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提高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2.1-2.3节练习及答案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2.1-2.3节练习以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关于人听觉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是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B.只要是人耳的鼓膜破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C.若只是传导障碍,只要能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2.当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A.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B.保持身体的平衡C.减少噪音D.防止呕吐3.小华在“打呵欠”时,听不清或听不到老师正在讲课的内容,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A.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收B.听小骨的振动C.鼓膜的振动D.听觉神经传导声音信息4.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细胞位于()A.外耳道B.鼓膜C.耳蜗D.咽鼓管5.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程度的感受敏感程度不同,下列选项中,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A.手臂B.手心C.指尖D.手背6.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A.均在手指受伤处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受伤处附近C.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D.在手指受伤处和此处的神经末梢7.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冷水,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A.两手都感觉温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D.两手都感觉冷8.关于痛觉的叙述正确的是()A.痛觉是对人体有害的刺激B.痛觉在人体的皮肤上产生C.电、机械、过冷、过热、化学物质刺激等都能产生痛觉D.触觉、热觉、冷觉等感受器都能感受产生痛觉的刺激9.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A.视网膜、视网膜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C.视网膜、大脑皮层D.大脑皮层、视网膜10.小明的妈妈在生二胎时,采取的是局部麻醉的剖腹产,妈妈说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A. 病人的痛觉消失B. 病人的痛觉和触觉均消失C. 痛觉和触觉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影响D. 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11.(2017•温州)眼睛让我们看见多彩世界。
七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A卷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A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60分)1.(本题3分)(2021·浙江浙江·)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处,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现将木棒稍往右移动一段距离,那么木棒所成的像将会( )A.a端和b端均变细B.a端和b端均变粗C.a端变更细,b端变更粗D.a端变更粗,b端变更细【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因此时b端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故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因a端位于2倍焦距之外,故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所以木棒所成的像将是a端变细,b端变粗。
故选C。
2.(本题3分)(2021·浙江浙江·)科学研究常常采用转换、对照、推理等研究方法。
下列有关声音的实验,采用实验加推理的研究方法的是( )A.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B.发声的音叉接触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C.探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重敲和轻敲鼓面,鼓面上的纸屑跳起的程度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A.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用到转换法,故A不符合题意;B.将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通过乒乓球被弹开显示音叉在振动,用到了转换法,故B不符合题意;C .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实验中,在玻璃瓶中安装一只电铃,用真空泵逐渐向外抽气,发现电铃的声音不断减小,再通过推理抽象总结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采用的是实验推理法,故C 符合题意;D .重敲和轻敲鼓面,鼓面上的纸屑跳起的程度不同,通过纸屑跳起程度反映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用到转换法,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3.(本题3分)(2021·浙江柯桥·)成语“白纸黑字”喻指证据确凿,不容抵赖。
从“光”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B .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C .白纸上看到黑字是因为黑字在白纸上发生了漫反射D .白纸能反射所有色光进入人的眼睛,而黑字不反射光【答案】D【解析】【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
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综合测试卷(答案)资料讲解
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下列属于生命运动的是()A.风车的转动B.鸭跖草在水里生长C.举过头顶的杠铃D.流星划过天空2.某同学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的部分内容如下,其中单位不符合科学规定的是 ( )A.握力40千克 B.身高170厘米C.质量58千克 D.50米跑步速度8米/秒3.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如图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在空中加油的情景,以下列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 )A.“歼-10”战斗机 B.地面上的房屋C.加油机中的飞行员 D.战斗机里的飞行员4. 在实验室中,常用的测量力的仪器是()A. B. C. D.5.如图所示的四个力,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6. 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7. 下列物体A所受重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8.小车受到大小为80牛、水平向左的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点在A点,在下图所画的力的图示中,能正确表示小车受到上述拉力的是()A A A AGGA B C D第7题图G G9.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
