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常用针灸穴位

合集下载

常用针灸穴位定位及主治详解,学中医必看经典!

常用针灸穴位定位及主治详解,学中医必看经典!

常用针灸穴位定位及主治详解,学中医必看经典!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针灸经络重点穴位-五腧穴

针灸经络重点穴位-五腧穴

B.所溜为荥,脉气所流如刚出泉源的小水,称为荥穴。荥主身热。病变与色取荣穴
C.所注为俞,脉气所注像水流由浅处输注到深处,称为俞穴。俞主体重节痛。病在时间取俞穴
D.所行为经,脉气所行像通渠中迅速经过的水流,称为经穴。经主喘咳寒热。病变于音者取经穴
E.所入为合,脉气所入像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穴。合主逆气而泄。病起于饮食取合穴
胆俞
日月 足临泣-带脉
阴维脉
筑宾
阴蹻脉
交信
阳维脉
阳交
阳蹻脉
跗阳
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
1、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
A.所出为井,脉气所出,如水流的源头出自井中那样,称为井穴。井主心下满。痛在脏取井穴
足阳明胃经
辰7-9 土 历兑(子) 内庭(子) 陷谷 解溪(母) 足三里
冲阳
丰隆
梁丘
胃俞
中脘
足三阳 足太阳膀胱经 申15-17 水 至阴(母) 足通谷 束骨(子) 昆仑 委中(母) 京骨
飞扬
金门 膀胱俞 中极 申脉-阳跷
足少阳胆经
子23-1 木
足窍阴 侠溪(母) 足临泣 阳辅(子) 阳陵泉
丘墟
光明
外丘
合谷 腕骨 阳池
公孙 大钟 蠡沟
偏历 支正 外关
地机 水泉 中都
温溜 养老 会宗
脾俞 肾俞 肝俞
大肠俞 小肠俞 三焦俞
章门 京门 期门
天枢 关元 石门
公孙-冲脉 照海-阴跷
后溪-督脉 外关-阳维
1.髓会绝骨(悬钟), 2.骨会大抒, 3.筋会阳陵, 4.血会膈俞, 5.气会膻中, 6.脉会太渊, 7.臓会章门, 8.腑会中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特定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特定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称为特 定穴。

是针灸临床上最常用的经穴。

1、特定穴的类别 (10 类)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主)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 八脉交会穴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周身八会穴、交会穴。

2、特定穴的数量特定穴共有 149 个(未计算交会穴),除去重复的 20 个, 共有 129 个,占整个经穴的 1/3 多。

(一)五输穴 60 个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 个 特定腧穴,简称“五输”。

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

五输穴分布: 脉气状况 经气所出, 脉气浅 端 经气流动, 脉气稍比喻水 初流 水 微流 之 小 之 大 腧穴位置 手 、 足 之 本节之前所出为井所溜为荥较大大水之经气通畅,脉气较腕踝关节所行为经畅流盛以上百川经气盛大,脉气充肘膝关节所入为合五输穴的特点: a 只存在十二经脉之上,每经都有一组。

b 每类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经气运行的状态。

c 呈向心性分布。

从井穴到合穴依次从末梢向心排列。

d 每个穴位都有五行配属。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阴井木”,“阳井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近代临床应用:井穴开窍醒神,治疗神志病症 ;荥穴清热泻火,祛本脏腑经脉火热之邪。

A、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井主心下满:主治肝之疾患,肝气不舒心窝部痞满,郁闷。

荥主身热:主治心之疾患,热伤神明的心烦、心悸、失眠神昏谵语、狂躁不宁及热伤津液口燥舌干等。

输主体重节痛:主治脾之疾患,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体倦懒言,大便溏稀等。

经主喘咳寒热:主治肺之疾患。

如咽干咽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便不利,大便失调等。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
便秘 失眠 脾胃虚 胃肠消化不良 胸闷 肩颈、腰背酸痛 痛经 腹痛 青春痘 感冒 喉咙痛 鼻炎 牙痛

