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剧《太阳女》所体现的彝族婚恋民俗

合集下载

彝族舞蹈文化审美意蕴及发展思考

彝族舞蹈文化审美意蕴及发展思考

彝族舞蹈文化审美意蕴及发展思考作者:车晓夏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1期【摘要】文章拟通过对凉山彝族传统舞蹈基本文化背景研究入手,通过对现有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的方式,并综合运用舞蹈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理论知识,辩证分析彝族传统舞蹈文化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并借此探究对于彝族舞蹈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凉山彝族;传统舞蹈;文化审美;发展思考【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引言彝族人民能歌擅舞,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中创造并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

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全州总人口达487.3万余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之多,在凉山州境内各县中,更有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98%之多的县。

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性舞蹈文化,彝族传统舞蹈以其浓烈的生产生活气息、生动的民俗特征和朴实自然的民族风格,充分地反映出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及价值观。

一、彝族传统舞蹈美学分析(一)朴实之美凉山彝族传统舞蹈中存在着大量原始舞蹈成分,诸如“苏尼且”“扯格”中很多舞蹈语汇都是生活或劳作的直接呈现。

格罗塞曾说:“原始的舞蹈才是原始的审美感情的最直率、最完美又最有力的表现。

”在彝族舞蹈中出现的联袂圈舞、跺地踏步等动作都生动地呈现彝人先祖的生活情景,投射出古朴与原始不需雕饰的朴实特点,浓郁的原生气象从中显现。

(二)粗粝之美舞蹈通过人的身体为媒介进而表达情感,葛天氏“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篇》),凉山地区传统巫舞形式也通过用鼓棒敲击羊皮鼓面,鼓内沙沙作响的声音配合苏尼入神哼唱的曲调,自然和谐地融进那粗粝、野性、本色的舞姿中,夸张且不做作的舞蹈形态是原始先民生命的冲动和狂欢,而这一切又恰与享誉世界的现代舞大师皮娜·鲍什的反传统审美如出一辙,皮娜鲍什并不反对美,但她打破了美的常规,用生活“压倒了美”,事实最终证实了有种美并非身体形态的美,但却能将束之高阁的美用最诚实的方式直接铺陈在观者眼前——即用最真实的身体表达心中对世界的“喜、怒、哀、乐”。

彝族歌舞剧《太阳女》的叙事话语分析

彝族歌舞剧《太阳女》的叙事话语分析
此外,《太阳女》 的成功展演与官方的重视和 支持密切相关,政府下拨大量资金保障《太阳女》 的创作和展演。为了扩大市场,“民间话语”的表达 必须考虑不同阶层的接受度、喜好,在官方的引导 下,它要在宣传彝族文化的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 需要。在《太阳女》中,男性、女性、老人、孩子等各 个人群都有出现,彝语和方言交替使用,精美的服 装、娱乐的场面等等都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它与普 通民众拉近了距离,使得他们更好地接受彝族民 间文化。
改,才确立了“民间话语”的“合法性”。通过官方审 核后,“民间话语”不仅有了“合法”的流通渠道, 也得到主流社会更多的理解与关怀。“官方话语” 的干预并没有夺取“民间话语”的“发声权”,《太阳 女》的全部歌曲、舞蹈都是来自民间,它们展现着 民族古老的仪式、习俗,不断唤醒民族的记忆,推 广的是彝族的民间文化。正是通过“官方”组织的 这一部舞台剧,民族文化得以另一种方式传承和 发展。
(一)与官方话语“合作” 一部作品的流通一定是多种意识形态相互作 用的结果。《太阳女》扎根于彝族文化的土壤,汲取 民间文化的丰富营养,将彝族经典的民族文化展 现出来。从创作来看,这部作品是在楚雄州委、州 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由文化局、民族艺术剧院联手 打造的一部歌舞剧。除文学脚本组中的李垠、服装 设计组中的杜晋云以外,其余主创人员都是非彝 族身份。主创人员将从民间收集来的资料进行重 组、整合,经过不断修改和调整后才真正组织人员 进行展演。在这过程中,官方话语对其进行了干 预。首先受影响的是社会价值的导向。《太阳女》中 人神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各民族和谐对于构建和 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歌颂母亲的隐忍伟大,展现 人的勤劳、善良,欢呼自由、愉悦的爱恋,回归家园 与自然等等,都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太阳女》配 合国家主导观念,将社会“核心价值”通过民间叙 事隐蔽地表现出来,让大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次 是将民间的东西精英化,使得展现出来的彝族文 化表达既接近民间“口语”,又无伤“大雅”,适合各 个阶层的人欣赏。取自民间素材的歌曲、舞姿难免 有的太“俗”,经官方话语“审核”后,通过精英化的 舞蹈编排、歌曲演唱,“修改”这些素材,将太“俗” 的东西遮蔽或者过滤掉,展现“雅俗共赏”的彝族 文化。然而,也正是由于“官方话语”的指导或修

桃李杯彝族舞群舞剧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桃李杯彝族舞群舞剧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桃李杯彝族舞群舞剧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彝族舞群舞剧是中国民族舞蹈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承载着彝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彝族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象征。

彝族舞群舞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舞技,深受观众喜爱和赞赏。

这些舞蹈作品不仅在彝族地区广泛演出,也在国内外舞台上展现彝族文化的魅力。

通过舞蹈的表达手法,彝族舞群舞剧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彝族人民的生活、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彝族舞群舞剧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彝族舞群舞剧顾名思义,是一种以群体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舞剧。

