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你只需做到这几点
学中医注意事项
![学中医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2d7f029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c.png)
学中医注意事项
学习中医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学习中医的注意事项:
1. 从基础开始:学习中医需要从基础开始,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中药药性、针灸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建议初学者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针灸学》等基础教材,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注重实践: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践。
可以通过跟随老师或师傅学习、参加临床实践等方式来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水平。
3. 学习经典: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科的精髓,学习经典著作对于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非常重要。
建议学习者多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中医的核心理论和治疗方法。
4. 培养悟性:中医学科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悟性,即对于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因此,学习者需要保持敏锐的感知力和思考能力,不断探索和实践。
5. 持之以恒:学习中医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长期坚持学习和实践。
同时,也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耐心,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总之,学习中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注重基础、实践、经典著作的学习,同时培养悟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服务。
新手学习中医,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
![新手学习中医,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https://img.taocdn.com/s3/m/d6579d2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e.png)
新手学习中医,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作为一名中医热爱者,零基础初学者应该如何学习中医?”,相信有很多新手同学想要知道答案吧,那么小编就这个问题来跟大家聊聊:中医新手该如何入手比较简单!现在普遍存在想学中医的同学都有种无门而入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系统、有计划的学习中医,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培养对中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学中医的第一步是培养兴趣。
培养学习中医的兴趣有两个途径:第一,听中医的传说故事,在故事中感受中医的神奇;第二,掌握一些常用中医保健技法,切身体会中医的治病效果。
——研究中医经典著作。
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接下来就可以学习专业的基础知识了。
建议从经典的中医著作开始,比如中医四大经典、四小经典等中医书籍,这些著作可以帮助大家深入了解中医,掌握中医防病治病的思维方式。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注重临床。
中医是治病的,因此,明医一定是会治病的。
只有经历过临床磨砺,才算是真正的中医。
因此说,要把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中医不能光是会写书,更要能治病。
每个中医人都应该首先是临床医生,然后才是学者教授。
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察言观色”,把书中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中医最重临床实效,经验需从临床中获得。
所以说,中医是学以致用的,是最接地气的学问。
古代大医没有不是临床高手的,也没有不是站在前贤肩膀上的。
——选择师承方式学习中医。
对于零基础的中医新手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当然是选择跟师学习。
中医师承源远流长,经过实践证明,中医师承是中医文化教育的魂脉,是培养中医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
如金元四大家张元素将张氏之学传于李杲、王好古及其儿子张壁,李杲复传于罗天益。
那么,要怎样才能找到中医大师跟师学习呢?中医爱好者的福利来了!润德教育为了让更多的爱好者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特此邀请国内中医大师——钟鸣老师,开办中医私塾班,为各位同学传授中医课程,帮助中医热爱者更好的学习中华民粹,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助力健康中国发展。
学中医的4个方法
![学中医的4个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eec957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6.png)
学中医的4个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想要学习中医知识的人来说,了解一些学中医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学习中医的四个方法,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
一、理论学习法中医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具有复杂的体系和深邃的思想。
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就是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此外,也可以参加中医学习班或中医相关的研讨会,跟随专业的中医师学习、讨论和交流。
二、实践探索法学习中医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还包括实践的探索。
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技能。
可以选择参加一些中医临床实习或实践课程,亲自操作、观察和体验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此外,也可以找一些机会与有经验的中医师合作,从他们身上学习一些宝贵的经验。
三、研究文献法中医学术研究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年都有大量的学术文献问世。
通过研究文献,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派观点。
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中医学术期刊、学术会议论文等,阅读相关的研究成果。
同时,也可以参考前人的研究经验,探讨一些值得研究的话题,进行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
四、跨学科综合法中医学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针灸学等。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医,可以尝试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学习,例如学习生物学、解剖学、药学等。
这样可以加深对中医的理解,并从其他学科中汲取有益的知识。
