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练习题
(完整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完整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U1绪论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
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
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9085)《区域分析与规划》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1:[论述题]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答:1、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越进步,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越广泛。
许多有害的自然条件可以转化为有利的自然资源。
在些经济意义不大的自然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意义较大的自然资源。
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本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由于技术进步,单位产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能源、原材料等)消耗定额降低,节约了生产要素,进而使区域发展对非本区域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际竞争能力。
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技术进步推动着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变化,致使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同时,技术进步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其根本的动力就是技术进步。
4、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技术进步催生新的产业部门和行业,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扩大了社会的劳动需求,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2:[论述题]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一般而言,某种自然资源数量越丰富的地区,开发利用该种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同一种资源,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及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存在显著的差异。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有那种资源就有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该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
因此,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的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区域分析与规划期末考试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2020分,每小题4分)分)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2、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3、区域优势、区域优势4、聚集与扩散、聚集与扩散5、区域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二、填空(二、填空(2020分,每空1分)分)1、区域基本属性包括(、区域基本属性包括( ))、( ))、( )等)等)等2、区域规划的特点包括:( ))3、区域分析内容包括(、区域分析内容包括( ))、( )和()和()和( ))4、经济的空间转移与扩散方式包括(、经济的空间转移与扩散方式包括( ))、( )和()和()和( ))5、区域规划的内容包括(、区域规划的内容包括( ))、( )和()和()和( ))三、选择题三、选择题 1、区域分析方法包括(、区域分析方法包括( )A 、区域比较法B 、地理考察法C 、经济学分析法D 、数学模拟法、数学模拟法2、区域优势的特点包括(、区域优势的特点包括( )A 、绝对性B 、空间性C 、综合性D 、实效性、实效性3、ABC 分别代表一二三产业产值在GDP 中的比值。
一个发达地区产值比值由大到小的排序应当是( ) A、A、BAC B BAC B BAC B、、CBA C CBA C、、BCA D BCA D、、ABC4、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主要包括(、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主要包括( )A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发挥地区优势B B B、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性、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性、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性C 、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D D D、确保最佳经济效益、确保最佳经济效益、确保最佳经济效益5、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法包括(、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法包括( )A 、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B B B、因子筛选法、因子筛选法、因子筛选法C C C、优化模型法、优化模型法、优化模型法D D D、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6、一个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取决于(、一个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取决于( )等因素。
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题集及答案-专业课复习题库
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题集及答案
师兄亲情整理专业课复习重点资料
一、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 面的综合的总体部署。 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 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 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 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区域地位: 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 重要性、 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它通常反映在排序的前后或高低,所起作用的大小,影响的 地域范围及影响的强度等方面。区域地位与区域的规模、地理位置、资源状况、 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出口替代:所谓出口替代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 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 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 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 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 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 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 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 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产业: 产业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 经济层次单位。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 也是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内容。
