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细胞免疫检测方法及其用途
免疫组化表达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免疫组化表达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免疫组化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然后使用可视化方法显示其位置和表达水平。
免疫组化在疾病诊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测病理标记物的免疫组化表达量,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分级和预后。
例如,在肿瘤学领域,免疫组化可以用来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从而帮助确定肿瘤的类型和预测治疗效果。
免疫组化表达量的评估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光密度分析、百分比阳性细胞计数和定量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定量地评估目标蛋白质在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从而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文旨在探讨免疫组化表达量的意义和评估方法。
首先,将介绍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包括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的结合原理和可视化方法的选择。
其次,将重点讨论免疫组化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包括肿瘤学、免疫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
最后,将探讨免疫组化表达量的意义和评估方法,包括常用的定量分析和光密度分析等技术。
免疫组化表达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通过评估目标蛋白质在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进展过程,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然而,免疫组化表达量的评估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抗体的特异性和选择性等问题,今后的研究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免疫组化表达量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目标蛋白质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与发展潜力相对应的是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免疫组化技术,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提供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章节安排。
通过清晰地列出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安排。
细胞凋亡的几种检测方法
细胞凋亡的几种检测方法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细胞凋亡的几种检测方法1、形态学观察方法(1)HE(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光镜观察:凋亡细胞呈圆形,胞核深染,胞质浓缩,染色质成团块状,细胞表面有“出芽”现象。
(2)丫啶橙(AO)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活细胞核呈黄绿色荧光,胞质呈红色荧光。
凋亡细胞核染色质呈黄绿色浓聚在核膜内侧,可见细胞膜呈泡状膨出及凋亡小体。
(3)台盼蓝染色:如果细胞膜不完整、破裂,台盼蓝染料进入细胞,细胞变蓝,即为坏死。
如果细胞膜完整,细胞不为台盼蓝染色,则为正常细胞或凋亡细胞。
此方法对反映细胞膜的完整性,区别坏死细胞有一定的帮助。
(4)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凋亡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核染色质固缩、边集,常呈新月形,核膜皱褶,胞质紧实,细胞器集中,胞膜起泡或出“芽”及凋亡小体和凋亡小体被临近巨噬细胞吞噬现象。
2、 DNA凝胶电泳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其细胞DNA均发生断裂,细胞内小分子量DNA片断增加,高分子DNA减少,胞质内出现DNA片断。
但凋亡细胞DNA断裂点均有规律的发生在核小体之间,出现180-200bpDNA片断,而坏死细胞的DNA断裂点为无特征的杂乱片断,利用此特征可以确定群体细胞的死亡,并可与坏死细胞区别。
正常活细胞DNA 电泳出现阶梯状(LADDER)条带;坏死细胞DNA电泳类似血抹片时的连续性条带3、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核小体测定凋亡细胞的DNA断裂使细胞质内出现核小体。
核小体由组蛋白及其伴随的DNA片断组成,可由ELISA法检测。
检测步骤1、将凋亡细胞裂解后高速离心,其上清液中含有核小体;2、在微定量板上吸附组蛋白体’3、加上清夜使抗组蛋白抗体与核小体上的组蛋白结合‘4、加辣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DNA抗体使之与核小体上的DNA结合’4、加酶的底物,测光吸收制。
用途该法敏感性高,可检测5*100/ml个凋亡细胞。
细胞凋亡的几种检测方法
细胞凋亡的几种检测方法1、形态学观察方法(1)HE(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光镜观察:凋亡细胞呈圆形,胞核深染,胞质浓缩,染色质成团块状,细胞表面有“出芽”现象。
(2)丫啶橙(AO)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活细胞核呈黄绿色荧光,胞质呈红色荧光。
凋亡细胞核染色质呈黄绿色浓聚在核膜内侧,可见细胞膜呈泡状膨出及凋亡小体。
(3)台盼蓝染色:如果细胞膜不完整、破裂,台盼蓝染料进入细胞,细胞变蓝,即为坏死。
如果细胞膜完整,细胞不为台盼蓝染色,则为正常细胞或凋亡细胞。
此方法对反映细胞膜的完整性,区别坏死细胞有一定的帮助。
