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康熙皇帝的不足
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
整顿吏治:康熙 皇帝整顿了吏治, 打击了贪污腐败, 提高了政府的效 率和公信力。
康熙皇帝的文化贡献
重视教育,推广儒学
编纂典籍,整理文献
推动艺术发展,支持文人 创作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引进 西方科学知识
康熙皇帝的经济举措
重视水利建设,提高农 业产量
推行“永不加赋”政策, 减轻农民负担
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 进经济繁荣
文化上:康熙皇帝推崇儒家文化,注重教育发展,建立了许多学校和 图书馆,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
军事上:康熙皇帝加强了边疆防御,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改革,提高 了军队的战斗力和装备水平。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对世界的影响
推动文化交流:康熙皇帝支持西方传教士来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扩大中国影响:康熙皇帝的稳定统治和强大国力,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高。 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康熙皇帝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康熙皇帝的统治时期,是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段时期。
康熙皇帝的历史地位和评价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如何看待历史进程等。
05
康熙皇帝的评价
章节副标题
康熙皇帝的历史地位
清朝的奠基人:康熙皇帝在位 期间,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为 后来的盛世打下了基础。
文化繁荣的推动者:康熙皇帝 重视文化教育,推动了清代的 学术繁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
康熙皇帝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康 熙 皇 帝 的 生 平 03 康 熙 皇 帝 的 功 绩 04 康 熙 皇 帝 的 影 响 05 康 熙 皇 帝 的 评 价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6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一、少年天子康熙帝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出生于1654年,8岁登基,14岁开始亲政,他志向远大,聪明好学,对中外文化均有研究。
二、巩固统一1.平定“三藩”(1)原因:清初,“三藩”割据势力对国家统一构成了威胁。
(2)措施:1673年,三藩反叛,康熙用剿抚并行的策略,历时八年,取得平定“三藩之乱”的胜利。
归纳总结康熙初年面临的矛盾(1)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中国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3)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
(4)民族矛盾(满族与汉族)。
历史评价平定三藩叛乱,消除了大一统国家潜伏的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也有助于消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
2.收复台湾(1)原因:郑氏政权以台湾为根据地,坚持抗清,使东南沿海地区政局不稳定。
(2)过程:在招抚失败后,用武力收复了台湾。
(3)管理: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并实施了“展界开海”和轻税政策。
(4)意义:①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②从此,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3.抗击沙俄(1)原因:17世纪中叶,沙俄侵扰黑龙江流域,并修筑据点,对中国的东北边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过程:①康熙亲政后,开始采取“永戍黑龙江”的方法,积极为抗击沙俄侵略做准备。
②1685年至1686年,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沉重地打击了俄国军队。
(3)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思维点拨抗击沙俄的入侵,在性质上是一场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争。
《尼布楚条约》的平等协商签订,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
三、对康熙帝的历史评价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执政期间开疆拓土,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军,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古代历史纪实康熙大帝观后感帝王智慧与治国之道
古代历史纪实康熙大帝观后感帝王智慧与治国之道古代历史纪实康熙大帝观后感:帝王智慧与治国之道康熙大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帝王,他在位期间,通过智慧和卓越的治国能力,使清朝逐步巩固统一、繁荣昌盛。
观看了康熙大帝的历史纪实片后,我对这位伟大君主的智慧与治国之道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触动。
在康熙大帝的统治下,他深知治理国家并非易事,但他以超凡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决策,让我深感敬佩。
首先,康熙大帝注重政策的稳定和长期规划。
在片中,康熙大帝实行优待汉人政策,并推崇德治,倡导科举制度。
这些政策的推行显示出他对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关注。
康熙大帝还注重改革与发展,通过吸纳外族贤能、削弱地方势力、加强军队管理等措施,为清朝的巩固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在治国之道方面,康熙大帝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智慧。
