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一下册地理《极地地区》人教版教案两篇

初一下册地理《极地地区》人教版教案两篇

初一下册地理《极地地区》人教版教案两篇初一下册地理《极地地区》人教版教案两篇极地地区是指地球的两极,即南极和北极。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中心,周围濒临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洲。

南极地区:以南极洲为中心,周围濒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

下面是本文库为大家整理的初一下册地理《极地地区》人教版教案两篇。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南北两极特殊位置、范围。

运用资料认识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2.举例说出极地地区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3.了解极地科考意义和我国主要考察站。

了解极地环境保护,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特殊的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感受企鹅和北极熊的生活环境。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极地地区,板书第五节极地地区(二)新课:以丁丁去极地考察为线索,让学生认识极地地区。

一、知识储备--认识极地地区1展示.南北极地区图,请同学们找出两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及周围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地区是指以南的地区,以为主,被哪三大洋包围,北极地区是指以北的地区,以为主,被哪三大洲包围,北极圈穿过世界最大的岛是。

)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是高纬度地带,接受的热量少,是地球上的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过渡:因为特殊的纬度位置使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更为独特,板书独特的自然环境二、极地探险--独特自然环境1.读课本48页两则资料,结合地图请同学们说说北极地区对未来交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被三大洲所包围,是北美洲到亚洲和欧洲的空中捷径。

2.读课本48页,结合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引导:南极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冰层厚度2000米,周围的海洋上有冰山,冰山是陆地上的冰川断裂下滑漂浮在海面的冰川。

是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料,具有:冰雪高原:之称。

3.读课本48页,根据图中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酷寒,干燥,列风。

引导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仍有生命存在,说出最代表的动物是什么4读课本资料,分析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引导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周围被三大洲包围,受海洋的影响,气温比南极高,降水比南极多,风速比南极小。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一章,主要介绍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利用。

本章内容较为丰富,包括极地地区的概况、南极洲和北极洲的自然环境、极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增强对极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这一较为特殊的地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对于环保意识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极地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掌握南极洲和北极洲的基本情况,认识极地资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极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环保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难点:极地资源的开采和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极地地区的情况。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特点和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相关问题,准备小组讨论的主题。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南极洲和北极洲的自然环境,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一)冰雪覆盖的地区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3)了解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3)运用地图和遥感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关注;(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极地地区的概述(1)极地地区的定义及地理位置;(2)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3)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2. 第二课时: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1)生物资源:鱼类、鲸类、海豹等;(2)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3)其他资源:冰雪资源、旅游资源等。

3. 第三课时: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1)极地生态系统的特点;(2)典型动物:企鹅、北极熊等;(3)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及保护措施。

4. 第四课时: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1)探险和科学研究:历史及现状;(2)极地考察站的建设及作用;(3)极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 第五课时:极地地区的国际合作(1)国际组织:南极条约组织、北极理事会等;(2)国际合作的重要性;(3)我国在极地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相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实例讲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和价值;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极地地区基本知识的掌握;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及问题解决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极地地区》专题教材;2. 图片资料:极地地区风光、动物、考察站等图片;3. 视频资料:极地地区的纪录片、科考实况等;4. 网络资源:相关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极地地区》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的内容,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利用。

本章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了极地地区的气候、动植物、冰川以及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提高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极地地区的认识相对较少,对极地地区的特点和价值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可能对极地地区的动物和景色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掌握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认识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利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3.分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地图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初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两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相关图片和资料说出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加以比较。

3、举例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读图说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其成因中国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两个朋友——企鹅、北极熊二、探究过程(一)感受极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初步感知】:从图片中,你能看出的他们生活环境什么样的?——课件展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的风光等图片,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冰雪覆盖的世界。

承转:冰雪广布是两极地区特有的地表景观。

看到冰雪,大家自然联想到气候的寒冷,那么,到底冷到什么程度?除了冷还有哪些气候特点?【资料感知】学生运用手中的资料分析两极气温、降水、风的特点,并加以比较。

——学生展示(教师出示相应的课件:)①课件出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某地气温曲线图,学生指图讲解两极地区的气温特点——师生共同评价总结:两地区都是终年严寒,南极更加寒冷。

②课件出示两极地区降水的材料,学生分析——两极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南极更干燥,人们称南极地区为“白色沙漠”。

(师追问):南极地区全年降水稀少,为什么还会形成厚厚的冰层,成为冰雪高原呢?——师生交流并总结:虽然降水稀少,但由于气候严寒,降水大多以冰雪的形式储存下来,日积月累,冰层平均厚度高达2000多米。

③学生谈对两极地区气候特点----风的认识,教师点拨:两极地区多大风,尤其是南极地区素有地球上的“风库”之称。

初中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极地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2. 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并能够比较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3. 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3. 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方向判断。

2. 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比较。

教学准备:1. 地图和景观图片。

2. 相关资料和文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

2. 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二、探索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解释南极和北极的位置和特点。

2. 展示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3. 学生练习在地图上指出南极和北极的位置。

三、研究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10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如极端寒冷的气温、长时间的极昼和极夜等。

