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势歌
四两拨千斤的典故意思
四两拨千斤的典故意思“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俗语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
王宗岳修订的《太极拳打手歌》,开宗明义便讲:“掤、(扌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它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中也说:“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李亦畲的《五字诀》有:“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全书》中讲道:“若问其用,则在不用力,而却不畏有力也。
倘有大力者来击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胜者。
”这还是讲的“四两拨千斤”。
其后众多的太极名家高手更将其奉为圭臬,各种阐发、释解林林总总,俯拾皆是。
详细释义综合起来看,四两拨千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以柔对刚避敌之锐,不以硬对硬,在顺化随和中抓住有利瞬间击倒对方。
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太极拳论》),“极柔软然后极坚硬”(《十三势行功心解》),“欲刚先柔,欲扬先抑”、“柔能克刚,以退为进”、“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陈鑫著《太极拳论》)。
借力双方争斗,就是双方力与力的转换,落实,借敌之力乃与我之力合,对方之力反加其身,或变其力作用线,或虚其力作用点,或二者合一。
这便是“机由己发,力从人借”(武禹襄语),“擎起彼身借彼力”(李亦畲语)。
引进落空“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即先给对方以明确的力学结构,待对方劲力要素暴露之时,突然将自己化空,可直毁对方力根。
故曰:“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打手歌》)。
“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打手要言》)。
中国武术流派简述
中国武术流派简述我国是武术之乡。
在我国古代称武术为武男或武艺,又称做技击。
因为武术是我国的国粹,所以近百年来,武术又称为国术或国技。
在我国的武术中,包括拳术及兵杖两种。
“拳术者:徒手之操练,兵杖者,器械之运用”。
本文仅介绍拳术的流派。
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传说从黄帝时期就将武术用于战争了,如《史记·乐书》上说的:“蚩尤氏……与皇帝斗”。
又如《列子·黄帝》里也曾记载过这方面的情况。
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战争的需要,使我国当时在武术方面也相应的得到发展。
就在这个历史阶段,我国武术界人才辈出,并且从过去的单纯实践,形成了初步的理论,如《庄子·论剑篇》中所记载的“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论述。
随着武术的发展,武术中开始有了师承关系,有了这种关系,就奠定了武术流派的基础。
然而武术流派的正式形成,当推到我国的唐代时期。
因为佛教的禅宗,在唐代才开始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南派以慧能和尚为首,谓之顿宗,北派以神秀和尚为首,谓之渐宗。
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武要,当时正值方兴未艾之际,于是效法禅宗,也开始分为南北两派。
南派的以菩提达摩为宗师,北派以求那跋陀罗为宗师,南派以达摩所传的《洗髓经》和《易筋经》等,做为此派的基本功,所传的拳法以龙、虎、蛇、豺、鹤五形拳为主,称为少林派拳法的内家拳。
北派以求那跋陀罗所传的拳法为“十八罗汉手”又称“十八手先天罗汉拳”,仅是18资姿势,后来逐渐演变为各种套路的少林拳法,当时只是为僧众在坐禅之余,专以锻炼身体而用,此又称为少林派拳法的外家拳。
后世之人,常将此内外两家的少林拳,混为一谈,故往往使有些人,对此拳派鱼鲁莫辨。
自唐代以后,由于习武之人日益增多,对于武术这门学术有研究成果的人,都各有千秋,各具特点,于是在当时的武林中,便出现了各自的师承关系。
由于这种关系的发展,武术中就有了门户的出现,同时又受少林拳派别之分的影响,于是也出现了武术中的流派。
武当武术之我见——田理阳
武当武术之我见——武当田理阳——武当武术,源远流长,博大博识,巧妙飘灵。
自张三丰祖师创建武当派以来,历经各朝,历久不衰,道门、民间代有传人,时至今天,可谓桃李满全国,太极图形和太极拳文化已普遍环球,本人以为能拥有这么迂腐、巧妙的文化深感孤高。
有社会学家大致预计,环球70亿生齿中,约莫有8---10亿人在操练各式太极拳,这种不需伟大的园地和装备的要求,顺手就练却健身结果卓著的公共性健身材育行为,备受天下各国、各阶级人士的亲睐。
各地有关组织和小我私人充实熟悉了这种文化的代价,纷纷用各类情势如集会、进行交换大会、眷念宗师等勾当慢慢敦促了太极文化的成长,这长短常可喜的排场和征象。
也是文化再起的详细示意,更是社会调和和文明成长的符号。
时至现今盛世岁月,国泰民安,追求康健和文明社会。
低碳、高质量糊口已经是我们各人以致天下人民的首要方针。
下面我就我多年以来习练武当太极及内家拳的履历和领会跟各人举办讲述交换,以促进武术文化的成长并配合进步,看法较量浅陋,肯请方家指正。
第一:理念任何事物都有他特定的性子和理论基本,万物皆有天性。
太极拳及各拳术皆云云,由张三丰开创的武当内家拳派,从理到法已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后又经王宗岳、张松溪等历代宗师、传人精研和增补,使武当内家拳派更是枝繁叶茂。
可以说无理不成书,没有强项的理论基本就谈不上文化和代价。
第二:武当内家拳的气魄威风凛凛特点、特性一、武当武功的气魄威风凛凛特色归纳综合为:1、以道家哲学头脑为指导2、以养身全形为宗旨3、以天然为神韵4、以技击争斗为末技5、以道德涵养为家声。
