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纪录片观后感
陈鹤琴认识儿童观后感
陈鹤琴认识儿童观后感《陈鹤琴认识儿童观后感》(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最近我看了关于陈鹤琴认识儿童的一些内容,哎呀,真是让我感触良多!你知道吗?陈鹤琴说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这可太对啦!咱们孩子呀,就像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小种子,有自己独特的生长方式。
不能总是按照大人的想法去硬掰他们。
他还强调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这让我想到,平时咱们可能会忽略孩子的一些小细节,比如他们为什么突然不爱说话啦,为什么对某个玩具特别着迷。
其实这里面都藏着他们内心的小秘密呢!而且呀,陈鹤琴主张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探索。
可不是嘛,老是把孩子拘在框框里,他们怎么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呢?我就想啊,以后我对待小朋友,一定得更有耐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
不能因为自己忙或者觉得他们幼稚,就不理会他们。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天使,咱们得用心去呵护他们成长。
从陈鹤琴的观点里,我学到了好多和孩子相处的妙招,也更加明白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神奇和美好!《陈鹤琴认识儿童观后感》(二)嘿,朋友们!今天来和你们聊聊我看完陈鹤琴认识儿童后的感受。
一说起这个,我就忍不住兴奋。
陈鹤琴讲的那些关于孩子的事儿,真的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他说孩子不是小大人,不能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
这太对啦!咱们有时候就是太心急,总觉得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其实他们有自己的节奏。
还有哦,他特别重视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想想也是,孩子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多开心呀,又能学到东西,又能释放天性。
我觉得呀,作为大人,咱们得不断学习,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不能总是用老一套的方法来教育他们。
看完之后,我就暗下决心,以后要更懂孩子,给他们满满的爱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自由自在地长大,成为快乐的、有出息的小家伙!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感呢?。
陈鹤琴130周年观后感
陈鹤琴130周年观后感看了陈鹤琴视频后,感觉受益匪浅。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阔者和奠基人。
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如今的幼儿教育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而看完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课程的"生活化"。
正如陈鹤琴先生倡导的:"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
生活是完整的,在生活中自然地融入了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生活又是多变的,孩子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生动又有趣的变化。
而我们所实施的课程能否做到"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中学习呢"?如果我们从孩子的生活入手,从孩子身边的生活中去汲取营养,这将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还有让我启发深刻的是陈鹤琴先生还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但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似乎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
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林立的高楼,挡住了他们的视线。
其实孩子们对于神秘而亲切的大自然充满了憧憬,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也是他们学习的最好课堂。
因此要鼓励孩子在大自然中尽情释放,尤其要带领城里的孩子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充分运用他们的感官,看看、闻闻、听听、摸摸,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知。
这不仅是为了教育,也是为了扩展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更是为了他们稚嫩心灵的陶冶。
当今社会已越来越朝着社会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这也给我们的课程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幼儿园的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在幼儿园,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环境和社会资源。
如果能将幼儿园的教育真正地与家庭、社区整合起来,这样的教育合力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身处多功能的社区,有着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我们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就要经常组织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社区。
陈鹤琴认为,要善于激发孩子做事的主动性,不必要去命令孩子做什么,怎么做。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教育家的辛勤努力和探索。
其中,陈鹤琴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他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有关陈鹤琴的纪录片,深受启发和感动。
今天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首先,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他提出的“泼墨纸张,涂鸦幼儿”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期是孩子形成自我认知、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时期,教育应以培养幼儿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为目标。
其次,陈鹤琴先生的教育实践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他深入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分析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他提出“播撒知识的种子,让孩子们自己来浇灌”的观念,强调幼儿教育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陈鹤琴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了一套适合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方法论。