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千米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千米呢?”从以上对话可知,这位女士没有理解下面科学概念中的()A.速度 B.时间 C.路程 D.质量10.牛顿第一定律是()A.由斜面小车实验直接得到结论 B.由理论分析得到结论C.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合理分析、推理得到结论 D.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结论11.用如图所示的两种方式推动同一个大箱子,两种不同的现象说明()A.压力小,摩擦小 B.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减小摩擦C.推力大,摩擦小 D.利用滑动代替滚动可减少摩擦12.如上图所示,某人用大小相同的力作用于弹簧,观察比较甲乙两图,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什么因素有关?()A.方向 B.作用点 C.大小 D.大小和作用点13.关于g=9.8牛/千克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千克就是9.8牛B.1牛等于9.8千克C.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D.质量为9.8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牛14.如图所示,一同学在实验时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6牛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A.0牛 B.3牛 C.6牛 D.12牛15.如图1所示,重为3N的贡柑,从树上落下的过程中,受到重力的作用。
浙教版2023年《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4节测试卷与参考答案
浙教版2023年《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4节测试卷与参考答案1.一轮“超级月亮”伴随着滚滚雾霾在首都冉冉升起,“超级月亮”是指月亮距离地球近距离的状态,关于超级月亮说法正确的是()A.“明月松间照”,皎洁的月亮照耀松林,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光源B.一架飞机轻轻拂过月亮的面庞,留下了短暂的暗影,是因为光不能沿直线传播C.“举头望明月,低头做试卷”,我们所看到的月亮其实是虚像D.滚滚雾霾说明分子在做不停息的热运动答案:C解析:A. 月亮是反射的太阳光,本身不会发光,月亮本身不是光源,故A错误;B. 一架飞机轻轻拂过月亮的面庞,留下了短暂的暗影,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即观察者处于飞机的影子区域内,才会留下暗影,故B错误;C. 我们所看到的月亮是光线经过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反向延长而形成的虚像,故C正确;D. 滚滚雾霾与分子相比仍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不停息的热运动,故D错误;故选C.2.2020年宅在家的小明演示了牛顿的光的色散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光的色散实验是牛顿使用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多种色光的实验B.后来人们用眼睛在光谱外面看见了红外线C.红绿蓝三种色光等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光D.光的色散实验运用了光的折射原理答案:B解析:A.光的色散实验是牛顿使用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多种色光的实验,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红外线是不可见光,故人们用眼睛在光谱外面看见了红外线错误,但符合题意。
C.红绿蓝三种色光等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光,此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光的色散实验运用了光的折射原理,此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青少年艺术节上,学校舞蹈队的演员们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在舞台上表演。
当红光照在演员身上时,观众看到她们的( )A.上衣为红色,裙子为黑色B.上衣为红色,裙子为蓝色C.上衣为白色,裙子为蓝色D.上衣为白色,裙子为黑色答案:A解析:白色上衣反射所有色光,用红光照射时,反射红光,上衣为红色,蓝色裙子只反射蓝光吸收其它色光,用红光照射时,红光被吸收,裙子为黑色,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题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含解答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会聚光线经凸透镜后一定还是会聚光线B.发散光线经凸透镜后不一定成为会聚光线C.会聚光线经凹透镜后一定成为发散光线D.发散光线经凹透镜后一定成为发散光线2.户外旅行时,突遇电闪雷鸣的极端天气,人们会迅速寻找安全地点躲避。
其中,人体感知电闪雷鸣的感受器分别是()A.虹膜、鼓膜 B.晶状体、半规管C.视网膜、耳蜗 D.瞳孔、听小骨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其响度太小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调来辨别的4.将手表放在枕头下,人耳贴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走时的“嘀嗒”声,这一现象说明()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C.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D.以上说法都正确5.我们能听到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但听不到蝴蝶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其原因是()A.蝴蝶飞行时声音响度小B.蝴蝶飞行时音色与蚊子不同C.蝴蝶飞行时振动频率小于20 HzD.上述原因都有可能6.许多照相机的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
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大了,为了使被摄者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A.变小 B.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7.如图1所示,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挂在白色墙上的小镜子,这时看到被照射部分()图1A.墙和镜子都是黑色的 B.墙和镜子都是白色的C.墙是黑色的,镜子是白色的 D.墙是白色的,镜子是黑色的8.下列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图29.下列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A.雨后天空的彩虹 B.凿壁借光C.水中“折枝” 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10.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综合测试及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1.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文字词句与科学知识相符合的是( )A.“锦鳞游泳”,看到水里的鱼是实像B.“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C.“浮光跃金”,湖面波动的光闪着金色是光的折射现象D.“静影沉璧”,如玉璧一样的月亮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2.我们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屏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15℃)下,空气中的声速大于水中的声速B.“蒙面歌王”节目中观众是通过音调猜出歌手的C.声呐利用次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D.辽宁舰上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4.如图为观察微小形变的装置。