他深知善用人才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不计其源地或者种族,只要有能力和才干,都被他用于治国之中。
这不仅使他的政府注入了新鲜血液,还通过汉族精英的晋升,加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
在片中,康熙大帝尤其重用了鳌拜,他以鳌拜为代表的鞑靼人,在政务、军事方面表现出色,为整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充分体现了康熙大帝治国方略中注重人才的重要性和平等待人的胸怀。
最后,在康熙大帝的统治下,他也展现出较高的智慧和谋略。
他以开明的思想,采取姑息政策对待满族和汉族的关系。
在康熙大帝的领导下,满汉和谐共处,实现了清朝的稳定发展。
此外,康熙大帝还坚持与西方国家交流,开启了对外贸易,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康熙大帝对外宽容开明的治理方式,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打开了大门。
总而言之,在观看康熙大帝的历史纪实后,我对他的智慧与治国之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康熙大帝不仅在政策稳定和长期规划方面表现出色,还善于用人和谋略。
他的治国方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成为中国历史上有益的借鉴。
尊崇人才、科学决策、开放包容是康熙大帝治国之道的核心价值,也是我们今天在现代社会中可以借鉴的智慧。
[解读]康熙是清朝头号昏君
康熙是清朝头号昏君康熙是清朝头号昏君!也是近代中国的最大昏君!!看不懂康熙,就看不懂清朝!大清朝史学家给康熙(1654—1722,6岁即位,1661—1722年在位)的评价酸得都快馊了。
什么“内圣外王”啦!“千古一帝”啦!你说他康熙又能好到哪里去?康熙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但他的地位如同开国皇帝。
虽然他是第二位进驻紫禁城办公的大清总裁,但清朝建国大业是在他的任期内完成的(收复台湾),清朝治国大政方针也是由他确立的。
加上他在位时间最长(康熙在位61年,他爹顺治亲政仅10年),所以影响最大——他若犯浑,继任者们就很难醒神儿!关起门儿评价,康熙干的也许还不算差劲儿,至少他成功地把大清王朝这个“外来股”给鼓捣上市了,还弄出了个行情看涨的样子。
如果跟同期外国皇帝同行来比较的话,康熙的差距可就不是很小,而是太大了!和康熙同时在位,还比康熙小18岁的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1672 -1725,1682-1725在位,1689年后亲政)也是儿皇帝(10岁)。
当时的俄罗斯还是奴隶制国家,比西欧主流国家落后几百年。
1697年,彼得同志组织了一个由250多人组成的考察团,前往德国、荷兰、英和法等国考察学习,全面了解和学习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科技文化。
彼得本人化名米哈伊洛夫,正式身份只是考察团的一个水手(彼得不许别人叫他皇帝,每到一地,都亲自到工厂打工,到部队学射击,还亲自考察了英国的议会操作全过程)。
回国时,彼得就把一批技术人才直接带回俄罗斯;回国后,他强行推动一系列改革,俄罗斯人的精神面貌迅速改变,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很快就击败了最近的强国瑞典!没有彼得置办的“家底儿”,俄罗斯就不可能在以后的战争中接连击败拿破仑、希特勒这两个超级战争魔头,也很难成为今天的科技和军事强国。
康熙在位期间,是清朝中西方文化交流最活跃时期。
康熙本人就亲自学习了历法、几何、西医和哲学等西方科学著作,还刊行了部分图书。
遗憾的是,康熙除了向臣子们炫耀自己的渊博知识,并没有在国内大力推广西方的科技和文化!如果康熙是个无所事事的平庸君主,也还会给后任皇帝提供发挥和创新的空间,中国也还有机会在清末赶上西方。
康熙王朝人物点评
《康熙王朝》人物点评(帝国正原创)本人近日又重新观看电视剧《康熙王朝》,经典就是经典,再看依然回味无穷,遂将剧中人物点评如下:一核心人物1康熙首先,康熙作为一个皇帝真可谓圣君明主,难怪被人称为千古一帝。
康熙对皇权特别贪恋,本人觉得在他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比皇权更重要的了。
康熙小的时候,父皇顺治告诉他做皇帝有种种的不好,问他还愿不愿意做皇帝,康熙很肯定的回答说愿意做皇帝。
康熙对皇权的重视甚至超过骨肉亲情,这一点从后来对待容妃、蓝齐儿、大阿哥、太子等至亲的冷酷举动都可以看出来。
康熙特别善于运用权术,工于心计,懂得恩威并济,这是他的制胜法宝。
这与康熙在险峻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又得孝庄太后的真传有着莫大的关系。
有时候康熙给人的感觉到了凶残的地步,记得康熙年轻时说过,想了很久终于想通了为什么皇上喜欢杀人,因为好多人都想杀皇上。
或许权力的斗争从来都是需要心狠手辣的吧。
用人方面,康熙喜欢玩卸磨杀驴,只要还有利用价值的臣子先留用,等没有价值了再严查治罪。
最让人心寒的是康熙对待周培公。
这样一个忠心耿耿、才能卓越、功不可没的人才被康熙放逐北方,含屈病逝,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康熙另一个制胜法宝是行事有魄力和胆略。
康熙十六岁便敢策划除掉权臣鳌拜,时机虽不成熟却敢力排众议下令裁撤三藩,台湾问题上怒斥索额图的弃台建议。
最了不起的是康熙两次御驾亲征葛尔丹,尽显皇帝天威!康熙在位期间勤奋好学、励精图治、整肃朝纲,年纪轻轻就能够匿名考取进士,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
康熙平三藩、收复台湾、征葛尔丹每一件都足以载入史册。
康熙对党争和腐败整治可谓不遗余力。
陈道明在康熙怒斥群臣的那场戏演得是精彩绝伦,充分表现出康熙对于腐败的深恶痛绝!这一段也成为该剧的经典片段。
另一方面康熙作为丈夫和父亲显得狠心,对待容妃、蓝齐儿母女尤其残忍。
他将蓝齐儿强行嫁给葛尔丹,后又将葛尔丹杀死,还可以说是出于政治考虑,但对待容妃就太说不过去了,就算将其打入冷宫也好嘛,居然默许一个堂堂贵妃去刷马桶!一点都不恋及旧情,忘了容妃曾经多么爱他、对他多么的好!真是可恨!再一方面康熙作为一个人运气总是很好,每当有危难的时候总有贵人相助,而且总是涉险过关。
明君康熙帝一生最大的失误 糊涂立太子
明君康熙帝一生最大的失误糊涂立太子康熙皇帝一生中犯过一个大错误,就是立皇太子。
在立皇太子这件重大问题上,他犯过两次大错误。
第一次是他由于一个亏欠就册立了皇太子,由于心中有亏欠,就立胤礽为太子。
有什么亏亲呢?康熙十三年五月,他的中共皇后赫舍里氏分娩下一个皇子,就是胤礽。
可是发生了意外——难产,大出血,血流不止,最终血崩而死。
康熙认为亏欠于他的皇后,便预备立她的儿子胤礽为太子。
胤礽康熙十三年五月才诞生,康熙十四年就把他立为了太子,并且预备细心抚养,做皇位的继承人,好对得起自己这位难产而死的皇后。
而就此,康熙便放下了一个严峻的错误。
胤礽尚且一两岁,他懂什么,心智尚且未发育就立为了太子,未免太过唐突。
