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笔记 (8)
北师大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合集五篇)
北师大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合集五篇)第一篇:北师大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北师大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复习简要笔记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基本术语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以下回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心理学曾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心理学也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派别,反对研究意识,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B.Watson。
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方法学上强调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可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注重实验研究。
认为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学习的结果。
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
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
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本能:本能指个体不用学习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倾向。
Freud认为性驱力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力。
范式:是科学界用来使局部经验有意义的一种广泛的理论假设系统,它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
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
复习题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
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
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
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科学心理学同民俗心理学有什么根本区别?民俗心理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与心理活动或自然现象有关的一些比较神秘的现象进行的猜测性的解释,带有很强烈神秘主义的色彩,比如算命,相面,占星术,琢磨人,分析梦等等。
其中有一些合理成分,但是更多的是用假想来解释现实,在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而科学心理学是基于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科的性质: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最活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2)个性心理特征〔最稳定〕指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真题: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布洛卡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阶段(1) 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或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
课堂笔记_人格心理学_北京师范大学许燕
人格心理学笔记(完整版)1.人格心理学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2)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综合性3)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2.最初发现并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现象的是英,高尔顿3.人格研究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4.人格研究途径:人格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5.学习人格心理学意义:1)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6.人格理论向度:自由论-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分析论,遗传-环境论,可变性-不可变性,主观性-客观性,主动性-反应性,均衡性-不均性,可知性-不可知性7.人格理论原则:核心性原则,广博性原则,简约性原则,验证性原则,提示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8.影响人格理论因素:当时社会背景,学者本身经验,学者对人,社会,科学态度,有关学科发展情况9.人格理论价值:1)理论研究确定了一门学科框架2)理论对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3)理论对研究者思维起过滤作用。
局限:1)理论会限制思维开阔性与探新性2)以理论为先导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3)理论自身发展局限性。
如何认识:1)理论是人类思考工具2)人格心理学对理论偏重3)要敢于使用理论。
如何使用描述:1)描述2)解释3)预测1.真正人格心理学标志:1937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解释)2.人格: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性和一致性、连续性的自我。
3.人格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4.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1)人格理论研究交融趋势2)人格实证研究整合趋势3)人格功能完善化趋势4)人格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5)人格研究动态化趋势。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北师大心理学笔记
4.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5.如果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高,那么同一个人多次接受这个测验时,就应得到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成绩。
6.效度:一个测示。
7.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地研究,对智力或性格的了解越深,那么相应的两表也就越完善;另外一方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只有按照严谨、科学的程序编制的量表,才有可能有效而可靠的测量人们的心理品质。