此外,陈鹤琴先生的奉献精神也让我深感敬佩。
他不仅在教育理念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还积极推动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他在中国幼儿教育界执教多年,不辞辛劳地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幼教教师,为幼儿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和行动鼓舞了许多人,使更多人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为推动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还了解到了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方法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他的创新思想和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幼儿教育机构和教师都积极借鉴他的方法,为幼儿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陈鹤琴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将持续推动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并对全球幼儿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观看纪录片,我对陈鹤琴先生的贡献和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以自己的实践行动,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树立了典范。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相信,在陈鹤琴先生的引领下,中国的幼教事业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观看大师陈鹤琴的表演,令人流连忘返。
她的音乐才华无可置疑,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巧,更赋予了音乐以灵魂和情感。
以下是我对大师陈鹤琴的观后感。
【第一段】陈鹤琴的音乐魅力大师陈鹤琴的音乐才华令人惊叹。
她对琴音的驾驭如同一位画家在画布上挥洒的颜料,她的指尖舞动间散发着音符的魔力。
她不只是演奏琴曲,更是用心去诠释每一首乐曲,使之传达出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理解。
每一段琴音的起伏变化,都凝聚着她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第二段】情感的表达陈鹤琴的演奏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
她的琴声如同天籁之音,柔美而纯粹。
在她的演奏中,我可以感受到她在乐曲中传递的情感,如同一股清风拂过心灵。
她的琴音有时激情洋溢,有时温婉优雅,有时又充满柔情蜜意。
她用琴音将情感娓娓道来,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第三段】技巧的展现陈鹤琴的技巧堪称一流。
她的指法娴熟,她的演奏充满了变化和创新。
她将琴音分解,注重每个音符的表达,使得乐曲更加生动有趣。
她的指尖舞动时,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奏出优美的旋律。
她的演奏既有充满挑战的技巧性,同时又能将琴音娓娓道来,展现了音乐的多重魅力。
【第四段】音乐的艺术性大师陈鹤琴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让人叹为观止。
她的演奏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艺术的表达。
她将乐曲中的每个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能将整个乐曲融入自己的情感与体验之中。
她通过音乐向观众传递情感的共鸣,使得观众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第五段】陈鹤琴的独特之处大师陈鹤琴在音乐表演中的独特风格令人难忘。
她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是将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融入到演奏当中。
她的音乐有时充满了奔放和激情,有时又柔和细腻,但无论何时,她的琴声都充满力量和魅力。
这正是陈鹤琴的独特之处,她用自己的音乐表达方式打破常规,创造出了属于她自己的音乐世界。
【第六段】总结大师陈鹤琴的演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音乐才华、情感的表达、技巧的展现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使得她的演奏成为一场精彩绝伦的音乐盛宴。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而教育一直被视为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石。
在这个过程中,陈鹤琴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陈鹤琴纪念馆,对他的教育理念和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观后感。
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他认为幼儿时期是一个孩子最关键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灵都需要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他坚持了激发孩子主动性、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原则。
他主张幼儿教育应该以观察、游戏、实践为基础,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主动性为目标。
同时,他还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社交能力,通过课堂合作和独立自主的活动,让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学会分享和合作。
除了教育理念,陈鹤琴还在实践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为中国的幼儿教育奠定了基础。
在当时,社会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陈鹤琴面临很多困难和阻力。
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幼儿教育的方法。
他通过观察、实践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园成为一个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全面发展的地方。
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今天的幼儿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幼儿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出发,注重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孩子们天生好奇心强,他们渴望探索和发现,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压抑了他们的天性。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孩子的整体发展。
