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家―校―社区为本的留守儿童社会融入研究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调研时间:2021年3月调研对象: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调研地点:中国农村地区一、调研背景随着城乡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巨大进步,许多农民纷纷选择进城务工,但由于户籍政策的限制,他们的子女无法随父母一起到城市生活,只能留在农村家中,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面临许多心理、教育、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找出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和困境,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留守儿童的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状况、家庭情况、心理状态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在多个农村地区发放问卷,并邀请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填写。
2. 实地访谈:我们在一些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了实地走访,和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情况。
三、调研结果1. 教育状况: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等原因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很多孩子甚至无法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业。
2. 心理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更容易感到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 健康状况:留守儿童由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问题,健康状况较差,缺乏规律的饮食和运动。
四、调研建议1. 完善政策: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教育扶助政策,包括提供学费资助、心理辅导等服务,并且倡导父母能够将孩子接到城市与其同住。
2. 加强家庭教育:帮助留守儿童的家长提高育儿技能,加强家庭关系,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教育指导。
3. 强化社区服务:加大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加强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服务。
五、总结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他们是社会的薄弱群体,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本次调研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将为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和开展相关服务提供重要参考。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为留守儿童带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留守儿童的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途径
留守儿童的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途径一、留守儿童的困境1. 教育困境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家庭教育资源不足,常常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
在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落后,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加之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照料和指导,学习动力低,学习成绩常常较差,甚至辍学。
2.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和温暖,心理上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问题。
他们常常缺乏自信心,需要关注和支持。
3. 社会适应困难留守儿童长期缺少家庭关爱和教育指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薄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这使得他们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容易感到孤独、无助。
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需要得到关注和帮助,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介入。
二、社会工作介入途径1. 家庭与社区服务社会工作可以从整个家庭和社区入手,通过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和社区服务。
这包括关爱关怀、情感支持、家庭教育、社区活动等方面的服务,帮助留守儿童获得家庭和社区的支持。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与家庭成员、社区居民的沟通和协助,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2. 教育支持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教育支持,帮助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教育。
这包括提供学习辅导、教育资源、学校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动力。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学校、教育部门合作,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教育困境。
3. 心理抚慰与支持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心理抚慰与支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这包括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方面的支持,帮助留守儿童缓解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服务,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困境。
4. 社会融入与适应社会工作可以通过社会融入与适应的支持,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这包括提供社交技能培训、生活自理技能培训、社会适应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帮助留守儿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面临着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在农村留守的未成年人。
他们通常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监护,因此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面临着诸多成长问题。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教育、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困难。
他们常常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对教育和未来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划。
此外,留守儿童还普遍存在教育资源匮乏、身心健康问题较为突出等现象。
他们的学习环境质量较低,教育条件有待改善。
同时,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
许多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焦虑、孤独、自卑等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和帮助。
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加强农村教育资源建设,改善学校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和援助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同时,社会和家庭应加强关爱,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并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报告,引起社会的重视,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关心、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浅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1. 引言1.1 浅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留在农村家乡由家庭长辈或其他亲属监护照顾的儿童。
他们通常面临家庭温饱问题、教育资源匮乏、心理健康问题等多重困境,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在本文中,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工作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帮助留守儿童获得心理支持、建立人际关系和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将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意义和可持续性影响,以期为更好地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社会工作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中的作用社会工作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困难和需求。
通过与留守儿童及其家人建立信任关系,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社会工作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给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调整情绪,增强心理韧性,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社会工作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各种互动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融入社会,结识新朋友,扩展社交圈子,建立正面的人际关系,减少孤立感和社交隔阂。