在舞蹈中,舞者们常常以编队或团体的形式出现,通过紧密的身体配合和协同行动,展现了彝族人民团结奋斗、互助友爱的精神风貌。

其次,彝族舞群舞剧以其独特的编舞风格和舞蹈形式而著称。

彝族舞蹈充满了野性与热情,舞者们常常以矫健的身姿、舞动的动作和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展示了独具彝族特色的舞蹈艺术。

此外,彝族舞群舞剧还注重舞台视觉效果的呈现。

通过精心设计的道具和布景、灯光效果的调配,彝族舞群舞剧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让人们仿佛穿越进彝族的神奇世界。

总之,彝族舞群舞剧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示了彝族人民的风采和智慧,宣扬了彝族民族团结奋斗、传承发展的精神。

同时,彝族舞群舞剧也有助于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推动彝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所示: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舞群的背景与历史以及彝族舞剧目的特点。

在舞群的背景与历史部分,将介绍舞群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讨彝族舞群的特色和独特之处。

这一小节将通过研究彝族舞群的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对彝族舞群的演变和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彝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彝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1引言彝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描写方式,划分为正面和反面两种,此种女性形象描写方法的利用,是彝族人民在整体上的无意识表现。

与此同时,在彝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阐述和关注,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层面的标榜,继而使得彝族的民族文化传统成型。

通过对彝族女性形象在不同视角的认知,能够发现,彝族中女性地位是由最初的神圣转化为卑微的一系列过程。

鉴于此,针对彝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2彝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类型概述在彝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类型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在彝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女性是生命力的象征,其具备能够使得世间万物都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能力。

在婚姻生活中,女性改变了生子不见父的封建思想,使得家庭生活更加和睦、幸福。

在日常的生活文化中,女性教会人们学会种植养活自己,这是一种社会文明圣者的身份代表[1]。

②智慧与聪明的代言人。

在彝族民间所流传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所创造的智慧结晶赢得了整个社会的认可。

在《妇女巧胜支格阿鲁》这一民间故事中,彝族的英雄人物支格阿鲁在路过一个正在挖地的男人面前时问“你能告诉我你每天都在挖地,那么你到底需要挖多少锄才能挖完呢?”男人答不上来,回到家中心情十分不好,妻子听说后告知解决办法。

第二天男人再次遇到支格阿鲁时问“你每天走了那么远的路,你到底走了多少路才走到这里呢?”支格阿鲁无言以对。

故事中的女性敢于和英雄人物比智慧,使得支格阿鲁无言以对,足以说明女性形象是彝族人们心中的智慧代言人。

3彝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人格文化塑造3.1母系社会中的智慧与力量的化身在生命的繁殖进程中,女性一直都是其中重要的责任承担者,整个社会都需要对女性的这种能力进行敬畏和推崇,正是这种思想的传播,使得女性在某一特定时期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彝族人认为,世间万物都起源于雪,而唯有女性是与雪包【作者简介】曲么地格(1987-),男,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人,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城市化下,彝族婚姻习俗中女性观念的变迁研究

城市化下,彝族婚姻习俗中女性观念的变迁研究

城市化下,彝族婚姻习俗中女性观念的变迁研究摘要:彝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彝族祖先在其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灿烂多姿的习俗文化,而独特的婚姻习俗更成为彝族文化的典型,城市化背景下,大量的彝族女性纷纷走出去务工、学习等,社会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价值观念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婚恋观念、婚姻仪礼观念、生育观念与离婚观念四个方面,本文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探讨在城市化下,彝族婚姻习俗中女性观念的变迁。

关键字:彝族婚姻习俗女性地位一:传统彝族婚姻习俗中的女性观念婚姻习俗一直是人类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从古到今,女性在整个婚姻、家庭与养育子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上,彝族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家支门第、族内等级非常严格,是彝族风俗文化的规则和标准,这就决定了传统彝族女性对婚姻习俗的看法,即女性的价值观念。

(一)婚恋观念彝族历史上实行严格的等级制,不同等级禁止通婚,姑舅表优先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是彝族传统的婚姻形态,这种婚姻形态就决定了青年男女不能自由恋爱,家支名望、家族等级是彝族传统的婚恋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他们的婚姻和一生的幸福。

婚前,女性从属于父母,人生大事由父母决定,婚后,依附于丈夫,一切听从夫家安排,伺候公婆、料理家务、养育子女,即使生活不幸福,也必须委曲求全,彝族传统的婚恋观念与家支的名望、声誉密切相关,以家支的延续为最高目的,由家族等级与父母决定,女性没有自由与权力选择自己的婚恋对象,婚姻大事由他人决定。

(一)婚姻仪礼观念传统的彝族婚姻完全遵从着彝家人祖祖辈辈创造与继承下来的古老婚俗习惯,按照传统婚姻仪礼,合八字、相亲、订婚、结婚、回门等一系程序都必须严格执行,传统的彝族女性长期受老一辈生活习惯、思维观念的影响,严格的遵守着古老、繁杂的婚姻仪礼,她们认为彝族传统的婚姻习俗是彝族祖先在其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传承下来的,如果破坏了便是对祖先的不敬,会受到惩罚,所以,她们严格恪守着传统的婚姻仪礼,完成结婚仪式。

彝族喊月亮剧目赏析

彝族喊月亮剧目赏析

彝族喊月亮剧目赏析
一、引言
彝族喊月亮剧目,作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这部剧目进行详细赏析,分析其独特之处以及所体现的艺术价值。

二、剧目概述
彝族喊月亮剧目讲述了彝族地区一个关于青年男女恋爱、婚姻和家庭的故事。

剧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情节,展现了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剧目以轻松幽默的演出风格,吸引了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剧目特色
1.民族风情:剧目充分展现了彝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如服饰、歌舞、民间风俗等,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彝族文化的魅力。