在陈鹤琴的教育理念中,态度和品德同样重要。
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智力和技能,还要教育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对待他人。
通过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我们能够培养出更有责任感和同理心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最后,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合作。
他认为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教育环境,而幼儿园应该与家庭形成有机的关系,共同培养孩子。
在当今社会,由于家庭条件和工作压力的影响,很多家长缺乏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和参与。
陈鹤琴纪录片观后感
《陈鹤琴纪录片观后感》近年来,纪录片作为一种新的影视形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其中,关于人物传记的纪录片尤其引人注目。
而《陈鹤琴纪录片》作为一部以陈鹤琴为主题的影片,以其真实、感人的故事,令人深受触动。
陈鹤琴是一位独特而坚强的女性,她以自己不凡的努力和执着,战胜了重重困难,成为了中国女子击剑领域的传奇人物。
这部纪录片以鲜活的影像和真实的叙述,生动地展现了她从小操练剑术到成为一位世界级选手的艰辛历程。
影片以纪实的手法,逐步揭示了陈鹤琴的成长轨迹。
她在父母的支持下,从小开始接触击剑,对这项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女子击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不顺利,面对困境,陈鹤琴选择了坚持和努力。
她努力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经过多年的苦练,终于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选手。
在展示陈鹤琴的击剑技艺的同时,影片也呈现了她坚守初心的执着。
她对击剑的热爱和对成功的渴望驱使着她不断追求卓越。
无论是挫折还是困难,她都能坚定地面对,从不言败。
这种坚毅的精神感染了观众,也让人们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钦佩之情。
除了陈鹤琴个人的故事,影片还以她为代表,展现了儿童击剑运动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她作为一位资深教练,在片中展示了对学生的悉心指导和教育。
通过这一部分的描绘,观众得以深入了解到中国击剑运动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于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纪录片成功地展现了陈鹤琴的人物魅力和影响力,观众们在欣赏她在击剑场上的英姿飒爽时,也感受到了她在生活中的智慧和坚韧。
她不仅仅是一个击剑运动员,更是一位带给人们正能量和激励的典范。
总而言之,《陈鹤琴纪录片》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精彩的影像,展现了陈鹤琴的成长历程和她在中国击剑运动中的贡献。
这部影片既是一张记录历史的画卷,也是一部让人们感受到力量和鼓舞的作品。
观看完《陈鹤琴纪录片》,我不禁被她的执着和坚持所打动,深深地为她所展现出的精神力量所折服。
这是一部让人们对自己的努力和追求产生深思的影片,同时也是向所有追梦者致敬的缩影。
陈鹤琴纪录片观后感
陈鹤琴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关于陈鹤琴的纪录片,真的是感触颇多呀!陈鹤琴这个人,那可真是教育界的一位大牛!以前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书本上的只言片语,可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仿佛走进了他的世界,看到了他为教育事业付出的点点滴滴。
纪录片里,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陈鹤琴在一所幼儿园里,他蹲在一群孩子中间,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眼神里充满了对孩子们的关爱。
孩子们在玩耍,有的在搭积木,有的在画画,还有的在互相追逐嬉戏。
陈鹤琴就那么静静地看着,时不时地给这个孩子一点指导,给那个孩子一点鼓励。
其中有个小男孩,搭积木的时候总是搭不好,急得直跺脚,小脸憋得通红。
陈鹤琴走过去,轻轻地摸摸小男孩的头,说:“别着急,孩子,咱们一起来。
”然后他就坐在小男孩身边,手把手地教他怎么把积木一块一块地搭稳。
他的声音特别温柔,就像春天里的微风,让人听着心里暖暖的。
小男孩在他的帮助下,终于搭好了一座漂亮的小城堡,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陈鹤琴也跟着笑了,那笑容里充满了欣慰和满足。
还有个小女孩,拿着画笔在纸上乱涂一气,嘴里还念念有词。
陈鹤琴凑过去看了看,笑着问:“宝贝,你在画什么呀?”小女孩抬起头,眨着大眼睛说:“我在画我的家,有爸爸,有妈妈,还有我。
”陈鹤琴看着那幅看不出形状的画,点头称赞道:“真不错,宝贝,那能给老师讲讲你的家吗?”小女孩立刻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陈鹤琴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点头,还给予小女孩肯定和赞美。
看着陈鹤琴和孩子们相处的这些细节,我心里特别感动。
他没有因为孩子们做得不好而批评指责,而是用无尽的耐心和爱心去引导、去鼓励。
他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让孩子们在自由和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经历。
那时候,我们的老师可没有这么有耐心。
记得有一次上美术课,我画了一幅自认为很美的画,满心欢喜地交给老师。
结果老师看了一眼,就说:“这画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
”一句话,把我的热情浇得透心凉。
“中国幼教之父”纪录片体会交流与研讨
“中国幼教之父”纪录片体会交流与研讨近日,我有幸观看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看后使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一张慈祥的面孔印入我的脑海,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他是中国幼教之父,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为幼教事业奉献63年,他就是中国著名的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
他毕生致力于儿童心理的研究,活教育是他教育思想核心部分,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鹤琴指出,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家庭教育同幼儿园一样,担负着儿童体、德、智、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也相当丰富。
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第一步应从了解幼儿的心理入手,遵循科学的宏观指导,加强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都非常重大,但二者不能脱节,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陈鹤琴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一本无字的书”,是“活教材”。
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推崇渗透在他的整个教育理论中。
在教学实践中,他经常带孩子们去看蓝天白云、山林树木、鸟兽昆虫,让孩子们快乐自由地玩耍和奔跑。
陈鹤琴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启示人们:气象万千、无可穷尽的自然界是儿童的经验宝库。
