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经济

合集下载

两宋经济的发展

两宋经济的发展

农成为土地的主要占有者。
土地兼并现象普遍
02
由于土地私有化,土地兼并现象日益普遍,大地主阶层逐渐形
成,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土地流转活跃
03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市场逐渐活跃,土地买卖和租
赁成为常见的经济活动。
商人阶层的 地位逐渐提升,商业活动得到更 多的认可和支持。
城市商业的繁荣
商业贸易的活跃
两宋时期,城市商业贸易十分活跃,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繁多, 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少数大城市,中 小城市也得到了发展。
货币经济的发展
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货币经济逐渐 成为主导,商业交易中大量使用铜钱 、铁钱、纸币等货币,促进了商品流 通和经济发展。
城市管理制度的变革
3
制瓷技术的创新
宋代制瓷业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 瓷器品种和装饰手法,使瓷器成为具有代表性的 手工艺品。
03
海外贸易的兴盛
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
海上丝绸之路是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通过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贸易往来, 拓展了中国的海外市场和影响力。
宋朝政府积极支持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鼓励 商人和民间船只参与海外贸易,并提供了一系 列优惠政策,如免税、减税等。
两宋经济的发展
• 农业的发展 •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 海外贸易的兴盛 • 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01
农业的发展
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私有化
两宋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主导, 土地买卖和租赁盛行,促进了土地资 源的优化配置。
土地兼并与集约化
土地政策调整
政府对土地制度的政策进行了多次调 整,如推行“均田法”、“限田法” 等,旨在抑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 利益。

两宋政治和经济

两宋政治和经济

二是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城镇数量大幅度增 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中工商业从业者增多, 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层出不穷,导致传统的政治 性城市向经济性商业城市转化,都市化势头日见 明朗。与此同时,城市格局因古典坊市制的崩溃 而有重大改观,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 临街设店的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
所谓的新法继承人,不 仅毁掉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的新法,毁掉了不止一代精 英人物,也毁掉了赵宋王朝 百馀年间养育起来的士大夫 政治传统,最终毁掉了北宋。
二、两宋时期的经济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品经济的重大进展 ①城市和商业 ②纸币的出现
年代
全国人口 南方人口 北方人口 (%) (%)
——《宋史》
有大禾谷,有小禾谷,大禾谷今谓之粳稻,粒大而有芒, 非膏腴之田不可种;小禾谷今谓之占城,亦曰山禾稻,粒小而 谷无芒,不问肥瘠皆可种。所谓粳谷者,得米少,其价高,输 官之外,非上户不得食,所谓小谷,得米多,价廉,自中产以 下皆食。
定窑在今天的河北地区,主要烧制白瓷,釉质 洁白,胎质薄而坚硬。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 清 明 上 河 图》 片 断
《 清 明 上 河 图》 片 断
7~8世纪的其他重要城市首先是贵族和官府的 城市,那里的国家政权极力将所有的商业活动都置 于其严格的控制之下。但开封却提供了商业生活和 消遣娱乐活动占突出地位的居民区的第一个例证。 政权机构及其人员从这个时代起就与大部分是由平 民组成的典型城市居民保持着直接接触,而经济发 展高潮也突破了所有那些倾向于使城市保留其贵族 特征的古老规则。开封从1063年起取消了灯火管制, 大家于夜间可以自由行走。贸易和消遣地点(瓦子, 即后来于杭州获得了巨大发展的娱乐区)直到黎明都 始终开放。但将商业和手工业活动限制在特定区域( 厢坊)中的规章似乎失效得更早:店铺和作坊建立于 整座城市中……

第十二章两宋经济的发展

第十二章两宋经济的发展
——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
2019/10/16
两宋经济的发展
20
1.制瓷业 北宋五大名窑
官窑(河南开封) 钧窑(河南禹州) 汝窑(河南汝州) 定窑(河北曲阳) 哥窑(浙江龙泉)
2019/10/16
两宋经济的发展
21
官窑花瓣式洗
2019/10/16
两宋经济的发展
22
北宋钧窑产品:菱花式花盒
2019/10/16
2019/10/16
两宋经济的发展
60
宋海船铜镜
2019/10/16
两宋经济的发展
61
南宋建炎通宝铜币
南宋“会子”铜版及拓片
2019/10/16
两宋经济的发展
62
★反映南宋临安府社会生活风俗的历史文

