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1.前言1.1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方向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中专和技工院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是从事农作物生产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功能是让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与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与农作物生产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理念;学生具备农作物生产的操作能力,能胜任农艺工生产岗位工作,并为学习本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相应课程作好准备。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农业化学应用》、《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生长环境调控》。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农事操作为主线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按照农作物生产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项目和任务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农艺工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或培训对象能够胜任农艺工职业岗位。

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整合农艺工职业标准、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制定了3项课程目标,这3项目标包含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依据这些目标定位进行。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2.1 使学生理解农作物的概念、分类,耕作制度等知识;概述小麦、水稻、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甘薯等农作物的生产概况、生物学特性、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等概念;能够归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等知识,并记住农作物各生育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

2.2 能够操作完成农作物的播种、育苗与定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等农艺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求的核心技能节;能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灵活运用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理念。

《作物遗传育种》课程标准

《作物遗传育种》课程标准

《作物遗传育种》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作物遗传育种课程代码180114001课程类型通识基础课程通识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岗位综合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修读方式√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学时64 学分 4 理论学时50 实践学时14教学场所教室√多媒体教室√实训/实验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他()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引领学生了解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基础,熟悉作物选育种的常用方法,掌握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技术(目的),经由作物育种目标制订、品种选育技术实训、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方案编写等(历程),以实现能从事作物新品种选育、繁育和推广等常规工作。

(预期成果)。

”二、学习成果三、核心能力权重分配四、学习内容1.明释孟德尔遗传定律和连锁遗传定律等遗传学基础知识。

理论:领会遗传的细胞学和分子基础,遗传物质的变异等概念及其关系。

理解孟德尔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连锁遗传定律等三大遗传定律的实质以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实训:开展作物根尖压片技术及有丝分裂观察等实训。

2.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理论: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熟悉品种资源的收集、分类、保存的方法。

实训:作物品种资源的收集、分类、保存的方法课业:完成作物育种目标制订3.明释有性杂交育种的概念及特点,掌握有性杂交及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和技术。

理论:掌握亲本选配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有性杂交技术、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纯系育种程序,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和技术等。

实训:开展黄秋葵有性杂交与组合配制实训。

课业:结合实训完成作物有性杂交课业。

4.掌握诱变育种和倍性育种的方法理论:熟悉理化诱变剂的种类、诱变剂量处理材料和诱变后代的选择方法。

实训:开展大蒜根尖染色体诱变及观察等实训。

5.掌握良种繁育技术。

理论:掌握品种退化原因与防治方法,学会种子的防杂保纯技术。

掌握良种繁育的基本程序及方法,熟悉种子质量检验程序与技术。

课业:完成作物三系配套制种方案制订等课业。

6.熟练掌握品种审定、区域化鉴定、保护和推广等专业技能。

作物育种课程标准

作物育种课程标准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作物育种学>>课程标准适用专业:种子生产与经营现代农业编制单位: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编制日期:2014-05-16环境与生物科技系(部)制目录1.《作物育种学》课程标准 (1)《作物育种学》课程标准1.课程概述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基本概念较多,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其任务与作用是使学生掌握作物品种改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种子生产和推广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的专业能力。

使学生掌握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作物品种选育和繁育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具有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作物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工作的能力。

2 培养目标2.1 课程总体目标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作物育种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强作物育种实践操作的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胜任从事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农业科学研究职业岗位的工作。

因此,本课程对实现“农业科研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2.2.1 知识目标(1)、明确各种繁殖方式对继承上一代性状的特点,不同植物种类主要采用的繁殖方式。

(2)、掌握常规杂交育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2.2 能力目标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向;通过实验和教学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选育种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2.3 素质目标(1)、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丝不苟工作作风,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2)、对科学方法论有进一步的认识、通过观察现象探索分析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观认识;3.与前后课程的联系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作物遗传学》使学生具备了较好的理解和学习能力。

《种子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中职)

《种子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中职)