皇帝是要治理国家和天下的,康熙真的看准人了吗?亏欠可以用别的方法来弥补,但是立太子是一个严厉的问题,那么康熙冒然立的这个太子毕竟怎么样呢?经过时间的推移和进展,这个太子真的是极其不合格,要不怎么会说康熙犯了重大错误。
首先,这个太子不“仁”。
上至王公大臣,下至百姓都盼望拥有一个慈爱的君主来统治国家。
可是胤礽并不慈爱。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和康熙一起出巡,康熙的十八子允祄也跟随前去,于对塞外的气候不适应,得了一种急性病,急性腮腺炎。
那个时候没有抗生素,小孩子始终高烧不退,很快就进入弥留之际,中医都无法医治。
康熙特殊焦急,日夜把允祄抱在怀里。
御医们都束手无策,王公大臣们也在边上陪着,太子胤礽也不例外。
不幸的是,允祄最终被夺去了生命。
允祄死后,康熙非常痛心,而这时候,康熙发觉太子胤礽毫无悲泣之情,康熙非常纳闷,莫非胤礽是冷血动物没有感情吗?这件事对康熙刺激极大。
事情虽小,但是康熙怀疑胤礽不是一个慈爱的君王,太冷血。
一代帝王在立太子上出尔反尔,两度废立,实在是重大的失误。
其次,康熙认为太子不孝,有人举报太子要趁机暗杀康熙。
康熙非常惊恐,不免打了个冷战。
手下说太子在外面放话,埋怨康熙不死,让他无法即位。
康熙极为震动,夜不能寐,总觉得半夜有双眼睛子在盯着他。
对康熙的评价(大学选修清朝帝王评说论文)
200 —200 学年第广东工业大学公选课平时作业
康熙晚年储位之争很激烈,了解了这方面历史后,立刻写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康熙一生对权力的欲望很大,不愿意自己的皇子在自己在生的时候比自己更强大,不愿意看到皇子威胁到他的皇权,是引起他晚年储位之争的重要原因,说到底就是封建皇权的集中表现。
他的儿子,其实每一个都有很大的能力,都具有拥有皇位的实力。
追求皇位的,也是因为他们想在最高的地方来展示自己。
比如八阿哥胤襈,其实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适合做一位仁君。
可是,也正是因为他完美,太得人心,而康熙疑心很重,因此对八阿哥反而防范有加,加上康熙对胤禩的出身不满,这样导致胤禩的必然失败。
但换位想想,倘若康熙能放下自己的疑心,懂得给予儿子一个更大的舞台,相信儿子,这样相信每一个儿子都有能力成为一代仁君。
对于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的经历,可以看出康熙其实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
而对于四阿哥,雍正觉得他孝悌,因此对他有很好的形象。
每个皇子,不同的特点都给雍正留下了很多印象,表现太突出,又可能留下坏印象,因此,想做皇帝但又要保存自己
的太子,到最后留下的,应该属于最有心计的四阿哥胤禛。
或许,也只有这样的君王才可以统领全国上下吧。
储位之争,就是因为皇子们能力都太强了而无法避免,可惜的是康熙晚年要在儿子的明争暗斗中度过,也许,他在为自己的权利和生命担忧。
但换位想想,如果他在儿子已经有能力能做君王时,放手让那个儿子来,自己安详地度过晚年,这样或许能欣怀走完余生。
[总结]对康熙的评价
对康熙的评价提到康熙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1-1722年在位),现行历史教材及有关传记、评论乃至文学作品几乎交口称誉,直将他等同于唐太宗、汉文帝。
然而,从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后人在总结时大都将其归咎于嘉庆、道光两朝。
可是,落后要有个过程,只从嘉庆、道光两朝很难找到滑坡的真正原因。
通过对照近三四百年中外历史,笔者发现,误区就出在后世对康熙的评价太高,忽略了康熙时代的世界大背景,孤立与静止地看待当时的中国,无意中沿袭了旧史家对康熙的颂扬。
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
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一、关于康熙所处的时代康熙即位前夕(即十七世纪中叶),中国和世界都处在新旧交替的紧要关头,都在经受战争与变革的动荡。
以尼德兰为榜样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于敲响了封建社会的丧钟,世界历史从此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很快到达中国的近邻:西班牙已占领菲律宾;荷兰已控制印度尼西亚,前锋抵达日本西南各藩;英、法、葡已在印度和中印半岛建立许多殖民据点;葡、荷分据着我国澳门和台湾;俄国势力已伸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这种形势对当时的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会。
如果能够利用西人东渐(缩短了空间距离)便于接近与了解之机,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加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大胆进行社会变革,就会在东西方差距还不太大、西人争夺重点尚未集中于中国的情况下,率先在东方建成资本主义强国。
否则,就难免成为第二个菲律宾或印度尼西亚。
外部形势促使中国变革自强。
而在国内,封建社会受到明末大混乱的冲击也已经摇摇欲坠,从而为变革铺平了道路。
首先,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期已经产生,到康熙初,正逐渐滋长。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习目标:1.掌握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某某的基本史实及重大意义。
2.掌握两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认识康煕帝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贡献。
3.归纳康煕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重要措施,正确评价其文治武功。
1.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2.难点: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教材整理1 少年皇帝1.少年继位:1661年,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2.严峻形势(1)X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某某后,坚持抗清。
(2)侵入某某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3)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加强管理。
