻肉食引起的积滞。
焦化的山楂能止泻,常用于积食引起的腹泻。
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三药合用美名为“焦三仙”,能明显的增强消化功能,还有运脾收敛的作用,可用于腹泻患儿。
消食滞化痰——莱菔子莱菔子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效,适合积滞导致腹胀或咳嗽。
莱菔子不但有消食作用,还可以行气降气,消胀止咳。
但要注意,莱菔子行气同时也会耗气,因此,气虚者慎用。
积滞百搭君——鸡内金鸡内金是消食药之集大成者,可消各种类型的积滞,同时能健脾胃助运化,是消食药中的百搭君。
一药可多用——神曲神曲消食健脾开胃兼有解表功效,生用、炒制、焦化均可消食导滞,但功效又稍有不同,如积滞发热时,生用神曲可消食退热;脾胃虚寒时,使用炒神曲可健脾和胃;伤食引起腹泻时用焦神曲可消食止泻。
行气运脾药——陈皮陈皮是广东的道地药材,功效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陈皮可以健脾,还可以行气,促进脾胃的运化,用于食积腹痛,脘腹胀满者。
化湿开胃药——砂仁砂仁有化湿行气开胃的功效,用于湿浊阻滞,腹部胀满,不思饮食者。
砂仁性温,可温脾止泻,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还可以理气安胎。
小轩妈妈有无轻度积滞可以服用的简易消食茶呢?有的。
接下来我介绍几个消食中药处方:胡医生消食验方:焦三仙内金茶药物组成:焦山楂3-5g,焦麦芽10-15g,焦神曲5-6g,炒鸡内金3-6g。
(3-5岁儿童用量)煮法:以上药物用1.5碗水浸泡半小时,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煮15分钟即可。
一天1剂,可分多次服用。
适应症:不思饮食、常腹胀、大便偏烂或腹泻。
消食谷麦芽茶药物组成:麦芽10-15g,谷芽10-15g,鸡内金3-6g,山楂5g。
小儿积滞中药方剂
![小儿积滞中药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a84569a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4.png)
小儿积滞中药方剂小儿积滞中药方剂【方名】小儿积滞方剂一。
【组成】厚朴200克茯苓100克建曲100克谷芽100克麦芽100克槟榔100克广木香50克内金60克。
【用法】上药按质分炒(广木香后下)共研细末,瓶装备用。
每日3次。
1岁以内,每次2克;1~3岁,每次3克;1~7岁,每次5克;7岁以上,每次6~10克。
【主治】积滞。
症见纳呆,口渴喜饮,口臭,嗳腐吞酸,腹部胀满,大便或干或溏,头顶法多,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舌苔厚腻等。
【加减】临床若兼风寒加苏叶、姜夏;兼风热者加银花、连翘,兼暑湿加藿香、佩兰;兼发热者加地骨皮;口臭加生石膏。
【出处】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处方(二)【方名】小儿积滞方剂二。
【组成】建曲6克谷芽6克麦芽6克焦鸡内金6克焦山楂9克莱菔子6克香附3克广陈皮3克炒积壳3克厚朴6克甘草1.5克。
【用法】每日1付,研粗末,水煎,分3~4次温服。
3岁小儿用量。
【治法】消积和胃,理气止疼。
【主治】消化不良,饮食积滞。
症见胃脘胀满,按之作痛,纳食不佳,大便有不消化食物。
【出处】中药方剂大全<积滞> 萝卜葱白汁治小儿厌食儿科消化类药物:白萝卜、葱白各适量。
用法:上两味洗净,切小块,捣烂取汁。
多量饮用。
<厌食> 小儿厌食的偏方4 儿科消化类萝卜葱白汁药物:白萝卜、葱白各适量。
用法:上两味洗净,切小块,捣烂取汁。
多量饮用。
<厌食> 拿什么“拯救”厌食宝宝儿科消化类酷夏刚过,秋老虎又至。
如此炎热的季节,宝宝也许不想吃饭亦或者吃厌了一成不变的饭菜,这时候,妈妈们不要一味地逼迫孩子吃饭,不妨试着给小可爱们换些吃吃,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大热天,大人也会有食欲不振,轮到孩子,无论你再怎么劝他、逼他吃饭,他还是粒米未进。
这时候,你就要想办法换些食物了:外观可爱又好吃的小蛋糕来一些吧!笑脸形、毛毛虫形的可爱蛋糕,一定会吸引宝宝们的眼球,自然会让他们有进食的兴趣。
比起色泽单调的米饭来,自然要亲切得多。
孩子积滞可用健胃消食散(医方荟萃)
![孩子积滞可用健胃消食散(医方荟萃)](https://img.taocdn.com/s3/m/e6d065ca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2.png)
孩子积滞可用健胃消食散(医方荟萃)
小儿积滞是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不化,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胃肠疾患,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腹泻或便秘、呕吐等为主要症状,其病因主要是喂养不当,或乳食不节,或感受外邪,从而伤及脾胃,使运化失常所致。
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健胃消食散治疗,获得满意效果。
临床上辨证分为乳食内停和脾虚夹积两型。
前者症见面黄少华,烦躁多啼,纳呆腹胀,大便溏薄酸臭,小便短黄,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后者症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乏力,夜睡不宁,纳呆,腹满喜按喜伏卧,大便稀,日数次,舌淡,苔白腻,脉细而滑,指纹青淡。
部分可夹有风寒表证。
健胃消食散由穿山甲珠9克,鸡内金15克,太子参10克,白术(土炒)9克,陈皮9克,山楂20克,神曲20克,麦芽20克,连翘12克,甘草6克组成。
上药共研细末。