《种子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是在《生物学》、《植物生产与环境》、《植物保护技术》、《农作物生产技术》等平台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种子生产、种子质量检验、品种试验与管理和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获得相关职业资格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90 学时,5 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注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高度融合学生种子生产的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依据“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种子生产、种子质量检验、品种试验与管理和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等工作的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体现种子生产上正在推广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确定课程内容。

3.以中级种子繁育工、农艺工等岗位的职业要求为主线,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确定各个教学项目;各项目以种子生产技术中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为路径,设计若干工作任务,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到工作任务中。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种子生产、种子质量检验、品种试验与管理和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1.了解主要农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掌握农作物种子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杂保纯的主要途径;了解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农作物种子生产的一般程序;了解农作物种子的质量标准,掌握农作物种子检验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农作物生产技术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农作物生长环境与生产要素1.农作物生长环境的组成要素–光照–温度–湿度–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2.农作物生长环境调控技术–温室栽培–水培技术–施肥技术第二章农作物种子处理与育苗技术1.农作物种子处理技术–种子消毒–种子浸种–种子处理剂的使用2.农作物育苗技术–定植容器的选择–基质选择和消毒处理–温湿度调控第三章农作物栽培技术1.主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水稻–小麦–玉米2.一些特殊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蔬菜–水果–草坪草第四章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1.农作物病害的识别和防治技术–病害的认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2.农作物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技术–虫害的认识–灭治技术–生态防治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提供知识框架和理论基础;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实际操作,熟练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5.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农田考察,了解农作物生产实际情况。

四、教学评价1.学习笔记: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完成学习笔记,收集、整理、归纳要点;2.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3.实践评估:对学生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中的表现进行评估;4.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五、教学资源1.电子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教程》2.实验设备和器材:温湿度计、测光仪、显微镜等3.实地考察的农田资源时间主要内容教学方法第1周农作物生长环境与生产要素理论授课第2-3周农作物种子处理与育苗技术理论授课第4-5周农作物栽培技术实践操作第6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理论授课第7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第8周实地考察实地考察第9-10周教学回顾和复习综合评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生物学》《种植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种子生产技术》《园艺作物生产技术》《药用作物生产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农作物生产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I.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农业技术员等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农业技术员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农作物生产的关键能力,反映种植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 .以农作物生产流程为主线,将实现农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参考职业岗位的生产流程,序化学习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独立或协作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1 .能熟悉当地耕作制度及主要农作物生育特性,能根据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状况制订合理的作物布局规划。

2 .掌握农作物生产的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移栽、水肥管理、看苗诊断、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的关键技术。

3 .能熟练使用农机具进行土壤耕作、播种、施肥、农药防治、农产品收获等生产作业。

4 .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或协作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

现代农业技术教育大纲

现代农业技术教育大纲

现代农业技术教育大纲一、引言本教育大纲旨在提供现代农业技术教育的框架和指导,以培养学生在农业领域中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大纲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教学目标本教育大纲的教学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对现代农业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进行农业技术操作;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农业领域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共同解决农业问题。

三、教学内容本教育大纲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现代农业技术的概述:介绍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背景、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2. 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包括种植管理、养殖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3. 农业机械与自动化技术:介绍农业机械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自动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4.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介绍农产品的加工方法和贮藏技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延长保鲜期;5. 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介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措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6. 农业信息技术: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农业数据分析、农业物联网等。

四、教学方法本教育大纲倡导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项目驱动学习:通过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 实习与实训:通过实习和实训,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农业技术的实践操作。

五、评估与考核本教育大纲的评估与考核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成绩评估:包括平时作业、考试成绩等;2. 实践能力评估:通过实践操作的考核,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项目评估:通过项目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 论文或报告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论文或报告评估其对特定农业技术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程标准-作物生产技术

课程标准-作物生产技术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种子行业企事业单位、生产部门或种子行业自主创业,可适应种子生产、种子基地建设、种子管理和种子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岗位需求。

岗位技能要求掌握湖北常见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制种技术,种子生产加工贮藏与包装技术、种子质量检测、种子营销和推广等基本理论。

