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并不难

合集下载

初学中医的几种途径一

初学中医的几种途径一

初学中医的几种途径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初学者来说,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十分庞大,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初学者可以通过阅读中医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

此外,还可以参加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培训班或者课程,系统学习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2. 寻找中医师傅指导学习任何一门技艺都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指导。

初学中医的同学们可以在中医馆或者医药市场寻找有经验的中医师傅,向他们请教学习中医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与中医师傅的交流和互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理论与实践。

3. 参加中医学院的课程如果对中医学有较为深入的兴趣,并且希望将来能够从事相关职业,可以考虑报读中医学院的相关课程。

中医学院具有严格的教学体系和专业的师资力量,能够系统地教授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在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实习等方式,积累中医临床经验。

4. 参与学术研究和活动中医学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学习者可以通过参与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中医学水平。

参加中医学术会议、论坛和讲座,与其他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学习,了解当前中医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此外,还可以参与一些中医学的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中医义诊等,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中医技能。

5. 结合实践学习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初学中医的同学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学习中医知识。

可以选择去中医馆实习,跟随有经验的中医师傅进行实地操作和观察。

同时,也可以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活动,为人们提供中医咨询和服务,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医技能。

总而言之,初学中医可以通过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寻找中医师傅指导、参加中医学院的课程、参与学术研究和活动以及结合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中医学水平。

如何自学中医

如何自学中医

如何自学中医经常看到很多热爱中医的朋友,想学习和了解中医,却由于自身的圈子和资源等原因,没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真正的中医,这里冒昧给未得门径的朋友排列一个学习次序。

不同于不少朋友对中医的误解,总认为有个牛叉的老师才能学好中医,其实古往今来有很多中医名家都是自学成才,比如近代的医学大家岳美中,已故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萧龙友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下面,我们就来排列一个学习中医的次序,希望对初学者和爱好者能有帮助。

(以下图片均来自网络)对于初接触中医的爱好者来说,首先可以从医学三字经开始学起,这是类似于《三字经》一样的启蒙读物,可以通过这本书来了解基础的中医文化和背景这套丛书是上个世界五六十年代一批老中医的著作,这是重印版,这本是解读医学三字经的。

医学三字经原文言辞比较简洁,这本书是很好的解读和延伸。

而作者方药中也是中医名家,名家解读启蒙读物,有心得读者自然会有所获。

对于医学三字经,市面上还有一个版本也不错。

这一本是北中医的注解的白话版,也是老版非常受欢迎后重印的,有价钱不高,适合古文基础一般的朋友学习的特点。

这个书有一本就好,没必要都买,《医学三字经》本身只是给初学看的一个启蒙性的纲领读物,能够帮助大致了解中医的全貌,内容较浅。

市面上目前最好的就是这两个版本。

《名老中医之路》是记载一些名医学医的历程,实际价值不高,但是对于热爱中医的朋友能够提高学习兴趣,真心喜欢中医的话,看看会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缺点是价钱比较高,最好是在图书馆看看就可。

当然,如果资金充足的话,就无所谓了。

《中医入门》适合想系统学习中医的初学者,该书作者秦伯未先生是上世纪沪上名医,一生行医教学,《中医入门》是他多年教学行医系统总结的中医基础性著作,能够帮助初学者初步掌握中医基本理论。

该书价格便宜,网购不到十块钱,是初学者比较好的选择之一。

对于自学中医的朋友来说,中药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个中医,是必须要懂得药性的。

这里推荐五版中药教材,这本教材是目前国内各种中药教材的蓝本,很多教材都是从这本演变而来,缺点是学院教材,看起来容易犯困。

学中医到底有多难?为什么?

学中医到底有多难?为什么?