因此,面对游戏的自然性逐渐减少的现状,教师首先要因地制宜地为幼儿提供自然性材料。
从野外捡回来的树枝、树根、石头等,幼儿可以利用这些自然材料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教师也可以为幼儿提供废旧物品或经过简单加工制成的玩具,陈鹤琴被誉为“永远微笑的教育家”。
陈鹤琴提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不能不顾幼儿的意愿,不能总是要求幼儿按成人的意愿去做。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兴趣,考虑其需要,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探索和发现,教师要学会欣赏幼儿的游戏,欣赏他们在游戏中异想天开、不断生成和创造的品质。
今天,我们生活在已经日趋完善的教育系统里,这时我们不能忘记陈鹤琴,是他使得中国幼儿教育脱离了教条和死记硬背,奠定了现代幼儿教育的基石,让我们向这位老先生致敬!“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大师>陈鹤琴观后感》在观看了《大师》陈鹤琴的相关内容后,我内心的触动真的是难以言表。
陈鹤琴,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像那些闪耀在聚光灯下的明星那样熟悉。
但对于教育领域来说,他无疑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一位默默耕耘、为孩子们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的引路人。
片中详细地展现了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他强调“活教育”,主张教育要贴近生活,要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经历。
那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小的乡村。
村子里有一片大大的果园,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那就是我们孩子的乐园。
果园的主人是一位慈祥的老爷爷,他对于我们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总是格外宽容。
有一次,学校里布置了一个观察植物生长的作业。
我和小伙伴们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那片果园。
我们兴冲冲地跑到果园,找到老爷爷,告诉他我们的想法。
老爷爷微笑着答应了,还亲自给我们挑选了几棵适合观察的果树。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放学后,我们都会跑到果园里,认真地观察果树的变化。
从最初的花苞绽放,到小小的果子冒出头,再到果子逐渐长大、变色,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让我们兴奋不已。
我们会趴在地上,仔细地看着蚂蚁在树干上爬来爬去;会仰着头,数着树叶间透下来的光斑;会用手轻轻触摸果子那逐渐变得光滑的表皮。
有时候,为了更清楚地看到高处的果子,我们会像小猴子一样爬上树杈,吓得老爷爷在树下直喊:“小心点,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比如,有一天我们发现有几颗果子上出现了黑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老爷爷过来一看,笑着告诉我们:“这是被虫子咬了,得赶紧处理。
”然后,他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捉虫、如何给果子套上保护袋。
那段时间,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更学会了耐心、细心,懂得了只有付出努力和关注,才能收获美好的结果。
就像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活教育”,我们在那片果园里,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真正地理解了生命的成长,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大师>陈鹤琴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陈鹤琴先生的纪录片《大师》,真的是感触良多。
陈鹤琴先生,那可是教育界的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以前只是听闻过他的大名,但通过这次深入了解,才真正被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所折服。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陈鹤琴先生对于儿童教育的那份执着和热爱。
他不是那种坐在办公室里空谈理论的学者,而是实实在在地走进孩子们中间,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倾听他们的心声。
比如说,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陈鹤琴先生在一个幼儿园里,看到一群孩子在玩沙子。
一般人可能觉得这就是小孩子瞎玩呗,但陈鹤琴先生不这么看。
他蹲在旁边,仔细地观察着每个孩子的动作和表情。
有个小男孩,正努力地用小铲子把沙子堆成一个小城堡,可是沙子总是不听话,堆起来又塌下去。
这孩子急得小脸通红,可还是不放弃。
陈鹤琴先生没有去帮忙,而是在一旁鼓励他,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最后,当那个小城堡终于堆成功的时候,孩子脸上那种自豪和喜悦的表情,陈鹤琴先生也跟着笑了起来。
还有一次,陈鹤琴先生发现一个小女孩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角落里,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他就走过去,轻轻地问小女孩怎么了。
小女孩一开始不说话,后来在陈鹤琴先生耐心的引导下,才小声地说自己不会跳绳,怕被其他小朋友笑话。
陈鹤琴先生马上找来一根跳绳,手把手地教小女孩跳。
一开始小女孩总是跳不好,还差点摔倒,但陈鹤琴先生一直鼓励她,告诉她没关系,慢慢来。
最后,小女孩终于学会了跳绳,开心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起来。
陈鹤琴先生的这些举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是真正把孩子放在心上的。
他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而努力。
他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力和天赋。
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有时候真的太急功近利了。
家长们忙着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老师们也为了考试成绩,给孩子布置一堆堆的作业。
可是,我们有没有真正停下来,问问孩子想要什么,他们的兴趣在哪里?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人生中,我们常常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找答案,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而对于许多人来说,音乐就是这个寻找的路径之一。
在我个人的音乐探索中,我有幸观看了大师陈鹤琴的演出,并且深受触动。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对她的观后感。
陈鹤琴,一个在大众视野中并不十分知名的钢琴家,但这并不影响她在音乐领域的独特地位。
她的演奏风格不张扬,甚至可以说是低调的。
然而,正是这种低调,让我感受到了她音乐中的思想深度和超凡脱俗的艺术情感。
在演出开始之际,我不禁被她端庄而优雅的仪态所吸引。
她坐在钢琴前,双手轻轻放在琴键上,仿佛与钢琴融为一体。
而接下来的演奏中,我发现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灵动的力量。