以每包3克包装备用。
用量:1岁以下每服1/4包,1~3岁1/3包,4~7岁1/2包,8~11岁2/3包,12岁以上每次1包。
一般1日3次水煎服,病情重者可频服。
用法。
取药粉加水30~50毫升,煎煮5分钟后,弃渣服汁。
服药期间防外感,忌生冷、油腻之品,节乳食。
夹有表寒证者,酌加藿香正气水。
(尚天瑞王天性)。
《保和温胆汤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证)的临床观察》
![《保和温胆汤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证)的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e81f994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dc.png)
《保和温胆汤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证)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小儿积滞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其中,脾虚夹积证是小儿积滞的主要类型之一。
保和温胆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小儿积滞等疾病。
本文旨在通过对保和温胆汤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证)的临床观察,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XX例小儿积滞(脾虚夹积证)患者,年龄在X月至X岁之间,均来自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部。
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保和温胆汤治疗,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药量,每日一剂,连续治疗X周。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不良反应等。
4.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三、结果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经过X周的治疗,患儿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改善率均达到XX%二、结果(续)1.1 食欲不振在接受保和温胆汤治疗后,大部分患儿的食欲不振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经过X周的治疗,食欲不振的改善率达到了XX%,这表明保和温胆汤在促进食欲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1.2 腹胀对于腹胀这一症状,保和温胆汤的治疗效果也非常显著。
经过治疗,患儿的腹胀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治疗后腹胀的改善率也达到了XX%。
1.3 便秘和腹泻对于便秘和腹泻这两种症状,保和温胆汤同样表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经过X周的治疗,便秘和腹泻的改善率均达到了XX%。
这说明保和温胆汤可以有效地调节患儿的肠道功能,改善便秘和腹泻的症状。
2. 实验室检查指标经过治疗,患儿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也有所改善。
包括血液常规、生化指标等在内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进一步证明了保和温胆汤的治疗效果。
3. 不良反应在接受保和温胆汤治疗的过程中,大部分患儿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少数患儿可能出现轻微的胃肠道不适,但这些症状均较轻微,未对治疗造成影响。
中医学对小儿积滞的治疗现状
![中医学对小儿积滞的治疗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9f9e31d10b4e767f5bcfce9f.png)
中医学对小儿积滞的治疗现状摘要:积滞古时又名“食积”、“宿食不消”、“伤饱”等,是指因内伤乳食过久,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的综合征,随着生活水平的高,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
本文将从中医方面对小儿积滞的治疗现状进行概述,以期为小儿积滞的治疗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儿科;积滞;综述积滞,又称伤食、食积,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临床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食而不化,嗳腐吐酸,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
随着如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草药在治疗小儿疾病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效高价廉、毒副作用少,远期疗效稳定,还可根据每个人的临床表现不同,辨证分型,灵活选方用药。