作物生产技术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根据岗位技能要求而设,它是一门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农作物种植与管理的基本专业知识与分析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作物生产技术的变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当前这门学科正在与生态学、气候学、作物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农艺性状表达、生理代谢反应和分子生物学三个层次的结合,全面系统地了解作物生产的生物学基础,揭示产量、品质形成的机理,达到高产优质生产调控的目的。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有:植物生理、农业气象,农业生态、土壤肥料基础知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开展打下扎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主要教学目标:讲授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作物生长发育特性、产量与品质形成、基本栽培技术等共性知识,以及长江流域主要粮食作物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指导作物生产与开展作物生产研究的能力。

同时注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1.能力目标1)具备基本的田间观察能力,田间技术操作能力,作物生长发育诊断能力及指导区域性生产的能力;2)具备一定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生产的能力。

2.知识目标1)掌握作物的概念及分类2)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与生理代谢特点3)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的规律与特点4)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以及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农作物生产专业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专业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作者:————————————————————————————————日期: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1.前言1.1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方向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中专和技工院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是从事农作物生产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功能是让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与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与农作物生产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理念;学生具备农作物生产的操作能力,能胜任农艺工生产岗位工作,并为学习本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相应课程作好准备。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农业化学应用》、《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生长环境调控》。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农事操作为主线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按照农作物生产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项目和任务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农艺工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或培训对象能够胜任农艺工职业岗位。

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整合农艺工职业标准、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制定了3项课程目标,这3项目标包含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依据这些目标定位进行。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2.1 使学生理解农作物的概念、分类,耕作制度等知识;概述小麦、水稻、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甘薯等农作物的生产概况、生物学特性、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等概念;能够归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等知识,并记住农作物各生育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

2.2 能够操作完成农作物的播种、育苗与定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等农艺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求的核心技能节;能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灵活运用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理念。

课程标准-特种经济作物栽培-李春龙(2015)

课程标准-特种经济作物栽培-李春龙(2015)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特种经济作物栽培》课程标准一、制定依据本标准依据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要求而制订,用于指导特种经济作物栽培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

二、适用对象本标准适用于高职高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也可适用于园艺技术、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

三、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四、课程定位本课程为农学、林学及其它相关专业的学生所设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主要研究特种经济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有效成分积累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关关系,从而找出特种经济植物生长发育的理想环境条件,制定出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本门课程与作物栽培学、遗传育种、植物保护基础、植物与植物生理等专业课息息相关。

本课程以以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宗旨,不断优化知识体系,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五、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特种经济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

2.掌握各类食用特种经济作物如雪莲果、魔芋、蛇瓜、甜叶菊、芦笋等栽培的关键技术。

3. 掌握各类药用特种经济作物如金银花、当归、川芎、薄荷、石斛、丹参、麦冬、泽泻、川贝母、三七、天麻、黄连、川白芷等栽培的关键技术。

4.掌握各类药食两用特种经济作物如生姜、牛蒡、川明参、紫背天葵、芥蓝、荆芥、球茎茴香等栽培的关键技术。

(二)能力目标1.能够进行种子育苗和无性繁殖(扦插、分株等)育苗。

2.能够对各种特种经济作物进行田间管理。

3.能够对各种特种经济作物进行收获、加工、留种。

4.能够对各种特种经济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

(三)素质目标1.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2.分析、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科学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3.在课程实践中,能够探索和分析特种经济作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探索规律性的认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融汇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和农业气象学等学科知识。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与收获器官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掌握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各种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种环境因子的观测技术、调控技术,制定有效防御自然灾害的技术措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能描述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