(4)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凋亡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核染色质固缩、边集,常呈新月形,核膜皱褶,胞质紧实,细胞器集中,胞膜起泡或出“芽”及凋亡小体和凋亡小体被临近巨噬细胞吞噬现象。
2、DNA凝胶电泳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其细胞DNA均发生断裂,细胞内小分子量DNA片断增加,高分子DNA减少,胞质内出现DNA片断。
但凋亡细胞DNA断裂点均有规律的发生在核小体之间,出现180-200bpDNA片断,而坏死细胞的DNA断裂点为无特征的杂乱片断,利用此特征可以确定群体细胞的死亡,并可与坏死细胞区别。
正常活细胞DNA 电泳出现阶梯状(LADDER)条带;坏死细胞DNA电泳类似血抹片时的连续性条带3、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核小体测定凋亡细胞的DNA断裂使细胞质内出现核小体。
核小体由组蛋白及其伴随的DNA片断组成,可由ELISA法检测。
检测步骤1、将凋亡细胞裂解后高速离心,其上清液中含有核小体;2、在微定量板上吸附组蛋白体’3、加上清夜使抗组蛋白抗体与核小体上的组蛋白结合‘4、加辣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DNA抗体使之与核小体上的DNA结合’4、加酶的底物,测光吸收制。
用途该法敏感性高,可检测5*100/ml个凋亡细胞。
可用于人、大鼠、小鼠的凋亡检测。
该法不需要特殊仪器,适合基层工作,但是不能精确测定凋亡细胞发生的绝多对量。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用途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用途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是一种常用于生物学研究中的技术手段。
该实验通过特定的抗体与样品中的特定分子结合,利用荧光标记物检测目标分子的分布、定位和相互关系等信息。
其主要用途包括:
1. 诊断疾病:免疫荧光染色可以用于检测许多疾病相关的分子,如癌细胞、病原菌、病毒等。
这种方法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很大的帮助。
2. 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免疫荧光染色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细
胞内各种结构和分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它可以用于寻找细胞功能的关键分子、了解细胞内化学反应和信号传递的机制等。
3. 分析蛋白质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可以用于确定样品中特定蛋
白质的表达水平。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定位、丰度和功能等。
4. 研究生物学过程:免疫荧光染色可以用于研究许多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分化、生长和分裂等。
通过检测关键分子的分布和定位,科学家可以了解这些生物学过程的机制。
总之,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手段,可以应用于各种生物学研究中。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生物学过程的机制,同时也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 1 -。
11免疫学实验诊断
3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史
年代 1894 J. Bordet 学者 贡献 补体与溶菌活性
1896
1896 1897
H. Durham, M. von Gruber
G. Widal, A. Sicad 淀试验
1900
1900 1906 1935 1941 1946 1948 1953 1960 1966 1975
免疫复合物的 浓度与透射光 的衰减呈正相 关
测吸光度 计算抗原 或抗体的 含量
抗体
抗原
6
血清IgG、IgA、IgM测定的临床意义
低Ig血症:先天性低Ig血症(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低Ig血症(蛋白丢失) 高Ig血症:多克隆Ig增高(感染) 单克隆Ig增高(免疫增殖病)
7
血清IgD、IgE测定
正常人血清中IgD含量很低,膜结合型 IgD(mIgD)构成BCR,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 的标志。
36
(二)B细胞免疫检测
B细胞表面有: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SmIg)、CD抗原、Fc受体、补体受体、 EB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等标 志。
37
方法: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术 临床意义: 升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Burkitt淋巴瘤等。 降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放化疗及使 用免疫抑制剂等。
13
补体总活性测定方法是以红细胞的 溶解为指示,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 称为CH50。
14
补体含量和活性相关的疾病
1.免疫相关性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时,C1、C2、C3、C4和Hf等缺陷; 超敏反应时(III型超敏反应),C3a、C5a等过敏毒素的产生。 2.与补体有关的遗传性疾病: ①C2、C3缺陷导致的严重感染; ②与C1抑制物缺陷相关的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③SLE患者出现的细胞表面CR1缺陷与C1C清除障碍 ④涉及I因子、H因子缺陷的肾小球肾炎; ⑤DAF缺陷引起的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⑥C1q缺陷表现的严重顽固性皮肤损害,以及C1q、 C1r、C4、C2缺陷造成的 (图)血管神经性水肿 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包括肾炎)等。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用途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用途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是一种常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技术手段。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免疫学中的抗体-抗原反应以及荧光标记技术,研究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定位和表达情况。
