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中华文明史论文

中华文明史论文

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

—论中国孔儒文化

中国主导文化是从“老”到“庄”;从“孔”再到“孟”,这一路线发展的起来的。发展轨迹是从“道德经”到“逍遥游”、从“清静无为”,到“寄情山水”、从“以景抒情”到“托物言志”。中国文人一直把这种文化当成一种“博大精深”、“宁静致远”、“清静高贵”的文化加以吹捧,甚至发展成一种“自以为、”自欺欺人“、”虚无”“自大”的自恋情结。从中国文字到书法、从中国画的题材形式到技法、从文学到诗歌,从传统建筑带园林盆景无不体现这种文化的精神。

对于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孔儒文化而言,却有着自己的精华与糟粕,有自己的褒贬两方面。

首先说说它的精髓。孔子以“仁”、“义”、“礼”为核心的思想是他的精华所在。长期以来,我们多注重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后才真正认识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世界和谐的重要性。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几大和谐关系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认为,儒家文化的精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文化的精华有利于人与自身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有利于世界和谐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就是克己爱物,将欲望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精神享受。儒家一直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同时,他提倡“乐”教以纯洁人心,“乐”是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是多种声音、情感、动作的和谐统一,可以抒发情感,调节性情,感化人心。同时他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制度”,使之成为可操作的“礼”,“礼”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中华文明之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很早的时候我就在历史课本上看到这句话,后来看《雍正王朝》,它的主题曲的名字也是这句话,那个时候还不太懂,就知道大体的意思,就是能够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赢天下的胜算就会大的,但是对此也没有太深入的了解,不过随着成长,学习的知识的增多,拓宽了我的眼界,思想的深度也随之增加,再加上我对于政治,经济方面的逐渐增长的兴趣,我开始慢慢了解这句话,对它也有了自己的见解。

看过《三国演义》,司马懿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据说这句话是他原创的,但是不管究竟是谁最先总结出来的,这句话一直贯穿中国历史,可以说它是千年来我国政治家通过摸索和实践得到的文明成果,而近代领导人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文明成果,最终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敌人,换来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可见,此句话在历史上的角色是绝对不能小觑的,它和《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一样,是绝对的精神文明成就。

说起这个“得民心者的天下”,历史上很多成功的领袖就是充分正确地应用了它,给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当矛盾上升到一定阶段时,就会产生战争,战争的最终结果就是一方获得主导权,然而正如《孟子》中所提及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都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三项中工公认的堪称非常重要的就是“人和”,其实就是民心,当然我们不能说只要拥有了民心就可以战胜一切,这太片面了,不过忽视它那就

一定要失败的,所以这些成功的领袖就是看到了民心所向,掌握了民心,那么许多资源就会取之不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正是表示了这个意思,而道其实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为顺应民心,古代的作品中诸如此类相同的文章或是句子非常多,可见古人通过多次的真实经验,发现了这一规律,并且古代帝王也皆以此,即民心为治理天下绝对不可失的要素。

中华文明论文

中华文明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2010 至2011 学年度第1 学期)

课程名称:中华文明与民族传统学生姓名:孙晓磊

学号: A09090106

年级: 09级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前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整体效果。

摘要:概述了建筑艺术的,简介其发展及其特点,强调人们应注意保护中国传统建筑。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艺术、发展

建筑艺术概说

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国古代建筑表现的是和谐、恬静的情感,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深烙其间,体现的都是礼乐相辅、情理相依的审美情趣,人情味、伦理性是中国绝大多数古建筑宣泄的情调,这种情思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布局和构筑,形成了古代中国建筑特有的建筑风格和艺术风格及特征。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盛世大唐—长安之春

内容摘要:唐朝社会生活融贯中西,社会风气自由开放,科技与艺术气象万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国的鼎盛时代,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虽然这么强大的帝国最后还是没有避免被消灭的命运,但是它所创造的文明却为后人所景仰,所称赞。

关键词:盛唐,富强,长安,唐人街,瓷器,交通,经济,文化艺术,政治,军事

正文: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恒古不变的神话中摇醒盛世的传说,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寻找梦的起源,她是史书里镌刻的永恒,抒写着中华文明最辉煌的篇章——唐。

“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辚辚。家家楼上如花人……”这是唐朝诗人用来描绘唐长安的繁华的诗句。在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宫乐图》绘于唐代,是将唐代长安城的风貌展现给后人的重要遗物。在画中,女子的各种装扮都可以看出是从波斯传来的,女子所喝的酒都是来自西域的,可见在宫廷中西域文化已遍及。首都长安几乎为一国际之都会,各种人民、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来自康国者以康为氏,安国者以安为氏,曹国者以曹为氏,昭武九姓亦皆以国为姓。于阗尉迟氏、龟兹白氏、疏勒裴氏以及波斯国人亦为唐朝常见西域人。“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就是繁华的长安……世界的长安。这样的繁华归因于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曾经多次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恢复,“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备粮,取给于道路焉”。他取得了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太平盛世,成为中国历史有力的政治象征,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人仍自称为“唐人”,世界各地华人集中的地方称“唐人街”,也是来源于此。贞观论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为了成为明君,李世民确实做到了勤于听政,勇于就谏,广泛听取不同的建议,接受正确的意见。他即位后,集中大臣们的智慧治理国家,政令源源不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听了杨老师讲中华文明史,杨老师独特的授课风格,和鲜明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咋一听,杨老师的很多观点和我以前的很多看法都不一样,但感觉老师讲的确实很有道理,渐渐喜欢上了老师这种独具鲜明色彩的讲课方式,以及老师课堂中包含的各种观点。

