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信息传播学案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⒈认识信息与信息技术;⒉了解信息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教学目标】⒈认识信息;⒉掌握信息的概念;⒊了解信息技术。
【教学重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教学工夫】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社会里,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
那甚么是信息呢,信息又有哪些作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成绩。
(出示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二)新授:一、信息(出示课件图片1)师问:从这张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出示课件图片2-4)分别问:经过观看以上图片,你能得到甚么信息呢?师问:你还能说出其它的信息呢?(生答)我们可以知道:信息是一些音讯,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信息。
(浏览课本P2-3)[师生归纳]1. 信息就是有用的音讯,包括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知识、音讯、数据、旧事等等。
2.信息的特点:(1)信息无处不在(2)信息可以共享(3)信息可以传递3. 信息的表现方式:信息通常以文字、图象、图形、声响、言语等方式表达。
二、信息技术[自主探求]浏览“人类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图文材料,从人类信息技术发展的五次革命历程中,你发现了甚么?生:本人浏览课本,小组讨论完成。
写出探求结果。
师:结合课件讲解演示并与先生一同归纳。
[归纳小结]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次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次要是运用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行信息零碎及运用软件。
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次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
信息技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技术:1. 传感技术2. 通讯技术3. 计算机技术三、正确运用信息[自主探求]浏览观察以下文字与图片,议一议,你怎样看待当今社会丰富多彩而又纷繁复杂的信息?生:本人浏览课本,小组讨论完成。
学案1-1信息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知识点梳理 1.1信息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构成世界三大要素:物质、信息、能量
二、信息的载体形式、传播途径、接收方式、作用
1.载体形式(8):文字、语言、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符号、表格。
2.传播过程:信息发出方称为信源、传播途径称为信道、信息接收方称为信宿。
实例:班主任打电话告诉你,因为台风来了,明天停课。
信源是班主任,信息载体是声音,信道是电话,信宿是你,效果是使你知道明天不用上课。
3.传播途径(8):广播、电视、电报、电话、计算机网络、面对面对话、音像制品、书报刊。
4.接收方式(6):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传感。
5.信息产生的作用(3):形成印象、产生判断、引起行动。
初中物理信息传递方式教案
初中物理信息传递方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如机械波、电磁波等。
2. 掌握电话、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传递技术的基本原理。
3. 能够分析不同信息传递方式的优缺点,并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及其原理。
2.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 数字通信与模拟通信的区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相关实验器材,如电话、广播设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传递?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传递信息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信息传递是指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机械波的信息传递:a. 教师讲解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b.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机械波的传播过程。
2. 电磁波的信息传递:a. 教师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b.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3. 现代通信技术:a. 教师讲解电话、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b. 学生了解现代通信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不同信息传递方式的优缺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四、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了解了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掌握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不同信息传递方式的优缺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信息传递初中物理教案
信息传递初中物理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学目标:1. 了解信息传递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3. 能够运用信息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信息传递的概念和重要性2. 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和方式3. 信息传递的应用实例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信息传递有什么重要性?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信息传递是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信息传递是通过信号的传输实现的,包括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2. 介绍信息传递的方式: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
有线传输包括电缆、光纤等,无线传输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等。
3. 讲解信息传递的应用实例:电话、互联网、无线通信等。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信息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
3. 教师总结:信息传递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信息传递。
四、实例分析(15分钟)1. 讲解手机通信的信息传递过程:语音信号→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模拟信号。