1.耐得翁《都城纪胜》 2.佚名《西湖老人繁盛录》 3.吴自牧《梦梁录》 4.周密《武林旧事》 5.潜说友《咸淳临安志》
(一)农业的发展 水利的兴修 农田面积不断增加 农业生产技术也以江浙一带最进步(“苏湖
熟,天下足”) 经济作物的进一步推广
2019/10/16
两宋经济的发展
46
2019/10/16
江南开发顺序: 河谷扇形平地(宁镇丘 陵和浙西山地中的河谷 平原)— 三角洲上部(江南平原 上的高田地带) —三角洲下部(江南平 原上的低田地带)
两宋经济的发展
33
北宋王居正画《纺车图》(局部)
2019/10/16
宋代《蚕两纺宋经图济的》发展(局部)
34
宋代《蚕纺图》(局部)
2019/10/16
两宋经济的发展
35
2019/10/16
宋代《斗茶图》(局部)

两宋时期经济

两宋时期经济
◎北宋前中期出现较为严重的“钱荒”,也为 纸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北宋初期的四川是铁钱专用区,商民以车辆 装载铁钱进行大额交易殊感不便;四川当 时的造纸业和印刷业发达,具有印制纸质 货币的独特条件。所以纸币首先产生于四 川。
◎宋代商品流通的扩展需要较多的货币,而政 府又限制铜铁钱外流以免被敌国熔铸成兵 器,这也是纸币产生的原因。
崇宁重宝始铸于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 1102-1100年)
大观通宝折十铜钱(左)、铁钱(右)铸于 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
政和通宝铸于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 1111-1118年)
庆元通宝开炉大钱铸于南宋宁宗庆元元 年(公元1195年)
宋代铁钱
◆宋代的货币流通具有区域性。虽然宋代流通 的货币以铜铁钱币为主,但由于各地的经 济情况不同,所铸造的钱币和发行的纸币 各不相同,互不流通,所以此时的货币流 通具有区域性。这是宋代货币制度的第二 个特点。
▼宋代白银的形式有多种,有银块、银钱、银饼和 银牌等形态,最普通的是锭,有大小几种。大锭 重五十两,小锭则重量不等,有二十五两、十二 两许、七两许、三两许等。大锭两端多呈弧状, 束腰形,上錾文字,记有地名、用途、重两、官 吏、匠人姓名等。宋代银锭已屡有出土。1955年 湖北黄石市石寨山出土了 293件,大小不等,总 计约重达3400两。1958年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 左旗也曾出土了5件。
▽宋徽宗崇宁四年( 1105年)将纸币更 名为“钱引”并在 1107年将交子务更 名为钱引务。
▽南宋时期的纸币名称又有变化,最初叫关子, 后来叫交子,一般称为“会子”。南宋会 子的发行也经历了国家化的过程,南宋初 起,民间通行一种便换(汇票)性质的 “便钱会子”,绍兴30年(1160年)改为 官办。官办会子的形制为长方形,券面上 注明严禁伪造,否则处以极刑,并重赏告 发之人。金额是印好的,标明发行机关为 “行在会子库”,通行于各地,属于国家 纸币。

两宋时期的经济

两宋时期的经济

第27课两宋时期的经济教学目标:一、识记:占城稻的推广和南北作物的交流,宋代五大名窑,交子,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市舶司。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美的创造力。

认识瓷器的文化价值三、能力培养:归纳农业取得新成就的原因和表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农业的新成就,制瓷业的辉煌难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入:我们知道,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高度繁荣的景象,而到了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封建经济是处于继续发展时期,这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农业有什么新发展?名扬世界的宋瓷、沉没千年的渔船,带给你古代世界的什么信息?让我们一起在这一课中找到答案。

今天我们着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等方面来了解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

一农业生产的新气象:1、南北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的交流:同学们知道南方人吃的粮食以什么为主吗?学生答:大米。

宋朝时,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很多,水稻种植开始大力推广,是宋代第一位的粮食作物,品种多,达一百几十种。

水稻,去壳后即大米,原来大多种植在南方,北宋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便利了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宋政府推行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水稻是宋朝主要的粮食作物,宋太宗时,江北诸州学习南方种植水稻,河北沿边屯田使何承炬调集各州军士一万八千多人,引种江东四稻,获得成功,此后,河北、河东、京西等路都逐步推广种稻。

