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作业2(4-6)参考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二(4-6)

一、简答题:

1.简述身心关系。

身心关系,中国古代称“形神关系”,西方则称之为“灵肉关系”。

孟子较早地论述过身与心的关系问题。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又说:“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又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有三层意思。第一,心志是形气的主宰。心志指向哪里,形气便听从指挥往哪里去。所以要持守住自己的心志,不要伤害自己的形气。第二,形气不是完全被动的,形气的运动反过来引起心志的变化。当形气集中到某一点上之后,心志也会跟着发动起来,专注于某一点上。比如偶然跌倒了,会反过来促使心志专注到跌倒的事情上来。第三,心志和形气合为一体,表现为人的精神气质。比如人的浩然之气,它是人的正义感在形气上的表现。聚集起正义的行为,能养成浩然之气,一旦行为背离了正义,人的形气就显得软弱无力。所以孟子主张在艰难困苦中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耸动心志,坚忍性格。

理学家进一步发挥孟子的思想,将人性分成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气质之性是聚集为人体的气所具有的性质。聚集于人体的气分清气和浊气。清气清轻向上,是好的气,表现为人的积极向上。浊气浑浊下沉,是不好的气,表现为人的欲望和惰性。天命之性纯然天理,表现为人的理性。

读书明理可以变化气质,让天理主宰人的形质。

身心关系其实是没有这么容易说清楚的。它涉及到一些终极问题,比如心能不能离开身而独力存在?没有心的身是什么样的?身死之后还有没有心?终极问题其实是没有答案的,它超出了理性所能理解的范围,如果一定要寻找答案,只有通过信仰。但即使把终极问题交给了信仰,人的理性总是会不断探讨这些问题,并且提出许许多多观点迥异的思想。认定某种思想最终解决了这些终极问题,这样的认定其实就是一种信仰。

2.简述养生教育的目标。

养生教育的目标首先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进而增益知识,调节情感、增强意志,使身心俱泰。

学生是在学校里生活。学校生活静多动少,不利于身体发育期的学生健康成长。除了课间休息让学生自由活动之外,学校还专门开设体育课,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包括:(1)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格,不仅生长发育良好,而且要形成健美的体形和正确的姿态;(2)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包括身体素质(速度、力量、灵敏、耐力、柔韧)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3)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其次,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毛泽东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说道:“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又说:“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毛泽东主席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坚持冷水浴、游泳,还自创了一套六段操。如果没有形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徒有体育课,不仅对身体健康无意,反而是有害的。

第三,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理卫生、医药营养和心理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现在,关于饮食健康、医药健康的书籍和节目大受欢迎,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健康状况并不太好,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太缺少健康保健方面的知识。人们迫切需要,又关系到身体健康的知识为什么不在学校里讲授呢?学校里也讲授一些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或过于简单,或过于学理化,或过于西化,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健康状况以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联系不够紧密,没有能够满足学生对健康保健知识的需要。中国是一个养生理论很发达的国家,中西结合的

养生教育应该有比单纯的体育卫生教育更全面的目标体系和更广泛的内容。

3.简述智力的构成要素。

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智力结构模型。我们一般从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几个方面来考察一个人的智力。

观察力是指敏锐地注意到事物的各种不显著但又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的能力。注意力是人的心理活动对特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记忆力是一个人记住信息并在需要时能回忆起相关信息的能力。思维力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认识事物的特征、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能力。可分为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两类。形象思维能力也叫想象力,是人脑对存留在大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想象力具有整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也叫逻辑思维能力,是借助语言、符号进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个体思维的智力品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等方面。思维是借助于表象、语言和符号进行的。表象是存留在大脑中的事物形象,构成语言的基本概念是对表象的抽象和概括。因此人们对事物形象的感知能力与思维的能力密切相关。人们的语言能力是与思维能力一同发展的。

有语言障碍的人是借助其他感觉形象的抽象化符号进行思维的。

4.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道性善”(《孟子·滕文公上》),认为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的道德情感。他又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都是人内在具有的,发端于人生来就有的道德情感。但人生来就有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只是一个发端、一点萌芽,就像牛山上的草木一样,如果不加保护培植,日日砍伐践踏,也会生长不起来。“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孟子·告子上》)

5.简述理学家的人性论。

理学家所探求的本体是最高的、普遍的理念,曰“太极”,曰“天理”。人性是理的分殊,曰“诚”,曰“天地之性”;人性又是“气”的聚合,曰“气质之性”。“天地之性”至善,“气质之性”

有善有恶,气之清者为善,浊者为恶。格物可以致知,明天地之性可变化气质之性,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理学家认为,万物同具一理,如月映万川。万物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理一分殊:“天下之理未尝不一,而语其分则未尝不殊。”(《中庸或问》)理一要从分殊上求得:“或问理一分殊。

曰:圣人未尝言理一,多只言分殊。盖能于分殊中事事物物、头头项项理会得其当然,然后方知理本一贯。不知万殊各有一理,而徒言理一,不知理一在何处。圣人千言万语教人,学者终身从事,只是理会这个要得事事物物、头头件件各知其所当然;而得其所当然,只此便是理一矣。”(《朱子语类》卷二七)

二、论述题:

1.辨析聪明、灵气、悟性和智慧。

用来描述人的智力的词语很多,聪明、灵气、悟性、智慧,都是用来描述人的智力的,但这些词的含义有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出智力的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

说一个人聪明往往是说他的天赋聪明。如上所说,多数人的天赋差别不大,少数人的天赋差别很大,极个别人的天赋差别极大。聪明并不完全由天赋来决定,后天的学习使人变得更聪明,所以我们说:“这孩子越来越聪明了。”“这个人什么时候变聪明了?”

说一个人有灵气是说从他的外表上能看出他的天赋聪明。这个词一般只用在小孩身上,所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