2.音乐舞蹈:喊月亮剧目的音乐舞蹈独具特色,旋律优美,充满民族风情。

唱腔高亢激昂,舞蹈动作丰富多样,为观众呈现出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3.故事情节:剧目以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地区的生活场景。

故事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充满生活气息,使观众产生共鸣。

四、艺术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彝族喊月亮剧目传承了彝族民间艺术,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民俗研究价值:剧目展示了彝族丰富的民俗文化,为研究彝族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审美价值:剧目以优美的歌舞、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五、总结
彝族喊月亮剧目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丰富艺术表现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

它传承和弘扬了彝族民间艺术,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浅析彝族舞的审美特点和具体成因

浅析彝族舞的审美特点和具体成因

浅析彝族舞的审美特点和具体成因发布时间:2021-07-05T17:19:51.94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作者:周蓉蓉[导读] 摘要:本文基于凉山彝族传统舞蹈,从美学、人类学进行分析此民族传统舞蹈的特征。

玉溪市文化馆 653100摘要:本文基于凉山彝族传统舞蹈,从美学、人类学进行分析此民族传统舞蹈的特征。

并从文化自觉对彝族舞蹈的审美特点进行分析,关于怎样推动本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值得我们的继续探讨。

关键词:彝族舞;审美特点;具体成因彝族是我们伟大祖国6个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富有创造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民族。

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众、分布最广、支系最多、民族民间歌舞最为繁富的一个民族,彝族人们多能歌善舞,在长久的生活中积累下了丰富的民族舞蹈文化。

地理位置身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在彝族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区域性舞蹈文化,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氛围,生动有趣的民族特点和纯厚朴实的性格,在其舞蹈表演中便可看出此民族的审美取向。

1 彝族传统舞蹈的审美特点1.1 朴实的美此民族的舞蹈发展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其中带着原始舞蹈的影子,例子“苏尼且”这种的舞蹈专用语就是生活劳动的呈现。

“原始的舞蹈可以将人的内心情感最充分且有力的展现出来。

”彝族舞蹈中如剁地踏步等动作就是生活最朴实的体现,蕴含着浓郁的原生气象。

1.2 粗粝之美舞蹈是人通过身体来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凉山地区传统的巫舞便是利用鼓棒来敲击羊皮鼓面,击鼓发出的沙沙声和苏尼人出神入画的哼唱声,便可以营造一幅和谐自然的场景。

可以反映出先民的狂欢与冲动,这好和世界舞蹈大师皮娜.庖什的反传统审美理念极度相似,她主张用生活压倒美[1]。

事实上这两种美都不能算是身体上的美,却可以轻易将美用最真诚的方式表现在观众面前。

可以用最为真实的身体来表达心中对世界的各种感情。

当粗粝的美和充满神秘的彝族舞正好契合,先民利用身体的抖动来传达驱鬼除病的思想,这些舞蹈动作并不美,但是却传达了对生命、神灵的尊重和敬畏。

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

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

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作者:何虑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4期凉山彝族音乐文化背景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

彝族主要通过语言表演造型等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塑造他们具有鲜明色彩和独特风貌的艺术。

彝族民歌声音高亢尖刻,感情粗犷奔放,保持着比较原始的形态和特色,田坝地区是彝族历史上彝、汉、番杂居区,并且是多年来土司统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彝、汉、番等族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极为频繁。

许多方面反映出别的地方所没有的因素和风格,其特点音域宽曲调起伏大、节奏悠长宽广舒缓从容、旋律优美动人,别具一格,多反映凉山地区原有的特点。

对凉山地区的彝族音乐文化而言,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彝族音乐习俗及其与哭嫁歌的联系彝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有着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还有自己的文字。

远在七八世纪时,彝族人民就已定居于文山各地。

与别的民族不一样的是他们也向往神鹰,更不同的是他们那里是直接从奴隶社会跨到社会主义社会来的。

彝族人能歌善舞。

他们唱着山歌跳着舞,在那里音乐是少不了的,况且那里山清水秀,在那里怎么能够少得了歌舞。

他们的音乐舞蹈都有本民族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彝族婚俗音乐。

在彝族的婚俗中,从古到今,虽然具体表现得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但基本来讲,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歌舞音乐是彝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彝族人民的爱情一般都是在过节的时候相互培养的。

浅谈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精神追求

浅谈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精神追求

浅谈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精神追求摘要:舞蹈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艺术形式,来源于早期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民族舞蹈抽象反映了人民生活,肢体语言的背后传递的不仅仅是艺术和美感,更是一种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

凉山彝族舞蹈孕育于凉山彝族人民的独特生活环境之下,与彝族信仰、民俗息息相关,凝聚了凉山彝族民众的情感表达、美好祈愿,历经漫漫开展,折射出一条沧桑路径。

本文拟从凉山彝族舞蹈的形成和开展创作出发,浅谈民族民间舞蹈的精神追求,借此展望民族舞蹈之未来。

关键词:凉山彝族舞蹈;民族舞蹈;精神追求凉山彝族舞蹈是中国民族舞蹈的一块瑰宝,其形式丰富多彩,是凉山彝族民众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以彝族人民的生产劳动为原型,同时也吸收了源自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它便以其丰富的形式和深厚的内涵而备受关注和喜爱。

随着现今各种流行舞蹈纷至沓来,凉山彝族舞蹈受到不小的冲击,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将彝族舞蹈传承和开展下去,必要要加深对彝族舞蹈的认识,进一步探究其精神本质。

凉山彝族舞蹈的形成〔一〕地理环境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境内地貌歧绝复杂,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形势。