二、武当武功的技击特性为:1、主张不敢为全国先的计谋头脑2、有后发先至的战术原则3、具轻灵圆活的技击要领4、善贵化不贵抗的技击结果5、着处柔守雌的处世理念第三:意义(修炼武当武功的意义在于健身、应用和益智开慧三者)健身: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最早的时辰只是为了更有用的冲击仇人,为了奈何才气更简便、省力、有用地克敌制胜,才在道家“无为而至”指导头脑的开导下缔造出来的,当时只有技击意义,其健身代价是在用太极拳操练技击的进程中被发明的。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
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
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太极十三势歌译注
太极十三势歌译注太极拳起源地温县陈家沟太极园雕塑太极十三势歌是历代太极拳师十分重视的歌诀,相传是古代拳师王宗岳所作,其中包含了练习太极拳的要点。
十三势歌语言精练、内涵深刻,值得每一位喜爱太极拳的人细细品味。
太极十三势歌诀: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太极十三势歌译文:(一)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译:十三个动作总的基础功法是无极桩,他的关健在人体腰曲的中间点,此处是上传下导的桥梁,是人体受压力最大的地方,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
就是要在此韧带处调节平衡。
(二)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译:必须注意人体各个部位的平衡(虚实)并转换平衡(虚实),如不这样身体就会不是一完整的整体平衡(虚实)。
(三)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译:只有按照正确的规范的功法来参悟平衡,放松、稳实、得力的基础上来思悟和理解功法,才会明白其中平衡的真正含意。
它们对立统一时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确地体察对方武功的深浅。
(四)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译:每种站桩、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都须在平衡、腹部坚实点、韧带、肉、骨中去体会思悟他的真正含意并完善他,这时得到的太极拳功法感觉不到费什么功夫。
(五)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译:时刻注意腹部坚实点到四方八面的韧带,在从四方八面回到腹部坚实点的韧带,它和松静稳实的腹部及清空宽广的胸部组成一个完善的腹部坚实点。
(六)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译:在练拳的过程中,全身各处韧带都要尽量松开,使人感到骨与骨之间好像没有韧带牵连着似的,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力,它是一种连绵不断的,圆转自如的,可刚可柔的,能化能打的和富于弹性的韧带。
太极拳四十二式口诀
太极拳四十二式口诀第一段〈一〉起势1、垂手立正2、向左开步3、两手平提4、曲膝下按〈二〉右揽雀尾1、右转撇脚2、丁步右抱3、弓步左掤4、向左旋腰5、丁步左抱6、右转开步7、弓步右掤8、左抱右拈9、后坐左捋10、弓步前挤11、后坐反掤13、丁步斜按〈三〉左单鞭1、(勾手)转体开步2、弓步左推〈四〉提手1、后坐扣脚2、右转平摆3、换重提腿4、翘脚合掌〈五〉白鹤亮翅1、左转下捋2、撤步抱球3、右转提手4、虚步亮掌〈六〉搂膝拗步(二式)1、右落左拨2、丁步反提3、弯肘开步4、搂膝推掌6、丁步反提7、弯肘开步8、搂膝推掌〈七〉撇身捶1、(东北)后坐撇脚2、丁步握拳3、上步提拳4、弓步撇拳〈八〉捋挤势(二式)1、后坐扣脚2、弓步平抹3、丁步左捋4、上步搭手5、弓步前挤6、后坐扣脚7、弓步平抹8、丁步右捋9、上步搭手10、弓步前挤〈九〉进步搬拦捶1、后坐撇脚2、左转伸掌3、丁步抱拳4、摆步搬拳5、拦掌上步6、弓步冲拳〈十〉如封似闭1、穿手翻掌2、后坐脱手3、跟步前按第二段〈十一〉开合手1、右转开手2、左坐合手〈十二〉单鞭1、右侧翻手2、开手重右〈十三〉肘底捶1、换重扣脚3、丁步右抱4、摆步左分5、跟步右摆6、翘脚穿掌〈十四〉转身推掌(二式)1、撤步反提2、左转弯肘3、跟步推掌(北)4、转体反提5、弯肘上步6、跟步推掌(南)〈十五〉玉女穿梭(二式)1、撤步伸掌2、丁步左捋3、出步搭手4、弓步右掤5、跟步反掤6、换重出步7、右架左推9、弓步平抹10、丁步右捋11、出步搭手12、弓步左掤13、跟步反掤14、换重出步15、左架右推〈十六〉右左蹬脚1、后坐扣脚2、弓步绞臂3、丁步叉抱4、提膝反掌5、开掌蹬脚6、收腿抱掌7、落步穿掌8、弓步绞臂9、丁步叉抱10、丁步叉抱11、丁步叉抱〈十七〉掩手肱捶1、丁步合臂2、铲步压掌3、马步开掌4、右坐握拳5、弓步冲拳〈十八〉野马分鬃(二式)1、左转捋掌2、右转搭臂3、弓步横列4、后坐摆掌5、提膝托掌6、弓步穿掌7、后坐撇脚8、提膝托掌9、弓步穿掌第三段〈十九〉云手(三式)1、后坐扣脚2、左转摆掌3、右坐云转4、左云换重5、反掌并步6、右云换重7、反掌开步8、左云换重9、反掌并步10、右云换重11、反掌开步12、左云换重13、反掌并步〈二十〉独立打虎1、撤步探掌2、左转下捋(扣脚)3、独立贯拳〈二十一〉右分脚1、右转叉抱2、开掌分脚〈二十二〉双峰贯耳1、收腿并掌2、落步垂手3、弓步贯拳〈二十三〉左分脚1、后坐开掌2、丁步叉抱3、提膝反掌4、开掌分脚〈二十四〉转身拍脚1、点步沉肘2、右转叉抱3、踢腿拍脚〈二十五〉进步栽捶1、落步左拨2、出步握拳3、弓步栽捶〈二十六〉斜飞势1、后坐撇脚2、丁步交臂3、右转开步4、裆步斜靠〈二十七〉单鞭下势1、换重右碾2、摆掌勾手3、仆步穿掌〈二十八〉金鸡独立(二式)1、(弓步)撩掌勾手2、提膝挑掌3、退后落步4、提膝挑掌〈二十九〉退步穿掌1、退步穿掌第四段〈三十〉虚步压掌1、后坐扣脚2、左拨右搂3、虚步压掌〈三十一〉独立托掌1、提膝托掌〈三十二〉马步靠1、摆步左拨3、出步搭臂4、半马步靠〈三十三〉转身大捋1、后坐旋掌2、并步平托3、左转平捋4、撤步左捋5、裆步压肘〈三十四〉歇步擒打1、换重右转2、右掤左穿3、左转撇脚4、歇步擒打〈三十五〉穿掌下势1、收脚提掌2、撤步摆掌3、仆步穿掌〈三十六〉上步七星1、弓步挑掌〈三十七〉退步跨虎1、撤步右搂2、左落右格3、提膝挑掌〈三十八〉转身摆莲1、扣脚落步2、转身穿掌3、虚步伸掌4、摆腿拍脚〈三十九〉弯弓射虎1、独立摆掌2、落步按捋3、弯肘对拳〈四十十〉左揽雀尾1、后坐撇脚2、右转伸掌3、丁步右抱4、弓步左掤5、右抱左拈6、后坐右捋捋7、弓步前挤8、后坐拖掌9、弓步前按〈四十一〉十字手1、后坐扣脚2、右转开掌3、左坐沉肘4、叉抱并步〈四十二〉收势1、反掌下按2、立正还原名称口诀:起势揽雀单鞭挥、二组开合单鞭挥、三组云手独立虎、压掌托掌马步靠。