陈鹤琴的演奏技巧十分出色,她能够准确而细腻地表达作曲家的意图。
在她的指尖下,音符们如同跳跃的精灵,在琴键上舞蹈。
她的演奏让我仿佛置身在一个神秘的空间,感受着音符们所传递的情感和思绪。
然而,更令我难忘的是她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她的演奏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灵魂的触动。
她将自己完全融入到音乐之中,我可以感受到她对每一个音符的热爱和呵护。
她的音乐充满了情感的质地,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她内心深处的呼唤和倾诉。
而正是这种音乐中的情感,让我在她的演奏中找到了内心的共鸣。
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触动人心。
在她的演奏中,我感受到了悲伤与快乐、希望与绝望的交织。
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感到宽慰和释放,仿佛放下了心中沉重的包袱。
陈鹤琴的演奏中还有一种令人难以言喻的力量。
她的音乐给予了我勇气和力量,让我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困境、追寻梦想。
音乐让我找到了内心的力量,并且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相信,这也正是音乐给予人们的神奇之处。
陈鹤琴的演出让我深深地明白了音乐的重要性。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内心追求的表达。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音乐给予了人们片刻的宁静和思考。
它是一种灵魂的抚慰和重塑,能够激发人们心中美好的向往和渴望。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一我认真观看了陈鹤琴视频,陈鹤琴的幼教理论和思想原则,是那样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学哲理,是那样标新立异,又包含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
陈鹤琴十分重视儿童期在人的一生中的意义。
他认为,人生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儿童时期内开始发展,所以人的儿童期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
漫游在陈鹤琴幼教思想的长河里,我的心里久久不平静,很后悔以前的自己对于孩子的傲慢与偏见,但我也深深佩服陈鹤琴老先生对于孩子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而这正是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必备条件,所以我把自己观看了陈鹤琴视频时的一些收获与感受记录下来,希望能应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一、关于“儿童期”意义的感受在视频中陈鹤琴提到“儿童期”的意义解释道:“环境愈复杂,儿童期愈长,学习的机会愈多,天赋的智力发展发展愈快,然后才可以适应复杂的环境。
所以人的儿童期实在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
”他还将儿童期的作用形容为“改进家庭、改进社会和促进文化的原动力。
”我觉得作为幼儿园老师,要想尽职尽责,首先要懂得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有一种使命感:我们将来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是人一生当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预备适应这复杂社会的重要时期。
但是,在我们传统观念中却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或是按照我们大人的意愿去“强逼”着他们学习一些我们自认为对他们将来好的东西,到最后往往事得其反。
实际上孩子的心理发展与身体发育一样都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衡量他们的某些行为,相反,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现,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这一点我会在对“好奇心”这一章节的感悟中具体说明)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学习的东西,这样岂不是更好?二、关于幼儿模仿的启示众所周知,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可是儿童喜欢模仿哪些东西?他们又是为什么喜欢模仿呢?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孩子们的儿童这种模仿能力呢?观看了陈鹤琴视频,我获得了以下启示:1.孩子的模仿是无选择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其创造美好的生活坏境。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大师>陈鹤琴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陈鹤琴的纪录片《大师》,感触颇多。
陈鹤琴,这个名字在教育领域如雷贯耳。
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简单地了解过他的教育理念,知道他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但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仿佛走进了他的世界,真正感受到了他的魅力和伟大。
纪录片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陈鹤琴对孩子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关爱。
他会蹲下来,和孩子们平视,用温和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
他的脸上总是带着亲切的笑容,让孩子们感到无比温暖和安心。
有一个场景,至今还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
那是在一个幼儿园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自由活动。
有的在搭积木,有的在画画,有的在玩过家家。
陈鹤琴静静地站在一旁,仔细地观察着每一个孩子的举动。
突然,一个小男孩因为积木倒塌而大哭起来。
陈鹤琴立刻走上前去,轻轻地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安慰道:“别哭别哭,咱们重新搭一个更漂亮的。
”说着,他便和小男孩一起重新搭建积木,一边搭还一边耐心地引导小男孩思考怎样才能让积木更稳固。
在陈鹤琴的鼓励下,小男孩不仅停止了哭泣,还成功地搭出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还有一次,陈鹤琴发现一个小女孩总是独自坐在角落里,不和其他小朋友玩耍。
他没有直接去询问小女孩为什么,而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默默地关注着她。
他发现小女孩在画画方面很有天赋,但因为性格内向,不敢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于是,陈鹤琴特意组织了一次绘画活动,鼓励小女孩展示自己的作品。
当小女孩怯生生地举起手中的画时,陈鹤琴带头鼓掌,并给予了她高度的赞扬。
从那以后,小女孩变得开朗自信了许多,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了。
陈鹤琴不仅仅是在幼儿园里关心孩子们,他还深入到孩子们的家庭中去。
他会定期家访,和家长们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