(4)由于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5)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权。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稳定了秩序,总揽朝政。
教材整理2 巩固统一国家1.措施(1)军事上①平定三藩之乱:消除了南方割据势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②收复某某:设某某府,某某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
(2)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政治上: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2.意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误区警示]正确认识民族战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教材整理3 维护国家主权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侵略军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当地的少数民族。
2.措施(1)军事上:两次雅克萨之战,收复东北失地。
(2)外交上: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①内容: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某某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学术观点:对康熙帝的评价
学术观点:对康熙帝的评价比较于中国古今史学家对康熙的称颂,有人对康熙重新评价。
认为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巨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从康熙所处的时代来看,康熙即位前后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新旧交替的紧急关头。
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很快达到中国的近邻,俄国势力已深入到中国黑龙江流域。
这种形势对于当时的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会。
如果能借机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加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加紧进行社会改革,就会在中西差距还不太大,西方人争夺重点尚未集中在中国的情况下,率先在东方建成资本主义强国。
否则就难免成为第二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从当时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已经产生,到康熙初年,正逐渐滋长,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说明中国具备了变革的一定经济条件。
其次,当时政治思想体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
清朝入主中原使“华夷有别”、“以夏变夷”论不攻自破。
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被撼动,以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为首,已经在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公开反对君主专制的运动,他们主张社会舆论的合法性与监督作用,提倡地方自治,提出“富民”思想,“天理”在“人欲”之中。
这些“异端邪说”与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改革思想基础。
明清之际思想的混乱使人们向西方寻找精神支柱,信仰天主教的人越来越多。
在关键时刻,号称英明好学、文武全才的康熙,是趁热打铁、取中西文化之长,厉行变革,还是拨“乱”反“正”,使封建社会僵而复苏呢?从康熙的所作所为来看,他选择了后者。
所以康熙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两个世纪了,量变的积累增加了实质性变革的可能,且外界已有变革奏效的先例,又值大乱之后天下初定,假余威以变政更新正逢其时。
但是康熙帝有才无识,因循误国,经雍正、乾隆沿袭日久,旧体制又重归稳定,已不易变矣。
对康熙帝的历史评价
对康熙帝的历史评价
康熙帝,中国清朝第四位皇帝,在位66年,生活在17世纪末期至18世纪中叶。
清
朝在康熙帝的统治下期间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政治上,康熙帝利用“九垓八珪”的
文绣政策,真诚地维护着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稳定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并实施了一系列
改革,加强了财政、宗教和司法三方面的管理。
经济方面,康熙帝继承了明朝的一系列
重要政策,改善了内河交通,整理戕容的“十字路口”,促进水运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还实行了“积蓄制度”,改革了农业、商业和贸易制度,推广了纺织、赋役制度,丰富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而在外交上,康熙帝以“严正、礼貌、诚心”
的态度处理外交事务,积极发展与欧洲各国的友好关系,建立了“洋国委派官”及“洋国
贸易馆”。
在文化方面,康熙帝兴办了一系列文学艺术活动,发展了文学、艺术、音乐、电影等,大力推广国内外文艺形式。
康熙帝创立了雍正皇帝,可以说是封建中国最后一
位极有成就的皇帝,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经过其66年的统治,他不仅太平盛世,而且在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康熙帝的统治使清朝垄断政权的稳定得以加强,经济发展迅速,
其间实施的重要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多样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及外交政策有助于拓宽了中
外文明的沟通;因此,人们在研究康熙帝时,都以严肃、称赞和尊重的口吻去论述。
总之,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他的出台的政策为日后的封建制度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中国的发展打下了深厚
的基础。
千古一帝康熙犯下的三个历史大错、最后一个让中国落后至少一百年!