2. 分析手机通信中信息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3. 引导学生思考:手机通信中如何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输?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信息传递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2. 强调信息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总结信息传递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应用。
2. 探究信息传递的发展趋势。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信息传递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了解了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互动和实例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信息传递的原理和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案2:21.1现代顺风耳----电话
21.1 现代顺风耳——电话【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信息传播的方式。
通过学习了解电话和数字通信2、通过学习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信息的3、通过学生讨论,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4、通过学生讨论和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合作的意识【学习重点】1、电话是如何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入电话交换机的用处2、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区别【学习难点】了解电话交换机的应用【知识链接】了解古代人用烽火传递信息的,近、现代人通过信鸽、邮寄等方式传递信息【学习用具】废旧电话机一部、耳机、喇叭【导入新课】1、你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2、早期的信息传递具有哪些特点?3、那么近代、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同学们举例说明:根据同学们举的有关传递信息方式的例子,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电话知识。
【探究新知】一、电流把信息传到远方同学们读课文,了解电话的基本组成部分、电话的基本原理、话筒和听筒组成及工作原理。
每组讨论后回答。
问题:最早的电话是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发明的?1、电话的构成及原理(1)最简单的电话是由和组成的。
它们之间要连上一对。
(2)电话的基本原理是:话筒把变成变化的,沿着导线把传到远方。
在另一端,使听筒的膜片,携带的电流又变成了。
即:声音变化的电流声音2、话筒和听筒的结构及原理(1)话筒的组成及其原理话筒的工作原理是:当人对着话筒讲话时,装着炭粒的膜片时紧时松地压迫炭粒,使得它们的______随之发生改变,流过碳粒的______就会相应改变,于是形成了随变化的信号。
(如课本图所示)话筒的作用是将变成,原理与麦克风相同。
2)听筒的组成及其原理听筒的工作原理是:当传入听筒的流过线圈,由于电流的不断变化,电磁铁对通电线圈产生_______作用,使膜片,在空气中形成,这样就可以听到对方的讲话了。
③听筒的作用是将变成,原理与扬声器相同。
二、电话交换机(1) 电话交换机作用:①把需要__ _ _____的两部____ ____接通,通话完毕再将线路;②提高线路的。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教案
第1课时现代顺风耳——电话【教学目标】1.了解电话是如何把声音传递到远方的.2.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3.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区别.4.通过看视频、老师讲解,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5.通过学生讨论和活动,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展示什么是数字通信,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观念和能力.6.通过讲述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让学生了解技术改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7.通过学生讨论和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1.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2.电话交换机的作用.3.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区别.【教学难点】了解电话交换机的应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演示电话机一部、电话挂图一幅.【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如果我们想了解远在他乡的同学或朋友的近况,你可以怎样做?(由此导出新课:电话.)【进行新课】知识点1 电流把信息传到远方教师介绍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电话.教师取两部手机让两名学生相互通话.师电话是现代生活中的重要通讯工具,它为什么能传声呢?电话的基本构造是什么?电话是怎样传声的?请同学们看挂图,讨论得出答案.生1:电话由话筒和听筒组成.生2:话筒由金属盒、碳粒、膜片构成.生3:人对话筒说话时,声波使膜片振动,膜片忽松忽紧地压挤碳粒,使金属盒的电阻忽大忽小,在电路里就产生了强弱随声音振动而变化的电流,使声信号转化为变化的电信号.生4:听筒由永磁铁、螺线管、薄铁片(膜片)构成.生5:当电路中忽强忽弱的电流通过听筒里的螺线管的时候,磁铁对听筒薄铁片的吸力就发生忽大忽小的变化,薄铁片在这种忽大忽小的力的作用下就振动起来,听筒薄铁片的振动情形跟话筒膜片的振动情形是一样的,就听到与话筒前面的讲话相同的声音.它是使变化的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让我知道电话是怎样工作的,也知道是电流把声音传到远方.知识点2 电话交换机师思考下面问题,一个地区有5部电话,如果一部话机只能固定地同另一部话机接通,要使这5部话机中的任意两部都能互相接通,要架设多少对电话线?(同学们都在画,并讨论)生:要架设10对电话线.师你能否想出一个办法,要尽量减少线路的数量,但仍能保证5部电话中的任意两部可以相互通话?生:装交换机,这样只需要5对电话线.师大家请看屏幕(播放交换机的发展),从片中我们了解了交换机的发展,以及电话使人与人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师电话“占线”是怎么回事?学生看书、思考.师占线时对方话机并不一定在使用,但连接两台交换机之间的连线一定在使用,长途时比较常见.知识点3 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师让一组同学做一个游戏:第一个同学先举左手再举右手,第二个将其动作重复一遍,第三个……这样最后一个同学就知道第一个同学做了什么动作.教师又叫三个同学手拿电筒,通过亮暗的次数来传递信息.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1.模拟信号使用模拟信号的通信方式叫模拟通信.模拟信号在长距离传输和多次加工、放大的过程中,信号电流的波形会改变,从而使信号丢失一部分信息,表现为声音、图像的失真,严重时会使通信中断.2.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只包含两种不同的状态,形式简单,所以抗干扰能力特别强.现代的电话已经全部都采用数字信号进行传输和处理.3.莫尔斯电码莫尔斯电码的点和划的不同组合代表不同的数字和字母.4.体验数字通信师数字通信是一种既现代又古老的通信方式,同学们可以分成几组,每组独立设计出一种数字通信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的游戏.生1:我们组是用一面小镜子通过阳光传递数字信号.两个同学离远一些,然后转动小镜子使它反射阳光,射向对面的同学,其有光代表“1”,无光代表“0”,通过“0”“1”的不同排列传递信息.生2:我们组是通过举手来传递数字信号.两个同学离远一些,举手表示“1”,不举手表示“0”,通过“0”“1”的不同排列传递信息。
