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Microsoft Word 文档 (3)

合集下载

河南城建学院《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河南城建学院《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河南城建学院《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总结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总结第一章区域发展的概念: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但其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自然资源承载力(名词解释、论述)P27区域文化的含义:(简答)区域文化既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

后者是人们心理结构第三章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P69)简答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3.劳动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简答)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

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区域产业布局与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区域文化的含义:(简答)区域文化既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Microsoft Word 文档 (3)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Microsoft Word 文档 (3)

1、名词解释1.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2.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3.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4.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5.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6.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7.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8.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9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10、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 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11.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完整word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区域(空间)规划是对由多个发展利益单元组成的区域空间中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持续协调所作的总体安排与战略部署。

主要发达国家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经验为我国开展区域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切实加强区域规划的调控功能,优化空间结构和开发秩序2.科学确定区域规划调控范围,实现由物质建设规划向经济发展规划的转变3.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注重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衔接配合4.设立专门的区域规划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必要的法律保障体系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划分1 .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2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第二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调查基础数据)2.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层)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区域系统。

2.节结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3,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4、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

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具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下降的趋势。

5、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6、区域空间结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

7、经济区: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8、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二、填空选择1、人地关系阶段包括那些?(填、选)答;人作为地的奴隶阶段人试图成为地的主宰阶段人作为地的伙伴阶段2、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填选)答:(1)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3、简述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填)答:(1)自给自足阶段(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业输出阶段4、区位因素的构成: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集聚因子,社会因子。

5、区位论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名称?1、古典学派时期: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韦伯的工业区位论2、近代学派时期: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学派、俄林的一般区位论3、现代学派时期(二战后):理论地理学,以区位论为核心邦吉的《理论地理学》6、区域开发决策的程序?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拟定备选方案;3、选择方案;4、方案的实施与修正7、区域发展重点包括包括哪些、部门重点包括哪些?区域发展重点即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突破口,包括部门重点和地区重点,靠重点部门、重点地区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一、区域分析的重点1.自然环境分析: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点,为后续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经济社会分析:对人口、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基础设施分析: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状况、效益等,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4.生态环境分析: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状况、生物多样性等,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5.风险评估与应对:对区域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等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二、区域规划的重点1.发展目标与定位:根据区域分析的结果,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功能和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区位优势的发挥。

3.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根据区域的产业基础和特点,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策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

4.城市与乡村发展: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包括城市扩容、城市更新、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5.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区域的交通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制定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6.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规划,保护和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7.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对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进行规划,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点内容包括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规划措施。

(完整word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

(完整word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

第一章:绪论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基本特性: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范围和可度量性区域的不可位移性和不可置换性区域的内部具有统一性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三、区域的划分:•均质区域:区域内部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也称为同质区。

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区与闽台语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例如,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四、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活动。

五: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有区域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结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六: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区域经济分析: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区域发展分析: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总结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总结重点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1)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2)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3)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单元的确定(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3)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1)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3)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自然资源评价:原则: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结合;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自然资源评价方法:自然资源质量的评价:可利用价值和对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需求迫切性自然资源量的评价: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对生产部门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绝对数量,筛选开发规模大,经济价值高的资源相对数量,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优势与潜力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明确几类自然资源的比例关系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主导资源,辅助资源,优势资源,限制资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评价:正负效应: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环境生态方面。

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适度人口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提供的人口数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一、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的空间、与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结构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研究。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科学。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被自然及人文要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7、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8、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9、区域差异: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区域由于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人口、技术和资金,市场、组织和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同,表现出的一定的区域差异性的现象。

10、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哦更丰富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11、适度人口:是指与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相适应的人口。

12、人口容量:就是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量。

13、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完整word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第二版)

(完整word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第二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区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3、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4、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5、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得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6、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级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他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7、区域差异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三种。

8、我国规定劳动适龄人口是指男16~59岁、女16~54岁.9、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

10、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1、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12、技术引进和转移的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13、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

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14、相对指标:霍夫曼系数=资本资料工业总产值食品支出·100% (越小越好)恩格尔系数=消费总支出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反映了社会差距。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地理12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考试类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第一章1、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条件及人文因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③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④基础设施规划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⑥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⑧区域发展政策。

5、gis在区域规划中的作用:Gis在城市和区域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并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规划领域传统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

第二章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①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②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③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①评价单元的确定②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③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④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①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②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③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4、生态环境补偿: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重点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重点

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①均质区: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好相似性,且有别于其他区域,如山区与平原区、农区与牧区)②结节区:又称功能区、枢纽区,区域内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联系,如城市经济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3)区域的尺度、目的不同划分:大区域、中区域、小区域3、区域发展: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5、三大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内陆地带、西部边远地带八大区域:大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大西北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自然资源的划分:(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上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3)根据其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4)根据其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要点整理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要点整理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6、区域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信息资源和人才观念;(2)扩大区域研究范围: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内外结合的经济运转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其基本原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7、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1)资源开发;(2)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加强地方城市建设、解决区域之间平衡问题;(3)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8、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2)区域经济分析;(3)区域发展分析。