上杨老师的课,对其中杨老师对孔子和老子的看法印象最深。听老师对这两位历史人物及其传世理论的分析,这些都是我以前很少知道的,以前总认为孔孟之道是多么的崇高,现在一想它不过是古代统治阶级利用的思想工具,才得以在封建社会那样盛行。受老师的影响我对儒家和道家也开始有了重新的思考,以前对道家了解甚少,听了一些课程后,出于好奇,去翻看和搜索了许多道家的理论及著作,像《道德经》等,感觉越发的好奇和入迷。老师的观点是比较称颂道家,对儒家不是很喜欢,我也开始渐渐认同了。

现在也让我谈谈对道家的认识吧,我记得老师提过对《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解,这解释也让我大吃一惊,但细一想老师的解释却也很对。老师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必须符合大地孕育万物的法则,大地跟随天的变化而对应,天则顺着道的自然法则而运作,道,则效法它自己。前面三句的理解或许大家都很容易猜透,对后面一句的理解,一开始我也觉得朦胧不清。后面了解到这句话是一种递进关系,人、地、天、道依次进一个层次,那么道就没有可效法的目标了,因此最后一句应是道效法它自己,这解释让我有了很多思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句话,被信道人视为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身正道的法则,认为这是千古不易的真谛,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道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本身客观存在的规律,那么这句话就论述了一个循序渐进追求事物规律和真理的过程,和经典的被标榜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出一辙,虽然千百年来对这句话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阐述,它们的侧重点或许各不同,而我认为,把种种理解归结到一起,这句话总的来说是指导人行为的准则。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论文

引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世界上的许多文化传统都起源自中国。中国文化史研究对于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史的重要主题和发展脉络,以及中国文化史的影响和特点。

古代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这些古代文明为后世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古代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礼仪、家族观念、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将中国社会和文化团结在一起,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儒家思想的核

心理念是仁、义、礼、智、信,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

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国社会具有了较高的凝聚力和包容性。

佛教与中国文化交融

佛教是中国文化史上另一个重要的元素。自东汉时期起,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与道教和儒家思想相融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灵修养、思想与哲学方面。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精神境界和宽容的思想氛围。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起伏。从唐朝和宋朝的繁荣时期到元朝和清朝的动荡时期,中国文化受到了外来侵略和内部动乱的多重冲击。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中国文化都能够坚持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貌。

当代中国文化的面貌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中国的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声誉。同时,中国传统文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70分)

一,论文题目与内容要求

结合课程学习,自拟题目,撰写一篇结课论文。要求从深入分析中华历史上的经济、政治、精神文明的某一现象入手,总结可为中华民族复兴借鉴、继承的历史精神智慧等。

二、具体要求:

1、统一采用教务处要求的“课程论文封面”及写作格式。(20分)

教务处→教师下载→教务管理→中国农业大学本科课程论文

1)课程论文采用统一封面,以左侧为准装订成册。(5分)

2)课程论文一律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打印或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手写稿形式上交。(5分)

3)论文打印的格式要求:(10分)

论文标题(使用隶书二号加黑;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分别使用宋体三号、四号及小四号并加加黑)

摘要、关键字(需使用宋体小四号)

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行距20磅)

参考文献(使用宋体五号)

2、围绕论点从多方面展开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45分)1)语句通顺,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的文章可以得35-45分。

2)语句通顺,但论点不十分明确,论据不太充分,论证不很有力。或者对主题的论述不够全面,视情况成绩在20-35分之间。

3)论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敷衍了事,不认真对待者,成绩为20分以下。

3、字数:4000-5000字。(5分)

4、提交日期:2010年6月30日

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2009-2010学年秋季学期)

论文题目:生物芯片现代应用检索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

任课教师:黄峰

班级:信电095

学号:0908140530

姓名:丁皓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中华文明简史论文

中华文明简史论文

一、何为文明

文明有三层意思。一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二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其中,第二和第三层意思与“文化”的意思相同(但在考古学和人类学中,“文明”和“文化”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常听到的“讲文明”中的“文明”,实指一种礼仪,或要遵守的社会秩序、行为规范等。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17世纪中后期,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辟草昧而致文明。”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纵观历史,中国文明包括:①良渚文明:良渚文明发源于亚洲长江流域。形成于公元前3300左右。公元前2600年进入高度文明。并出现亚洲最大的城市良渚古城(总面积290万平米)玉器成就当时位居环太平洋地区之首。②华夏文明:亚洲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发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当时位于姜族支系中的华夏族崛起建立了华夏文明。公元前2500年陶寺遗址时期进入高度文明。(出现亚洲第二大城市陶寺古城280万平米)华夏文明的成就在于陶瓷。制造出了薄如蛋壳的黑陶。陶瓷成就位居当时世界最高水平。③古蜀文明:发源于中国四川地区。文明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高度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三星堆遗址。主要特征是大规模的青铜器刷新数个世界纪录。

