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自学中医的买书录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大凡一个中国人,对中医多多少少都有些半真半假的了解,自打俺打定了主意走上瑜伽这条路之后,学习中医的热情也一日高于一日。
开始时,不过是阅读,看得多了,便知道中医是不可能通过读书就能怎么着的,于是,就存了拜师学艺的心。
大约是07年,去十方泰合学指针,说起来,白看了这许多书,上了几个月的课之后,俺算是明白了,这中医到底是个啥,能把中医学出来的,那还真不是一般的人。
也看清了一件事,恐怕这辈子俺都长不出学中医的脑子了。
后来,在北大中医学社听一位89岁高龄的教授讲脉,两三个小时的课后,便彻底断了学习中医的念想。
自此之后,俺虽然书照读,照旧在自己身上整整这个,整整那个,只是当了人面,却再也不提中医如何如何了。
真的,我知道那些被所有人谈来谈去的东西,都不是中医。
当再听到有人说去学中医,瑜伽中医西医如何结合云云,我也只是默笑。
没有学贯中西,精通各门各派的本事,融合,谈何容易再说,本来各自的理论背景就不相同,干嘛非要结个这劳什子的合呢再者,瑜伽一门也有自己的出身,干嘛动不动就结合这个,结合那个的,难不成,人家这几千年的瑜伽到了这个世代就不活了不成还是等搞清白了人家的出身,再想着联姻的事儿不迟。
可是,俺依旧是一个中医爱好者。
读书的目的,当然早已不是什么治疗了,仅算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学习方式吧。
愉性愉情,因为,看雅致优美的文字,本身就足以构成天大的享受啦,再想别的,就是贪了。
下面这篇文章,对于一个自学者来说,不啻为一个绝好的指南,转贴于此,但愿对那些诚挚的中医学习者有所帮助。
虽然,我已然不再有这个愿望和能力了。
算是一个半途而废者的推荐吧。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一,蒙学阶段;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
适合自学中医的书

适合自学中医的书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随着人们对中医的兴趣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自学中医知识,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那么,有哪些适合自学中医的书籍呢?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的圣典。
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内容详实,理论严密。
自学中医的人可以通过阅读《黄帝内经》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人体的整体观念和中医的疾病观念。
2.《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编著的草药学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巅峰之作。
全书收录了大量的草药信息,包括药材的名称、性味、功效、用法等,非常适合自学中医的人学习中药知识。
3.《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明代杨继洲编著的针灸学著作,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该书详细介绍了针灸的原理、穴位的选取和操作技巧等内容,适合自学中医的人学习针灸知识。
4.《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是一本介绍中医心理学知识的书籍,包括心理学在中医中的应用、中医调理心理健康的方法等。
自学中医的人可以通过阅读该书了解中医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中医调理心理健康的方法。
5.《中医养生宝典》《中医养生宝典》是一本介绍中医养生知识的著作,包括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常用的养生方法等。
自学中医的人可以通过阅读该书了解中医养生的基本要点,学习如何通过中医养生保持健康。
6.《经络学》《经络学》是一本介绍中医经络理论的著作,内容包括经络的起源、流注规律、络穴的定位和作用等。
自学中医的人可以通过阅读该书了解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了解经络在中医中的重要性。
7.《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五行的概念、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等。
自学中医的人可以通过阅读该书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原理,了解五行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自学中医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草药学、针灸学、心理学等知识。
通过阅读适合自学中医的书籍,可以系统地学习中医知识,为保护自己的健康提供帮助。
自学中医成才的案例