学中医到底有多难?为什么?一句话,学真的,不难;把假的学成真的,很难很难。

学中医,难上加难,难于上青天!理由如下:中医博大精深,找到真正神医当师傅就很难信奉中医的人,没有一个不把中医博大精深挂在嘴上的。

信奉中医的人,认为中医是哲学、是文化,是生命科学,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学问。

天底下没有一样博大精深的学问能够轻易学会的。

想学会博大精深的中医,一定得跟着真正的神医(如果你有幸能找到的话)学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出山。

这肯定不容易。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能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就更难阴阳理论博大精深。

阴阳是万物之根本,涵盖世间万物,而且阴阳能够相互转换,支配着整个世界。

客观世界离开阴阳就会天塌地陷,水火不存;大千生命离开阴阳就会枯萎不再,生息不能繁衍。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主宰世界轮回。

离开五行,季节不再轮回;离开五行,药性就会荡然无存。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就不会存在。

春以“木“气;夏以“火”气;秋“金”气;冬以“水”气;为凑五行,再强把夏名以“土”气。

中医气机,充满玄机。

世间一切皆为气。

六淫外伤,内生五邪,七情内郁,饮食劳倦均可导致气机失调。

气机运动以通调为顺,通则气机畅达无阻,调则升降出入有序。

中医上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迄今为止,经络是什么,没有人能以任何形式证明出来。

把缺乏逻辑、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的伪科学学会学懂,你说难不难?无论阴阳五行、还是气机经络,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都存着逻辑悖论、漏洞百出,经不起任何推敲。

建立在缺乏严格定义基础上的中医理论,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性。

学习这种残缺不全、不成体系的理论,并用其指导医学实践,还要成为一个专家,你说难不难?换句话说,针对实践活动,再难的理论,只要符合逻辑,就能够学的会;相反,不符合逻辑的理论,不符合逻辑的实践,学起来就会问题多多,会非常难学。

不是理论难学,是自圆其说难,而且这种难以自圆其说,始终会伴随你一辈子!读者朋友自己说,学习中医难不难?一句话,学真的,不难,把假的学成真的,很难很难。

学习中医要多长时间呢?

学习中医要多长时间呢?

学习中医要多长时间呢?中医入门很不容易!百分之99的人学中医一辈子都没有入门!这是本公主一生学习中医历经千辛万苦得出的结论!学中医如果不学伤寒论都是旁门左道,最后的结局就是害人害己,伤寒论以外的书籍都是经验医学,是没有医学理论的人生经验而已!学伤寒论难啊!如果没有真正的明家指点,那真是比登天还难,本公主是过来人,其中的酸甜苦辣太清楚了!没有想到本公主能亲眼看到中医的灭亡!想想本公主离开中医界有几十年了,时间过得好快啊,愧对恩师!看看现在官办的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种种丑态令人哭笑不得,从来没有任何临床经验的老师教学生如何看病!没有任何治疗病人经验的人编教材让学生学习如何治病救人,一群头戴中医博士,中医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骗子把持着中医药的行政机构和中医药大学,年年骗取国家的经费做科研项目,干的全是中饱私囊的勾当,从官办的角度看,体制内的人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一群中医骗子。

本公主说百分之九十就是很客气的!民间的了,也好不到什么地方去!绝大多数都是巫婆神汉之辈,讲的都是怪力乱神,就拿现在的如雷贯耳的火神派来说,号称火神派那是害人啊,都是邪知邪见。

在中医已经灭亡的情况下还鼓吹火神派的的人,都是一群名利之辈,无非是为了赚病人的血汗钱,附片用得好,就号称火神派,那人参用得好,是不是叫人参派了?都是邪知邪见,害死学医的年轻人和病人了,况且还不是附片用得好,大剂量用附片就是火神派的标志之一,但是又有谁知道?现在的附片用不得啊!那是要害死人的,现在的附片都是加了人工胆巴的的附片,这是用不得的,80年代以前附片加的胆巴是天然胆巴,过去的附片去皮是人工用竹刀去皮,现在是用双氧水加几种化学原料退皮,那能够当药用吗?那吃了是要害人的啊,现在市面流通的附片都是这样的,就是北京的百年老店都是这样的!害人啊!本来附片是可以救人的好药材,经过药材加工户一加工,就变成比三聚氰胺还毒万倍的毒药,其实用真正的生附片,也就是没有人加过工的生附片,你只要多放水,水开之后煮8个小时,附片的乌头碱的毒性就没有了,就是用一斤也没有问题,只要辩证是真正的阴证,如此用都没有问题,本公主几十年以前跟病人一斤也用过,一克也用过,并不是用一斤附片的就比用一克附片的高明?不是这样的!但本公主从来不敢称什么火神派。

