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风雨》导学案(含答案)
风雨导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雨》导学案——总()课时
主备人:李家臣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学习重点】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字词
1)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锥形()
2)解释词语
偌大:
刹那:
疏忽:
【自学·合作】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文中分类摘录相关的句子。
13.风雨公开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我能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写作技巧。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知识链接】:走近作家作品(阅读作者资料,小组交流,把需要积累的地方做上标记)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风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学法指导】1、自学,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查字典解决,注音。
2、对学,读通读懂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
3、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评、品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画出一两处写得好的句子,写上赏析性文字。
【学习过程】一、独学:(1、自主读通课文,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解决。
2、红笔标出疑难问题。
3、查阅资料自主解决疑难,仍不会的红笔写出问题。
4、做导学案上独学的题目。
)1、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
偌.大( ) 刹.那( ) 蜷.曲( ) 屋檐.( ) 倏.忽( ) 锥.形( ) (2)、解释词语:偌大:刹那:倏.忽: 2、积累几句写风雨的古诗句。
3、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找一找,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 课题单元《风雨》第三单元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 执笔 审核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月 日 上 下 班级 姓名 小组二、对学:1、互查独学1、2题是否正确。
2、互查独学3题找的景物是否完整、全面,并标画在书上。
三、群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写作技巧)1、课文题目为《风雨》,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场怎样的风雨?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并说说这些句子妙在何处....。
(小贴示:可从修辞手法、动词的运用、多种感官等方面来谈)【示例】“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在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风雨》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

13.风雨贾平凹【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预习·交流】1.走近作家作品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 .题目解读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3.字词1) 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 )锥.形()2) 解释词语偌大:刹那:疏忽:4.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1.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研读·赏析】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13课风雨的答案

13课风雨的答案【篇一: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p class=txt>23【篇二:13《风雨》导学案附答案】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不过最让人称奇的是,文章名为《风雨》,但通篇不着一个“风”、一个“雨”字,而风雨之情状,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其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思想感情。
说起暴风雨,我们不由得联想到“狂风暴雨”“风雨如磐”“风雨交加”等词汇,更联想到唐代许浑的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
是的,暴雨说来就来了!随着狂风吹过,雨帘从山后漫过来,顷刻就把天地间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贾平凹所写动的《风雨》,去感受他笔下的狂风骤雨吧。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栅栏:用铁条或木条等做成的类似篱笆而较坚固的东西。
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屋檐: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倏忽:忽然,很快。
3.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朗读课文1.学生听读录音,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读音,品读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读出暴风雨的紧张热烈的气势。
(二)整体感知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交流点拨】树林、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子、槐树上的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2.文中的风雨有怎样的特点?请各用一词概括。
贾平凹《风雨》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贾平凹《风雨》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了解贾平凹。
2、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抓住风雨的特点。
一、走近作者贾平凹,陕西丹凤人。
原名贾平娃,后改称“平凹”(取“洼”解,乃是“坦途”之意),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贾平凹的小说侧重于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里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他的散文,内容上包含着对生活的独到领悟,充满着真挚情感,艺术表现手法上笔调灵活、通脱自然、极富变化。
预习检测1.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3分钟)蔓() :蔓草难除。
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蔓延等。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扩展滋生。
():细长能缠绕的茎:藤蔓(细长不直立的茎) 爬蔓、顺蔓摸瓜、叶蔓。
瓜~儿,扁豆爬~儿了。
撩()捶()浮萍()偌大()芦苇()栅栏()槐树()攀附()蜷曲()屋檐()弧形()倏忽()锥形()蹦跳()刹那()2.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的画面美。
(6分钟)初读课文,畅谈感受(12分钟)。
文章中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来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说说你找到的句子和你读出来的感受。
本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归纳本文的行文脉络合作探究(10分钟)品析下列句子,说说作者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3、请你从文中再找出两个修辞,试着加以分析其作用。
五、课堂小结(2分钟)六、拓展提升(10分钟)作业:写一段描写夏天炎热难耐的文字。
李琪。
13风雨导学案