小学科学第7课《信息的交流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第7课《信息的交流传播》(教案)信息的交流传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节重要课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中,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的来源:介绍了信息的来源,包括人类感官、图书资料、电视、网络等。
2. 信息的传播方式:介绍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图示传播和电子传播等。
3. 信息的传播过程:通过实例讲解了信息的传播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编码、传输、解码和接收等环节。
4. 信息的传播效果:了解信息传播的效果,包括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等。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目标:了解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方式,了解信息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传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方式: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2. 信息的传播过程: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传播过程,掌握信息的采集、编码、传输、解码和接收等环节。
3. 信息的传播效果:通过实例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果,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 教师讲授: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
2. 实例演示: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过程。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彼此交流思路和观点。
4.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信息的传播过程。
5. 课堂练习: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案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案一、知识背景本节课主要介绍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包括远程教育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的类型、功能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远程教育的概念、分类和特点;2. 掌握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的类型和功能;3. 了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 远程教育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 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的类型、功能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团体讨论法;4. 观摩法;5. 演示法。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 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的类型和功能;2. 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六、知识结构图七、教学设计1. 导入(10分钟)使用观摩法,让学生观摩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的视频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远程教育信息技术?”2. 讲授(35分钟)- 远程教育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的类型、功能和应用。
3. 案例分析(20分钟)结合课上内容,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在该案例情境下如何使用远程教育信息技术。
4. 团体讨论(15分钟)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案例分析结果,开展团队讨论,让同学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5. 总结(10分钟)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讨论,进行总结。
通过此总结,让学生了解并熟知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相关概念、功能和应用。
八、教学评估考核方式:小组讨论课件和汇报九、教学资源- 视频设备;- 案例素材;- 课件资料。
《信息与信息技术》学案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师寄语: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学习目标】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2.了解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3.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客观的认识各种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自主梳理】一、信息(一)信息的定义:信息是反映一切事物属性及动态的信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
注意:1.信息的本质所在是“内容”两个字,硬件一定不是信息。
2.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是物质、能源和信息。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信息的基本特征有、、、、、等1.载体依附性(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2.价值性(1)所有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2)信息可以通过加工分析得出更多、更重要的信息,也就是具有增值性(3)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受信息者的需求及对信息的认识和利用能力。
3.时效性(1)信息只有满足“价值”条件时,才具有时效性。
反过来,时效性影响着信息的价值。
(2)信息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二、信息技术(简称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一)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注意: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可以形象地说是扩展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能力;扩展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主要包括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它的发展,使得器件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集成度不断提高,功耗降低,器件性能得到提高,扩展了人们对信息的控制和使用能力;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扩展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