收头 留
,,
面腰
口背
合委
谷中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
常灸足三里 胜吃老母鸡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 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 缘一横指(中指)。
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 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 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疏风解表——风池,曲池 清热/散寒——大椎,神阙
风池——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 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 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大椎——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
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 陷处。 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
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 胸椎,约与肩平齐。
1、循法 按经络路线 轻揉循按,便于得气。
2、弹法 轻弹针尾, 使针身振动,催气行气补 气。
3、刮法 固定针尾, 指甲刮针柄,便于得气传 导。
留针、出针
留针:得气后,(1)将针留置穴位内一定时间。 (2)可作间歇行针,以使得气或加强针感及针刺 持续作用,加强疗效。(一般5-10min)
出 针 : 一般缓慢捻转提至皮下,静候片刻,然后 拔离,同时用棉签压住针刺部位。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
什么是经络?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 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 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 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腧穴、经络是如何产生的?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现和积累起 来的。初期“以痛为腧(阿是穴)”,然后发现其可以 缓解病痛,最后随着治疗效果的重复出现,人们开始有 意识地运用腧穴治病…随之也慢慢形成了经络。

穴位归类 各个经络的要穴 针灸穴位歌诀

穴位归类 各个经络的要穴 针灸穴位歌诀

穴位归类各个经络的要穴针灸穴位歌诀穴位归类1、补气穴:气海、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2、补血穴:脾俞、膈俞、章门、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3、理气穴:膻中、内关、气海、太冲、行六、大陵。

4、通脉穴:太渊、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膈俞、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5、散瘀穴:①急性腰扭伤:委中(刺血)。

②胸中瘀血:足三里。

③胸肋扭伤:大包、阳陵泉。

④腕关节扭伤:阳池、大陵。

⑤肩臂扭伤:肩井、曲池。

⑥踝关节扭伤:丘墟、昆仑。

⑦膝关节扭伤:膝眼、阳陵泉。

6、止呕穴:内关、足三里、天枢、中脘、公孙、膻中、劳宫、三阴交。

7、发汗穴:合谷、复溜、大都。

8、止汗穴:后溪、合谷。

9、止咳穴:列缺、太渊、尺泽、孔最。

10、祛痰穴:丰隆、中脘、内关、列缺。

11、消食穴:足三里、公孙、中脘、天枢、合谷。

12、清热穴:大椎、曲池、合谷、血海、劳宫、少商、商阳、行间、大都。

13、祛寒穴:神阙、命门、中脘、阴陵泉、气海、关元、列缺、膻中。

14、壮阳穴:命门、肾俞、关元、气海、神阙。

15、降血压穴:血海、足三里、曲池、少海、太冲、涌泉。

16、醒脑穴:人中、百会、十宣、劳宫、涌泉。

17、安神穴:百会、神门、内关、心俞、三阴交、太溪、安眠。

18、通便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支沟、阳陵泉、照海、大敦、内庭。

19、止泻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大横、曲泽、委中常用针灸穴位主治歌诀头面颈项部病症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常用针灸艾灸穴位图、十二正经、督脉、任脉高清穴位图 附(经络穴位常用主治功效)

常用针灸艾灸穴位图、十二正经、督脉、任脉高清穴位图 附(经络穴位常用主治功效)

常用针灸艾灸穴位图、十二正经、督脉、任脉高清穴位图附(经络穴位常用主治功效)正文索引[ 隐藏]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三、足阳明胃经循行图四、足太阳脾经循行图五、手少阴心经循行图六、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七、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八、足少阴肾经循行图九、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十、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十二、足厥阴肝经循行图十三、督脉循行图常用针灸艾灸穴位图、十二正经、督脉、任脉高清经络穴位图附(经络穴位常用主治功效)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wp-image-1957" alt="手太阴肺经"src="/DownloadImg/2014/03/2 517/40230171_1.jpg" width="683" height="1024"/>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

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相对凹点。

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

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

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心血管病)鱼际:火穴。

治疗热性病。

咳、喘有效果。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临床应用
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用于诊 断。
八会穴
定义
01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
八个腧穴。
分布与特点
02
八会穴位于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位置较深。八会穴与各自所会
的脏腑组织关系密切,能反映相关组织的功能变化。
临床应用
03
八会穴主要用于治疗各自所会的脏腑组织的疾病,如脏病取章
功能与作用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们通过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同时,十二经脉还与脏腑器官、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维持人
体的健康状态。
02
十二经脉详解
手太阴肺经
01
02
03
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
主要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 尺泽、孔最、列缺、经渠、 太渊、鱼际、少商。
五输穴与五行相配,可用于治疗本经 、本脏腑及相应组织器官的病证。
原穴
定义
临床应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 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也可协助诊断。
分布与特点
原穴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其位置较 五输穴更深一层。原穴与脏腑原气关 系密切,能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
络穴
03 腧穴详解
五输穴
定义
分布与特点
临床应用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中,分布在四肢 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 、荥、输、经、合穴。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 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 所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 前,为经气所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 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所注;经穴多 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为经气所行;合 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为经气所入。