此外,还可以参与一些跨学科的学术研究项目,与其他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总结起来,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注重实践探索,研究文献资料,以及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这四个方法相辅相成,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中医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中医实践中。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位有才华的中医师,并为人们的健康作出贡献。
谈谈自学中医的方法
![谈谈自学中医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fb7a4b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b.png)
谈谈自学中医的方法自学中医的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产生兴趣,希望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
下面就谈谈自学中医的一些方法。
1、确定学习目标在开始自学中医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你是希望成为专业的中医师,还是仅仅希望了解一些中医基础知识以便在生活中应用?明确你的学习目标将有助于你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
2、学习基础知识中医的基础知识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
这是学习中医的基石,需要反复学习和理解。
3、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自学中医的教材和资源,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这些经典的中医著作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
此外,还有一些现代的中医教育机构和网站,如“中域教育”、“同仁堂”等,提供了丰富的中医学习资源和教学视频。
4、学习实践技能学习中医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一些实践技能,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这些技能可以通过视频教程、线上/线下培训课程等方式进行学习和练习。
在自学过程中,可以寻找一些实践机会,如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帮助,来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5、参加线上/线下学习小组通过参加线上或线下的中医学习小组,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共同进步。
同时,也可以分享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寻求他人的帮助和建议。
6、保持持续学习中医博大精深,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保持对中医的热情和好奇心,不断探索和学习,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
总之,自学中医需要耐心、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大家可以在自学中医的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
毕业论文写作是每个毕业生都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而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对于论文的质量和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提出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等部分。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需要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了解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8db87b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1.png)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想要自学中医的人来说,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入门自学的方法,帮助您逐步掌握中医的基础知识。
一、中医基本概念与理论中医学包括中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
在自学中医之前,首先应当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这将有助于您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
1.1 了解中医的历史与渊源中医学源远流长,对中医的历史与渊源有所了解,将有助于您理解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参阅相关的中医史书籍或学术文章,可以了解中医学的渊源和历程。
1.2 掌握中医基本概念学习中医的基本概念是自学的第一步。
从中医学的角度解读人体、疾病、病因、病机等方面的概念,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式。
1.3 理解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理论。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理论,您可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并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中医入门学习方法中医学习过程中,灵活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将介绍几种中医入门自学的方法,供您参考。
2.1 阅读中医经典著作中医经典著作是深入了解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经典的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进行阅读。
这些经典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2 学习中医基础课程现在许多大学和医药院校都开设了中医基础课程,可以通过参加线下或线上的相关课程进行学习。
这种方式可以系统地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2.3 参与中医学习社群中医学习社群是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在这里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中医学习者,分享学习资源和经验。
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加入相关的中医学习群体。
三、自测与实践中医学习过程中,自测和实践是很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加深对中医的理解。
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
![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e739b4a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b.png)
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自学中医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护理能力。
然而,自学中医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才能够确保学习效果和正确性。
本文将为你介绍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
第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和动机自学中医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动机。
是为了提高个人的健康意识和护理能力,还是为了将来从事医疗健康相关行业。