区域规划与分析试题及答案
区域规划与分析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区域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区域经济效益B.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C. 促进区域社会公平D. 增加区域人口数量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区域规划的基本功能?A. 土地利用规划B. 交通网络规划C. 人口控制D. 建筑设计答案:D3. 区域分析中,GIS技术主要用于什么?A. 数据收集B. 数据处理与分析C. 规划设计D. 政策制定答案:B4. 在区域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作用是?A. 确定规划方案B. 预测环境变化C. 评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D. 提高规划的公众接受度答案:C5. 区域经济发展的“点-轴”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弗里德曼B. 佩鲁C. 赫希曼D. 米歇尔·布鲁诺答案:A6. 区域规划中,城市群的发展通常遵循哪种模式?A. 线性发展模式B. 网络化发展模式C. 点状发展模式D. 随机发展模式答案:B7. 下列哪项不是区域规划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A. SWOT分析B. 投入产出分析C. 系统动力学D. 头脑风暴答案:D8. 区域规划中的“SMART”原则中的“S”代表什么?A. Specific(具体的)B. Simple(简单的)C. Strategic(战略性的)D. Short-term(短期的)答案:A9. 在区域规划中,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通常包括哪些方面?A. 土地利用变化B. 人口密度增加C. 生态系统破坏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10. 区域规划的“三线一单”制度中的“三线”指的是什么?A. 红线、绿线、蓝线B. 地线、天线、网线C. 国道线、省道线、县道线D. 电力线、通信线、交通线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区域规划中需要考虑的自然因素包括哪些?A. 地形地貌B. 气候条件C. 资源分布D. 人口密度答案:A, B, C12.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A. 整体性原则B. 可持续性原则C. 弹性原则D. 效率优先原则答案:A, B, C13. 下列哪些属于区域规划中的社会经济因素?A. 产业结构B. 劳动力素质C. 政策导向D. 宗教信仰答案:A, B, C14. 区域规划中的城市功能区划分通常包括哪些类型?A. 住宅区B. 工业区C. 商业区D. 农业区答案:A, B, C15. 区域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哪些?A. 资金不足B. 政策变动C. 公众反对D. 技术难题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区域规划中的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但它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4.适度人口:p93法国人口学家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
因此,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人口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适度人口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5.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也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
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p115技术进步扩大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技术进步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区域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
(三)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样化:一方面新技术带来了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新技术出现,使原有的产品功能和效用不断的延伸与扩大。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试题样卷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试题样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 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3 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4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5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填空(每空一分,共30分)1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 。
2 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特色。
3 城镇化表现为农村持续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
4 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的特征。
5 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
6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特征有有限性、动态性和可增强性 .7 科技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有科技论文、专利等。
8 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更低与建设用地的比例。
9 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10 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
11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四种类型。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下列不属于区域发展新趋势的是(C )A、区域分工全球化B、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C、合作共赢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D、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2 一个国家或区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人口为(B )A、人口容量B、适度人口C、人口承载力3 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是(C )A、人口数量B、人口迁移C、人口素质D、人口分布4 陕北地区煤油汽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在巨大,在国家能源产业战略布局中居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区域优势的类型中属于( C )A、局部优势B、潜在优势C、全局优势 D 现实优势5 以下哪组属于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特征的是( D )A、结构性有限性整体性社会性B、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社会性C、有限性区域性社会性多用途性D、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四、简答题:(各5分)1.请你简要论述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区域定位练习题
区域定位练习题区域定位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对于理解地球的各个地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区域定位练习题,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