2. 展示极地地区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总结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10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作为科学考察的重要场所,介绍科学家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工作。

2. 强调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讨论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极地地区的建议。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对人类的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极地地区。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极地地区的考察活动,如参观极地博物馆或观看极地动物展览。

2. 让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极地地区的科研项目,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和地理条件。

2. 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

3. 理解极地地区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4. 了解极地地区的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

5.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科书、地图、图片、视频等。

2. 实物展示:植物标本、动物标本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入本节课的话题,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位置和特点。

Step 2 探究教师与学生讨论极地地区的特点和地理条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极地地区的气候如何?地理条件有何特点?2. 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如何形成?与其他地区有什么不同?3. 极地地区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何影响?Step 3 学习教师利用教材或多媒体展示极地地区的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Step 4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进行详细研究。

每个小组需要收集有关该动植物的信息,并进行展示。

Step 5 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极地地区的特点有哪些?2. 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如何形成?3. 极地地区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何影响?4. 极地地区的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情况如何?Step 6 拓展活动教师布置拓展活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搜索互联网等途径深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写一篇短文或制作海报。

Step 7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学生练习册中与极地地区相关的题目。

Step 8 辅导与评价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辅导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极地地区》篇1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要求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

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科研事业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地球的两极:南极和北极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2.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鱼类、海洋哺乳动物、鸟类等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淡水资源:冰川和冰盖3.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探险和考察活动科学研究:地质、生物、气候等领域资源开发:渔业、矿产、淡水等4. 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我国极地考察的历史和现状我国极地考察的成果和贡献我国极地考察的挑战和展望5. 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国际合作与法律法规:南极条约、北极理事会等我国的极地保护政策与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我国极地考察的历程和成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资源和人类活动;案例分析法:分析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案例;调查访问法: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小组讨论法: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地图:展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视频:播放极地考察纪录片,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情况;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极地地区的最新研究动态。

极地地区的教案

极地地区的教案

极地地区的教案【篇一: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345【篇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访谈的形式汇报、整合问题。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展示、交流。

2、反馈(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汇报、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调查、汇报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处理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难点: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汇报、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教学方法访谈教学方法课前准备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准备:1、将两极地区分为“自然概况”、“自然资源”、“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专题。

2、两个小组(男、女)分别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整理,并选出两名学生代表,做为主持人,各小组做好汇报顺序和形式的安排。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精品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精品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精品《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

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

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因此,本节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

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看,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整合地图信息的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图表、文字材料……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探寻出极地地区的区位因素。

从学习热情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差异和资源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3:10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3:10  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3【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按照课程标准规定,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

这是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此外,极地地区是指遥遥相对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两个地区,他们在未来交通中的意义更为突出。

本节教材共设置三个子目:“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

从整体思路看,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科考装备导入,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突出极地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主线清晰,重点突出,时代感强。

【活动目标】1.阅读地图指出两极地区的范围,并能比较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异同,说明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说出对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在地图上找出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

3.理解加强极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1、认识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知道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学习难点】1、认识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2、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法指导】比较法、图示观察法、归纳总结法。

【活动过程】导入介绍极地多媒体播放《非诚勿扰2》视频片段,思考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宝宝呢?师: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宝宝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极地地区(板书)。

(承转)首先有请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企鹅和北极熊。

(展示图片)他们的人物形象是咱们班这位同学。

请自我介绍一下。

这两位同学将带领我们一起学习这节课。

企鹅以其南极绅士的形象成为QQ的代言人。

它不仅注册了QQ号,而且开通了微博、QQ日志、QQ空间,而且还创建了极地地区交流群。

同时还邀请北极熊加入QQ好友、两人开始聊天,主要围绕三个话题:话题一:介绍极地家园;话题二:考察极地家园;话题三:保护极地家园。

首先,我们先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生:因为北极熊生活在南极,北极熊生活在北极。

师生互动观察图片,两位同学(企鹅和北极熊的人物形象)分别介绍自己。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篇1:极地地区地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3、理解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二)能力目标:1、学会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2、能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三)情感目标: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重点、难点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思路根据教材内容,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基础知识: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包括的范围,以及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两极地区主要的自然资源;第三部分由于人类的到来必然对两极地区造成破坏,因此要保护极地地区。

教学过程展示“南极考察图片”,提问:“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想不想去?”情境创设假如你是一位将要赴两极地区进行考察的科学家,你需要了解有关极地地区的哪些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将全班每四个人分成一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回答最好的一组给予鼓励。

教师讲述首先需要对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展示图片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去掉极点)学生活动学生试着自己判断哪一幅是南(北)极地区;并且讨论归纳其不同特点: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周围被大陆所包围;南极地区主要是大陆,周围被海洋所包围。

