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裕民语文的本质是多读书

合集下载

读书重在选择-潘裕民阅读题答案

读书重在选择-潘裕民阅读题答案

读书重在选择-潘裕民阅读题答案《读书重在选择》是一篇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文章,在做这篇文章的阅读题目的过程中,你知道它的正确答案吗?让我们一起做一做这些题目。

记得做完题目之后要对答案哦!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读书重在选择》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书重在选择》阅读原文①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说过:“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是很难精湛的。

”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②读书要有所选择,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也许有人会说,博览群书被古人提倡,现在我们为什么非选择不可?我们知道,西潮东渐以前,中国有的学者曾有“读尽天下可读书”的抱负。

但是,今天的博览群书,和古人的博览群书有很大差别。

古时书少,很多书是以诗词、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的,言简意赅。

即便是古代散文,篇幅也不是很长,博览群书比较容易。

而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太多,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各种读本蜂拥而至,长篇巨制铺天盖地,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阅读。

③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一生读书无数。

一次,他到美国访问去参观国会图书馆,图书馆的人因其藏书量大而骄傲,同去参观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只有钱钟书一个人默不作声。

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何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我也充满了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这话看上去风趣,却是事实,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

19世纪英国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

”因此,今天我们提倡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

④毛泽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爱读书、会读书的领导人,他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

”他所说的“奇书”,不在择读之量,而在择读之内容与效果。

毛泽东的择书,排在前三位的是哲学、马列和文史,尤其在他晚年时,仅《红楼梦》就阅读和收藏了20种不同版本的线装书。

当然,那些与他的实践活动关系不大的书籍,他也有选择地阅读了很多。

潘裕民《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部》阅读练习及答案

潘裕民《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部潘裕民①常常有人问我,该读什么样的书?我的回答是“经典”。

因为经典原著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含量是非经典书籍所不能比拟的,“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

②所谓“经典”,指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的著作。

经过千百年来的千锤百炼、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大都是生命力最强、最有价值的经典。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和一代又一代读者对话,可以引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思考。

苏格拉底曾说:“最重要的不是生活,而是好的生活。

”没有经典,当然不会有好的生活。

③我认为读经典,一定要真正意义上的“读”。

所谓“读书”,不是说你今天去书店买两本书,明天从网上购回一包书,这不难办到;难以办到的是,你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书,尤其是要阅读经典著作。

④哲学家周国平说:“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

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和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阅读经典著作。

日本有一位哲学家叫柳田谦十郎,他在自传中说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读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为了庆贺这件事,他夫人还专门为他举办了一次家宴。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一个人写出一本书固然不容易,值得庆贺;一个人读完一本书也不容易,也同样值得庆贺。

⑤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如果不读经典,只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我们可能成为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机器,还有什么灵魂和境界可言?从一定意义上说,读经典是为了..............人格更加完善,包括精神的自我提升和灵魂的自我觉醒。

.........................在我看来,精神追求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变得强大。

比如我们读哲学,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已故著名学者俞吾金教授曾指出,“哲学赋予了人们一种‘Choice(选择)’的眼光,使得你能够站在制高点上,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更有把握。

”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现在在哪儿、明天可能去哪儿,这样才能生活得比较自在、比较自信,也更加乐观。

学会阅读,学会言语的智慧

学会阅读,学会言语的智慧

学会阅读,学会言语的智慧发布时间:2021-07-06T15:26:42.4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作者:徐伟亮[导读] 当一个学生了解、感受作家的与众不同视角徐伟亮浙江省乐清市翁垟第一小学 325600关键词:阅读作者意识言语智慧内容摘要:当一个学生了解、感受作家的与众不同视角,才会去发现常人眼中有、笔下却无的东西,完成一次写景言语奥秘的思考和探寻。

学会阅读,领悟言语表达的智慧,用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把特征写出来,把“我”写进去,学生就可以发现常人眼中有,笔下却无的东西,揭开语言的奥秘,写出别人无法表达的语言,从而实现言语表达的华丽转身。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潘新和在《语文:表现和存在》提出“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才是语文能力最高呈现”,“阅读,应该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

”这些都强调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指导作用。

与叶圣陶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理念,殊途同归,就是让孩子通过阅读,习得言语的表达方式。

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不用的内容,也可以同样的言语表达方式,这就是言语的智慧。

一般孩子看到景物,喜欢之情也不言而喻,但同样让孩子去浏览一番,却未必能如此生动形象、准确真实地地表达出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就如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