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图示位置用力F向下挤压桌面,则() A.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减小B.激光束的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增大C.标尺上的光斑右移D.标尺上的光斑左移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6.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A B C D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欢同学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镜后26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像;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0 cm处时,则( )A.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B.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才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均不会出现实像8.游泳池池边有一位运动员甲可通过水面看到路灯的倒影,水下有一运动员乙正在潜水可通过水面看到岸上的路灯,当运动员甲从A地走到B地,运动员乙从C地潜到D地,有关他们所看到灯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看到灯的位置在变化乙看到灯的位置不变B.乙看到灯的位置在变化甲看到灯的位置不变C.两人看到的灯的位置都不变D.两人看到灯的位置都在变化9.把人耳贴在装满水的一根长铁制水管的一端,在水管的另一端用铁锤用力敲击,人耳可能听到的情况是()A.先听到沿铁管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B.先听到沿铁管外空气中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C.由于声音沿铁管和空气同时传来,因此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音D.人耳先后听到三次传来的敲击声10.如图所示,A为信号源,B为接收器,A、B间有一真空区域,当信号源A分别发射出次声波、超声波、无线电波、可见光和紫外线信号时接收器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是() A.超声波、次声波B.无线电波、可见光C.无线电波、紫外线D.可见光、紫外线11.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能看清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睛B.白光照在试卷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人眼C.白光照在试卷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人眼,而黑字不反光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12.在物理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请选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13.下列是小明列举的实验与事例,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B.吹响笛子按住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C.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笔,把钟敲响后,将纸从笔尖拖过,在纸上被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14.自然界中黑色的花很少,而红、黄色的花却很多,主要原因是因为() A.黑色花能吸收自然界的一切色光,包括黑色光,所以容易受到伤害,不易存活B.因红光外侧的红外线热效应较强,红色花将太阳光中的红光反射出去,从而使花免受伤害C.黄花能发出黄色的光,吸引昆虫传粉D.红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色光,促进自身的光合作用15.关于生活中常见的和“影”字有关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太阳光下的“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岸边的人在水中所成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C.“摄影”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凹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D.放电影时,屏幕上的“影像”能被所有观众看到,是光在屏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16.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A.不成像B.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C.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D.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17.如图甲,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中间开有“△”形小孔竖直放置的黑色薄木板AB上,阳光透过小孔在竖直放置与AB平行的光屏MN上形成一个太阳的椭圆形像,现在在小孔处用一块与小孔一样形状和大小的“△”形竖直放置的小平面镜填满,小平面镜镜面向左,把太阳光反射到竖直放置与AB平行的光屏M′N′上,M′N′到AB的距离与MN到AB 的距离相等,如图乙所示,则在光屏M′N′上形成光斑的形状为()A.“△”形B.“▽”形C.椭圆形D.都有可能第17题图第18题图18.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cm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同步测试题及答案第1节感觉世界一、选择题1.人体皮肤感觉外界刺激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 )A.角质层B.生发层C.真皮D.皮下组织2.人体皮肤最薄处是( )A.面部B.手掌C.大腿内侧D.眼皮3.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