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动机会带来不同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深度,因此在开始学习之前,明确学习目标和动机十分重要。
第二步:选择学习资料和资源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和资源是自学中医的基础。
中医的学习资源丰富多样,包括书籍、期刊、学术论文、在线课程等。
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和资源进行学习。
建议初学者可以选择一本系统介绍中医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材,从整体上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三步: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中医理论是中医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掌握中医知识的基础。
自学者应该系统地学习中医的核心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通过学习中医的理论,可以帮助自己建立起对中医的整体认识和思维方式,为后续的实践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步:学习诊断和辨证中医的诊断和辨证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学者需要深入学习中医典籍中有关病症诊断和辨证施治的知识,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同时,可以通过观察、实践和交流,不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辨证能力,理解中医的辨证思维方式和方法。
第五步:实践和临床经验积累自学中医的过程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践,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掌握中医的实践技能和临床经验。
可以通过实践诊断、草药煎煮、穴位按摩等方式进行实践,同时积累和记录自己的临床经验。
通过实践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六步:与专业人士交流和学习自学中医不意味着完全独立于他人的学习。
给想学中医的几点建议
![给想学中医的几点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17fd85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2.png)
给想学中医的几点建议学习中医是非常有价值的,这门古老的医学传统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以平衡和调节机体功能为核心,从根本上提升人体健康。
以下是学习中医的几点建议,以帮助有意愿进入这个领域的人们更好地准备和投入学习。
1.建立牢固的中医理论基础:中医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石,要理解和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
这包括阴阳五行理论、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透彻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
2.深入了解中医药:掌握中医药的知识,包括中药学和药方学。
学习中药学,需要熟悉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用途和配伍禁忌等。
此外,要学习中药的炮制方法和配伍规律,以及不同病症的中药处方。
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运用中药疗法。
3.注重实践与临床经验:学习中医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和临床经验来不断提升自己。
可以通过观察和学习临床医生的诊治过程,学习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来进行中医诊断。
同时,要积极参与临床实习,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沟通,了解病情和治疗效果。
4.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医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需要有扎实的科学基础。
学习和了解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观点和方法,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供更全面和综合的诊疗方案。
5.深入了解中医文化:中医学习不仅是医学技术的学习,还包括对中医文化的了解。
学习中医文化使人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加深对中医学科的理解和认同。
这包括学习历代中医名家的经典著作,参观中医博物馆,了解中医的历史和传统。
6.不断学习和研究:中医是一个广阔的学科,涉及综合的领域。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保持对新知识和研究进展的关注。
可以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其他中医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讨论,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总之,学习中医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中医药的知识,注重实践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加强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医文化和历史,并不断学习和研究。
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
![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3c177e6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1b.png)
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问,中医在近年来变得愈发热门。
越来越多的人被它所吸引,试图通过自学掌握其中的精髓。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面对琳琅满目的中医书籍和复杂的医学知识,究竟该如何自学中医呢?下面将从基础知识、实践技巧、聚焦问题三个方面,分步骤介绍自学中医的正确方法。
一、基础知识1.先入为主。
自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中医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体系,如气、血、阴阳、五行、经络等。
2.系统学习。
可以通过书籍、网课、公开课等渠道,建立起系统的中医学习框架。
不断阅读中医古籍、解剖生理学等相关书籍,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3.注重实践。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要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技巧的训练。
例如摸脉、刮痧、拔罐等常见中医疗法的实践。
二、实践技巧1.趁热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及时记录笔记,及时复习总结。
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掌握实现中的细节技巧和实际应用。
2.培养观察能力。
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需要着力培养观察能力。
要注意观察各种病症的表现、发展,了解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
3.多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加入中医学习群体,与其他学习者沟通交流,多向懂行的前辈请教,以期不断磨练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
三、聚焦问题1.把握重点。
学习中医,不要一拳打死所有内容。
重点学习从容脉,全方位掌握诊脉方法和技巧。