《太极拳十要》解析
在1925年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中,杨澄甫先生口述了太极拳的十点要领,成为近代太极拳技术发展的重要规范。
这些要领是: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相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1.要虚灵顶劲,不要无精打采。
杨澄甫把太极拳称做“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艺术”。
太极拳要求柔而不软,沉而不僵,立身中正,处处有搠劲。
掤劲就是舒展饱满,支撑八面。
“顶头悬”不仅是掤劲立身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起精神、气势充盈的体现,虚灵顶劲可以使动作轻灵,姿势优美,起到提神亮相的效果。
正如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中要注意头容正直,提神贯顶,切不可低头缩脖,精神不振,老态病容。
2.要松活自然,不要紧张拼搏。
太极拳是一项松静柔化的武术运动。
“用意不用力”就是告诫人们不要紧张用拙力,生硬拼搏。
在武术运动中有的拳种以明快有力、放长击远为特点,比如长拳动作要求挺胸收腹,转肩直臂,而太极拳却要沉肩坠肘,含胸展背,表现劲力随曲就伸、松顺柔化的特点。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要松柔沉稳,含蓄自然,不可挺胸直臂,大开大合。
如果说长拳美在刚健挺拔,像一个戎装少男,太极拳则美在自然松柔,像个典雅少女。
3.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
“松腰”是立身中正的保证,杨澄甫说“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我们常见一些初学者打拳时腰胯紧张。
比如弓步时前倾,后坐时仰身,转身时左右歪斜,其原因是没有松腰松胯。
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其病多在腰腿。
”如果能松腰、落胯、屈腿,就会保持端正的身型。
要做到松腰松胯,需要加强桩步力量。
如果两腿力量不够,应该姿势放高一点,不要蹲得过低,力不从心,造成腰胯紧张,上体歪扭。
4.要步法轻灵,不要拖泥带水。
太极拳要求步法轻灵平稳,迈步如猫行,如履冰。
为此杨澄甫告诫人们,行步时把重心放在一条腿上,以实腿支撑,另一条虚腿才能转动轻灵,否则就会“上步重滞,自立不稳”。
学习王宗岳《太极拳论》(上)
学习王宗岳《太极拳论》(上)展开全文一一2017教学音频整理2022.1.引言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太极修炼者的灵魂,是修炼太极的纲领,是修炼太极的宗旨。
修炼太极,不能不读王宗岳,也不能不懂王宗岳。
在修炼太极的过程中,逐渐地把王宗岳的太极理论修炼上心入脑,修炼到身心都明白,並能用推手实践表现出来,这是太极人一生的追求。
但是,这个太极拳论对于修炼者来说,学太极之初就读他,很难读懂,我就有这个体验。
因为我比较爱读书,有边学太极边读书的习惯,但是,刚读王宗岳这个太极拳论时,就像读天书一样,什么也不懂,几乎一句话都不明白,在练太极的过程中,经过读明家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有很多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论述,解释,再加上拜了师父,经过师父的口传身授,懂得了太极的真正意义,这才慢慢地明白了太极拳论。
明白太极拳论是一点一滴明白的,不是一下子明白的,朱师父在教我们推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太极拳理的讲述,经常说拳理,这样大脑里明白了很多道理,明白了这些太极的道理,反过来再读太极拳论,尤其是读了谢守德的书和汪永泉的书,我就一点儿一点儿地知道了太极拳论的整体论述,各段的论述,各个语句的论述是什么意思,慢慢地就理解了,明白了。
在明白的过程中,以推手的实践试着来说王宗岳的每句话应该怎么用,经过反复和拳友们和徒弟们来用王宗岳的语句研究练习推手,这样,逐渐就把拳论达到了比较融会贯通的目的。
比如什么是无极?和拳友们面对面互相调毫无杂念的心理状态,一调这个心理状态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反应,也就是我调我的无极心态、对方就站不住或跳起来了,然后我调对方无极心态,我也站不住了。
再比如,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些所有的论述功夫的语句,我都基本能够在推手中说出来,而且产生理想的推手效果。
这样就坚定了我对太极拳论深入研究深刻理解的信心和信念,也坚定了我用太极拳论来研究太极拳,特别是研究太极推手的理念。
近几年,由于我经常注重研究琢磨太极拳论里头的各个功夫论句,在推手中经过研究习练,录下了很多视频。
论太极拳修练中的“不偏不倚”[最新]
论太极拳修练中的“中庸之道”论太极拳修练中的“中庸之道”中,正也,指持中、中和、适中;庸,常也,指常规。
中庸指处理事物的适度,是一种方法和哲理,指把握处理事物的适度。
中庸是儒学哲理思想的核心体系,不仅在《论语》里进行了论述,而且在孔子之孙孔思所著的《中庸》进行了专论。
收载于《礼记》,为儒学四大经典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和、持中、适中、和谐,主张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适度,适可而止,无偏无倚,不太过也无不及。