如何打破僵局?唯有关注经典文章的言语表达形式,学习其中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式和形式的言语智慧。

经典的作品,它的言语形式都带有鲜明的个性,习得优秀作家独特视觉和言语形式。

歌德也曾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

”一般的文章内容我们一眼就能看明白,其中蕴含的感情只要略微思考,也能感知一二,但每个作者的言语的表达形式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举一反三,只有带领学生触摸语文学科真正的核心魅力,才能真正指导学生提升言语表达,习得其中精髓,直至运用自如。

从《陋室铭》中谈“读”的教学艺术

从《陋室铭》中谈“读”的教学艺术

从《陋室铭》中谈“读”的教学艺术作者:潘邦汉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0年第05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就是“读书”。

“读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这样的解释:“看着书本出声的或不出声的读。

”出声的读曰朗读,朗诵或吟诵;不出声的读曰默读或阅读。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是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

其基本途径有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和典范的文学作品的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

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

宋代学者朱熹说:“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现代著名学者周振甫也很推崇用“诵读法”,并著有《论诵读》。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清华附中的韩军则说:“三分文章,七分朗读,就成了十分完美。

”纵观古代的文化教育到现当代的语文教育,教育家们都很重视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部分中,也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时至今日,朗读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环节,这是因其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

语文教学从读书开始,读书必须讲究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以《陋室铭》为例谈谈“读”的教学艺术。

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仅有八十一字托物言志的文言美文。

我依据课程标准“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始终以“读”为本,有阶梯、分级的进行了三个层次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理解和鉴赏课文,强化了阅读的目标意识,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读书的奥妙在于选得精、读得透

读书的奥妙在于选得精、读得透

读书的奥妙在于选得精、读得透
潘裕民
【期刊名称】《现代教学》
【年(卷),期】2017(000)018
【摘要】作家周国平先生在一次读书会上这样说到:“巴尔扎克曾经说过,‘爱情上的第一眼就像是千里眼’,这句话用在读书上也是很适用的。

读书的时候,你第一眼的印象,或者说最初读的时候强烈吸引你的东西,往往是和你最合拍的。

这个第一眼非常重要,它实际上就是直觉。

在别人的意见面前,捍卫自己的直觉,这是关于读书的一条重要道理。

”在笔者看来,“选得精、读得透”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总页数】3页(P69-71)
【作者】潘裕民
【作者单位】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海研发中心,上海20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读得亲切学得透脱--让学生在文言文中读解生活 [J], 张运强
2.想得深一些,读得透一点--例谈比较式阅读方法的运用 [J], 陆文红
3.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 [J], 李嘉仪
4.想得深一些,读得透一点——例谈比较式阅读方法的运用 [J], 陆文红;
5.读书笔记:语文课外阅读得力“助手”——以阅读《安徒生童话》为例探述 [J], 孙晓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学语文学科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学语文学科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央课程编制 的统一教材 , 而无适应地方课程和 学校课程的不 同层次的教材 ; 语文教材品种单一、 模式 固定 。这种状况在新一轮课改 中得到了明显 的改变。上海“ 二期课改” 的教材 , 建立 了以基础 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和研究 ( 探究 ) 型课程 为主干
子院士说 , 没有现代科学 , 没有现代技术 , 一个国
20 0 8年 9月 第2 7卷第 9期
安庆 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 a o A q gT a h r C lg ( o i c neE i n o r l f n i e ces o e e S c l i c d i ) n n l aS e t o
S t7 .
功 。这一切 , 都离不开语文课 。中国科学院杨 叔
是当前语文学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 关于教材 。有什么样 的课程就应该有什么 . 样的教材。作 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载体 , 语文教材
和相关阅读文本承载着太多的使命 : 陶冶情操 、 心 智与灵魂 , 培养科学与人文的精神 , 让学生 的能力 和智力在阅读 的过程 中获得尽可能大 的发展 , 等 等。但长期以来 , 国基础教育的语文科 只有必 我 修课教材 , 缺乏选修课教材和活动课教材 ; 只有基 础型教材 , 而无拓展型教材、 研究型教材 ; 只有按
今E l 语文学科建设 中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学生整体素质 的提高 , 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
坚 实 的基 础 。

