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关注论述类文本中的三位“隐身者”——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作者:徐岩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20年第9期徐岩纵观近10年的语文高考试题,第1道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直被学生誉为“最迷惘的试题”,原因有三,首先,文章枯燥无趣且深奥难懂;其次,题目繁琐细致且杀机四伏;再次,做题时惴惴不安且患得患失。
因为他一般会选取社会科学类文章,多数是最近发生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是理论性强,个别词语专业程度高,相对生僻难懂,从而很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基本都属于学生平时绝不阅读的文章范畴。
又加之它是整个高考过程中的第一科的第1道题,对于人生中的第一次参加如此大型的考试的同学们来说,此时内心充满了新鲜和紧张的情绪,在这样的氛围包裹之下,阅读这样一篇自己从未接触过领域中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文章,考生们自然是越读越迷茫,越找越耗时。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考场中独具慧眼快速抓分呢?总结这十几年来论述类阅读理解题的复习备考经验,笔者归纳出论述类阅读理解备考过程中的可视化转换和训练方式。
一、可视化解题思路概述所谓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它涉及到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个领域,成为研究数据表示、数据处理、决策分析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技术。
目前正在飞速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也是以图形图像的可视化技术为依托的。
当然,在考场解题过程中,学生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拿出计算机来做数据建模。
笔者所说的阅读理解中的可视化转换,是利用计算机数据转换的原理,把繁琐细碎的文字信息转换成直观清晰的“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
论述类阅读理解文章的难度首先体现在论证分析的条理性和思辨性上,而借助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可以帮助初学的备考考生把这个复杂的论证过程可视化。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四种方法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四种方法错误外,该段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
在高考的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中,考生需要培养四种意识。
其中第一种是逆向阅读意识,即从试题入手,带着题目去阅读文本,以达到更有针对性的阅读效果。
第二种是文体定位意识,要明确文本的文体特征,不以个人主观取代文章事实。
第三种是筛选勾画意识,要在阅读过程中筛选出关键词和关键句,以便更快地把握文章内容。
最后一种是文脉整合意识,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大意,为解答试题做好准备。
举例来说,对于逆向阅读意识,我们可以先从试题入手,带着题目去阅读文本,以达到更有针对性的阅读效果。
对于筛选勾画意识,我们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筛选出关键词和关键句,以便更快地把握文章内容。
最后,对于文脉整合意识,我们可以根据文中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大意,为解答试题做好准备。
讲述者相比,小说家更加依赖想象力和虚构故事,这使得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更加清晰。
这也是现代小说繁荣的原因之一。
②早期小说和传统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它们共同的要素是经历和见闻。
在过去,商人和水手是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因为故事的丰富程度与他们的游历成正比。
这也影响了国外古典小说以人物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的方式。
④随着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这也导致传统故事模式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
事不再是小说的唯一重点,小说家开始探索更多的叙事手法和表达方式,以达到更深层次的叙事目的。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已经失去了活力和弹性,不再具有起初的存在价值。
这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因此,小说家需要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
02 如何快速把握论述类文 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1
找出关键词句
2
理清句段关系
3 把握三个要素
完成1—3题,并以此为例
03 思考论述文文本阅读的命 题角度及命题方法。
命题角度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04
阅读《管窥中国古代符瑞文化》, 圈画关键词句,理清句段关系, 围绕三要素的分析,仿照高考试 题,设置一个正确选项或错误选 项。(要求:不超过40个字。)
文章主体部分层层深入,从政治、宗教、文学三个角度论述 符瑞文化的重要作用。 错误
《孝经左契》《瑞应图》等例子,证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 道德伦理规范与符瑞相关。正确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 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 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 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 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 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 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 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 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 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 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 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 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 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 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 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 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 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 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 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 “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 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在高考语文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重要的题型之一,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解题技巧。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先粗略阅读全文:初次阅读时,不必深入细节,可以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从
