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信息理论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之间信息传播的现象、规律以及影响力。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体、公众关系、广告、社交媒体等等。
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些经典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为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理论,揭开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一、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之一,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显著的。
此理论指出,媒体可以塑造个人的价值观、意见和行为,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选择、解释和记忆等。
此理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认知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广告、社交媒体等对于引起社会变革和影响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四、观众解码理论观众解码理论强调个体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的主动作用。
同样的信息可能被不同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码。
此理论提醒传播者要考虑不同受众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以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
五、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此理论强调符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显示出人类社会的高度符号化特征。
它也为其他理论提供了基础,帮助研究者分析信息交流中的符号使用方式和含义。
六、集体创业理论集体创业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和共享价值观来创造变革。
此理论强调了社会网络和公共领域对于社会创新和变革的作用。
在信息流通日益畅通的时代,传播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
七、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接收到与自身已有信念或态度相矛盾的信息后,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态度来消除失调。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
它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探索传播现象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信息传播的特点、要素、模式、效果和方法等。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新闻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在现今信息时代,传播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对我们认知现实、掌握信息、提高素质和与世界互动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下是对传播学概念、理论等方面的一些探讨。
一、传播学的概念和历史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信息传播现象,同时也可以指导实践,在效果和成效方面加以优化。
传播学的理论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信息传播的模式、要素、机制、效果、过程等许多方面。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行为,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视觉传播、互联网传播等。
关于传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火种传播、莫西法·孔戴尔的烟火传播等。
但是它在现代社会中真正被学术界所关注,始于20世纪初,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兴起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传媒学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在过去几十年里也迅速发展,从最初简单的对媒介行业的描述,到现在精细的分析媒介影响的因素和机制,以及媒介对公众认知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理论内容传播学的理论内容可以分为五大方面:传播信息的特性和内涵、传播过程的要素和模式、传播动力的机制和原理、传播效果的评估和影响因素、传播技术的应用技巧和方法。
1. 传播信息的特性和内涵传播信息的特性包括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等。
这些特性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传播信息的内涵则包括信息的质量、量、种类、形式、语言、目的和意义等。
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传播信息的内涵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2. 传播过程的要素和模式传播过程的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息内容、媒介和接收者四个方面。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决定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探析
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探析传播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新闻传播学中,传播理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通过深入探析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和影响。
本文将对几个传播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包括传统媒体理论、社交媒体理论和传媒效应理论。