学生活动在老师带领下,在北极地区图上找出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北极地区所包括的范围(注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图跟平时所看到的不一样,这幅地图是从极点上空来看的,它有弧线和射线,弧线代表纬线,射线代表经线)板书 1、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范围教师小结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地区,是指北纬66.5度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教师提问在图上,北极地区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北极点,它的时间如何?在这一点上每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板书 2、北极点教师提示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等,那么在经线相交的地方,时间该如何来计算呢?学生思考略情感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了?”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极地地区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答案。

例如:“极地地区有哪些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个关于极地地区的任务。

例如:制作极地地区的手抄报、PPT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保护极地环境的意识。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3)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成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数据,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3)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南极和北极的位置、特点及分布;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端寒冷的气温、降水稀少、风速大;3.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种类;4.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可再生能源等;5.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科学考察、资源开发、旅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3)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地图、图片、资料、数据、视频等;2. 学具:笔记本、笔、小组合作讨论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3)阐述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课前调查成果,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2)小组合作讨论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4. 案例分析:(1)介绍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成果;(2)分析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本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地理知识基础薄弱,对于远程地区的认知有限。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极地地区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现象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极地地区为例,分析其特点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视频资料: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动物、人类活动等。

2.PPT课件:介绍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学习资料:关于极地地区的文章、报道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美丽和神秘。

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介绍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特殊现象和人类活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极地地区,分析其特点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及差异。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极地相关地图和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阅最新优秀的教学资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学习《极地地区》的教材内容,感悟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白色星球》、《帝企鹅日记》片段剪辑。

教师: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他们分别生活在世界的什么地方?
学生:北极熊、企鹅。

分别生活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陌生的学习区域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师:我们把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统称为极地地区。

2012年9月27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凯旋。

2014年4月15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凯旋。

教师:今天我们就继承前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探险精神,一起随着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分别是南极考察队和北极考察队。

设计意图:结合中学生好奇心重和求知欲强等身心发展特点,以模拟科考的形式展开学习,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教师:在去考察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哪些相关问题呢?
学生:要了解考察地的自然环境、需要准备的物品、确定考察的时间、去考察的目的以及考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教师:大家说的非常好。

物质和知识的准备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考察地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1.分别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位置和范围图,请同学们从图中找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2.请两队学生比较南北两极位置的异同。

(从纬度和海陆分布的异同方面略作提示)学生:南极地区主要分布的是陆地(南极洲),周边环绕着海洋。

北极地区主要分布的是海洋(北冰洋),周边环绕着大洲。

教师:两极的位置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必然对两极地区的气候、生物等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在两极考察,判别方向是必备的生存技能,我们以南极地区为例。

教师总结:南极点的位置和指向:四面朝北(即四面一方);经线指示南北向,纬线指示东西向,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以南极为中心点,有“内南外北、顺东逆西”的定向法则。

提示:北极地区的方向和南极地区相反。

设计意图:把知识落实到图上,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读南极地区方位图,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采用一步步深入提问的办法引导学生辨别方向,培养了学生阅读方位投影图的能力。

教师:在启程之前我们所需要准备的物品有哪些?
学生:服装、食品、定位仪、破冰船……
教师:一切准备就绪,让我们坐上中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一路进发,到极地亲手插上我们鲜艳的五星红旗吧!
教师:在船上,热心的船长告诉我们,去南极考察,最好的时间是北半球的冬季,去北极考察,最好在北半球的夏季,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极地地区的夏季即暖季,又有极昼现象,是人们考察活动的最佳时机;而且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教师:我们的船一路往北开,在极地地区,我们看到了北极迷人的自然景观。

随后,考察船转换航向,一直往南开,最终看到了这块被冰雪覆盖的白色世界──南极洲,瞧,可爱的企鹅正向我们走来······
教师:两极地区永恒的基色是什么?最普遍的景观是什么?
学生:白色,冰雪覆盖。

教师: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字──冷。

极地地区为什么这么寒冷呢?试着从纬度位置、地势等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学生: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教师:阅读课文和有关材料,合作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
学生分析归纳:两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区域,而南极地区比北极还要冷。

教师总结:南极地区三大气候特征:酷寒(“世界寒极”)、干燥(“白色沙漠”)、大风(“风库”)。

北极地区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

设计意图:通过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分别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讨论和思考,最后汇报。

小组活动和集体讨论相结合,学生能够充分地思考,在比较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教师: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适合人类居住吗?(不适合)可是,迄今为止,以南极为例,已有20多个国家建了150多个科学考察站,还有许多国家甚至对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南极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科学考察的极好环境,这都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那么,我国的极地考察又进展的如何呢?
教师: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
学生: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自学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师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极地科考的热情。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教师: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考察者的到来,也给寂静而洁白的南极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危机。

打开今天的《企鹅日报》,我们触目惊心地看到了这些栏目。

教师: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南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

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
学生: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和平利用,科学考察。

教师: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

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在1991年国际上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学生:齐读《南极条约》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感性图片,使抽象的思想教育变得真切、直观、触目惊心,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介绍相关条例的实行,让学生感悟两极地区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师:课后,请大家关注并搜集我国及全球各国和平利用极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关信息,张贴在班级信息栏上,供我们下次课堂上互相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