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琵琶行》的赏析

合集下载

《琵琶行》鉴赏

《琵琶行》鉴赏

《琵琶行》鉴赏

《琵琶行》鉴赏

导语:《琵琶行》是白居易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推荐的《琵琶行》鉴赏,欢迎阅读!

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这段琵

白居易古诗词《琵琶行》鉴赏

白居易古诗词《琵琶行》鉴赏

白居易古诗词《琵琶行》鉴赏

白居易古诗词《琵琶行》鉴赏

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

琵琶行并序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第一段(时间、地点)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琵琶女出场)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第二段(弹奏琵琶的手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第三段(琵琶女自述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写此女昔日红极一时)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白居易《琵琶行》赏析,快来看看吧。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1

这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是贯穿全篇的感情线索。作者把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融合在—起,这是本文的—个特点。“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既写出琵琶女用乐声倾诉悲苦,也表现了作者抑郁的心境。琵琶女因遇知音而感动,详细自叙身世。

作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也倾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个是名震京城的歌伎,—个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个因“颜色故”而沦落天涯,—个因直言敢谏而被贬异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饱含着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自己遭遇的感叹,也是对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琵琶女用急促的曲调表达了个人的激愤和对作者的同情和理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者对琵琶女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2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绝唱。它最突出的特点是:音乐的描写和叙事紧紧结合,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

诗的开头,写情中之景:琵瑟秋风,茫茫江月。就在这愁惨的氛围中,传来了琵琶的声音,声和情融为一体,引起人们的悬念。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接着,诗就转入了对音乐的正面描写。先写定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定音中就已经透露了情的消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

•相关推荐

琵琶行赏析(通用10篇)

赏析,是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赏析(通用10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琵琶行赏析篇1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经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述,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之后以描述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述,与上头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终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

赏析唐诗《琵琶行》

赏析唐诗《琵琶行》

赏析唐诗《琵琶行》

《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杰作之一。这首诗通过对琵琶女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慨,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形象生动的描绘: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将琵琶女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诗人通过对琵琶女的外貌、技艺和身世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

2.叙事结构的巧妙:《琵琶行》采用了叙事诗的结构,通过诗人与琵琶女的对话,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以及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串联起来。诗人通过这种叙事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与琵琶女的遭遇紧密相连,使得整首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深刻的社会批判:诗人在《琵琶行》中,通过对琵琶女的描述,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琵琶女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诗人通过对琵琶女的

同情,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于人性的反思。

4.丰富的情感表达:《琵琶行》不仅仅是一首叙事诗,更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对琵琶女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诗人对于琵琶女的同情,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人生经历的感慨,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总之,《琵琶行》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的诗歌。诗人通过对琵琶女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反思,展现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杰作之一。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逐句解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逐句解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逐句解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逐句解析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白居易《琵琶行》赏析逐句解析,欢迎阅读与借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传来瑟瑟之声。开篇首句,只寥寥七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事件(送客)全部概括其中,言简而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染和渲染,使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在这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从景中委婉传出。“浔阳江”,是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一段。“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根茎都有节似竹,叶抱茎生,秋天生紫色或白色、草黄色花穗。“瑟瑟”,犹言飒飒、索索,草木被秋风吹动发出的声音。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主人下了马,走进客人的船中;举起酒杯想痛痛快快地饯别,却没有音乐助兴。枫叶获花,秋风瑟瑟,景是凄凉景;送客至江船,举杯冷落,情是寂寞情。“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管弦”,指管乐器与弦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要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面上,映着一轮明月。前句已将黯然低沉的情绪作了铺垫,后句进一步渲染环境,使心情显得更加沉郁感伤。全诗三次写到江月,各有妙用。这是第一次。“江浸月”,是说月影倒映在江中,就好像月亮浸在水中一般。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琵琶弹奏的声音;听着听着,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开船启程。“忽闻”,传达诗人正思音乐而音乐即来