一、传统媒体理论传统媒体理论主要强调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是Lasswell的传播模型,该模型包括了“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效果”和“效果如何”的元素。
该模型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但它也忽视了受众的反馈和主动性。
二、社交媒体理论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理论成为新闻传播学中的热门话题。
社交媒体理论认为,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播模式和受众参与的方式。
例如,网络门户理论强调了网络社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通过参与和互动来获取信息和观点。
此外,网络扩散理论提出了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的原因和机制,例如病毒式传播和关键节点的作用。
三、传媒效应理论传媒效应理论关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其中,狭义传媒效应理论认为媒体可以直接塑造受众的态度、观点和行为。
例如,受众信息处理理论认为,受众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态度来选择、解释和接受信息。
广义传媒效应理论则更加强调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霍夫斯泰德关于文化指导剂和观众的文化与地理位置相关理论等,探讨了媒体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塑造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在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上都被广泛运用。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可以根据传播理论的原则编写和编辑新闻内容,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根据社交媒体理论的原则来制定营销策略和推广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
总之,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是研究和分析传播过程和效果的重要工具。
传统媒体理论强调媒体的作用和影响,社交媒体理论着眼于互动和参与,传媒效应理论关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传播学重要的概念
一、关键的概念1、传播:Communication:信息的流动过程。
2、信息:Information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3、反馈:Feedback-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
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4、符号:Sign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5、讯息:Message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6、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者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7、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地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8、把关人:Gatekeeper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这个概念是卢因首先提出的。
9、媒介:Media(Medium)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10、受众:Audience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
11、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又称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核心角色,他们是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者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12、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克拉伯在《大众传播效果》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因素,主要包括:选择过程(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记忆)、群体过程、群体规范和舆论领袖。
13、模式:Model所谓的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14、宣传:Propaganda拉斯韦尔认为,“就广义而言,宣传是通过操纵表述以期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
对传播学的理解
对传播学的理解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包括传播的原理、方式、效果以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媒介和技术。
传播学关注的是信息如何
从一个源头传递给接受者,并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影响和效果。
传播学应用了多种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
它涉及许多不同的领域,包括大众
传播、组织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
通过研究传播过程和各
种传播媒介,传播学可以揭示信息传播的规律以及人们对信息的接受
和理解方式。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传播内容(如新闻、广告、宣传等)、传播人群(如大众、特定群体等)等。
传播学探讨了传播的目的、策略以及信息的生产、传递和接
收过程。
通过分析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传播学可以提供有效的传
播策略和方法,帮助信息传播者更好地达到传播目标。
传播学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
理解和应对各种传播现象,还可以促进信息传播的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提供了研究信息传播的理论和方法,为人
们理解和利用信息传播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传播学基本概念