4.神经冲动的化学回路:
(1)突触的组成部分: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突触传递的机制:神经元突起的兴奋冲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化学递质-递质经过突出间扩散-作用于突出后膜-突出后膜对Na+和K+等离子的通透性升高-产生局部兴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始端转为峰电位-产生扩布性兴奋-引起整个神经元及系统的兴奋。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观察法的定义: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系统地、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者自然观察法。
2.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出现;(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对象进行控制。
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一、心理的基本结构
1.认知: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近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2007-08-12 23:05:21|分类:ET- 教育技术|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⒉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⒊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1、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2、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
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1920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 ,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1868 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二、发展时期(1920~60 )弗洛伊德杜威维果斯基三、成熟时期(60~80 )布鲁纳罗杰斯四、完善时期(1980~ )布鲁纳 1994 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环境心理学笔记(北大版)第八章
环境心理学笔记(北大版)第八章第八章灾害、污染与行为拉扎勒斯和科恩在1977年区分了三种引起应激的事件:1、日常烦恼:指的是那些重复出现的小事--每天的工作,上课等;2、个人紧张性刺激:指的是发生在个人层面上的更加严格的威胁和损失,包括失恋,失业,及其他突然而严重的,需要人们作出很大努力去适应,而且会有许多人受影响的事件。
3、紧张性刺激:--灾害,是最主要的环境刺激因素。
★名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由自然力引起,不受人类控制。
强调的是灾难的后果。
对自然灾害的定义包括极端的天气,即冷、热、龙卷风、暴风雪、冰雹、暴风、季风等。
地震和火山喷发、泥石流以及雪崩也都是自然灾害。
简答-自然灾害的特征:自然灾害的特征有:突然性、不可预测性、不可控制和预测、剧烈的,破坏力极大。
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
另一个影响灾灾难严重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
如可能会影响到受害者反应的灾难的特征有:生命威胁、受伤、看到死亡、朋友的死伤、金钱物质损失、与家庭隔离,地区的准备工作,社会凝聚力等。
总之,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有时可以预报。
对自然灾难的研究难以开展的原因:P118原因是多种多样的:1、这些灾难仅在它们发生之后才能进行研究。
2、对控制组的选择。
我们选取谁来与地震和风暴的受害者相比?3、研究手段的问题,我们必须在灾难发生后,立即在混乱的条件下开展研究。
4、被试的选取也有问题,由于要立即开展研究,可能就无法随机选取被试,有时只能半随机或不考虑随机。
这可能导致数据没有代表性。
TX/简答-举例说明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灾难的知觉?影响对灾难知觉的重要因素包括危机效应、堤岸效应以及适应。
名词-危机效应:指的是在事件刚刚发生时,人们对它的意识和注意最为深刻,但是,很快在下次灾难到来之前就消失了。
如洪水到来之前很易被忽视,一旦来临,人们就会开始关注它,同时建立若于计划。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程笔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第8课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八课笔记知识回顾:皮亚杰基本内容发展的实质。
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发展的结构。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客体永恒性前运算阶段2-7岁1万物有灵论2自我为中心三山实验3 不可逆4不守恒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守恒、可逆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抽象逻辑思维影响发展的因素教育价值儿童不是小大人【解析】皮亚杰:1.提出了四个发展的结构:图式、同化(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平衡。
2.认知发展阶段论:重点考查前运算阶段。
四岁的小女孩送妈妈可爱的钱包,是以自我为中心。
3.影响发展因素。
在发展过程中,练习、社会性经验。
提出与外界环境达到平衡化。
二、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与教育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解析】维果斯基:1.基本内容。
2.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一)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与教育文化历史观1.低级心理机能2.高级心理机能一语言符号系统心理发展观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变化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最近发展区1.概念:儿童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2.启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解析】维果斯基:注重理论和学术,课本89页,一共五个观点,围绕发展和内化来进行的,重点掌握最近发展区,其他简单了解。
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历史的发展,受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在大的背景下,对理论的提出影响,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论。
发展会由低到高,出现了心里发展观。