2.具有利用和调节环境资源、改善作物生产环境条件的能力。

3.具有正确使用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常用仪器、设备、工具的技能。

4.具有植物环境因子观测能力、分析和评价测定结果的能力。

5.具有对土壤理化性质判定能力和主要营养成分的简易测定能力。

6.具有认识各类肥料和科学施肥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136学时四、课程学分8学分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发育与调控象(3)了解植物种子的休眠现象(4)理解种子发芽出苗过程,发芽、出苗标准(5)掌握种子发芽出苗条件(6)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如生长大周期、昼夜周期、季节周期(7)了解植物衰老的机理与表现(8)掌握植物生长相关性的基本知识与应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相关性,主茎与分枝生长相关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相关性(9)理解植物的再生现象、极性现象及其应用(10)了解植物的抗逆性(11)掌握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的主导因子、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12)掌握植物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类型(13)掌握植物成花原理在农业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应用(14)了解生态区、生态型和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15)理解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6)掌握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措施(17)掌握人工控制环境条件如光、温度、水分、二氧化碳和氧气等的方法系(2)能根据所学知识,确定作物播种技术措施(3)能解释壮苗先壮根原理、整枝修剪原理、调节植物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关系等(4)能解释南麻北植能增产、冬小麦不宜春播、甘薯短日照处理诱导开花进行杂交育种等(5)会根据作物生产实际,制定调节环境条件的措施(6)能根据生产实际,选择和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5 植物生产与肥料(1)了解植物营养、营养元素的概念(2)理解植物营养元素的基本知识,如灰分元素、气态元素、判断营养元素的标准、营养元素的作用及特点、肥料三要素等(3)理解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基本原理(4)理解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5)掌握植物叶部营养的特点及注意事项(6)掌握主要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和营养元素缺素症,氮素营养过多的生理效应,氯离子对忌氯作物和土壤盐碱化的影响(7)理解土壤氮素存在形态、含量、转化方式及其影响条件(8)掌握氮肥的分类、种类、性质和施用要点(9)掌握氮素化肥的合理施用技术(10)了解土壤中磷素的存在形态、含量及固定方式(11)掌握磷肥的种类、性质、施用要点及磷肥的合理分配施用技术(12)了解土壤中钾的存在形态及含量(13)掌握钾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技术(14)了解微量元素肥料种类及施用技术(1)会诊断作物营养元素缺乏症(2)会化学肥料的物理性质观察、化学肥料的保存方法(3)会土壤速效氮、磷、钾测定(4)能进行土壤养分测定、进行各种作物配方施肥18六、教学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和选用(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或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

《农业推广学》课程标准

《农业推广学》课程标准

《农业推广学》课程标准一、课程代码二、适用专业农业技术类专业(包括现代农艺、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方向)三、课程性质《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推广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并接受和采用农业创新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它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其综合性亦很强,与农业技术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经济科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课程是农业技术类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

学习农业推广学理论,认识农业推广规律,科学地掌握农业推广方法和技能,有助于农业创新成果有效推广应用。

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可以培养现代农业推广新思维,树立全新的农业推广服务观念,实现农业生产持续的高产、优质和高效,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植物生长与环境、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试验统计方法等专业课及应用写作、传播与沟通、社交礼仪等公共基础课。

四、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表1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表五、课程设计思路《农业推广学》课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设计思想来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即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在遵循课程内容逻辑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条件以及学生的认知过程等各方面因素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和组织教学活动。

《农业推广学》课程选取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务三部分课程资源,将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纳入课程内容之中,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为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主讲教师承担研究课题之便,将与本课程有关的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等不断补充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并将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构建支持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内涵,除了教学大纲等传统的教学文件外,本课程还采用了案例分析、实践指导、课程导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实践指导书、模拟试题、辅导资料等多种课程资源,构建多渠道、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的思想来设计课程资源。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就业和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当地的耕作制度;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掌握主要农作物播种、育苗、田间管理、收获等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会进行田间测产,能制定作物生产计划。

增强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当地的耕作制度。

2.掌握主要农作物良种选择、播前整地和种子处理技术。

3.掌握主要农作物各生育时期的主攻目标和田间管理技术。

4.会主要农作物播种技术。

5.会主要农作物的壮苗培育技术。

6.能识别和选择适合当地的农作物种类和品种。

7.具备田间测产能力。

8.会主要农作物适时收获和贮藏技术。

三、参考学时162学时四、课程学分9学分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六、教学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和选用(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或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

(2)教材的编写要符合本教学指导方案中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的原则,侧重实践操作,要将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信息及时纳入教材,使之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3)教材编写要结合当地行业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4)教学案例的编写和演示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案例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互动性。