而获取整体的理解。
2. 注意文章的标题和导语:往往文章的标题和导语能给出一些重要线索和主题,帮助
理解文章的意图和论述方向。
3. 关注关键词和引号:通过关键词和引号可以找到文章的重点和论述依据,有助于把
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4. 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通过推敲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论述意
图和主旨。
5. 理清逻辑关系和结构框架:论述类文本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逻辑关系和结构框架,
需要考生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转折、因果、并列等关系,理清论证思路和论述脉络。
6. 分析论证方法和手法:作者常常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和手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举例、比喻、引用权威、对比等,考生需要注意分析这些方法和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7. 注意细节和细致揣摩:细节可能包含着作者的深意和意图,需要考生通过细致揣摩,把握文章的细微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8. 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有时候某个词语或句子的含义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推断
和理解,考生需要善于把握上下文的线索,进行逻辑推理。
9. 多做真题和模拟题:通过多做真题和模拟题,可以熟悉解题思路和模式,提高解题能力和速度。
以上是针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随着新高考的实施,论述类文本已经成为高考中必考的一项,因此,掌握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答题技巧对于高考考生来说非常重要。
首先,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先仔细阅读题目,了解问题的背景和要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章。
同时,要注意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词组和句子,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论证逻辑。
其次,对于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答题,考生一定要注意观点和论证方式的分析。
文章中的观点可能有多个,要注意区分不同观点的主张和论证方式。
在阅读时,可以先找出文章中的主旨观点,然后再仔细分析作者所使用的论证方式,如比喻、举例、引证等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
最后,针对论述类文本的答题技巧,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回答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结合题目要求,选取相关的内容来回答问题,并注意对答案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其次,要注意使用适当的论证方式,如比较、对比、引证等,以加强阐述的说服力;最后,要注意使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如恰当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行文逻辑,以便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掌握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答题技巧对于高考考生来说非常重
要。
只有经过多次练习和总结,才能够在考场上更好地应对论述类文本。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高考是每一位学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场考试,而论述类文本阅读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每年的高考都会有不少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这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一种方式。
如何在这种题型中取得好成绩,是学生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谈一下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希望能够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要仔细阅读文章。
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导语、正文还是结语,都要认真读,有条不紊。
阅读时要注重把握文章的主旨,特别是论点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式。
文章的语言表达和词汇使用也很关键,这些都需要花时间去体会。
只有经过认真的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要做好文章的概括和提炼。
在回答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目时,我们通常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要点和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抓住作者的论证逻辑,把握文章的逻辑脉络。
这样在回答问题时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述,让阅卷老师对我们的答案能够有更好的理解和评价。
然后,要善于比较优劣。
在文本阅读答题时,我们经常需要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甚至是辩证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强的分析和思辩能力。
我们要经常进行观点或者是方法的比较,分析他们的利弊以及适用性,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比较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析和思辩能力。
要重视语言表达和文采表达。
在回答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问题时,语言的表达尤为重要。
我们不仅要表达清晰,还要注重语言的精炼和文采的展示。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答案得到更好的评价。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要多读好书,多积累一些优美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要求我们要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善于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观点,要善于比较优劣,提出自己的观点,还要重视语言的表达和文采的展示。
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做练习,多进行思考,不断增强自己的分析和表达能力,才能在高考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中取得好成绩。
高考语文课件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一三位一体整体阅读
类型
阐释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 概括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