既然要发展,外部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出现了内化学说。
在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解析】1.文化历史观:提出者是维果斯基(选择题)。
简单说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1)低级心理机能:人和动物都有,比如本能、情绪、感知和简单的攻击和防御功能。
(2)高级心理机能:人类独有的。
比如语言符号传递信息、情感。
以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的。
重点知道提出者是维果斯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第二节)
要求学生向别人解释问题的意思。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 老师提供几种看问题的角度、方式,让 学生再提供一些其它的理解角度。 引导学生思考平常物体的不平常的用途, 打破理解中的定势和功能固着。
2.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而不只是
所获得的最后答案。 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自言自语”,随 时说出自己头脑中所出现的全部想法。
引导学生运用反推法分析解决问题。 如果学生对自己错误的解答“振振有词” (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向学生看到反面的 证据,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陷入了僵局,暂 时没有任何思路,可以考虑暂时搁浅一下。
3.在问题解决之后: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决过程,看从这 个问题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对知识有什么新 理解。 思考这一问题的其它解法。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特别是让想法不同的学生相互“交锋”。
总之,一般性问题解决能力训练往往会
遇到以下几个问题:①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很多,很难决定训练的内容和方法;②在实
验室条件下的短期结果能否推演到学校和日
常生活情境中,能否有长期、稳定的效果;
③训练效果的普遍性。
三、具体领域的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
问题解决有一些共同的思路和策略,但 各种具体领域中的问题解决也需要某些特定 的策略和方法,所以,一些研究者主张结合 各门学科来培养具体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思路, 让学生掌握解决该类问题的原理和原则。在 不同学科领域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大致包括 两方面内容,一是该领域中典型的解决问题 的程序步骤及注意事项,二是解决问题时常 三)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是鲁宾斯坦编制的一
套供大学生使用的训练教程。它向学生提供
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工具,但有人证明这一教
人格心理学笔记--北师大许燕教授主编版
人格心理学笔记(完整版)1.人格心理学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2)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综合性3)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2.最初发现并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现象的是英,高尔顿3.人格研究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4.人格研究途径:人格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5.学习人格心理学意义:1)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6.人格理论向度:自由论-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分析论,遗传-环境论,可变性-不可变性,主观性-客观性,主动性-反应性,均衡性-不均性,可知性-不可知性7.人格理论原则:核心性原则,广博性原则,简约性原则,验证性原则,提示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8.影响人格理论因素:当时社会背景,学者本身经验,学者对人,社会,科学态度,有关学科发展情况9.人格理论价值:1)理论研究确定了一门学科框架2)理论对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3)理论对研究者思维起过滤作用。
局限:1)理论会限制思维开阔性与探新性2)以理论为先导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3)理论自身发展局限性。
如何认识:1)理论是人类思考工具2)人格心理学对理论偏重3)要敢于使用理论。
如何使用描述:1)描述2)解释3)预测1.真正人格心理学标志:1937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解释)2.人格: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性和一致性、连续性的自我。
3.人格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4.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1)人格理论研究交融趋势2)人格实证研究整合趋势3)人格功能完善化趋势4)人格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5)人格研究动态化趋势。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普通心理学经典学习笔记(北京师范大学彭聃龄版)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笔记 (4)
第四部分 心理测量学第1章 绪论心理测量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心理学和统计学理论为基础,论述各类心理与教育测量中的一般编制原理及实施、记分、解释的标准化方法。
第一节 心理测量的历史1. 法国医生艾思克罗首次提出了区别智力落后和精神病的方法:观察个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2. 实验心理学诞生于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
3. 第一个直接推动心理测量运动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
他于1884年创设“人类测量实验室”,是第一个大量系统地测量个别差异的尝试。
高尔顿还出版了《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研究》一书,提出了“测验”、“心理测量”两个术语。
4.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是心理测量史上另一位代表性人物。
他于1880年在《心理》杂志上发表了《心理测量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量第一次出现在心理学文摘中,文中主张,心理学应建立与实验和测量上,心理测量应有一个普遍的标准。
5. 比纳被认为是心理测量的鼻祖,他是发明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第一人。
1905年,与其助手编制了世界少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纳-西蒙量表。