语文学科建设的定性与定位 问题
二、 语文学科建设 的目标和要求 语文是一 门最贴近生活、 最丰富多彩 的课程。
语文学科受 到的批评 比其他学科多 , 由语 是 文学科的特点决定 的。因此 , 只要我们正确把握 语文学科 的性质特点 , 就可以在教学 中少走弯路 , 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语文课程 的 性质 、 用和地 位 问题 , 功 上海 市新 的课 程 “ 标准 ” 有

生活因读写而美好

生活因读写而美好

生活因读写而美好——读潘裕民《读书是最美好的事》常生龙要学会游泳就要在水中尝试,要学会选择书籍,先要让自己“读”起来。

张亚丽绘因为阅读和写作,我结识了一批喜欢读书的朋友,也经常获赠他们的最新作品,潘裕民所著的《读书是最美好的事》(安徽文艺出版社,以下简称《读书》)就是其中之一。

读书,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也是当下很值得忧虑的话题。

大家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能够静下心来品味书香的人并不是很多。

潘裕民老师以这样的书名写这样一部作品,提醒大家关注阅读,用心读书,不能不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今天为什么特别强调要读书,我想有几个方面的理由:一是求知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很强烈的求知欲,遇到一件新奇的事情、听到一则报道、看到一条新闻……总有想进一步一探究竟的意愿,而实现这种心愿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书。

读书是一种间接经验的学习,可以让自己用很小的成本来洞悉一件事情的本源,不仅获得知识上的丰富,也在心灵上得到满足。

从《读书》中不难看出,潘裕民老师在唐诗宋词等方面花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其中最为重要的动力就是自己的求知欲望,而实现的路径就是读书。

二是互动的需要。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有三个最为原始的志趣,分别是维生、互动和创造。

维持生命传宗接代是所有动物的原始本能,而不断地创造新的事物、新的文化、新的规则,则是人所特有的本领。

人在维生、创造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在和世界、和他人进行着对话和交流,通过这样的互动、信息的交换,来理解别人的想法,找到自己在世界之中的位置。

与谁互动?自然是那些有一定专长的大家和名家了。

我们都知道,萝卜烩萝卜,烩来烩去还是萝卜,要想让自己有所提升和进步,一定要和古往今来的大家、名家多交流、多沟通,而实现这种互动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

一个人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人生苦短,不可能样样事情都能亲身去实践,通过读书、通过与专家的对话和交流,来获取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的经验,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潘裕民
【期刊名称】《师资建设》
【年(卷),期】2011(024)011
【摘要】读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人都知道读书的好处。

上海人民出版社曾
经出过一本书,题目叫《读书这么好的事》(张新颖著,2007年8月第1版)。

初看这个书名,我想读书的益处岂一个“好”字了得。

然而细想想,纵有干言万语,怕也抵不过这一个“好”字。

为何?因为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外乎两种:一是实物,比如长城、故宫等;二是书籍。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潘裕民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92
【相关文献】
1.多读经典开卷有益——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J], ;
2.启蒙告退的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王富仁——在西川读书会上的发言 [J], 李怡
3.今天我们读什么书?——浅谈如何向高中生推荐阅读书目 [J], 张新梅
4.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读书会 [J], 凌宗伟
5.国际儿童读书日,今天你读书了吗?——6-14岁儿童阅读现状调查 [J], 吴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书≠学语文

读书≠学语文

读书≠学语文不管你是向作家、教师,还是语文成绩出众的同学请教“如何才能学好语文”这个问题,可能都会得到惊人一致的答案:多读书!可是,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却存在着这么一种怪现象:同样是读书,有些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而大部分学生虽然读了很多书,可是成绩却不见有提高。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主要是他们没有弄清楚“读书”与“学语文”之间的关系造成的。

虽然学语文是一定要多读书才能学好的,但读书并不等于学语文啊!殊不知读书里面也是有很多学问和讲究的。

一个人读书有无收获,有什么样的收获,主要取决于他们读书的目的,而读书的目的又直接决定了他们读书的方法与侧重点,进而决定了他们读书的收获。

我们很多同学在读书的过程中就是由于缺乏明确的读书目的——不知道该从阅读过程中汲取哪些营养,才造成了读而无效的结果。

其实,读书和学语文本不是一回事。

正如同样是读《红楼梦》,我们一般人只是关注书中的内容,作为日后的谈资,而“术业有专攻”的人则不然:历史学家是力求从书中发现历史兴衰的根源,社会学家则力图从中发现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原貌,经济学家研究的是当时的经济状况与发展,文学家关注的是书中所采用的文学手法及效果,语言学家分析的则是当时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一句话,读书,只有先明确了读书的目的,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才会有努力的方向,也才会有明确的收获。