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 范围的词); 有助于理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 解文章内 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词); 容、提示 (3)表已然未然的词(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 信息的词 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或然必然的词(如“如 语 果”“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
⑧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 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⑨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
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⑩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 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11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 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 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12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 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 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 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13传统故事 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 性。○14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
(5)因果论证。
定 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 义 合理的论证方法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让勇者绽放光彩。贝 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 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打压,顽 强抗拒厄运;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 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 举例 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 分析 向。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 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 就是另一片蓝天。 以上文段针对每个事例分别作了原因探究,揭示了人 物在磨难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很好地架起事例与 结论之间的桥梁,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思考与探讨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思考与探讨作者:孟军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1期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指导中明确要求高中生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其中最让教者不得要领的是论述类文本,因为标准没有沿袭惯用的议论文这一提法,也没有阐明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
如若进行文献检索,关于论述文本的阅读指导大多针对解题,停留在解题的设误分析上。
文本意识的模糊让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只能遵循议论文教学固有模式,日常教学或固守旧有知识系统或选择回避,高考复习中则异化成信息检索、正误比照。
鉴于此,本文就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明确文本特征王荣生教授一直强调要依据文本来确定教学内容,“对于一个具体作品,具体文章的理解,要依据它的文章体式”。
因而,界定论述类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就显得尤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新课标摒弃了几十年沿用下来的议论文的提法,在“必修课程目标”中的表述是“理论类文本要注重观点材料是否新颖,思想是否深刻,逻辑是否严密,语言是否准确”;在实施建议部分则写道“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概括、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发现观点与材料间的逻辑联系,评估文本的理论自足性,评述作者的思想”。
课标明确避开了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的说法。
这些表述的明显差异,可以判定现有的知识体系正在改弦易张。
产生的原因是多种议论形式的文本在新媒体时代层出不穷,原有的名称已不能涵盖现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
结合相关资料,我们认为论述类文章是指阐释、论述、论辩为主的说理性的文体形式。
其门类众多,形式各异,包括学术论文、辩论、新闻评论等等。
其特征如下:1.系统严谨的论述架构论述类文本的论述架构是系统严谨的。
这一系统包括正确、新颖、深刻的认知;丰富严密的说理形态系统;妥帖的理据材料,严密的逻辑。
这一系统是动态形成的,互为作用,密切关联。
首先是严密丰盈的论述形态。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试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也越发重要。
但是,很多学生出现了阅读理解技巧的不足,导致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不高。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着重探讨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论述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可以包括社论、评论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形式,其共同点在于要表达主张、观点或态度。
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特别注意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的主要论点。
阅读时要多思考,多拓展,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完全理解,可以回过头来再读一遍,但要注意时间的掌控。
其次,在阅读阶段,要注重文章的结构。
一个好的结构可以非常清晰地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旨。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标题、段落首句、关联词、转折语等来判断文章结构,以及对文本中的分论点进行梳理和整合。
接着,在解决具体题目时,我们要注重题干中的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可以是代词、关联词、限制性词汇等,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并解答相关问题。
如果不确定答案,也可通过全文查找法,即通过全文信息归纳答案。
最后,在做阅读答题题时,我们需要注意细节问题。
细节问题可能包括语言的科技性、词语的特殊含义、具体数字等。
这些数量级细节需要我们在读完文章后保持清醒,特别注意或再次找到相关内容,以避免失分。
综上所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是一项非常关键的考试技巧,需要我们在平日学习中多加练习和总结。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语感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本,最终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法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法对很多高中学生来说,高考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很有难度的。