社会工作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提供全面支持、心理辅导、人际关系建立等方面。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和支持,留守儿童可以获得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实现健康成长。
2.2 社会工作如何帮助留守儿童获得心理支持社会工作在帮助留守儿童获得心理支持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孤独、焦虑、抑郁等。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释放心理困扰,重建自信和自尊,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和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或离异等原因,而被留在农村老家生活的儿童。
这一群体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突出。
他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如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生活照顾不足等,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包括留守儿童的数量、分布、主要面临的问题等。
接着,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家庭结构变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社会工作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中的独特作用,如提供心理支持、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家庭沟通等。
本文提出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这些对策旨在从政策、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层面出发,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社会工作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其现状呈现出复杂性、多元性和紧迫性。
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留守儿童普遍面临亲情缺失的困境。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机会大大减少,这导致他们在情感上缺乏支持和安慰。
长期缺乏亲情陪伴,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感,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亟待关注。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和质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自律性和学习习惯较差,导致学习成绩普遍偏低。
这不仅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再次,留守儿童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护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留守儿童在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上相对较弱。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社会对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关注和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帮扶
机制。
02
社会歧视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家庭背景,可能受到社会歧视,
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03
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不健全,导致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在生活中的困境得不
到有效解决。
政策制度因素
政策法规不完善
教育体制问题
有关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政策法规尚 不完善,缺乏针对性的帮扶政策。
心理健康问题
孤独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 题较为突出,多存在自卑心理
。
教育需求
渴望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 会。
社会化进程的影响
城乡差距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融 入城市生活。
代际分化
新旧观念冲突,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代际分化 问题。
社会支持体系
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教育、心理、福 利等方面。
教育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标准单一、 应试教育盛行等,影响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 儿童的全面发展。
医疗卫生保障不足
社会福利机构缺乏
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医疗卫生保障不 足,缺乏及时有效的健康关爱与保障。
针对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社会福利机 构缺乏,难以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
05
针对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对策 建议
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现状进行全面 调查和分析。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 童的差异和特点。
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02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数量及分布情况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本文档是关于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的范文,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和研究留守儿童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广泛存在于中国乡村地区的社会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二、背景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时间独自留在家中或寄居在亲戚家中的儿童。
中国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留守儿童问题,这一问题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发展等方面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实践内容1. 调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首先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工作,包括对当地留守儿童的数量、家庭状况、教育状况等进行详细了解。
通过与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成员的交流,我们深入了解到了他们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2. 心理支持为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压力,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心理支持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心理咨询、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等,旨在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
3. 教育支持为促进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我们与当地学校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支持活动。
其中包括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指导、开展课外辅导和组织文化体验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强的学习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 社区建设为推动社区的发展,我们还参与了一些社区建设工作。
我们组织了一些社区志愿者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四、实践成果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1.提高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2.促进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3.增加了社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执行。
五、问题与挑战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1.资金紧缺: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限制了我们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
2.社会认知度不高:留守儿童问题在一些地区的社会认知度还不够高,导致相关支持和资源匮乏。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而他们的子女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被留在农村,形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群体。
