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贵阳)习题课件:第2章 第4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共18张PPT)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课件

t3= t1- t2=
V3=
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 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 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视察表的示数。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数 据:
路
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2、什么叫变速运动?
3、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4、如何使用停表?
5、如何计算如体的平均速度?
探究新知
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 跑步速度是越来越小 还是越来越大呢?
通常要验证观点是否正 确,需要寻找证据来证 明。
1.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从公共信息源查找 有关的科学资料
如
何
收
图书馆 互联网
书店
集
证
据
2.通过实验收集数据
科学探究的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先寻找别人对这个问题
的研究成果。 (2)自己做实验收集证据
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思考讨论
(1)测小车在水平面沿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根据什么公式进行计算?(即实验原理是什 么?)
(2)实验中需要测量哪几个物理量?实验用 的测量工具是?
(3)你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v s t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本节主要介绍了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变化率:速度的变化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即加速度。
2. 加速度的计算方法:根据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的变化量,可以计算出加速度。
3. 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了解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物体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物体的速度变化情况。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的概念,讲解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例题计算,解释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加速度在交通工具、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2. 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加速度 = 速度的变化量 / 时间的变化量3. 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物体的加速度:a.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经过5秒达到20m/s的速度;b. 一枚火箭从地面发射升空,经过3秒速度达到60m/s。
2. 答案:a. 加速度= (20m/s 0m/s) / 5s = 4m/s²;b. 加速度= (60m/s 0m/s) / 3s = 20m/s²。
八年级物理全册 2.4 科学探究 速度的变化习题课件 (新版)沪科版

(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蜗牛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不相等的,所以蜗
牛做变速直线运动,蜗牛在前
20s
内的平均速度为������
=
������ ������
=
232m0sm=1.15
mm/s。在整个
50s
内的平均速度为������'=������������'' = 615.00ms m=1.22 mm/s。
稍大 5
解析 答案
一二三
4.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在 刻度尺上让其沿刻度尺爬行,并每隔 10 s 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拼成 如图所示的图片。
同学们依据此图片获得数据如表:
照片序号 1 2 3 4 5 6
时间 t/s 0 10 20 30
50
路程 s/mm 0 12.0 23.0
关闭
(1)40 34.0 61.0 (2)变速直线 1.15 1.22
解析 答案
一二三
三、综合计算
5.一座大桥长 1.6 km,一列长 200 m 的火车以 10 m/s 的速度通过此桥,
则所需要的时间为( )
A.120 s
B.140 s
C.,车所通过的路程为车长加桥长,车通过的路程 s=s 车+s 桥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 s/cm 26
时间 t/s 平均速度 ������/(cm·s-1)
4 15
(2)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点拨:本题考查测量平均速度的知识。解题关键是会读出刻度尺
和数字钟上的示数,计算出路程和时间,得出平均速度不相等,明确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第二章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练一练
1、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
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以内的 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
速度小
t=?
100m
s ? t
方案二
把100m分成几段,分别测量每一段所用的时间, 通过计算就可以知道了。
100m
方案三
在他跑步时进行分段记录,跑到第一秒时作个标记, 第二秒时也做个标记,依此类推,然后再测各标记 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也可以知道速度的变化情况。
0s
1s
2s
3s
4s
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 况 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2、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变速运动,测 得它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0.5s,则下面哪个数 据可能是全程的平均速度( )
A、3 m/s
B、6m/s
C、6.3 m/s
D、0
制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划与设计实验
S1
挡板
S2
s
3
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挡板。
实验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
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 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 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 路程的平均速度v2。 5、通过计算。下半段路程S3= S1-S2和下半段时间 t3=t1-t2,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习题课件【新版】

10. (六安校级期末)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 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刻 度尺爬行,并每隔10 s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拼成 如图所示的图片。
同学们依据此图片获得数据,如表:
照片序号 时间t/s
路程s/mm
1 2 3 4 56 0 10 20 30 40 50 0 12.0 22.2 34.2 48.7 61.2
t 0.04 s
返回
【思路点拨】A、C两点间的距离可以从刻度尺上读出
来,A、C两点间的时间可以根据“打相邻两点的时间
间隔”求出,故物体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可用
v= s t
求出。
点拨 返回
点拨: A、C两点的距离为10.20 cm,物体由A点至C点所用 的时间为0.02 s×2=0.04 s,物体在AC段运动的平均 速度 v= s =10.20 cm=2.55 m/s。
从O点开始的 路程s/cm
从O点开始计 时的时间t/s
0 10 20 30 40 50 0 1.25 2.50 3.75 5.00 6.25
(1)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 口的塞子是__运__动____(填“运动”或“静止”)的;
(2)气泡运动50 cm的平均速度为___0_.0_8___m/s;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
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 内运动得____慢____(填“快”或“慢”)些。 返回
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 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C三处时电子表的示数(数字分别表示“小时:
分:秒”)。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课件沪科版 八年级