我的中医自学之路

我的中医自学之路

我的中医自学之路中医学习初级阶段1.《中医基础理论》:入门必学,简单、通俗、易懂。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教材,编写的非常好,也非常的容易学习,作为中医新手必看的一本书。

2.《中药学》:同样是国家高等教材,其中选取了常用的几百味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一目了然。

只要认真的学完《中药学》上面的几百味中药,也就对中医里面的中药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了。

3.《方剂学》:详细介绍了历代中医名家的有效方剂,分类总结,通俗易懂,只要认真学完就可以很好的运用方剂了。

4.《中医诊断学》:国家高等教育教材,也是很有水平的教材,中医的各种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都有,如何给患者诊断,如何辨别病症。

里面说的都非常详细。

中医学习中级阶段:当初级阶段都差不多学完了就应该进阶啦,去完成我们的中级学习阶段了,下面推荐一点中级阶段的书。

1.《中医内科学》: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要学一点如何系统治疗的书籍了,比如这本中医内科学,涵盖了中医的各种病症的治疗方法。

2.《中医妇科学》:系统的学习治疗女性的各种病症、为自己的中医系统学习添加一个台阶、3.《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的各种治疗方法4.《中医儿科学》:详细的介绍了小儿的各种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中医学习高级阶段当我们学习完中级阶段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去学习中国历代中医名家的著作了,也让我们的中医知识更加的升华。

1.《伤寒论》:出自伤寒大家张仲景之手,一代名医,也是开创理法方药的第一人,凡学习中医这必学伤寒论,这是一个共识。

2.《金匮要略》:同样是出自伤寒论,和伤寒论同出于《伤寒卒病论》3.《黄帝内经》:中医的源头,一切的中医理论皆出自于黄帝内经,必读之书。

4.《神农本草经》:中药学的源头,神农尝百草,识药性,必须要背会。

5.《脉经》:张仲景的徒弟王叔和写的书,作为进阶,我们需要学。

6.《温病学》:吴鞠通的温病学,开创了温病学派,解决了很多的温病难题,不可不学。

1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先看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然后五版教材内经讲义。

终南捷径,自学中医的朋友,建议阅读这四部书

终南捷径,自学中医的朋友,建议阅读这四部书

终南捷径,自学中医的朋友,建议阅读这四部书中医易学而难工。

中医入门很容易,但要学好学透却是非常难的。

所以古人会留下“九流莫难于医”的感叹;“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断不可作医以误世”的苛训,以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医家不可缺一也”的学习之道。

中医学习之难,对于专业院校毕业的人士如此,对自学中医者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接触过一些自学中医者,发现不少都面临着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缺乏对经典著作的了解等问题,所以容易出现偏执于一家之言,惑于奇谈怪论的情况。

并且多会缺乏实践机会,导致学习漫无目的;加之中医典籍文辞深奥,晦涩难懂,所以中医学习很容易变得索然无味。

当代中医名家刘力红曾提到:中医要想真正学好来,只有两个字,就是要有“师传”。

对于更多的中医自学者而言,是很难获得“师传”机会的,不过只要多交流、多实践、多思考,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优秀的著作,既能保持学习中医的乐趣,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中医典籍汗牛充栋,市场销售的中医相关的书籍更是多若繁星,其间难免良莠不齐。