2.分类学习。
了解疾病的病因、病症和治疗方法,通过分类学习,更好地理解中医治疗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3.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积累各种经验,并及时总结,并将其记录下来。
在经验累积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调整治疗方案,优化自己的实践技能。
综上所述,自学中医需要深入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注重实践技巧的训练、积累实践经验并不断总结、以及别人的帮助和建议。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医实践技能和经验,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如何自学中医
![如何自学中医](https://img.taocdn.com/s3/m/6e0fd220a8956bec0875e35c.png)
自学中医的方法1.启蒙阶段:第一步首先要勾起兴趣,看书以现代白话文为主,建议从本科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入手,先大体了解中医的基本知识。
另外中医是一门医学,是一门治疗人的医学。
所以要想学习中医我们的了解人体结构。
知道人体五脏六腑在什么位置。
长什么样,有什么用等。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可以买张人体结构图挂在家里。
这样方面学习。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什么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刚开始你会觉得难以理解,但只要你花心思多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道理,是可以很快入门的,然后就要自学一下人体解剖学,搞清楚人体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得清桡侧、尺侧,找得到桡动脉在哪里,就可以开始练习把脉了。
2.入门阶段:有了兴趣后就要开始正规打基础了。
这个阶段会有点痛苦枯燥,很多需要记忆,因此还是要以现代白话文的著作为主,但有了前面的兴趣和一定基础,应该是可以坚持下来。
这个阶段教材,推荐《看《中医诊断学》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另外,《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以及传统的医疗典籍也是需要研读的。
”这阶段主要是打基础,比较系统的学习中医基本学说,常用中药的药性等等,如果这些都背不下来、理解不了的话,可能悟性不够,还是别学中医了。
《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
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
3.升华阶段: 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这五门中医学课程学完后,你就可以在中医老师的帮助下看病开方了,当然,你的第一个病人天经地义的就是你自己,切忌避开有毒性的中药,用药以平和的为主,一步步来。
这一阶段,也是学中医最重要的阶段。
4.实践:其实实践是一直伴随在学习中的,学了脉学,就多去把脉,看到家人有不舒服,就试着用中医去分析下,这样很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
前面的理论吃透后,后面就要看大量医案了,医案的著作很多,很多名家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看他们的医案能学到不少,开阔见识,但其中的谬误也有,所以不能尽信,有了前面的学识,还可加上自己思考。
学中医最简单的方法
![学中医最简单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3ba7ae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3.png)
学中医最简单的方法学习中医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任务,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
然而,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初学者入门并逐步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实用的学中医方法:1.阅读中医经典著作: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是学习中医的第一步。
开始时可以选择一本简明易懂的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或《伤寒杂病论》,逐步掌握其中的基本理论和医学术语。
2.参加中医课程或培训班:了解中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需要专业指导和教学。
参加中医课程或培训班可以学习到系统的中医知识,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和分享经验。
3.坚持实践中医技术: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诊疗方法和治疗技术。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实践经验,或者参观实地诊疗,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4.学习常用中药材: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常用中药材的性味、功效和用法,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如人参、黄连、当归等,进行系统学习和实践。
5.积极参与中医交流和讨论:加入中医学习和交流的社群,与其他学习者和专业人士交流、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和学习资源。
这些交流平台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学习资源,还可以进行精彩的学术探讨和解惑。
6.深入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与西方医学有着不同的哲学思想和观念。
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平衡理论和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7.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没有捷径可走。
学习中医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持续进行实践和反思。
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逐步提升自己的中医水平和能力。
总之,学习中医需要时间和耐心,但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方法,我们可以逐步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中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如何自学中医
![该如何自学中医](https://img.taocdn.com/s3/m/254d8da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1.png)
该如何自学中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捧。
由于中医知识庞杂且深奥,很多人对于如何自学中医感到困惑。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如何有效地自学中医。
一、明确学习目标在自学中医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中医包含了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穴位学、诊断学、方剂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或者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明确学习目标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避免盲目深入或者过于零散的学习。
二、寻找可靠的学习资源中医经典著作众多,学习资源繁杂。
在自学中医过程中,需要寻找一些可靠的学习资源,如中医经典书籍、权威教材、学术论文等。