自学中医成才的案例自学成才的中医大家:汪莲石[1](1848-1928?)字严昌,号弃叟。
谈及此君,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丁甘仁。
丁甘仁可以说是上海中医界最骨灰级的人物了,他在上海开创了著名的丁氏学派,并创建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即是今天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弟子有程门雪、黄文东、丁济万、张伯臾等,俱是中医界的泰山北斗。
但丁甘仁早年医术并不高明,他最初在苏州行医业务平平,给县官儿子看病还意外“失手”(类似于今天的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县官要抓他,便连夜逃到上海,后来遇到汪莲石,拜其为师,授以舒驰远版本的《伤寒论》,在他指导下医术大进。
汪莲石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中藏书甚丰,学识渊博,但早年无心学医。
20岁那年出去游玩,在夏秋间生了场病,发热不退,请了三位当时的名医,或以为暑热,或以为伏署,或以为秋温,但都没看好,于是他很生气,再也不吃药。
到冬天病却自己好了。
可第二年病又发作了,经月余又复自愈。
就这样折腾了三年,又赶上他父亲生病去世。
于是汪氏深恨不知医之苦,便有了学医之心。
他先是自学《脉诀》、《汤头歌诀》、《临证指南》、《温病条辨》等书,发现以前旅居江浙患病时所服方药,书中均有记载,遂认为书中汤方均不足为信。
向其堂叔询问学医之门径。
堂叔是个教书先生,不会看病但稍微懂一点医,告诉他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为主要读本。
于是他便钻研这几本经典,医术大进。
汪氏从未悬市挂牌(没正规行医),也从不以医术作为猎取个人私欲之工具。
平时热情为亲朋好友看病,治愈者不下数千人。
学术上崇尚舒驰远注解的《伤寒论》,集毕生精力著成《伤寒论汇注精华》一书。
(非常有意思,一个不是医生的外行叔叔指点出了汪莲石,汪氏自学成才后又指点出了丁甘仁。
这样厉害的名家,一生也仅写了一本书。
这对于今天那些所谓的某某名师带出来的“权威”,对于那些著作等身的“博导”,那些当官一天到晚出去开会的“名医”,那些虚假的论文与科研,都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恽铁樵[2](1878-1935)名树钰,字铁樵,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
我的中医自学之路

我的中医自学之路中医学习初级阶段1.《中医基础理论》:入门必学,简单、通俗、易懂。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教材,编写的非常好,也非常的容易学习,作为中医新手必看的一本书。
2.《中药学》:同样是国家高等教材,其中选取了常用的几百味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一目了然。
只要认真的学完《中药学》上面的几百味中药,也就对中医里面的中药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了。
3.《方剂学》:详细介绍了历代中医名家的有效方剂,分类总结,通俗易懂,只要认真学完就可以很好的运用方剂了。
4.《中医诊断学》:国家高等教育教材,也是很有水平的教材,中医的各种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都有,如何给患者诊断,如何辨别病症。
里面说的都非常详细。
中医学习中级阶段:当初级阶段都差不多学完了就应该进阶啦,去完成我们的中级学习阶段了,下面推荐一点中级阶段的书。
1.《中医内科学》: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要学一点如何系统治疗的书籍了,比如这本中医内科学,涵盖了中医的各种病症的治疗方法。
2.《中医妇科学》:系统的学习治疗女性的各种病症、为自己的中医系统学习添加一个台阶、3.《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的各种治疗方法4.《中医儿科学》:详细的介绍了小儿的各种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中医学习高级阶段当我们学习完中级阶段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去学习中国历代中医名家的著作了,也让我们的中医知识更加的升华。
1.《伤寒论》:出自伤寒大家张仲景之手,一代名医,也是开创理法方药的第一人,凡学习中医这必学伤寒论,这是一个共识。
2.《金匮要略》:同样是出自伤寒论,和伤寒论同出于《伤寒卒病论》3.《黄帝内经》:中医的源头,一切的中医理论皆出自于黄帝内经,必读之书。
4.《神农本草经》:中药学的源头,神农尝百草,识药性,必须要背会。
5.《脉经》:张仲景的徒弟王叔和写的书,作为进阶,我们需要学。
6.《温病学》:吴鞠通的温病学,开创了温病学派,解决了很多的温病难题,不可不学。
1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先看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然后五版教材内经讲义。
终南捷径,自学中医的朋友,建议阅读这四部书

终南捷径,自学中医的朋友,建议阅读这四部书中医易学而难工。
中医入门很容易,但要学好学透却是非常难的。