因其地貌的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和水平差异也较大,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这种地理气候条件客观上造就了彝族人民的篝火文化,他们的很多舞蹈就是围绕篝火进行的【1】。

又如彝族人民常披长毡,凉山彝族所特有的披毡舞即与此有关。

〔二〕民俗凉山彝族舞蹈的不少动作都和其农业生产活动有关,把农业生产中的肢体动作艺术化之后,便成为了舞蹈动作,?木鼓舞?就是典型代表。

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民间艺术的盛会,舞蹈多种多样,有?斗鸡舞?、?火绳舞?、?都唙舞?等等。

其中的都唙舞是一种女子集体舞,舞者持伞围成一圈,即兴歌舞。

这种舞蹈是由原始狩猎归来的庆祝活动演变而来,保存了彝族原始狩猎的集体舞蹈特征。

凉山彝族的巫神文化十分普遍,凉山彝族舞蹈中的皮鼓舞即是源于宗教祭祀的舞蹈,其历史可追溯到西蜀洪水以前。

论彝族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

论彝族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

论彝族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摘要:我国各民族都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

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各自创作了本民族色彩鲜明、独具风格的文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共同形成和丰富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辉灿烂文化,尤其是彝族抒情长诗的创作,是彝族人民自我教育、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优美的文学形式,其跳、叠、悲、朴的艺术特色,为东方和全人类的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彝族抒情长诗;艺术特色;跳、叠、悲、朴;源远流长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

(1)现有人口545万,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

除川、滇、大小凉山、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哀牢山一代比较集中外,多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擅长于抒情长诗的创作。

彝族长篇抒情诗,在中华民族的文学体裁中,有自己独特的一席之地。

(2)已故文学大师茅盾曾云:“然而正因抒情必当自然而发,适然而止,故抒情诗大概都是短章。

”就整个诗歌发展历史而言,前辈之见,无疑是正确的。

可是从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彝族来讲,或对彝族抒情诗而言,有影响、更有特色的却是长篇抒情诗。

长篇抒情诗数量之多,流传之广、覆盖之宽,却实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和《我的幺表妹》,在金沙江两岸彝区广为流传,是两首深受欢迎的优秀抒情长诗。

《妈妈的女儿》即《阿姆尼惹》,是凉山彝族地区最流行的一首歌。

它常常是在姑娘出嫁时咏唱,因此又称“哭嫁歌”。

彝族过去长期处于奴隶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妇女实际上成为生产、生育的工具,毫无人权可言。

《妈妈的女儿》就是梁山彝族奴隶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艺术概括和典型再现。

《妈妈的女儿》以反映彝族妇女追求婚姻自由为主题,它通过一位嫁到远方的彝族姑娘哭诉自己悲哀的一生,对奴隶社会的买卖婚姻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和抗议,表达了广大彝族妇女对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彝族相亲风俗

彝族相亲风俗

彝族相亲风俗
彝族相亲风俗历史悠久,由古老的习俗延续至今,表现在彝族的舞蹈、歌曲以及相亲的仪式中。

彝族相亲是以彝族的传统和习俗为基础的传统仪式,主要通过朗诵诗歌、舞蹈表演和族故事的讲述来表现彝族人的文化精髓。

彝族的相亲仪式以婚前的家庭相亲为主,家庭主要由家庭双方先进行相亲,如果双方都认可,就会举行婚前家庭仪式,在仪式中父母双方会以责任心和尊重礼仪互相介绍当事人。

在彝族传统婚礼上,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游戏,比如以歌曲、舞蹈、谜语或辩论及射箭等,所有玩法都是由双方家庭协商定下的,这些游戏都是为了考察双方的智慧,并相互联系了传统的文化活动。

在彝族相亲仪式中,男朋友和女朋友往往会表现出他们的善良和高尚的品格,他们的礼貌行为会受到双方家庭的认可。

男朋友的家人向女朋友的家人表达他愿意与这个女孩成婚,女朋友的家人则会祝福他们幸福美满,然后由家长两派代表代表双方家庭举行结婚仪式以正式宣布婚礼。

彝族相亲风俗历来深受人们的推崇,它体现了彝族文化的精髓,让双方家庭了解彼此的道义,促进和睦的家庭关系,是一种保留了悠久传统的礼仪风俗。

彝族“哭嫁调”在婚礼中的重要性

彝族“哭嫁调”在婚礼中的重要性

彝族“哭嫁调”在婚礼中的重要性作者:谢琼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云南楚雄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能歌善舞,歌唱时无拘无束,奔放而自由。

婚嫁是彝族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日子,从说媒、订婚到结婚,都是用歌声来表达感情的,“酒歌、哭嫁调、祝福歌”贯穿于整个婚礼。

“哭嫁”作为婚礼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新嫁娘要向父母、兄妹、亲朋好友歌唱诉说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关键词:彝族婚礼;哭嫁调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138-02一、前言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能歌善舞,不仅在节庆,丧葬、婚嫁之际要纵情歌唱,放牧、劳作、小憩也要歌唱,高兴时要唱、伤感时要唱、恋爱时要唱、育儿时要唱、寂寞时要唱,人人都能随口唱出动听的歌儿,唱歌,成了彝族人民的主要娱乐活动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方式,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歌。

婚嫁是彝族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日子,在这个隆重的日子里更是少不了歌声,从“说媒、订婚、结婚”,彝族人民都是用歌声来表达感情的,“酒歌、哭嫁调、祝福歌”都贯穿于整个婚礼。