这种技术有着广泛的用途,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分子结构、病原菌检测、药物筛选、诊断疾病等方面。
一、细胞分子结构研究在生物学研究中,分子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生物细胞中包含了许多分子结构,其中一些分子结构的表达会随着生物体的各种不同状态而改变。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研究许多种细胞分子结构,如受体、酶、细胞骨架等,其位置和表达量的改变对研究某些生物过程非常重要。
例如,蛋白磷酸酶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酶,磷酸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可以检测出细胞膜表面的特定受体结构,研究其表达量变化的过程。
二、病原菌检测在医学领域中,免疫荧光染色实验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它可以被用来检测因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利用荧光物质观察是否有结合发生。
例如,在HIV病毒检测中,利用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和染色的梅花形固定化病毒蛋白裂解物实现对HIV病毒的检测。
三、药物筛选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在药物研究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例如,癌症治疗中常用的激动剂分为两类,一类是抗癌细胞毒性增强剂,另一类是增加病人免疫力的治疗药物。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可以筛选含有抗癌细胞毒性增强剂或增加病人免疫力的治疗药物的化合物。
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更准确地研究药物对特定蛋白质的作用机制,以此来优化和开发新药。
四、疾病诊断在医学诊断领域中,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可以用于检测病毒性感染病变的诊断。
例如乙酰胆碱受体是一种在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存在的特定蛋白质,当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患者失去这种结合抑制物后,T细胞就会针对这种蛋白的表达产生免疫反应。
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诊断帕金森病和霍奇金病等自身免疫疾病也是非常有效的。
总之,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的可靠性和广泛适用性赋予了它在许多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重要地位。
免疫检测技术
基本步骤
原理
1
包被
洗涤
3 使结合在固相
上
的抗原抗体复 合物
2
反应
加入待测抗
体或
抗原和酶标 抗原
4
或抗体
底物显色
定性或定量的分 析
五种常见的检测方法
1 双抗夹心法(测定抗原) 2 测定抗体的间接法 3 竞争法(测定抗原) 4 捕获包被法测IgM抗体 5 ABS-ELISA法
1 双抗夹心法测抗原
适用于测定二价或二价以上的大分子抗原,但不适用于测定半抗 原及低于二价的小分子单价抗原,因其不能形成两位点夹心
3.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是电泳分析与沉淀反应的结合产物。 这种技术有两大优点:一是加快了沉淀反应的速度, 二是将某些蛋白组分利用其带电荷的不同而将其分 开,再分别与抗体反应,以此作更细微的分析。
免疫电泳包括:血清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电泳、免疫印迹等
血清免疫电泳
将抗原混合物(病人血清)在凝胶中用电泳 分离后,沿电泳方向挖一平行的小槽,加入 抗血清,进行双向扩散。沉淀线的特点显示 病人血清与正常人血清存在的差异,即血清 蛋白组分的缺少或增加。
2 间接法测抗体
几种标记/检测技术灵敏度的比较
灵敏度(mol/L)
10-18 10-15 10-12 10-9
酶标
荧光
放免
发光
几种标记/检测试剂的有效期比较
有效期(月)
18
15
12
9
6
3
酶标
荧光
放免
发光
人人民民币币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放免
三、补体结合实验 (2个系统,5种成分)
免疫荧光技术的分类
免疫荧光技术的分类
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分析技术。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操作方法,免疫荧光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直接免疫荧光法
直接免疫荧光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免疫荧光技术,通常用于检测单一抗原。
该方法将荧光标记的抗体直接与待检测物接触,形成免疫复合物。
荧光信号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或流式细胞术检测。
2. 间接免疫荧光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荧光技术,可用于检测多个抗原或抗体。
该方法通过将未标记的一级抗体与待检测物接触,然后使用荧光标记的二级抗体识别和结合一级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荧光信号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或流式细胞术检测。
3.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是一种特定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通过将未标记的一级抗体与待检测物接触,再使用被标记的一级抗体结合一级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该方法可以用于检测多个抗原或抗体,并且适用于细胞和组织的检测。