13、《风雨》导学案班级:座号:姓名:知识链接: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52年出生,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
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贾平凹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5位,引发广泛关注。
一、积累运用(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偌.大()刹.那()蜷.曲()屋檐.( )倏.忽()锥.形()攀.附()绒.被()(二)释义:1、偌大:2、刹那;3、蜷曲:4、屋檐:5、倏忽:6、锥形:二、简答。
1、文章抓住了哪些事物来表现风雨?2、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景的?13、《风雨》导学案班级:座号:姓名:一、合作探究1.、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还是侧面描写?2、说一说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和真切描写景物的?3、文章的结尾,没有从暴风雨带来的灾难角度结束,而是写“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的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这样写有何用意?二、重点语句品析1、树林子像一块面包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背诵描写风雨的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3课《风雨》导学案 新人教版

风雨【学习目标】1、积累词汇,进行朗读训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欣赏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理解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深刻主题。
【重点聚焦】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植物、动物和人的表现来突出风雨之大呢?这样写的好处又在哪里呢?因为动植物和人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而作者所写的刮风下雨的状态也是最直接的反映到这些大自然的事物之中的。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通过侧面烘托能够让人们更加形象生动的感受风雨之大。
【难点突破】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孩子们折纸船从门缝里放出去呢?作者这样描写,一反前文中所弥漫的紧张急迫的情调,给这场暴风雨添上一个温暖的结局。
给人们一种闹中取静、恬静、闲适的感觉。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应该试着以一种童真童趣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美。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你们的童心,不要被外界世俗所污染,用这样一颗童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走进作者】贾平凹,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
作品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作品《风雨》、《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
【背景追溯】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拓展链接】描写雨的诗句①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②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③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④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风雨》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风雨依据你把握的材料,简略介绍一下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世,陕西丹凤人,今世闻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今世文坛寥寥无几的文学咱们和文学奇才,是一位今世我国最具背叛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国际含义的作家,也是今世我国能够进入我国和国际文学史书的为数不多的闻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1感知其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尝文章生动精确的言语特色,感触文章言语的魅力。
1.查字典,查准字音;2、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材料。
一、读课文,处理生字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
偌大(ruò)片刻(chà)蜷曲(quán)倏忽(shū)栅门(zhà)屋檐(yán)鸟巢(cháo) 撩起(liáo)2.解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片刻:极短的时刻,瞬间。
栅门:用铁条或木条等做成的相似篱笆而较巩固的东西。
蜷曲:曲折(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屋檐: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倏忽:遽然,很快。
二、全体感知1.本文经过对哪些事物的描绘来体现这暴风骤雨的?树林、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子、槐树上的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2.文中的风雨有怎样的特色?请各用一词归纳。
风猛烈,雨骤猛。
3.作者经过一组组现象来体现风狂雨暴,是按什么次序来写的?从室外到室内,由全体到部分,由远到近,由物及人。
三、考虑探求1.作者在描绘现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示例一:本文在描绘现象时运用了恰当的比方。
如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鼓”了“陷”,“陷”了“鼓”,既实写了风的时强时弱,又给了读者幻想的地步,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味与美感。
示例二:最初一大段的详尽描绘,直奔主题,用了一长串的动词,写得触目惊心,好像直接把咱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同天旋地转。
《风雨》导学案(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小组:学案主人:编写:使用日期:13 风雨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和优美语句,梳理文章内容。
2、掌握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一、练习回顾二、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
著有长篇小说《高老庄》、《废都》、《怀念狼》,中短篇集《制造声音》,纪实文学《我是农民》等。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有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字词检测:(1)给下列生字注音。
贾平凹()偌大()刹那()栅栏()蜷曲()倏忽()屋檐()锥形()葡萄蔓()撩起()(2)解释并积累下列词语:偌大:这么大,如此之大。
刹那:一瞬间,瞬间,极短的时间。
蜷曲:卷绕或盘绕。
/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倏忽:很快地,忽然。
锥形:上面尖锐,下面圆粗的形状。
攀附:附着东西往上爬。
/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高升。
三、交流提升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并找出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总体上表现了风怎样的特点?作者通过对事物情态的描写来展现风的时强时弱、狂乱、强劲。
2、虽然本文题目是“风雨”,但是通篇都没有“风雨”二字,这算是跑题了吗?如果没有的话,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描写风雨?不算跑题,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来描写风雨。
(全文从几大方面描写了风雨到来的景象:一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二是对动物的描写,三是对人的描写。
)3、赏析以下句子。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呈现了风的强弱变化,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绿”借代“树”,“绿”是树的颜色特征,所以这是以特征代本体的借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
风雨导学案附带答案