(二)信息技术的五次技术革命1.第一次是,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2.第二次是首次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3.第三次是,使得知识可以大量生产、存储和流通,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4.第四次是,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手段再一次发生了质的飞跃;5.第五次是。
《信息传递导学案》
《信息传递》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信息传递的基本观点和原理;2. 掌握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方法;3. 能够运用信息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导学重点:1. 信息传递的定义和特点;2. 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方法;3. 信息传递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学难点:1. 理解信息传递的原理;2. 掌握信息传递的多种方式;3. 运用信息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导学内容:1. 信息传递的定义和特点:信息传递是指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信息传递的特点包括速度快、准确性高、效率高等。
2. 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方法:信息传递的方式包括口头传递、书面传递、电子传递等。
口头传递是指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书面传递是指通过文字传递信息,电子传递是指通过电子设备传递信息。
信息传递的方法包括电话、短信、邮件、社交媒体等。
3. 信息传递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信息传递在平时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通过电话告知家人自己的行程安排、通过短信发送祝福信息、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朋友的近况等。
五、导学方法:1.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信息传递的定义、特点、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信息传递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信息传递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实践操作:设计信息传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信息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信息传递的基本观点和原理,掌握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方法,能够运用信息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传递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修,提高信息传递的能力,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2章学案
第一、第二章复习【活动形式】: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2、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3、认识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正反两方面)4、了解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能够选择途径获取有效信息5、了解并分清搜索引擎的几种方法6、掌握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会下载保存7、掌握常用文件类型(图标与扩展名)8、掌握鉴别信息的方法,能正确评价信息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考点点击】: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考点注解】:1.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内容称之为信息。
(例如:教科书的内容为信息,而教科书是信息的载体)人类不可缺少的三大资源:物质、能量、信息。
2.信息的一般特征:①载体依附性②价值相对性③时效性④共享性⑤真伪性⑥可处理性。
⑦传递性:①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表现出来,如:看到蚂蚁搬家可以知道快下雨了②价值性:信息能够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要,如:信息会考时间为6月13日对高一的学生具有价值。
③时效性:信息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④共享性:一个信息可以由多分进行分享;如: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⑤真伪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诸葛亮“空城计”⑥可处理性:玉不琢,不成器。
孟浩然的诗词直白易懂,多为反复修改、推敲而成⑦传递性:3.信息技术的定义及范围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分析和利用等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的核心与支柱)、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传感技术。
1)计算机技术具有扩展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2)通信技术具有扩展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3)传感技术具有扩展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4)微电子技术扩展了人们对信息的控制与使用能力。
一帆融媒新课程学案
一帆融媒新课程学案一、课程简介一帆融媒新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技能,提高学生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信息处理、内容创作和传播能力。
本课程将结合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媒体融合的内涵和发展趋势,掌握新媒体运营、内容创作、媒介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媒体融合的内涵和发展趋势,掌握新媒体运营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2. 掌握内容创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信息筛选、整合和创作能力。
3. 了解媒介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提升媒介资源利用和媒介品牌建设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媒体传播意识,提高其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1. 媒体融合概述:媒体融合的内涵、发展历程和趋势,新媒体的特点和运营模式。
2. 新媒体运营:新媒体平台的类型和使用,新媒体运营策略和推广方法,社交媒体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
3. 内容创作:内容策划与选题,文案撰写与编辑,图文、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创作,内容审核与发布。
4. 媒介管理:媒介资源分类与整合,媒介品牌建设与管理,媒介数据分析与效果评估。
5. 创新实践:创新思维与方法论,跨媒体传播实践,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