所以古人会留下“九流莫难于医”的感叹;“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断不可作医以误世”的苛训,以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医家不可缺一也”的学习之道。
中医学习之难,对于专业院校毕业的人士如此,对自学中医者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接触过一些自学中医者,发现不少都面临着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缺乏对经典著作的了解等问题,所以容易出现偏执于一家之言,惑于奇谈怪论的情况。
并且多会缺乏实践机会,导致学习漫无目的;加之中医典籍文辞深奥,晦涩难懂,所以中医学习很容易变得索然无味。
当代中医名家刘力红曾提到:中医要想真正学好来,只有两个字,就是要有“师传”。
对于更多的中医自学者而言,是很难获得“师传”机会的,不过只要多交流、多实践、多思考,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优秀的著作,既能保持学习中医的乐趣,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中医典籍汗牛充栋,市场销售的中医相关的书籍更是多若繁星,其间难免良莠不齐。
今天我就根据我的学习经验,给大家推荐几本适合自学中医的朋友阅读的中医书籍。
这几部书均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读者能快速对中医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有比较全面而客观的了解。
另一方面,这几部书的作者文字功夫极深,文笔简洁易懂而又能引人入胜,读来毫不费力,又能兴趣盎然。
一、《医学衷中参西录》清末民初的张锡纯被誉为最后一位中医大师,其《医学衷中参西录》更是被众多医家奉为经典。
《医学衷中参西录》不注重理论的讲解,而是通过众多的医案来证明其药其方的功效。
书中详列了100余首张锡纯独创的方剂,其中药解部分尤为精彩,很多内容都是发前人所未发,并且有极强的实用性。
对于初学中医的人群而言,通过本书能对中药迅速建立直观而深刻的认识,这比读《本草纲目》等本草类书籍要有效得多。
张锡纯二、《辩证录》辩证录是清初医学名家陈士铎的著作。
中医自学必读书籍

中医自学必读书籍好想学好中医,请看下面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中医自学必读书籍,希望您喜欢!中医智库推荐的20本中医必读医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学中医者该好好阅读。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网友评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读医书不能脱离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经典。
网友评论:仲景先师的毕生巨著,它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面对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理所应当,也该抱着真正求学的心态来钻研祖先们留下来的医术,继续将它们传承和发扬,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难经》《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学习中医学、掌握传统理论真谛的必读之书。
王家祥,自学成才的民间老中医

因为 家庭 条 件 的 限制 , 王 祥 与 农 民结 下 了深 厚 的感 情 。 医 药 学 ,还 广 泛 涉猎 诗 词 、 楹 家 祥 不 能 进 入 专 门学 校 学 医 , 湘西 经济 落后 , 农 民缺吃 少穿 , 联 、 书法 等传统 文 化 , 并 被 吸收
一
或 免 收 治 疗 费 。 而 对 于 当地 的 “ 五保 ” 老人 、 残疾 人 等 , 他不 仅 不 收一 分钱 , 而且 义务 出诊 , 送
医上 门 。 每年 , 他 要 义诊 7 0 0多 人次 , 免 费 金额上 万元 。 他 还 多 次 为 灾 区 、贫 困 地 区 和 地 方 福
他 就 在 家 自学 。 1 9 6 4年 , 全 国 有 病 也 上 不 起 医 院 ,王 家 祥 便 为 中国诗 书画研 究会 会员 。 ” 王 开展“ 农业学大寨 ” 运动 , 王 家 用 独 特 的 方 法 给 他 们 看 病 。 社 家 祥 从 书 房 里 搬 出 一 大 摞 画 祥也来到吉首附近农村劳动 , 塘坡 乡平 云村 有位 姓 吴 的苗 族 册 , 兴 奋地 跟笔 者作 着介 绍 。 这 他 白 天 挣 工 分 , 晚 上 就 在 煤 油 农 民 , 患 有 严 重 的 胃病 , 经 过 王 事 让我 很是感 慨 ,觉得 老人 不 灯 下 看 书 。 三 九 严 冬 , 天 寒 地 家祥 的精 心治 疗 ,病情 得 到控 仅 仁心 仁术 , 还 自学 不倦 , 让 人 冻, 他 常 常屈 膝为 桌 , 用 棉 被 裹 制 。保 靖县 一 位姓 彭 的土 家族 敬 佩 。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书书目_自学中医入门必看书书单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书书目_自学中医入门必看书书单