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查找,但要注意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尽量选择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和权威机构发布的学术文章。
三、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和核心。
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如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理论,是学好中医的前提。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在线或线下的中医理论课程等方式进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四、注重临床实践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
可以选择一些医学院附属医院或者中医医院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了解临床工作流程和实践技巧。
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临床实践培训班或者跟随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实践指导。
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中医实践能力。
五、多渠道获取知识中医领域的知识更新很快,因此需要及时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
可以通过订阅学术期刊、参加学术会议、关注中医权威机构发布的公众号等方式获取最新的中医知识。
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如在线教育平台、专业论坛等,参与讨论和交流,与其他中医爱好者共同学习进步。
六、坚持学习和实践中医学习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实践。
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每天保持一定的学习时间,如阅读相关书籍、练习经络穴位定位等。
自学中医怎么做笔记
![自学中医怎么做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859835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28.png)
自学中医怎么做笔记【实用版】目录一、自学中医的意义二、自学中医的方法1.学习中医基础理论2.学习中医诊断学3.学习中药学4.学习中医方剂学5.学习中医内科学6.学习医古文7.实践针灸技术8.坚持养生之道正文一、自学中医的意义自学中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医知识来预防疾病、保健身体。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通过自学中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基本概念,学习中医的诊断、治疗和养生方法,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健康。
二、自学中医的方法1.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是自学中医的第一步,主要包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我们后续的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学习中医诊断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
通过学习中医诊断学,我们可以学会如何运用中医的方法来诊断疾病,从而更好地进行治疗。
3.学习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药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性能、功效和用法。
通过学习中药学,我们可以学会如何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来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药来进行调理和保健。
4.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方剂学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医方剂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医的方剂组成、用法和功效。
通过学习中医方剂学,我们可以学会如何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来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学会如何根据个人体质来调整方剂。
5.学习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学习中医内科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我们可以学会如何运用中医的方法来治疗内科疾病,从而提高我们的治疗效果。
中医自学快速入门技巧
![中医自学快速入门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6e14d4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8.png)
中医自学快速入门技巧
1.了解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需要对这些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2.学习中医诊断方法:中医主要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需要学会观察面色、舌苔、听取病人反应等。
3.掌握中医常用疗法:中医常用的疗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需要学习这些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4.学会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治:中医常见疾病包括感冒、胃炎、失眠等,需要学会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5.了解中医养生知识:中医注重预防和调理,需要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如饮食、运动、精神调节等。
6.参加中医相关课程和培训:参加中医相关的课程和培训可以加深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注意批判性思维:中医有些理论和疗法需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估,避免盲目从众或者误入歧途。
8.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中医的学习需要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通过实践中的成功和失败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 1 -。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9725b3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f.png)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认可。
对于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士,入门自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医入门自学方法。
一、了解中医基本概念
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气、血、阴阳、五行等。
因此,入门自学中医的第一步是了解这些概念。
可以查看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也可以通过网络、语音播客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二、学习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