5.进行实验和数据收集
金属片
10
20
30
40
50
60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实验数据:
路 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 0.6
t1=
v1=
S2=
t2=
v2=
S3=S1-S2=
t3= t1- t2=
v3=
讲授新课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金属片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 3m 时,用了
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1.5m/s
B.2m/s
C.1m/s
D.2.5m/s
C
)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4.动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常见的交通工具,其中 D92 次
和 D93 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见下表:
南昌-上海南
D92次
8:34开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4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Start!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1.速度的公式是什么?各字母代表什么含义?
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
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
实验数据:
路 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 0.6
t1= 4
v1=
S2=
t2=
v2=
S3=S1-S2=
t3= t1- t2=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习题课件 第2章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基础巩固练
【点拨】根据频闪照相的规律特点可知:A、B、C、D、E 相邻 两点间对应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但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因此 根据 v=st可知,平均速度越来越小。
【答案】A
基础巩固练
4.【中考·资阳】“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 实验方法。如图所示,甲、乙两图是同一辆玩具小车两 次不同运动的频闪照片,频闪灯的闪光时间间隔为1 s, 图中数字的单位为cm。根据照片记录的小车位置,回答 下列问题:
路程/m 10 20 30 40 时刻/s 3.2 5.3 6.8 9.2
基础巩固练
(6) 分 析 论 证 : 根 据 上 表 数 据 , 计 算 出 该 同 学 各 段 的 平 均 速 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① 从起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为___3_._1_3__m/s; ②从10 m处到30 m处的平均速度为__5_.5_6__m/s; ③从30 m处到40 m处的平均速度为__4_.1_7__m/s。
能力提升练
(2)小球A和B在 第1 s至第6 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应为 vA____=____(填“>”“=”或“<”)vB。
【点拨】由图可知,第1 s至第6 s,A球、B球通过的路程 均为20个小格的长度,即A球通过的路程等于B球通过的 路程,所以A球的平均速度等于B球的平均速度,即vA=vB。
基础巩固练
(4)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的大小 关系是__v_A_B_<__v_B_C___。
(5)实验完成后,可得出实验结论:滑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 __逐__渐__增__大____。
基础巩固练
(6)有人说:在测BC段的平均速度时,应该将滑块放在B处再 下滑。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说出你的理由。 __不__对__,__滑__块__从__斜__面__顶__端__运__动__到__底__端__时__,__后__半__段__一__开__始___ __就__有__一__定__的__速__度__,__而__将__滑__块__从__B__处__开__始__释__放__时__,__后__半___ __段__一__开__始__的__速__度__为__零__,__导__致__测__量__的__平__均__速__度__偏__小_____。
秋八年级物理沪科版(贵阳)习题课件:第2章 第4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共18张PPT)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Hale Waihona Puke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92021/9/192021/9/192021/9/199/19/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9日星期日2021/9/192021/9/192021/9/19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92021/9/192021/9/199/19/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92021/9/19September 19,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92021/9/192021/9/192021/9/19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第二章第4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共15张PPT)

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5:3,则速度之比是
__3_:5____;若两车的速度和时间之比分别 是1:2和2:3,则两车的路程之比是__1_:3____
2.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 度之比是3:1,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3,
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是(D )
A.2:1
B.1:2
C.9:2600cm=
m
② 54µm =
m
③ 54km/h=
m/s
④ 50cm/s =
m/s
2、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5s运动的 路程为30m,则此物体1min通过的 路程为多少?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亲身体验科学探究
研究小球沿斜面下滑时速度 的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
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 如何变化?
猜想与假设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 ①速度不变; ②速度逐渐变小; ③速度逐渐变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器材:小球、斜面、
S1
秒表、刻度尺
A
S2
B
C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AB段 BC段
由图像可知( )C,D
A、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 C 、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 D、 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
4、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作匀速直线 运动,它在2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的速度为 10 m/s,合 ___3_6__km/h。在10s内可前进 ___1_0_0__m,该汽车通过3.6km的 路程需要___6__min。
5、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进行估测。以下估
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C )
A、学生课桌的高度大约在1.2m~1.5m之间 B、汽车运行的平均速度大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