五、作业与考核1. 作业:定期布置相关主题的实践作业,包括新媒体平台运营、内容创作等任务,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2. 考核:课程结束后进行综合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师团队本课程的教师团队由具有丰富媒体融合实践经验的资深媒体人和教育专家组成,他们将为学生提供专业、实用的指导和支持。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和应用;•掌握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特点和优势。
二、学习内容1.广播的原理和工作原理;2.电视的原理和工作原理;3.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工作原理。
三、学习要点1. 广播广播是通过空气传播声音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
广播信号通过调制技术将音频信号转换为无线电信号,再经过天线发射出去。
广播信号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使广大的听众能够接收到同一音频信号。
2. 电视电视是通过空气传播视频和音频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
电视信号通过调制技术将视频和音频信号转换为无线电信号,再经过天线发射出去。
人们可以在接收器上收看到通过电视信号传输的图像。
3. 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语音、数据和图像等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将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基站发射出去,其他手机终端通过接收基站发射的信号来接收信息。
4.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都基于无线电通信。
它们都使用了调制技术将信号转换为无线电信号,并通过天线将信号发射出去。
接收方通过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再通过解调技术将信号转换为原始的音频、视频或数据信号。
5.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特点和优势广播的特点是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使广大的听众能够接收到同一音频信号。
电视的特点是可以传播视频信号,人们可以通过电视观看到图像和视频。
移动通信的特点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信,不受地点的限制。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优势是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满足人们对于获取各种信息的需求。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四、学习提示1.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知识;2.可以借助图表、图像等形式进行学习和理解。
五、学习总结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是现代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它们通过无线电通信将声音、图像和数据等信息传递到人们身边,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
《信息传递》作业设计方案
《信息传递》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信息传递是信息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涵盖了信息的产生、传递、接收和处理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随时随地都在接收和发送信息。
因此,学习信息传递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信息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方法;3. 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沟通技巧;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信息传递的定义和特点;2. 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3. 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方法;4. 如何有效传递信息;5. 信息传递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呈现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2. 互动讨论法: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实践教学法: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信息传递的过程。
五、作业设计方案1. 个人作业:撰写一份关于信息传递的研究报告,包括信息传递的定义、特点、原理、方式、方法等内容;2. 小组作业:设计一个信息传递实践项目,包括项目背景、目标、步骤、效果评价等,并进行小组展示;3. 综合作业: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信息传递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评估方式1. 个人作业:根据报告的内容、结构、逻辑性、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分;2. 小组作业:评估小组的团队合作能力、项目设计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等;3. 综合作业:综合考虑分析的深度、见解的独特性和实用性等因素。
七、延伸拓展1. 邀请信息传递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信息传递的理解;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企业或机构,了解信息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设计信息传递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0-1《现代顺风耳-电话》学案
第一节现代顺风耳——电话一、学习目标:1、了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
2、了解电话和电报。
3、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区别二、本节重点难点电话交换机的用处,三、学习活动基本知识:1、电话的发明人是谁?远方的人是怎样听到你说话的声音的?2、电话交换机有什么作用?占线是怎么回事?3、什么是模拟通信?什么是数字通信?数字通信有什么优点?交流讨论:1.看图10.1—4 怎样减少电话线的数量?2.依据图10.1—7和图10.1—8,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一种数字通信的方法。
四、应用与训练1、请你列举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哪些?2、信息记录的方式有:、、、等。
3、19世纪30年代,用短和长脉冲(点和划)代表字母,信息以电码的形式沿电缆传送出去,为人类打开电信世界的大门。
1876年,发明了电话,电话机由、和组成。
4、话筒的作用是把强度不同的声波变成相应大小的;听筒的作用将变成膜片的强弱振动,把传输的声音还原出来。
五、当堂测试1、为了提高线路的利用率,人们发明了,除了极少数电话,电话之间都是通过它来转换的。
2、电话交换机的接线和拆线经过了、、三个阶段。
3、1876年有下列哪位科学家发明了电话( )A、莫尔斯B、爱迪生C、贝尔D、伏打4、上海的小明在家里想给北京的姑姑打个电话,可电话在“占线”,请你帮他分析一下,下列哪种情况能造成这种现象()A、有人正在给小明打电话B、小明的姑姑正在用电话C、上海和北京之间有太多的用户在通话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5、近几年来,我国逐渐减少使用模拟信号手机,最终艺术中心和手机取而代之。
请简述事实这项措施的原因。
九年级物理-第一节 感受信息 教案
第一节 感受信息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的记录和储存方式。
2.了解信息的传播方式。
3.了解电话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教材,培养学生收集、归纳信息的能力.