很多学生表示,初读后往往一头雾水。
至于答题,学生则无奈地说,很多时候是靠运气去蒙。
要解决论述类文本阅读很有难度这一问题,我认为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读,二是做。
读指的是读文章,做指的是做题。
读是基础、前提,只要读懂了,做对的机率就增加了。
当然,做也是有技巧的,读懂并不能完全保障做对题,但是做对的可能性一定会大大增加。
在此先讲讲读。
我们先来看看论述类文本具有怎样的特征?我们先结合考纲来看。
考纲分析:1.近几年课标全国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具有以下特点:(1)文本为议论文性质,人文色彩强烈,内容厚重,向时评、文、史、哲类跨越。
近几年文本内容涉及时评(2017年全国卷Ⅱ)、历史学(2016年)、经济学(2015年)、美学(2014年)、文献学(2013年)等。
(2)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论证分析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方面。
2.从命题形式看,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命题有以下规律: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多选择论述类文本中的社会科学时评类文章为阅读材料,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2017年高考全国卷三套试题在论述类文本方面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性,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运用。
由上面的考纲可以看出,考察的内容聚焦于文章内容、思路和观点上,能力上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运用能力。
针对考纲提出的要求,下面我们来具体说说论述类文本应该如何读。
要读懂论述类文本,可以运用这样三种方法,一是搭建全文框架,二是带着观点去读,三是围绕思路圈画。
首先说搭建全文框架。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文章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分整体和局部,首先从整体出发,通过整体阅读理解全文,搭建出全文的框架,其次再对局部进行条分缕析。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摘要】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对考生来说非常重要,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在阅读时,考生需提前审题,抓住关键信息;注意文本结构,把握主题思想;理清观点,分析逻辑关系;注重论据,提供有效支撑;并注意篇章连接,保持层次清晰。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回答高考论述类文本题目。
通过总结答题技巧并不断练习,考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应试水平,更好地应对高考考试。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的掌握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和应用这些技巧,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提前审题、文本结构、主题思想、观点、逻辑关系、论据、支撑、篇章连接、应试水平。
1. 引言1.1 高考论述类文本的特点高考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在于,这类文本往往会围绕一个具体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通过列举事实、论证观点来支撑作者的观点。
这样的文本通常具有逻辑性强、观点明确、论证严谨等特点,要求读者有一定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才能正确理解和分析。
在高考中,论述类文本往往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需要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并能对文中的论据和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
对于高考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和答题,考生需要注重细节,理清思路,准确把握作者意图,以确保自己能够全面准确地完成答题任务。
1.2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性高考论述类文本是高考阅读理解题型中的常见形式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考论述类文本通常涉及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话题,通过对这些文本的深入阅读,可以帮助考生了解社会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高考论述类文本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培养考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对高考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考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不仅可以提高文理综合科目的成绩,也有助于考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高考是每个学子所经历的重要阶段,而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考试中的重要一环。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论述类文本阅读可能是他们备考中的一大难题。
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对于备战高考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文本理解、逻辑分析和论述思路三个方面来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本理解文本理解是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的基础。
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
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意文本中的关键词文本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核心。
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将关键词标记出来,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论述。
2. 理清文本的结构文本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论述和结论,有时还会包括论据和例证。
要对文本的结构有清晰的把握,了解作者的论述逻辑和重点。
3. 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至关重要。
要通过全面的文本理解来把握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以便于后续的论述和分析。
二、逻辑分析1. 分析论证的合理性在文本中,作者会通过论据和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要对这些论据和例证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具有说服力。
2. 分辨因果关系文本中经常会出现因果关系的论证。
要通过逻辑分析来分辨因果关系的真伪,看其是否真正成立。
3. 捕捉作者的逻辑思维作者在文本中的论证逻辑通常是有一定的思维模式,要通过逻辑分析来捕捉作者的思维模式,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
三、论述思路1. 统一论述的观点在论述时要统一观点,确保整个文段的论述思路是一致的,没有矛盾和歧义。