4. 光度法免疫荧光
光度法免疫荧光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免疫荧光技术,用于检测微量物质,如细菌和病毒。
该方法通过对待测样品进行化学反应,形成荧光物质,然后测量荧光信号强度。
5. 免疫电子显微镜法
免疫电子显微镜法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免疫荧光技术,用于检测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抗原或抗体。
该方法使用标记有金颗粒的抗体,进行免疫染色,然后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
总之,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多功能的生物分析技术,可用于各种生命科学领域,其中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免疫细胞分型鉴定
免疫细胞分型鉴定
免疫细胞分型鉴定是指对免疫系统中的不同细胞类型进行鉴定和分类。
免疫细胞是组成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免疫细胞分型鉴定方法和指标:
1.免疫表型分析: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等技术,
通过检测细胞表面的免疫标记物(抗原)来确定细胞的类
型。
例如,CD3、CD4和CD8用于T细胞的鉴定,CD19用
于B细胞的鉴定,CD56用于NK细胞的鉴定等。
2.细胞功能分析:通过测量细胞的功能,如细胞因子产生、
细胞毒性等,来鉴定细胞类型。
例如,T细胞可以通过检
测干扰素γ(IFN-γ)或白细胞介素-2(IL-2)产生来鉴定
Th1细胞;B细胞可以通过测量抗体产生来鉴定。
3.基因和蛋白质分析: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和免疫
组化等,检测特定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来确定细胞类型。
例如,通过检测T细胞特异性基因编码的T细胞受体
(TCR)来鉴定T细胞子群。
4.细胞形态学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细胞的形态和特
征来鉴定细胞类型。
例如,T细胞通常具有细的胞质、圆
形或椭圆形的细胞形态。
通过免疫细胞分型鉴定,可以对不同种类的免疫细胞进行准确的鉴定和分类,从而更好地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节机制。
这对于研究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制定免疫治疗策略以及评估免疫疫苗效果等有重要意义。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整理版ppt
31
整理版ppt
32
检测原理
细胞受到刺激后局部产生细胞因子,此细胞因 子被特异单克隆抗体捕获。细胞分解后, 被 捕获的细胞因子与生物素标记的二抗结合,其 后再与碱性磷酸酶标记的亲和素结合。底物孵 育后, PVDF 孔板出现“紫色”的斑点表明 细胞产生了细胞因子,通过显微镜或ELISPOT 酶联斑点分析系统对斑点的分析后得出结果。
整理版ppt
26
整理版ppt
27
免疫分析法
ELISA 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流式细胞仪检测 ELISPOT
整理版ppt
28
ELISPOT
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
整理版ppt
29
整理版ppt
30
ELISPOT发展历史
1963年:Jerne等人创立的溶血空斑技术(hemo-lytic plaque forming cell assay ,HPF),这项技术可用于检测并计数单个抗体形成细胞。
整理版ppt
24
细胞培养和刺激的基本方法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学检测即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利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抗体或利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
由于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均可通过不同的抗原递呈途径诱导生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在生物体内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T细胞的克隆扩增,并分泌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抗体).由于抗体-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的特点,这种检测可以定性、定位和定量地检测某一特异的蛋白(抗原或抗体)。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们可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最初的免疫检测方法是将抗原或抗体的一方或双方在某种介质中进行扩散,通过观察抗原-抗体相遇时产生的沉淀反应,检测抗原或抗体,最终达到诊断的目的。
这种扩散可以是蛋白的自然扩散,例如环状沉淀试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双向免疫扩散实验。
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就是在凝胶中混入抗体,制成含有抗体的凝胶板,而将抗原加入凝胶板预先打好的小孔内,让抗原从小孔向四周的凝胶自然扩散,当一定浓度的抗原和凝胶中的抗体相遇时便能形成免疫复合物,出现以小孔为中心的圆形沉淀圈,沉淀圈的直径与加入的抗原浓度成正比.利用蛋白在不同酸碱度下带不同电荷的特性,可以利用人为的电场将抗原、抗体扩散,例如免疫电泳试验和双向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首先将抗原加入凝胶中电泳,将抗原各成分依次分散开.然后沿电泳方向平行挖一直线形槽,于槽内加入含有针对各种抗原的混合抗体,让各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进行自然扩散,形成沉淀线。
然后利用标准的抗原-抗体沉淀线进行抗原蛋白(或抗体)的鉴别。