千古一帝康熙犯下的三个历史大错、最后一个让中国落后至少一百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清圣祖康熙是被浓墨重彩刻画和书写的一位封建帝王。
他八岁继承满清大统,16岁便开始掌舵大清王朝,以61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帝王任期的记录。
从力挫鳌拜到平定三藩;从收复台湾到征战葛尔丹,任何一项举措都是康熙帝治世之功、理国之才的体现,也正是这些举措让后世人对这个离我们很近的封建仁君敬仰万分。
那么这个被后世人称为千古一帝的清圣祖康熙除了这些卓勋的历史之功外,还留给历史了哪些过错呢?一点悦读认为有以下几个。
大兴文字狱文字狱作为古代封建统治者统治民众思想、统治社会文化的一项措施,在历朝历代中都有存在,但是这套制度到清朝时期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在顺康雍乾时期。
可以说清朝文字狱已经对社会、对广大汉族知识分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和剃发易服一样,清朝大兴文字狱也是为了能更好的对思想文化更进步的汉族人加以控制。
虽然到康熙一代,对汉人的态度有所改变,但是满汉之分仍然存在。
据史料记载,在康熙一朝就兴起过十几起文字狱,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有《南山集》案、朱方旦案等,前前后后受文字狱牵连而被治罪的人多不可数。
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我们都知道《尼布楚条约》是康熙主宰的满清政府和沙皇俄国在1689年间签订的第一个条约,虽然康熙签订该条约时考虑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并且在该条约签订以后,中俄东部边境稳定有序,在短时期内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发展。
但是从本质上来看,清政府在签订这一条约的时候做了很大程度的让步,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一个条约就把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拱手让给了沙俄。
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尼布楚条约》是在康熙手中产生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容置否这是康熙犯下的历史之过。
内迁禁海要说过错,颁布禁海令算得上是康熙手中为数不多的过错之一,同时也是他犯的最严重的错误,甚至我们可以用罪孽来形容一代明君康熙实施的这项国家政策。
明朝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在实施禁海政策,但是明朝的海禁政策实施的比较柔和,他们只是对海上贸易和居民出海加以限制,并没有实施大规模的内迁。
康熙自我评价
宁波大学答题纸(2011 —2012 学年第 2 学期)课号:056r22agy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十五讲改卷教师:学号: 106090072 姓名:高贺得分:对历史人物康熙皇帝的评价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5.4~1722.12.20),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
他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这是通常情况下,人们给予康熙的评价,可是康熙帝真的是那么伟大吗,甚至于有些人将他等同于唐太宗、汉文帝。
我曾经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由此片我深深地佩服康熙帝这么一位千古一帝,觉得他的一生真的太不容易,八岁,还是个孩子的玄烨,就已经担起了管理国家重担,,可是当时的朝野有太多的阻碍,孝庄太皇太后只得凭着老脸去和大臣们周旋,康熙也是很争气的孩子,他没有让老祖母失望,从智擒鳌拜开始康熙开始了他的作为真正的皇帝的时代。
可是随着我年龄增长,我在考虑为什么与康乾盛世相隔不到45年的时间里,大清朝就签订了耻辱的《南京条约》?我也曾经一度将其归咎于嘉庆,道光两朝,可是后来后来想想就不对了,45年,未免衰落的也太快了吧。
落后要有个过程,只从嘉庆、道光两朝很难找到滑坡的真正原因。
通过对照近三四百年中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误区就出在后世对康熙的评价太高,忽略了康熙时代的世界大背景,孤立与静止地看待当时的中国,无意中沿袭了旧史家对康熙的颂扬。
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
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清朝是从哪位皇帝开始衰落的?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清朝皇帝的弱智和腐败。
清朝从哪位皇帝开始衰落呢?可以说是从康熙皇帝开始的。
康熙皇帝是清朝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他在位达61年之久。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确实做了很多有益于国家的事情。
他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顿,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业生产。
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外交往,开展了对西藏的统治,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康熙皇帝的统治也有很多缺点。
他过分重视外交,忽视了内政,使得清朝的国内经济和政治发展缓慢。
他还过分信任鞑靼人,大量提拔鞑靼人为官,导致了清朝政治的腐败。
他的后宫也非常庞大,有三千多个妃子和嫔妃,这使得清朝的财政负担非常沉重。
康熙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雍正皇帝继位。
雍正皇帝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皇帝,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整顿了官场,提高了清朝的政治和经济实力。
但是雍正皇帝也有很多的缺点。
他非常残忍,对待政敌和异己非常残酷,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他还过分重视财政,大量征收赋税,使得百姓的生活非常困苦。
雍正皇帝死后,他的儿子乾隆皇帝继位。