6. 心理测量的蓬勃发展与应用(1)编制了一批操作测验,以宾特纳所编制的非文字量表为代表。
(2)编制出团体测验量表。
(3)多重能力倾向测验逐渐受到重视。
(4)传统的学校考试方法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
桑代克被公认为教育测验的鼻祖。
此后,第一个成套测验——斯坦福成就测验与1923年发表。
(5)心理测量另一个领域是对情感适应、人际关系、动机、兴趣和态度等人格特点的测量。
人格测验的先驱是克雷正林,它最早用自由联想测验来诊断精神病人。
最早的人格问卷是是武德沃斯编制的“个性资料调查表”。
1921年问世的罗夏克墨迹测验是投射测验的发端。
7. 我国心理测量发展的历史我国近代心理测量大于始于1914年。
1916年樊炳清首先介绍了“比纳-西蒙量表”,1918年俞子夷仿编“小学生毛笔书法量表”,这是我国最早的心理测验之一,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
心理学学习笔记(精选多篇)
心理学学习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心理学学习笔记这两天听了xx学院xx教授的《学校管理心理学》讲座,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这里我很赞成他提出的做个正常生活的人、克服自己的情绪化倾向这个问题。
卞教授说,人生活在世界上,世事纷繁,扰人之至,作为生命的个体,很容易导致性格解体现象。
也就是说,你的性格解体为另外的一个很陌生的性格类型,甚至你自己都不认识的那种类型。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克服性格中的情绪化。
他说,要克服情绪化,就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保健。
每个人要有自己的自我保健意识。
作为一个人,要知道被人接纳、认同是很高的境界,同时在这种境界中还要做到让别人觉得不是被服从的感觉,这是最高的境界。
我理解,就是要和别人愉快良性共处,被别人认同,但是不是为了达到让对方屈从于自己的目的,也就是每个人都要有平等待人的良好心态。
二是学会缓解压力。
卞教授说,每个人最好能规定每周或者每天的专门时间,是自己反思、发泄的时间,作为自己认知自己、调解自己的一种方式。
我也觉得,当一个人心情不快时,到野外走走,胡乱的唱唱歌,和大树、小草说说话,也都是能宣泄从而平静的好的方法。
缓解的宗旨就是先反思再调节。
三是建立运用社会支持系统。
他说,每个人都要行善,要有真心的朋友。
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要有人来诉说和支持。
卞教授说,这个问题要重视,要说,不要不好意思说,把什么都闷在心里对人是很不好的。
记得昨天看到一个小文段,就是说一个人的真诚方面的。
四是学会休闲。
卞教授说,一个人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要一味的去排除它,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可以去游玩、唱歌、钓鱼等,用这种方式去遗忘、淡化心里的烦闷。
五是科学用脑。
一个人不能无休止的用脑,大脑用多了,会造成心理的压迫和紧张感,这样对于人的心理影响就很大。
对于卞教授的说法,很多我是支持的。
作为一个人,在这滚滚的红尘中,很容易迷失、很容易消沉、很容易颓废,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有效解除烦恼的方法,个体就很容易情绪化,很容易走极端路线,很容易把事情做到成为不可调和得事情。
20XX年自学考试《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八章)-自学考试.doc
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没有好坏之分。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性格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以性格具有好与坏之分,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
性格结构分为四个大方面: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
自我意识[领会]人格的特性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复杂性5.功能性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一)知-情-意系统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大方面,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们都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但是每个人在这三大过程中却表现的千差万别,这种个体差异现象是人格的成分。
(二)心理状态系统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
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
(三)人格动力系统人格动力系统是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四)心理特征系统这一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
(五)自我调控系统这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上述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性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也是人格构成一个整体。
上述五种人格系统成分的独特结合,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人格。
气质类型(一)胆汁质脾气火爆,情绪爆发快,但难持久;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做事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二)多血质富有朝气;乖巧伶俐,惹人喜爱;情绪丰富而且外露(三)粘液质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表情平淡,情绪不易外露,但内心的情绪体验深刻;内刚外柔(四)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细腻而又持久,主导心境消极抑郁,多愁善感气质与性格的区别气质具有天赋性,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最新心理咨询师《认知心理学》笔记(第八章)_0
心理咨询师《认知心理学》笔记(第八章)第八章问题一、问题解决概述:1.问题的特征每个问题都包含着三个特征:⑴初始状态,它描述了问题开始时的情境;⑵目标状态,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人们达到目标状态;⑶障碍,它描述了一些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迈进有困难。
2.问题解决的步骤:①问题的确定②问题的定义和表征③策略形成④信息组织⑤资源分配⑥监控⑦评估。
3.简述理解问题的二个步骤:理解问题所需的第一个步骤是注意重要的或相关的信息,而忽视无关的材料;理解问题的第二个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如何表征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途径1、一种是算法,所谓算法是指迟早总会产生解决办法的方法。
一种叫做穷尽搜索的方法,就是一种算法。
使用这种方法时,人们会尝试一个问题的所有可能的答案。
2、一般来说,人们花在搜索答案上的时间,粗略地同问题空间的大小成比例。
问题空间是指,对于一个问题解决者来说,所出现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