中国医术博大精深,那自学中医的话要看哪些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书书目,一起来看看。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书书目:启蒙类
1.《人体使用手册》
2.《求医不如求己》
3.《小说中医》
4.《思考中医》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书书目:经典著作
1.《黄帝内经》
2.《伤寒》
3.《金匮》
4.《温病》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书书目:黄帝内经作者简介
《黄帝内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因此,《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书中所言非虚。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书书目: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
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本文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自学中医的买书录
我买了许多有关《伤寒论》的书,迄今为止我觉得最有用的是这几位的书,对我的用方思路起到了关键作用,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郑钦安(真正的伤寒大师和有专长的宗师)《郑钦安医书阐释》:有关阴阳的判断,各种症状的讲解补充(主要是三阴症)是很好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大家一定要详看,多看。
一般来说,市面上对某种症状老是治不好的,换个思路来一用就灵。
二、张锡纯(对本草经有实际验证的临床实战家)《中药亲试记》:觉得张氏最好的部分是在这本书,其他《伤寒论讲义》和《屡试屡效方》仅初看)
三、胡希恕(真正的伤寒大师和有专长的宗师)《张仲景用方解析》《百年传承---胡希恕那本》,另其《伤寒论讲稿录音》那本还没买:六经辨证的思路直接影响我对疾病症状的判断和讲解。
四、李可(真正的伤寒大师和临床实战家)《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个是破格救心汤的使用;二是用量上遵守汉代量度;三是一日内连续进攻的思路都深深影响了我。
这本书我也是一看再看,越是碰到危症我越是信任这本书,因为这是中国目前绝无仅有的专门碰大症的书,非常有价值。
五、黄煌(真正的伤寒大家和有专长的宗师,当前最有能力普及经方的代表性人物)《中医十大类方》《经方的魅力》《50味药证》《药证与经方》《经方沙龙第一期》《经方一百首》(还没买到):每一本书
都有价值,建议每一个学中医的人都从黄师的书开始看起,最容易入仲景门且可以直接实践,对初学者的信心有极大的提升作用,而且有此“沙龙论坛”作为普及经方的阵地,所以说黄师是当今最有能力普及经方的人。
黄师对体质学说的研究树立了自己专长的方向,历史上没有哪位医者能象黄师那样把体质讲得那么明白。
六、陈瑞春《伤寒实践论》和《陈瑞春论伤寒》:提供自已伤寒用方的经验,值得借鉴。
七、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对火神派的用方思路作了很好的总结。
八、闫云科《临证实验录》:都是经方治病,值得借鉴。
九、余国俊《名医师承讲记》两本书:对经方使用部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非经方部分只粗略看,因为不容易总结。
十、张步桃《小中药大功效》(二):原来没注意他,后来随手翻阅时才知道他也是经方家,看来(一)也要找来买。
这本书有个特色是讲药物是哪一科的植物,类似的有什么,主要有什么作用,是本草学的补充。
十一:马正大《妇科证治经方心裁》:最大的特色是专讲妇科用经方,实在难得,我虽然看得少,但这么有专长的书以后肯定会借鉴他的经验(我现在经验最少的就是治妇科)。
其他的还有:
《十年一剑全息汤》:主要是整体观的思路,据此思路我还曾想过把六经主方:桂枝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乌梅
丸组成全息汤的设想。
《扶阳讲记》《人体阳气与疾病》《咳嗽之辨证论治》:都是火神派思路。
《仲景临证传知录》《疑难病证思辨录》《中医原来这么有趣》:讲故事的,看着玩。
《伤寒论临床应用研究五十论》《伤寒临证指要》:刘渡舟老及其学生的,一脉。
《伤寒类证探析》《六经辨证实用解》《经方方证今论》《经方实践论》《伤寒论与临证》《金匮要略临床新解》《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四川名家经方实验录》《长沙方歌括白话解F》《金匮方歌括白话解》《经方随证应用法》《范文甫专辑》《张仲景用药解析》《中国汤液方证》《难师奇方--桂枝汤》《异病同治--162味中药的奇方妙用》《我的中医之路--李静》《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伤寒常变论》《伤寒质难》《姜附剂的临床心得》《疑难重症--bwf 《方药心悟》《名中医论方药》《中医病证小方辞典》《小品方》《医心方》《伤寒论汇注精华》《伤寒论》疑难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