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纲要[全套]新课标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9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人口复习提纲)

2019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人口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迎期中复习提纲1.1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⑴基本特点(不平衡性):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⑵分布规律(规律性)①从纬度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 ②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③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⑶区域性分布稠密区 分布 东亚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 南亚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 欧洲西部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 北美东部 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③从国家比较:国家分布不均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亚洲最多,有7个(中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菲律宾);世界人口大国多数为发展中国家。

④城乡分布总趋势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世界人口稀少地区及形成原因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④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⑤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4、为什么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方面分析)(01年高考题答案)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区(2分);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2分)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2分) 5、东部地区人口稠密?气候温暖湿润(2分);地形较平坦,平原面积大,耕地多;水资源较丰富(2分);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2分) 6、影响人口分布因素: ⑴自然因素: 人口稀疏区主要原因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区 地形崎岖,气候寒冷,不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 南极洲亚马逊河、刚果河气候过于湿热,不利于人类居住北非、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气候干旱,水资源极度缺乏,不具备人类生活的条件因素 影响案例气候过于寒冷、干旱及湿热的地区人少;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人多撒哈拉沙漠、亚马孙雨林地区人少;20°N -60°N 人口密集⑵人文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历史;政治(战争、政策);文化(婚育习俗)主要分布在南部狭长的东西走廊地带; 原因:气候较暖;多为平原,适合种植春小麦和牧业;殖民者最先到达,开发早;交通便利;邻近经济发达美国8、拉美人口分布地区及原因人口主要分布在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大陆沿海地区原因:沿海气候条件优越;地形平坦;沿海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开发早;工农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9、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及原因人口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原因:东南沿海气候温和湿润;沿海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开发早;工农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内陆和西部气候干燥,东北部湿热,有大堡礁不利建设港口 10、青藏高原人口密度很低,是不是高原地区人口分布都很少? 不一定,热带地区的高原气候凉爽,人口分布比低地多。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组成,还受人口基数的影响。

其中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特点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世界人口迁移口4、中国新中国成立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教学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教学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山岀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3、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4、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或新增人口数量受厶口自沁氐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人口增长模式是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7、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巴西、韩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圉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积极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负面影响: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如人口迁入地:积极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负面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或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讲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讲义

高二地理(理科)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开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开展等。

空间上——兴旺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开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开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方案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兴旺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缺乏、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原始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传统型: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现代型: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如图1:“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假设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图1 目前兴旺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开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根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二、人口迁移:1、含义: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并到达一年以上。

2、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开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

〔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实用,必备!)

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实用,必备!)

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世界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a.从全球来看:陆地面积 10%,人口约占 90%。

世界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b.从各大洲来看:亚洲占比最大;大洋洲占比最小;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

c.从国家来看: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美日孟中俄,二印尼二巴d.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北美洲,城镇人口比例最低的大洲——非洲2.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降水适中的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3.南半球中低纬度人口少原因:为广阔的海洋,故人口较少。

4.非洲海岸线平直,少优良港湾,距离海岸线200千米范围内面积占非洲总面积小,且非洲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内陆高原地区较为凉爽,适宜居住。

5.人口大陆:人口密集区,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6.在热带地区(巴西高原及墨西哥高原),人口多分布高原:原因气候相对凉爽,平原地区低地闷热。

7.青藏高原人口多在河谷(雅江谷地和湟水谷地):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条件差,而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条件好,加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利于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多。

8.经济: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9.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东南人口多,西北人口少。

影响因素:地形、气候。

10.人口迁移的三个标准:一是有无变更定居地。

二是有无越过行政区界线。

三是有无长期改变定居地(时间一年以上)。

11.人口迁移分类:(1)按空间范围分:a.国际迁移:(例: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b.国内迁移(2)国内按迁移方向:由农村到城市(城市化)、城市到农村(逆城市化)、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城市。

其中,农村到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其他分类方法:自发迁移、有组织迁移、被迫迁移12.人口迁移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1)自然因素:水、生、土、气、矿,及灾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纲要+课件+(共62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纲要+课件+(共62张PPT)
对迁出地的影响
对迁入地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
(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
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 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 业土地资源。
不利:
造成人才流失。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的影响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回答下题。 8.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等于人口死亡率时, 总人口数将达到最高峰
二、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与人口问题
①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 现代型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外部 城 市 个 体 城市 城 市 群 体 城市等级 概念、标志 城市化 进程、特点 对环境的影响 内部 城市形 区区区
分布 组合
城市地域结构 模 式 影 响 因 素 形 成 与 变 化
80年代中期之后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自发迁移为主 内地经济欠发达 地区向沿海经济 发达地区 农村向城市
80年代中期之前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有计划,有组织 国家有组织地调动 东部各种人员,支 援西部和边疆建设 。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 格的户籍管理
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战前:
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国家
环境人口容量: 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 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 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基本知识提纲(适合高一、高二、高三)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基本知识提纲(适合高一、高二、高三)

