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精品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一)冰雪覆盖的地区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3)了解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3)运用地图和遥感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关注;(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极地地区的概述(1)极地地区的定义及地理位置;(2)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3)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2. 第二课时: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1)生物资源:鱼类、鲸类、海豹等;(2)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3)其他资源:冰雪资源、旅游资源等。
3. 第三课时: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1)极地生态系统的特点;(2)典型动物:企鹅、北极熊等;(3)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及保护措施。
4. 第四课时: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1)探险和科学研究:历史及现状;(2)极地考察站的建设及作用;(3)极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 第五课时:极地地区的国际合作(1)国际组织:南极条约组织、北极理事会等;(2)国际合作的重要性;(3)我国在极地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相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实例讲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和价值;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极地地区基本知识的掌握;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及问题解决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极地地区》专题教材;2. 图片资料:极地地区风光、动物、考察站等图片;3. 视频资料:极地地区的纪录片、科考实况等;4. 网络资源:相关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极地地区》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的内容,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利用。
本章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了极地地区的气候、动植物、冰川以及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提高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极地地区的认识相对较少,对极地地区的特点和价值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可能对极地地区的动物和景色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掌握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认识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利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3.分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地图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初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极地地区初中教案
极地地区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2.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 掌握两极地区的气温特点和资源分布。
4. 培养对极地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气候的特点和影响。
3. 极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方向判断。
2. 极地气候和环境的差异分析。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图片资料。
2. 气温图表和相关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极地地区有什么特殊之处?二、探索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展示极地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 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特点,如极昼极夜现象等。
三、研究极地气候的特点和影响(10分钟)1. 展示极地气温图表,引导学生分析极地气候的特点。
2. 讲解极地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探讨极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0分钟)1. 展示极地资源的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了解极地资源的丰富性。
2. 讨论极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极地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宣传海报、撰写倡议书等。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组织代表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极地环境保护的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通过分析气温图表和数据,让学生掌握极地气候的特点和影响,通过探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和专家讲座,增加学生对极地环境保护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理解。
【精】《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两课时全(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在图中正确指出两极的位置和范围。
分析两极的气候特征。
知道两极地区各自的代表动物。
学会如何在两极地区判断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资料和图片资料,分析、对比两极地区的自然和气候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初步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积极探索地理事物的兴趣,促进地域的研究和发展。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自然地理位置和代表动物。
两极地区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资料分析法、对比学习、教师讲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地球南北两端,有两个十分特殊的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合称为极地地区。
同学们,你对两极地区了解多少呢?你会判断两极地区地球自转的方向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两极地区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一)独特的自然环境1.位置与范围(1)南极地区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
读南极地区图,说出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
(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南极地区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2)北极地区北极地区位于北极圈以北。
读北极地区图,说出环绕北冰洋各大洲的名称。
(北美洲、亚洲、欧洲)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2.气候(1)南极地区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即使在暖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也十分寒冷。
“冰雪高原”: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
独特的自然景观——冰山:南极大陆附近海面上漂浮的冰山是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它是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漂浮入海形成的。
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上的冰山约有一万多立方千米。
气候特征酷寒----寒季时,南极内陆的气温一般在-70°C~-40°C之间;暖季时,南极内陆的温度也在-34°C~-20°C之间。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两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相关图片和资料说出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加以比较。