我国通常以秦岭和淮河作为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分界线。

北宋时,水稻的种植已从江南扩展到淮河和黄河流域,这期间劳动人民进行过反复的试验,宋政府着力推广占城稻也起了良好的作用。

占城稻是从越南流传来的优良稻种,在北宋以前已传入福建,宋真宗时遣使到福建收买稻种。

“取占城稻三万斛”。

分给江南、淮南、两浙三路作为种子。

它抗旱力强,成熟期短,可以不择地而生,适于普遍栽种,年年都有好收成,到了南宋初年,江南两路所种稻田,十之七八是占城稻。

苏湖一带土地肥沃,改种占城稻以后,部分地区甚至可以一年两熟,大大提高了产量。

两宋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学专业论文

两宋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学专业论文

一、两宋社会经济发展二、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发展。

2、宋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3、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水平较高。

4、国家的不统一给各国贸易(国际贸易)创造了空间。

5、宋王朝统治者的开明政策。

6、宋代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三、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1、农业(1)宋代人口数量突破了一亿,劳动力大量增加。

(2)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出现插秧时节使用的工具——秧马;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

(3)占城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2、手工业(1)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2)铁、铜等金属冶炼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3)陶瓷制造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瓷器制作精美,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

3、商业(1)各地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出现了大量集市,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城镇,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4、两税和徭役:两税:第一,宋两税以土地为征收对象,不复与资产发生关系。

同时规定夏税征钱,秋税征粟米,仍分两季交纳。

第二,宋代除了两税外,复有属于人口税性质的“身丁钱米”,征钱或粮,只限男丁,且仅行于南方地区。

除此还存在法定徭役。

第三,宋代也按资产(包括各种动产和不动产)定户,不过这种定户与征收两税并无关系,而是作为征发徭役轻重的根据。

从上三点看,宋的两税实际上是田赋,和唐基本上属于资产税和田赋性质的两税已截然不同。

徭役:宋代的徭役是自差役进为雇役,雇役又返为差役,差役又发展为主役。

5、土地制度1.土地私有制大发展。

其主要表现有四。

一是土地买卖盛行。

二是土地兼并大发展。

三是私田数量大大超过官田。

四是出现了明确为土地兼并辩护的言论。

2.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

3.土地所有权的日益集中与土地经营的日趋分散。

历史初中教案: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历史初中教案: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历史初中教案: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一、两宋时期的经济1.1 开发河流与灌溉系统的改善在两宋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河流的开发和灌溉系统的改善。

通过修筑堤坝和水闸,两宋时期成功引导水流,解决了农田的水灾问题,提高了水利效能。

另外,两宋时期还修筑了一系列排灌工程,如茶陵川、诸暨十里洁水渠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

1.2 扩大对外贸易与市场经济的兴起两宋时期的经济与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中国与亚洲、中东以及欧洲等地的贸易逐渐扩大,外来商品和技术进入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优质产品也远销海外,与欧洲、阿拉伯世界和东南亚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这种对外贸易的繁荣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兴起,种植、手工业和商业等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3 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商业繁荣两宋时期的交通运输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运河和陆上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大运河成为重要的水路交通干线,运载了大量商品,促进了商品交换和贸易发展。

同时,陆上交通的改进也为商品流动提供了便利。

商业繁荣带动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结合。

二、两宋时期的政治2.1 宋朝政治制度的改革在两宋时期,政治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推动了政府制度的改革,以平衡财政、加强军事、提高官员素质和增加民生福祉为目标。

这一改革包括推行均输法、青苗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以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而南宋时期,政治改革的重点则在于加强君权,强化官僚体系,并通过一系列法律规范来保护人民的权益。

2.2 考试制度的兴起与文官集团的形成两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兴起,成为士人获取官职和地位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在两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考试科目的设置更加规范,考试内容也更加注重文学和理论知识的考核。

通过科举制度,文官集团形成,他们在政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政治、教育以及文化的发展。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960年-1279年),南方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由于北宋时期国家政权的迁都南京以及对外贸易的开展,南方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

在此期间,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

首先,农业是南方经济的基础。

南方地区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适合稻谷的种植。

宋代南方大力发展水稻种植技术,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

在北宋时期,南方政权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修筑了许多灌溉工程,提高了农田的灌溉率。