乾隆皇帝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才华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很多的改革和建设,加强了中央集权,整顿了官场,提高了清朝的政治和经济实力。
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使得清朝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但是乾隆皇帝也有很多的缺点。
他过分重视外交,忽视了内政,使得清朝的国内经济和政治发展缓慢。
他还过分信任满洲人,大量提拔满洲人为官,导致了清朝政治的腐败。
他的后宫也非常庞大,有三千多个妃子和嫔妃,这使得清朝的财政负担非常沉重。
清朝从康熙皇帝开始衰落。
虽然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做了很多有益于国家的事情,但是他也有很多的缺点,导致了清朝的国内经济和政治发展缓慢。
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但是他们也有很多的缺点,导致了清朝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不稳定。
清朝的政治改革与历代帝王之比较
清朝的政治改革与历代帝王之比较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改革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比较清朝历代帝王的治理方式,来探讨清朝政治改革的特点和局限性。
首先,我们来看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是清朝开国君主,他通过亲政、修撰《康熙字典》等举措,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实行了“摄政”政策,将大臣们分为多个内阁,实现了相对的权力分立。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政府效率和治理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权力分散、协调困难等弊端。
与康熙皇帝相比,雍正皇帝则是一个相对集权的统治者。
他力图通过削弱贵族、增强皇权的政策来巩固清朝王朝的统治地位。
雍正皇帝通过“直隶厅官员”制度,直接派驻官员管理地方事务,以削弱地方贵族的势力。
这种集权化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执行效率,但也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冲突。
而乾隆皇帝则在治理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他重视文化教育,提倡诗词歌赋,使得文化繁荣起来。
在政治方面,乾隆皇帝维持了清朝既有的统治体制,较少进行大规模的制度改革。
虽然在他的统治下国家实力较强,社会相对安定,但也不可否认的是,清朝政府由于贪污腐败等问题,已经出现了种种弊端,特别是在财政和军事方面。
嘉庆皇帝则面临着国家财政困难、农民起义等多重危机。
他采取了进一步收紧财政政策、加强中央控制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然而,这种强化集权的做法也加剧了地方官员的腐败和矛盾,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治理失效。
道光皇帝则面临着损益抵消的局面:一方面,他积极推行农业和劳动改革,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和税务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财政压力。
另一方面,他在政治上的改革相对较少,未能有效解决社会的问题,国家仍然面临着危机。
最后,我们来看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是清朝末代皇帝,他面临着太平天国运动和外国侵略的威胁。
咸丰皇帝加强了军事建设,但在政治上的改革却相对较少。
他采取了保守的政策,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缺乏积极的措施,这导致了社会不稳定的局面。
总体来说,清朝历代帝王在政治改革方面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
历史趣谈:康熙能力很强 但他并不是一位伟大的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康熙能力很强但他并不是一位伟大的皇帝
导语:一个强大的国家,疆域面积注定会很广阔,但是一个拥有广阔疆域的国家,并不一定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假如这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国力维护自己庞大
一个强大的国家,疆域面积注定会很广阔,但是一个拥有广阔疆域的国家,并不一定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假如这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国力维护自己庞大的疆域,那么这个国家注定就是别人盘中的一盘菜!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正史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曾经长期是世界最强的国家,一下子从巅峰跌落到低谷,成为了西方人眼中可以任意欺凌的国家。
很多人都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儒家思想”,认为近代中国的衰弱跟“儒家思想”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不过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我更觉得,中国正是由于失去了传统儒道精神,才逐渐走向衰弱的!
中国人失去儒道精神,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程朱理学,认为是程朱理学所造成的,但是真正对传统儒道思想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却恰恰是清朝统治时期,而清朝众多的皇帝当中,尤其是康熙皇帝执政时期做的最彻底!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想要合法的统治数百倍与自己人口基数的中华各民族,要比其它各朝各代的统治者更加难以控制,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需要费尽心思地破坏中华固有的文化、思想和科技。
手段相当的高明,以至于现在的中国人一直将中国的落后归结于文化,而不是清朝,让孔子白白背了上百年的黑锅!