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学习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工作如何有效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和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介入策略,以期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文章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包括学习资源匮乏、家庭教育缺失、心理压力大等问题。
接着,文章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和潜力。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具体策略,包括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提供学习资源支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等。
这些策略旨在从多个层面入手,全面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文章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相关领域的实践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分析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往往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监管,导致在学习上遇到诸多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面临学习资源匮乏的问题。
很多留守儿童所在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相对滞后,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孩子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许多孩子无法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料和辅导材料,进一步加大了学习难度。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往往缺乏自律性,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娱乐活动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同时,由于缺乏与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渠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浅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浅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社会工作通过介入该问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以及社会工作的概念和其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社会工作的具体介入方式、目标与原则,以及在实践中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和作用。
总结部分强调了社会工作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中的不可替代性,并展望了社会工作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强调了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为留守儿童带来更多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工作、介入方式、目标与原则、具体实践、帮助、作用、重要性、发展、未来、社会问题解决、留守儿童。
1. 引言1.1 介绍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儿童长时间独自留守在家中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中国农村地区尤为常见,据统计,中国目前有数千万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和监督,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甚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留守儿童还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安全隐患、青少年犯罪等问题。
1.2 介绍社会工作的概念社会工作是一种以提升个人、群体和社区福祉为目标的专业领域。
根据国际社会工作联合会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促进社会变革、解决社会问题、增强人际关系和赋权为目标的实践和学科。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社区合作,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包括尊重和促进人的尊严、关注社会正义和包容、支持个人和群体自我决定权等。
社会工作的范围涵盖了精神健康、家庭关系、儿童福利、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支持等各个领域。
在处理社会问题时,社会工作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关怀和支持。
社会工作者通常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帮助人们应对各种生活困境。
通过社会工作介入,人们可以获得情感支持、解决实际问题,重建信心和自尊。
留守儿童的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途径5篇
留守儿童的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途径5篇篇1一、留守儿童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被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
他们面临着生活、教育、心理等多方面的困境,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二、留守儿童困境1. 生活困境: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健康状况不佳等问题。
同时,由于缺乏家庭监管,一些留守儿童还会面临人身安全威胁。
2. 教育困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一大难题。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他们无法得到及时的辅导和监督,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同时,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一些留守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3. 心理困境: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出现孤独、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还会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例如,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提供住宿、餐饮、学习等全方位的服务。
2. 加强家庭监管和亲子沟通: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亲子沟通。
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3. 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设施,提高教师素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同时,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辅导活动。
4. 开展心理关爱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困境,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关爱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留守儿童缓解焦虑、孤独等情绪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认知能力。
四、结论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内容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内容
一、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内容
1、留守儿童走出农村问题研究: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步入城市社会的过程,包括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问题,如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精神健康,生活均衡等,研究留守儿童社会融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如留守儿童家庭、校园、社会环境下的心理发展状态,留守儿童悲伤情绪状态、学习能力等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
3、留守儿童权利保护研究:留守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有待改善,研究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权利保护制度,强化有关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家庭等的责任,提高公众对留守儿童的认识。
4、留守儿童教育改革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进步极度缓慢,研究分析留守儿童教育改革,探讨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有效途径,制定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模式,提高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水平。
5、留守儿童精准扶贫研究:留守儿童备受社会关注,研究分析留守儿童精准扶贫模式,探索全面有效的帮扶方式,帮助留守儿童走出贫困,脱贫致富。
- 1 -。
关于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2
关于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2 一、引言留守儿童是指由于双亲长期离乡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时间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留在农村的儿童。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料,留守儿童往往面临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心理健康问题等。
