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一)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学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长方体的定义、特征以及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和计算,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长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另外,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需要学生进行的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强。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了解长方体的定义、特征。

2.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的理解。

2.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长方体的定义、特征和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引出长方体的概念。

2.新课导入:讲解长方体的定义、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示范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讲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4.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操作卡片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5.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计算方法。

6.总结提升:对长方体的定义、特征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7.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长方体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表面积计算方法:……体积计算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学生表现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对长方体的定义、特征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道长方体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能够辨认长方体。

3.了解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1.长方体的定义长方体是由六个矩形组成的立体图形,其中相邻的面两两平行,并且面上的四边形两两相等,相邻两矩形的公共边是一个矩形。

长方体有六个面,分别为上下面、前后面和左右面,其中上下面、前后面和左右面两两相似。

2. 长方体的相关概念•面:长方体有六个面,分别为上下面、前后面和左右面。

•边:长方体有12条边,分别为上下边、前后边和左右边。

•角:长方体有8个角,每个角是由三条不同边组成。

3. 长方体的应用在生活中,长方体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家具、箱子、盒子等物品通常都是长方体的形状。

•汽车、电视机、电脑、冰箱等日常生活用品也往往采用长方体的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知道长方体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能够辨认长方体。

2.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与矩形的关系。

•辨认不同缩放比例的长方体。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演示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相关概念,演示长方体的构造和应用,以及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长方体的图片和实际物品,向学生介绍长方体的概念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的特征。

2. 讲授长方体的定义及相关概念(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方体的图像,向学生讲授长方体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包括长方体的面、边、角等特征。

3. 演示如何构造长方体(15分钟)将长条板材折叠成长方体,并通过幻灯片展示如何构造长方体的过程。

让学生互相尝试构造并互相检查。

4. 练习辨认长方体(10分钟)给学生出示不同缩放比例的长方体图片,并让学生观察并辨认长方体。

可以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描述和解释长方体的特征。

5. 进行应用实例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使用长方体的设计,并讨论其优点和缺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备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备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包括长、宽、高的概念,以及长方体六个面的特征。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长方体时,学生可能对长方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还有困难,尤其是在识别长方体的六个面时,容易与正方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逐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长方体的六个面的特征,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生动手操作材料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如书本、文具盒、电视等,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长方体的概念。

2.新课导入:介绍长方体的特征,包括长、宽、高的概念,以及长方体六个面的特征。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方体的特征。

3.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观察长方体模型,尝试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4.练习巩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关于长方体的问题,如识别长方体的六个面,计算长方体的体积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长方体的认识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长方体的认识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长方体的认识一、说课设计1. 教材分析本节课涉及到的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认识长方体》。

本单元主要围绕几何图形的认识及运用展开,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应用,并且初步认识和运用长方体。

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2)了解长方体的应用实例。

2.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能够正确认识现实物体中的长方体形态,并在图形中对长方体进行简单的绘制。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几何学科的兴趣,从而激发主动学习几何知识的热情。

(2)培养学生对数学思维的理解和体验,准确把握每一个数学知识点。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和应用实例,同时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激发其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和应用实例,建立准确的数学思维。

4. 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对话以及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让学生对长方体有直观的认识和感性的认知,激发其数学思维和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思考和创新能力。

5. 教学手段本节课将采用PPT展示、黑板书写以及演示实物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二、课堂教学1. 导入环节在教师介绍完本节课内容后,通过放映与长方体有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长方体有更直观的认识和印象。

2. 讲解环节(1)基本知识A、定义:长方体指六个矩形面完全相同并两两平行的立体图形。

B、特征:①全部为矩形。

②相邻面两两平行且相等。

③长方体有三对相等的平行线段。

C、图形绘制:① 画个长条形;② 在每个面上画个矩形;③ 连接对面顶点,就可以得到长方体了。

D、应用示例:① 房子的地基、门窗、柱子等很多部分都是长方体;② 长方体还应用在建筑的楼层、路障、雨棚、货架等场所。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的概念;•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的特点;•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的公式计算体积。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物体,发现其中的长方体;•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体积。

3. 情感目标•通过感性认识,学生能够培养对长方体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能够发现长方体在生活、工作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的概念;•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的特点;•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的公式计算体积。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的特点和运用公式计算体积的关系;•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的应用。