这个适度即所谓中庸,也包括为人处事在内等。
中庸思想渊源于《易经》,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从《周易》中和思想发展而来的,《易经》的中和思想在《易传》及《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易经》里“中庸”观主要体现在爻卦中,奇偶对应,阴阳相合,刚柔相应等皆体现在以“中”为度,以“和”为贵的思想,也即强调阴阳双方既对立然而又应该是统一的,是合二为一的。
《易经》的八卦既体现了阴阳对立的一分二思想,又蕴含了阴阳统一的合二为一原胚,《易经》的尚中、尚和的不偏不倚、合之必分、分之必合被孔、孟学派充分地汲取及发展。
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适中。
”谓中无定体,随时而在,即随时遇事,以求适中。
这里面出现的许多“中”与太极拳关系十分密切。
太极拳是在动中求静,在不变中求万变的,所谓的八门五步十三势,(掤、捋、挤、按、採、列、肘、靠、进、退、顾、盼、定)势势非呆板,步步非固定,不是执一不变,而是随时随地因人而有不同。
其对于用“中庸”的道理,既不过,亦不不及。
正所谓拳不打三寸三,这三寸三,便是适中。
如果你打在三寸四,便是过。
过了你就送给别人了;如果打在三寸二,便叫不及,不及你便打不到人了。
过与不及,都会失败。
所以,太极拳论云:“无过不及。
”便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在平时对练中或对敌时,对手与我或用手、肘、肩、腿、膝等,其距离远近各不同,其中点因而有别。
如对方距我仅二寸,我在二寸中求中,距我三寸,我在三寸中求中,以此类推。
如此,方能得机得势,无过不及。
还原太极拳谱之本貌——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诠释(四)
还 原 太 极 拳 谱之 本 貌— —
王宗岳《 太极拳论》
校 注 诠 释 () 四
浙 江 王 志远
( 接上期) )
等于不懂太极拳 。 因太极 拳着着 势势皆循圆运动 ,故 动静不 同时 , 阴 阳常变换 , 实无定位 , 虚 阳即是 阴 , 阴即是 阳 ; 即是虚 , 实
姿势 、 动作 、 意 、 用 呼吸 、 运劲都 有虚实 。从某种 意义上
为 阳为实 , 静者 为 阴为虚 ; 出手 为 阳为实 , 手为 阴为 收
此处之 “ ” , “ ” , 重 者 指 实 也 虚实之实 。 非填实之谓重 说 , 太极拳运动就是虚实运动 。在拳 中的反 映就是动者
也。
陈鑫说 :开合 虚实 , “ 即为拳经” 。董公 英杰 在《 太极拳 释 所能尽言 。 如董公英杰 《 正 太极拳 释义》 中所言 :练拳与 “ 总不离一虚一实 。 能实 , 又能虚 , 虚 实 人不知我 , 妙 义》 中说 :全部太极拳 之精华 奥妙 , “ 尽在 虚实二字 之运 对敌 , 用。 《 ” 牛连元转授之杨 氏九诀 ・ 虚实诀》 日 :练拳不谙 在其 中矣 。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 , 歌 “ 尽在虚实二字之运 虚 实理 , 费功夫终无 成 。” 枉 又拳谚 云 :虚 实刚柔之 谓 用 。 “ 马步有虚实 , 肩肘掌指有虚实 , 身形转换变化亦含虚
为 :计者虚实之谓 ,兵不厌诈 ’ 以计胜人也 。” “ ‘ , 虚实兼
这一法 则纲 要既 是指导 练拳 自我虚 实转换 之基本 法 , 亦是推手乃至对敌虚实变化之总纲 。
到, 忽见 忽藏 , 虚有 象 , 盈 出入无方 , 以知来 , 神 知以藏
陈式26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陈式26式太极拳动作要领【1】起势:马步开立,两臂平举,屈膝按掌【2】金刚捣碓:左朋右捋,推掌提膝,开步划圆上步挑掌,提膝冲拳,震脚砸拳。
【3】懒扎衣:搅臂划圆、合手铲步、移重心摆掌【4】六封四闭:朋、捋、推掌【5】单鞭:下引划圆、勾手提膝、开步摆掌【6】白鹤亮翅:按掌、移重心划圆、上步挑掌、移重心摆掌【7】斜行:划圆推掌、双推掌提左膝、开步下潜、立身摆掌【8】搂膝拗步:下捧、提收、提膝下捋、跨步推掌【9】掩手肱拳:合手开步、左移重心摆掌、右移重心掩手、蹬腿冲拳【10】金刚捣碓屈臂上领、划圆合臂左移摆掌、划圆挑掌、提膝冲拳、震脚砸拳【11】撇身拳:开步托掌、移重心摆拳、开步上领、右下潜摆拳、拧腰翻拳【12】双推掌:双掌右推、下捋、摆脚开步、点步推掌【13】肘底拳:双手划圆、领手冲拳【14】倒卷肱:撤左步推右掌、移重心开手、合手退右步、撤右步推左掌、移重心开手、合手撤步捋【15】闪通背:摆臂按掌、上步插掌、翻身震脚、开步合臂【16】掩手肱拳:左移摆掌、右移合手、蹬腿冲拳【17】六封四闭:合手下捋、移重心推掌【18】单鞭:下引划圆、勾手提膝、开步摆掌【19】云手:插步划圆、开步划圆【20】雀地龙:仆步下穿、右移摆拳【21】上步七星:合手上步、顿步推掌、震脚按掌【22】下步跨虎:合手上步、退步下捋、【23】双摆莲:点步摆掌、摆莲拍脚【24】当头炮:撤步朋、引拳捋、双拳横抖【25】金刚倒碓:回捋、上步挑掌、提膝冲拳、震脚砸拳【26】收式:划立圆按掌、并步站立太极拳十三势在太极拳推手中的运用副标题:作者:王二毛文章来源:太极网点击数:2017 更新时间:2006-12-12 10:12:09太极拳是内家拳,属长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太极拳源于十三势,十三势是内家拳在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的一套拳法,它继承了内家拳“以静制动”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以柔克刚”的战术运用,形成了十三字技法内容,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太极拳的内涵
太极拳的内涵太极拳运动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优秀运动项目,在中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久远的文化渊源。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太极拳的内涵。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内涵1、太极之韵——连绵不断有的太极拳流派被形容为行云流水,有的是运劲如抽丝,讲的都是连绵不断的状态。