《琵琶行》全鉴赏

《琵琶行》全鉴赏

《琵琶行》全鉴赏

《琵琶行》全鉴赏

琵琶音乐中流露的琵琶女的忧愁暗恨,突出《琵琶行》的悲凉伤感。

《琵琶行》是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其音乐描写堪称一绝。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连小孩和胡人都能吟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音韵和谐;也足以说明白居易的艺术成就有多高,影响力有多大。

《琵琶行》其所以有如此广泛的影响,除了主题深刻、艺术性高之外,最主要的是不同凡响的音乐描写。白居易通过对音乐绘声绘色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无比美妙的音乐天地。

《琵琶行》一开始就为琵琶女的出场蓄足了势。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狄花秋瑟瑟”两句点出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渲染了萧瑟落寞的环境。“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在急需音乐来助酒兴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一个“忽”字透露了诗人意外得闻、喜出望外,突出了音乐的不同寻常,难怪“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并“移船相近邀相见”了。这里通过突出听者对音乐的心驰神往,渲染了琵琶音乐的“磁性”吸引力。

有人说,音乐家的手能传达出各种微妙的情绪,文学家的笔能描绘出各种复杂的感情,《琵琶行》就是这样的典范,我们从诗人所描写的琵琶曲调的变化中,不仅可以了解到琵琶女生活变化的轨迹,也可从聆听中捕捉到琵琶女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整个描写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一、弹奏前的试弦调音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还没弹出曲调,就已经充满了感情,写出了诗人谛听出

琵琶行赏析10篇

琵琶行赏析10篇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篇1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经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述,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之后以描述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述,与上头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终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赏析篇2

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能够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

白居易《琵琶行》要点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要点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要点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要点赏析

1、对音乐的描写:

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非常出色。例如诗歌的第二段摹写《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么》中出神入化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乐曲的抑扬顿挫,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人写的很巧妙,他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由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用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了,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的银瓶乍破水浆迸是高潮,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让读者有一种余音绕梁之感。

2、结构艺术:

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出色,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青、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图画。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但客人和诗人都听到了其悲凉的演奏。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演奏是诗歌的主体部分。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这里主要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琵琶行》的赏析

《琵琶行》的赏析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原文:

何人劚得一片木,三尺春冰五音足。

一弹决破真珠囊,迸落金盘声断续。

飘飘飖飖寒丁丁,虫豸出蛰神鬼惊。

秋鸿叫侣代云黑,猩猩夜啼蛮月明。

潏潏汩汩声不定,胡雏学汉语未正。

若似长安月蚀时,满城敲鼓声噒噒。

青山飞起不压物,野水流来欲湿人。

伤心忆得陈后主,春殿半酣细腰舞。

黄莺百舌正相呼,玉树后庭花带雨。

二妃哭处山重重,二妃没后云溶溶。

夜深霜露锁空庙,零落一丛斑竹风。

金谷园中草初绿,石崇一弄思归曲。

当时二十四友人,手把金杯听不足。

又似贾客蜀道间,千铎万磬鸣空山。

未若此调呦呦兮啁啁,嘈嘈兮啾啾。

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吹之于水,鱼不能游。

方知此艺不可有,人间万事凭双手。

若何为我再三弹,送却花前一尊酒。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

[唐]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1

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细致,安排周密,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第一部分是关于在河上为客人送行的。突然,我听到了琵琶的声音,并向琵琶女子解释。从“晚上在旬阳河头送客”到“仍然拿着琵琶半掩着脸”,我们描述告别宴会上没有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演奏琵琶,详细描述琵琶的音调,努力塑造琵琶女性形象。第一句话;“晚上在旬阳江头送客”;仅仅是七个字,就把人(主人和客人)、地点(旬阳河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然后用“枫叶和草花在秋天沙沙作响”这句话来触动环境。秋夜送客的凄凉和孤独的感觉已经被听到。然而,它是凄凉和孤独的,所以“无条件地酿酒和饮酒”这个词就掉了出来。“无弦”一词不仅呼应了“一年四季不闻丝竹声”这句话,也为琵琶女子作为垫子的外观和表演提供了参考。因为“没有弦”和“没有欢乐,没有悲伤,没有告别”,这一铺垫非常有力。然后以“告别时大河浸月”为一层环境,形成强烈的压抑感,使“忽闻琵琶声”有强烈的空谷注脚感,为下面的突然转向做好准备。从“萧秋”和“夜送客”时的“无弦”,到“忽闻”和“寻声”,再到“暗问”来“移船”,再到“约见”,可以说琵琶女子的出现是“千呼万唤”。但“邀请对方见面”并不容易。在她愿意“出来”之前,她必须经历一个“一直打电话”的过程。她并不在乎身份。正如我渴望聆听如仙女般的琵琶声和想写关于对地极衰落的仇恨的文章;,她千呼万唤而出也是因为她有一个“胃”;对地极衰落的仇恨,所以说清楚是不方便的,也不想见到任何人。诗人抓住了这一点,用“琵琶声不想迟说”和“仍抱着琵琶半掩着脸”的肖像描写表达了她难以言喻的痛苦。这个琵琶女孩的出现过程的描述是令人感动的。她以前从未听过自己的琵琶声,内心的痛苦在她的语言面前微微暴露出来,这给后来故事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悬念。

《琵琶行》赏析解读

《琵琶行》赏析解读

《琵琶行》赏析解读

《琵琶行》是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其音乐描写堪称一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赏析解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琵琶行》原文: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白居易《琵琶行》全诗及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全诗及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全诗及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全诗及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居易《琵琶行》全诗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完整版)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完整版)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琶琵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琵琶行》原文赏析

