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作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U1绪论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6、试述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7、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1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2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质的评价;○2量的评价;○3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8、说明如何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答:1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2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同一国家内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先分析,再分配,调整产业结构U3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答:区域经济特色是由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2、区域市场化水平时如何印象区域经济发展的答:○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3、通过实例说明社会文化背景对区域发展的决定作用.答:○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例:改革开放以来,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与外资引进相结合,造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4、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1区域人口结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2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迁入迁出;5、选择某一地区,试分析其人口自然增长类型;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答:1人口增长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6、教育成本与收益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包括教育的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2教育收益:是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巧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包括个人收益直接:收入增加;间接: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较健康的身体、世代影响和社会收益直接社会收益:劳动生产率提高和间接社会收益:政治、道德;7、试比较说明适度人口、人口承载力、人口容量、土地承载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答:1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2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人口承载力:一定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4土地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以及土地生产价值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5四者的区别与联系: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就是指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各项指标的最基本条件8、试论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如何进行区域政策效应评价答:1关系:○1区域政策是区域战略的支撑,因而,在确定区域政策前,一般需要明确区域政策战略;○2区域政策是为解决区域问题和促进区域发展而生的工具;○3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区域政策,好的政策可以促进区域快速发展,不好的政策则会抑制发展;2评价就是对具体的区域政策和发展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分段的定性描述和对某项具体的区域政策进行系统、定量的分析;定性、定量9、结合实例论述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1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深刻的动因;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招商引资和强制性制度创新省级政府强家庭联产承包制;比如某市实施的十五“农业创新计划”,包括六大工程:农业良种、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业产业化、生态效益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示范和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区等;U4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1、简述技术进步的概念和类型,说明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答:1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激进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2技术进步的类型:○1狭义的主要包括:改造旧设备,应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降低各种生产消耗;提高劳动者技能;○2广义的包括: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提高规模经济;政策的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3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2、索洛余值法预算技术进步的经济贡献的依据是什么答:利用增长率方程可以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劳动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索洛余值法把总产出看作是资本、劳动、技术三个投入要素的函数,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带来的总产出的增长,余值作为技术进步的作用,有一定的科学性;余值法计算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概念,包括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改革工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等,从而能为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有用的依据;3、如何评价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条件试对你熟悉的区域的技术条件做一评价;答:技术扩散:指的是技术的创新通过市场传播的过程;从地理角度看,技术扩散是技术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转移,它是由新技术的供方、受方、传递渠道组成;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技术引进: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它是从国家的角度看技术转让;技术转移: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技术选择的原则:1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2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新技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4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发展中国家技术短缺,加快区域发展,节约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培养人才;我国:技术引进,与设备相结合,与投资相结合4、谈谈技术扩散和技术引进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影响;答:技术引进是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已为世界经济发展史所证实;我国197 9年以前的技术引进方式是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单纯技术引进为辅助,这种引进方式可以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批骨干企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技术引进后会进行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但只有通过扩散,才能够创造出规模效益;主要通过企业间的技术扩散,社会科研部门与企业间的技术知识扩散,通过人员流动进行技术扩散;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将国外先进技术成果融入自己的产业体系之中并在发展本来的新一代工业体系方面在世界前列;U5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如何计算用它来评价区域发展有何优缺点答:1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2计算方法:○1生产法: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平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驻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内容;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3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国家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是用来描述经济结构,是描述接个总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缺点: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什么是绿色GDP我国绿色GDP核算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为何要用它来评价区域发展水平答:1绿色GDP:在传统GDP基础上,把资源和环境成本计算在内,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又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的GDP;狭义理解为扣除自然资产随时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总量指标2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注入更多的环保成分,以科学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质性进步;3现多国为粗放型增长模式;绿色GDP可以理解为“真实GDP”,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反映了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真实发展和进步;3、什么是人类发展指数它是如何计算的答:1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国家在三个人类发展的基础方面的发展水平,这三个方面包括:○1健康状况○2受教育程度○3生活标准2GDP指数为实际数值取对数后计算,计算公式是: GDP指数=log实际数值—log最小值/log最大值—log最小值4、利用实际资料,对近期我国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的的排名进行分析;答:略;5、什么是竞争力竞争力分析应包含那几个层次答:1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2四个层次:一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即国家竞争力;二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竞争,即区域竞争力;三是产业与产业的竞争,即产业竞争力;四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即企业竞争力;6、什么是国家竞争力评价国家竞争力主要有哪些评价指标体系答:国家竞争力是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1、IMD世界国际竞争评价:着眼于国家或地区宏观环境与企业财富创造过程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竞争力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广泛采集多项指标,分层归类,做出可比口径的计算值;2、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WEF依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国家竞争力评比,注重从体制与政策评价的角度对国家创新能力进行研究;7、什么是区域竞争力结合实例谈谈要提高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答:1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2○1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的职能;○2实施人在战略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3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4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内在竞争力;实例略;8、什么是区域竞争力如何提高我国的区域竞争力答:同7 现状分析从政府市场素质创新等方面提高9、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升一个城市的竞争力答:可从软硬实力10、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某一区域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答:五步:一是确定评价的因素因子;二是对因素因子的属性进行调查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三是确定因素因子的权重;四是计算因素因子的分值;五是对结果进行排序和分析;实例略;11、钱纳里把经济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有什么特征答: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第三阶段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也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这一阶段产业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第四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高速增长,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第五阶段是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被推广普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第六阶段是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成现出多样性和多边性,追求个性;12、什么是霍夫曼定理了解它有何作用答: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霍夫曼定理又被称作“霍夫曼经验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即重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渐趋于下降,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着名的“霍夫曼定理”;13、罗斯托将经济成长分为那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什么特征答:经济成长阶段,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此阶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主导产业是农业;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农业产量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主导部门是工业部门;3起飞阶段: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此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主导产业体系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业和铁路运输业;4向成熟推进阶段:起飞后经济持续发展,已经有效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主导部门是重化工业和制造业体系;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部门,主导部门是耐用消费品工业;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14、简述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如何减少区域差异答:自然条件:我国西部地区不靠海、深居内陆,对外贸易十分不便,尽管资源相对丰富;东部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海岸线长,交通和通讯等产业基础较好;历史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会制度落后,人民生活困苦;政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东、中、西“梯度发展理论”的影响,国家投资的主要重点又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思想观念: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现代工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和作用远远超过东部发达地区,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特别是文化科技素质低下,这是制约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则更低,劳动力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减少区域差异:首先,分析各地资源优势,构建有机统一的市场体系、以线带点,以点连线合理布局生产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后,国家必须集中财力,从宏观上尽快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统筹规划、综合管理,促进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U6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要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基本特性1.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范围和可度量性2.区域的不可位移性和不可置换性3.区域内部具有同一性4.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三、1、区域发展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区域科学的定义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四、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了区域资源的观念2.扩大了区域研究的范围3.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4.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5.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五、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六、区域分析方法1.地理学的比较法2.经济学的分析法3.数学的模拟法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2分类1)按自然资源的物质组成划分,自然资源分为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五大类。
(9085)《区域分析与规划》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1:[论述题]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答:1、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越进步,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越广泛。
许多有害的自然条件可以转化为有利的自然资源。
在些经济意义不大的自然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意义较大的自然资源。
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本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由于技术进步,单位产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能源、原材料等)消耗定额降低,节约了生产要素,进而使区域发展对非本区域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际竞争能力。
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技术进步推动着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变化,致使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同时,技术进步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其根本的动力就是技术进步。
4、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技术进步催生新的产业部门和行业,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扩大了社会的劳动需求,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2:[论述题]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一般而言,某种自然资源数量越丰富的地区,开发利用该种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同一种资源,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及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存在显著的差异。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有那种资源就有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该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
因此,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的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涉及到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复习资料介绍: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案例分析等。