2. 充分论证在论述时要充分论证,通过提供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3. 清晰逻辑论述时要保持清晰的逻辑,避免跑题和支离破碎的论述思路。
要做到观点清晰、论证有力。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主要包括文本理解、逻辑分析和论述思路三个方面。
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在高考中更好地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得分率。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随着高中阶段的结束,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也成为了考生备战高考的重点。
但是,这类文本的特点是要求考生具备分析、解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需要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文学素养,以下是几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分享:一、了解文本类型认清文章属于哪种文本类型是文本阅读的基础,因为不同的类型也有不同的阅读方式。
高考论述类文章多为议论文、评论文或分析文,考生需要针对不同文本类型采用相应的阅读策略,比如,议论文容易体现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考生应主要关注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引导自己带着思考的眼光去解读文章,以明确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二、理解文本结构每篇文章都由开头、主体和结尾构成,并通过逻辑结构来展开和呈现文章。
因此,了解文章的结构对于阅读和理解文章至关重要。
开头常常是一些引言、背景介绍或问题引入,主体部分则会围绕论点展开请求论据、引例明理等方式进行论证,最后结尾部分通常会给出总结、建议、展望等,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文本的重点和逻辑关系,把握好文本的推进方式,避免在答题中理解偏差。
三、把握语言特点高考论述类文本的语言特点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文章行文离不开长难句,这些难句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思考和推理过程,考生需要通过逐字逐句的读、想、问,找出难句中的词和句法结构的逻辑关系。
二是文章语言表达需要多角度解读,考生需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语言,通过对文本中的词语、结构等的解读,准确了解作者的意图。
四、提高自主思考能力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更注重考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考生需要根据所给文本内容自行推理、分析、判断,然后在阅读中进行答题,因此,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自己发问、思考,思考文本之外的问题,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逻辑关系。
此外,熟练掌握论述类文章的写作规律,有助于提高文本解读和答题能力。
以上技巧只是整个阅读理解技巧中的一部分,但和对其他文本类型的阅读和理解一样,该类型的阅读和理解同样也需要考生的实践和积累。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形式多样,内容涉及文学领域、社会热点、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并且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那么,在高考中如何正确地应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一、审题要准确审题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审题要准确,必须理解清楚题目要求,明确文章的写作方向和重点内容。
有些文章的题目可能会采用反问句或者疑问句的形式,考生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被题目的表面情况所迷惑,而要深入挖掘题目的内涵和含义。
只有明确了题目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本阅读和答题。
二、文本阅读要全面在阅读文本时,要全面地了解文本中的内容和蕴涵的思想。
要仔细品读文章,理清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并抓住作者的核心观点和观点论证。
还要留心文中的细节,理解文中所传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为后续的论述提供素材和论据。
三、答题要突出重点在答题过程中,要突出题目要求的重点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且要围绕中心思想展开论述。
要注意逻辑性,合理、清晰地组织文章结构,使得论述过程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在论述中要灵活运用丰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以提升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但要注意不要陷入华丽的辞藻和华而不实,要以内容为根本,注重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四、阐述要准确简练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时,要做到准确简练。
要在理清主题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立意,明确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同时要有充分的论证和支撑。
要引用适当的论据和事例,用恰当的方式和角度去解释和说明问题,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但要避免在文章中出现无关紧要、琐碎繁复的内容,保持论述的简练性和精炼性。
五、总结要有深刻内涵在总结段落中,要对文章的主题和核心内容进行深刻的总结,要达到点到为止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论述类文本三维阅读法初探
论述类文本三维阅读法初探作者:黄海琴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8年第03期打开一份高考语文试卷,首先跃入考生眼帘的便是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俗语有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能否顺利拿下这至关重要的开局九分,着实关乎整场语文高考的得失成败。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明确做出了如下规定:“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纵观近五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我们更不难勾描出论述类文本命题路径的若干嬗变轨迹:1.选文外延扩大化:由过往单一的科技类文本到哲学、历史、社会、经济、人文等全方位覆盖的社科类文本。
2.选文类型陌生化:近年来多以学术论文为主,内容关涉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于高中生来而言相对边缘陌生。
3.选文风格思辨化:由过往注重说明和阐述转而注重论证和分析,思维和审辨力度大为增强。
面对汹涌来袭的论述类文本新范型、新考点,如何应对才能化繁为简,从容胜出?以下三维阅读法或可一试。
一、明观点(宏观层):明确观点,厘清对象论述类文本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往往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和“中心论点”阐发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考生在做题时应整体通读文本,重点关注标题、事关要旨和结构的重要语句、表现文章层次变化的语句等,迅速形成整体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1.文本的核心概念是什么?2.作者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什么?以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Ⅲ卷的论述类文本题为例,该文本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一文,体现了作者对当下中国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的批判性思考,鲜明的时代性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新理念共举并重。