人体经络时辰表(配图)十二经络

人体经络时辰表(配图)十二经络
• 其直行的经脉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向下挟脐两旁,进入少腹。 • 其支脉从胃口向下,过膈肌,分别与任脉、足太阴脾经连接。由此经脉
气通降下行,经气所过和所主的部位疾病都可治。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 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 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辰时-巳时:胃经与脾经
胃经
辰时(7:00-9:00)胃经当令,此时胃气充盈,应该吃早餐。胃经不畅可表现 为胃痛、胃胀、呕吐等。
脾经
巳时(9:00-11:00)脾经当令,此时脾气健运,运化水谷。脾经不畅可表现为 腹胀、便溏、水肿等。
午时-未时:心经与小肠经
心经
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初生,应 该午睡养心。心经不畅可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等。
其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 器相连系的部位),向下穿过膈肌络小
肠。
其分支从心系分出向上挟着食道连于目 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其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再 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 下行过肘内侧经尺神经沟入掌中桡侧直 到小指桡侧末端源自少冲穴)交于手太阳跨学科合作
人体经络时辰表研究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 等多个学科领域,未来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推动经 络研究的深入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腰椎间盘突出
腰部经络不畅可引发腰椎病变, 表现为腰痛、下肢麻木等症状。
关节炎
关节部位经络瘀滞可导致关节炎, 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人体的十二经“井穴”详解

人体的十二经“井穴”详解

人体的十二经“井穴”详解展开全文【井穴】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

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人体的十二井穴定义及作用:众所周知,人体主要有十二条经络,这些经络各有一个井穴,合起来就是“十二井穴”。

井穴是针灸治疗中常用的穴位,对调节人体健康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井穴的定义:古人将经脉比作河流,血液便如河水一样流淌其中。

体表的经脉是地面部分的河流,体内的经脉就像是地下的暗流。

井穴便是沟通这两条河流的“井口”。

《灵枢》中说:“以上下所出为井。

”井穴多分布在人体手指、脚趾的末端,是体表经脉内的气血流注到体内经脉中的必经之路。

由此,井穴成了十二经脉的“根穴”,主管着十二经脉中的支脉。

十二经脉与其井穴是一一对应的。

2.井穴的清热作用:通过刺激井穴,可以起到清热的效果。

一般来说,每一个井穴都可以治疗所属经脉、脏腑的热证。

比如少商可以清肺热,治疗肺热引起的咳喘。

对于风热邪气侵犯肺经引起的咽喉肿痛,在少商穴针刺放血,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井穴不但可以清泻所属脏腑经络的火热,还可治疗以全身发热为主的病症。

经络 常用穴位

经络  常用穴位
晋代:《针灸甲乙经》把理论与临床结合起 来,明确了经络与腧穴的关系。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唯一 明代:《针灸大成》杨继成 发展 现代:针麻、针灸镇痛
经脉
十二经脉 手三阴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7、枕上旁线:在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 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属膀胱经。主治 眼病和腰背痛等。
8、枕下旁线:在枕外粗隆下方,旁开 枕外粗隆1寸,自玉枕穴至天柱穴, 属膀胱经。主治小脑疾病所致平衡障 碍,后头痛等。
9、顶颞前斜线:从顶中线的前顶穴, 沿皮刺向颞部的悬厘穴。贯穿督脉、 膀胱经、胆经、胃经、三焦经。自上 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和面部瘫 痪。
肺俞
[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直刺0.6-1.5寸 向脊柱侧斜刺;艾灸. [主治] 咳嗽、哮喘、肺结核、肺炎、胸膜炎、鼻塞
及背部病症。
肺 俞
肾 俞
定喘
[定位] 在背部,当第7
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操作] 向脊柱侧斜刺
0.6-1.2寸.
[主治] 哮喘、咳嗽、肩
背痛 。
大椎
[定位] 在后中线上,
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 向上斜刺0.8-
1.2寸 艾灸.
[主治] 发热、疟疾、
中暑、咳嗽、哮喘、荨麻 疹、项背病症、防病保健、
强壮作用。
神门
[定位]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
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操作] 直刺0.4-0.6寸;艾灸. [主治] 心痛、心烦、健忘、惊悸
痛、耳鸣、耳聋。
下 关