他告诉家长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过分压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有一个家庭,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让孩子几乎没有了玩耍的时间。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杰出的教育家的贡献与奋斗。
其中,陈鹤琴先生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他致力于推动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建设幼儿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关于陈鹤琴先生的纪录片,深受触动,在此分享我的观后感。
纪录片从陈鹤琴先生的成长经历开始,讲述了他生活的种种困难和苦难。
陈鹤琴先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怀有一颗追求知识的渴望,为了上学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考入了大学。
他的故事令人钦佩,凭借着坚毅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他克服了家庭贫困和种种不利条件,为自己铺就了一条成才之路。
陈鹤琴先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后,深刻认识到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他发现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幼儿教育,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需求被忽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陈鹤琴先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纪录片展示了陈鹤琴先生的教学实践,他采用了游戏教育、体验教育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陈鹤琴先生重视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和情感培育,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亲身的观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孩子们的品格和能力的过程。
陈鹤琴先生倡导的幼教改革思想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幼儿教育的改革浪潮。
他提倡的“关爱、尊重、理解、关注、呵护”教育理念深化了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激发了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他主张幼教应当回归本质,注重培养孩子们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陈鹤琴先生以他的坚持和努力,改变了中国幼教的面貌,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无论环境如何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创造奇迹。
在纪录片的最后,陈鹤琴先生对幼儿教师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他希望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幼儿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强调了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他希望我们能够尊重每一个孩子,关爱他们的成长,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大师》是陈鹤琴先生的一部优秀作品,通过直观真挚的文字,生动展现了一个音乐家的坚持与成长。
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倍感敬佩。
电影以陈鹤琴的音乐成长为线索,融入了她从小与音乐结缘、与困境搏斗、最终成为大师的艰难历程。
影片以真实感人的情节,折射出音乐家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所经历的挫折与坚持。
无论是家庭的压力还是来自社会的不理解,陈鹤琴都没有放弃,她坚定地走着自己的道路,用音乐诉说着内心的声音。
电影中,陈鹤琴扮演者的出色表演让我对音乐家这个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从小对音乐的热爱到长大后的努力学习,陈鹤琴在表演中将情感与音乐完美融合。
她的每一个演奏都如同流淌的泉水,使人心灵得到了洗涤和愉悦。
我深深被她的热情和执着所感动,从内心对她产生了无尽的敬意。
电影中的音乐配乐也功不可没,它们将观众带进了陈鹤琴的内心世界。
音乐贯穿整个电影,通过旋律的优美与悲壮,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每一首曲子都表达了陈鹤琴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音乐的力量在电影中得到了最好的展示,让人感到动情和震撼。
在观看过程中,我还深刻领略到了努力的重要性。
陈鹤琴从小就没有任何天赋,她通过恒心和毅力,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最终成为了一位让人敬佩的大师。
她的故事让我明白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即使路途再艰难,只要拥有梦想和勇气,就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大师》这部电影在细节和情感上都打动着观众。
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极具细腻与真实感。
片中对音乐的描绘和电影的氛围也让观众完全沉浸其中。
同时,影片中对于家庭、友情、成长等主题的呈现也让观众们得到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总之,《大师》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不仅是对音乐家精神的赞美,也是对每一个追逐梦想者的鼓励。
通过陈鹤琴的故事,观众们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懂得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梦想的追求。
陈鹤琴的音乐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她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一直向前迈进。
陈鹤琴第三集学做父观后感
陈鹤琴第三集学做父观后感在中国长大的他把中西两种养育幼儿的经验进行了一番研究,又结合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父亲的身份,把孩子生命早期的注意事项逐一呈现出来。
不论是衣食住行等生活小事,还是语言学习、人格训练等大事,他都所有讲述。
我想,此书的写成不单是得益于他丰厚的学养,还与他积极参与孩子的养育有很大关系。
这一点真是值得今天的爸爸们学习。
总体而言,陈先生首先关注到了儿童的特殊性,比如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孩子虽然对食物有着天然的爱好,但是由于肠胃功能不好并不能多吃。
孩子的心脏比成人跳动得快,不宜做长久剧烈的运动。
孩子喜欢游戏,富有好奇心,好群而且喜欢野外生活。
父母如果在养育孩子之前就懂得了这些知识,那么就不会把孩子作为自己的试验品甚至是牺牲品了。
的确,大多数人是在没有取得父母资格证的前提下就糊里糊涂地做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么凭借老一辈的经验,要么就是想当然尔,结果好端端的孩子被弄得问题重重。
另外,陈先生也指出了儿童和成年人的共通之处,比如需要被尊重、爱面子、寻求独立性。
孩子是还未长大的人,这一点如今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孩子的人生经验不足,智力还没有发育完全,但他们也是不容欺骗的。