传播学基本概念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数字化社会中,传播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人们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以下是传播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或想法从一个人或群体向另一个人或群体传递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2. 媒介:媒介是指将信息传递到接收者的手段或工具。
传播媒介可以是口头语言、印刷媒体(报纸、杂志等)、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
选择哪种传播媒介取决于传达者想要达到的目的、目标人群和预算等因素。
3. 受众:受众是指接收信息的人或群体。
受众可以是特定的个人、社会团体或整个国家。
在传播学中,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传达者更好地传达信息,达到预期的效果。
4. 效果:效果是指信息传递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效果可以是积极的,例如促进人们做出正确的决定,也可以是消极的,例如引起不良的行为或情感反应。
传播者必须对传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以评估信息传递的成功程度。
5. 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指解释和预测信息传递现象的理论框架。
它们解释了信息传递的机制,包括传播媒介、受众和内容等方面的因素。
一些常见的传播理论包括传播模式、熟人影响、社会认同理论和第三人效应等。
总之,传播学是一个涉及广泛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递的机制和影响,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在数字化时代,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信息过载和假新闻等挑战。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1、信息(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
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传播学总论 第四章 信息
第四章信息、符号与讯息传播本质上就是信息的流动。
信息是构成传播的基本材料。
信息普遍存在,但又是无形的,必须借助一定载体才能进行传播。
载体就是符号。
信息及其载体—符号,构成传播的最基本的材料和要素。
第一节信息对于传播学来说,信息概念的引入,不仅在认识论上形成了深刻的切入点,且在本体论上为传播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根基。
一、信息的定义及其本质信息:第一,用最准确的话来说,信息所处的位置,介于原始事实(可指数据)和知识之间。
数据一旦被置于情境脉络之中,与某个特定问题和决定结合起来,便成了信息。
在此基础上,信息可以被界定为“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的事实”。
这种意义只能被人类所赋予,只能被一种认知的意识所赋予。
即,信息是不能转送他人的,只能自我接收,因为在被以如此认知和接收前,信息从未产生。
第二,有信息学家认为,信息从它本身来说,可被看作一种客观存在。
所有有组织的结构都包含信息,且可能传递信息。
第三,“信息”被广泛用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处理”领域,指包括所有在电脑系统中反映事实、时间和概念的不同方式。
它的这个含义比上面两种的应用要普遍得多。
此处,它的形式包括数据(如,数字和结构文本)、文本(如,文件)、图片和影像。
日常生活中,信息通常指消息、指令、密码、数据、知识等。
(信息论等信息科学形成之前,人们较少使用“信息”这个概念,即使用,一般也当做消息、知识、情报等的同义词,是指人们关于某种事物的认识,没有赋予它科学的定义。
)直到当代信息通信科学诞生之后,信息才从模糊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企鹅信息词典》较完整的概括:第一,用最准确的话来说,信息所处的位置,介于原始事实(可指数据)和知识之间。
数据一旦被置于情境脉络之中,与某个特定问题和决定结合起来,便成了信息。
在此基础上,信息可以被界定为“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的事实”。
这种意义只能被人类所赋予,只能被一种认知的意识所赋予。
即,信息是不能转送他人的,只能自我接收,因为在被以如此认知和接收前,信息从未产生。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传播学概论-传播与信息
第三章传播与信息本章重点:信息的特点本章难点:信息研究理论教学方法:讲授与互动教学课时:3在词源学上,传播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信息的分享和信息的传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播与信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信息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传递的某种事物”,它可能是消息、信号,也可能是量、能量、物质。
可以说,有信息的地方就有传播。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意识,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这是广义的物质的概念。
从这个意义出发,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如自然界的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生物界的杨花授粉、鸡叫蛙鸣,人类社会的语言交流、书信往来,都属于信息传播的范畴。
据此,我们可以把信息分成三种,即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物理信息是指力、能量、电波这种非生物的传通讯号。
当敲打一下桌面,桌面就会弯曲,产生应力,从而把打击传向地面,力就成了物理信息。
热能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电波从发射台达到接收站,热能、电波就属于物理信息。
生物信息是指人以外的生物发出的传通讯号。
如生物电,动物的色、香味、表情、求偶信号等。
社会信息是人和社会的传通讯号,如新闻、思想、舆论、流言。
电报大楼每天发出的讯号,从传递的消息内容上说,也是社会信息。
我们所研究的,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第一节信息研究简述一、信息研究的纵向扫描1、技术信息论技术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香农和韦弗。
他们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信息论的萌芽和诞生。
差不多与香农和韦弗同时,维纳于1948年发表了著作《控制论》,从控制和通讯的角度研究信息问题。
他认为,信息不仅是通讯领域研究的对象,而且与控制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播学的信息理论