很多人一看就说你练的是太极拳,凭什么?就是连绵不断的动作,这是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征。
太极拳环环相扣,每个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旧力未竭,新力已生,周而复始,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所以打太极拳时不能中断,不能断断续续的,从一开始学就要养成这个感觉,动作熟练一个连接一个,最后一整套完整一气。
当然有时把一个单式提出来练那是另一回事。
但单个动作的各部分每一动的衔接也必须连贯一致。
打太极拳只有连贯了才能圆话,里面生出无穷的意趣来。
连绵不断既有外形的连贯,更有内在气势的流畅。
就是在练拳过程中,动作的导引不能出现内气的淤滞。
有时候身体外形虽然没有死角,节奏上没有停顿,但气势有停滞,或者出现内气散乱的情况,都不能称为“连绵不断”。
练一整套拳,身体的总体感觉是均匀的,是一种状态,不能跳跃、变化太大。
连绵不断的前提是心绪的平静,否则,动作再流畅、再均匀也难以发挥太极拳的锻炼效果。
太极拳的内涵2、太极之髓——内外三合外是外形,是动作。
这还是枝,内在是本。
练太极拳最主要是要练内,由外动牵引内动,这样锻炼效果才深。
打拳时做着动作,注意体会身体内部的感觉,由外及内。
等练到高深境界,外动的感觉没有了,只有内动,外面肢体的动作是符号,内在的运动是效果。
就好像书法,笔墨是外,写出来的字是内。
如何运用笔墨是形式,字的线条、结构是内容。
一套拳打下来,就是写了一幅书法,完成后,笔墨的概念没有了,字的线条、结构、章法、笔法留在纸上。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就是内,身体在意念支配下运动,所谓“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这样外形的动就有依据。
练太极拳的动作都有开合、曲张的变化,身体的这些变化要与内在的变化相一致,用外形的变化来引导内在的变化。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止功心解》注解之阳早格格创做古传太极并不套路,本初骨架便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综合了太极拳的主要规则,为武当派弛三歉祖师所创.内家太极拳粗确的练功要收是由浅进深、从简到繁、逆序渐进的历程.其前提功妇最为要害,便如上教一般.先教笔划,而后组字,再懂字意后制句、做文……,数、理、化等也是如许;随着您读幼女园、小教、中教、下中、大教、钻研死等做出分歧阶段的拉拢、认识、掌握取降华……正在太极图中,太极建面,也便是阳鱼的阳面、阳鱼的阳面;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阳面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中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妇”.阳鱼为静功,阳鱼中的阳面为静中之动功,是粗气神内三合之功妇,也称“知己功妇”、“丹田功妇”,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阳互补的体现.太极拳供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背为以足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脚,以腰为轴、以意收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历程.“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同十三式. 其历程为:无极死无极桩,果《无极建真》主弛建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止、身识应付于、感觉应付于、情志掌控等等,而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掘掘自己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进而干到无处不是脚,无处不丹田的功法历程…….“无极”从形态上道是无动状态,属阳;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启初,属阳.故“无极桩”出加进太极十三式内.无极桩死中定式,中定式死前进、退却、左瞅、左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锻炼正肢体筋骨,散合身体集治之粗气,仄稳自己阳阳,使五净六腑粗气神旺衰,以调战内中三合之功妇.而后通过推脚、喂脚、听劲、懂劲以感觉对于圆的劲道走背,加强自己的身识应付于,使形神兼瞅,心意统一.而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正在脆持太极疏通理法的前提上,通过推脚完备内中三合的真施,以神意使用干到挨搁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脚法,给太极集脚挨下脆真的前提,正在举脚投足时的每招每式皆能用于技打,每一动做式子皆有拳意的贯脱,以神意使用自然而动皆能形神俱妙,皆能切合太极十三式的央供,以自尔分歧的体悟认识,化死自尔风格的套路,以自己的需要采用分歧的功妇截止,如掘掘浅能、去病、养死、延年益寿、侵占防身等.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沉蔑,命意源头正在腰隙.变转真真须注意,气遍身躯很多滞.静中触动动犹静,果敌变更示神偶.势势揆心需蓄意,得去不觉费功妇.刻刻注意正在腰间,背内紧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谦身沉利顶头悬.小心留神背推供,伸伸启合听自由.初教引路须心授,功妇无息法自建.若止体用何为准,意气君去骨肉臣.念推蓄意终何正在,益寿延年不老秋.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背此推供去,枉费功妇贻叹息.十三势止功心解(陈微明注)以心止气,务令重着,乃能支敛进骨.以气运身,务令逆遂,乃能便当从心.