同时,北宋朝廷还推行了科学合理的农田耕作制度,如研究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墒情,推广肥料的使用等。

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手工业在南方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宋代南方地区的手工业主要以织造、造纸、染织、陶瓷制造等为主。

其中,丝织业是南方地区最为昌盛的产业。

南方地区养蚕制丝的气候条件良好,且织机工艺高超,丝织品质量优良,因此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很高的竞争力。

同时,南方地区还以造纸业著名,宋代的纸张产量高居世界前列,南方还开展了竹制品、染织、陶瓷等手工业生产,极大地推动了南方经济的繁荣。

此外,商业也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方地区的水运和海运条件优越,使商品的流通更加便利。

宋代南方政权为发展商业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推行市场经济、修筑城市、建设商街并规范市场秩序等。

南方的城市呈现出繁华的景象,商业街上货物琳琅满目,商贩云集。

其中,临安(今杭州)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有许多大型市场和商会。

临安的经济繁荣不仅使市民生活富裕,也吸引了许多外来商人前来贸易,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

最后,南方经济的发展也与海外贸易密切相关。

自宋神宗时期开始,中国展开了对外贸易,南方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南方的临安、泉州、广东等城市成为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船来贸易。

南方地区通过对外贸易,不仅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交流,还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先进的技术。

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

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

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分别延续了近200年的时间。

这两个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分别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来详细探讨北宋与南宋时期的特点。

一、北宋经济特点1.农业发展:北宋时期,农业是经济的基础。

在政治经济稳定下,农田规模扩大,耕作技术得到改进,以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农田灌溉系统的建设得到发展,这为高产农业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北宋时期出现了粮食产量的显著提高,这对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商业繁荣:北宋时期商业经济得到大力发展,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

开封成为北方的商业中心,而临安则是南方的商业枢纽,商业活动蓬勃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增加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市场更加活跃。

商人阶层的壮大也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和文化的繁荣。

3.手工业的兴起:北宋时期手工业的兴起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

在农业和商业的基础上,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纺织、陶瓷、造船等产业。

手工业的兴起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北宋文化特点1.文人墨客的兴盛:北宋时期,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文人墨客的兴盛使得文化和艺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动,文坛上涌现出了许多才子佳人。

如欧阳修、苏东坡等文学家以及陆游、黄庭坚等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艺术享受。

2.科技与思想的进步:北宋时期是中国科技与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科技方面,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这些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

而在思想方面,北宋时期的儒学得到了全面发展,这为后来的宋明理学奠定了基础。

3.文化传承和发扬:北宋时期的文化特点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发扬上。

北宋时期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继承,尤其是过去的经学和文学成果,如《周礼》、《尚书》等,这一方面使得北宋文化有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新文化的创造与发展。

两宋社会经济(2014).

两宋社会经济(2014).
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
唐代部曲
宋代佃农
唐代“自幼无归,投身衣饭,其 主以奴蓄之,及其长成,因取妻, 此等之人,随主属贯,又别无户 籍,若此之类,名为部曲。” 《唐律疏义》卷22《释文》
宋代契约佃农:与田主建立起契约 关系;有退佃和迁徙的自由;有了 正式户籍。 “自今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 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 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 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宋会要· 食货》 1之24 )
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
• (5)种子的引进推广与农耕技术的提高 • 水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亩产米一石,闽 浙可达二至三石。 《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上一: (大中祥符四年)帝以江、淮、兩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 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擇民田高仰者蒔之,蓋早稻 也。内出種法,命轉運使揭榜示民。後又種於玉宸殿,帝與近臣同 觀;畢刈,又遣内侍持於朝堂示百官。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 粒差小,不擇地而生。
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
• (3)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改良 • 出现龙骨水车、筒车、踏犁、秧马等。 • 铁制农具有犁、钁、耧、耙、锄、镰等。
铁镢
曲 辕 犁 四齿耙 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
《农书》中的插秧插图
王祯《农书》载武昌农民所造秧马图
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
• (4)水利的发达 • 北宋水利工程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钱塘江堤、西湖疏浚、灵 渠改造、福建莆田木兰陂等。 • 宋金并立时期,南方的水利事业大大超过北方。史载:“南渡后,水 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宋史· 食货志》)除了修复 久被堙废的水利之外,还修建了不少新的工程。
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
二、手工业的发展和工匠身份地位的提高