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同样,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进行学习。
三、学习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入门自学可以主要了解望诊和问诊两种方法。
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观、气息等进行望诊;通过了解病人的症状、诉求等进行问诊。
当然,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学习。
四、了解常见的治疗方法
中医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入门学习时,可以了解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适应症。
建议在学习治疗方面时可多参考一些著名病例的实践经验。
五、实践
实践是加深学习并印证知识的重要方式。
可以在熟悉的场合下学习,例如给家人朋友诊查看病。
也可以参加一些有关中医的志愿活动,增加技能。
总之,中医入门自学不需要大量的金钱,虽然难度较高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努力,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这门古老而神奇的学问。
如何自学中医养生
![如何自学中医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f2a0e02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8.png)
如何自学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概述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以保持人体健康、预防疾病为目标的养生方式。
它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中药、针灸、按摩、气功等手段,促进气血通畅,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对于想要自学中医养生的人来说,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一、了解中医基础知识1. 学习中医基本理论: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气血理论、八纲辨证等。
这些理论是中医养生的基础,了解和掌握它们对于自学中医养生非常重要。
2. 掌握中医常用术语:学习掌握中医常用术语,如经络、针灸穴位、中药材等,这有助于理解中医养生的相关内容和方法。
3. 阅读中医经典著作: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经典著作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养生知识,对于自学中医养生有很大的帮助。
二、掌握中医养生方法1. 中药养生:了解中药材的功效和用法,掌握一些常用中药的养生方法。
例如,通过煎汤、泡茶、蒸气浴等方式来服用中药,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身体健康。
2. 饮食养生:学习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如五味调养、荤素搭配、适量进食等。
合理搭配饮食,可以滋养身体,增强体质。
3. 气功养生:学习一些中医气功的方法,如太极拳、气功养生功等。
通过练习气功,可以调整呼吸、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
4. 中医按摩:学习一些中医按摩的技巧,如推拿、拔罐、刮痧等。
按摩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舒缓身心,达到养生的效果。
三、遵循中医养生原则1. 调节作息:按照中医的理论,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 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自然规律,合理安排饮食、锻炼和休息时间。
例如,根据四季变化调整饮食结构,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3. 辨证施治:学会观察身体状况,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症状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
4. 注重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可以通过冥想、放松练习等方法来进行心理调节。
四、寻求专业指导1. 就医咨询:当遇到较为严重的身体问题或疾病时,还是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学好中医的方法25条
![学好中医的方法25条](https://img.taocdn.com/s3/m/1164e33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f.png)
学好中医的方法25条
1、了解中医基础理论。
2、熟悉医案,学习成功治疗的案例。
3、实践诊断技巧和中药配伍。
4、练习采用多种治法,以突破疑难。
5、调养生活,尤其是药食同源。
6、学习推拿穴位操作、养生保健方法。
7、做好常见病的急救护理,提高处理水平。
8、在临床实习中,主持治疗及观察效果。
9、进行疾病预防治理,以避免接诊困难。
10、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实验室,获取知识。
11、学会数据分析和文献检索,提升鉴别技能。
12、参加国家注册备考及相关技能认证考试。
13、了解临床药物应用,严格把握用药方面的法律规定。
14、练习综合诊断与治疗,以提高临床能力。
15、不要忘记不同年龄段的临床症状诊断,以便更好的治疗。
16、文化审读中医古籍,逐步掌握治疗理论。
17、深入学习西医、中医结合的实践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
18、掌握基本中药药物学知识,加快推荐药物的选择。
19、研究中医有效治疗方案,提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20、在经历他人治疗的故事中学习,发现有效的治疗方式。
21、不断做记录,总结整理病例,以保证诊疗过程的完整性。
22、重视临床操作技能的练习,掌握基本的穴位操作方法。
23、及时参加专业的学术交流会活动,熟悉最新的科研成果。
24、与治疗关系密切的各专业协作交流,扩大科研视野。
25、拓展自身技术,不断提出改进治疗方法,丰富治疗技术。
自学中医入门的四个步骤和阶段
![自学中医入门的四个步骤和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e0652e1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3.png)
自学中医入门的四个步骤和阶段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自学中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知识。
但是,由于中医学科的广博性和复杂性,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进行自学中医成为了关键。
下面将介绍自学中医入门的四个步骤和阶段,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第一步骤:了解中医理论基础在自学中医的旅程中,第一步就是了解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等。
这些理论是中医的基石,对于后续的学习和应用非常重要。
初学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来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
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专业的中医教材和学术著作,选择易于理解的入门级教材。
通过系统学习和消化这些理论,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骤:学习中医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是其独特之处,也是中医学习中的重要方面。
学习中医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问诊、闻诊、切诊四诊法。
望诊指的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进行诊断;问诊指的是医生与病人进行对话,了解病情和病史;闻诊指的是医生通过闻病人的气味来进行诊断;切诊指的是医生通过按摩或者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进行诊断。