2.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环
节
教 学 问 题 设 计
教学活动设计
最佳解决方案
创设情境
引言:每当我们提到长城,自然会联想到烽火台。烽火台筑在长城沿线的险关和交通要道上。古代士兵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点燃烟火发出警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它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我们今天的探究,就要从烽火台开始,直到发现电脑网络通信的奥秘,寻找人类社会走向信息时代的脚印……
早期的信息传播速度慢、距离近,信息量小。
我国古代有顺风耳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人们想要冲破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实现长距离、快速互通信息的美好愿望。有线电话和有线电报的产生使这种愿望变成现实。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如手机、电话、电报、广播、电视、传真.通信卫星、电子计算机等的实物.图片或视频,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总结.
特点:传递的信息又多、又快、又准.
问题3:处理例2和变式练习2
例2:【解析】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烽火、驿马、信鸽、风筝、击鼓、鸣锣、旗语等多种形式,本诗句中所提及的是驿马,故答案为B.
变式练习2:
本题是让学生能够区分古代与现代的信息传播工具.
“可视电话”为正在发展的现代人们使用的信息传播工具.
答案:1.A
问题5:处理例3和变式练习3、4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学案
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课程导学]内容要求2.2.3.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2.4.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2.2.6.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2.2.7.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2.3.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
与旧教材对比增:①物质循环对农业生产的启示;②生物富集;③信息传递中信息源、信道、信息受体等概念;④生物可通过一种或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交流;⑤生态平衡。
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1)碳的循环及存在形式(2)碳循环过程①过程解读[提醒]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不完全等同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包括胞内分解作用和胞外分解作用。
②碳循环途径(3)温室效应2.物质循环[提醒]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虽具有全球性,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甚至在池塘生态系统中也能完成物质循环。
3.生物富集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3)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5)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都可以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
()(6)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
()答案:(1)×(2)×(3)√(4)×(5)√(6)√1.(选择性必修2 P63与社会的联系)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九年级物理全册 19.1 感受信息学案 (新版)沪科版
感受信息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主要的信息记录的方式和信息传播的方式。
2.通过学习了解电话和电报。
3.通过学习能够说出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历史中所作的贡献,激发爱国热情。
一、学法指导1、加强自主阅读,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课上用多种形式交流信息、理解和体会;2、和老师一起收集资料、交流,一同经历,共同提高;3、对电话机要拆开看一看,了解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
4、养成用所学知识去体验生活中高科技的的良好习惯。
三、释疑解难电话的基本原理:电话的话筒与对方的听筒组成串联电路。
话筒靠电阻与电流的关系,把强度不同的声波变成相应大小的电信号,而听筒里有电磁铁和膜片,电流大小不同引起磁场强弱不同吸引膜片引起振动。
听筒就把电信号变成膜片的强弱振动,把声音还原出来,振动→强弱变化的电流→振动。
2、电话的话筒由金属盒、碳粒和膜片组成,它的作用是通过碳粒间电阻的变化,将声音转化成强弱按声音振动而变化的电流。
3、电话的听筒由永磁铁、螺线管和薄铁片组成,它的作用是按声音振动的强弱而变化的电流转化成相应的声音。
四、自我检测1.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和,加速了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加快了文明的进程。
2.电话的听筒里有和,当对方强弱不同的电信号传到听筒后,听筒将电信号变成,这样便把还原出来。
3.关于电话的工作过程,有如下几句话:①膜片忽松忽紧,挤压碳粒②人对着话筒说话时,声波使膜片振动③电阻忽大忽小④磁铁对铁片的吸引力忽大忽小,使铁片振动,振动情形与说话情形相同⑤在电路中产生强弱按声音的振动而变化的电流合理的顺序是()A.①②③④⑤B. ②①④③⑤C. ①②③⑤④D. ②①③⑤④五、交流园地六、课外空间科技活动:走进信息时代——从烽火台到电脑网络每当我们提到长城,自然会联想到烽火台。
烽火台筑在长城沿线的险关和交通要道上。
古代士兵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点燃烟火发出警报。
相传西周有个腐败的周幽王,他的爱妃褒姒长得非常美丽,只是从来没有笑容。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课时素养目标1.理解并能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命观念)2.能举例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科学思维)3.能举例说出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会利用信息传递解决实践问题。