2.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辅以任务驱动、演示、实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多方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正确利用信息的能力。

3.课程资源(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内容的标本、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跨领域的多媒体资源共享。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首批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一览表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首批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一览表
12-1药列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药剂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制药类专业?生物化学?等5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标 准、中等职业学校药列专业?药理学根底?课程标准
12-2制药技术
应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制药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制药类专业?生物化学?等5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标 准、中等职业学校制药技术应用专业?GMP实施?课程标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附件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首批
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一览表
类别
专业
名称
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
01-0专业类
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专业类?生物根底??种植基5岀??养殖基 础??农业产业与经营??农业生态坏境保护?5门专业类平台课 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01-1作物生产
01-5畜禽生产
技术
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生物根底?等5个专业类平台课 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技术专业?畜禽解剖生理??动 物微生物??畜禽繁殖技术?课程标准
01-6宠物养护
与经詐业
中等职业学校宠物养护与经营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生物根底?等5个专业类平台课 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宠物养护与经营专业?宠物解剖生理??宠 物营养与食品?课程标准
11-2中药制药
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中药制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中药类专业?药用化学根底?等5门专业类平台课 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中药制药专业?中药化学实用技术??中 药制列技术?课程标准
12制

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培养专业农业人才,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在我国的农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为主题,探讨其重要性和内容。

一、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的重要性1. 培养农业专业人才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是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基础,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掌握农作物栽培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为未来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基础。

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不同农作物的种植要点、病虫害防治、施肥管理等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农作物栽培技术,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农作物的适应性和生长规律,为科学种植和农作物的持续生产提供基础。

二、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1. 农作物基础知识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的基础内容是农作物的基本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农作物的产地分布、生产特点、生长周期等基本信息,以便做出科学的种植计划和管理决策。

2. 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是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

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不同农作物的种子选育、播种、病虫害预防与防治、节水灌溉等栽培技术,以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

3. 农作物品种培育农作物品种培育是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不同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原则和方法,以及品种改良的相关知识,为农作物品种的优化与改良提供基础。

4. 土壤肥力管理土壤肥力管理是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的重要方面。

学生需要学习并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肥料的种类与使用方法、有机肥的应用等,以保障土壤的健康和作物生长的需要。

5.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还需要学习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不同农作物的常见病虫害种类、防治方法和安全使用农药的相关知识,以减少病虫害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标准果树生产技术是农业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它涉及到果树的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摘等方方面面。

果树生产技术的标准化教学对于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果树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果树生产技术的特点,对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标准进行探讨。

首先,果树生产技术课程应当包括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

学生需要了解果树的生理特性,包括生长季节、花芽分化、开花结果、果实生长发育等过程。

通过系统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果树的生长规律,为后续的果树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果树生产技术课程还应包括果树的栽培管理技术。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果树的栽培技术、修剪技术、施肥技术、灌溉技术等。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选择适宜的地块、合理布局果园、科学施肥、合理浇水等技术,以确保果树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效。

另外,果树生产技术课程还应涵盖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果树的病虫害是影响果树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识别果树病虫害、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科学施药等技术,以保证果园的健康生长和果实的品质安全。

最后,果树生产技术课程还应包括果实的采摘、贮藏和加工技术。

学生需要学习果实采摘的时间和方法、果实的贮藏条件和方法、果实的加工技术等内容,以提高果实的商品化水平,延长果实的保鲜期,增加果农的经济收益。

综上所述,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应当包括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果实的采摘、贮藏和加工技术等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全面掌握果树生产技术,为将来从事果树种植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也将有利于规范果树生产技术教学,提高果树生产效益,促进果树产业的健康发展。

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果树生产技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步,也是推动果树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50411010 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作物生产技术授课单位学分8 学时128制定人审核人编写日期2015.2.12 审定日期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作物栽培技术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轮作复种、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作物生产技术作为一门具科学理论依据的学科,把高产栽培技术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成为作物栽培规律研究的基本方法,成为中国首创。