高三历史两宋知识点汇总

高三历史两宋知识点汇总

高三历史两宋知识点汇总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在高三历史考试中,两宋的历史知识点被认为是重中之重。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下面将对两宋的历史概况、政治制度、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汇总。

概况两宋时期,北方的陕西、河南等地相继沦陷于外族,南方的江南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两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阶段,其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

1.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北宋建立后,遭受了辽、西夏、金等外族的威胁。

尽管北宋政权处于争霸的背景下,但仍然致力于文化的繁荣和改革的推进。

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王安石、苏轼、欧阳修等。

2. 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南宋时期,太宗赵构建立了国号为“大宋”的政权,但面临金朝的强大威胁。

南宋时期虽然军事上有所屈辱,但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代表人物有陆游、杨时等。

政治制度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一些独特之处,下面列举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 徽、钦两地制度宋朝在政治上采取了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其中,徽州、铜梁、贵州、湖南岳州等地构建了徽、钦两地制度,实行直接选举的地方自治管理。

2. 科举制度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选拔出的人才可以进入官员行列。

3. 决策机构北宋时期设立了重要的政府机构,如中书省、门下省等。

而南宋时期则设置了枢密院、中书省等机构,辅佐皇帝治理朝政。

军事两宋时期的军事与政治紧密相关,下面是两宋军事的知识点:1. 练兵备战两宋时期重视军事准备和兵员训练,设立兵部和武库,加强防务建设。

2. 城市防御体系两宋时期城市的防御体系较为完善,包括城墙、城楼、护城河等。

南宋时期尤以建立起的秦淮河军事防线而著名。

经济两宋时期的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大高峰,下面是两宋经济的知识点:1. 科技进步两宋时期科技蓬勃发展,如造船技术、丝绸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两宋的经济与文化

两宋的经济与文化
经济与文化在两宋时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为文化提供物质基 础和发展空间,文化为社会经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两宋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
04
两宋的经济与文化的对外影响
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促进东亚文化交流
两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宋朝 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在东亚地 区享有盛誉,对周边国家的文化艺术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现代的启示
重视文化软实力
两宋时期的文化繁荣表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对于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至关重要。现代国家应该 注重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创新驱动发展
两宋时期的科技创新表明,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代国家应该注重科技创新,推动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货币与金融
货币体系
两宋时期,货币体系发生了重大 变革,纸币、铜钱等货币形式逐 渐兴起,金属货币逐渐减少。
金融业发展
两宋时期,金融业得到了初步的 发展,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开 始出现,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便利 的金融服务。
02
两宋的文化
学术思想
儒家思想
两宋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 完善,出现了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强调 天理、仁义等价值观念。
的成就。
文化对经济的推动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文化的繁荣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为社会经济发 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促进消费需求
文化艺术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消费需求,推动了 商业贸易的繁荣。
增强国际竞争力
两宋时期的文化繁荣提升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扩大了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

两宋经济发展的表现

两宋经济发展的表现

两宋经济发展的表现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此时期,经济有较大发展。

首先,宋代实行新一轮货币发行制度,促使货币流通和市场交易得到普遍发展,社会形式也发展得更加繁复。

税收制度也得到完善,征税政策处理优柔寡断,并且实行出口免税,促进了进出口贸易业的发展。

其次,两宋时期民间生灵活的各色小商铺,极大的拓宽了商业的思路,一家人可以从几个小份额中分到收入,两宋时期的技术发明,也大大提高了经济领域的生产效率。

比如,木材制作工艺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木材制品的生产质量,土木活动技术的运用也有助于经济建设,水利、交通、农业等部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此外,两宋时期的城镇和市场的形成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神策军精神的发展,激励人们勤奋和有效的劳动;官至御史大夫一把手的管理,使宋朝政府有效的凝聚了财力;宋朝的海禁制度的实行,力求消除非法贸易,也受到外贸客商的尊敬。

总之,在两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此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发展蓬勃时期。

制度、技术、市场、海禁制度和统治精神的协调发展,巩固了宋朝经济社会的基础,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发展性的时期之一,也是影响深远的一段历史。

两宋经济的发展范文

两宋经济的发展范文

两宋经济的发展范文两宋时期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经济高峰。

宋代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首先,在农业方面,宋代实行了政府的灌溉工程,扩大了农田,并通过科学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宋代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农民的利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改进和发展,为宋代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手工业方面,宋代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代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造纸业、陶瓷业、制糖业等。