为了关注和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我们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本报告中总结了相关经验与收获。
二、实践背景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在城市中打工,无法照顾孩子,留守儿童面临着多种不利因素,包括教育、安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关注留守儿童的需求,并提供帮助,我们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
三、实践目标本次社会实践的目标是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并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来关注他们的需求,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参与实践,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实践内容4.1 实践准备在开始实践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相关准备工作。
我们联系了相关机构和组织,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和需求,确定了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角色和任务。
4.2 走访调查我们分成小组,走访了几个农村地区,与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我们主要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状况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4.3 心理辅导通过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我们了解到他们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心理辅导活动,包括情绪管理、冲突解决等方面的培训课程。
4.4 教育支持由于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我们了解到许多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
因此,我们组织了一些志愿者教学活动,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学习支持,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
4.5 社区活动为了增强留守儿童的归属感和自信心,我们在当地社区组织了一些活动,如运动比赛、绘画比赛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留守儿童能够体验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实践成果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浅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浅析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而留在农村由其他家庭成员照顾的儿童。
他们缺乏父母陪伴的关爱,面临着情感失落、学习困难、心理压力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留守儿童带来了身心健康上的困扰,也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未来的工作中,社会工作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如资源匮乏、专业人才短缺、政策支持不足等。
但只要坚持使命,发挥专业优势,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效果必将更加显著。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可以为留守儿童带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健康成长、走向幸福的未来。
2. 正文2.1 问题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家庭成员长期不在一起,留守在农村家庭中的未成年孩子。
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中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通常由老人或其他家庭成员照顾,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心理孤独、自尊心低、人际交往困难、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
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容易走上犯罪或堕落的道路。
除了心理问题外,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条件也存在很多问题。
他们常常缺乏良好的饮食、教育和医疗条件,生活环境较差,容易遭受欺凌和伤害。
由于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关爱,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前景堪忧,很难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务之急。
需要采取有效的社会工作介入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
社会工作可以在多个方面进行介入,提供心理咨询、教育支持、社会资源整合等服务,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2 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留守儿童长期在家无人照顾,面临着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困境。
社会工作介入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工作可以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持。
社会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行为指导、家庭关系修复等方面的帮助,帮助他们有效解决问题、适应环境。
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2篇)
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一、实践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被迫将子女留在农村,自己则到城市工作。
这样的现象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日益严重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已经或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留在原居地由其他亲属、邻居或乡亲照料的孩子。
这群孩子因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学习成绩也普遍较差。
为了关爱这些被忽略的孩子,我们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
二、实践目的1.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境。
2. 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3. 倡导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共同努力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三、实践过程1. 调研与了解:我们首先进行了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了解了他们的家庭情况、教育状况和生活环境等。
通过实地走访和与相关机构的交流,我们深入了解了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2. 心理支持活动: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心理支持活动,包括心理咨询、感受分享和心理疏导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孩子们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我认同感。
3. 教育辅导活动:为了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兴趣培养,我们开展了多个教育辅导活动。
包括小组学习、游戏式教育和文化交流等,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4. 社会关怀活动:我们联系了一些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公益活动。
比如为留守儿童捐赠学习资料和生活用品,为他们提供奖学金和实习机会等。
希望这些活动能够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机会。
5. 家访与反馈:我们定期进行家访,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了解孩子们在我们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问题。
同时,我们也征求了他们对我们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工作。
四、实践成果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1. 参与人数:我们组织了大约10人左右的志愿者团队,参与了实践活动。
2. 覆盖范围:我们在农村几个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开展实践活动,覆盖了大约50多个留守儿童家庭和100多个留守儿童。
最新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方案
最新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方案一、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日益严重。
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占全国未成年人口的三分之一。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学业困难、行为失范等问题,甚至陷入贫困、犯罪等困境。
关爱留守儿童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为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本方案从心理、教育、生活、安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服务措施,旨在为留守儿童提供全面、系统的关爱服务,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服务目标1. 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
2. 提升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减少学业困难。