初学者可以通过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参与一些线上或线下的中医诊断技能培训班,以及进行一些实践操作,来提高对中医诊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三步骤:学习中医养生知识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科的重要分支,内容丰富多样。
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自我调养身体,预防疾病。
中医养生知识包括饮食调养、按摩保健、运动保健等方面。
初学者可以通过阅读中医养生书籍或参加专业的养生班,了解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饮食、运动和休息,积极参与各种养生活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第四步骤:深入学习中医专业知识如果初学者对于自学中医非常感兴趣,并且希望在这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应用,可以考虑深入学习中医专业知识。
中医自学快速入门技巧
![中医自学快速入门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175b6df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7.png)
中医自学快速入门技巧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维护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你想自学中医,以下是一些快速入门的技巧。
1. 学习基本理论
中医的理论基础非常重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
建议先学习基础理论,掌握中医的核心概念和术语,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知识。
2. 掌握常见病症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非常多样化,包括药物、针灸、按摩、拔罐等多种手段。
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了解常见病症及其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中医的实际应用。
3. 关注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讲究“治未病”,注重预防和养生保健。
学习中医的养生知识,可以帮助你改善身体状况,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4. 调查研究最新进展
中医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在不断进行。
了解最新的中医研究动态,可以让你更好地把握中医的前沿和趋势,加深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自学中医需要耐心和恒心,建议多看书、多练习、多交流,加强技能和知识的积累,逐步提高自己的中医水平。
- 1 -。
自学中医方案
![自学中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5461c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d8.png)
自学中医方案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养生、保健。
然而,很多人并不想去看中医,或者由于时间、地点等原因无法去看中医。
那么,该如何自学中医知识,进行自我调理呢?
一、学习中医基础知识
首先,自学中医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比如:人体经络、五行、阴阳、气血等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治疗方法等等。
可以通过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参加中医养生、保健课程等途径进行学习。
二、掌握中药知识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学中医也需要了解一些中药知识。
包括中药功效、用量、配伍等,可以通过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参加中药理论课程等途径进行学习。
三、学习中医按摩、针灸等技术
中医按摩、针灸等技术对于治疗一些疾病有很好的作用。
自学中医也需要掌握一些中医按摩、针灸等技术。
可以通过参加中医按摩、针灸等实践课程,或者观看相关视频进行学习。
四、注意饮食、运动保健
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保健。
自学中医也需要注意饮食、运动等方面的保健。
可以通过阅读中医养生保健书籍,了解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饮食、运动等知识。
总之,自学中医需要掌握基础知识,了解中药知识,学习中医按
摩、针灸等技术,并且关注饮食、运动等方面的保健。
通过不断学习,自我调理,可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中医,你只需做到这几点《名老中医之路》记载了许多读书原则与方法,“宁涩勿滑”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宁涩勿滑,就是强调读书宜用心精读,在细节上下功夫。
尤其是经典著作,不仅要读熟、背熟,还应该精研字词,弄清含义。
1岳美中先生在谈到“读书宁涩勿滑”时说:“对主要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
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总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抠,一句句一字字地读懂。
无论是字音、字义、词义,都要想方设法地弄明白。
不可顺口读过,不求甚解,不了了之。
也不可用望文生义得简单办法去猜测。
更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套上去……这样逐字逐句地读书,看似涩滞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实快。
那种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读法,不过是捉摸光景,模糊影响,谈不到学问。
”2任应秋先生认为对于重要典籍宜“迂顿”而“非速化”。
他说:“我们读《灵枢》、《素问》等,亦只能采用‘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苏东坡《又答王庠书》语,笔者注)的方法进行,宁可‘迂顿’一些,不求‘速效’之术……至于在读的时候,态度务须认真,精神务须集中,遇到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地方,必须查问清楚,不应该一知半解,自以为是。
”3蒲辅周先生的做法他以“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读书,“每读一部中医文献,无论是巨著,还是中短篇,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从头读起,一字一句,一章一节,竭泽而渔,不使遗漏。
即使读两遍、三遍,也不改易这种方法。
”他常说:“学无止境,每读一遍,皆有新的启发。
”4赵金铎先生认为“在细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很多难题将人涩住,是顺口溜过,还是抓住不放?这是治学上的一个大问题。
”因此,他读书首先是“从头到尾地通读一遍,领会精神,窥其全豹。
”之后便是细读,因为“只作全面、一般性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下功夫精钻细研,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细。
我细读《内经》,采用了先纵后横的方法。
所谓纵,就是以某一部《内经》原著为蓝本,逐字、逐句、逐篇地进行学习;所谓横,就是将其他医家对《内经》的论注,对照互参,分门别类地贯穿错综。
”5陈慎吾先生的思想他极力推崇仲景学说,其弟子回忆说:“老师认为,学习《伤寒论》应有阶段性。
初学阶段,必须通读、精读、熟读,以至背诵记忆,将全书精神基本掌握;经过这样一番功夫之后,再用归纳、分析、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掌握要领。
”6陈鼎三先生的弟子回忆为什么前辈们十分强调读书宜精?陈鼎三先生的弟子回忆乃师说:“先师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认为一本书,只读一遍,其真正价值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往往很多地方会被忽略过去,如果忽略的地方恰好是全书的精华所在,那就太可惜了。