宋代纺织业发达,从事纺织业的工人和商人众多,丝织品和棉布产量大幅度增加。

造纸业也非常发达,宋代出现了众多的造纸厂以及印刷技术的发展,这为古代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知识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宋代陶瓷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象征着中国陶瓷工艺的重要领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在商业方面,宋代商业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由于宋代政权的保护和鼓励,商业活动不断增加。

为了便于商业交流,宋代修筑了大量的交通设施,如官道、渠道等。

同时,宋代皇室设立了专门的商会以及驿站,便于商人们进行交流和交易。

此外,宋代金融机构的发展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

宋代出现了很多的金融机构,比如钱庄和票号等。

总体来说,宋代经济的发展是在封建社会条件下,通过政府的干预和鼓励,以及适应中国社会经济需求的不断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宋代经济的繁荣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宋代经济的繁荣也为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进步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历史初中教案: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历史初中教案: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历史初中教案: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一、经济方面1.农业发展在两宋时期,农业是当时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北宋时期,通过推行均田制和保护田地水利工程等措施,农业生产得到了提升。

而南宋时期,则进一步加强了土地制度改革,并且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为农民创造了更好的生产环境。

2.手工业与商业兴盛两宋时期,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

手工业以纺织、陶瓷等为主导,在技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并与商业密切结合。

这对于商品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支撑。

3.货币制度改革在北宋初年,由于百姓对铸造钱币过多而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整治。

创造了新的钱币制度,即“会通宝”,有效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政治方面1.科举制度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得到完善和推广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使得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并推动了文化科学的发展。

2.政治改革两宋时期实行过一系列政治改革,以提高统治效率和国家稳定。

南宋初年实行“慎独”,试图加强中央集权。

而北宋时期则倡导理学思想,以孔子之道作为主要指导思想。

3.外交关系两宋时期,在政治上也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北宋维持了与辽、西夏、金等国家的关系,并保持较长时间的和平相处。

南宋则与金朝维持一段时间的和平共处状态。

三、文化方面1.理学兴起北宋时期,理学兴起并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学术思想。

程颐、程颢等理学家提出了“心即理”的观念,这一思想对北宋社会的道德伦理有着深远影响,并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向善发展。

2.科技进步两宋时期,中国科技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步。

在农业方面,发明了种糖、鸟类驱赶器等工具。

在制造业方面,火药和造纸术等创新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隋唐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

隋唐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四节 隋唐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系“天下之国命”的江淮经济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安徽地区的经济有了较为稳定的发展。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发河南、淮北诸郡百万余人,开挖名为通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118入黄河、汴水,引汴水由商丘经今河南的夏邑、永城进安徽,经宿县、灵璧、泗县入淮河;又发动淮南十万余民众开邗沟,由山阳(今江苏淮安市)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市)入长江。

大运河的修建沟通了东南与中原地区的水运,对促进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进入唐代,江淮地区由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社会相对稳定,农、矿、商和手工业均有较大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长江流域已成为李唐朝廷财赋的主要来源。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关中地区因连年灾荒而粮仓空竭,士兵因得不到粮饷而正酝酿闹事时,经大运河漕运江淮米3万斛到陕,才平息了事端,使唐王朝化险为夷。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朝廷每年财赋的三分之二以上来自淮南东道、宣歙池、江东、两浙等江南8道49州,其中,和州纳赋16万贯,舒州纳税31万贯,宣州近百万贯,连较小的濠州每年也上缴粮食30万石。

上缴如此之多的财赋虽是封建王朝的残酷搜括,也反映了当时江淮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

所以,唐时就称:“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并认为“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经过五代十国的60余年混乱,北宋时期安徽地区经济又进入一个相对发展期,社会较为稳定,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农业、矿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发展。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到北宋末年的崇宁元年(1102年),安徽地区的户口总数达1342493户,是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2.92倍,而同期全国的户口增长为2.41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时期安徽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

正因如此,北宋朝廷将江淮地区视为重要的财赋来源。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今安徽地区上缴赋税503万贯,占同年全国赋税总额的八分之一,江淮地区仍是当时的“天下之国命”,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北宋与南宋的经济对比