所以,我在这里要给那些读而“无效”的同学这样一条忠告:读书≠学语文,而要想通过多读书来学好语文,就一定要以学习语文的方法读书。

那如何才能通过“以学习语文的方法读书”来提高语文成绩呢?那就是读书是一定要带着学习语文的目的(明确学习内容)去读,以学习语文的方法(明确怎样学习)去读。

首先,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我们要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生字,一定要弄清这个字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还要记住字形,做到会读,会写,明意。

对于那些不大理解的词语,也一定要通过字典(或结合上下文)了解它们确切的意思,连带意思整体积累。

温儒敏怎样把“读书”摆到语文学习的高位

温儒敏怎样把“读书”摆到语文学习的高位

温儒敏:怎样把“读书”摆到语文学习的高位?一、课上学语文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大多数教师也都是这样教的,现在为什么要提读书呢?温儒敏:现在语文教学普遍都是课堂教学和课文讲解带动整个教学,依赖教材,依赖课文精讲,依赖课后作业操练。

对这种普遍的做法,大家很习惯了,已经轻车熟路,习以为常,所谓改革,也就是增加一点学生的活动。

有时我们也对此不满意。

看来得跳出来想一想: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怎么形成的?是天然合理的吗?为何如“吕叔湘之问”所说,会“少慢差费”?是否应当有所调整改进?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不是像现在这样的。

古人学语文从蒙学开始,就是读书为主,先生是很少讲的。

从《千字文》《增广贤文》《大学》《中庸》《左传》等,一路读下来,似懂不懂地读下来,慢慢就读得熟了,由不懂到懂,文字过关了,写作也过关了。

这是浸润式的学习,整个身心沉浸在阅读之中,文化的感觉有了,语言的感觉也有了。

传统语文教学和现代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区别就在读书。

传统的语文教育并没有明确的教学体系,也没有教材、课堂精讲和作业操练,但要大量反复地读书,整本整本地读书;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一篇一篇地讲,一次一次地组织活动,唯独很少读书,特别是读整本的书。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传统的以读书为主的方法太过奢侈。

现代人要学的东西比古代多,除了语文,还有外语、数理化等,靠古代那种大量读书的浸润式的方法显然不适应了。

所以从新式学堂开始,就改为“概论式”的学习,即以课堂的讲习为主,课文的分析作为重点,把各方面的知识加以体系化,以概论的方式传输给学生。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学国文,古典诗文还是占很大比重,不过不同于传统语文学习的办法,不再是一本一本地读,而是一篇一篇地读。

这时期的国文学习虽然和传统不一样了,但还是注重读的。

五六十年代以后,学习苏联的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也开始突出知识性传授,学习语法修辞和文学常识,加上文选的精读精讲,就成为现在普遍流行的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联考中考语文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联考中考语文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联考中考语文适应性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羁绊惋惜大杂烩殃及池鱼克敌致胜B.间谍涅磐乌篷船含辛茹苦屈指可数C.商榷沉湎吊脚楼水乳交融含英咀华D.编辑葱茏侦察兵惩前毙后恃才傲物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炫.目(xuán)参差.(cī)神采奕奕.(yì)B.剽.悍(piāo)栖.息(xī)骇.人听闻(hài)C.蜕.变(tuì)瓜蔓.(wàn)趾.高气扬(zhǐ)D.澄.清(chéng)濒.临(pín)岿.然不动(guī)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箫瑟讴歌孵化器通霄达旦B.寒噤朗润萤光屏更胜一畴C.恻隐旁骛口头禅花团锦簇D.斟酌幅射挖墙角相得益彰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观点不明,语言平淡,描写也不细腻,读起来味同嚼蜡....。