题一:欧洲国家的位置请将以下欧洲国家按照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顺序进行排列:1. 葡萄牙2. 瑞典3. 波兰4. 希腊5. 荷兰6. 西班牙7. 俄罗斯8. 法国解析:按照从西到东:葡萄牙 - 西班牙 - 法国 - 荷兰 - 波兰 - 瑞典 -俄罗斯,从北到南:瑞典 - 波兰 - 荷兰 - 法国 - 葡萄牙 - 西班牙 - 希腊。
题二: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定位请根据下列描述,填写相应的省级行政区名称(保证描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1. 该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是中国的海南岛。
2. 该省位于中国的最西南端,是中国的台湾。
3. 该省位于中国的最东北端,与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接壤。
4. 该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偏北,省会为郑州。
5. 该省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与福建省接壤,是中国的特区之一。
解析:1. 海南省;2. 台湾省;3. 黑龙江省;4. 河南省;5. 广东省。
题三:南美洲国家的位置请将以下南美洲国家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进行排列:1. 哥伦比亚2. 巴西3. 阿根廷4. 秘鲁5. 厄瓜多尔6. 利马7. 玻利维亚解析:从北到南依次是:哥伦比亚 - 厄瓜多尔 - 秘鲁 - 玻利维亚 - 巴西 - 阿根廷。
题四:非洲国家的位置请将以下非洲国家按照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顺序进行排列:1. 南非2. 利比亚3. 埃及4. 尼日利亚5. 马达加斯加6. 肯尼亚7. 阿尔及利亚解析:按照从东到西:马达加斯加 - 肯尼亚 - 埃及 - 利比亚 - 阿尔及利亚,从南到北:南非 - 尼日利亚 - 马达加斯加 - 肯尼亚 - 埃及 - 利比亚 - 阿尔及利亚。
题五:亚洲国家的位置请将以下亚洲国家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进行排列:1. 俄罗斯2. 中国3. 库页岛4. 日本5. 韩国6. 越南7. 印度解析:从北到南依次是:俄罗斯 - 中国 - 库页岛 - 日本 - 韩国 - 越南- 印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课后思考题+老师布置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答:(1)区域:依据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是一个空间概念。
即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类型:均质区域、结节区域;(3)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参考: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依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它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
2)类型——按照内部分布状况可划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
按照区域性质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
按规模大小可划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等。
还可依据其他特征进行划分。
3)特征——整体性(或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2.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3)区域发展方向及其策略研究:发展预测、结构优化、方案比较。
参考: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即,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等三个方面。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等。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的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区域科学的概念4、简述区域分析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G142第二章区域资源条件分析1、自然资源的概念2、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3、自然环境的内涵4、什么生态环境补偿?补偿主体指的是什么?依据补偿主体的性质,可分为哪三大类。
5、德国经济和社会学家赫尔曼·舍尔提出用什么理论取代生化经济的理论在世界上产生深刻影响。
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涉与哪两个方面。
7、人口密度、适度人口、人口容量(或资源承载力)、人口惯性的概念8、简述人口自然增长的四种类型与其特点。
9、育龄妇女的概念。
10、适用技术11、如何认识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1、什么是产业结构?2、依据资源要素密集程度,可将产业分为哪四类。
3、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有哪些?4、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理论、产品循环论4个理论的主要观点。
5、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是什么。
6、什么主导产业?简述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三大影响。
7、主导产业的前瞻、回顾、旁侧影响分别指的是什么。
8、区域分工(或劳动地域分工):。
9、“飞旋镖效应”:或称“反回头效应”,指“新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国市场,使原来开发新产品的国家不得不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输出国变成了输入国。
新产品研制国家受到国外竞争压力的威胁,将转向研究开发更新的产品。
10、技术密集型产业11、劳动密集型产业12、雁行形态理论:13、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14、简述库兹涅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该理论是如何解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
第四章区域发展阶段1、国内生产总值(GDP)2、研究与开发(R & 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了增加知识总量以与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
研发经费反映了一个区域对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
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
区域规划考试题型及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城镇化2.闲暇产业3.城镇体系4.土地人口承载力—:简答题1 •产业结构合理性条件分析2.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特征3.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4.物流、物流系统及构成耍索三:论述题1.论述你所在地的主导产业,及主导产业的判断。
2•什么是区域竞争力?如何提高我国在世界的竞争力?1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乂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肓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彩响。
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木来冃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却冇意或无意地对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3. 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徳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的一个定律:就是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屮用于食品方而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 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即食品支出总额占消费支出总额比率。