《风雨》导学案【知识链接】1.走近作家贾平凹:原名贾平娃当代作家、小说家、散文家。
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散文集《爱的踪迹》、《心迹》。
2.开头段作用分析法:记叙文开头段的作用主要有:总领下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奠定文章感情基调。
答题模式为:在内容上,起……作用;在结构上起……作用。
3.动词表达效果分析法:通过……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表达了……4.副词表达作用分析法:××,这个副词,准确生动(准确严密)地修饰(限制)了……一词,贴切形象地表现了……(物体)的……特征。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8分钟)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偌.大()刹.那()僵.直()蜷.曲()屋檐.()倏.忽()锥.形()瞬.间()绒.被()栅.栏()弧.形()蹦.跳()槐.树()攀.附()藤蔓.()撩.动()二、【合作探究】:(20分钟)1. 本文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说一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三、【达标检测】:(5分钟)1.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四、【课堂总结】:(5分钟)本文你学到了什么?答案导学案答案一、略二、 1.内容上,从树林全貌的概括,描写风急的情景;结构上,总领全文。
2.树林的全貌;形状和声音对垂柳、杨叶、芦苇进行生动地描写;羊和女孩在风中寸步难行;写葡萄蔓的跌落和苍蝇不敢飞动;鸟巢的掉落。
写出风之大、风之猛、风之烈的特点。
3.同意这种说法。
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门外已积满了水,否则怎么放纸船呢?三、1.比喻;比喻。
【知识学习】风雨导学案

风雨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13《风雨》导学案【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一、预习热身.走近作家作品贾平凹,当代作家,陕西人。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题目解读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3.字词)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锥形()2)解释词语偌大:刹那:疏忽:二、活动探究.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3.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4.①作者对众多植物和动物在风雨中的表现进行了特别细腻的描绘,直接目的是什么?②请用两个词概括动物们在风雨中的表现。
①②三、盘点提升:.最后一段写道:“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他们为什么会惊喜呢?他们还会做什么?如果你就是这些孩子们中的一员请你以第一人称,写出你的感受和行为。
2.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教育学习文章】风雨学案

风雨学案贾平凹《风雨》导学训练3.风雨贾平凹【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预习•交流】.走近作家作品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题目解读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3.字词)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锥形()2)解释词语偌大:刹那:疏忽:4.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研读•赏析】.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贾平凹《风雨》学案

13.风雨【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前置备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先独立完成下列预习内容,然后组内交流。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两遍。
2.按要求整理一.走近作家作品贾平凹,()代作家,陕西人。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二.字词1) 给加点注音。
蔓.()撩.()捶.()偌.大()攀附..()蜷.曲()屋檐.()弧.形()倐.忽( )锥.形()刹.那()2) 解释词语偌大:刹那:倐忽:蜷曲:攀附:3.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1.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2. 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3.作者有着锐利的眼光,能在狂风暴雨中看清楚景物的细节及变化,试举课文的一两处,说说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的。
【研读赏析】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这种高明写作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文中分类摘录相关的句子。
《风雨》导学案.doc

13 风雨班级 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及作品,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2.把握内容,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1.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及生动形象的语言。
2.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自主学习】-、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葡萄蔓() 援起()® ( )着備()大蜷(曲倏()忽W ()栏權()树模()样( ) 那锥()形攀f£i ()hd 形()shun 间() 屋y^n()beng 跳( )二、词语释义:偌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倏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刹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蜷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下列句子描写很生动,请作赏析。
《风雨》(学案19)