今天我就根据我的学习经验,给大家推荐几本适合自学中医的朋友阅读的中医书籍。

这几部书均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读者能快速对中医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有比较全面而客观的了解。

另一方面,这几部书的作者文字功夫极深,文笔简洁易懂而又能引人入胜,读来毫不费力,又能兴趣盎然。

一、《医学衷中参西录》清末民初的张锡纯被誉为最后一位中医大师,其《医学衷中参西录》更是被众多医家奉为经典。

《医学衷中参西录》不注重理论的讲解,而是通过众多的医案来证明其药其方的功效。

书中详列了100余首张锡纯独创的方剂,其中药解部分尤为精彩,很多内容都是发前人所未发,并且有极强的实用性。

对于初学中医的人群而言,通过本书能对中药迅速建立直观而深刻的认识,这比读《本草纲目》等本草类书籍要有效得多。

张锡纯二、《辩证录》辩证录是清初医学名家陈士铎的著作。

零基础学中医从哪里开始

零基础学中医从哪里开始

零基础学中医从哪里开始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疗法中蕴藏着深厚的医学智慧。

即使没有医学背景,零基础学习中医也是可行的。

下面简要介绍零基础学中医的起步点和学习方法。

1. 了解中医基本理论
在零基础学习中医时,首先应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

其中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对于理解中医疗法和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2. 学习中医诊断方法
掌握中医诊断方法对于学习中医至关重要。

了解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学习如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来判断病情,可以帮助初学者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医学思维。

3. 研究中医疗法
中医疗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

了解这些疗法的原理和应用场景,可以帮助零基础学习者初步掌握中医的治疗技术。

4. 注重实践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通过观察实践、模拟诊疗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理论应用能力。

可以结合医院实习或社区义诊等方式,实践中医的诊疗技术。

5. 持续学习
中医学无穷无尽,学无止境。

零基础学习者应持续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和临床能力。

在零基础学习中医的过程中,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

通过系统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可以逐步掌握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将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每一位学习中医的人都能不断进步,为传承和发展中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

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

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自学中医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护理能力。

然而,自学中医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才能够确保学习效果和正确性。

本文将为你介绍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

第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和动机自学中医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动机。

是为了提高个人的健康意识和护理能力,还是为了将来从事医疗健康相关行业。

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动机会带来不同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深度,因此在开始学习之前,明确学习目标和动机十分重要。

第二步:选择学习资料和资源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和资源是自学中医的基础。

中医的学习资源丰富多样,包括书籍、期刊、学术论文、在线课程等。

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和资源进行学习。

建议初学者可以选择一本系统介绍中医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材,从整体上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三步: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中医理论是中医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掌握中医知识的基础。

自学者应该系统地学习中医的核心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通过学习中医的理论,可以帮助自己建立起对中医的整体认识和思维方式,为后续的实践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步:学习诊断和辨证中医的诊断和辨证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学者需要深入学习中医典籍中有关病症诊断和辨证施治的知识,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同时,可以通过观察、实践和交流,不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辨证能力,理解中医的辨证思维方式和方法。

第五步:实践和临床经验积累自学中医的过程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践,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掌握中医的实践技能和临床经验。

可以通过实践诊断、草药煎煮、穴位按摩等方式进行实践,同时积累和记录自己的临床经验。

通过实践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六步:与专业人士交流和学习自学中医不意味着完全独立于他人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中医并不难
几年以前,我从没想到去学中医,虽然我对西医有比较大的成见,虽然我对中医笃信不疑,但自己从没有学中医的念头,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心脏已无力支撑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健康对我忽然成了一种奢侈品时,我痛下定决心,放弃了当时经营多年的令人羡慕的职位,一心一意开始要对身体进行一次大修. 这时候,我知道,能救我的只有中医,我找到了振荡中医的王永民医生,他是我多年前的一朋友,知道我在深圳工作压力很大,身体在走下坡路,多次催促我去他那里调养,而今身体撑不下走了,只有投到他的门下.那时候我也没打算学中医,在我眼里,中医这门学问太深,自觉不是那块材料,所以每天按时到达王医生的诊所报到,看着他给患者们摸脉,讲解,中间不时地给我把把脉,然后随机吃些他配好的粉状中成药.就这样,我的身体渐渐地好起来。