上述的方法都是利用肉眼观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沉淀,因此灵敏度有很大的局限.比浊法引入沉淀检测产生的免疫比浊法就是利用浊度计测量液体中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浊度,根据标准曲线来计算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该方法不但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且可对抗原、抗体进行定量的检测。
免疫印迹法则首先通过电泳分离标准的已知抗原,然后将电泳分离的蛋白质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浸于待测血清中。
免疫学检验-自考重点
抗原抗体反应IgG为单体分子,是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血清中的IgM为五聚体,因此血清IgM水平升高提示有近期感染,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①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两种特性是由抗原与抗体分子的一级结构决定的;②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完全依靠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并且抗原复合物和游离成分之间保持动态平衡;③抗原抗体的结合使电荷减少或消失,电子云也消失,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范德华引力提供的作用力最小,疏水作用力提供的作用力最大。
亲和力: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位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着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抗体超变区与抗原表位之间分子空间构型的吻合程度影响着抗体亲和力。
吻合程度越高,亲和力越高。
亲和力可用亲和常数K A来表示:K A=K1/K2=【Ab-Ag】/【Ab】×【Ag】(K A表示抗原抗体结合的稳定性和亲和力;K1表示结合常数;K2为解离常数;【Ab-Ag】表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摩尔浓度;【Ab】或【Ag】分别表示游离的抗体或抗原结合位点的摩尔浓度)K A值越大,【Ab-Ag】浓度越大,亲和力越高,抗体与抗原结合越牢固,反之抗原抗体复合物就容易解离。
带现象: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形成的沉淀物少或无,这种现象在免疫测定中称为带现象。
出现在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出现在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概念)改变pH和增加离子强度是最常有的促解离方法抗原抗体的纯化差速离心的分离效果是粗分离,适用于分子量相差大、不稳定、易变形的物质。
常用于分离细胞器和病毒。
常用的中性盐是硫酸铵,其优点是:①溶解度大;②温度系数小;③密度小;④价廉易得高浓度盐析法是由于盐分子与蛋白质分子极化部位相互作用,降低了蛋白质分子的亲水性而将其分级分离,是粗纯样品的重要方法盐析法是纯化蛋白质常用的粗提方法凝胶层析是利用物质的相对分子量不同而达到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
免疫检验总结
6.免疫活性细胞 能接受抗原刺激而发生分化、增殖形成免疫效应物质并能进行特性免疫反应的细胞。
7.体液免疫 B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
8.细胞免疫 T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
9.变态反应 是机体受同一抗原再刺激后发生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反应。
23.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病有哪些特征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同时具有以下特征: 1.患者血液中可测得高效价自身抗体和(或)自身组织成份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2.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作用于靶 抗原所在组织、细胞造成相应组织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和功能障碍。动物实验中可复制出相似的病理模型,并能通过患者的血清或淋巴细胞 使疾病被动转移。3.病情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4.除一些病因明了的继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随原发疾病的治愈而消退 外,多数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病常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5.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30.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的应用 CD抗原及其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在基础和临床免疫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基础免疫学研究中CD主要应用于:1.CD抗原的基因 克隆,新CD抗原及新配体的发现。2.CD抗原结构与功能关系。3.细胞激活途径和膜信号的传导。4.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调控。5 .细胞亚群的功能。在临床免疫学研究中,CD单克隆抗体可用于:1.机体免疫功能的检测。2.白血病、淋巴瘤免疫分型。3.免疫 毒素用于肿瘤治疗、骨髓移植及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4.体内免疫调节治疗。
22.变态反应的防治原则: 1.脱敏注射:采用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注射变应原的方法,逐渐消耗体内已形成的IgE,以便可大量注射抗毒素血清而不致发 病。2.减敏疗法:皮下多次,小剂量注射变应原后,循环中出现IgG封闭抗体,阻断变应原与IgE结合,可防止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的复发。3.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其作用有:①抗炎作用;②稳定溶酶体;③减少淋巴细胞数量;④抑制单核-吞 噬细胞系统功能。4.阻止活性介质释放:如采用色甘酸二钠,阿司匹林和儿茶酚胺类药物等。5.对抗活性介质的作用:临床上常用苯 海拉明,扑尔敏等抗组织胺药物。