(科学思维、社会责任)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信息的概念: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信息的种类:结合你对三类信息的理解,将下列对应内容连线。
动物园中,雌孔雀看到开屏的雄孔雀,和周围的人欣赏雄孔雀开屏属于同一类信息吗?为什么?提示:不属于。
雌孔雀看到雄孔雀开屏属于有特定的求偶繁殖性的行为信息,而人们只是观赏到了雄孔雀美丽的尾巴,属于物理信息。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2.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否只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提示:不是。
还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知识点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1.三种信息的比较:类别来源传递形式举例物理信息生物、无机环境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物理过程萤火虫的光、哺乳动物的体温化学信息生物的代谢活动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性外激素昆虫的性外激素、狗利用小便气味作标记行为信息动物的特定行为特征动物的特殊行为蜜蜂跳舞、孔雀开屏2.信息传递模式:(1)范围:个体、种群、群落以及无机环境之间。
(2)形式: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3)来源:既可来自环境,也可来自生物。
(4)过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般包括5个环节,可以表示为:(5)信息传递的功能: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1.拓展探究:与能量流动相比,信息传递的方向有何特点?(科学思维)提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动,信息传递既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既可以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可以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传播姓名:班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信息的定义,了解人类特有的信息有哪三种。
(2)知道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的五次巨大变革,了解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发现这些工具的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图片,生动活泼地展现知识
(2)通过学生活动自制有线电报机和接收机让学生体验创新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的五次巨大变革;自制有线电报机与接收机。
[教具和学具]
[课前准备]
大量的图片,活动17-1的实验器材,新华字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你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例子来说明信息无处不在吗?那什么叫信息呢?阅读“信息快递”
二、信息传播
1、你知道蜜蜂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
答:是利用光、声进行信息的传递
2、你知道蚂蚁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
答:是靠她那灵敏的触角来传递信息的
3、问:人类是怎能样来传递信息的?
答:语言、手势、表情、颜色、符号、图像等
小节:在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引导学生观看五幅图片讲解每一次的作用。
三、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
问:信息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有实际意义呢?----------不是
问:那怎么才能让信息有实际意义呢?答:必须通过传播才有.举一例:如病人去看病时只有告诉医生他的病情才行。
四、拓展练习
1、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有、、、等。
2、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
通俗的讲,信息是各种事物发生的消
息。
3、、、和是人类特有的三种信息。
4、的产生并能通过它进行交流,使人与猿有了质的区别;我国的四大发明
之一也是信息传播活动的五次大变革中的一种,使人类的文明记载更加的方便和详实。
5、1832年,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受到电磁铁原理的启发,制成了电报机,同时发
明了利用、和的不同组合构成的电码,揭开人类通信史上的新纪元。
6、下列信息传播中属于第四次信息变革的产物的是()
A、利用计算机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
B、人类用来记录历史的书籍。
C、人们可以用收音机收到电台播出的节目。
D、人们利用语言和手势来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
7、下述不属于信息的是()
A、声音
B、图案
C、旗语
D、电话机
8、信息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下述关于信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信息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B、电报、电话、电视都是传播信息的工具
C、历史上信息散播方式的每次变革都对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推动作
用
D、语言、文字、表情都属于信息
五、总结全文
在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
语言的产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信息技术
革命,其意义不亚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和人工取火。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
由于人脑容易遗忘事情,一旦遗忘,信
息就取不出来了。
为了长期存储信息,如记数、记事等,就要创造一些符号代表语言,经过多少年代的发展,这些符号逐渐演变成文字,并固定了下来。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的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技
术与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密切联系。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教(学)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