4.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产生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5•基础设施: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冇、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基础服务性设施等“驶件”和“软件”系统。
6. 闲暇产业:是指当人们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生活质量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加而出现的新兴服务产业,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健身体育业等。
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梢神享受服务或称以心理刺激和亨受为中心的服务业。
7. 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屮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冇机整体。
8. 城镇化:城镇化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首先表现为乡村人口进入城镇, 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区域与区域发展练习题
区域与区域发展练习题一、选择题1. 区域发展的核心目标是:A. 经济增长B. 环境改善C. 社会稳定D. 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平衡2. 区域发展中的“增长极”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马克思B. 韦伯C. 施瓦茨D. 佩鲁3. 区域发展中,下列哪项不是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A. 可持续发展B. 经济效益最大化C. 资源优化配置D. 社会公平4.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 地理位置B. 资源分布C. 政策导向D. 人口数量5. 区域一体化的主要目的是:A. 促进区域内部经济交流B. 减少区域间的经济差异C. 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D. 所有上述选项二、填空题6. 区域发展中,经济增长通常与_______成正比。
7. 区域发展模式中,_______模式强调了资源的集中和规模经济。
8. 区域发展政策中,_______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内部的均衡发展。
9. 区域发展中的“核心-边缘”结构是由_______提出的。
10. 区域一体化发展中,_______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因素。
三、简答题11. 简述区域发展中的“点-轴”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
12. 阐述区域发展不平衡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13. 描述区域一体化对区域经济的潜在影响。
四、论述题14. 论述区域发展战略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5. 分析区域发展中,政策制定者如何利用区域比较优势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五、案例分析题16. 假设你是一个区域发展规划师,你负责一个多山的内陆区域。
请分析该区域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六、计算题17. 假设一个区域的GDP增长率为5%,人口增长率为1.5%,请计算该区域的人均GDP增长率。
七、综合应用题18. 某区域计划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经济发展,请你提出一个综合应用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旅游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措施等。
请注意,以上练习题仅为示例,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试题期末试题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试题期末试题一、简答题(每题20分,共5题)1. 请简述区域规划的概念和目的。
2.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请列举并简要说明其中三个原则。
3. 区域分析是什么?请简要介绍一种常用的区域分析方法。
4. 环境容量是区域规划中的重要概念,请解释环境容量的含义和作用。
5. 区域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挑战和问题?请列举并简要说明其中三个。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2题)1. 请结合具体案例,论述区域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
2. 区域分析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请详细阐述区域分析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意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 区域规划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目标,对一个特定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制定出一个可行的规划方案,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目的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 综合性原则: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实现综合规划。
- 可持续性原则: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公平原则: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资源和利益的合理分配。
3. 区域分析是通过对一个区域内的自然、人文、经济等要素进行系统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而为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的方法。
其中一种常用的区域分析方法是SWOT分析,即对区域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规划提供全面的信息和决策支持。
4. 环境容量是指一个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产业等活动数量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环境容量的含义是区域内环境资源的上限,是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的基础。
通过对环境容量的评估和管理,可以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破坏。
5. 区域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包括:- 利益冲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对区域规划方案的利益分配可能存在冲突,需要通过公平公正的决策机制来解决。
区域理论试题及答案
区域理论试题及答案区域理论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区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
以下是一篇关于区域理论的试题及答案的文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1. 区域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A. 区域是同质的- B. 区域是异质的- C. 区域之间没有联系- D. 区域内部没有差异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区域理论的研究内容?- A. 区域的空间结构- B. 区域的经济发展- C. 区域的社会文化- D. 全球气候模式答案:D3.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地理位置- B. 资源分布- C. 政策导向- 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区域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 A. 定性分析- B. 定量分析- C. 案例研究- D. 实验模拟答案:A, B, C2. 区域一体化的积极影响包括:- A. 促进资源共享- B. 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C. 导致资源过度集中- D. 提高区域竞争力答案:A, B, D三、简答题1. 简述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