3、举例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读图说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其成因中国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两个朋友——企鹅、北极熊二、探究过程(一)感受极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初步感知】:从图片中,你能看出的他们生活环境什么样的?——课件展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的风光等图片,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冰雪覆盖的世界。
承转:冰雪广布是两极地区特有的地表景观。
看到冰雪,大家自然联想到气候的寒冷,那么,到底冷到什么程度?除了冷还有哪些气候特点?【资料感知】学生运用手中的资料分析两极气温、降水、风的特点,并加以比较。
——学生展示(教师出示相应的课件:)①课件出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某地气温曲线图,学生指图讲解两极地区的气温特点——师生共同评价总结:两地区都是终年严寒,南极更加寒冷。
②课件出示两极地区降水的材料,学生分析——两极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南极更干燥,人们称南极地区为“白色沙漠”。
(师追问):南极地区全年降水稀少,为什么还会形成厚厚的冰层,成为冰雪高原呢?——师生交流并总结:虽然降水稀少,但由于气候严寒,降水大多以冰雪的形式储存下来,日积月累,冰层平均厚度高达2000多米。
③学生谈对两极地区气候特点----风的认识,教师点拨:两极地区多大风,尤其是南极地区素有地球上的“风库”之称。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极地地区》篇1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要求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
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科研事业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地球的两极:南极和北极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2.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鱼类、海洋哺乳动物、鸟类等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淡水资源:冰川和冰盖3.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探险和考察活动科学研究:地质、生物、气候等领域资源开发:渔业、矿产、淡水等4. 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我国极地考察的历史和现状我国极地考察的成果和贡献我国极地考察的挑战和展望5. 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国际合作与法律法规:南极条约、北极理事会等我国的极地保护政策与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我国极地考察的历程和成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资源和人类活动;案例分析法:分析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案例;调查访问法: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小组讨论法: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地图:展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视频:播放极地考察纪录片,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情况;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极地地区的最新研究动态。
极地地区的教案
极地地区的教案【篇一: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345【篇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访谈的形式汇报、整合问题。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展示、交流。
2、反馈(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汇报、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调查、汇报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处理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难点: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汇报、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教学方法访谈教学方法课前准备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准备:1、将两极地区分为“自然概况”、“自然资源”、“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专题。
2、两个小组(男、女)分别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整理,并选出两名学生代表,做为主持人,各小组做好汇报顺序和形式的安排。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教学设计3:10 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3【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按照课程标准规定,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
这是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此外,极地地区是指遥遥相对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两个地区,他们在未来交通中的意义更为突出。
本节教材共设置三个子目:“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
从整体思路看,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科考装备导入,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突出极地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主线清晰,重点突出,时代感强。
【活动目标】1.阅读地图指出两极地区的范围,并能比较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异同,说明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说出对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在地图上找出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
3.理解加强极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1、认识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知道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学习难点】1、认识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2、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法指导】比较法、图示观察法、归纳总结法。
【活动过程】导入介绍极地多媒体播放《非诚勿扰2》视频片段,思考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宝宝呢?师: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宝宝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极地地区(板书)。
(承转)首先有请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企鹅和北极熊。
(展示图片)他们的人物形象是咱们班这位同学。
请自我介绍一下。
这两位同学将带领我们一起学习这节课。
企鹅以其南极绅士的形象成为QQ的代言人。
它不仅注册了QQ号,而且开通了微博、QQ日志、QQ空间,而且还创建了极地地区交流群。
同时还邀请北极熊加入QQ好友、两人开始聊天,主要围绕三个话题:话题一:介绍极地家园;话题二:考察极地家园;话题三:保护极地家园。
首先,我们先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生:因为北极熊生活在南极,北极熊生活在北极。
师生互动观察图片,两位同学(企鹅和北极熊的人物形象)分别介绍自己。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篇1:极地地区地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3、理解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二)能力目标:1、学会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2、能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三)情感目标: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重点、难点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思路根据教材内容,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基础知识: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包括的范围,以及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两极地区主要的自然资源;第三部分由于人类的到来必然对两极地区造成破坏,因此要保护极地地区。
教学过程展示“南极考察图片”,提问:“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想不想去?”情境创设假如你是一位将要赴两极地区进行考察的科学家,你需要了解有关极地地区的哪些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将全班每四个人分成一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回答最好的一组给予鼓励。