地理必修二基本知识提纲第6单元,人地关系知识清单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三个阶段,人地关系)。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差异4.我国各地主要生态问题的表现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原则6.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7.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8.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有哪些?农业生产活动中,如何实现循环经济?参考答案1.采集渔猎时代:人地平衡,恐惧,依赖和崇拜关系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出现生态破坏工业革命时期:征服自然,人地矛盾加深,环境污染严重2.环境污染,生态破坏3.环境污染主要分布在城市和发达国家。

生态破坏:主要分布在乡村和发展中国家4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云贵高原华北平原:次生盐碱化5.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6.庞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7循环经济8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第5单元知识盘点1列举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2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并举例说明3铁路建设的区位条件4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决定性因素5写出我国南北向,东西向的主要铁路干线6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参考答案1铁路:连续性好,适于中长途运输。

快,量大,价低。

公路:灵活性最好,短途,价高量小;航空:量小,价高,快捷;水运:量大价低,慢,长途运输;管道:连续性最好,适合液汽态运输2 专业化例:集装箱运输大型化例:超级油轮高速化例:高速铁路3 经济,社会,技术,自然因素等4⑴可以把西南内陆的资源优势同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结合起来⑵带动、繁荣沿线地区的经济,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决定性因素:经济社会5南北向: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青藏线东西向:京包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赣-湘黔-贵昆线6聚落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城市的主要发展轴交通衰落--城市发展缓慢或衰落第4单元知识盘点1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哪些?2各举一例说明工业导向型3说出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4工业联系的方式有哪些?工业集聚的意义5鲁尔区有哪几方面优越的区位条件6美国“硅谷”的区位优势7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模式8意大利新工业区区位优势9高技术工业的特点参考答案1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经济,社会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环境因素2原料导向型工业: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市场导向型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等动力导向型工业: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等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技术导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3大气污染:将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水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4生产联系,信息联系,空间联系意义: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进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5.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充沛的水源,与铁矿产地距离近,便捷的水陆运输,广阔的市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版

⋯⋯⋯⋯⋯⋯⋯⋯⋯⋯⋯⋯⋯⋯⋯⋯⋯⋯⋯⋯⋯⋯⋯最新资料介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纲要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目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添,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添的历史阶段期间人口变化特色原由农业革命以古人口数目少,人口增添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目增加,增添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升,医疗条件改良,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添速度显然加速生产力、生活质量不停改良,死亡率渐渐降低3、20 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添快速的原由:过去100多年,陪伴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停扩大,对各样灾祸和疾病的防守能力也不停提升,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停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4、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添的数目或新增人口数目受人口自然增添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种类自然增添率水平人口增添特色原由剖析此后变化趋向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添迟缓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点的转变等比较稳固,一些国家的人口数目还会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添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人口增添开始趋家实行人口控制举措经济的发展,医疗卫于迟缓,好多国中国、印度、惹祸业的进步,人口巴基斯坦死亡率降落6、人口增添模式的转变:人口增添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既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要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点7、大多半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半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巴西、韩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徙: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徙的判断:能否发生了地区上的挪动(行政区位的改变);能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往常为一年)2、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徙的比较:迁徙原由特色迁徙路线1.殖民主义扩充和资本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二战主义发展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前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2.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开拓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添(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1⋯⋯⋯⋯⋯⋯⋯⋯⋯⋯⋯⋯⋯⋯⋯⋯⋯⋯⋯⋯⋯⋯⋯最新资料介绍⋯⋯⋯⋯⋯⋯⋯⋯⋯⋯⋯⋯⋯⋯⋯⋯⋯⋯⋯3、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徙:迁徙原由特色迁徙方向20世纪80 年月中期前1.计划经济系统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样人员增援西部、内地和边境地区的建设2.大量乡村人口从东部人口浓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 年月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觉迁徙内陆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穷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4、人口迁徙的意义调理人口空间散布和人材余缺,增强民族交融和文化沟通,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小地区差别。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印度、巴基斯坦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一般>3%) 高高低(一般<1.5%)死亡率高(一般>3%) 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一般<1%)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提纲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提纲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 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 开发地区 1. 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 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 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二战 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迁移原因 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特点
2.3 城市化
4
高一地理必修 2 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自发迁移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2
逆城市化
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 城市化水平高) 逆城市化 中期阶段:一快一慢(城市化速度快,城 市化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速度低)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最新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最新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最新)高一必修二的地理学习,相信令不少的同学都感到比较困难,由于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比较多,经常会出现记不牢的现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用!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7000。

多万的数量在1增长、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自然增长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和2人口迁移、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 =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的自然增长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3、差异:时间上——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等社会问题;要采取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计划生育等问,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等措施。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人口增长模式:5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就能用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1%“高”与“低”往往以“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我国已。

长模式二、人口分布:的人口,10%北半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的趋势。

人口分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50亿(1987/7/1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4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重现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2.11、城市形态的概念:[记忆]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记忆]5、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理解记忆]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 (1)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 6、中心地理论[理解]前提: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分离的圆形服务范围相切的服务范围 六边形的服务范围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1)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2)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3) 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4) 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1) 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 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1) 每一个高等级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次一级的城市在高一级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六个顶点上) (2) 每一个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低的城市服务范围 (3)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6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7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重现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记忆]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程度高(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