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区域内部的异质性、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区域内部的异质性指的是区域内不同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则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在发展水平、速度和质量上存在差异。
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则是指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趋势。
2. 阐述区域规划的重要性。
区域规划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合理利用和配置区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区域规划,可以有效地解决区域内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此外,区域规划还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区域发展中的潜在冲突,如资源争夺、环境污染等,从而实现区域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区域规划考题整理
1.芒福德说“真正旳都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 谈谈你对这句话旳理解, 并对一种你熟悉旳都市进行区域条件分析。
(2023简述)都市旳发展不能就都市论都市, 应从较大区域范围来分析该都市在发展中所处旳地位和作用, 及其与周围城镇旳关系, 都市旳发展和空间布局需要与区域开发建设旳总体布局互相协调。
2.我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需要考虑哪些重点问题。
(2023简述)1.确定城镇居民点有序发展旳总体格局, 选定中心镇, 防止一哄而起, 增进小城镇健康发展;2.布置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防止反复建设, 增进城镇协调发展;3、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 防止污染, 增进可持续发展。
3.论述: 我国城镇化旳重点问题及对策(2023论述)重点问题:1.城镇差异大, 二元构造问题突出, 对三农问题关注不够, 大量流感人口不能转化成都市人口, 无法享有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福利, 只是“准都市化人口”2.区域发展不平衡。
重要体目前不一样旳省之间都市化水平差异大, 东中西部都市化水平差异大, 省内发展也不平衡。
3.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4.大都市地区国际竞争力不强, 不适合综合国力提高旳规定5.小城镇对人口和产业旳吸纳能力没有得到充足旳发挥发展对策:1.农村城镇化。
加紧小城镇旳发展, 增强对人口和产业旳吸纳能力, 弱化城镇二元构造。
2.区域都市化。
3.都市现代化。
4.简述芒福德区域思想(2023简述)1.生态学区域论。
深受盖迪斯影响, 芒福德继承了他旳生态学区域论, 强调区域是规划分析旳重要单元, 在地区生态极限内建立一系列独立自存、互相联络且密度适中旳小区, 形成一定旳网络构造体系。
都市—区域研究。
芒福德提出从都市外更广阔旳区域研究都市问题, 他认为“区域是一种整体, 都市是区域旳一种构成部分”“真正旳都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旳第一不一样要素是包括都市、乡村和永久农业区, 作为区域综合体旳构成部分”区域整体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规划一、填空题:1、区域规划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自然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社会区区域规划。
2、主导产业评判标准就竞争能力来书表现在:技术先进程度、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
3、区域优势的类型有: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绝对区域优势与相对区域优势、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4、主导部门的条件有:能有效地吸收新技术、具有高度的增长率、与其他部门有广泛而强烈的生产联系;6、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从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来讲,主要看: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增加价值、出口潜力、环境影响。
7、影响扩散效应(或反波效应)的因素(1)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所隶属的主导部门的类型及其性质(2)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为核心的工业综合体的规模大小(3)增长极区位所在区域的区域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等社会条件)(4)区域决策系统的效率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应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8、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9、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成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是:( 1 )、(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0、规划工作的步骤有:(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评估)、(6)、(报批定案)等六个阶段。
11、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1)、(战略目标)、(2)、(战略重点)、(3)、(战略方针)、(4)(战略布局)、(5)、(战略措施)。
12、土地需求量预测必须以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影响土地利用的各种因素为依据,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1)、( 平均增长法)、(2)、(回归分析法)、(3)、(用地定额指标法)。
二、名词解释1、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2、极化:主导部门迅速成长,引起区域内其他经济活动趋向于增长极的过程。
3、扩散:在一段时间内,随着增长极的成长,增长极所产生的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带动作用不断在空间上传递和波及的过程。
4、增长极: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5、主导部门: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不同阶段中,与之相适应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部门。
6、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8、经济活动空间结构:也称为经济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组合关系,也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9、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10、极化效应:主导部门中的推动型企业及其综合体,一旦配置在区域内具有优越条件的某一节点,这一节点将作为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他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及影响称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
1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12、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13、适度人口: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14、区位熵:又称专门化效率,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
15、空间成本:生产中使用的区域空间上有差别的生产要素的支出。