3. 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确保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4. 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5. 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服务内容1. 心理健康服务(1)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
(2)设立心理辅导室,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
2. 教育服务(1)加强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课外辅导,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
(3)实施个性化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
3. 生活服务(1)建立留守儿童生活补助制度,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2)改善留守儿童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3)开展生活技能培训,提高留守儿童自我照顾能力。
4. 安全服务(1)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2)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安全管理机制,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3)加强留守儿童监护,确保人身安全。
5. 社会融入服务(1)开展留守儿童社交技能培训,提高沟通能力。
(2)组织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3)促进留守儿童与城乡儿童的交流互动,减少隔阂。
四、服务实施1.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团队,明确各自职责。
2. 加强与家庭、学校、社区的合作,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析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这些留守儿童通常指的是因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时间留在农村老家的儿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留守儿童数量超过9000万,占全国未成年人口的比例达到16.5%。
这个庞大的群体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引导,易受到外界负面影响。
他们面临着道德观念淡漠、行为习惯不良等问题,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探究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促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改善,让他们在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
1.2 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不容忽视。
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关乎他们个人的成长发展,更关乎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从而为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有助于揭示问题的根源,找出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为制定有效的教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只有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改善和提升。
通过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借鉴成功经验,总结教训,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2. 正文2.1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留在农村老家由亲戚或祖辈照顾的儿童。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 社会实践报告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总结-社会实践报告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总结1第一,完善组织,加强领导。
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和跟踪,安良社区非常重视儿童工作。
一个照顾留守儿童的组织已经成立。
我们的社区建立了健全的组织、明确的分工和对人负责的机制。
妇联工作人员负责留守儿童安全法制教育、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留守儿童教育。
确保留守儿童关爱活动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第二,制定计划,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在我们社区,女性志愿者、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爱心人士组织了一系列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活动,明确了他们的责任,分解了他们的任务。
动员各方力量关注留守儿童,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环境。
第三,多管齐下,大力实施留守学生关爱行动。
(一)是开展一系列配对护理活动。
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帮助。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每周2次为留守儿童开放,并提供长途电话给他们与在外打工的父母亲通话。
(三)是开展贫困留守儿童帮扶结对活动。
每年均有一定的资金确保学业正常。
我社区积极回收饮料瓶、费纸,把卖到的钱作为慰问金,每半年组织一次贫困留守儿童慰问活动。
(四)确定监护人员。
真正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然后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配合确定孩子的监护人,学校建立班主任老师、监护人联系卡,这样便于学校、班主任老师、监护人随时可以相互进行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
同时建立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爱心妈妈”、全权负责的“父母”,学生中的“爱心同学”等交流平台,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对留守儿童进行齐抓共管,保持家校通力合作这条永不消失的天线,对孩子的管理提供一条捷径,保证了留守儿童的正常运作。
(五)关心、爱护留守儿童。
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服务等。
始终注重他们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使留守儿童能安心生活和学习,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留守儿童养育需求分析论文
留守儿童养育需求分析论文留守儿童养育需求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追求事业而无法陪伴在身边的儿童。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常见,对于留守儿童的养育需求也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分析留守儿童的养育需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情感需求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们急需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在留守儿童的养育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父母可以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与孩子保持频繁联系,了解他们的近况和困扰,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
2. 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留守儿童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他们应该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如良好的学校教育、健康的饮食和安全的住所。
3. 建立亲子关系:父母应该抽出时间回家陪伴孩子,共同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爱。
二、教育需求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特殊的需求。
由于父母无法亲自参与他们的学习,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支持:1. 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建立优质的学校,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
2. 增加教育辅助措施:为留守儿童提供辅导班、图书馆等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3. 加强社会关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开展义务教育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
三、身心健康需求留守儿童容易面临身心健康问题,需要我们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1. 家庭关怀:父母应主动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多了解他们的困扰和需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 心理支持: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调节情绪、缓解焦虑和孤独感。
3. 社会支持网络:加强社区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服务。
四、社会融入需求留守儿童常常面临社交困难和社会融入问题,需要我们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1.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各种兴趣班和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与帮助途径