其间他总劝我,学中医不难,你先学脉,把几种常见的脉学会了,以后自己至少可以保自己了,在他的劝导下,尤其是看着一个个开始去找他看病时还病歪歪的人,后来一个个都精神起来,而且很多人'毕业了'(王医生对治好了的患者,告诉他们不用再来看时,总用这个词),自己都有一种成就感,于是就开始跟着他学脉,几天就学摸一种脉,比如振荡中医讲的基本脉象虚、实、寒、热,他摸完脉,我再摸,就这样学了不到两个月,我的身体完全康
复了,基本脉象也入点门了,于是我回到了深圳,重新开始了新的工作,同时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有机会,就给别人摸脉,只有多摸多体比较,多体会,脉才能摸准,同时根据脉象开始用中成药给自己、家人和朋友们诊病。

别看就学了一个脉,治小病的准确率还挺好,渐渐的,我周围不少朋友和他们的家人成了我义务服务的对象,有个头痛脑热、拉肚咳嗽什么的,就来找我,几粒中成药下肚,基本药到病除,我有两个朋友的孩子,现在一不舒服,第一个反应是要他们的妈妈给我打电话,根本不去医院。

还有一个邻居的小女孩,咳嗽了三个月,看遍了深圳的大医院,最后医生的结论是“对某种物质过敏“,害得邻居换了孩子的被褥不行,就换住处,还不行,花了三千多元检测过敏源,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无奈之际通过朋友找到我,其实孩子能有什么大毛病?我摸脉后,就用了几粒中成药,孩子吃了不到一星期,好了。

我无意在这里吹嘘自己,以我现在的水平,其实在这里发言的资格都不充足,我讲了这么多的目的只有一个,中医很高深,很复杂,但并不是我们普通人学不了,学不会,关健是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直接切入临床,产生效果,否则中医学院上完研究生也未必看得了病,中医原本就是实践科学,几千年积累了太多的东西,从浩入烟海的中医知识库里学习,如果抓不住重点,即使穷尽一生,也未必能粘到
皮毛,但如果能抓住重点,只一点皮毛可能就够我们普通人用了。

我幸运在于认识了振荡中医的老师,也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成长,学会了一点摸脉,于是可以养护自己的身体,并为朋友们排点忧,解点难。

相信很多业余学中医的朋友,其实也和我有共同的愿望,所以在这里把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我现在还在工作,每天很忙,但得机会就给别人摸脉,业余时间给朋友们看看小病,很开心。

-----------佩服,顶起,楼主有智慧并得机缘,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可以请问一下,咳嗽了三个月的孩子,你最后给开的什么中成药呢。

我女儿也咳嗽了三个月了,虽然可能不会对我女儿的症,但还是想请教是什么中成药。

感谢了。

-----------我治的那个孩子当时不到四岁,因为断断续续用了三个月的抗生素,所以体质很差,脉体虚寒,脾胃受到损伤,我给她用的是桂附地黄丸与保和丸配用,根据脉象变化随机调整这两种要的配比,吃了一周就好了。

孩子不仅咳嗽好了,而且也爱吃饭了,现在长得很好。

其实中医治病,切对了脉,就能用对药,用对了药就好得很快很彻底,尤其对孩子的病更是如此,在振荡中医看来,最好治的病莫过于孩子的病,脉象单纯,所以好治,但可怜大多数家长不懂,一见孩子感冒发烧,就去医院,到了医院就吊水,等着烧被硬退下去
了,孩子就开始咳嗽,不吃饭,殊不知,这样把孩子的免疫力给挫伤了,长期下去,孩子的体质只会越来越差。