我们还是要学习曾子,要么不做承诺,要么就一定要兑现。
如此,孩子才能学会诚实守信。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一我认真观看了陈鹤琴视频,陈鹤琴的幼教理论和思想原则,是那样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学哲理,是那样标新立异,又包含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
陈鹤琴十分重视儿童期在人的一生中的意义。
他认为,人生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儿童时期内开始发展,所以人的儿童期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
漫游在陈鹤琴幼教思想的长河里,我的心里久久不平静,很后悔以前的自己对于孩子的傲慢与偏见,但我也深深佩服陈鹤琴老先生对于孩子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而这正是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必备条件,所以我把自己观看了陈鹤琴视频时的一些收获与感受记录下来,希望能应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一、关于“儿童期”意义的感受在视频中陈鹤琴提到“儿童期”的意义解释道:“环境愈复杂,儿童期愈长,学习的机会愈多,天赋的智力发展发展愈快,然后才可以适应复杂的环境。
所以人的儿童期实在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
”他还将儿童期的作用形容为“改进家庭、改进社会和促进文化的原动力。
”我觉得作为幼儿园老师,要想尽职尽责,首先要懂得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有一种使命感:我们将来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是人一生当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预备适应这复杂社会的重要时期。
但是,在我们传统观念中却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或是按照我们大人的意愿去“强逼”着他们学习一些我们自认为对他们将来好的东西,到最后往往事得其反。
实际上孩子的心理发展与身体发育一样都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衡量他们的某些行为,相反,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现,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这一点我会在对“好奇心”这一章节的感悟中具体说明)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学习的东西,这样岂不是更好?二、关于幼儿模仿的启示众所周知,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可是儿童喜欢模仿哪些东西?他们又是为什么喜欢模仿呢?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孩子们的儿童这种模仿能力呢?观看了陈鹤琴视频,我获得了以下启示:1.孩子的模仿是无选择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其创造美好的生活坏境。
观后感陈鹤琴
《观后感陈鹤琴》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魅力日益增长,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其中,《观后感陈鹤琴》无疑是独树一帜的一部作品,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极大兴趣。
影片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以饱满的情感打动人心,成为了无数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观看该片后,我深受感动,也对陈鹤琴这个角色产生了深厚的共鸣。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年轻女子陈鹤琴,她来自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但却有着非凡的音乐天分。
影片以真实的记录手法展现了陈鹤琴从小学习琵琶到成为著名音乐家的艰辛历程。
她在音乐方面的才华和热情深深地吸引着我。
在影片中,陈鹤琴的成长历程被生动地刻画出来,她从小就对音乐充满了热爱,一心想要成为一名音乐家。
然而,由于家境贫困以及父母的反对,她的音乐之路一直充满了艰辛和困苦。
然而,陈鹤琴并没有放弃,她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感受到了成功背后的辛酸和努力。
除了叙述主角陈鹤琴的故事,影片还以真实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文化。
通过陈鹤琴在农村的成长经历,观众得以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的风貌和人文特点。
这种真实的描写让影片更富有触动力,更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
此外,影片的音乐和表演都非常出色。
陈鹤琴作为一名音乐家,她的琵琶演奏技巧和表演风格都令人钦佩。
影片中的音乐也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情,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观后感陈鹤琴》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
影片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真实的表演,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其中主角陈鹤琴的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的精神给予了我深深的启发。
同时,影片还展现了中国农村的风貌和文化,让观众更加了解和感受到自己的国家。
从一个普通农村女孩到世界级琵琶演奏家,陈鹤琴以她的音乐天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农村的力量和韧性。
这部影片让我明白了成功不是偶然的,只有懂得坚持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梦想,攀登成功的巅峰。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陈鹤琴观后感中国幼教之⽗陈鹤琴观后感篇⼀陈鹤琴先⽣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童⼼理学、⼉童教育专家。
他创办了我国第⼀个幼教试验中⼼—南京⿎楼幼稚园,是中国现代幼⼉教育的奠基⼈。
他的著作《⼉童⼼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幼稚教育概论》等书,在幼教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鹤琴先⽣提出了⼀套“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死教育”只让⼉童死读书本,⽽“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
并告诉我们⼤⾃然、⼤社会都是活教材。
⼯作之后,重拾《陈鹤琴⽂集》这本书,温故⽽知新,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童玩具与教育我们从⼩玩着各种各样的玩具,却从没有想过玩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它却真真实实的交给了我们⽆数的没能从课本,⽼师那⾥学到的知识。
各种⼿边能拿到的东西都会成为孩⼦们的玩具。
由此可见,玩,对于孩⼦⽽⾔是多么重要。
陈鹤琴在⽂中说“⼩孩⼦很少空着⼿玩,必须有很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满⾜玩的欲望。