十二经络常用针灸穴位

十二经络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手太阴肺经1.尺泽(chǐzé,LU 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LU 6)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

5~1寸。

3。

列缺(Lìeqūe,LU 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

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

5—0.8寸。

4.鱼际(Yújì,LU 10)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

8寸。

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

少商(Shàoshāng,LU 11)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手阳明大肠经6.商阳(shāngyáng,LI 1)井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

1寸.【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Hégǔ,LI 4) 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操作】直刺0。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足太阳膀胱经膈俞(八会穴之血会)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证;②贫血、吐血、便血等血证;③瘾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证;④潮热,盗汗。

肝俞(肝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黄疸、胁痛等肝胆病证;②目赤、目视不明、目眩、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③癫狂痫;④脊背痛。

脾俞(脾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多食善饥,身体消瘦;③背痛。

肾俞(肾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头晕、耳鸣、耳聋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泌尿生殖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④腰痛;⑤慢性腹泻。

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次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疝气等男科病证;④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中(合穴;膀胱之下合穴)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等急症;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皮肤瘙痒,疔疮。

承山定位: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主治: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③腹痛,疝气。

昆仑(经穴)定位: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②癫痫;③滞产。

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定位: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证;③腰腿酸痛。

至阴(井穴)定位: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主治: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十二经络巧记经络穴位数和趣味记法

十二经络巧记经络穴位数和趣味记法

十二经络巧记经络穴位数和趣味记法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属阴:心、肝、脾、肺、肾。

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人体分三阴、三阳十二经络走向。

1.手三阴,手三阳,手三阴从胸部走向手部,手三阳从手部向头部。

2.足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从足部走向胸部,足三阳从头部走向足部。

3.手三阴经络走向,手三阳经络走向,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4.手三阳经络走向,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5.足三阴经络走向,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6.足三阳经络走向,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主要病症歌肺经主要病候歌咳喘咳血咽喉痛,胸痛外感肺经病。

大肠经主要病候歌腹痛肠鸣秘泻痢,咽肿齿痛鼻鼽衄,本经循行部疼痛,热肿寒痛症亦治。

胃经主要病候歌腹胀肠鸣胃腹痛,水肿善饥吐渴泻,齿目鼻咽与面瘫,热病发狂经脉病。

脾经主要病候歌胃痛嗳气食则呕,腹胀溏疸舌根强,下肢内肿身无力,亦治脾经厥冷病。

心经主要病候歌心痛咽干渴目黄,胁痛臂痛手心热。

小肠经主要病候歌小肠经病须牢记,少腹腰脊痛引睾,耳聋目黄颊咽肿,肩臂外侧后缘痛。

膀胱经主要病候歌疟疾遗尿溺不通,见风流泪目痛衄,癫狂热病鼻塞涕,经脉所行部位痛。

肾经主要病候歌肾经主症有水肿,咳血气喘与腰痛,舌干咽肿便秘泻,亦主经脉之病痛。

心包经主要病候歌心烦悸痛胸闷狂,腋肿臂挛掌心热。

三焦经主要病候歌三焦经病范围广,腹胀肿遗溺不利,咽颊目肿耳鸣聋,耳后肩肘外侧痛。

胆经主要病候歌口苦目眩和疟疾,经脉所行之病变。

肝经主要病候歌腰痛胸满便不利,呃遗疝气少腹肿一、巧记经络穴位数传统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为“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经络”和“腧穴”理论。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不是全部)。

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共有361个。

尽管我一再反复向大家灌输我的“ 人身无处是穴,人身处处是穴”观念,但我认为一个从事针灸的人若能记住传统针灸里每一个腧穴所在的经脉、其所处的位置、作用等等,对我们肯定是大有好处的,至少你不会找错地方。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2013年09月12日15:54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经络腧穴学整理版

经络腧穴学整理版

经络腧穴学1.掌握经络的定义、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概念、名称、命名、体表分布规律、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环流注顺表里关系及与脏腑器官的络属关系。

3.掌握经络学说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4.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分布概况及其特点和功能。

5.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概况、特点和功能6.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与四海的意义。