《琵琶行》原文赏析

《琵琶行》原文赏析

《琵琶行》原文赏析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琵琶行》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琵琶行》原文赏析篇1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经过再三邀请呼唤,她才勉强走出来;出来时,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儿。一方面是急急以求,一方面是默默以待;一方面是频频呼唤,一方面是迟迟而出。这种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双方的心情和个性。诗人抓住这一点,逼真地描绘了琵琶女的出场之态。尽管用语平实,但欲露还藏的情态,已经入木三分。“千呼万唤始出来”,并非孤傲忤慢,而是因为自有志趣,不露才扬己;更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的难言之恨,不便说明,也不愿见人。这种拘谨、腼腆而又稳重的样子,也恰恰是萍水相逢时一个女子应有的情态。“犹抱琵琶半掩面”与上文的“琵琶声停语欲迟”,皆曲折细腻揭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活动。 琵琶女的出场,让人产生期待,全诗由此转入正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声音暂停的时候,只觉得另有一种深藏的愁绪和恨意产生。此时,虽然静默无声,却更胜过那有声之境。“有声”之时,听者的思想感情随着曲调奔腾跳跃,无暇细味。而“无声”之时,给人以时间去整理
思绪,体味曲中之情;同时将听者引向未来,因为不知道下面又会怎样。
银瓶乍破水ຫໍສະໝຸດ Baidu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琵琶女自叙道:我本来是京城长安女子,家住在虾蟆陵。“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歌女聚居之地。旧说董仲舒葬此,门人经过这里,都下马步行,所以叫下马陵。后人误传为虾蟆陵。
从这里至“梦啼妆泪红阑干”,都是琵琶女自述身世。诗人用诗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相互补充,完成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她转好弦轴,拨动琴弦,顺手试着弹了三两声;虽然还没弹出曲调,却已流露出情感。前句写校弦试音。后句以乐音传达人的思想感情,扣开听者的心扉,让人神往。“情”字是诗眼,有传神之妙。“转轴拨弦”,是弹琵琶之前校正音阶、调正丝弦的准备动作。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每一弦都是那样低沉压抑,每一声都充满愁思,似乎在倾诉一生的不得意。这两句进一步借音乐写人,在抑郁之情中点出身世之悲。“不得意”,一作“不得志”,给“情”定了一个基调。“掩抑”,以手压弦而弹,弹出的音调低沉压抑,是幽咽悲伤的情调。
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传来瑟瑟之声。开篇首句,只寥寥七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事件(送客)全部概括其中,言简而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染和渲染,使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在这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从景中委婉传出。“浔阳江”,是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一段。“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根茎都有节似竹,叶抱茎生,秋天生紫色或白色、草黄色花穗。“瑟瑟”,犹言飒飒、索索,草木被秋风吹动发出的声音。
读这首叙事诗,不能忽略序言。序言不仅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写作原因,而且巧妙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为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示作用。序云:“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实际上,这首长诗共六百一十六个字,“二”当为“六”字的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石屏詩集》卷一《琵琶行》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用钿头云篦等贵重首饰来打拍子,哪怕碎了也毫不可惜;纵酒欢歌中,我红色的罗裙常因酒杯翻覆而污损。“钿”,是用金、银、玉、贝等制成的花朵状的首饰。“云箆”,即云状的箆,是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用具。“云”,一作“银”。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依循着声音寻找,低声询问,弹奏者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那人想要回答,却又迟疑不决。从“忽闻”、“忘归”、“不发”到“暗问”,均着力刻画人物心态,亦为说明音乐的感染力。“欲语迟”,是说犹疑之中暗含心事。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将船只移过去,慢慢靠近,邀请那人出来相见。大家添了酒,把灯拨亮,重新设宴。诗人写琵琶女的出场,是因闻声而动情,因动情而寻人。琵琶声的不同凡响,衬托出弹奏者的不同寻常,故听者赏慕,颇有知音相遇之感。“回灯”,添油拨芯,使灯光回亮。
最后,一曲终了,她收取拨子,在几根弦的中心奋力一划;琵琶就像撕裂的布帛一样,发出脆厉的一声。至此,全曲戛然而止,但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仍余音绕梁,久久难息。“拨”,即拨子,弹奏弦乐器时用的工具。“当心画”,是一种演奏手法,即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部横划,行话叫做“扫”。“画”,同“划”。“裂帛”,指绷紧的丝绢突然断裂,这里是形容“当心画”时声音的强烈冲击感。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她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弹奏下去,仿佛要一吐为快,说尽自己无限心事。以上三联,都是上句写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情景,下句借听者的感受揭示她的内心活动。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她的手指在弦上一会儿轻轻叩动,一会儿慢慢揉动,一会儿顺手下拨,一会儿反手回拨。起先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后来又弹《绿腰曲》。这两句是写琵琶女娴熟的技艺。“拢”,用指叩弦;“捻”,用指揉弦。这两种是用左手按弦的指法。“抹”,顺手下拨;“挑”,反手回拨。这两种是用右手弹弦的指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据说是开元时从印度传入,原名《婆罗门》,经唐明皇润色并改此名。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有较详细的描写。“六么”,是当时有名的歌舞大曲,也作“绿腰”或“乐世”。原名“录要”,以乐工进曲录其要点而得名,属软舞类。由女子独舞,舞姿轻盈柔美,乐曲节奏由慢到快。