很多人都说康熙能力很强,他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征战雅克萨,打败葛尔丹,治理黄河淮河,学习近代科技。
不知道还以为他是一位堪比秦皇汉武的皇帝,不过在我看来,康熙仅仅只是能力强一点罢了,而人们对他所歌颂的种种事迹,更像是对他的讽刺,因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康熙皇帝的不足摘要:在中国的封建帝王中,康熙皇帝是比较突出的一个。
他智擒权臣鳌拜,打击守旧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他削平三藩,统一台湾,抗拒沙俄,亲征朔漠;他重农治河,兴修水利,促进经济繁荣;他重文兴教,编纂典籍,发展民族文化;等等。
为维护国家主权,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社会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同所有的伟大历史人物一样,他也没能避免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也不能摆脱狭隘的民族偏见。
尽管康熙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颇有建树,却依然不能越出封建的雷池,始终没有能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1](P414)。
关键词:康熙;不足康熙皇帝虽然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封建社会后期,他所代表的阶级是没落、反动的地主阶级,他所出身的民族在当时又是带有较多落后习俗的满族,兼以其他个人原因,他的一些思想、政策和行动也对社会发展产生过一些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甚至反动作用[2](P801)。
对此略加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双重压迫,镇压人民反抗由于康熙皇帝出身满族,政治上集中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因而在处理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时,坚持双重压迫。
为了统治的需要,康熙在全国各地驻扎重兵,在地方推行保甲法,责成地主、窑主、厂主对所属佃户、佣工严加管束,限制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的互相往来,并制定了保护满族贵族特权,满足地主阶级穷奢极欲糜烂生活,适合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大清律[3](P110)。
使得劳动人民处于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楚之中,从而也削弱了自己的统治。
就民族关系而言,尽管他反复声称满汉一体,不分畛域,但整个康熙年间,满族始终居于统治地位。
康熙虽然早已采取团结汉族官员和地主阶级的政策,但内心对汉人仍怀有戒心,说汉人不如满人、蒙古人齐心,“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4](P433)。
对于清朝入关后推行的一些民族压迫政策,如圈地、逃人法、投充等,他虽然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并未从根本上加以否定。
至于最为汉族人民反对的剃发、易衣冠,则更是顽固坚持。
至于汉族以外的各族人民,遭受封建官僚地主的剥削和压迫更为惨重。
在西藏,农奴对农奴主和西藏地方政府负担着极端繁重的租赋和徭役,经常受到农奴主断足、割鼻、挖目、剥皮等酷刑的迫害。
如果有人不慎涉及明清鼎革、易姓换代,他就不惜撕下宽仁的面纱而大开杀戒。
在处理阶级关系时,他的确曾以封建国家代表者的身份采取过一些措施缓和矛盾,但他的政治立场始终站在地主阶级一边,因而对于人民的武装反抗,如康熙六十年(1721年)爆发的台湾朱一贵起义,尽管他明明知道这是由于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激变所致,但仍然出动军队武装镇压。
这充分暴露了他暴戾凶残的真实面目和反动本性,也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为了掩盖“盛世之瑕”,造成依然“歌舞升平”的假象,康熙论功行赏,赏赐镇压有功的军官,并特命满、汉御史各一员,每岁巡视台湾,察看民间疾苦,并定为制度。
尽管如此,也无法掩饰在清朝封建专制的社会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得血淋淋的事实。
二、坚持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康熙大力推行奖励垦荒、减免赋税、兴修水利等措施,这一点值得肯定,但真正获得实惠的是地主阶级而不是劳动人民。
在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的情况下,封建贵族、官僚、地主对人民的压迫也随之加强,他们的生活更加奢侈腐化,而广大贫苦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仍旧处于生活艰难困苦的境地。
康熙也推行了一些有利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政策,但是这种手工业和商业主要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
康熙没有改变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重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轻视独立手工业和商业,对规模大的工矿业加以限制。
比如为解决铜贵银贱问题,康熙曾向天下士子征询良策。
当云南总督蔡毓荣提出开矿是“理财兼弭盗一法”后,立即批准实施。
并采取了一系列“任民采取”,与民同利的矿业政策,调动了商民投资矿业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矿冶业的发展。
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对这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但当十几万的矿徒聚在一处,“易聚难散”的说法不胫而走时,为了“不生事端”,加上鉴于明末矿徒造反的教训,康熙动摇了,向禁矿倒退。
执行这一政策的后果,不仅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了矿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一度造成矿业生产的衰落[4](P427)。
这方面与彼得大帝的区别特别明显。
康熙的政策,加速了封建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却没有像彼得大帝那样,跳出封建经济的圈子,去为发展近代工商业作出努力[5]。
康熙经济政策加强的是封建经济,并不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条件。
康熙是封建皇帝,一切从封建利益出发,不能从根本上冲破封建藩篱的束缚,只能在封建秩序允许的范围内采取措施,进行改良。