通常,一个问题还可能有其它的解决办法。
然而,如果问题解决者没有意识到这些解决办法,那么,这些解决办法将不被包括在问题空间里。
问题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策略是手段-目的分析和类推。
3、手段-目的策略:手段-目的策略有两个重要成分。
首先,人们把问题分解成许多亚问题或较小的问题;然后,针对每个亚问题,人们尽力缩小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
手段-目的分析把问题解决者的注意集中在初始的问题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上。
小人与魔鬼问题及有关研究:Greeno研究了小人与魔鬼问题。
他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会停下来计划下几步移动的策略,而不是以一个固定的步调移动小人和魔鬼。
特别是第一步移动之前和另外两步关键的移动之前,人们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4.类推途径:问题同构:在小人和魔鬼过河测试中,如果将小人和魔鬼改成不同国家的居民,问题的性质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些有着同样的根本结构和解决办法,但细节不同的问题称作问题同构。
心理测量学笔记——备考北师大
心理测量学第一章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1)心理测量的定义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工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测量的基本要素参照点:在测量工作中,必须有一个量的起点,这个起点就叫做测量的参照点。
两种:绝对参照点,即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参照点。
划分“有无”的界限。
相对参照点,即以认为确定的零点为测量的起点。
人为主观规定的标准。
注:心理测量一般为相对零点;物理测量一般为绝对零点。
物理测量也有相对零点的情况,如温度、时间、海拔等。
单位:应具备两个条件:有确定的意义;有相等的价值。
(一般以标准差为单位)(3)测量的量表最低水平的测量量表,只是用数字代表事物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
名称量表:用数字指代个别事物。
类别量表:用数字指代事物的种类。
统计方法:百分比、次数、众数、X2检验。
顺序量表:次低水平的测量量表,不仅能够指代事物类别,而且能够表明不同事物类别的大小、等级或事物具有某种特征的程度。
既没有相等的单位,也没有绝对的零点。
不能进行代数运算。
心理测量量表一般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的。
统计方法: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
等距量表:较高水平的测量量表,不仅能够指代事物的类别、等级,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没有绝对的零点,是假定的相对零点。
统计方法: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系数、t检验、f检验。
比率量表:最高水平的测量量表,不仅可以知道测量对象之间的相差程度,而且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比例。
除了具有类别、等级、等距的特征外,还具有绝对的零点,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统计方法: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系数、t检验、f检验、几何平均数、变异系数。
2.心理测量的特征与分类(1)心理测量的特征间接性:只能通过一个人对测验项目的反应来推论出他的心理特质。
相对性:测量就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由此测得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兴趣的大小等,都是与所在团体的大多数人的行为或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家及主要贡献
姓名国籍贡献
华生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斯金纳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A.弗洛伊德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克莱因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艾里克逊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奈塞尔1967年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布鲁德曼对大脑皮层进行了分区
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清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韦伯德国韦伯定律:K=⊿I G.费希纳德国对数定律:P=K lg I
S.S.斯蒂文斯美国乘方定律:P=KI
n
休伯对视觉感受野进行了研究威塞尔对视觉感受野进行了研究
托马斯·扬英国1820年假定,在人的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色觉三色理论
赫尔姆霍兹(1)1856年设想了三条不同的光敏感曲线;色觉三色理论
(2)提出听觉的共鸣理论
黑林1874年提出了色觉的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赫尔维奇和詹米逊1958年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作用理论。
冯·贝克亚西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听觉的行波理论
汉斯·伯格发明了脑电图仪
斯佩里关于裂脑人的研究大大促进了意识的研究和思考
马斯洛(1)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2)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罗杰斯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彻里用实验方法研究主义的选择作用:左右耳听两个材料,追随耳记住了,非追随耳没有记住
布鲁德班特1958年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性理论:过滤器理论
格雷1960年的实验,为衰减器理论提供依据:非追随耳也参与了信息加工
特瑞斯曼1960年提出衰减器理论
多伊奇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后期选择理论约翰斯顿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多阶段选择理论海因兹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多阶段选择理论
拉希里最早提出了关于记忆神经生理机制:人的大脑皮层非定位说
图尔文(1)提出关于记忆生理机制的SPI理论,就是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框架中。
(2)利用在人作业和词干补笔研究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存时间。
艾克尔斯澳大利
亚
刺激的连续作用可以使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变化
艾宾浩斯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先快后慢