“哭嫁”作为婚礼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新嫁娘要向父母、兄妹、亲朋好友歌唱诉说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二、“哭嫁调”形成的原因“哭嫁调”属于婚礼歌中的一种,姑娘出嫁时要哭,叫做“哭嫁”,彝族民间流传的许多“哭嫁调”是彝族文学中最富有民族特点又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价值的诗篇之一。

“哭嫁”习俗的形成,和彝族的婚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是由古时候的抢婚、“骨种亲”即“姑表亲”、“扁担亲”即“姨表亲”、“坐床亲”即“哥死嫂必嫁弟”所致。

俗话说:“人不伤心不落泪”。

姑娘总是被当作牺牲品抛卖给夫家的,她们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哭嫁调”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婚姻制度的产物,唱“哭嫁调”就成了一种感情发泄的最好表现方式。

从“哭嫁调”的思想内容来看,绝大部分都是彝族进入封建社会前后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明清时期实行改土归流以后,彝族封建地主日益巩固和发展,彝族封建婚姻制度也伴随着越来越发展和深化,“哭嫁调”是彝族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以及以男权为中心的婚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各种痛苦和不幸、是妇女渴求婚姻自由、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反映,有的地方的“哭嫁调”是按照一定的婚姻礼俗程序来哭嫁的,在姑娘要出嫁的前后,就要由即将被出嫁的新娘哭唱和女伴们来陪唱,哭唱的内容很丰富,从亲戚本家来送亲,新郎家来接亲,抢亲直到背新娘出门唱“出门调”再到抢亲的背新娘进新郎家的青棚,唱“青棚调”还有把新娘转交给亲人,又把新娘扶上马唱“骑马调”为止,哭唱都真实地记录了彝族的婚嫁习俗。

四川凉山彝族婚俗女性的歌――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

四川凉山彝族婚俗女性的歌――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

四川凉山彝族婚俗女性的歌――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一凉山彝族音乐文化背景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

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

彝族主要通过语言表演造型等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塑造具有鲜明色彩和独特风貌的艺术。

彝族民歌声音高昂尖刻,感情粗犷奔放,保持着比较原始的形态和特色。

田坝地区是彝族历史上彝、汉、番杂居区,并且以多年来是土司统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彝、汉、番等族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极为频繁,许多方面反映出别的地方所没有的因素和风格。

如其民歌特点,音域宽,曲调起伏高大,节奏悠长宽广、舒缓从容,旋律优美动人,多用短音节和句子,音调趋于平稳,中常有跳进,线条不大音域不宽,着重表达口头文学的叙事性。

对凉山地区的彝族音乐文化而言,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凉山彝族音乐的一般特点是旋律反复与人声模拟,曲调结构形式比较简单。

凉山彝族音乐有对音乐因内容的不同而音调不同的变化调整,尽管曲调比较简单,听起来情意甚为深沉。

最能使人感受到彝族地方特色的,莫过于其民间歌舞。

彝族人十分善于唱歌,不仅以歌谈情说爱,传递心声,而且以歌叙述历史,表达哀乐。

讲述历史有古歌,诉说过去的辛风月有苦歌,畅述今天的美好生活有颂歌,喝酒有酒歌,打猎有猎歌,放牛耕牛有牛歌,栽身有身歌,祭祖有祭歌,谈情说爱有情歌,婚嫁有哭嫁歌、送亲歌、接亲歌、进亲歌,丧葬有哭丧歌、送魂指路歌、怀亲歌,有时甚至到了随处应答以歌代言。

二彝族音乐习俗及其哭嫁歌的联系彝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有着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还有自己的文字。

太阳舞蹈观后感

太阳舞蹈观后感

太阳舞蹈观后感
非常幸运的获得大型彝族歌舞剧的演出票,邀请好朋友一起观看,上次看过《月上贺兰》感觉非常好看,对舞蹈剧有深深的情结,这次又能欣赏到《太阳女》真的很高兴!
《太阳女》整个看完后,感觉是对中国彝族文化一次较为全面的展示,作文之观后感:大型彝族歌舞剧《太阳女》观后感。

它展示了
彝族古老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出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她是展现彝
族文化的一篇大型的舞蹈诗。

我看完后不仅得到视觉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愉悦,并领略到了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

《太阳女》取材于流传于楚雄彝州优美的民间传说《太阳女》的故事:远古时候有七个太阳、六个月亮,但后米都被黑猫精吃掉了,
大地一片黑暗。

在这个时候,三个奋不顾身的彝族少女,不畏千辛万苦去寻找太阳,在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之后,最终战胜了猛兽、雷电,坰了太阳同时也献出了她们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我早已猜想《太阳女》这个名字跟一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有关,果然如此!
《太阳女》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序——”生命之歌”,太阳
的儿女--彝人汇聚了太阳七彩的光芒,吟唱着古老的歌谣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用千年的铜鼓,奏响了彝族辉煌壮丽的乐章!手抱着孩子
的母亲,对孩子吟唱着彝族的摇篮曲,感觉温馨甜蜜;接着一群穿猫
头鞋的少女突然在舞台前排露出脚,-起嘻戏玩耍,这样的设计感觉
新颖巧妙,让人意想不到!。

大凉山彝族婚嫁歌的研究与保护

大凉山彝族婚嫁歌的研究与保护

大凉山彝族婚嫁歌的研究与保护胡东明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分布广泛,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彝族婚嫁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音乐艺术的展现,也是彝族历史和生活的反映,特别是妇女在其中的角色和经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彝族婚嫁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

本文对于婚嫁歌的传承方式提出了新的措施,旨在提高年轻人对彝族文化的认同感,并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彝族婚嫁歌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助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彝族文化依然面临着消亡和失传的窘境。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凉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彝族人民繁衍生息之地,至今依然保留着古朴、浓烈的彝族文化。