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与帮助途径在现代社会中,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因为父母迁徙寻找工作而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的儿童,他们面临着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社交困境。
本文将重点探讨留守儿童在社会融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帮助途径。
留守儿童在社会融入方面面临诸多困境。
首先,他们缺乏家庭的陪伴和支持,日常生活无法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这导致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受到损伤,缺乏对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自信心的建立。
其次,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往往因为经验差异而产生隔阂,缺乏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爱好,导致与其他孩子形成隔离状态。
最后,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出现情感孤立和依赖问题。
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帮助途径。
首先,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和支持机制,包括政府、学校和社区等多方合作,提供家庭情感交流和心理支持等服务。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和联系,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话、网络视频等,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同时,要提供适应留守儿童需要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技能。
另外,我们也应该加强社交活动的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打破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壁垒。
此外,家庭也是帮助留守儿童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
家长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陪伴他们成长,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家庭教育需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家庭也应该鼓励留守儿童参与社区和学校的活动,与其他孩子互动,扩大社交圈子。
总之,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
通过建立关爱和支持机制,加强与父母的联系,提供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以及加强家庭教育等途径,我们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困境,提升其社会融入能力,促进健康成长。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社交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到快乐的童年。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摘要本报告基于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实践调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原因、影响以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访谈、观察和文献研究等方式,得出了一些关键发现和建议,旨在促进社会各方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更好理解和有效解决。
1. 引言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在家乡的儿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迁徙现象日益普遍,留守儿童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本报告旨在探讨留守儿童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以期为相关决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统计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中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超过6000万。
这个庞大的数字反映出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3. 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有多重原因,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3.1. 就业问题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
由于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父母选择在城市或其他地方打工,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
3.2. 家庭结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地区逐渐转型,传统的大家庭结构逐渐破坏。
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只能留在家乡,由远亲、邻居或祖父母照顾。
3.3. 缺乏心理关爱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滋养和心理关爱,孤独感和焦虑感日益加重。
4. 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对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4.1. 学业问题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留守儿童在学业上面临着困难。
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4.2. 心理问题长时间的孤独感和缺乏关爱,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孤僻和自闭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还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4.3. 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道德观念的淡化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发展。
5.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办法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5.1. 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和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加强家庭教育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校―社区为本的留守儿童社会融入研究摘要文章首先引用社会学视角的社会行动论中关于社会融入的看法对社会融入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分析了我国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水平现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工作对于留守儿童社会融入问题的介入方式,提出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介入方式,应当从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同时着手来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水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融入社会工作介入Study on Home - school - community-based Social Inclus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Abstract Firstly, it cite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social action theory views o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inclusion has been defined, and analyzes the level of social inclus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On this basis, we propose a social work for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social integration issues involved in the way, that home - school - community trinity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s, should proceed simultaneously from families, schools, communities in three areas to improve social inclusion level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Key words children left behind; social inclusion;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1 社会融入的概念界定社会融入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学术术语,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但学界对于其概念界定并未形成统一的共识,还处于一种模糊状态。
由于概念自身的复杂性、不明确性和多重性等原因,加之不同时期研究者所采用的视角不同,导致学术界对于社会融入并未形成准确且全面的定义,对其概念的界定形成各种不同见解,甚而有的学者将社会融入简单等同于社会融合、市民化、文化适应、同化等概念。
概念界定不准确,势必造成研究偏差。
因此,对社会融入的概念做出科学而准确的界定显得十分必要。
有学者认为,本质性、周延性、确定性和抽象性是科学界定一个概念的四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本质性是界定概念的关键,是周延性与确定性的基础,并决定着周延性与确定性,而抽象性则是对本质性的表述要求。
现今,学界对于社会融入研究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社会公平视角的社会融合论、社会参与视角的社会排斥论、市民化视角的移民融入论和社会学视角的社会行动论。