B.有些成功人士对自己的要求极高,甚至到了一种吹毛求疵....的程度。

C.听说今年的冬令营活动因故取消,同学们都垂头丧气,怀古伤今....。

D.这里地杰人灵....,很多名人在这里出生、成长,又从这里走向世界。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敦煌搏弈笔杆子不可名状不能自已B.辩论订正边角料百感交集不可思议C.谛听悲伧辩证法渡过难关迟疑不决D.蝉联诋毁白内瘴兢兢业业不容质疑6.在“书法临摹”小组里,有位同学在临摹启功先生的书法对联时,不慎将下面两副对联的顺序打乱了,请你帮他理清其中任意一副....对联的顺序。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任务二:学会间接论证
(2)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摆出明显的错误或矛
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根据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
“反证法”论证过程 求证:p ①设:非p ②如果非p,则q ③非q ④非(非p) ⑤p
任务二:学会间接论证
(3)归谬法 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
惠子 论据:子非鱼 论据:(子)安知鱼之乐
隐含前提: 只有同类才能相知
庄子 论据:子非我 论据:(子)安知鱼之乐
隐含前提: 只有我知道我的想法
任务一: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练习2】《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说出下列论证的隐藏前提。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 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1.“虚假论敌”的定义及意义 ①驳论点: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者从论点推出错误 ②驳论据: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 ③驳论证: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通过提出各种反对观点或者对自己不利的论据,从而让你的观点更经得起
推敲。改变以往“不质疑,不追问,不批判”的思维模式。 标志性术语:或许有人说,或许有人认为,也许有人提出
(1)它们是隐藏的,没有被明确陈述出来。 (2)它们被论证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3)它们也可能是假的。
任务一: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2.阅读教材P97页柯南·道尔的《银色马》,补写出文中中主人公福尔摩斯的一段话 所隐含的前提。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 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误,常用于驳论。归谬法的逻辑,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 为了反驳命题p,可以先假定p真,然后尤其推出它所含有的推断q,而q是明

读书:提高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有效方式

读书:提高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有效方式

堂课 。 ” 可见 , 知识是需要积 累的 , 优秀 教师的功夫在 课 外 。“ 台上 一分 钟 , 台下 十年 功 ” , 说 的是 演 员, 教
师 又何尝不是如此 ?
语 文 教师 文化 素养 的提高 有很 多 途径 , 但读 书 学 习是其 中的一个 重要方 面。不读 狄更斯 、 拜伦, 怎 么 理 解 英 国?不 读 罗 曼 ・罗兰 、 雨果, 怎么 理 解 法 国?不读 托 尔斯 泰、 屠格 涅夫 、 普 希金 , 怎 么理解 俄 国?不读 杰克 ・ 伦敦 、 欧 ・亨利 , 怎么 理解 美 国?还 有 中 国的 《 红 楼 梦》 、 古 典诗 词 等 , 都应 该系 统地 学
读书 : 提高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有效方式
文/ 上海市黄浦 区教育学院 潘裕民
文 化 素养 , 对 语 文教 师 的专 业成 长 是至 关重 要 的。提 高教师 素养 的途径有很多, 但 读书学 习是其 中
的一个 重要方式 。除了加强对本体知识 的学 习, 语文 教师还 要学习历史、 哲学 、 美学等方面 的知识 , 以丰 富 文化底 蕴, 提 高专业 能力和教育境界 。
是过去传到将来 的回声 ” , 能看 到多远 的过去 , 就 能看 到 多远 的未 来。古代 文、 史、 哲是不 分家 的。左丘 明 的《 春秋 左传 》 、 司马迁 的 《 史记》 、 司马光 的 《 资治通
论是 揭示 生活 的深度 , 还 是反 映现实 的广度 , 在 封建 社会 , 已达 到 了不可企 及 的境 界 。所 以, 鲁迅 先生 曾 风趣地 说: “ 我 以为一切好诗 , 到唐 已被 做完 。以后倘 非 能翻 出如 来 掌心之 ‘ 齐天 大 圣 ’ , 大 可不 必动 手 。 ”
境地 。

读书和写作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双翼

读书和写作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双翼

读书和写作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双翼
潘裕民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年(卷),期】2016(000)011
【摘要】读书和写作,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双翼,也是当代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

古往今来,读书和写作是分不开的。

读了书,有了冲动,才会去写。

但从一定程度上讲,写比读更困难、更艰苦。

写作毕竟是辛苦的脑力劳动,需要不断地阅读、积累和思考,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当然,写作有写作的乐趣。

有时候,写作似乎比阅读更有成就感。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走读书与写作相结合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自
己的专业成长,从而走向卓越、走向成功。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潘裕民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上海20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0
【相关文献】
1.语文教师读书与专业发展的研究 [J], 邹军文
2.勤读书善反思重实践乐改变--基于职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J], 胡琼
3.通过阅读打造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闵行区初中语文青年教师“学而时习”读书班活动经验略谈 [J], 殷秀德;
4.读书和写作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双翼 [J], 潘裕民
5.读书与写作: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J], 曹公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师读书要学会与文本对话