本课程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在作物栽培方面的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进行作物生产、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根据实际生产上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本门课程于第三、四学期开设,每学期4学分,共8学分,128课时,包含60理论课时,68实训课时。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作物栽培技术课程设计理念与课堂教学应遵循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与补充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重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通过学生自查、搜索文献、资料,阅读相关参考教材,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明确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的办学思想,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施“产教结合、践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作物栽培是一门实践性为主的农事活动,因此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作物生产特点,坚持以生产过程为导向,按照农时季节、生产环节,采取音像教学、集中讲授、实践操作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作物栽培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它是立足于一些基础课之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该课程应设置在《农业基础化学》、《植物与植物生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之后。

本课程任教、辅导教师要尽快了解网络远程教育,了解远程教育中的多种教学媒体,并学会使用这些媒体辅导学生的学习,做好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发展趋势,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本课程主要选取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作物产量与品质、作物栽培技术措施、禾谷类作物、薯类作物、油料作物、豆类作物、糖料作物、麻类作物、烟草等栽培技术等章节作为主要授课内容,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实训通过动手操作等教学,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动手等教学手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农学专业遗传育种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能够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制定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用以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灵活地组织教学。

讲解时要突出难点和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注重实践。

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学生的考试成绩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由平时作业、实践环节、技能测评等组成,一般占总成绩的40%。

终结性考核是完成本课程所有学习内容后的课程考试,一般占总成绩的60%,由学校统一组织考核。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科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岗位的适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1)能熟练掌握各个作物的形态特征。

(2)掌握各个作物生长发育的规律。

(3)掌握各个作物播种的技术要领。

(4)掌握各个作物田间管理的技术要领。

(5)掌握各个作物常发生的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6)掌握各个作物不同时期的苗情特征及诊断标准。

2.能力目标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作物生产的技术,能设计、制定各个作物的丰产栽培方案;能根据作物的长势生长正确判断苗情,并分析其原因;能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指导作物的播种工作,提高播种质量。

3.素质目标(1)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

(2)对科学方法论有进一步的认识,通过观察现象探索分析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观认识。

(3)培养良好的劳动纪律观念。

(4)培养团队协助精神。

(5)培养学农爱农的良好心态。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项目模块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与训练项目拓展知识学时教学方法项目一模块一绪论学会栽培作物分类的主要方法1.作物概念2.作物生产的意义3.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3 ppt项目二模块一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1.能够描述作物的形态特征2.具有对作物生长于发育时期的调查能力。

3、具初步创造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的能力。

1.掌握作物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及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有关概念。

2.掌握作物生产的光温反应特性。

3.掌握作物与环境关系6 ppt模块二作物产量与品质1、能在田间测定当地三种主要作物的经济产量。

2、学会当地主要作物品质的改良。

3、学会选择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

1、认识作物品质及其形成,解决如何进行作物品质的改良。

2、通过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识,了解其特点。

6 ppt项目三模块一作物栽培技术措施1、学会布局作物,调整种植业结构。

2、运用中耕、培土等耕作技术整地。

1、掌握作物布局、复种、轮作、间作、套种概念。

2、了解常用的土壤耕作方法和作用。

3、了解农田杂草防治方法4、掌握作物的播种、育苗与移栽技术6 ppt模块二种植制度调查与设计通过调查,掌握种植制度的调查方法实训5 实训项目四模块一禾谷类作物概论1、禾谷类作物主要生育时期的标准和观察记载方法。

2、能根据田间长势、长相,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移栽技术及管件方法。

3、能调查禾谷类作物基本苗和田间出苗率的调查。

1、了解禾谷类作物器官的形成、生长和发育规律以及其与作物高产、稳产、优质、安全、生态的关系。

2、了解水稻、玉米、小麦生长发育过程和栽培技术。

6 ppt模块二小麦播种技术掌握小麦播种技术和播种质量检测方法。

实训3 实训模块三小麦基本苗数和田间出苗率调查学会小麦基本苗和田间出苗率的调查方法实训3 实训模块四小麦初叶和分蘖动态观察记载了解小麦初叶速度、分蘖动态和叶、蘖同伸规律实训3 实训模块五小麦看苗诊断技术掌握小麦越冬期、返青期看苗诊断方法,并根据苗情提出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