社会融合论简单地将社会融入看作社会融合,而两者恰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社会融合强调的是一种状态和目标,而社会融入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将二者等同,犯了对社会融入概念本质性认识不清的错误; 社会排斥论的社会融入研究的研究对象多为失业者、单亲家庭、残疾人及精神病患等弱势群体,其研究对象的范围狭窄,导致概念界定的周延性不足的缺陷; 移民融入论研究社会融入问题分为国外和国内两种情况。
国外社会融入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移民和外来人口,主要研究移民的社会适应及市民化问题。
国内社会融入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农民工群体,多数研究者对于社会融入的界定也仅针对这一人群,故而具备一定的特定性和局限性; 社会行动论对于社会融入概念的研究主体则更为全面,其主体不但包括残疾人、精神病患、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同时也包括普通且正常的公民,这些公民由于社会资源的不一致导致其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社会融入问题。
这一界定使社会融入的概念主体具备相当的包容性和普适性,符合科学概念的特征。
这也是笔者认同社会行动论对于社会融入概念界定的原因。
社会行动论认为社会融入是一个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融入的主体不仅包括弱势群体,同样也包括普通正常的公民,其本质特征为:社会性、交互性、能动性、反思性和持续性。
换言之,社会融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能动地与特定社区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
2 留守儿童社会融入现状我国学者借鉴欧美社会融合理论和实证资料,并结合我国实际,针对社会融入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虽然大家对融入的理解存在分歧,但普遍认为,社会融入应当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
杨菊华从经济整合、社会适应、文化习得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对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进行了测量,并得出良好的社区服务与接纳环境可有效推进融入进程,本地市民的包容和接纳有助于提升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等结论。
本研究借鉴杨菊华的经济整合、社会适应、文化习得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来分析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水平,虽然本文研究对象与杨的研究对象并不相同,但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分为仅子女留守、仅配偶留守、子女和配偶留守、子女和老人留守及单人流动等五种方式,除单人流动和配偶留守外,流动人口的流动都涉及到了子女留守即本文所研究的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家外出工作之后,在教育、心理健康、个体安全、情感生活和社会化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虽然对象不同,但杨菊华研究社会融入的四个维度仍然可以借鉴。
因为留守儿童为未成年人,没有收入,所以不存在经济整合的问题。
此外,与流动人口不同,留守儿童是留在原来生活区域,并未发生流动,也不存在文化习得的问题。
因此,本文仅从社会适应和心理认同两个维度来分析留守儿童社会融入水平。
加之其他群体对于留守儿童的接纳程度也是影响留守儿童社会融入的因素,故而本文将从社会适应、心理认同和其他群体的接纳程度三个方面来分析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水平。
2.1 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留守儿童的留守形式共分为独自留守、单亲留守、与(外)祖父母留守三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均造成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父亲或母亲的缺位甚至双亲角色的集体缺失导致了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在教育、情感、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弱化,进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多数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成绩优异者寥寥无几;家庭情感功能削弱造成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及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导致许多留守儿童自卑、孤僻、封闭、冷漠等不健康心理;家庭保护功能减弱致使留守儿童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父母不在身边,其他亲属监护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受伤害事件屡屡发生;家庭管理功能的减弱致使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素质降低。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管教的缺失,犯错时无人教导和指引,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极易受坏人引诱、教唆而走上歧途。
综上,可知由于家庭功能的弱化或缺位,导致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普遍偏低,亟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改进或解决这个问题。
2.2 留守儿童心理认同水平留守儿童的心理认同水平一方面指的是留守儿童自身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指的是其他群体对于留守儿童的认同水平。
而其他群体对留守儿童的认同水平将在后文加以论述,此处不再详述。
前文已经提及,由于家庭功能的弱化或缺失,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普遍偏低、心理不能健康发展、道德滑坡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留守儿童较低的自我认同水平,表现为不自信、孤僻、不擅于与人交往等等。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留守儿童很少与非留守儿童交往,更不用说成为朋友。
非留守儿童在完整的家庭中成长,能够时刻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照顾,成为他们羡慕的对象,但在与非留守儿童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常常感到自卑和不幸,因而很少与非留守儿童交往。
2.3 其他群体对留守儿童的接纳程度我们将与留守儿童经常接触的其他群体分为三种:一是同辈群体即非留守儿童;二是教师群体;三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这里指的是与父母同辈的其他长辈和祖辈。
还有一类群体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社会大众。
由于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不好及具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非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常常持有排斥态度,使得留守儿童难以融入他们的小圈子。
教师也由于上述分析的原因常常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缺乏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造成留守儿童已有的问题更加严重。
与父母同辈的其他长辈或祖辈由于经济、精力及能力等原因,常常对于留守儿童监护不到位,甚至有些留守儿童独自留守,没有监护人,监护的不到位或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发生问题及行为偏差时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引导,导致留守儿童问题愈发严重。
社会大众对于留守儿童往往带有有色眼镜来看待,一提到留守儿童,就想到自卑、成绩不好、犯罪、自杀等字眼,不能公正客观地看待留守儿童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知,其他群体对于留守儿童的接纳程度普遍偏低。
3 留守儿童社会融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方式留守儿童社会融入水平偏低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着手来解决:3.1 完善家庭应有的相关功能完善家庭的相关功能可采取留守儿童父母工作地与留守儿童居住地两地社工联合的方式进行。
留守儿童父母工作地的社工可采用个案工作方法与留守儿童父母建立一对一的联系,使其明白父母的情感支持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督促其时常与子女保持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父母的关爱并未缺席,此外,社工还要跟进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的情况,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
留守儿童居住地的社工的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建立联系,使其明白监护不到位的危害性,并督促其履行相应的保护和管理职责,使家庭的保护和管理功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的联系,促进留守儿童与人交往的倾向与能力,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学习、心理、情感及行为方面的问题并给予帮助。
唯有完善家庭所应有的教育、情感、管理和保护等功能,才能很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水平。
3.2 强化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迄今为止,家庭之外最主要的儿童社会化的主体是学校。
而目前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则重视不够,因而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学校除了配备专门的社工给留守儿童做相应的心理咨询,同时也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小组,如社交、教育、服务倡导和治疗小组等。
小组过程在帮助个人提高社会功能性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威力。
社交小组可以邀请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同时参加,提供机会使两者相互熟悉、互相了解,进而互相接纳并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