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A.两手都感觉温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D.两手都感觉冷4.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从生理学观点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B.人的嗅觉中枢易适应C.人的嗅觉中枢易疲劳D.人的嗅觉中枢易破坏5.“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A.嗅觉和听觉B.听觉和视觉C.听觉和味觉D.触觉和味觉6.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A.触觉B.味觉C.嗅觉D.心灵感应7.公安部门通常使用警犬缉毒,这是利用了狗( )A.目光敏锐B.动作敏捷C.味觉发达D.嗅觉发达8.当肌体受到损伤性刺激时,具有报警作用的感受器是( )A.触觉感受器B.冷觉感受器C.痛觉感受器D.热觉感受器9.形成感觉的部位是( )A.脊髓灰质B.大脑皮层C.感觉器官D.感受器10.下列哪项除外,都属于皮肤感受器( )A.热觉感受器B.冷觉感受器C.痛觉感受器D.味觉感受器11.下列感觉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 )A.冷觉B.嗅觉C.触觉D.痛觉12.俗话说:“入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嗅”从生理学观点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嗅觉器官不发达B.人的嗅觉器官易适应C.人的嗅觉器官易疲劳D.人的嗅觉器官易破坏13.实施局部麻醉后的手术过程中,病人的感觉状况为( )A.痛觉和触觉完全消失B.痛觉存在,触觉消失C.触觉存在,痛觉消失D.痛觉与触觉都存在二、填空题1.皮肤的外层是__________:内层是__________ 。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D卷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D卷一、感觉世界1.(2021七上·拱墅开学考)将右手放到一盆冷水中,左手放到一盆热水中,过一会儿把双手同时放到一盆温水中,则两手的感觉是()A.右手热,左手冷B.右手热,左手热C.右手冷,左手热D.右手冷,左手冷【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先将左手伸入热水,右手伸入冷水,过一会儿,同时拿出左、右手伸入温水中,对于左手而言,温度降低了,对于右手来说温度升高了,因此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2.(2021七下·嵊州期末)盲人在“读”盲文时,主要依靠皮肤中的()A.冷觉感受器B.热觉感受器C.痛觉感受器D.触觉感受器【答案】D【解析】盲人用手指触摸,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皮肤触觉感受器接触机械刺激产生的感觉称为触觉,盲人将皮肤触觉感受器接受的刺激传导到大脑,在大脑形成感觉,获知盲文的内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3.(2021七下·丽水期末)春暖花开时节,某兴趣小组同学到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开展春季研学活动,下列情景中利用味觉来感受的是()A.听鸟声B.闻花香C.看古堰D.吃枇杷【答案】D【解析】A、听鸟声利用听觉来感受,A不符合题意。
B、闻花香利用嗅觉来感受,B不符合题意。
C、看古堰利用视觉来感受,C不符合题意。
D、吃枇杷利用味觉来感受,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4.(2021七下·兰溪期末)6月,“杨梅之乡”马涧的杨梅树上挂满了一颗颗沉甸甸诱人的杨梅。
“个大味甜”的东魁杨梅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我们感知到东魁杨梅“个大味甜”()A.听觉和视觉B.嗅觉和听觉C.触觉和味觉D.视觉和味觉【答案】D【解析】“个大味甜”的东魁杨梅,个大是视觉,味甜是味觉.故选D。
5.(2021七下·上虞期末)人体拥有各种不同的感觉,下列关于人体感觉的说法正确的是()A.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B.一种感觉器官只能接受一种刺激C.麻、辣、酸、甜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D.人体嗅觉有“适应性”主要是人体嗅觉神经末梢易疲劳【答案】A【解析】A、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同时具有感受冷、热、痛、触等感觉,A符合题意;B、人类大多数感觉器官只能感受一种类型的刺激,如眼睛、耳、鼻。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B卷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B卷一、感觉世界1.(2020七上·浙江期末)两点阈是指用两个刺激点作用于人皮肤,人能够感觉到是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点时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
两点阈越小,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
下表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身体不同部位皮肤的两点阈差异实验后得到的实验数据。
请分析回答:裸露部分覆盖部分中指指尖上唇前颔胸部肩部背部2.5 5.515.036.041.044.0(1)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组织;(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3)据此推测:人体裸露部位比覆盖部位的神经分布要(选填“密集”或“稀疏”)。
【答案】(1)神经(2)身体裸露部分的两点阈小于覆盖部分的(3)密集【解析】(1)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神经组织。
(2)从表中可知身体裸露部分的两点阈小于覆盖部分的。
(3)神经分布越密集点阈越小,从表中可推测人体裸露部位比覆盖部位的神经分布要密集。
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简,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简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此实验说明了(填字母,多选)。
A.声音具有能量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由振动产生(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 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答案】(1)A.B.D(2)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3)实验1:放大实验现象实验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任选一个即可)【解析】(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共6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测试卷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1.对外界的冷、热、触、痛的刺激产生感觉的是( )A. 皮肤B. 舌C. 脊髓D. 大脑2. 如图所示,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B. 放大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 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D. 看见勺子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反射现象3.电磁波家庭成员很多,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电磁波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电磁波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验钞机利用红外线来辨别钞票真伪 B. 手机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号C. 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遥控D. 微波炉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品4.如图为观察微小形变的装置。