• (二)从哲学意义上定义 • 1、信息本身就是—种模式和组织的形 式。(维纳) • 2、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 量。(维纳) • 3、信息是世界上存在着的一切多样性。 (拉扎列夫等) •
(三)定义 信息应有两个层次的原则性定义。
第一个层次是哲学范畴的定义:信息是泛宇宙 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多样性,它不 依赖于是否被谁接受、反映而存在。 第二个层次是行为科学范畴的定义:信息是可 以减小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事物的状态和形式的 反映,它只有依赖于信源、信道、信宿才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被人类所感知的才是信息。
• 三、信息污染
• 信息污染,是指信息内容对社会的 危害,但确认“污染”的标准,因 政体、文化规范、伦理道德观念与 时代的不同而不相同。
1.信息污染的分类
(1)色情信息。(危害最大) (2)暴力内容。 (3)失实信息。 (4)图像信息。 施拉姆:“人类如何运用电视,正考验着人类 的智慧。”信息图像化,会使观众的逻辑思维的能
• 二.译码(解码)
• 译码的任务,是把信号、符号译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内容,使之完全或基本上还原为本来信息。解码是编 码的反转换,只不过使用者有了变化,是信息接收者 而不是传播者。
• 译码:是编码的逆变换,是传播对象对 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 意义的活动。(《传播理论:起源、方 法与应用》) • 符号的意义
第三节 信息的传播与控制
一、信息饱和(信息超量、信息爆炸)
在某一阶段、时间内,信息量超过了人维持自 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信息饱和(信息 超量)。信息饱和又称作信息爆炸,加拿大传 播学家麦克鲁汉认为,所谓信息爆炸,并不是 指知识增加了多少,而是因为电子媒介的迅速 传递,使各门各类知识又重新聚齐一起,呈现 “高度相关”的状况。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施拉姆双向对称模型由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提出,该模型将传播过程分为四个环节:信息编码、解码、反馈和 噪声。它强调了传受双方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以及传播效果的双向性。这个模型对于理解人类传播行为具 有重要的意义。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型
总结词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型是一个描述大众传播过程的模型,它强调传播过程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传播内 容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被修改和调整。
调查研究法的实施步骤包括确定研究 问题、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工具 、选择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和统计分 析等。
调查研究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大量样 本进行调查,并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和特征, 缺点在于调查结果可能受到调查对象 选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差。
感谢观看
THANKS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 和传播模式
• 传播过程的理论 • 传播模式 • 传播效果理论 •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 传播学研究方法Biblioteka 目录01传播过程的理论
线性模式
线性模式
该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直线过程,由 信源发出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 ,受众接受信息并作出反应。
线性模式的局限性
线性模式过于简单化,忽略了受众的 主动性和反馈,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 因素的相互作用。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快速和广泛, 也使得人们更加容易获取和分享信息。
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和隐私泄露 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规范和管理。
05
传播学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的分析,可以 揭示传播内容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传播学理论体系整理[郭庆光]
传播学理论体系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8)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5、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6、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7、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 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的信息 别人了解 的信息别人不了解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但是这种理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
传播学的信息理论
5 2016/10/22
4、可分享性。信息传递、扩散的过程, 同时也就是所有传播者分享信息的过程。 每一个传者将信息发出以后,自己依然 享有它,没有丝毫损失,因此可称之为 信息的非损耗性。与物质、能量相比, 这是信息的一大特征和优势。(如武侠 小说里的用功疗伤。) 5、可转换性。信息的非损耗性并不意 味着信息是不变的,恰恰相反,信息在 流动的过程中是不停地变动,有形式上 的变动,也有内容上的变动。
7 2016/10/22
2、内储信息和外化信息。从信息存在方式 看,没有通过物理形式(声音、纸张、电 子信号等)表现出来的,称内储信息,包 括人脑中进行的自我传播、生物体内的遗 传密码等;反之为外化信息。 3、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从认知方式看, 人们直接以事物表征处感知的,叫直接信 息;人们间接地从他人信息表述处获得的 则叫间接信息。 4、未知信息和冗余信息。从认知程度看, 纯粹意义上能消除不确定性的,为未知信 息;反之为多余信息。但是这是相对的说 法,对某些未知信息的了解,我们有时也 离不开多余信息的帮助。
18 2016/10/22