北宋与南宋的经济对比

北宋与南宋的经济对比在中国历史上,北宋和南宋是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北宋时期从960年持续到1127年,南宋时期从1127年持续到1279年。

这两个时期的经济状况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将对北宋和南宋的经济进行对比。

一、政治背景与经济环境北宋的政权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宋的政权则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

由于南宋的统治地域相对较小,而且受到南方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南宋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相比之下,北宋则位于黄河流域,地理条件较为优越,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繁荣。

二、农业与手工业北宋时期,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产品主要有稻米、小麦、棉花等。

北宋利用灌溉系统和水利工程的发展,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此外,北宋还注重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的组织。

与此同时,北宋的手工业也有着相当的发展,特别是丝绸、陶瓷、铁器和纸张等产业。

这些产业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通过丝绸之路等交通线路出口到其他国家。

南宋时期,由于南方地理条件的限制,农业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更加先进。

南宋大力发展稻作,通过统一度量衡标准,实行水稻收购政策,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南宋也注重手工业的发展,瓷器、银器、纺织品等产业成为南宋的特色。

三、商业与贸易北宋时期,商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大。

通过大规模的商业储备粮仓、发行纸币和发展船运等手段,北宋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效率。

此外,北宋还以逐利倡商为政策,允许私人制造和贩卖产品,激发了私营企业的活力。

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的都市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南宋时期,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有所滞后。

由于南方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南宋的商业活动相对较少。

与此同时,南宋的政策偏向于重农抑商,对商业活动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导致了南方商业发展的缓慢。

然而,随着南宋政权的逐渐加强和南方水路的畅通,南宋后期商业发展出现了一些复苏的迹象。

四、文化与科技北宋与南宋时期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兴盛时期。

两宋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两宋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两宋时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一)农业: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南方战乱较少。

②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农作物:①水稻产量增加。

②棉花的种植得到推广。

③茶树的栽培有了很大发展。

(二):手工业:
(1)纺织业:丝织业和棉织业有了很大发展。

(2)制瓷业;①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②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商业:
(1)两大都市:开封和杭州。

(2)海外贸易:①两大商港:广州和泉州。

②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3)货币: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结束于南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
门类众多,分类精细,技术一流,贸易活跃
1、纺织业 北宋的纺织业主要有丝、麻、毛等部门,其中丝织
业仍占主要地位。 南宋的棉织业在局部地区进一步发展。 在纺织业的发达地区,出现了一批独立经营的机户,
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商品生产。
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争上,随 所欲作花鸟禽兽状。以小梭织纬,先 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 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若 雕镂之象,故曰刻丝”(宋)庄季裕 《鸡肋篇》
天下垦田:景德中,丁谓著《会计录》云,总得一百八 十六万余顷。以是岁七百二十二万余户计之,是四户耕田 一顷,由是而知天下隐田多矣。......至天圣中,国史则云: 开宝末,垦田二百九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顷六十亩;至道 二年,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二百五十一顷二十五亩;天禧五 年,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五百八十四顷三十二亩。
州之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官铁、商贾所聚,其民富乐, 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地既产精铁,而民皆善 锻。——《苏轼文集》(徐州上皇帝书)
长溪炉户二十三,高炉八,岁各输三千一百十七文省;平炉四,一 千九百文省;小炉一,一千三百省。
——《淳熙三山志》卷十四《炉户》
三、商业市镇的繁荣 1、大城市、中小市镇兴旺发达。 2、市场的发展形成城市、镇市、草市(墟市)三级金
代表性著作
李剑农
漆 侠
斯波义信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飞速发展
1、生产力:农业工具和 耕作技术的改进和推广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 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的主要标志
第一,农具品种更加复杂多 样反映出耕作技术进一步细 密。
宋铁犁铧
宋四齿铁耙
第二,灌溉工具及其他农具的改进和推广
北宋时,非但用人力运转之龙骨踏车,已甚普及,即 借水力运转之筒车,即水轮,亦已开始盛行。灌溉器具使 用之普及与变化,似与南部耕地之扩展,即水乡圩田与山 乡梯田制之发达,有密切之关系。
第三,耕作技术的提高 北方实行两年三熟的麦粟复种制 江南水稻生产普遍采用移栽插秧技术 江南实行稻麦轮作和水稻一年两收复种制
一种《
岁无农
所虚书
资日》,,绵收绵无源自相虚割继月