三、简答题:1、什么是战略重点?应从那些方面来考虑战略重点?战略重点是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任务,它是关系到区域全局性的战略目标能否达到的重大的或薄弱的部门或项目。
通常应在如下几方面考虑:A、竞争中的优势领域;B、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C、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D、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
2、反映土地利用开发程度的指标有那些?土地利用率:,垦殖指数,水面利用率,耕地复种指数,草原载畜量,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集约度3、高技术产业区的布局特点?首先,高新区组成以教育,研究与开发,生产企业三者为核心;其次,高新区还要满足服务功能的需求;高新区另一个主要功能是生活功能;所以,高新区的布局往往自企业用地,研究与开发用地,教育等用地开始,并以此为中心,配置安排通讯设施,金融与保险机构,科技贸易中心,行政管理中心,住宅以及商业服务等。
强调绿化水平,是高新区规划建设的一大特点,往往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集中布置成片的绿地,形成一定的景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类用地的边角地带,以及道路市政设施主廊以及庭院进行绿化,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
4、简述土地利用分区及其意义?土地利用分区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名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其意义在于:A、通过土地分区,能更好的体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B、通过土地分区,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的用地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
C、土地分区是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
D、土地用地分区是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联系的重要环节。
5、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a.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c.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B、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a.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b.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c.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6、区域产业结构深化的趋势是?如果用A,B,C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大体上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类型,即:第一阶段:A占首位,包括①A>C>B ②A>B>C第二阶段:B占首位,包括①B>A>C ②B>C>A第三阶段:C占首位,包括①C>A>B ②C>B>A7、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及其原则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1、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展,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8、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各自应从哪些方面来考虑?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方面考虑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2.有水陆交通干线为依托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4.矿场资源与水资源丰富的地带重点开发点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方面考虑: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2.城镇的发展规模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9、简述区域规划的程序?A 、规划准备工作:a.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b.组织起有权威的和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c.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d.筹措规划经费e.规划区域的地图,包括最新的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B、规划工作步骤:a.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b.确定区域发展目标c.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d.规划方案设计e.规划方案评估f.报批定案C、区域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a.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b.保持规划的弹性c.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随时对规划作必要的调整和修编10、土地分区的依据:1.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2.土地利用现状3.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4.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域布局规划5.土地需求量预测结果6.各类用地调整指标7.部门用地布局规划8.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
11、经济地域的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具有什么条件?1、作为区域核心的现代城市的形成2、周围地域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3、网络系统的发展4、外界的影响与作用12、扩散效应可以对周围亚区域(地区)或次级节点的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从而经历使增长极与周围空间的经济不平衡性减少的过程。
这一过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一过程具体表现在:1.增长极的成长,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2.增长极的成长,创造和扩大了有关部门的产出量3.增长极及周围有关部门或行业的发展4.增长极将会推动创造发明或有效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并在区域内逐渐扩散5.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促进进口替代品的生产6.增长极向周围空间的辐射,同步地将在空间上形成或扩大不同层次的节点----城镇7.增长极的全面发展,会产生对周围地区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形成向周围地区的投资扩散四、分析题分析并阐述主要加工制造业布局趋势?A、工业装备制造a.机床与工具制造企业:宜布置在大工业中心和有工业基础的城市区域,以满足全国和地区需要。
b.重型机械制造:因其产品重、体积大生产过程中废金属量多,宜布置在冶金企业附近为宜。
c.电力设备和电器制造业:服务面广,宜布置在配套协作条件好,有一定基础的大,中城市区域。
d.轻工业机械制:造产品种类少,供应对象单一,技术要求不高,宜布置在各类机械产品消费地区。
e.仪器仪表制造业:因其技术条件要求高,所需数量少但品种规格多,对材料要求严格,一般宜布置在环境条件好,科技较发达城市区域。
B、农业设备制造业农业设备制造主要是拖拉机,收割机和其他各种农机具。
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其生产不但要满足各地区土壤,气候,耕作制度等自然,经济条件上不同的要求,也要求有足够数量满足不同季节农业生产的需求。
因此,农业设备制造业布置,必须充分考虑各区域自然条件和农事作业的差异,因地制宜进行布局。
C、运输机械制造a.机车制造一般应布置在铁路枢纽地区;b.汽车制造业应布置在技术条件,协作条件好的大工业城市地区并形成汽车工业基地;c.船舶制造业布局应考虑在航运条件好,可建立大型港口码头的大型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