文本开篇一针见血地指出主要问题所在:“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紧随其后,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基本观点:“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在高考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此类题目旨在考察学生对文章结构、观点阐述以及辩证思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知识点。
一、文章结构分析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应该首先关注文章的结构。
常见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论述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一般用于引出文章的话题,论述主体是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论述,结论则是对论述主体进行总结。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引言是否能够准确地引出文章的主题,论述主体是否能够围绕主题有条理地展开,并且是否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观点,结论是否能够简明扼要地总结内容。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中心观点。
二、观点阐述技巧在论述类文章中,作者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论据来支持这些观点。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作者观点的同时,也需要学会分辨观点的合理性和支持观点的论据是否充分可信。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特别是在阅读辩论性质的文章时,我们需要注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具有中立性,是否能够多方面地考虑问题。
另外,作者在陈述观点时是否充分解释了背后的原因和因果关系。
对于支持观点的论据,我们需要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是否来自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或专家的研究成果。
只有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论据来支持观点,文章才更有说服力。
三、辩证思维的运用在阅读、理解论述类文本时,我们应该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辩证思维是思考问题时,能够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事物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的能力。
当我们阅读一篇具有争议性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尝试将观点、论据以及逻辑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
同时,还可以思考作者是否考虑到了其他可能存在的观点,作者使用的论据是否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是否排除了反对意见。
通过辩证思维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扩展我们的思维边界。
总结:通过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提高对论述类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高中语文【定义】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指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3.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口从所考查的文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
近两年,高考论述类文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
经过改造加工的文本,具备了论述类文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完整论述文的缩影。
所选文本的论点很鲜明,一般是在文本的首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
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
论证方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比论证等。
关于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三个问题
关于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三个问题作者:柴双政来源:《读写月报(高中版)》2020年第06期作为传统的、基本的试题类型,论述类文本阅读进入高考语文试题已经近30年,尽管在《考试大纲》中该文本的名称几经变换,但检验、考查考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目标始终未变。
2017年,做了重大修订的《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论述类文本选材将包括中国与外国的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类文本。
从近三年全国卷考题看,为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考题选材多为国学、文艺学、政论等方面的社科文,国外论述类文本尚未涉及(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可以忽视此类文本)。
考题文本材料文字量一般控制在千字左右;试题均以客观题形式呈现,三道试题,每题3分。
命题主要集中在“理解重要句意”“论证分析”“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等几个考点上,能力层级则稳定在B级的“理解”和C级的“分析综合”上。
尽管试题的考点层级并不是太高,但从相关数据及综合比较看,这三道试题往往属于全卷考题中难度大的那一部分;且该题又居于卷首,是现代文阅读也是整个语文试题的开卷之题,故学生戏称其为“夺命9分”。
题目难度大首先与考题所选材料的陌生化和逻辑性强有关,加上试题命制者刻意而为,干扰项极具迷惑性,因而许多考生视这道大题为“拦路虎”,亦将作答过程视为畏途。
经过多年应考的实践探索,各地师生总结出了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一些基本要领,比如“通览全文、把握主旨”“梳理思路、抓关键句”“大胆勾画、仔细比对”“审清题干、吃透选项”“洞悉干扰,谨防陷阱”等等;但也有一些或新或老的问题一直未获澄清和解决。
笔者从中择取了以下三个问题,略陈浅见,以为引玉之“砖”。
问题一:“推断”去哪儿了?纵观历年的《考试大纲》,我们看到,当年“大纲卷”的《考试大纲》,现代文阅读考点之二“分析综合”中的第⑤条曾列有“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其对应考题是“现代文阅读”的第3题(全卷第7题),题目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选出考题所列“推断”中“不正确的一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终关注论述类文本中的三位“隐身者”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广东省高考现代文必考的一种文本,与选考相区别的是,文学类、实用类文本是鉴赏阅读,而论述类必考属于信息阅读。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广东卷)对此考察的相应能力层级为B、C(理解与分析综合),简而言之,主观题得分点基本都可来自于文本中的关键信息。
鉴于此,我们往往认为这部分比选考相对简单,耗时也较少,应当成为语文试卷上保分的题型,但事实上,本该作为保分的必考部分反而成为失分的灾区之一。