1、内治法王雪峰教授[1]指出小儿积滞与先后均有关系,脾胃先天的不足和后天喂养的不当共同促成积滞的发生,治以“健脾和胃,清热化滞”之法,始终不忘调理脾胃,中药常用焦三仙、白术、鸡内金、莱菔子、茯苓、山药、砂仁、陈皮等健脾利湿,行气消食之品,配合捏脊疗法和刺四缝,内外并治,效若桴鼓。
侯江红教授[2]提出,对于积滞化热的患儿应消积、导滞、清热以治其标,病后顾本遂调理脾胃功能,用消积颗粒:姜厚朴5g,大黄3g,栀子10g,焦神曲10g,炒牵牛子6g,炒牛蒡子10g,车前子10g,白豆蔻3g。
亚康颗粒:槟榔10g,炒白扁豆10g,炒牵牛子6g,茯苓10g,黄芩10g,神曲10g,栀子10g等。
临床每获良效。
张介安[3]据《古今医鉴》有关于食积的内容的论述,将食积的过程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化热期、元气损害,提出的治疗方法为“消食导滞,行气消积”。
在治疗过程中,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应“损其有余”为法,脾胃功能受损,水谷不能运输;疾病的中期,应导滞清热为法,输布运化功能失常,郁热形成;疾病的后期,应补气,滋阴液为法,此期发病时间较久,损伤人体元气,煎灼津液。
小儿积滞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小儿积滞的中医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6dde51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f.png)
小儿积滞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不当的喂养方式使小儿宿食内停,脾胃受损,发为积滞,故积滞的发病率日益提升,本文总结了小儿积滞的不同证型及治疗概况,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本病的治疗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种类丰富,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几乎无痛,副作用甚少,患儿及其家长接受度高,现将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关键词:小儿积滞中医药治疗积滞在儿科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儿童的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本病,但婴幼儿于本病的发病率更高,积为积蓄、堆积之意;滞则为停滞不畅之意。
[1]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疾病中的“小儿消化功能紊乱”或“功能性消化不良”,本病若迁延失治,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小儿机体长期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物质的支持,故常常导致小儿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目前临床上对于本病的治疗方法有限,但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颇具优势,从古至今,经验丰富,手段多样,灵活取用。
1.病因病机:小儿积滞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家长对患儿不当的喂养方式,乳食不节,故本就虚弱的中焦脾胃,如此更易受损,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调,形成积滞,或小儿素体脾胃虚弱,运化腐熟功能欠佳,致使乳食难消,停滞于中焦而难以化生气血。
2.证治分类2.1乳食内积:小儿素体脾虚,乳食不知自节。
若失于调护,家长喂养方式有误,则易伤于乳食。
哺乳不节多使小儿伤于乳,常常由于喂养乳食过频或过量、冷热不调所致;饮食喂养方式不当多使小儿伤于食,小儿嗜食或贪食生冷难以消化之物,饮食过量或过食肥甘之品,或未能对辅食进行正确的添加,未能遵循辅食添加的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对于辅食的添加量过多频次过快或种类过杂,都会造成脾胃功能失调。
脾胃二者升降相因,纳运相合,故乳食得化,滋养机体,小儿生长发育得以正常进行,若乳食不节,致使脾胃受损无法正常受纳腐熟水谷,中焦失运,则发为积滞。
2.2脾虚夹积: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病后期失于调养,致脾气亏虚;或热病过用寒凉攻伐之品,损伤脾阳,不能正常腐熟水谷,此时家长若不能正确喂养,一味增添乳食或寒热失调,或乳食难于消化,即会停滞中焦,难以运化,发为积滞。
中医儿科学:积滞的分证论治
![中医儿科学:积滞的分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25434374f705cc1754270918.png)
1.乳食内积
主要症状:不思乳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烦躁啼哭,夜眠不安,手足心热;
舌脉:舌质红,苔白厚或黄厚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
治疗方法:消乳化食,和中导滞;
方药:乳积者,选消乳丸加减;食积者,选保和丸加减。
2.脾虚夹积
主要症状: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大便稀溏酸腥,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指纹淡滞;
治疗方法:健脾助运,消食化积;
方药:健脾丸加减。
例题:
积滞乳食内积证的治法是?