10、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

1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规划与分析重点

区域规划与分析重点

区域规划与分析一、填空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研究的发展趋势:改变了区域资源的概念,扩大了区域研究的范围,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5.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数量多少直接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6.自然资源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

7.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人口数量直接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区域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力的布局8.人口的发展区域物质资源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负荷力及其动态平衡相适应,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9. 劳动力数量反映了可以推动物质的人数,而劳动力质量则可以反映推动何种类型、何种复杂程度、多大数量的物质资源10 技术是人类改造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指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等,即是技术的软件;二是指知识、经验的物化成果,即生产工具、装备等物质方面的东西,即是技术的硬件。

11、按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影响,技术进步可以分为: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本型;中性型三种12、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把产业划分为以下三类: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产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第一章1.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3.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4.新区域观:(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幵放,高度易变;(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亲,本题请自由发挥!6.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3)区域经济分析(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第二章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幵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幵发利用效应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名词解释1.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2.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3.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4.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5.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6.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7.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8.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9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10、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 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11.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2.极化效应: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

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

13.扩散效应: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

其作用方向恰好与极化方向相反。

极化是向心流动,扩散是离心流动。

14.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15.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的市场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二简答与论述题1.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应当怎样评价?答:是否充分利用了资源;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产业结果的效益如何2、主导产业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3.点-轴渐进扩散理论P315:点: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等。

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轴选择思路: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有水路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点选择思路: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城镇的发展规模;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4、阐述点-轴开发模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点-轴开发模式是地域开发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尚未充分开发的区域,其作用更为显著,在规划实践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2)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三)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四)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5、简述在区域规划中 我们如何选择重点开发轴 P318区域经济发展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要经过长时间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大量的投入和持续的建设。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区域发展轴不是一条交通线 而是经济发展轴 发展轴上的城市应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是经济活动、产业、人口等优先集聚地带和发达地带。

2 有水路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交通运输干线及相应的综合运输通道是城市、发展中心、增长极、经济发达区域的连结线路 它们的发展壮大 对于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 自然条件优越 建设用地条件好 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带。

区域经济发展轴是工业和大规模城市建设优先发展或者着力发展的地带 良好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4 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 特别低水资源丰富 或者是水资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在人口不断增加 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形势下 水资源缺乏的地区 工业与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在水的供需上矛盾很多 常常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6. 简述在区域规划中 我们如何选择重点城镇 P319发展轴上的各个“点”是经济发展轴带地域的各级中心城镇 它们是轴线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的核心。

与所有城市成等级系统一样 同一轴线地带的点 也是有等级层次 有相应的主次之分。

重点发展城市的确定 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根据各个城镇的位置、发展条件 分析其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主要职能、发展方向及其在区内外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各中心城镇的吸引范围和辐射范围。

重点发展的城镇应是地位重要 对发展轴的形成和发展作用大 吸引范围广的城镇。

2 城镇的发展规模。

从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历史进程、未来发展速度和和规模等级分布等方面 分析各城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 明确发展轴上各中心城镇的发展规模。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 往往选择规模较大的城市作为发展的重点 而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 会选择较小的城镇作为发展重点 培育新的增长极。

3 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点—轴开发模式的实施 是从高级轴线向次级轴线及从高等城镇向次等城镇逐步展开的过程 因此确定重点发展城镇时 应根据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在与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上 选择有较好发展条件的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市 使其成为次级发展中心7,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③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8简述并简要评价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

农业而非工业主导,生产力水平很低;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这是从传统社会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

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金融业、商业开始发展,政治上也应有相应变革;3.起飞阶段。

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4.向成熟推进阶段。

这是起飞后经过较长期的经济持续发展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阶段,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此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

上述6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是关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主导部门是各个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主导部门是不断更替的;传统社会的主导部门是农业;起飞前阶段的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起飞阶段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和铁路运输业;成熟阶段是重化工和制造业;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耐用消费品工业(如汽车);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服务业部门(如文教、卫生等)。

罗斯托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但经济的发展并不都表现为这种直线模式,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初始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就可能不同,在主导部门的选择、发展政策目标的制订等方面就可能存在差异。

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今天不一定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

然而,罗斯托研究中所揭示的投资积累水平和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对不同时期经济成长的作用规律却对研究区域发展问题很有意义。

9.论述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①.区域差异与区域优势:区域优势和区域差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区域由于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人口、技术和资金,市场、组织和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

区域优势,就是一个区域所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

②.产业布局的指向性: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消费市场指向劳动力指向高科技指向交通枢纽指向③.劳动分工规律: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规律要求各区域凭借、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部门,建立特色显著、专业程度高的区域经济结构,以发挥其在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区域经济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区域利益:区域利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并渗透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正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经济行为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只有走特色经济之路,才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规模效应,既使区域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又推动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的增长。

10.简述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特点:(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模式:(1)垂直分工: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