因此,笔者通过平时的教学和学生的主观题训练答题情况,尝试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其思维的漏洞,力求使论述类文本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得高分的坚强后盾。
高考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暗含着学生同时在与3种人对话:一是通过阅读文本,与作者对话;二是通过阅读题干,与命题者对话;三是通过答题,与阅卷老师对话。
那么在读懂文本到答题的过程中其实是隐含着三位“隐身者”的三种语言:文本语言、题干语言、答题语言。
而后二者就是学生在阅读做题的思维过程中,容易忽略而导致失分的根本原因。
那么,如果学生能做到与作者的文本语言交流的同时,也能充分尊重另外两位“隐身者”的语言,或许能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完善,答题更加全面。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在高三复习和训练过程中,应该不断引导和强化学生对三位“隐身者”的语言保持重视和敏感。
一、理结构,明主旨,与作者对话
读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作者“说的是什么”。
论述文都会有一个中心话题,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应该从论述文的基本要素出发,让学生把握好论点、论据、论证间的关系,把握总论与分论点的关系。
比如了解文章的论点之后,作者为了论证这个论点,从那些角度来进行论证,各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使用了哪些论据等。
特别注意强调从梳理文章的结构来把握文本论点的结构意识。
总而言之,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印在脑海中的就不再是纷繁芜杂的一大篇文章,而是在清晰的结构思路下的全文主旨了。
只有读懂文本,才是阅读理解、做题答题的基础。
但我们在高三训练中又发现,不少学生反映,自己即使读懂了文章,也难以在答题时得高分、得满分,这就说明,读懂作者的文本语言只是做题过程中的其中一个环节,而大部分学生在思维上却把它作为全部。
二、审题干,圈角度,明命题意图
高考论述类文本既是与作者的文本语言交流,也是与命题者的题干语言交流,从而形成自己的答题语言来与阅卷老师交流的过程。
因此,学会与命题者交流,尊重这一隐身对象,我们就会发现,这一隐身交流对象会通过他们的题干语言给我们很多暗示:诸如规定答题角度,提示答题范围,提供答题思路,隐含答题信息等。
当然这些信息更多是隐含的,需要我们仔细阅读题目本身,认真分析才能得到。
【2009年高考广东卷《自由与科学》】14.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4分)
题干语言:圈画关键信息,明确设问角度(常见设问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1.关键信息:“影响内心的自由”是筛选文本的重要依据;“主客观”:即要归类,分点回答2.设问角度:“因素有哪些”:设问角度是“是什么”
【2008年广州“一模”《境与象》】14.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
(4分)
题干语言:圈画关键信息,明确设问角度
1.关键信息:“对哪些观点所提出的”说明不是作者本身所赞同的观点;“分点”需要在阅读文本时进行分层
2.设问角度:“哪些观点”是“是什么”的角度
三、扣文本,巧转换,重答题规范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个过程是通过答题,与阅卷老师交流。
因此,我们要尊重阅卷老师这一隐身的交流对象,紧扣题干要求转换文本语言,注重答题规范。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显现或隐匿在原文中,这是解答论述类文本主观题的一个总原则。
在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时,要紧扣文本,善于在原文中寻找与题目相对应的词句或段落。
找准了对应的区域,也就锁定“取材”范围,为答题找准了方向。
但是,作者的文本语言有时并不能直接成为答题语言,那么,还必须充分重视命题者在提干语言中给我们的提示,以此作为答题依据来加工和整合文本语言,组织答案。
很多考生在此丢分,是因为一味沉湎于与作者的交流,忽视了命题者这一交流对象的命题意图,导致“答”与“问”缺乏逻辑联系,语言没有根据命题者的设问重新组合。
【2009年高考广东卷《自由与科学》】14.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4分)
【学生答案】主观:思想上不受权威、偏见的束缚,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束缚客观:社会不去干涉其发展,而应该促其实现,学校也可通过权威干涉或鼓励其独立思考。
【点拨】答题只是机械照抄原文,并不符合题干设问方式,即问非所答,把题干问的“有哪些”混淆为“怎么做”才能让内心的自由不受影响?0分。
1.文本语言:确定答题区间,全面筛选信息(只是答题依据,而非答题语言)
(1)确定答题区间:⑥段
(2)全面筛选信息:“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的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的实现,至少不应该干涉它的发展”;“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
2.答题语言:结合题干要求,加工有效信息(整合、加工、转述——标准:题干语言)
由此,就可以根据题干语言来转述文本语言,形成答题语言:
(1)“因素有哪些”设问角度是“是什么”,应该是名词(名词性短语),要适当截取文本语言:“权威的社会偏见”;“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社会所做的促使或干涉的事”;“自身的不断、自觉的争取”
(2)“主客观”:即要归类,分点回答
【2008年广州“一模”《境与象》】14.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
(4分)
【学生答案】1.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情意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象相加。
2.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3.由象生
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
4.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
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点拨】题目问的是“作者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答的却是文本中作者直接表达的观点,却没有转化为作者不同意的观点,将“肯定”“否定”混淆了,属于答非
所问,0分。
1.文本语言:确定答题区间,全面筛选信息(只是答题依据,而非答题语言)
(1)确定答题区间:①②④段
(2)全面筛选信息:
①段“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
”
②段“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
然而,只要从……出发,联系……思
考,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
④段“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2.答题语言:结合题干要求,加工有效信息(整合、加工、转述——标准:题干语言)由此,就可以根据题干语言来转述文本语言,形成答题语言:
(1)“对哪些观点所提出的不同”说明是作者本身所不赞同的观点:①段“把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段“境与象的关系简单引用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④段“所谓境超乎象,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2)“分点”标出1.2.3.
总之,论述类文本中三位“隐身者”的三种语言中,题干语言是答题的前提,文本语言是答题的重点,而对答题语言进行思维转换是答题的难点所在。
学生知道要在文本中找原文答题,但由于作者阐述观点的角度往往与命题者设问的角度不一致,这或许恰恰也是命题者设题的用心所在,若学生仅仅关注作者的文本语言而照搬原文,就往往产生即使看懂文本也答非所问的情况。
因此,只有充分重视并根据命题者的题干语言,把有效的文本语言进行必要的加工转述,形成符合命题者要求的答题语言,才能使答案和题目有逻辑联系,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论述类文本阅读并非高考难点,相信只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始终关注其中的三位“隐身者”,就能更好地徜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