实训3 实训模块六玉米播种技术掌握玉米播种的关键技术环节和方法。

实训3 实训模块七玉米初叶动态观察记载了解玉米初叶速度,掌握观察记载个体初叶的方法。

实训3 实训模块八玉米空杆、倒伏、缺粒现象的调查及原因掌握玉米空杆、倒伏、缺粒现象调查,并分析相应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实训5 实训项目五模块一薯类作物1、掌握甘薯、马铃薯、木薯大田选地、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技术。

2、了解甘薯、马铃薯贮藏方法。

1、了解薯类作物种类、生产概况,懂得发展薯类作物生产的意义。

2、掌握甘薯、马铃薯、木薯的关键栽培技术。

6 ppt模块二紫薯的种植与栽培掌握紫薯的栽培技术实训9 实训模块三马铃薯块茎及植株形态结构观察与淀粉含量测定掌握马铃薯块茎的形态结构,和淀粉含量测定方法实训3 实训项目六模块一油料作物1、熟练操作花生和油菜的田间各项栽培技术及生育状况调查和测产。

2、能对花生形态和花生类型识别。

3、能够识别油菜的三种类型。

1、了解油菜作物的种类、油料作物生产概况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了解花生和油菜的概述,识记花生和油菜的生物学基础。

3、掌握花生和油菜的栽培技术。

6 ppt模块二花生播种能做好花生播种前各项准备工作,学会确定播种量、播器、种植方式。

实训3 实训模块三花生生育状况调查和测产掌握花生植株生育状况的基本测定和调查方法。

实训3 实训项目七豆类作物1、识别大豆栽培类型的形态特征。

2、具备大豆栽培的基本技术。

1、了解豆类作物栽培的意义、主要特征及栽培技术要点。

2、理解大豆不同时期的栽培技术措施与原理。

6 ppt3、了解国内外大豆栽培类型的形态特征。

项目八糖料作物1、掌握甘蔗的大田选地、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技术。

2、了解宿根蔗和果蔗的栽培技术。

1、了解甘蔗生产概况及其生产意义。

2、理解甘蔗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掌握甘蔗的关键栽培技术。

4 ppt项目九麻类作物1、掌握黄麻、剑麻育苗技术。

2、掌握黄麻、剑麻大田选地、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技术。

3、了解黄麻、剑麻加工技术。

4、掌握剑麻测产方法。

1、了解麻类作物的种类、生产概况及其生产意义。

2、理解黄麻、剑麻的生物学基础。

3、掌握黄麻、剑麻的关键栽培技术。

5 ppt项目十烟草1、掌握烟草育苗、移栽、大田管理、采收、分级的关键技术。

2、了解烤烟制作工艺及调控的关键技术。

1、了解烟草种类、生产概况,掌握烟草高产优质的一些技术措施。

2、理解烟草的生物学特征。

6 ppt项目十一模块一番茄的栽培掌握番茄的高产栽培技术实训8 实训模块二辣椒的栽培掌握辣椒的高产栽培技术实训8 实训模块三芦笋的栽培掌握芦笋的高产栽培技术实训6 实训机动考核评价考试总课时128(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课时与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课时相符,但由于本门课程所囊括的农事生产覆盖全年,故为了迎合物候期,相关实训会提前或延迟,但不影响整个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1)自学:学生利用教材、参考书、数字化网络资源或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按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全面自学文字教材。

(2)授课:根据作物生产技术特点,采用现场教学与课堂讲授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参观面授相结合、专业教学与研究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标本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集中讲授。

(3)实践: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更新专业知识、强化能力培养,达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实践方面,要求学生认真操作,熟练完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耐心谨慎的钻研态度。

充分利用学校教学基地、制种基地,组织参观学习和开展课余科研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和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

四、课程考核评价(一)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期终考试组成,两者各占40%、60%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