教师读书要学会与文本对话

教师读书要学会与文本对话作者:潘裕民来源:《师资建设》 2013年第3期□文/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潘裕民文本不是由单纯的文字组成的,它不是死的东西,文本表达着作者的思想,用文字的形式向读者诉说作者的情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不是沉默地存在,而是一个会说话的主体。

读书,从本质上说,就是与文本进行信息、思想、观念、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与文本对话的前提条件,是无功利性的阅读,随心而往,兴趣使然。

散文家毛姆说,读书必须是一种享受,而不应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硬着头皮办差。

无论是经典之籍,还是时事手册,用心读和不用心读,效果完全不一样。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可见,读书需入心。

真正的读书,应是读者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对话与探讨。

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达到“置身于文内,心与文通,心与作者交融”的境界。

如今,知识的信息变化无穷,读书的形式复杂多样,尤其是在物质文化、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回归和坚守精神与心灵的领地,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读几本原著和原典。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电纸书在世界和中国悄然兴起,且呈日渐流行之势。

在信息时代,以纸质为媒介的传统阅读在面对网络冲击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有人统计,现在是纸质书、电子阅读、电纸书三分天下。

当然,不可否认,“读图时代”有它的优势,它形象、直观,调动了立体、声像、多维多种媒介形式,承载的信息符号非常丰富,不同民族、语言的人都能即时沟通。

博客、微博的出现,大大降低了阅读与写作的门槛。

因此,我们对网络时代的优势,不能视而不见。

我们要吸收它的长处,但同时要保住传统阅读的优势。

研究发现,传统读书的功能是“浅阅读”无法替代的,它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

可是,当下人们对阅读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很多人以为自己每天都在网上看文字,就是每天都在阅读。

其实网络阅读和图书阅读存在巨大的区别。

所以,孙逊教授在《“读图”时代阅读向何处去》一文中指出:“不仅‘读图’不能替代‘读书’,而且读各种快餐书也不能替代读原汁原味的原著。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H级检测题(二)(原卷版)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H级检测题(二)(原卷版)

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H级检测题(二)(原卷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露营热度大增。

露营成为户外娱乐的新选择,从公园露营、房车露营到海边露营、星空露营,各种别具特色的露营方式层出不穷,这种奔跑在路上、自由在天地间、滋养于自然中的休闲方式吸引了不少人参与。

这股热潮并非乍起。

不少露营爱好者和从业者称2020年为“露营元年”。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出境游、跨省游颇受限制,不少旅游爱好者将消费需求转移到城市周边游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1-3天为期的“微旅游”方式——“露营”脱颖而出,不仅出行方便,更是将隔离的风险降到最低,成为人们短途短期低风险旅游休闲的重要选择。

户外露营既可以改善人们闲居家中的状态,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疫情防控对距离接触的要求。

露营类综艺节目、国内社交平台中的“露营”类短视频和推文,也成为助推力,与“露营热”互为因果。

打开抖音、小红书,各种相关内容将露营的美好与惬意展现在大众面前;露营常识、技能等事项也在网络中广为传播,降低了露营活动的技术门槛;还有综艺节目以露营为题、房车为载,展现了在都市生活的人们短暂逃离城市忙碌、追逐耀眼的梦幻星空的旅行历程……按图索骥或是依攻略行事,这就给了更多人一个将“诗与远方”带进现实、带到身边的可能。

(摘自《日照新闻网》)材料二: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材料三:近年来,露营成为户外娱乐的新选择,从深山老林里“荒野求生”、公园露营到房车露营、海边露营、星空露营,各种别具特色的露营方式层出不穷。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都市家庭更倾向于舒适性强、装备有调性、风格明显的精致露营。

精致露营多要依托景区。

所以大批景区围绕此下功夫。

如青海茫崖火星营地,是所谓火星模拟基地,附近都是雅丹地貌,故意营造出了孤独荒凉的氛围,让人觉得恍若置身火星;珠海横琴星乐度·露营小镇推出“自驾+露营+乐园模式”,以“琴岛奇航”为主题,融合多种新奇特色宿营单元,配备沙坑遗迹乐园、儿童游乐园等设施及“乐园管家”服务……目前以露营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有超过5.3万家露营相关企业,仅山东的露营地数量就有近4000处。