彝族的婚嫁歌是大凉山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形成演变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变迁和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

在彝族传统婚嫁仪式中,歌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承载着当地深厚的历史和群众情感。

本文在概述整理大凉山彝族婚嫁歌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彝族婚嫁歌的形式,强调了其风格特点,力图宣传彝族婚嫁歌的文化魅力,引起大众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

一、大凉山彝族婚嫁歌概念(一)基本情况大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我国四川省西南部,此地区北起大渡河,与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南至金沙江,与云南省相望,东临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宜宾市和乐山市,西连甘孜州。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现出“滑坡型”的地形特征,是一个山水相间、地形复杂的地区。

[1]凉山全州总面积为6.04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大凉山脉和小凉山脉贯穿而过,山峰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地势较为险峻。

在历史上,彝族人民曾经历过奴隶、封建制度的压迫,并进行过多次勇敢的抗争,形成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权,坚毅勇敢的性格,这种性格特征在当地的音乐文化中也有强烈体现。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除了彝族外,还有苗族、布依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于此。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凉山彝族民间舞蹈浅析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凉山彝族民间舞蹈浅析

Music and dance <音乐与舞蹈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凉山锌族比间舞蹈浅析朱艳(凉山州歌舞团,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615000)【摘要】凉山彝族民间舞蹈在我国多民族的民族民间舞蹈中,是一朵璀璨的奇葩。

凉山彝族民间舞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亦有复杂的地理、自然成因。

凉山彝族民间舞蹈独特的舞蹈语汇和艺术特征,深刻反映出彝族人民的劳动和生活。

继承和发扬凉山彝族民间舞蹈的优良传统,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杜会的关注,更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凉山彝族;民间舞蹈;继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 (2021 ) 04-145-03【本文著录格式】朱艳.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凉山彝族民间舞蹈浅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 02 (04) :145-147.拥有彝族人口两百八十多万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 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传承,使得 包括舞蹈在内的彝族文化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原生态。

这不仅给舞蹈工作者提供了挖掘、整理彝族民间舞蹈的宝贵机遇,同时也给舞蹈工作者提出了如何继承和发展彝族优秀舞蹈文化的重要课题。

本文拟从凉山彝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和成因,继承和发展角度,做一番探索性的浅析。

一、凉山彝族民间籌蹈的特点凉山州的彝族聚居地,传统上分为“依诺”“什扎”“所 地”三个方言区(人们依其服饰为特征,俗称为“大裤脚”“中 脚裤”“小脚裤”)。

在这些区域内,至今仍在流传或几近失传的民间舞蹈,具有搜集和挖掘的价值,有如下形式和特点。

(一)节日性舞蹈彝语“都火”,也称“朵乐荷”,意为“火把节的舞”,是一种颇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女子集体舞,舞蹈从头至尾以 歌相伴。