A.消乳消食,清热止泄
B.消乳消食,导滞和中
C.健脾消积
D.和胃健脾
E.消乳止泄
正确答案: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儿积滞的中医治疗
小儿积滞,主要是因脾不健运,宿食不消,所以补脾调胃是治疗小儿积滞的一般原则。
脾为湿土,喜燥恶湿,其性喜温,故宜以甘温养之,苦辛燥之,尤宜用甘淡养脾之法健运中州,但不能一概而论。
因积滞一症最易虚实互见,既不能因其不思饮食而重用克食下积之药,又不能因其稍见消瘦而重用辛燥温补之品,任何大攻大补,对小儿脾胃不但无益,反而有损,故须慎重选用,若过用克伐,则胃中生发之气更易受损。
《幼科证治准绳》认为治积滞,如三棱、莪术、牵牛子、大黄、巴豆等药,应当特别审慎,不要轻举投之,避免脾气始伤于食,再伤于药。
主张克食之药不可多用,下积之药尤不可不审其证之可下与不可下而遽投。
所以历代儿科学家,主张补养脾胃之气以治其本,清热消积以治其标,权衡轻重,标本兼治。
若体弱而病重者,则治本之剂多于治标之药。
由于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旺则脾弱,抑肝则脾和。
心为脾之母,心气不足则脾损,宁心可益脾。
所以调治脾胃,还须兼察心肝二脏的虚实。
对于乳食积滞,可用保和丸、香积丸。
最常用的消导药物如神曲、麦芽、山查。
对于一般之伤乳食的效果较好,但应有所区别;哺乳奶积用焦山查、草果仁;经常面食的小儿食积用神曲、麦芽;常食大米的小儿食积用神、谷芽;因多食生冷瓜果引起的积滞常用焦山查、鸡内金;因多食牛羊肉引起的积滞也可用草果仁、焦山查。
用于消食导滞的药物,用时均宜炒过。
对于脾胃不和的积滞,可用平胃散燥湿健脾;炒三仙(炒山查、炒麦芽、炒神曲)导滞消积;枳术丸祛湿健脾,并加藿香以化浊。
对于脾胃虚弱的积滞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山药、莲子肉、扁豆、陈皮、神曲、鸡内金、甘草)。
对于积滞引起的潮热可用七味白术散加味(白术、党参、云苓、藿香、葛根、木香、甘草、青蒿、鳖甲、谷芽、地骨皮);若兼有外邪,热久不退,汗多而渴,病在膜原者,以达原饮加味(厚朴、槟榔、草果仁、黄芩、知母、白芍、甘草、青蒿、地骨皮、银柴胡)。
小儿积滞潮热,兼见郁闷烦躁,使用菊花、桑叶、栀子、丹皮、夏枯草等疏散肝火之品,或用《幼科证治准绳》柴胡清肝散加
减(柴胡、黄芩、当归、生地、丹皮、川芎、山栀、升麻、白术、茯苓、甘草)。
此方对于久病伤阴,虚烦潮,确有一定的疗效。
由于积滞可引起痰湿,痰湿阻滞可能出现短气乏力,自汗或热呕吐苦,痰气上逆,虚烦惊悸不眠等心胆虚怯的证状,也适用于《千金要方》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桔皮、甘草、生姜),痰去胆和则肝脾自安,烦热亦除。
所以用温胆汤治痰湿阻滞,虚烦潮热的小儿积滞,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此外小儿积滞可能伤阴,而出现夜热早凉等阴虚现象,可仿《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之意,滋阴退热。
但积滞未消,单纯养阴,既不能退热,反呆胃气,故生地不宜用,但取青蒿泻热,治虚烦而又不伤胃气,鳖甲补阴益气退热而消积,知母、丹皮清散伏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