免疫检测指标
免疫检测指标
免疫检测指标是指在免疫学检测中用于衡量免疫系统状态的各项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诊断疾病、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
常见的免疫检测指标包括:
1.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蛋白质,它们可
以与抗原结合,起到免疫防御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常见的免疫球蛋白检测指标包括IgG、IgA、IgM等。
2.补体系统:补体系统是免疫系统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
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来消灭病原体。
常见的补体系统检测指标包括C3、C4等。
3.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它们可以调
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影响炎症反应等。
常见的细胞因子检测指标包括TNF-α、IL-6、IL-10等。
4.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是免疫系
统中重要的细胞类型,它们分别负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常见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检测指标包括CD4+T细胞、
CD8+T细胞、B细胞等。
5.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是负责吞噬和消化病原体等外来物的细
胞。
常见的吞噬细胞检测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
这些指标的具体意义可能因疾病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结合临床情况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或指导,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
常用细胞免疫检测方法及其用途
常用细胞免疫检测方法及其用途细胞免疫检测方法是一种用于研究免疫系统的方法,它可以测量细胞的免疫功能、监测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并评估机体对感染、肿瘤等疾病的免疫应答能力。
常用的细胞免疫检测方法包括流式细胞术、荧光显微镜技术、免疫组化、PCR等。
1.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多参数细胞分析方法。
通过使用荧光标记抗体,它可以同时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细胞内分子和细胞功能。
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检测免疫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如CD4、CD8、CD16、CD56等,也可以用于分析细胞内分子的表达水平,如细胞因子、信号转导分子等。
它对于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的定量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荧光显微镜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免疫检测方法,它可以通过标记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的抗体来检测和定量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
荧光显微镜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免疫细胞表面分子的局部化和定位,研究细胞间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如免疫细胞的吞噬功能等。
3.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使用荧光或酶标记抗体来检测和定位组织中特定分子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检测免疫细胞在组织中的分布和定位,研究免疫细胞的定向迁移和组织的免疫反应。
免疫组化可以用于检测免疫细胞相关的疾病,如肿瘤等的诊断和评估。
4.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在体外扩增DNA片段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检测和定量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水平,推断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
PCR可以用于检测免疫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表达,如细胞因子、信号转导分子等。
它对于研究免疫细胞功能和免疫反应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胞免疫检测方法在免疫学研究、疾病诊断和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免疫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功能状态,评估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研究免疫细胞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评估新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细胞免疫检测方法的发展为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带来了便利,也为新药的发现和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常用有哪几种方法
一、迟发型过敏反应的体外检测方法
皮肤试验和接触性过敏的诱发是检测迟发型过敏反应(DTH)的两种常用方法。