1. 情景教学法在课程中通过情境营造、故事讲解等方法,让学生更容易地了解、掌握长方体的概念和特点。

2. 体验教学法通过实物展示、观察、体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其对长方体的兴趣。

3. 合作学习法在课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团队竞赛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体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实物展示和情景营造,让学生对长方体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2. 认知环节•学生观察物体,发现其中的长方体;•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对长方体的认知;•老师讲解长方体的概念和特点。

3. 操作环节•学生观察实物然后自由发挥,运用长方体的公式计算体积;•老师提出多个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长方体的公式计算体积。

4. 总结环节•学生总结长方体的概念和特点;•学生分享长方体的应用。

1. 总结性评估通过回答问题、自由发言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估。

2. 提高性评估通过小组合作、团队竞赛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长方体的应用进行提高性评估。

六、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运用长方体的公式计算体积方面还有一些困难,下一次我会更加注重反复讲解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体的应用。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我会更加注重体验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更加感性地认识长方体。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2.掌握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测量方法。

3.能够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副长方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长方体的认识。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即一种三维图形,由长方形底面和与底面平行的两个矩形面组成。

2. 认识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1.教师出示一副长方体的图片,并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的特征和定义。

2.请学生自己举例子,引导学生说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长方体。

3.通过多组例子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3. 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1.首先,教师为学生介绍长方体的三个参数:长、宽、高,引导学生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2.讲解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即体积 = 长×宽×高,表面积= 2×(长×宽+长×高+宽×高)。

3.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他们练习求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4.学生进行任务训练中,需要注意数据的读取和计算方法的规范性、灵活度。

4. 综合练习1.教师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2.例如:“一个长方体,长是3米,宽是2米,高是1米,那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如果将这个长方体的宽、高各增加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等问题。

5. 小结1.请学生复述今天所学的内容。

2.强调重点,让学生记牢计算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公式。

四、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对长方体定义和特征的回答,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关于长方体的认识情况。

2.教师通过讲解和练习,可以看出学生是否掌握了计算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方法。

3.通过综合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讲解了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1《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1《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1《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第1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能够正确认识长方体及其特征。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长方体实物模型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想象,感知长方体的特征,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

教材的设计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长方体并不陌生,生活中也常见到各种长方体的物体。

但是,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系统的、理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长方体的理性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长方体及其特征,能够运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实物模型,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触摸、摆放长方体实物模型,进一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3.想象法:让学生通过想象,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4.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

5.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长方体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触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识长方体: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

3.操作与想象:让学生触摸、摆放长方体实物模型,通过操作和想象,进一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 长方体的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 长方体的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 长方体的认识-北师大版一、教材分析1.教材名称:《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本节内容:长方体的认识3.教学目标:•了解长方体的定义;•能够辨别长方体和其他几何体;•能够运用长方体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5.教学难点:长方体与其他几何体的区分。

二、教学设计1.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出示几个几何体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是否是长方体。

然后,出示长方体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的特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一定的铺垫。

2.新课讲解(15分钟)(1)引入长方体的定义及其性质长方体是由长方形围绕其中一边的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它的六个面都是矩形,相邻的面两两平行。

(2)让学生区分长方体与其他几何体,以及讨论长方体的性质通过组合拼图、模型、纸板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种性质,如六个面都是矩形,任意两个相对的面都相等且平行,三对相邻的面互相垂直等。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和图片,讨论长方体的性质,并给出相应的解答。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性质,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提高课(10分钟)出示一些长方体的实际问题,比如:一个长方体的长为4米,宽为3米,高为2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学生需要应用长方体的性质,计算出表面积和体积,将所得答案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归纳总结(5分钟)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长方体的性质,并举出一两个例子,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演示、讨论、练习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长方体的定义及其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气氛积极,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发言时间较少,需要老师加强点名和引导。

同时,小结内容也欠缺一些深度,需要下一步进行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户县显落村小学
刘娟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课。

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单薄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结合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单薄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
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

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用什么样的方法发现的,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

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

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1、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2、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3、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探究知识间的联系。

4、具体化(应用)内化新知。

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第二步: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师生共同研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用计算机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合适引导,循序渐进。

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

并且采用了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结合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师生共同研讨正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第三步,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第四步,具体化(应用)内化新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直观感知,还要辅以灵敏、风趣、有层次的训练与练习。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纲要信号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突出强调了长方体的特征。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正方体的认识
面面
棱棱
顶点顶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