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图示位置用力F向下挤压桌面,则()A.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减小B.激光束的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增大C.标尺上的光斑右移D.标尺上的光斑左移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6.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A B C D7.晚上,当你从路灯正下方经过并沿地面向前移动时,在相同时间里() A.人移动的距离大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B.人移动的距离小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C.人移动的距离等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8.如图所示,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种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第8题图A.AO可能是入射光线B.OB可能是折射光线C .OC 必定是反射光线D .BO 必定是入射光线9.红光、绿光与另一种色光混合后生成白光,则另一种色光是( ) A. 黄光 B. 橙光 C. 紫光 D. 蓝光10.3D 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次月考试卷(提高,Word版 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次月考试卷(提高,Word版含解析)一、选择题1.耳是重要感觉器官,下列有关人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B.耳廓可以收集外界传来的声音C.声波带动鼓膜振动后直接传导到耳蜗D.遇到巨大声响张开嘴可平衡鼓膜内外空气压力2.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
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
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汽化,后液化B.先沸腾,后凝固C.先液化,后汽化D.先蒸发,后沸腾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A.氧气B.水C.蛋白质D.脂肪4.已知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速度为 5200m/s、1500m/s、340m/s,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 0.1 秒.有一段长 18 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的次数是()A.1 次B.2 次C.3 次D.4 次5.如图所示, 四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或用嘴贴着瓶口吹气, 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下列关于所发出声音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甲瓶的音调最高B.用嘴贴着瓶口吹气,甲瓶的音调最高C.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丁瓶的音调最低D.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丁瓶的音调最高6.如图,在一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重 30N 的物块在F=10N 的水平拉力的作用下,从A点开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到B点时撤去拉力,物块最后在C点静止。
对此,作出下列的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注意:我们规定物块在A点时的时刻为 0,B点时为 t1, C 点时为 t2)A.B.C.D.7.小张以25.2km/h 的速度前进,小王以 6m/s 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 0.54km。
则( )A.三人速度一样大B.小李速度最大C.小王速度最大D.小张速度最大8.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半导体B.磁性物质C.真空带D.金属物质9.我们吃的大米、面粉、大豆和花生的营养物质依次是植物种子的( )A.胚乳、子叶、子叶、胚乳B.胚乳、胚乳、子叶、子叶C.胚乳、子叶、子叶、子叶D.子叶、胚乳、胚乳、胚乳10.目前医学上培育“三亲试管婴儿”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三亲婴儿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物质来自父亲与母亲B.早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于母亲的卵细胞C.受精场所在输卵管D.培育方式属于无性生殖11.小明在电视上观察到雌雄牛蛙以“抱对”形式进行繁殖,牛蛙的受精和发育方式是() A.体内受精、体外发育B.体内受精、体内发育C.体外受精、体外发育D.体外受精、体内发育12.如图所示,该视力表进行测试时,被测者需距离视力表5米,因受到场地限制,可利用平面镜来增距。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提高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提高试卷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A. 交响乐团演奏的锣鼓声B. 足球比赛时球迷震耳欲聋的呼喊声C. 上课时小林和同桌轻声细语的交谈声D. 工人师傅在一台有毛病的柴油机旁仔细听它发出的声音2.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B. 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C. 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3.当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A. 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B. 保持身体的平衡C. 减少噪音D. 防止呕吐4.小华在“打呵欠”时,听不清或听不到老师正在讲课的内容,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A. 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收B. 听小骨的振动C. 鼓膜的振动D. 听觉神经传导声音信息5.一个人沿马路边行走经过某一盏路灯,在走路过程中,路灯照射到人身上时,影子长短在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是()A. 逐渐变长B. 先变短,后变长C. 逐渐变短D. 先变长,后变短6.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A.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B.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C.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D.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7.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甲、f乙、f丙的大小关系为()A. f甲>f乙>f丙B. f乙>f丙>f甲C. f乙>f甲>f丙D. f丙>f乙>f甲8.如图所示,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镜中的像()A. 是等大实像B. 是放大虚像C. 与演员关于镜面对称D. 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9.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B. 当u=15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C. 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第8题图第9题图10.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A. B. C. D.11.对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看见水中的鱼儿——光的直线传播B.太阳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C.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D.用镜子增大空间感——平面镜成像12.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精选试卷(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期末精选试卷(提升篇)(Word版含解析)一、选择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的快B.声音和光在空气中传播时,声音传播的较快C.喇叭播放的歌曲都是乐音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将多肉植物的一片叶放在比较湿润的土壤中,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长成一株小多肉植物,下列繁殖方式与培育多肉植物有着本质区别的是()A.用嫁接的方法培育果树优良品种B.克隆技术出生的多莉羊C.采用人工授粉培育杂交水稻D.马铃薯发芽生根,长成新植株3.太阳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