越差越易生病,一生病就吃西药,吊水,成了恶循环。

振荡中医治感冒发烧不是压抑免疫力,而是加强免疫力,有时发烧还会用热药,因为它是依据脉象的而不是症状用药,而且医生会告诉你,吃完药孩子可能体温还会升高,那是肌体免疫力被调动起来的结果,不用担心,多喝水,按时吃药,到时体温自己就下来了,当然有些家长一看孩子烧得更厉害了,很是担心,有的挺不住又去打针吃西药,结果情况不会好反而更糟,我没学振荡中医之前就干过一次这种事,有一次我女儿发烧,我给王永民医生打电话,并按他的处方吃中成药,结果体温不降反升,我爱人挺不住了,就给其妹妹打电话,那是个西医的内科大夫,自然让用西医的办法,我拧不过,只能跟着办吃退烧药,谁让孩子吃了中药不退烧呢,结果女儿当天夜里1点多烧到40度,一直打颤,我俩吓坏了,连夜带孩子到医院打吊针,连打了三天才算退下来,之后就开始咳嗽,我又开始给她吃中药糖浆,不见好,而且咳嗽得很厉害,我们又去打吊针,仍不见好,最后一拍片,孩子成了肺炎。

这次给了我很深的教训,后来我学了振荡中医,我理解了为什么吃了我们的药发烧的人体温会先升后降,那是肌体内邪正两种力量斗争的结果,你看那战场上,打得越激烈的地
方,越是双方势均力敌在较量,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时候,哪能打得起来呀!所以只有体质好,免疫系统没受到破坏的人,才能发起高烧,这就是为什么小孩子一发烧,就高烧,成年人很少有发到40度的人,这种能力是该保护,而不该压抑,但我们多数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现在我的朋友们能接受这种思想,所以孩子发烧也不紧张了,就照着振荡中医的办法吃药,一般一、两天就好了,孩子就能活蹦乱跳。

咳嗽就更不担心。

所以我觉得,作家长的,学一些中医的知识,了解一些健康养护的知识,那是孩子的幸福啊!-----------有这缘分学得中医,,,好!-----------把你的经验写出了不更好-----------谢谢楼主,我现在也在为了孩子学习一些中医的知识,可是毕竟是业余,又无人指点,中医理论并不容易理解,辩证起来更是让人糊涂,不容易啊。

-----------为了孩子,我也想学中医。

可是没有机缘哪。

我的孩子现在也在咳嗽中……痛苦哪。

-----------小孩子咳嗽有几种情况,并不一定是感冒才会咳嗽,比如胃部受凉、积食都可能咳嗽,所以单纯以症状是无法准确下药的,如果把小孩咳嗽都当感冒治那麻烦就更大了,治不好反而可能更糟。

当然外感引起的咳嗽要多一些,而且往往是吃了感冒药以后,感冒的症状好些了,比
如不太流清涕或不发烧了,却开始咳嗽了,这种情况多数从脉象反应出来的是内寒,表浮动,我用的成药多数就是附子理中丸、保和丸和银翘解毒丸配着吃。

如果单纯胃部受凉,脉象与外感的脉象则不同,那样只要给孩子暖下胃就可以了,而食积更好治,吃点保和丸,饮食清淡一点,几天也就过来了,总之如果对症,根本不用去医院。

-----------谢谢了!我也是外地人在深圳,又是二个孩的妈,平时上班有空就钻在民间中医网里,为孩子为自已及家人, 正努力的吸收一点中医知识,现在孩子不象之前一样每个月要上医院看咽炎了,想想之前是一发即上医院打吊水是给陔子加重病啊,而且每次孩子一病我这个做妈的一折腾也跟着病,真后悔没早点学,现在孩子从7月份到现在是没打过一次针了,真的是感谢民间中医网,借这个角落,再次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