二、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1.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是指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特点、问题和潜力,为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区域分析的方法(1)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区域内相关因素的描述、比较、分析等手段,揭示区域内的现象、问题和特征。
常用的方法有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
(2)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区域内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数据结果。
常用的方法有统计分析、回归分析、GIS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1.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1)综合性原理:区域规划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区域内各项发展目标的协调与统一。
(2)可行性原理:区域规划应基于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3)可持续性原理:区域规划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未来世代的利益。
2. 区域规划的步骤(1)问题识别:明确规划目标,分析区域内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目标确定: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区域发展的目标和战略。
(4)方案设计: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
(5)评估与调整: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6)实施与监测:将规划方案转化为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09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九章)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曾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将中国土地分 为9大类。它们分别为:①耕地;②园地;③有林地、疏林地、灌 木林地;④草地、草山、草坡;⑤宜农荒地、宜林荒山荒地;⑥ 沼泽、沙漠化土地、沙质荒地、戈壁;⑦寒漠、石骨裸露山地、 永久积雪冰川;⑧沿海滩涂、内陆水域;⑨城市、工矿、交通用 地。
➢ (1)土地开发整理要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 (2)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 (3)加大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力度 ➢ (4)积极开展逐步推行土地修复工作 ➢ (5)与土地修复相关的存量土地的优化利用
第二节 用地分类
一、按地貌特征分类
根据地貌特性不同,常将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 平原等类型。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一、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张占承等综合了多种意见,认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完整的 定义应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 和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和合理的组织。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用地分类 第三节 用地分区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节 土地保护 第六节 集约节约用地
第一节 概述
一、土地
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包括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在内的陆地,是由 地貌、土壤、岩石、植被、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 构成的物质综合体。
第三节 用地分区
三、空间管制区划
3. 生态功能区划
➢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的主导生态功能,提出生 态功能区划方案,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第一章绪论一、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特征:1、整体性2、结构性3、动态性二、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建议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特点:战略性前瞻性动态性综合性目的性地域性三、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种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四、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2、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五、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联系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评价一、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二、性别结构: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称为人口的性别结构。
三、人口年龄金字塔:表示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
四、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五、区域政策工具:六、索洛余值法计算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算法。
七、资源特性:八、技术进步的环境及机制九、技术进步的分类十、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引起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变化●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范围不断扩大●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减少了区域经济对地产自然资源的依赖度2、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不断提升首先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及决定因素其次技术进步会改变生产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发生变化3、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4、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质的飞跃5、技术进步促进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十一、制度创新的分类十二、区际联系的研究方法第三章区域发展现状评价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一)提出者:罗斯托(二)理论主要内容:六个增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⑴实现“起飞”的三个条件:一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二是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三要建立一种能够保证“起飞”的制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一、区域分析的重点1.自然环境分析: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点,为后续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经济社会分析:对人口、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基础设施分析: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状况、效益等,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4.生态环境分析: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状况、生物多样性等,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5.风险评估与应对:对区域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等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二、区域规划的重点1.发展目标与定位:根据区域分析的结果,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功能和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区位优势的发挥。
3.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根据区域的产业基础和特点,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策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
4.城市与乡村发展: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包括城市扩容、城市更新、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5.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区域的交通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制定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6.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规划,保护和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7.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对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进行规划,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点内容包括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规划措施。
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
区域规划考试题型及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城镇化2.闲暇产业3.城镇体系4.土地人口承载力—:简答题1 •产业结构合理性条件分析2.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特征3.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4.物流、物流系统及构成耍索三:论述题1.论述你所在地的主导产业,及主导产业的判断。
2•什么是区域竞争力?如何提高我国在世界的竞争力?1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乂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肓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彩响。