7,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8,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9,厂解经络气街的意义。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现将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列表(表1—1)并分别论述如下。

1.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

2.掌握十四经脉138个常用经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和*作;掌握12个奇穴的定位、主治和*作。

3.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及主治概要。

4.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病候及意义。

构成人体经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均有一定的循行、分布和功能意义及病候。

其中经脉的循行路线及其脏腑官窍的属络规律与该经腧穴主治作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所以,掌握各经脉的循行、分布和脏腑络属,对于更好地熟悉和掌握腧穴主治范围与肘膝关节以下腧穴的远治作用有重要意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合称“十四经穴”;冲、带、矫、维六脉的腧穴均交会、附寄于十二经。

腧穴是针灸治病的特定部位,必须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作,才能为针灸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正经”。

(一)命名依据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名称。

如将其中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称为阳经,隶属于五脏和心包、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称为阴经,并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分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阳)。

十二条经络和任督二脉的穴位主治疾病(可以按、揉、艾灸、拔罐)

十二条经络和任督二脉的穴位主治疾病(可以按、揉、艾灸、拔罐)

十二条经络和任督二脉的穴位主治疾病(可以按、揉、艾灸、拔罐)
膀胱经
清明:眼病(主要是炎症)
攒竹:热症眼病(眼睛红肿等)
天柱:颈椎病,高血压
八髎:男女生殖疾病
委中:腰痛,高血压,脑后痛,足跟痛
光明:胆的慢性病(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等),眼睛疾病,头痛
悬钟(髓之会穴):骨头方面的病
丘墟:上火引起的症状,上身炎症
肝经
大敦:下焦出血(用艾灸的方法,配合隐白穴,大墩适合火气旺的人,隐白适合比较虚寒的人)
行间:心火盛(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头长泡等)
太冲:排毒,消气
三阴交:慢性肝炎,肝功能弱
水分:水肿,糖尿病,慢性炎症,祛湿
下脘:小肠问题(肠痉挛、小肠神经紊乱、腹泻、便秘等)
建里:强壮十二指肠
中脘:胃痛,胃酸,胃胀,肚子胀 (最好在中脘和气海同时拔罐 ),调节血糖(很管用)
巨厥:调理心脏,胃下垂(因为心脏虚弱)
鸠尾:驱散心中闷气
檀中:气不顺
紫宫:养护心脏
华盖:调节肺,肺的毛病
商丘:下身炎症
(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
三阴交:妇科病,痛经
漏谷:完谷不化,小便不利,前列腺问题
地机:慢性胰腺炎,糖尿病
阴陵泉:祛湿
血海:瘙痒,散瘀
大包:急性扭伤
胆经
童子髎:鱼尾纹,眼睛疾病(近视、白内障等)
听会:耳部问题,面瘫
悬颅:头晕目眩(最好配合悬厘穴 )
率谷:酒后不适,消化不良
养老:老年病
支正:心脏问题(头痛、目眩、癫狂、惊恐等),麻症,颈椎压迫症,手不能握物,攥东 西没劲,记性不好,健忘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

十二穴____(极品)

十二穴____(极品)

十二穴____(极品)十二穴____(极品)本文转载自じ2013_爽哉!★《十二穴____(极品)》《黄帝内经》中记载,说人身上有十二经络,以应十二个月,有三百六十五节,以应一岁,其实就是说人的穴道有三百六十个。

穴道数量在历代的发展中,慢慢地累积,到明朝的《针灸大成》,就已经记载了有三百六十一穴。

人身上有三百六十一个穴道,分布在十二条“正经”和任、督两条脉上;每一个经络上的穴道数量不一,例如膀胱经上最多,有六十七个穴道,心经、心包经最少,各有九个穴道。

穴道的数量那么多,临床上究竟有哪些穴道可以选用?明朝的一位医生因为用穴的方便性,以及有效性,发展了十二个穴道,在《针灸大成》中称之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十二个穴道都是在“正经”上面,而且都是属于重要穴道,例如五俞穴、原穴、络穴或大关节上的穴道等,临床应用上非常好使,很有效;几乎这十二个穴道,已经可用以治疗全身所有的疾病。

《针灸大成》里面收录编成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1] 它的总诀是这样写的,“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

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就是说虽然有三百六十个穴之多,不出这十二个穴,只要补泻的处方正确,就什么病都能治了。