语文的本质、价值和学习方式

语文的本质、价值和学习方式

(四)语言和文化?
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通过思考所造成的一切。 即以“文”“化”人:(价值观+行为模式)
二、语文到底是什么?
(一)语文是规范化的母语
1.语言种类:目前世界上有5651语言(-1400)。 2.民族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
说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语 文 的 本 质
3.母语特性:承载的是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 表达方式、民族的传统、民族的文化; 与个体的心智成长、精神发育密不可分 4.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
三、语文课程
整体认知,逻辑建构 分解落实,拓展延伸 有效检测,多元评价
语 文 的 学 习 方 式
一、语文素养:
(一)学科素养:工作 教研:教材教法+课程建构 (二)专业素养:积累 科研:挑战自我+快速成长 (三)综合素养:提升 自修:琴棋书画+信息技术
二、语文能力:
语 文 的 学 习 方 式
没有国学,则学无根基;没有西学,则视野不开
立 人 + 育 人
善人文课程—涵养精神
设计、实施、评价、调整
真科技课程---启迪智慧
美传统课程---民族个性 时代课程—国际视野
二、语文教学的目的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 4.口语交 际 3.写作(1-2:写话;3-6:习作) 5.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一)听:会听+听清+听懂 (二)说:会说+说清+说好 (三)读:会读+读完+读懂 (四)写:会写+写清+写好 (五)语感:听说读写 (六)审美:比较鉴别
会听+听清+听懂

语文的本质是“多读书”

语文的本质是“多读书”

语文的本质是“多读书”作者:李晓华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09期最近细读了《颠覆?渐变?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关于语文教学的二十四条建议》和李希贵的《上语文课不懂这个,课堂上白流汗》三篇文章,了解中高考改革的方向,我从中更深刻的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

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中高考,没有语文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学科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将举步维艰。

可是在现实中,很多孩子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导致写作能力、理解能力下降。

我们的学生明白阅读重要,可是由于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所以阅读的时候不用心。

面对初中繁重的学习任务,有限的时间,如何保障学生的课下时间有效阅读?如何做到学生想方设法的挤时间阅读?我觉得培养阅读习惯应从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立足于课堂,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譬如我在教《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时注重学生朗读的指导,四班的徐雨楠将菲利普夫妇的势利、自私、爱慕虚荣的人物性格读得有声有色;三班的马依然将胡屠户的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性格读得形象感人,这两个同学的朗读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课上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提高了,回答问题踊跃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一改以往初三学生沉默、矜持的课堂特点,整堂课在学生的学思结合中度过。

趁着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我又顺势向大家推荐了莫泊桑《项链》《羊脂球》等作品和《儒林外史》中的《两根灯草》、《马二先生》等篇目;课堂教学中我还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例如我们九上的第五单元主要是古典小说单元,这里有杨修的恃才放旷、机智聪明,杨志的谨慎机智、粗暴蛮横等,我在讲解的时候将人物的相关情节和这两本书中重要人物的情节如关羽的单刀赴会、武松的血溅鸳鸯楼、诸葛亮的七擒孟获等情节讲给大家(当然发挥学生的作用,学生讲解为主,不会的我在提示),我发现那些没有读过名著的同学一脸羡慕,满眼渴望,似乎有马上阅读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裕民语文的本质是“多读书”
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
——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
潘裕民
最近,喜获温儒敏教授的新著《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三集》),读后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叹佩之余,亦心生共鸣。

作为当代著名的文学史家、教育家,温儒敏教授除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外,近些年在语文教育的研究上也引起学人的广泛关注。

据我所知,温教授曾于2007年出版过《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一书,随后又有《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一、二集陆续问世,现在的《三集》是他第四本有关语文教育的论集。

全书由“课标与课改”“教材编写”“高考语文”“语文教学”“研修文化”“大学本义”和“文学生活”七个部分组成,其中多为作者近几年在报刊上发表的文字,包括报刊访谈、演讲与随笔等。

与一般纯学术的理论著作不同,《三集》从现实出发,站在一线语文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书中文章“大气”而又“接地气”,从而到达一种研究境界的高标。

综观温儒敏教授《三集》的语文教育研究,其突出特点大致如下:
其一,作者善于从多元角度去思考、研究语文,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今时代,教育需要继承与创新,语文更是如此。

但是,语文课改涉及面广、难度亦很大。

作者从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入手,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在对“课标与课改”“教材编写”“高考语文”“语文教学”等问题的研究中求得一系列真解。

其中,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温教授主张以人为本,尽量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化学科意识。