”⽽这些玩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玩具了。
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寓教育于游戏呢?孩⼦究竟要怎样玩才能玩出意义呢?教师以及家长怎么才能做好孩⼦“玩”的⽀持者、帮助者、保护者和游戏的伙伴呢?⾸先要给孩⼦⼀个良好的环境来玩,要有好的玩具。
这些玩具要符合孩⼦的年龄特点,满⾜孩⼦的需要,与他们的爱好兴趣相⼀致,更要安全,耐⽤。
⽽孩⼦玩的场地,例如房间、公园的草地、⼉童游乐场等,也都要仔细选择,找到最适合的。
再有就是成⼈的帮助与指导,激发他们玩的兴趣,教会他们怎么去思考,或者如何让游戏更加好玩等等。
此外我们还要细⼼的观察幼⼉,及时发现他们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不良⾏为,再给予正确的指导,教会孩⼦从正确积极的⼀⾯来玩游戏。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所以我们更要努⼒去做的是教会孩⼦怎样玩,⽽不是带领孩⼦玩。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法论,包括⼗七条教学原则,⽽这些都是以幼⼉为主体的。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大师》是一部让我深受触动的电影。
影片以音乐为线索,展现了主人公陈鹤琴在音乐道路上的成长与探索,同时也展示了她在内心深处所面临的内外挣扎。
通过电影所呈现的音乐艺术与人生的交融,我感受到了情感的震撼与启示。
导演通过细腻的叙事和情感描绘,让观众更加容易沉浸于陈鹤琴的音乐世界之中。
影片的开头,我们见到了一个年轻的陈鹤琴坐在钢琴前,倾注情感地弹奏着音符,仿佛她的灵魂与琴键之间建立起了一道无形的桥梁。
这种灵性的表达方式不仅使音乐得以传递,更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情感起伏。
这种形象的刻画使我对陈鹤琴的角色情感更加贴近,与她一同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情绪起伏。
陈鹤琴在电影中经历了许多挫折与困惑,但她从未放弃对音乐的追求。
她对音乐的热情和执着感染着身边的人,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内心对于音乐的坚持。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挑战,陈鹤琴不断成长并认识到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仍然有所不足。
她以坚毅的态度和对音乐的热爱,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努力成为一位真正的大师。
除了音乐的成长,影片还揭示了陈鹤琴面对内心挣扎的一面。
她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但在电影中我们也看到了她因个人经历而产生的内心困惑。
她的家庭背景和现实的压力让她在音乐和生活之间面临着不易抉择。
她的成长,不仅仅是在音乐的道路上取得突破,更是在与内心的对话中逐渐找到了自我。
影片所选择的音乐也是其成功之处。
音乐作为影片的灵魂,与情节相得益彰。
导演通过精心挑选的音乐,将主人公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音乐在影片中不仅是一种听觉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跳跃。
在每一次琴声响起的瞬间,观众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震撼和冲动,仿佛跟随着音符飞向自由。
总而言之,电影《大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音乐的情感表达,还是主人公的内心成长,都让我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
在音乐与人生相交织的画面中,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大师的奋斗历程,更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外挣扎。
电影《大师》提醒着我们要坚持追求,勇敢面对内心的困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有感
2020年6月,我园开展了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
活动中,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全片分为5集。
介绍了我国新教育事业的先驱者、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的生平经历和思想理论。
在大学时期,就了解过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再加上这次的学习和工作后的一些实践和经验,简略的谈谈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先生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而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
我在实践过程中,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和大社会的教育不仅孩子会乐意接受,而且教育效果也非常好。
由于学龄前幼儿年龄的限制,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较为直观的事物,如果我们多带他们到外面大自然中走走,他们的收获通常都比在幼儿园的教室里看着挂图或是多媒体要多。
为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我园一直提倡幼儿能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所以我们一直让幼儿定期去参加“重阳敬老”和“走进社区”的活动,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到了一些与他们不一样的人群,从开始的有些害怕、不愿靠近,到后来的每次都会为爷爷奶奶准备礼物、节目,为他们捶背捶腿……这些都体现了幼儿关爱情感的萌发和提升,而这也是在教室中无法达成的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
社会是个大课堂,我们要引领孩子们在这个大课堂里学习更多、实践更多。
陈鹤琴先生还提出了一个做中教,并在此过程中求得进步,教师和孩子都来做,必要时给孩子提供帮助。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这是活教育的方法-论,共有十七条教学原则,而这些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的。
就像在区域活动中,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区域,并在各个区域中做他们想做的事,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孩子,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暗示,让他尝试自己
解决。
如不能解决的,教师就要提供帮助。
都是以幼儿为主体,使幼儿能够在一个处于主动学习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从陈鹤琴先生文章的字里行间里就可以看出他对孩子那份喜爱,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爱。
时至今日,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仍然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迪。
我也将不断地学习吸收各种有益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求索,不断实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为我热爱的幼教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