教师讲述首先需要对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展示图片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去掉极点)学生活动学生试着自己判断哪一幅是南(北)极地区;并且讨论归纳其不同特点: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周围被大陆所包围;南极地区主要是大陆,周围被海洋所包围。
学生活动在老师带领下,在北极地区图上找出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北极地区所包括的范围(注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图跟平时所看到的不一样,这幅地图是从极点上空来看的,它有弧线和射线,弧线代表纬线,射线代表经线)板书 1、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范围教师小结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地区,是指北纬66.5度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教师提问在图上,北极地区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北极点,它的时间如何?在这一点上每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板书 2、北极点教师提示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等,那么在经线相交的地方,时间该如何来计算呢?学生思考略情感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了?”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3)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成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数据,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3)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南极和北极的位置、特点及分布;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端寒冷的气温、降水稀少、风速大;3.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种类;4.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可再生能源等;5.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科学考察、资源开发、旅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3)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地图、图片、资料、数据、视频等;2. 学具:笔记本、笔、小组合作讨论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3)阐述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课前调查成果,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2)小组合作讨论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4. 案例分析:(1)介绍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成果;(2)分析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兴趣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
2、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极地地区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使学生对极地地区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展示极地地区的位置、地貌、气候等特征,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和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极地考察案例,加深学生对极地科学考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图片或视频,如极光、冰山、企鹅、北极熊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程度,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结合世界地图,指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强调南极地区主要是南极洲及其周边海域,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及其周边陆地。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南极点、北极点、南极圈、北极圈,加深对极地地区位置的认识。
(2)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①气候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如寒冷、干燥、大风等。
分析极地气候寒冷的原因,如高纬度、太阳辐射少、冰层反射阳光等。
②地形展示极地地区的地形图片,介绍南极地区以高原为主,被称为“冰雪高原”;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有众多的岛屿和浮冰。
③资源介绍极地地区丰富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煤、铁等)、生物资源(企鹅、北极熊、海豹等)、淡水资源(大量的冰川)等。
极地地区精品教学设计课件
《极地地域》教课方案【本节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两极地域的地点范围、天气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鉴别方向;在空白图上能正确填出南极洲濒临的三大洋和相临较近的大洲,及当前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观察站的地点及名称,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有关资料,总结概括两极地域天气特色。
能力目标1.掌握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域地点特色的方法。
2.利用图片和有关资料,总结概括两极地域天气特色。
3.利用两极地域气温图表,划分两极天气特色。
感情价值目标感觉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研究的精神,并加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域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感情。
【本节教课要点和难点】要点: 1、极地地域的范围2、独到的自然环境3、《南极合约》主要内容4、在极地进行科学观察的意义难点: 1、为何南极地域均匀气温比北极地域低得多。
2、我国南极科考站的名称和地点。
(第 1 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同学供给南极和北极的图片并制成演示文稿;由8位同学编写小品《八仙过海到南极》。
教课器械:多媒体设施、南北极地图教课课件:反应南极和北极自然景观的图片。
【教课方法】启迪式讲解、体验式教课法【教课过程】一、教课活动从复习原有知识下手,在教材供给的北极地域地图和南极地域地图上描出南北极圈,这样极地的范围、包含的地域就了如指掌了。
需要学生认真察看的是:1. 让学生找出南北极圈的纬度(南北纬66.5 °)。
2.站在北极点、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不一样的。
3.在北极点的前后左右方向都是南方,而南极点的前后左右方向都是北方。
4.北极地域中心为大海—北冰洋,南极地域中心为陆地—南极大陆。
二、在小品《八仙过海到南极》中,学生主要介绍南极地域独到的自然环境,如:天气特色—严寒、烈风、暴雪;冰雪高原;白色荒漠等。
在表演时学生尽可能用风趣的语言来表达,使同学对南极的自然环境有初步的认识。
同时利用学生收集到的南北极图片、教材中的阅读资料“穿越南极” ,把这类认识引向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
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
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因此,本节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
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看,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整合地图信息的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图表、文字材料……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探寻出极地地区的区位因素。
从学习热情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差异和资源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难点:
①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②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查异。
③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2、多媒体展示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SMART 软件
二、教学过程
(二)、板书设计
位置
南极地区: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洋
范围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核心,包括周边沿岸陆地
南极地区
库
自然环境北极地区:温度很低,降水比南极多
南极地区:企鹅
北极地区:北极熊
极地科学考察:科学价值、科考站、时间
极地保护在行动:问题条约
课后探究:
比较两极地区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方面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