如果没有这层大气,会出现()A.日出会提前B.日出和日落都会提前C.日出会延迟D.日出和日落都会延迟4.园艺中经常对花卉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据图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甲和乙必须是同一种植物B.甲必须带芽C.甲和乙合在一起时,必须使两者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因此用绳捆扎D.乙的根吸收水分肥料是生长的必要条件5.质检总局最新通报: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后各地质检机构对包括蒙牛等液体乳进行了检测,未新发现黄曲霉素M1超标。
黄曲霉素M1与黄曲霉菌有关。
黄曲霉菌的细胞中有细胞核,它属于()A.真菌B.细菌C.原核生物D.植物6.如图所示,烧杯中分别装有水和酒精,且液面相平,a、b、C、d是液面下的各点,已知a点与c点深度相同,b点与d点深度相同,则下列有关四点处液体压强大小关系的判断肯定成立的是()A.Pa>Pb B.Pb>Pc C.Pc>Pd D.Pd>Pa7.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两柱形容器都装有质量相同的水,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分别为F甲、F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则()A.F甲=F乙,p甲=p乙B.F甲<F乙,p甲<p乙C.F甲=F乙,p甲<p乙D.F甲=F乙,p甲>p乙8.温州有制作杨梅酒的习俗,如图将杨梅浸泡在盛有白酒的球形容器中,此时球形容器及其内部的白酒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而瓶中的杨梅位于该“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则从正面观察瓶中的杨梅,观察到杨梅的像应如下图中的()A.B.C.D.9.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访问网络数据,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B.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D.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10.战国时期,《墨经》中记载了影子的形成、平面镜的反射等光学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提高试卷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A. 交响乐团演奏的锣鼓声B. 足球比赛时球迷震耳欲聋的呼喊声C. 上课时小林和同桌轻声细语的交谈声D. 工人师傅在一台有毛病的柴油机旁仔细听它发出的声音2.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B. 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C. 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3.当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A. 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B. 保持身体的平衡C. 减少噪音D. 防止呕吐4.小华在“打呵欠”时,听不清或听不到老师正在讲课的内容,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A. 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收B. 听小骨的振动C. 鼓膜的振动D. 听觉神经传导声音信息5.一个人沿马路边行走经过某一盏路灯,在走路过程中,路灯照射到人身上时,影子长短在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是()A. 逐渐变长B. 先变短,后变长C. 逐渐变短D. 先变长,后变短6.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A.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B.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C.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D.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7.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甲、f乙、f丙的大小关系为()A. f甲>f乙>f丙B. f乙>f丙>f甲C. f乙>f甲>f丙D. f丙>f乙>f甲8.如图所示,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镜中的像()A. 是等大实像B. 是放大虚像C. 与演员关于镜面对称D. 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9.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B. 当u=15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C. 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第8题图第9题图10.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A. B. C. D.11.对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看见水中的鱼儿——光的直线传播B.太阳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C.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D.用镜子增大空间感——平面镜成像12.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
由于凸透镜对红外线的会聚能力比可见光弱,故同一透镜在红外线射入时的焦距比可见光射入时长。
有一种感光胶片叫红外线胶片,它对可见光不敏感,而红外线却能使它感光。
这种胶片可用普通相机进行红外摄影。
现有一幅书上的图片用普通胶片摄影时刚好成等大的像,现换成红外线胶片,若仍要成等大的像,则应该( )A.增大物距,增加暗箱长度B.减小物距,缩短暗箱长度C.减小物距,增加暗箱长度D.增大物距,缩短暗箱长度1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JA. 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成的敏感性不同B. 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C. 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D. 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14.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0 °时,反射角也是20°B. 如果反射光线向法线靠近,则入射光线也向法线靠近C. 当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D. 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从光的反射定律15.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面的积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B. 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C. 无论迎着月光走还是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都应是水D. 无论迎着月光走还是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都应是水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16.人的眼球好像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小丽的眼睛成像情况如图所示,为矫正视力应当配戴眼镜片为________的眼镜。