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木来冃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却冇意或无意地对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3. 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徳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的一个定律:就是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屮用于食品方而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 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即食品支出总额占消费支出总额比率。
4.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产生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5•基础设施: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冇、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基础服务性设施等“驶件”和“软件”系统。
6. 闲暇产业:是指当人们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生活质量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加而出现的新兴服务产业,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健身体育业等。
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梢神享受服务或称以心理刺激和亨受为中心的服务业。
7. 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屮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冇机整体。
8. 城镇化:城镇化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首先表现为乡村人口进入城镇, 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业解读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业解读一、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得的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法,可从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多种分类。
其中根据自然资源可否再生,可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三类。
这种分法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为人们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所划分的三类资源在经济利用方面各有特色。
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就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一,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第二,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最后,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及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是进行自然资源评价工作的准则。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有: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明确评价目标。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
上述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整体。
其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
在贯彻实施中,务必全面准确,不可顾此失彼。
对区域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分析,应明确其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向机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重点
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①均质区: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好相似性,且有别于其他区域,如山区与平原区、农区与牧区)②结节区:又称功能区、枢纽区,区域内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联系,如城市经济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3)区域的尺度、目的不同划分:大区域、中区域、小区域3、区域发展: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5、三大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内陆地带、西部边远地带八大区域:大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大西北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自然资源的划分:(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上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3)根据其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4)根据其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试题期末试题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试题期末试题一、简答题(每题20分,共5题)1. 请简述区域规划的概念和目的。
2.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请列举并简要说明其中三个原则。
3. 区域分析是什么?请简要介绍一种常用的区域分析方法。
4. 环境容量是区域规划中的重要概念,请解释环境容量的含义和作用。
5. 区域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挑战和问题?请列举并简要说明其中三个。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2题)1. 请结合具体案例,论述区域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
2. 区域分析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请详细阐述区域分析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意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 区域规划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目标,对一个特定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制定出一个可行的规划方案,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目的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 综合性原则: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实现综合规划。
- 可持续性原则: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公平原则: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资源和利益的合理分配。
3. 区域分析是通过对一个区域内的自然、人文、经济等要素进行系统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而为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的方法。
其中一种常用的区域分析方法是SWOT分析,即对区域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规划提供全面的信息和决策支持。
4. 环境容量是指一个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产业等活动数量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环境容量的含义是区域内环境资源的上限,是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的基础。
通过对环境容量的评估和管理,可以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破坏。
5. 区域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包括:- 利益冲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对区域规划方案的利益分配可能存在冲突,需要通过公平公正的决策机制来解决。
区域规划复习资料(可打印修改)
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这样的结构是具有内聚力的地表空间(借用物理名词)2)特点:①区域是地表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②区域是有一定范围和界线的,除行政界线外,均较模糊的或是过渡性的。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即分级性或多极性或层次性。
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以人的不同要求和对象加以划分。
⑤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结构性2、区域分析的概念:指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分析及其评价;②人口、劳动力分析及其评价;③科技条件的分析及其评价;④基础设施的分析及其评价;⑤政策、管理、法制条件分析及其评价2)区域发展状况分析(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①经济发展状况——整体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②社会发展状况——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与精神状况、社会组织管理与运行效率的支撑、政策与制度。
③资源环境状况——生态环境质量与容量、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方向。
3)区域发展方向与对策分析①经济发展策略;②经济增长方式策略;③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因素。
注意两点:(1)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或当前技术经济条件;(2)能为人类所利用并产生价值或造福人类的那一部分;总之,自然资源是个相对的范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是不断扩大的。
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③科技的发展只能加深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广度与深度,不能改变其基础性。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在当今社会,区域的发展和规划对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环境保护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旨在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合理的规划,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基础,它通过对区域内各种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的调查和研究,揭示区域的特征、问题和发展潜力。
在进行区域分析时,首先要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进行了解。
例如,一个地区的地形是山地还是平原,气候是湿润还是干旱,这些自然因素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交通建设以及生态环境。