火把节是凉山彝族最盛大也是最主要的传统节日。

节曰 期间,跳“都火”都十分的热闹和隆重。

有的地方还要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从跳“都火”的女子中选出美女,从而把整个节曰活动推向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பைடு நூலகம் 与人 文
浅析舞剧 《 阳女 5 太 所体现 的彝族婚恋 民俗
陈筱筱 ( 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6 02 ) 云 501
亲 ,女 方可 以拒 绝 。无 论哪 方不 愿 意 ,都只 有等 到 下一 次跳 歌会 再另 选择 。女 方父 母视 而不 见 ,听任其 便 。 男 女 相 恋 的 这些 表 达 方 式 、应 对 态 度 无 不 体 现 这 个 民族 直 白大 方 的性 格特 点 。这 种性 格特 点与 彝 族最 早危 岩 险谷 ,深 山野 林 的恶劣 生 活环 境不 无 关系 ,也 直接 影 响 了 “ 歌场 ”、 “ 跳 姑娘 房 ”这些 彝俗 的产生 。因此 即使 在生 活 环境 已发 生变 化 的现代 社 会 ,彝族 人 民也 依 旧因 为他 们特 有 的 民族心 理个 性沿 袭着 这 些 民 俗 。 《 阳 女》 就用 提 纯 了的舞 蹈艺 术 ,真 实地 舞 出 了 “ 光下 太 月 彝族 大型 歌 舞 剧 《 阳 女 》 , 凝聚 了彝 族 丰 富厚 重 的 历 史 的姑 娘房 里 ,桂 花阿 依妹 唱着 幽 幽 的心 事 ,等待 着桂 花 阿表 哥的 太 文化 积 淀 ,艺 术 地 再现 了彝 族 生 息 过 程 中磅 礴 热 烈 的 民族 文 化 到来 ;情 来 意 往 的 对 歌 之 后 , 小伙 子 终 于 走 进 了 阿表 妹 的姑 娘 魅 力 。舞 剧 通 过 三 个 篇 章— — 《 从远 古走 来 》 、 《 伴 人 生 房 ; 彝族 少 女的姑 娘 房从 舞 台上 空缓 缓 降下 ,火 红的 马樱 花插 在 我 歌 路》 、 《 巧手 织彩 虹 》,运 用 丰 富质朴 的舞 蹈 形式 ,融 合彝 族 极 姑 娘房 门窗 的四周 ,身着 绚丽 服饰 的 彝族 阿表 妹在 姑 娘房 中与 舞 具代 表 性 的 民 间歌 曲 ,将 彝 族 儿 女 从 恋 爱到 婚 姻 的细 节 一 一 复 台上 的阿表 哥 对歌 … … ”这些 场景 , 不着 痕迹 地用 彝族 传 统 的舞 原 ,细致 地描 绘 了这个 古 老 的山地 民族 由文化 环境 衍射 至 婚恋 之 蹈 形 式 如 阿 细 跳 乐 、 烟 盒舞 、打 跳 等 再 现 了 彝族 青年 从 “ 歌 跳 中 的独特 的 民俗风 情 ,从某 个侧 面 印证 了民 间舞 蹈 艺术 所传 达恰 场 ”到 “ 娘房 ”感情 发展 的 过程 。 姑 恰是 民俗发 生 、发展 的当下 环境 。 在 整 台舞剧 中,彝 族最 有 民族 特色 的烟 盒 舞无 疑是 个亮 点 , 彝 族 认 为 ,清 浊 二气 形成 宇宙 。混 沌 初 开 之 时 , 人类 始祖 也 叫 “ 弦 ” “ 乐 ” 。 因为 受 彝 族 自古 生存 环 境 和 人 文 环境 跳 跳 兄 妹变 化成 为 日月,光 照宇 宙 。妹妹 成 了太 阳 ,哥 哥成 了 月亮 。 的影 响 而 产 生 最 后成 为彝 族 舞 蹈 艺 术精 华 , 也是 彝 族 婚 恋 礼仪 彝 族是 把 吉祥 、光 明 、美好 的化 身集 于 心地 善美 、乐 于 奉献 、勇 民俗 中盛行 的 带有 一定 技 巧的 自娱 性舞 蹈 。它起 源 于 当地彝 族名 于 创造 、勤 劳 勇敢 、形 体相 貌美 丽 的少 女身 上 。彝族 历 来就 有崇 为 “ 场 ” “ 玩 吃火 草烟 ”习俗 。这 种活 动 中 ,男子 用 “ 水烟 筒 ” 拜太 阳女神 的 习俗 ,大 量彝 文典 籍及 口碑传 说有 很 多记载 。太阳 吸 烟 时 , 女 子 为之 装 烟 , 男女 青 年 之 间 互相 问答 、唱 和 ,表 示 女神被 彝人 尊 为万物 祖 神 、保护 神 。彝 语对 太 阳的称 呼 ,各 彝族 爱 慕 , 又 持烟 盒 对 舞 传 情 ,这 种 交 际 活动 即 “ 场 … ‘ 火草 玩 吃 支 系有 所 区别 ,大体 上 称太 阳为 “ 布 ” 、 “ 惹 ”、 “ 兹 ” 烟 ”。 后来 ,持 烟 盒 对 舞 逐 渐 形 成规 范 的表 演 形 式 , 并用 “ 哦 革 聂 四 等 , 有 发 展之 源 、光 明 之 源 、 眼 目之 灵 等 意 。 彝 语称 女人 “ 尼 弦 ”伴 奏 ,故 叫 “ 弦 ” “ 跳 跳乐 ”。 “ 烟盒 舞 ”的 名称 是后 来才 惹 ” ,意为 长生 之源 。太 阳 与女 人的 词义 相通 假 。彝俗 认 为 ,l 兴起 的 。 “ 7 烟盒 舞 ”的烟 盒 ,原 用榔 榆 树皮 制成 ,现 已是精 致美 岁 以下 的少 女正 常死 亡 ,其 灵魂 便成 为家 庭 、家族 的财 神 ,称 之 观 的道 具 。表 演 时舞 者 两手 分持 盒盖 、 盒底 ,用 食指 规律 地 弹奏 为 “自鲁 ” 。 “自 ”与太 阳 的彝 音 相 通 相 同 。彝 族 称 太 阳 女 为 烟 盒 ,发 出清 脆 的声 响 ,合着 “ 四弦 ”轻 盈起 舞 , 一般 是双人 对 “ 诗玛 ”, “ 阿 阿诗 ”意 为金 色 的太 阳 , “ ” 即 “ ”,意 为 舞 ,也可 以三 人 或 多人 同舞 ,舞蹈 多反 映劳动 生 活 ,或模 仿动 物 玛 莫 女 性 、长 者 、主 理 事 务 者 等 。 “自莫 革 尼 ”是彝 语 互 祝 平 安 顺 的形 态 , 以及 作 高雅 技 巧的 表演 , 尚在 流传 的套 路仍 有数 十种 之 利 、吉祥 如 意的用 语 。