而且还说治病有如神灵,应手即愈,就像用热水泼在雪地上,一下子就溶化了。

还说这些穴道是北方之神所传授的。

因此,针一扎进穴道,连金锁都可以打开。

在这个歌诀里面还有:古人传授任何一种技艺都是师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师父的,所以歌诀说: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就是说,只能够教给那些好的弟子,不是好弟子,就不能教他。

这十二个穴道中,有八个是在膝至足,四个在肘至手。

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只要对针灸有一点概念的,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道,可用以保养,也可用以治病的重要穴道。

12经脉之井穴

12经脉之井穴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少商大肠-- 商阳心包-- 中冲三焦-- 关冲心-- 少冲小肠-- 少泽脾-- 隐白胃-- 厉兑肝-- 大敦胆--(足)窍阴肾-- 涌泉膀胱--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

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针灸穴位手太阴肺经1.尺泽(chǐzé,LU 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LU 6)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Lìeqūe,LU 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鱼际(Yújì,LU 10)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

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Shàoshāng,LU 11)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手阳明大肠经6.商阳(shāngyáng,LI 1)井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Hégǔ,LI 4)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孕妇不宜针。

8.手三里(Shǒusānlǐ,LI 10)【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9.曲池(Qūchí,LI 11)【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诊、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

10.肩髃(Jiānyú,LI 15)【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1.迎香(Yíngxiāng,LI 20)【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足阳明胃经12.地仓(Dìcāng,ST 4)【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面局部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13.下关(Xiàguān,ST 7)【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操作】直刺0.5~1寸。

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14.头维(Tóuwéi,ST 8)【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平刺0.5~1寸。

15.天枢(Tiānshū,ST 25)大肠募穴【定位】在腹中部,平脐中,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

《千金》:孕妇不可灸。

16.梁丘(Liángqiū,ST 34)郄穴【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①急性胃病;②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③乳痈、乳痛等乳疾、【操作】直刺1~1.2寸。

17.犊鼻(Dúbí,ST 35)【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又名外膝眼。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操作】向后内斜刺0.5~1寸。

18.足三里(Zúsānlǐ,ST 36)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中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2寸。

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19.条口(Tiaokǒu,ST 38)【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

【主治】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直刺l~1.5寸。

20.丰隆(Fēnglóng, ST 40)络穴【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二横指(中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操作】直刺l~1.5寸。

21.内庭(Nèitíng, ST 44)荥穴【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足太阴脾经22.公孙(Gōngsūn,SP 4)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定位】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操作】直刺0.6~1.2寸。

23.三阴交(Sānyīnjiāo,SP 6)【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萎、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症。

【操作】直刺l~1.5寸。

孕妇禁针。

24.地机(Dìjī, SP 8)郄穴【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证;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③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操作】直刺l~2寸。

25.阴陵泉(Yīnlíngquán,SP 9)合穴【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26.血海(Xuèhǎi,SP 10)【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证;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操作】直刺l~1.5寸。

足少阴心经27.通里(Tōnglǐ,HT 5)络穴【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①心悸、怔仲等心病;②舌强不语、暴喑;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

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

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28.神门(Shénmén,HT 7)输穴;原穴【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

手太阳小肠经29.后溪(Hòuxī,SI 3)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痫;④疟疾。

【操作】直刺0.5~l寸。

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30.天宗(Tiānzōng,SI11)【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②气喘。

【操作】直刺或斜刺0.5~l寸。

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31.听宫(Tīnggōng,SI 19)【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l~1.5寸。

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足太阳膀胱经32.攒竹(Cuánzhú, BL 2)【定位】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目闰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操作】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

禁灸。

33.天柱(Tiānzhù,BL 10)【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症;②鼻塞;③癫狂痫;④热病。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34.肺俞(Fèishū,BL 13)肺之背俞穴【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操作】斜刺0.5~0.8寸35.膈俞(Géshū,BL 17)八会穴之血会【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症;②贫血;③瘾疹,皮肤瘙痒;④潮热,盗汗。

【操作】斜刺0.5~0.8寸。

36.胃俞(Wèishū,BL 21)胃之背俞穴【定位】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操作】斜刺0.5~0.8寸。

37.肾俞(Shènshū,BL 23)肾之背俞穴【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萎、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操作】直刺0.5~l寸。

38.大肠俞(Dàchángshū,BL 25)大肠背俞穴【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