经济因素也是区域分析的重要内容。
包括区域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劳动力资源等。
比如,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地区,可能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地区,则更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社会因素如人口分布、文化传统、教育水平等也会对区域的发展产生影响。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地区可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环境因素在区域分析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状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到区域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完成区域分析之后,就可以进行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根据区域分析的结果,制定出区域未来发展的目标、战略和具体的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性原则等。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确保区域的发展不会以牺牲未来为代价。
因地制宜原则强调根据区域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
综合性原则则要求在规划中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实现协调发展。
区域规划的内容通常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
区域分析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复习资料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3、主体功能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4、增长极开发模式: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生产增长中心,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增长极开发模式(P163)5、情景分析法:就是就某一主体或某一主题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的一种特殊研究方法。
通过对环境的研究,识别影响研究主体或主题发展的外部因素,模拟外部因素可能发生的多种交叉情景分析和预测各种可能前景。
情景分析法,又称前景描述法或脚本法,是在推测的基础上,对可能的未来情景加以描述,为决策对策提供依据。
(P296)6、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7、区域发展目标: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后发展规划,预期在一定时期后要求达到后实现的区域发展目的和状态,它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依据。
P2169、区域:地球表面(层)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P110自然区域: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依照一定的目的去揭示自然环境结构的特定性质而划分出来的自然自然综合体。
P211、经济区域: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措施等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的生产地域综合体。
如东北经济区就是有生产、交换、分配等环节构成的区域。
区域分析与规划
产业的划分掌握“第二、三、四”种划分法,而其他两种仅了 解。
10
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产业结构合理化条件 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产业结构合理 性是中心环节
11
(一)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1、社会消费; 2、资源状况(自然与人文资源); 3、科技水平(注意科技创新的分析); 4、原有产业基础与生产传统; 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全球化背景下分析)。
12
(二)区域产业合理化的评价
1、区域资源利用的充分与否?(注意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 资源结构的分析) 2、产业技术结构合理与否? (注意分析适用技术,技术进 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3、各产业部门间的关联是否协调? 4、区域产业是否有较强的转换和应变能力? 5、区域产业结构效益如何? 6、区域间的分工关联充分与否?(水平分工)
18
(三) 第三产业 1、20世纪50-60年代,金融业、商业发展速度迅猛; 2、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产业、知识产业有较大的发展趋 势,并且发达国家的整体化水平超过发展中国家20-30年;
19
三、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自学) 1、国家产业政策; 2、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13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趋势(见P210-211)
1、配第-克拉克定理 反映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的规律 2、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反映产业结构与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 3、罗斯托的主导部门演替与经济成长论 反映经济成长与主导产业部门演替的关系
14
4、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与工业化阶段理论 (1)GDP市场占有率模型思想
课外了解:产业结构差异指数、相似指数、产业结构相关 指数、产业分散度、产业集中系数、投入产出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规划
复习作业
一、名词
区域发展指一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
资源承载力,地球生物圈或区域的资源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
生态环境补偿、使生态影响的责任者承担破坏环境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和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的受害者进行补偿的一种生态经济机制。
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技术进步、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
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
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
区域竞争力、就是能支撑一个区域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即一个区域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区域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的能力,为其自身发展所具备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也可以说,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市场的争夺力。
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经济梯度、城镇体系、是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水环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的依据之一,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二、填空题
1、区域具有特征为:
2、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
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
4、自然资源按固有特征分类:
5、区域结构具有等特征。
6、区域差异大体可分为等三种
7、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
8、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
9、人口承载力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10、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
11、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因素有:
12、劳动力资源“质”的水平一般体现在劳动力人口的水平上。
13、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4、罗斯托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依次为:
15、区域规划的特点:
16、城镇化表现为:
17、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规划是指:
18、区域分工的三种模式为:
19、点轴开发方式的要求是:
20、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出现多样化和复杂化,污染物排放己由,逐渐向扩散,形成的均衡发展。
三、简答
1、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2、简述区域规划的内涵、主要任务和目的
3、简述区域发展政策的内容
4、简述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5、简述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6、简述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7、简述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
8.简述区域市场化水平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
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
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市场环境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8、简述核心――边缘理论及其在规划中的实践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述区域发展战略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何确定一个区域的发展战略。
2、谈谈你对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两者关系的认识。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多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的自然物质基础。
3、试述区域协调发展为何成为当前区域规划的主题之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与主要内容?区域协调发展的难点何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实施机制与策略?
4、根据增长极理论分析城乡统筹的问题
5、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
请问:划分“禁止开发”区域的意义何在?什么的地区应该划为“禁止开发”区域?如何保证对“禁止开发”区域的管制?
附:试题类型及结构
1、名词解释5小题×3分/小题
2、填空题10小题×2分/小题
3、简答题3小题×10分/小题
4、论述题1-2小题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