此 源于 太 阳和 女性 , 因而彝 族 有选太 阳女 多 。而 伴 随 舞 蹈 的 唱 词 , 男 女之 间 自始 至 终 用 “ 表妹 ” 、 “ 表 的 习俗 。于是 , 在彝族 传 统 的婚 恋过 程 中 , “ 阿表 妹 ” 的主体地 哥 ”称 呼彼 此 ,又可 溯源 到解 放前 彝族表 婚 的历史 。 位贯 穿始 终 。第一 篇章 用经 过提 纯 的舞 蹈语 言 重 点描绘 的 “ 女 三 彝 族 是 个 对 婚 姻 礼 仪 特 别 讲 究 的 民族 。 《 阳女 》 选 用 了 太 找太 阳 ”的神 话故 事 ,就 为整个 舞 剧 中所有 彝族 婚 恋 习俗所 反 映 《 歌 》 、 《 嫁 》和 《 菜 》这 三 个 片段 来集 中表 现 。 说 亲 酒 哭 跳 的这个 民族 的女权 文化 埋下 了伏 笔 。 时 ,媒 人带 着 酒受 男方 委托 去 女方 家 ,女 方若 同意 ,则 用媒 人 的 第 二 章 《 伴 人 生路 》 中 的 《 歌 口哨 恋 》 、 《 娘房 》等 片 酒 招待 :若 不 同意 则用 自家 的酒款 待 。于 是 ,就有 了彝 族现 在 仍 姑 段描述 了彝族 男女 是如 何用 热情 豪 放的 方式 表达 爱 意的 。彝 族人 保 留 的俗语 “ 成不 成 ,酒三 瓶 ” 。 《 歌 》用 夸张 的肢 体动 作 和 酒 有 俗语 “ 是人不 跳 弦 , 白活 几十 年 ” 、 “ 见 四弦 响 ,心喜 脚板 恰 到好 处 的舞 蹈道 具等 配合 通 俗上 口的歌 曲唱 调让 观众 深刻 体 会 听 瘁 ”。彝家 的孩 子 长到 十 四五岁 ,便 要 学 习跳左 脚舞 。姑娘 和小 出这种 文化 语 境存 在 的价值 :到 出嫁 时 ,抢 婚 习俗 更被 烙上 彝族 伙 子们 都喜 欢通 过 唱 山歌和 跳舞 来相 识 、恋 爱 。跳歌 场 是彝族 青 特有 的 标签 。在 彝 族社 会 中 ,抢 婚 这种 婚俗 尚留有 古代 掠夺 婚姻 年 男女 互相 认识 、 约会 的场所 ,有一 些约 定俗 成 的规 矩 ,谁 也不 的遗 形 。一 般抢 亲 没有 太 多的顾 忌 ,而 常常 是 明 目张胆 地纠 合亲 会 乱来 。在 跳歌 场上 ,彝 族青 年 男女 相互 了解 ,观 察对 方 有 没有 友 ,持械 支 到平 素渴 慕 的女 子家 中 ,或 伺机 于途 中 ,把 女子捆 起 礼貌 、贤 惠 不贤 惠 、人 品好不 好 、有 没有 本事 , 以便 决定 是否 进 来 ,挟上 马 ,任 凭女 子 嚎哭 叫 骂,抢 亲 者无 不 以胜利 为 荣 ,沿 途 步交往 。 因此 ,跳歌 场 在彝 族青 年 男女 的相 识和 恋 爱 中, 占有 高歌 ,戏 弄被 俘 女子 ,凯 旋 而归 。若 情 敌从后 边 袭击 追来 ,则 免 独 特和 重要 的地 位 。 “ 娘房 ” 的 民俗 也 是 彝族 自古 流 传 的 习 不 了一场 争夺 战 。胜 者掳 到 女子 ,遣 人送 其 回娘 家 。然后 男 方派 姑 俗 。姑 娘房 是 彝 族 青 年谈 情 说 爱 的 场 所 ,姑 娘长 到 十 六 、 七 岁 人 向女方 正式 提 婚 ,然后 择 吉 日迎娶 。 到现在 ,假抢 婚 不过 是一 时 ,就要 离开 父母 ,搬 到姑 娘 房去 住 , 白天 回家干 活 ,晚上 就 在 种 形 式而 已。在 民俗 学里 用 “ 语 ”来表 述这 种 已经 消亡 的 民俗 失 姑娘房 织 麻纺 线 、挑花 绣朵 。有小 伙子 来相 会 时 ,就在 姑娘 房 中 现 象 。 接 待 。在姑 娘 房里 ,姑 娘可 以留宿 来会 自己的 小伙 子 ,二人 同床 哭 嫁 是彝族 由母系 制 过渡 到父 系制 的一种 古老 的文 化 遗存 , 而 睡 。即使 同时有 几对 青年 男 女也 是如 此 。但 是照 彝族 规矩 ,姑 也 是 一 种 民 族文 化 的积 淀 。歌 词 哭 母 权 丧 失 , 诉说 父 母 养 育 之 娘 小伙 同床 , 只能 动 口,而 决不 能动 手 。稍 有越 轨 ,就会 群起 而 恩 ,到 了男方 家 中新娘 子 要受 到男 方亲 朋 好友 的一 番戏 弄 ,然 后 攻 之 。姑娘 房 也是 相亲 的场 所 。青 年们 在歌 会 上互 相认 识后 ,男 才 拜家 堂祖 灵 。新 郎新 娘 进入 洞房 时还 要 互相 争夺 抢 先 ,谁抢 到 青 年必 须 同女 青年 一道 住在 姑 娘房 , 由姑娘 招待 。而父 母不 能露 挨 枕头 的位 置 今后 就 由谁 当家 。坐 上喜 床 后要 先 喝交杯 酒 ,并 互 面 ,只 能从 门缝 中 偷看 。这 一夜 ,姑 娘 小伙 住在 一起 ,进 一 步互 相 喷洒 到脸 上 ,表 示 己成 婚配 �
然而被张艺谋演绎为三枪之后原片深刻严肃的内涵被二人转的恶搞人大稀释影片在服装造型和人物语言上的混搭使其不再有明朗的故事时代背景而故事发生的地点被放置在一个群山环绕的孤立客栈里与鲜活的社会没有很大的联系人物关系也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开篇便让观众一目了然剥离了以上种种悬念化的设置之后电影便只剩下了最单纯的表演和语言这样的背景让观众丧失了很多在观影中可以产生的审美乐趣让怀着紧张心情走进电影院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到审美乐趣的观众们大众所望而单单依靠几个二人转出身的演员的肢体和语言逗乐便显得无法撑起电影这样一个在人们心中神圣而庞大的概念尽管有诸多张氏风格鲜明的炫目画面和蒙太奇语言来撑场子却仍旧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心理从这角度来说张艺谋此次的作品确实大大悖逆了很大一部分观众期待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