罗格德研究了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
加考比在研究中发现,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但是不影响外显记忆。
拉·毕汉在一项脑成像的研究中,证明了表象和视觉知觉可能具有相同的脑机制。
布鲁纳利用人工概念的方法研究了概念的形成
武德沃斯提出三阶段推理,关于前提形成的“气氛”对结论的影响
查普曼认为人们的推力是合乎逻辑的,三段论中出现的错误不是因为气氛造成的,而是错误地理解前提
约翰逊-莱尔德人们推理的过程就是创建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
休腾洛切尔线形推理
克拉克线形推理
桑代克美国最早提出用实验法研究问题解决
莫瑞把需要分为五类:原始与从属、集中与弥散、反应性与前反应、显露与潜伏、效应、过程与活动方式
耶斯基耶斯基-多得森法则:动机与效率成倒“U”形曲线
多得森耶斯基-多得森法则:动机与效率成倒“U”形曲线
托尔曼将期待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或反应和刺激的联系
海德对归因提出了“控制点”的理论,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维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把“稳定性”作为内、外因之外的维度
班杜拉对于动机的认知理论,提出了自我功效理论:自我功效高低直接决定着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
尼克尔斯20世纪70年代将成绩目标概念引入动机领域德韦克20世纪70年代将成绩目标概念引入动机领域
詹姆士美国情绪是身体变化的知觉,是内脏器官和骨骼活动在脑内引发的感觉,提出情绪的“詹姆士-兰格理论”
兰格丹麦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提出情绪的“詹姆士-兰格理论”
康南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系统,而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美国提出情绪“评定-兴奋”学说
伊扎德认为情绪特征主要来源于个体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迈尔将“情绪智力”氛围四个方面
斯皮尔曼英国提出能力的双因素说
塞斯顿美国提出能力的七因素说
加德纳美国提出能力的另外其中因素说
吉尔福特美国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内容、操作和产物斯滕伯格美国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比奈1905年,制定了第一个智力测量表:比奈-西蒙量表
西蒙1905年,制定了第一个智力测量表:比奈-西蒙量表
推孟美国对“比奈-西蒙量表”进行了修改,制订了“斯坦福-比奈量表”,提出比率智商理论
韦克勒斯美国提出“离差智商”理论,制订了韦氏智力量表
奥尔波特提出人格的特质理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中心和次要特质
卡特尔提出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分为四个层次,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16种特质。
(1)提出人格三因素模型:外倾性、神经质、
艾森克精神质
(2)人格整合理论的代表人物
塔佩斯发现了人格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
特里根提出了人格的七因素模型:正情绪性、负价、正价、副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
佛兰克·法利美国提出人格的单一类型理论,T型人格
福利曼关于人格的“A-B型人格理论”
罗斯曼关于人格的“A-B型人格理论”
荣格瑞士关于人格的“内-外倾人格理论”
巴甫洛夫俄罗斯把人格划分成四种
斯普兰格德国人格的性格类型说,把人格划分为六种类型威特金人之风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卡根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沉思和冲动
达斯根据脑功能研究,区分了同时性和继时性两种认知风格
沃尔森美国提出时间取样观察策略
艾思克罗法国首先提出了区分智力落后和精神病的方法
冯特德国实验心理学创始人,1884年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是“人类测量实验室”
高尔顿英国第一个推动心理测量运动的学者
比纳心理测量的鼻祖
桑代克教育测验的鼻祖
武德沃斯编制了最早的人格问卷“个性资料调查表”
罗夏克墨迹测验是投射测验的发端
推孟1916年修订的斯—比量表中采用了智商的概念
桑代克1926年指出,智力结构包括抽象智力、具体智力和社会智力
斯皮尔曼1904年提出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论
瑟斯顿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
弗农英国1960年提出智力结构的层次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美国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型
希莱辛格美国智力结构的二维结构模型
古特曼美国智力结构的二维结构模型
陆志韦中国1924年制定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吴天敏中国1982年中国比纳测验
普莱尔德国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理论
艾里克森美国精神分析医生,提出了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华生美国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夸大环境对发展的作用
斯金纳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操作性或宫举行条件反射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班杜拉行为主义学派,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维果斯基苏联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皮亚杰瑞士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分为四个阶段
斯滕伯格提出智力成分的三成分理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凯斯将个体的心理趋于分成储存空间和操作空间
格赛尔美国对儿童动作发展进行了长期追踪,编制了儿童发展量表双生子爬梯实验
吉卜森婴儿视崖实验
乔姆斯基婴儿语言的转换生成说
阿尔波特认为婴儿语言是对称人言语的模仿,是简单的翻版,模仿说
托马斯、切斯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个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鲍比尔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个阶段艾斯沃斯将婴儿的依恋分委三个类型艾斯沃斯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个阶段霍尔游戏的复演说
席勒-斯宾赛游戏精力过剩说
彪勒游戏机能快乐说
格罗斯游戏生活准备说
博伊千克游戏的成熟说
桑代克《教学心理学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基础
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加涅1943年提出原理教学的步骤杜威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