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中国。发展到隋唐,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乐器,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常有它。作为文化范畴内的琵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行”和“引”,都是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句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强音,就像银瓶突然迸裂,里面的水浆喷溅而出;又像铁骑冲出、刀枪撞击一样,是那样雄壮铿锵,激越昂扬。当听者置身“无声”之境时,满以为就要结束了。谁知 “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已积聚了无穷的力量,不可压抑,终于在这里爆发出来。于是,全曲推向高潮。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主人下了马,走进客人的船中;举起酒杯想痛痛快快地饯别,却没有音乐助兴。枫叶获花,秋风瑟瑟,景是凄凉景;送客至江船,举杯冷落,情是寂寞情。“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管弦”,指管乐器与弦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对《琵琶行》的赏析
琵琶行
赏析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白居易
时年四十五岁,在江州任司马。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掌管军事,但白居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白居易无辜遭贬江州司马后,开始还恬然自安,与三五知己登山游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浔阳江头,他遇到一位来自京都、漂泊江湖的琵琶女,往还之际,顿生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这首长篇叙事诗,正是有感而发。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那时,我技艺超群,曾经一曲弹完后,让琵琶师傅也佩服;我还貌美过人,妆扮之后常被秋娘嫉妒。这两句写琵琶女色艺双绝。“善才”,唐代对琵琶师的称谓。“伏”,通“服”,敬佩。“秋娘”,当时的一位著名歌妓,这里是泛指歌青楼女子伶。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京师的富贵子弟争着给我赏赐,赠送缠头;每当一曲弹罢,不知要给多少彩绸。这两句写琵琶女追忆当年在长安时的生活,语含感叹。“五陵年少”,指富贵人家子弟。“五陵”,指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高帝之长陵、惠帝之安陵、景帝之阳陵、武帝之茂陵及昭帝之平陵,都在长安城北。唐时,曾将各地的一些富豪迁到陵邑周围,以繁荣邑址。故五陵多富家子弟。“缠头”,也叫“缠头彩”,歌舞艺人表演完毕,客人以罗锦等丝织品为赠。后来多用钱物代之。“红绡”,红色薄绸或绫缎等丝织品。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前一句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这里再用后一句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双声和重音叠韵词的运用,更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有时弦声轻快悠扬,就像宛转悦耳的黄莺在花下啼鸣;有时弦声艰涩低沉,好像呜咽的泉水在冰下面流转。“间关”,形容莺声宛转。“幽咽”,指悲抑哽塞。这里,诗人将琵琶声同时诉诸听觉与视觉,分别表现出轻快与冷涩的不同感受。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冰下的流泉,渐渐地冻结了;那弦也像被冻住了,快要断绝;就这样,弦声越来越弱,暂时停歇下来。诗人以丰富多彩、精妙新巧的比喻,将变化多端的音乐描绘得出神入化,维妙维肖。作者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之美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出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诉说身世作了铺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弦弹出的声音深沉悠长,像阵阵疾雨;小弦弹出的声音轻细柔慢,就好像人在窃窃私语。自此至以下十四句,借助语言摹写音乐的时候,都运用了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形象性。这两句是说弹奏琵琶音响之精微。用“嘈嘈”、“切切”这两叠字词摹声,又用“急雨”、“私语”,使它形象化。琵琶有四弦或五弦。“大弦”,指其中最粗的弦;“小弦”,指其中最细的弦。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时,四周的船只都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一声裂帛般的音响之后,一切又归于静寂。一直沉浸在音乐中的听众,如梦初醒。这里,诗人从侧面写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置身斯时斯境,同怀天涯沦落之感的作者与弹者心境如何,让人不由揣想。而由刹那间宁静所构成的音响空白,无言更胜有言,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诗人在这里第二次描写到月亮,静谧的意象与诗意再次呼应,烘托出凄美的情境。“舫”,小船。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要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面上,映着一轮明月。前句已将黯然低沉的情绪作了铺垫,后句进一步渲染环境,使心情显得更加沉郁感伤。全诗三次写到江月,各有妙用。这是第一次。“江浸月”,是说月影倒映在江中,就好像月亮浸在水中一般。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琵琶弹奏的声音;听着听着,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开船启程。“忽闻”,传达诗人正思音乐而音乐即来的惊喜。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在茫茫江月的背景烘托下,有空谷足音之感。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她若有所思,将拨子插在弦缝间;然后整顿衣裳,神态凝重端庄地站了起来。这里,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
向下文的“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大概就是从听者的询问引发。但是,叫人从何说起呢?于是,一面收拾,一面思忖。“敛容”,刚才弹奏时由于情绪激越,不单是衣裳有些乱了,悲欢也都形于色。至谈话时,自然要整理情绪,从音乐意境中收回心来,于是收敛起脸上的表情。这既是尊重别人,也是自重。琵琶女并非轻薄浮躁之人,前面已经写出了她的人格:“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正代表着女性的羞怯和矜持。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十三岁时,我就学成了琵琶,名字编排在教坊之中,是属于第一流的。上面是叙籍贯,这里是叙出身。“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唐高祖武德后,在禁中设内教坊。玄宗开元二年,在蓬莱宫侧置内教坊,洛阳、长安又各设左右教坊二所,以中官为教坊使。内教坊兼习雅乐和俗乐,外教坊则皆为俗乐。这位琵琶女大概是挂名外教坊的。“第一部”,指首席乐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