皮肤试验中诱发对曾经使病人致敏的抗原的再次应答,而接触性过敏是测试受者对从未接触过的物质发生致敏的能力。
1.皮肤试验用皮肤试验诊断DTH,常用的抗原有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腮腺炎病毒、念珠菌素等,在人类试验时在前臂皮内注射少量可溶性抗原,24~48小后,测量红肿硬结的大小,硬结直径大于10mm即被看作为阳性。
表明受试者对该病原菌有了一定的细胞免疫能力,若皮试无反应,可用更高浓度的抗原重复试验,若仍无反应即为阴性,需排除皮试技术误差,也可能受试者从未接触过此抗原,也可能由于细胞免疫功能缺损,或由于细胞免疫功能缺损,或由于严重感染(麻疹、慢性播散性结核)造成的无反应性。
2.接触性过敏常应用低分子量化合物如二硝基氯苯(DNCB)诱发接触性过敏。
化合物与皮肤蛋白质结合而导致DTH反应。
在动物试验时,初次皮肤上涂抹DNCB后间隔7~10天再激发刺激,则皮肤出现即为阳性。
此试验人类已不使用。
二、细胞免疫的体外检测方法
体外检测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最易采集的是血标本,首先需分离或纯化淋巴细胞,一般使用萄聚糖-泛影葡胺配成比重为1.077的淋巴细胞分层液,当将血液重叠于淋巴细胞分层液之上离心时,由于红细胞(1.092)、多形核白细胞(1.090)、淋巴细胞(1.070)的比重不同而相互分开。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在血浆和分层液交界处形成一薄层。
仔细分出这一薄层的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占80%,单核细胞占20%,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80%,B细胞占4%~10%,其作为非DT、非B细胞。
1.T细胞计数
(1)E花环法:人类T细胞表面有SRBC受体(CD2)能与SRBC结合形成玫瑰花环样结构,将经分层液分离现的RBM悬液与SRBC在含有血清的平衡盐水中混合,经37℃培养5~10分钟放4℃过夜,取细胞悬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约70%~80%淋巴细胞结成花环即为T细胞。
目前此方法已用来分离T细胞,而不用做T细胞计数。
(2)用单克隆抗体计数T细胞:将人的PBM分成三等份,分别用小鼠抗人CD3、CD4和CD8的单克隆抗体作第一抗体与细胞结合,再用FITC标记的兔抗小鼠IgG抗体作第二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或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在PBM中被CD3抗体染上荧光的细胞称为CD3 细胞即总T细胞。
正常人在PBM中T细胞占70%~80%。
正常人的CD4 细胞和CD8 细胞之和应与CD3 细胞数一致。
CD4 细胞与CD8 细胞的比值正常人约为2/1而艾滋病患者则比值小于1.7。
2.T细胞活化试验T细胞能被非特异的物质称为有丝分裂原所激活而向淋巴母细胞转化。
T细胞转化过程可伴随有DNA、RNA、蛋白质的合成增加,最图导致细胞分裂。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计数转化后的淋巴细胞数,也可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细胞,用液闪测定仪检查掺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细胞,用液测量仪检查掺入的3H-TdR的多少确定淋巴细胞转化率。
最近有一种不用同位素,又可用仪器测量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检查法,称为MTT检测法,MTT是一种甲氮唑盐,它是细胞线粒体脱氢酶的底物,细胞内的酶可将MTT分解产生蓝黑色甲(fromazan)产物。
该产物的多少与活性细胞数正相关。
结果可用酶标检测仪(595mm)测量汇丰银行密度,做为MTT法的检查指标。
此法的结果与3H-TdR掺入法平行,并能反应试验中的活细胞数。
3.细胞毒试验TC细胞、NK细胞、LAK细胞、TIL细胞对其靶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杀伤)作用。
常用的栓测细胞毒效应的方法是51Cr-Na2Cro4盐水溶液与靶细胞胞混合,于37℃培养1小时左右,51Cr即可进入靶细胞,与胞浆蛋白结合,洗去游离的51Cr后,
即可得到51Cr标记的靶细胞,将待检细胞毒性的细胞与51Cr标记的靶细胞混合(比例约为50:1或100:1)靶细胞被杀伤越多,释放到上清液中的液游离的51Cr越多,且不能被其他细胞吸收。
用γ射线测量仪检测上清液中的cpm值,即可计算出待检细胞杀伤活性的高低。
细胞毒试验检测Tc细胞效应功能是否健全,及经IgG介导的ADCC效应,或NK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是有意义的。
4.混合淋巴细胞的反应(MIR)是体外研究T细胞的较好的方法,双向MLR常被用来筛选骨髓移植的供体。
来自不同供体的淋巴细胞分别与病人的淋巴细胞混合培养4~5天,在最后8小时掺入51TdR掺入法测T细胞的反应性。
或用细胞毒法观察受刺激的T细胞与活的靶细胞混合(靶细胞来自与刺激细胞相同的个体)如果T细胞受刺激后产生了细胞毒T 细胞,可杀死活的细胞,根据靶细胞释放51Cr的多少算出T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LIF(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来评估细胞免疫功能。
近年来应用测定IL-2的免疫酶技术,操作简单,并能定量以取代了MIF和LIF的测定。
单个核细胞与分裂原一起培养24小时,然后测定清液中的IL-2活性。
在细胞免疫功能缺损时,特别是AIDS病人,IL-2分泌明显降低。
而有些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类风湿关节炎、移植排斥反应等病人体内血清中IL-2水平升高,表明病人T细胞活性增高。
发生移植排斥反应的病人尿中IL-2也可升高。
也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种体液中活化的T细胞脱落的IL-2受体(CD25),一般来说IL-2的水平和IL-2受体水平是平行的,IL-2和IL-2受体的检测可用于对某些疾病的监测,如移杆排斥、自身免疫病以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
对体外培养的细胞进行细胞因子产生能力检测是检查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或抗原性。
现已可用核酸杂交技术,即从组织中或细胞中提取RNA,与同位素或酶标记的该种细胞因子的cDNA探针作分子杂交试验,即印迹(dot blotting)或Northern印迹,
若查出有某种因子的mRNA存在,即说明该细胞在所处培养条件下有产生某种细胞因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