以心止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重着,则气可支敛进骨,并不是格中幸运也.气支敛进骨,光阴既暂,则骨日重重,内劲少矣.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逆遂,则身能便当从心,故变动往去,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粗神能提得起,则无早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有真灵顶劲,则粗神自然提得起;粗神提起,则身体自然沉灵.瞅此,可知舍粗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鼓励,不克不迭转化如意矣.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真真也.取敌相粘,须随机换意,仍不过真真分得收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收劲须重着紧洁,博主一圆.收劲之时,必须齐身紧洁.不紧洁则不克不迭重着,重着紧静,自然能搁得近.博主一圆者,随彼动之目标而直去也.随敌之势,如欲挨下,眼神上视;如欲挨矮,眼神下视;如欲挨近,眼神眺视.神至则气到,齐不正在用力也.坐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里.顶头悬,则自然中正;紧静,则自然安舒;危如累卵,则自然能撑支八里.止气如九直珠,无微不到;九直珠,止其圆活也.四肢百体,无处不有圆珠,无处不是太极圈子,故力已有不克不迭化也.运劲如百炼钢,何脆不摧.太极虽不必力,而其删少内劲,可无贫尽.其劲如百炼之钢,无脆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搏兔之鹘,盘旋大概;捕鼠之猫,待机而动.静如山岳,动若江河.静如山岳,止其重重不浮,动若江河,止其周流不息.蓄劲如弛弓,收劲如搁箭.蓄劲如弛弓,以止其谦;收劲如搁箭,以止其速.直中供直,蓄而后收.直是化人之劲,劲已化去,必背彼身供背去线,劲可收矣.力由脊收,步随身换.含胸拔背,以蓄其势.收劲之时,力由背脊而出,非徒二脚之劲也.身动步随,变更无定.支即是搁,搁即是支,断而复连.粘、化、挨虽是三意,而不克不迭分启.支即粘化,搁是挨,搁人之时,劲似稍断,而意仍不竭.往复须有合叠,进退须有变更.合叠者,亦变真真也,其所变之真真,最为微细.太极截劲,往往用合叠,表里瞅似已动,而其内已有合叠,进退必变更步法,虽退仍是进也.极柔硬,而后极脆刚刚.能呼吸,而后能机动.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脆.”其至柔者,乃至刚刚也.吸为提为支,呼为重为搁,此呼吸乃先天之呼吸,取后天之呼吸差异,故能提得人起,搁得人出.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直蓄而有余.孟子曰:“吾擅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天之间.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幸运之功,流弊甚大.养气则逆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真成真,至大至刚刚.至用之时,则直蓄其功,以待收既收则沛然莫之能御也.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心为主帅以收令,气则为表示其令之旗,以腰为纛.则旗中正不偏偏,无致败之道也.先供启展,后供紧稀,乃可臻于缜稀矣.无论练架子及推脚,皆须先供启展,启展则腰腿皆动,无微不到.至功妇杂死,再供紧稀,由大圈而归于小圈,由小圈而归于无圈,所谓搁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躲于稀也.又曰:先正在心,后正在身,背紧洁,气敛进骨,神舒体静,刻刻正在心.太极以心意为本,身体为终,所谓意气君去骨肉臣也.背紧洁,不存丝毫后天之拙力,则气自敛进骨,气敛进骨,其刚刚可知.神要安舒,体要静劳,能安舒静劳.则应变整暇,决不慌治.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皮毛合,上下贯串,故能如许.牵动往去,气揭背,敛进脊骨,内固粗神,中示安适.此止取人比脚之时,牵动往去,须含胸拔背,使气揭之于背,敛于脊骨,以待机会.机至则收,能气揭于背,敛于脊骨,则本收由脊收,可则,仍脚足之劲耳.神固体劳,则不集治.迈步如猫止,运劲如抽丝.此乃形容绵绵不竭,待机而收之意.齐身意正在粗神,不正在气,正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杂刚刚.太极杂以神止,不尚气力,此气止后天之气力也.盖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幸运之气,为后天之气.后天那气有尽,先天之气无贫.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气为旗,腰为纛,此止其静也.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此止其动也.腰为一身之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之转化,所谓气遍身躯很多滞也.。
太极拳功法要领
太极拳功法要领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奥妙无比,它体用结合,理法兼备,不但有很高的防身御侮的技击手段,又有很好的强身健体的养生价值。
太极拳的功法极为完备,它的要领归纳起来,有以下八个方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松、圆、正、沉、轻的要求“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是最本质的东西,贯串于始终,并且练拳时要松,发劲时也要松,它是所有技术行为的出发点。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外家拳,才能练出独有的弹簧劲。