(均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17.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张老师上课时,观察远处的同学时要摘下眼睛,而看近处的课本时,又要戴上眼镜。
这样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非常不方便。
张老师的眼睛属于________(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如图所示的是一种新型眼镜,这种眼睛的镜片分上下两个区,A区厚薄均匀,B区可以矫正远视。
张老师戴上这种眼镜就可以通过________(填“A”或“B”)区看远处同学,再也不需要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了。
第16题图第17题图第18题图18.如图甲所示,将蜡烛放在图中a处,在右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看到的像与乙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对应。
19.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所示,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表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________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________,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________。
第19题图第20题图第21题图20.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
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
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________,使下方箭头成缩小的________像(填“实”或“虚”)。
21.如图,两端开口的圆筒内嵌有一光学元件,在圆筒左侧中心轴上放一光源S,圆筒右侧中心轴上垂直固定一光屏。
现左右移动圆筒,当圆筒左端面距离光源为a时,恰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将圆筒向右水平移动距离b时,光屏上第二次出现清晰像。
则此光学元件是________透镜,第二次所成像的性质是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6分)22.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置(如图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
经讨论,同学们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于是进行了探究实验。
(1)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图中的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两图示实验;(2)实验时,同学们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
(3)某小组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________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23.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如图甲,先将平面镜A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硬纸板B____________________放置在平面镜A上,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
(2)为了显示光路,纸板的表面应____________________(填“光滑”或“粗糙”)些,在纸板上标出刻度是为了方便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
(3)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测得了几组数据如表所示,由此可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序号入射角反射角1 30°30°2 45°45°3 60°60°(4)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如下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其作用是为了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位置,然后打开固定在柱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O点,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景,老师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时,可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4.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等。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________ 上。
(2)该实验应使凸透镜成实像,那么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物距________焦距。
(3)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图像(4)小明得出探究结论后,又用上述器材做了一个实验。
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0刻线处,凸透镜放在15cm刻线上,如图上所示。
移动光屏在a位置找到像;蜡烛和光屏不动,只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向某一方向移动到b位置时,在光屏上又看到像。
结合所画图像,请你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判断_______。
A. 光屏上第一次的像是倒立、放大的B. a位置在44~46cm刻线之间C. 光屏上第二次的像是倒立、缩小的D. b位置在19~21cm刻线之间四.解答题(每空2分,共12分)25.如图所示,新坝中学初三(2)班STS课外兴趣小组,在探究折射角与入射角关系时,将一束光从玻璃射向空气,发现光在玻璃和空气的分界面处同时发生折射和反射现象,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光线离法线越来越远,且越来越弱,反射光线却越来越强,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α时,折射角达到90°,折射光线就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回玻璃中的光线;再减少入射角,当入射角小于α时,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又同时存在;而让光线从空气射向玻璃时,无论怎样改变入射角,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同时存在.他们感到非常惊奇,大家又做了一遍,发现还是如此,这究竟是什么现象呢?查阅资料得知,这种折射光线完全消失的现象叫全反射现象,而且此现象在医学和通信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阅读上面内容,请回答下面问题:(1)用符号γ将上图中折射角标出;(2)如果将一束光从空气射向玻璃,________ (选填:能、不能或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3)发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