。,

第四, 农作物的推广和交流
宋以后,中国东南闽岭 各地种棉者渐多,开始 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 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 瓜。茶树、甘蔗等经济 作物的种植都有进一步 发展,在某些地区(如 洞庭湖区)出现了比较 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 的“专业户”,这对传 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 突破。
第五节 两宋经济 P375 P416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商业市镇的繁荣 四、经济重心南移
北宋时期:采取了奖励垦荒,扶助生产,减轻负担等 恢复生产的措施。另一方面,当时的封建租佃契约关系得 到较大的发展,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生 产积极性有了提高。
南宋临安
市镇经济的繁荣
宋朝的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宋初即于广州、杭州、 明州各设市舶司,以后又设于泉州、温州、江阴、密州等 地,其工作包括对外商的接待、抽税、管理,同时对本国 出海船只亦进行检查征税。为增加税入,曾采取一系列办 法主动招徕外商。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 期已增至200万贯。大抵外贸输出以丝绸、瓷器为大宗, 输入者有珠宝、药材、香料等等。
字塔型结构。城市中坊、市界限已完全打破,面街之处皆 可开店,大城市夜有夜市,凌晨有“鬼市”。
宋代的区域市场:一是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二
是以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六路市场;三是以成都等为中心的 蜀川市场;四是以太原等为中心的西北市场。
3、海外贸易盛况空前。
信用交易的新形式
唐代的柜坊和飞钱
宋代出现纸币
宋朝开始了由“现币交易” 转入“信用交易”之过渡 时期。
(家有万贯,不如官瓷一片;钧瓷一片红,三世不受穷)
宋代名窑及其产品展示
3、印刷术
唐朝已经出现雕版印刷,其扩于五 代、精于宋。北宋庆历中,毕昇发 明胶泥活字板。至元代,出现木刻 活字板。
入明以后,又有铜 制活字板。杭州、 成都、福建、汴梁 成为四大印书中心, 印刷术的发展对文 化普及起到极其重 要的作用。
2、制瓷业 北宋官窑的繁荣
南宋景德镇瓷 都的兴起
定窑 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
河北 · 定州 河南 · 汝州 河南 · 汴京 浙江 · 越州 河南 · 禹州
白瓷 青瓷 体薄色青 青瓷 红、紫瓷
景德镇兴起原因大约有二:一为自然环境,蕴藏优 良陶土。二为宋室南渡,旧名窑之瓷器不能获得,景德 镇凭借自然优势获得大发展,仿制各地名瓷,逐渐成为 制瓷业集大成之地。元以后,宫廷所需瓷器,都由景德 镇制造。
4.煤铁革命
汴都数百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庄季裕《鸡肋篇》
石炭行 并序(苏轼)
彭城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护於州之西南、白土镇之 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根苗一发浩无际, 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 烁玉流金是精悍。 南山栗林淅可息, 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炼刀, 要斩长鲸为万段。
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 ——交子
南宋“会子”与金“交钞”
市场营销手段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 夫钢针……
《东京梦华录》: “卖生鱼则用浅
抱桶,以柳叶间串 清水中浸,或循街 出卖”。
“又东十字大 街……茶坊,每日 五更点灯博易,买 卖衣服图画花环领 抹之类,至晓即散, 谓之鬼市子” “果木集于朱雀 门外及州桥之西, 谓之果子行,纸画 儿亦在彼处行贩”
南宋时期,由于广大军民抑制、打击了金朝侵略军, 保卫了南宋的半壁河山,使长江流城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 自唐宋以来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免受严重破坏。由于北方 人民不甘忍受女真贵族的压迫奴役,大量南迁,一方面给 南方补充大量劳动人手,另一方面,使南北方生产经验 (技术)得到交流。 金代经济同样取得一定的成就。
宋代谷物移植图
2、生产关系的进步
生产资料的所有 制性质
人们有生产过程中 的地位和关系如何?
产品如何分配?
土地自由买卖
土地租佃契约取代原来的
私属性租佃关系,以合同性 质确定了主佃双方的责权利
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
宋以后手工业发展之最可注目者,其一为机织手工业有 自原料生产之农业家庭开始分离之迹象;其二为瓷器之高 度发展。宋以后海外贸易发达,输出商品,实以丝织物与 瓷器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