当年有人曾问过澄甫师祖:“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发出那样远,打得那样干脆呢?”回答说:“我是松着劲打的!……”也有人问过少侯师祖:“您发劲时是松松软软的样子,如这样子还能有劲吗?”回答说:“就是因为松松软软的,打出的劲才非常大呢!”那末怎样去练松劲呢,首先在练架子时松。
练架子时每一个动作,都要使全身九大关节掌、拳、肘、腕、肩、腰、膝、脚松开来,而在定势时更要注意松。
每个式子放松开以后,再接着往下练。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每势在运行时要引导梢节往根节松,定势时则是反过来从根节引导着往梢节松。
最后达到内外皆松,不但筋骨松了,肌肉松了,连内气和精神也松了,这才是真正的“松”。
而这一切主要是以意为之,没有明师指点和较长时间的锻炼,是难以做到的。
另外,要知道区别“松”与“懈”。
“松”是神舒体静,但劲不丢,不但关节是开启着的,肌肉也是舒展的,功夫到家后有一种蓬松的感觉;而“懈”则表现为精神委顿,劲全无,不但关节是闭合的,而肌肉也是萎缩的。
习练者不可不深察之。
“圆”,对于太极拳而论,既是体,又是用。
就内含阴阳鱼的太极圆圈看,它是体,太极拳运行用劲的情况,与太极圆形相合,太极拳每一动作的起落旋转,开合虚实,都是圆圈所构成,这也正是太极拳由此得名的缘故。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卷首《太极图弄圆歌》中说:“我有一丸,黑白相和。
虽是两分,还是一个。
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
八卦九畴,纵横交错;今古参前,乾坤在座。
……”整个太极拳运动,就是阴阳互根而不断变化消长的过程,太极拳的圆圈,大致有平圆、立圆、斜圆、大圆、小圆、双S圆、圆中圆等,也即是“乱环术法”。
杨式太极拳学习的三字真言
招式虚实分明
拳架开展大方
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动作松柔缓慢
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同时,仔细的按照拳术原则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纠正偏差,体会收获。如果动作过快,就很难达到这种目的。显然,这并不是说为慢而慢,越慢越好,而是要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意向,适当地控制练拳的速度。条件发生变化,就应当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做到慢而不僵。在缓慢的动作运行过程中仍能保持轻灵,才不至产生憋气和呆滞等有碍健康的毛病。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9)“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9)“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9)作者魏坤梁【原文】B7 仔细留心向①推求②,屈伸开合③听自由④。
【字词注释】①向——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
②推求——寻求、探索,如《后汉书·王烈传》:“烈使推求。
”上文中之“推求”指研究、琢磨、体悟等。
③屈伸开合——“屈伸”包括了王宗岳注文中的“随屈就伸”,也就是沾粘连随;“开合”是武术中常用的术语,指展放和收缩,不同的武术拳种有不同的概念,太极拳的“开合”主要是指“内开外合”,是由内及外的,也包括了沾粘连随;而太极拳的发劲也是“屈伸开合”的反映;因此,十三势长拳的所有动作都可以用“屈伸开合”来概括,所以,“屈伸开合”是借代指太极拳的所有活动。
④听自由——由己作主,不受限制和拘束,如南北朝《孔雀东南飞》:“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听”为任凭之义,如《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上文中之“听自由”也就是王宗岳所说的“从心所欲”,是太极拳达到“懂劲”之后的功夫境界。
【语法修辞分析】“仔细留心向推求”中的介词“向”所涉及的内容﹙即以上B1至B6所阐述的内容﹚被省略。
【今译】仔细潜心地对上述法则进行推研,就可达到屈伸开合从心所欲的懂劲与神明的水平。
【探讨】太极拳锻炼的目的是要“由着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达到“从心所欲”,也就是“听自由”。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一丝不苟地遵循太极拳的各种法则要领,但是形成文字语言的法则要领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虽然有的为太极拳所独有的,但有的也可以用以表述非太极拳的概念,所以是应该“仔细留心向推求”的。
太极拳的“屈伸”包括了“缓应急随”的“随屈就伸”,也就是“沾粘连随”,与非太极拳的“屈伸”是不一样的。
那么,太极拳的“开合”是指什么?太极拳的“开合”有多种所指,“开合按势怀中抱”也就是手臂的“掤劲”是太极拳特征性的“开合”;太极拳的“开合”表现为展放和收缩,而且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所说的“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十分清楚地反映了“开合”包含了手足的向外扩展运动和向内的收缩运动,语中所说的“心意”其实是还包含了胸脊,就是说太极拳的四肢“开合”都是躯体运动的体现和延伸,就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所说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脊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无论是开是合,都是胸脊首先动作的,而太极拳的动作是“开”是“合”,也可以以胸脊的感觉来判断,胸脊主要是撑开的感觉那就是“开”,胸脊主要是裹拢的感觉那就是“合”;也可以这样认为:一个动态的含胸拔背就是一个开合。
十三势歌
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贻叹息。