是目前我国语文教育界有高度共识的一个理念,也正是《三集》语文教育观的灵魂所系。

可以说,“以人为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三集》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力求在语文课和“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核心概念。

所谓“语文素养”,比之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而言,涵盖面要大得多,诸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培养等,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由此可见,语文素养比语文能力更高一层。

在论及“语文教学如何沟通课内外的阅读”时,温教授指出:“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课内和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从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学,说到底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

因此,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读书问题”,提倡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

在温教授看来,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读”是“读说听写”中最重要的,这关乎一个学生在成长中甚至进入社会以后继续学习和接受熏陶的能力。

毫无疑问,在语文的概念混乱的当下,重新从“多读书”的角度去理解语文、读懂语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其二,本书立论独特,视野宏阔,高屋建瓴,显示出作者的学识魅力与博大胸怀。

温教授认为,在语文教育中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不能丢了文化之根。

但面对传统,“一定要有分析的批评的态度和眼光”,不要笼统地讲继承传统文化。

在本书“研修文化”一辑中,温教授从“挺起胸膛向前看”的精神着眼,提出要把当老师作为“志业”。

所谓“志业”,是有自己的志向、乐趣与追求的“职业”,而不是谋生的“职业”。

两个“业”差一个字,境界不同,其目标与追求也就不一样。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教师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运用“眼界”引领学生前进。

教师的视界若不开阔,志向若不高远,难免会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

对于教师职业,温教授在《关于语文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思考》一文中强调指出:“教师职业本来是理想性质的,对这个职业太实际,就是悖论,也是很多老师‘职业性倦怠’的原因。

”与前面的一些看法相比,温教授关于“高考语文”改革的一些建议,以及改革趋向的把握与分析,更显得理性而充满思辨。

这种科学而
理性的研究,也体现在“守正创新”的态度和气质上。

他所说的“守正创新”,是把以往语文教学好的东西继承下来,绝不搞虚无主义,一切推倒重来。

这一观点,对于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不无启发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语文教学”一辑中,温教授十分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认为“语文命题水平,作文最能见高低。

”应该说,读书和写作是密不可分、互为促进的。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两句诗一下就道出了写作的秘诀乃在于读书。

在谈到大学教育时,温教授主张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认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大学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特别是近些年来,社会舆论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介入很多,批评指责也不少。

对此,温教授站在一线语文教师的立场,为他们呼吁和呐喊,成为当下语文教育的保驾护航者和干扰排除者,实属难能可贵。

其三,作者从语文教育实际出发,文字“接地气”,避免了一般学术著作过于理论化的现象。

《三集》除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非常实用。

不仅能满足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也给语文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从而获得一般学术著作所难以企及的真实感和充实感。

针对现在语文教学的问题,温教授认为还是读书太少。

尤其是课外阅读都说重要,但在教学中却难以落实。

因此,必须有一些措施,关键要在教学评价方面有体现。

那么,如何来落实这些评价?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具体可行的办法。

书中的这些认识与建议,反映了一线教师的要求,比较贴近教学实际。

在“研修文化”一辑中,作者主要和一线教师讨论如何预防和减缓“职业性倦怠”,以及营造“自己的园地”“切实提高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等等,都能唤起教师春风拂面般的共鸣。

应该看到,当学者面向大众说话,不仅仅是一个“提高”的问题。

相比之下,“普及”更为重要。

其实,文学研究和语文教学一样,都要有一种“平等”的意识,要有“对话感”。

尤其是当下的文学研究,不能只囿于“学院派”,以致在作家作品、批评家、文学史家这个圈子里打转,而一定要走出“象牙塔”,走进生活的广阔天地,走进社会大众,少一点“正襟危坐”,多一些交流互动。

诚如温教授在“文学生活”一辑中所言:“文学研究一旦走进普通读者中,就会豁然开朗、别有天地。

”笔者认为,能够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出发,帮助他们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推进科学发展,这样的研究才是最科学、最有效的。

“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朋友交谈。

”在阅读温教授的《三集》时,笔者处处能感受到洋溢在书中的浓烈的人文精神和对语文教育的满腔热情。

从中可以读到他对十多年来语文课改得失的回顾与反思;可以读到他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关注,以及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可以读到他对广大师生热爱语文的殷切期望;可以读到他对目前大学普遍存在弊病的担忧,以及人文学科包括中文系出路的探讨。

(作者:潘裕民,系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13日第10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