特别是对经典著作及各家各派的代表著作反复精读,乃是古往今来有所建树的医家卓有成效的途径之一。
”7金寿山先生说“学中医,在没有学通的时候,尽管苦学,不通的地方还是很多,会陷入困境,一定要熬过这个关。
我是熬过这个关的。
铁杵磨成针,只要工夫深,终有一日会得豁然贯通。
这以后,一通百通,左右逢源,学起来便容易了,这叫做‘顿悟’,是从苦学中生出来的‘巧’。
但没有苦便没有巧,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8刘季三先生说治学刻苦严谨,终日手不释卷……凡所读之书均逐字推敲,联系实际,切磋琢磨,重点处圈点批注,抄录记载。
”他认为《伤寒论》一书应终生诵读不废,且须过三关,其中第三关是在通读及阅读各注家之后,再回到原文进行精读,他说:“各家之说,各有是处,亦各有非处,自不得不由博返约,取原文逐篇逐条逐句逐字细为参详:此经何以有此证?此证何以用此方?此方何以加此药减此药?反复推求,必至无疑义而后已。
”此外,前辈们读书为求细,常常结合笔记,或圈或点,或写心得,二者宜有配合。
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初时的宁涩勿滑是为了日后的游刃有余,读书耐得清苦,以后方能致远。
读书与临证蒲辅周先生临终前曾告诫其子:“我一生行医十分谨慎小心,真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学医首先要认真读书,读书后要认真实践,二者缺一不可。
光读书不实践仅知理论,不懂临床;盲目临床,不好好读书是草菅人命。
你要牢牢紧记!我的一生就是在读书与实践中度过的。
”的确,读书与实践(临证),二者不可偏废,是学习中医必须终生坚守的原则。
学医之初,通常是先读书、背书,打下基础,然后临证,这是大多数医家走过的共同道路。
张珍玉先生说:“背诵原著,学习理论是重要的,是基础。
但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才能变成有用的活的理论。
”接触临床后,仍不能忽略甚至放弃读书,而是应养成边读书、边临证的习惯,这也是大多数医家成功的共同经验。
袁鹤侪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昼以医人,夜以读书,锲而不舍”。
曹炳章先生“清晨看书是起床后第一要事。
中年以后,凡诊务稍闲,便手不离卷,直至晚年,毫不松懈”。
彭静山先生回忆自己行医之路时说:“做为一个医生,必每天治病,每天读书。
治病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治病,两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这是我的经验。
”路志正先生独立应诊后,“凡日间疑似难辨、立法处方无把握者,则于晚间研读有关书籍,即是古人‘白天看病,晚上读书’的方法。
”岳美中先生“几十年的生活,基本是‘日理临床夜读书’,临床常无暇日,读书必至子时”。
即使六十岁以后,先生仍坚持“温课”,并以“要有恒”、“有专一”、“要入细”等作为自我约束的“自律”。
读书与临证,有时还以集中一段时间交替进行。
蒲辅周先生刚开始应诊时,由于家传的缘故,求诊的人较多,有效者,亦有不效者。
尽管病号接踵,先生还是决心停诊,闭门读书三年,把《内》、《难》、《伤寒》、《金匮》、《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熟读、精思,反复揣摩,深有领悟。
如此以后在临床上方能得心应手。
他说:“当时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认为我闭户停诊是‘高其身价’,实际是不懂得经典的价值所在。
”临证读书与初学读书有所不同,除了经典著作外,临床各科及医案等尤为重要。
1路志正先生他独立应诊后,仍坚持读书。
“凡日间疑似难辨、立法处方无把握者,则于晚间研读有关书籍,即是古人白天看病,晚上读书’的方法。
尤其是阅读一些医案,如喻嘉言《寓意草》、《章楠治案》、《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以提高辨证分析能力,从前人验案中得到启发。
前贤谓读书不若读案,确有一定道理。
”2张伯臾先生他在诊病之余,“深入研读东垣、丹溪、景岳等名家医论及《名医类案》、《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并常置《类证治裁》于案头,随时翻阅”。
后来,遇到疑难杂症增多,以平时熟用之法取效不多,“遂再次攻读《千金要方》。
随着阅历的加深,读起来就别有一番感受”,并探索出一些治疗疑难杂症的思路。
3谭日强先生“每日利用诊余时间,或温旧课,或读新书。
所谓新书,是指何廉臣、恽铁樵、陆渊雷、张锡纯等所著的书及皇汉医学等,颇有新的启发。
”4张泽生先生“取精于宏”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他说:“当业医一段时间后就要有定见。
治病要有定法,读书要有选择,有批评,合我者用之,不合者弃之,要去芜存菁,活用前人的经验。
我主张经典著作要熟读精读,其他可以泛读博览,最后要重点反复研读一本实用书籍,从此书到临床,从临床到此书,反复数次,定型以后,可参看一些名家医案医话,杂志文章,广搜博取,丰富自己的临床。
这样实践功夫才能纯熟。
这就叫做‘取精于宏’。
”读书笔记做笔记既是读书方法,也是读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看书”,养成良好的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有助于提高阅读质量、积累学术资料。
前人读书,讲究“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所谓“手到”,就是记笔记。
尽管当今获取资料的方法简便、高效,但从读书的角度讲,记笔记仍有不可取代的意义。
1任应秋先生认为“一边阅读,一边写笔记,是帮助我们领会和记忆文献内容的一种读书方法。
也是积累科技资料的一个重要方法。
”岳美中先生也说:“读医书,还要边读边记,勤于积累。
积累的形式则宜灵活。
比如说,可以结合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专题摘要积累,读书时留意于此,随时摘抄记录,并部别类居,主要的加以标志,散漫的贯以条理,怀疑的打上问号,领悟的作出分析,大胆地附以已见。
日积月累,对日后的研究工作是会有好处的。
”2曹炳章先生在研读医籍时“每有心得必随手录之;即便在卧间餐时,偶有所悟必认真摘记。
”他常说:“涓涓细流可汇成千里大江,磊磊泥沙能积为万仞高山。
其间寓意之深长,很能启发后学。
”他的学生回忆说:“先生阅读前人名著和同人撰述时,一有所得,每必顺手载入笔记或录成卡片。
并告诫我们别小看这只字片言,一旦用时方知字字值千金。
因此,先生总把平时摘录的笔记,卡片,不论其内容如何,文字多寡,一概珍视,并分类收藏。
毕生持之以恒,及至暮年,虽几经战乱,所藏卡片仍不下数万则。
”3赵金铎先生认为“记”是读书的三个重要环节之一,“记”除了背诵以外,还要写读书笔记。
他说:“作笔记不单是照抄所涉猎的精辟论述,更重要的却在于将所读所学的东西经过一番犹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一样的气化吸收过程,通过综合、归纳、分析,变成自己的东西,并用自己的话写出要点及体会。
还有不应忽视的一点,是记录读不懂、搞不通或有质疑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查考钻研,请教研讨于师友。
”4刘炳凡先生说“每读一书,应将要点、疑点、难点简明标记,获得解答即时笔录。
运用于临床后,有所心得,又随时小结,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步入医林以来,我共写下学习笔记近一百万字。
”5沈仲圭先生说“笔记可分两种:一种是原文精粹的节录,作为诵读学习的材料;一种是读书心得,这是已经经过消化吸收,初步整理,并用自己的文字作了一定程度的加工的东西,比起前一种笔记来,进了一步。
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种笔记都很重要,前一种是收集资料的工作,后一种是总结心得的工作。
”关于做笔记的方法,任应秋先生有专篇论述,颇切实用,笔者将其中要点加以概括,以飨读者。
①概括和缩写:把已读过的书的内容,作一个非常概括而简短的叙述,扼要说明某一本书的内容,主要讲的什么问题。
这样写的好处是能帮助自己抓住书里所讲的要点,加深对所读书的理解。
②纲要笔记:即按照书的先后内容,或问题的主次来写。
一般是依照原文的次序进行一番简明扼要的复述,体现出全书或全篇的逻辑性。
纲要笔记,与我们常说的写作提纲很相似。
写这种笔记省时间,重点突出,便于记忆。
③摘记:在读书过程中,对一些论述、命题、定理、公式、警语、事例、数字、引文、例证,新的材料、新的观点等进行摘抄。
摘记最好用卡片纸,将阅读发现的材料随时记上。
做资料卡片要注意四点:第一,要有科学分类;第二,要摘记实实在在的东西;第三,同一张卡片所记资料必须属于同一分类;第四,要写明资料的名称、作者、出版时间和出处,图书要写清楚页码、版本等。
④综合笔记:就是把不同书籍和若干资料中的相同内容,综合到一个题目或专题下,写一份笔记。
综合笔记可以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做起来又不太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