②降低受众的文化意识水平。由于信息量增加,人们应接不暇, 从而把大众封闭在现在时态中,失去对现在的超越性、批 判性。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 电视有大量地复制和扩展低层次的通俗文化的趋向。通俗 文化是指那些能普遍适应社会共同兴趣的文化内容,如日 常生活琐事、人们最熟悉的传说中的各种意识观念,还包 括潜在的色情、暴力等内容。人都有七情六欲,通俗文化 容易形成社会共同兴趣,这种共同兴趣实质上产生于人较 低级的心理、生理需要。大众传播媒介出于经济利益的需 要,常常迎合人们较低层次的社会共同兴趣,而忽视较高 层次文化的传播,从而降低了受传者文化意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的信息理论电子传播技术(电脑、通讯卫星和数字化)的发展,把人类推进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
信息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和新技术,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真正财富和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并且把21世纪带入高度的信息化社会。
从外在方面看,传播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通的现象、活动或行为;而从内在方面看,它则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在人类传播活动中,既不存在没有信息的传播,也不存在脱离传播的信息。
第一节信息的特点与分类一、信息的定义•(一)从传播意义上的定义•1、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
(香农)•2、信息是我们用于适应外部世界,并且在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知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内容的名称。
(维纳)•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定性的东西。
•(二)从哲学意义上定义•1、信息本身就是—种模式和组织的形式。
(维纳)•2、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维纳)•3、信息是世界上存在着的一切多样性。
(拉扎列夫等)•(三)定义信息应有两个层次的原则性定义。
第一个层次是哲学范畴的定义:信息是泛宇宙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多样性,它不依赖于是否被谁接受、反映而存在。
第二个层次是行为科学范畴的定义:信息是可以减小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事物的状态和形式的反映,它只有依赖于信源、信道、信宿才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被人类所感知的才是信息。
•把握信息概念时应该考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
•物质、能量与信息•(二) 信息也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而传播学所研究的自然就是同社会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不仅具有物理信息的机械性,生物信息的本能性,而且更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精神性,也就是意义或意思。
•(三)关于信息的本质,目前通行的看法来息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
•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信息的特点•信息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抽象性可识别性可分享性•可转换性可存储性可组合性•可传递性不完全性时效性•大众传播信息所特有的特点:•新闻性真实性娱乐性三、信息的分类大众传播信息的种类内容特征: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体育信息科技信息等符号的载体特点:文字信息声音信息图像信息信息的活动状态:静态信息动态信息从研究的目的和需要看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地方特色和报道范围:当地信息外地信息中央信息国际信息分析新闻媒介如何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批评性信息非批评性信息研究大众媒介如何贯彻“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情况:积极信息消极信息中性信息1.过去信息、现在信息和未来信息2.意见性信息、事实性信息和情绪性信息3.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和娱乐性信息第二节编码与译码人类用符号来处理信息并获得信息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编码和解码(译码)。
一.编码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者意义转换为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的活动。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二.译码(解码)•译码的任务,是把信号、符号译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使之完全或基本上还原为本来信息。
解码是编码的反转换,只不过使用者有了变化,是信息接收者而不是传播者。
•译码:是编码的逆变换,是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符号的意义三、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译码理论(274)•三种受众解读立场:•第一:主导-霸权的地位(dominant—hegemonic position)。
•第二:协调的符码(negotiated code)地位•第三:“对抗代码”(oppositional code)地位•四、信息的获得•(1)不确定性的减少。
•(2)未知度的减少。
•(3)疑义度的减少。
•(4)混杂度的减少。
•传播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强调时效性。
能使不定性、未知度、疑义度、混杂度减少的信息,还必须迅速传递才能实现信息的价值。
•增加信息量。
信息量即信息通道中一次传递的信息的量,亦指传递的信息中有效成分的量度。
第三节信息的传播与控制一、信息饱和(信息超量、信息爆炸)在某一阶段、时间内,信息量超过了人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信息饱和(信息超量)。
信息饱和又称作信息爆炸,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认为,所谓信息爆炸,并不是指知识增加了多少,而是因为电子媒介的迅速传递,使各门各类知识又重新聚齐一起,呈现¡°高度相关¡±的状况。