《风雨》(学案19)《风雨》(学案19)速度源于动力,目标在于心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积累吧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1.走近作家作品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 .题目解读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3、词语积累(1)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 )锥形()(2)解释词语偌大:刹那:疏忽:奇文轩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泉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
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列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
我听了,很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
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落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
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
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
风雨导学案

风雨导学案贾平凹【学习目标】1. 积累重点词语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3.品析优美的句子活动一:走进作者贾平凹,当代作家,陕西丹凤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等。
活动二:积累重点词语(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偌大( ) 蜷曲()倏忽()模样()撩起()刹那()锥形()葡萄蔓()(2)重要词语释义:偌大:倏忽:攀附:活动三: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2.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自我评价,总结收获】:活动四:合作探究古人评论精彩而含蓄的文章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课文中没有一个风字,但一直在写风;也没有一个雨字,但也写到了雨。
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风怎样的特点。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样看的?说一说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3.本文在写景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的?活动五:品析优美的句子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活动六:拓展延伸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平时积累找出一些描写风雨的诗句。
拓展阅读秋日私语我喜欢秋天。
当空气中夏的浮躁气息渐渐弥散,街上女人色彩艳丽的衣服变成驼黄色系时――我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秋的来临。
秋和春不一样,她几乎是一下子就翩然而至的,让人们猝不及防地在棉麻的夏衣上罩上一层秋衫。
秋的到来,或许就是一阵不期而来的凉风,甚至是地上一片微微泛黄的树叶。
秋天的天空是可以直接从颜料管中撤出的钴蓝,抹在画布上,再添上几笔错落有致的芦苇,倒影的河水,就是自然的风景画。
晚秋是最适合画山水的时候,当华美的叶子差不多落尽,露出生命清晰的脉络,于是用枯笔稍稍勾勒出她的生长方向,秋意也随之在笔尖流淌。
秋天还有一样很入画的东西――菊花。
她开得蓬勃而大气,涌动着无穷的生命力,充满丰盈之美。
野菊花更别有一番风致,雪白的花瓣托着金黄色的花芯,一簇簇迎风飘摇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风雨
贾平凹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 .题目解读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3.字词
1) 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
屋檐.()疏.忽( ) 锥.形()
2) 解释词语
偌大:刹那:疏忽:
【自学·合作】
听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
【研读·赏析】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以下句子的妙处。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2.如何理解作者在结尾一段写了“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3.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4.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巩固·拓展】
课堂练习
发现自然中的美,用的我的笔,写我所看,写我所感。
家庭作业
必做部分
1.积累巩固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课后1、2题整理到笔记本上。
选做部分
2.推荐阅读:贾平凹的散文《丑石》、《月迹》
【收获·反思】
参考答案: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参考答案
13.风雨
【预习·交流】
1)ruòchàquán yán shūzhuī
2)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疏忽:忽然,很快。
【自学·合作】
1.侧面描写,文里没有提到“风雨”二字,但是处处表现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从被吹乱的树林、垂柳、鸟巢等均可看出来(请自行从文中摘录即可)。
2.放船出去,说明雨来了,可以让船起航,文章题目为“风雨”,前面只说风,只有这句,却是道出了雨,大妙。
前文中,对风中景物的细致描写,写得惊心动魄,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和冲击感。
结尾处的场景中描写的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是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
【研读·赏析】
1.示例: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孩子们……
景物一:树林子
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景物二.:垂柳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景物三:杨叶
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
景物四:羊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景物五:槐树上的葡萄蔓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2.示例:词语一:忽大忽小,忽聚忽散;赏析:文中用了连词,形象而贴切的讲述了风雨来时,树林的姿态,把无形的风化作有形了。
词语二:撩起一角;赏析:说明雨大水急,让人联想到了大雨时池塘中的情形。
3孩子们之所以“惊喜”,是因为在这样的天气里,可以什么农活都不用做,在没有多少玩具的农村,一只只纸船就是很好的玩具。
尽管大自然的疾风骤雨给许多生灵造成了灾难,但是孩子们还是能从中找到快乐的童年。
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巩固·拓展】
课堂练习
1.作者对植物、动物进行细腻描绘的直接目的是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动物们在风雨中表现得惊恐不安、脆弱无助。
2.略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
2)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
选作部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