康熙不及同时期的彼得大帝,主要在对新兴资本主义的态度上。
斯大林说:“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康熙一朝在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虽然有可观的成绩,却始终没有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
并且从那以后,旧中国与旧俄国在近代工业和科学水平上,在将近两个世纪里一直保持相当距离。
①三、推崇孔孟之道,尊奉程朱理学,强化思想统治西汉中期,汉武帝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接受大臣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被封建统治阶级确定为正统思想。
由于当时处于封建社会上升阶段,兼以儒家经典的作者和传授者都是封建统治阶级在野派的思想家,因而其中阐发的思想,既对封建统治的合理性加以充分肯定,又对暴君污吏时有指责之辞。
因此,这些经典对于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约束自己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对于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宋朝以后,由于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封建社会进入了自己的后期阶段。
这时,作为儒家学说的变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代之而兴。
该学说因具有使广大劳动人民俯首帖耳,永远做封建统治者的顺民这一作用而颇受封建统治者的赏识,立即奉为正统思想,历经南宋、元、明,统治思想界达三四百年。
由于学术的不断发展,兼之人民反抗斗争的冲击,明朝中叶以后,程朱理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遭到人们的普遍唾弃。
尔后明清鼎革,程朱理学又失去政权支持,更加没落。
而其他各家思想却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一时间思想界出现了颇为活跃的局面[2](P803)。
康熙皇帝由于受汉族影响也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加之尊重这种传统观念有利于笼络汉人,维护清王朝统治。
康熙皇帝从巩固统治的立场出发,对思想界活跃的局面不是予以支持,而是重新提倡并大力表彰程朱理学,从而使一度颇为活跃的思想界再度沉寂下来。
同时,他本人也受这种思想的支配。
虽然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以实心求实政”的求实思想,但他在全国范围内维护着儒家思想的统治,其中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大兴文字狱。
康熙五十年(1711年)发生了“《南山集》狱案”。
当时,戴名世著的《南山集》中提到了南明的事迹,并引用了记有桂王年号的方孝标《滇黔纪闻》中的话,直接触及了清朝的统治。
康熙不允许有人敢于对清朝皇权提出非议,令刑部会同九卿严处。
牵连被捕的总计有三百人之多,方、戴两家的亲戚故友纷纷被捕拿抵京。
连被后人尊为桐城派文章始祖的方苞,也因为给《南山集》写过序,《南山集》的雕版曾收藏在他的家中,被关押在刑部大牢里。
尽管玄烨标榜宽厚仁爱,还是将方孝标戮尸,戴名世处决,不过将戴的凌迟“从宽”改为斩首。
方、戴两家的族人,一律不准逗留京城,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女均被发往黑龙江地区,配与八旗人家充当包衣(奴隶)。
方苞牵连此案,也被编入汉军旗为奴,只因他的文学名声太大,才被康熙皇帝特赦,召至南书房当差。
文字狱到雍正、乾隆时更加厉害,成为清代统治者迫害持有不同意见的知识分子的借口。
除此之外,康熙也禁止、销毁过一部分不利于巩固清朝统治的书籍[3](P112)。
这种做法严重地桎梏了人民的思想,使人们继续在这种没落思想禁锢下,没有丝毫思想自由,阻碍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对此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四、崇尚宽容,导致吏治腐败,朋党之风盛行在历代帝王中,康熙皇帝以宽仁而著名。
康熙前期,康熙皇帝以表彰清官为主,兴廉惩贪,吏治相对清明。
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长,使大量赈济、蠲免得以实施,一定时期内某些地区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但至康熙后期,贪污大案接连发生,吏治日益宽弛。
生产虽有发展,人民生活依然困苦。
康熙默认了州县官取一分火耗,清官非一物不受,大臣收屏风等物,是面对贪污、贿赂之风的一种退让。
对高级官吏虽重点考察,但处分并不很重,有些竟予宽容了事。
有的督抚索取节礼,以“系年老大臣,著从宽免”。
广西巡抚郝浴侵欺库银九万余两,以其向来“洁己奉公”、“清廉爱民”、“从宽悉免追取”。
对指责贪官的清官,反而认为是“生事”、“残酷”、“过刻”[4](P283)。
康熙皇帝这种概以宽容为怀的做法,不但对于澄清吏治无益,反而使得吏治迅速腐败。
据康熙皇帝自称,他之所以崇尚宽容,是充分吸取了历史教训后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
他说:“古之帝王以宽得之多矣,未闻以宽失也”。
显然,这是不合史实的偏颇之见。
正是这些偏颇之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治绩,对于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2](P802)。
在康熙皇帝的晚年,朋党之风盛行。
内外诸臣各树朋党,互相倾轧。
主要有明珠(吏部尚书)之党、徐乾学(刑部尚书)之党、索额图(礼部侍郎)之党。
勇略将军赵良栋向康熙言及明珠等人朋党之事,康熙责其器量狭小,在不得已时也只是薄责几句,迫于谏官的直言明珠之党才有所收敛。
明珠贪污事发,康熙也只是革职了事。
督察御史许三礼多次弹劾徐乾学考试舞弊,纳贿置产,康熙也总是袒护。
不唯朝臣有党,诸王亦内结亲贵,外招门客,各树党羽,以谋夺位。
在皇帝周围的大臣结党营私,是君主专制制度官僚政治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康熙对两个集团采取袒护包庇的做法,则是他一生治绩的一大缺陷[6]。
康熙时期的朋党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成为康熙晚期政治混乱的主要原因,使得已经腐败的吏治进一步废弛。
五、因循保守,社会进步缓慢康熙皇帝早年在日讲诸臣的指导下,发愤学习儒家经典和各种历史著作。
通过学习,康熙皇帝颇为全面系统地掌握了传统治国理论,在治绩上也大大超出了他的同行前辈,但在团结和学习汉族的过程中也使他不自觉地陷入了儒家思想的窠臼而不能自拔。
在他早年,主要表现为盲目摹古仿汉。
凡是见之于儒家经典以及汉族王朝曾经实施者,只要有可能,不管是否有用,也不管自己是否理解,概加效法。
如:清入关后在科举考试上禁止八股取士,在习俗上禁止妇女缠足,无需丁忧守制,这本是对汉族不良文风、习俗的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