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吾。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
张三丰拳论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後,有左则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十三势行功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
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十三势歌》
《十三势歌》《十三势歌》《十三势歌》·作者待考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伸屈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休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册字,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十三势歌》是一首阐述十三势长拳(古太极拳)重大法则的古歌诀,歌诀蕴含的拳术思想与王宗岳拳谱完全一致;歌诀中出现了一些王宗岳拳谱中所没有的、十分精辟的经典提法,如“动犹静”、“听自由”、“顶头悬”、“尾闾中正”等等,概括性地涉及到了太极拳的本质特性,是对太极拳学练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一篇经典作品。
《十三势歌》本文共分为10篇,首次从多学科的知识角度对古代太极拳经典拳按,是破挤法的,对方挤来,我随势先向右转身化劲,而用右手管腕,左手管肘,向对方按出。
以上是四个正方採,也是引掤劲的,捋不动步,手走中盘,採则手走高出,步向前进,右手引採,则右足塌劲,左步进到对方右腿外侧,所以採是进步的挒,也是引掤劲的,但是退步,手走下盘的,如倒卷肱,因对方进步势重,不得不退,还是一手引一手拨。
肘,是化捋、採、挒的,挤用手是梢节劲,肘是中节劲,因双方相距较近。
靠,是两人离的更近,才用根节肩部发劲,但全是步先进,再转着发劲。
《十三势歌》 - 书籍解析歌诀开头就说“不要轻视这十三势长拳”,其含意有三:其一,此拳能够得到传授是极不容易的,也就是“得传很难”;其二,此拳的学悟练难度远远大于一般的拳术,包括了入门很难、理解很难、深造很难,总起来也就是“成功很难”;其三,此拳的武术和健身效果尤其神奇,不是一般的拳术所能够比拟的,也就是“功效很奇”。
十三势长拳﹙清末近代开始被改称为太极拳﹚确实非一般拳术可比,因为其主张局部不用力、虽动犹静、体力消耗极小,即使是发劲,发出同样的力量,体力消耗相对也较小;十三势长拳还十分重视精神高度入静达到无思无欲的状态,当能长期维持这样的精神状态锻炼,就会与道、佛、儒及瑜珈、催眠术等静功一样出现人的某些潜能被开发的功效,使得太极拳的任何动作对人都有良好的整体性的内环境调整作用,具有良好的袪病健身、转弱为强的作用,同时还能使人获得独具的以弱胜强的武术功夫,这是健身体操和许多拳术所无法相比的。
太极功夫扇的练习要领
太极功夫扇的练习要领太极功夫扇第一套练习要领练习要领一:松松则气自通,通则力自重,身知松者,功夫纯然,知觉已懂劲,以皮毛触之辨明来龙去脉,转关换势,随来既往,动转由人,变换从势,身动由己,力以从心。
何为松,松既是滚转委劲也,委既是进,着手触之迎而松,由人动静而松,顺其势而松,舒[收]肩则松,藏肘则松,落胯则松,曲膝则松,腹腔内合则松。
松之无量何为准,一丝不少,一尺有余,寸劲为巧,化劲力竭已变转。
习练交手有不可勉强之松处,头无神领舵无主,手失迎劲被人擒,脚失根基难稳健。
练习要领二:阴阳变换再谈阴阳,何为阴阳? 其无根而生动静之机,动之则开,静之则合,刚柔相济方为太极阴阳之母。
何为阴阳变转,有定向的冲击力,轻微触之圆转之力,既改变其原定向力的方向,为阴阳变转,从而得其滚转曲圆之理用。
阴阳变体,动转往复,进退顾盼转弯抹角,技击万端变化,其无非是阴阳变转,以柔化坚之术,遇坚既柔,谓之粘绕,以由人之势,借人之力,柔化其千斤刚劲,此为四两拨千斤之用。
功夫到此方为懂劲,懂劲便领悟腰如杆,肢如枝,杆动枝摇之理用。
练习要领三:虚实知阴阳后再谈虚实,一身何处有其虚实,松肩则虚,坠肘则虚,裹裆则虚,曲膝则虚。
虚则并非失去粘领,此为虚中含实,实则并非全然用力尽竭,此为实中含虚,虚为实而蓄,实为虚而发,虚则卸力千斤,实则弹发无量,虚依实,实依虚,互依克,互依交变,无一不可。
虚实以弹簧为例,其受外力迫之收缩,此为虚中着实,外力尽竭,弹簧恢复原状而反弹,此为实中求虚,其收放既是裹裆弹发,肘曲伸反弹之理性,所谓打闷劲反弹劲弹簧劲,全在于虚实之理用。
知其阴阳虚实,开合悉在其中矣。
练习要领四:学会入静所谓入静,就是使练拳者从现实生活中过渡到练拳境界中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叫“无极桩功”。
其主要作用是调心、调气、调息。
所谓调心,就是使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调气,则使急促的气息变得顺畅,有节律;调息是使自己身体的姿态达到练拳的要求,即两腿并立,头部百会顶天,两眼平视,下颏回收,颈项竖直,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松胯,两腿似直非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贻叹息。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吾。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
张三丰拳论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後,有左则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十三势行功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
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
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
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