表现:1.新闻信息飞速增加2.娱乐信息急剧攀升3.广告信息铺天盖地4.科技信息飞速递增5.个人接受严重“超载”信息超载主要表现:受传者对信息反应的速度远远低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大众媒介中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受众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大量无关的没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
•托夫勒:“弹片文化”社会•社会处在密集而快速的信息“弹片”之中。
“弹片文化”将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1.观念更新迅速•2.一元化的观念被多元化的观念取代•3.更具不安定感与奋争感•4.信息相对饱和状况下人的主观能动性•二、信息匮乏(信息低量)(相关概念)•所谓信息匮乏是指大众媒介提供的海量信息中严惩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所谓信息低量,是指获取的信息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进其发展。
(一)信息匮乏的表现1、真相信息匮乏2、重要信息匮乏3、知识信息匮乏(二)信息匮乏的原因1、人的惰性2、市场取向3、传受失衡•(三)信息匮乏的后果•造成社会成员的孤陋寡闻。
具体:1、社会信息匮乏,以致阻碍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无法分享已经开发的信息资源。
2、信息匮乏,国家、民族便处于愚昧状态,整体素质低下,教育水平落后。
3、信息流通不畅,会给一些负面信息乘虚而入造成机会,造成社会文化的庸俗性。
•三、信息污染•信息污染,是指信息内容对社会的危害,但确认“污染”的标准,因政体、文化规范、伦理道德观念与时代的不同而不相同。
1.信息污染的分类(1)色情信息。
(危害最大)(2)暴力内容。
(3)失实信息。
(4)图像信息。
施拉姆:“人类如何运用电视,正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信息图像化,会使观众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下降,导致思维的跳跃、散乱和不规则、不缜密;同时,思维上的图像化,又会使观众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使语言传播趋向大众化和流行化,而缺乏个性和特色。
“电插头毒品”(5)信息泛滥。
•2.信息污染对受众的主要危害•(1)对青少年毒害严重,危害社会正常秩序。
•(2)降低受众的文化意识水平。
•3.对信息污染的不同认识与对策•由于国体、政体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制度、法律等不同,各国对信息污染采取了不同态度。
•(1)认为信息污染很有害,采用行政管理手段加以控制,甚至采取法律、经济制裁措施。
•(2)基本上承认信息污染是有害的,并从舆论上对传者加以正确引导,但缺少有效的实际措施,因而收效甚微。
•(3)从理论上认为信息污染有害,从实践上却认为信息污染是社会的“稳定剂”、“溢洪道”。
目的是让人们津津乐道于暴力、色情、通俗低级文化,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从而缓和政治、经济危机。
•对信息污染现象的总体认识:•信息污染是一种公害,控制信息污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信息污染的彻底消除是不可能的。
特别是出于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区别,无法对有危害的信息确定统一标准。
而有的信息既有益又有害。
另外,人类不需要生存在一个无菌的物质世界中。
高度净化的信息环境,会使人变得简单、片面和麻木,失去思维活性。
所以,关键问题是控制信息污染的程度,同时大力传播积极的、有助于社会前进的正面内容,以抵消信息污染带来的危害。
四、信息侵略:没有硝烟的星球大战(世界信息新秩序)媒介强国凭借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强行“倾倒”或进行有目的故意伤害时,信息污染就会演化成类似军事入侵的信息侵略。
如:1983年, “广播星球大战”《国际先驱论坛报》对此发表评论指出:“现在世界上除了军事上的星球大战之外,还有另一场星球大战,它所涉及的不是导弹,而是通过无线电向世界上各个偏僻地区传播的新闻和意识形态。
”1、信息侵略的性质“思想的征服”尼克松(1988)《1999——不战而胜》:进入21世纪,采用武力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高昂,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文化的征服”杜勒斯:“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
”2、信息侵略的危害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处于“信息倒灌”或遭受信息侵略,其危害是不可低估的。
轻者,它垄断信息资源,控制态度行为,干扰正确决策;重者,污染和毒化社会风气,腐蚀和败坏人的灵魂,摧残和消蚀民族文化,动摇和破坏社会稳定。
全球的文化差异日益缩小,文化认同的进程正在加快更可怕的征服还不是思想和文化,而是语言语言是思想和文化传播的管道,也是抵御外来文化侵略的一道防线。
中国有3.5亿人在学习英语3、构筑反信息侵略的“万里长城”。
首先要健全和强化大众传播法制,对信息的品质、级次相传播范围、比例等作出严格规定;其次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用正确思想和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使其能自觉抵御外来的信息侵略;第三,要发展和完善本国的传播体系,形成自己的传播优势和传播特色,从而增强同西方传播的竞争力;第四,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积极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向受众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健康的精神食粮;第五,要创立和发展本国的跨国传播网络,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各国华人社团,积极在海外布点设台,从天上到地下,从有线到无线,与各媒介强国展开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竞争,切实改变以往那种消极被动的局面。
第四节信息社会•一、定义•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信息社会,大约始于20世纪中叶。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里甚至为它确定了一个具体的时间:1956年,担任技术、管理和事物工作的白领工人人数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
工业的美国正让位给一个新社会,在这个新社会里,我们大多数人是历史上第一次同信息打交道,而不是生产商品。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正是成长中的信息社会所缺少的技术催化剂。
人造卫星的真正重要性不是它开始了太空时代,而是它引来了全球卫星通信的时代。
标志着信息革命全球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