中华文明史论文

中华文明史论文

五千年文明开涿鹿——探析黄帝城与中华文明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据十分显要的地位。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流传至今的人类文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自古以来许多学者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就黄帝或黄帝时代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贡献作一初步探索

考古勘察证实,黄帝城遗址的建筑年代为战汉时期,系古代涿鹿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迄今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黄帝城确实是五千年前黄帝所筑,但是,根据涿鹿一带的考古发现成果和司马迁的有力认定,我们有理由认为黄帝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华文明从这里起步。

涿鹿故城之所以称为黄帝城,是司马迁通过现场考察和文献资料分析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因无文字记载,三皇五帝时期被史学界称为“传说时代”。此时,要了解传说时代所发生的故事,也只能从纷纭复杂、人人言黄帝的传说和神话中进行分析、研究、判断。为得出可信的结论,司马迁亲自经过“西过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的广泛调查研究,从诸多文献、传说和史实中总结出黄帝的重要政治、军事活动都发生在涿鹿一带,因而我们相信他们的说法是可靠的。

目前,由于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不够深入,虽然没有足够的证

据说明黄帝城确实是五千年前黄帝所筑,但是,根据涿鹿一带的考古发现成果,完全可以相信,司马迁的结论是正确的,进一步的考古资料将会提供更加丰富可靠的证据。因此,我们应该将以司马迁的认定和现代考古学资料作为支撑的黄帝城,看做中华文明的载体。它有力证明着中华文明从这里起步,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篇1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公民道德建设综述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提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我国公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的方式方法、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等作一简要梳理,以促进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儒、道、墨、法、释等文化精华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宝藏。从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治国之道到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从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到法家“以法治国”以及释家的“大慈大悲”对人性的关怀,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至诚的精神与信念。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曾推动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对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也有过重大的影响。这些优秀的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文化传统,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是我们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有源头活水。

近年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研究硕果累累,公民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蔚为壮观,然而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公民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公民道德教育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研究都不多,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谈,有待进一步深入。

中华文明近代史结课论文

中华文明近代史结课论文

中华文明近代史结课论文

人类文明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多年中,一些文明成为了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文明经历了冲突与融合后,在变革中存续下来。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中华文明近代史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华文明近代史结课论文范文一:中国梦的历史渊源

一、“中国梦”萌发于民族的危亡时刻

中国人为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中国梦”,是在中国遭受世界列强侵略而不能自保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中华民族是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早自秦汉就进入盛世。古代中国曾以世界上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直到1840年,中英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从此,中国政府在西方列强的枪炮胁迫下,先后签订了7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受尽耻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开始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开双眼看世界,反思自己的落后和积弊,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工业化知识的救亡主张。

二、“中国梦”历经了几代中华儿女的辛苦探索

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开明知识分子,大量编译国外图书,介绍西方国情,并展示新的西方侵略者向东方侵略扩张的格局和局势,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中华民族生存的危机感。寻求富强的思潮开始吹袭,进而在中华大地掀起了探索民族复兴的新潮流。

洋务运动。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汉族地主阶级新兴官僚对中国、世界大势有较多的了解,尤其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实践,使他们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和重要。于是,在他们的发动、主持下,开始了中国的第一个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的现代化运动——洋务运动。由于洋务派主要是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并未对封建

中华文明史论文

中华文明史论文

中华文明史论文

姓名:杨枝莲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号:2011012309

宗族制度概述

古来先有家庭,其创造后代的功能使家族得以产生,而随着家族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种特殊的组织制度应运而生。这个特殊的制度自此开始延续千年,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有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跨越几千多年的制度只此一个,即宗族制度。而什么事宗族呢?宗族即一个以成年男姓为中心(称“宗子”或“族长”),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以此为主线,再加其他若干支系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是包括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家庭联合体。一个宗族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并构成的居住聚落;一个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人类早在西周宗族制度形成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父同宗,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现象。到了周朝,统治者为方便管理全国上下众多人口,创造了纷繁复杂而又清晰明确的宗族宗法制度。天子乃为大宗,下辖诸侯称小宗,而诸侯下辖卿、大夫,诸侯对卿、大夫称大宗,卿、大夫称小宗,而卿、大夫又辖士,卿、大夫对士称大宗,士称小宗,士下辖庶人,士称大宗,庶人为小宗,按照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大宗制小宗,管辖起来是十分方便的。西周宗法制直接导致了分封制,分封制使全国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每一个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而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小的禄田。由于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然增多。——这就是宗法制度对中国姓氏产生的根本影响。这样的管辖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其实,这也

中国文明史论文

中国文明史论文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 1 ——201 2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文明史

任课教师:蒋建梅

学生姓名:张凯

班级:金融0909

学号:1103090342

论文题目:东林党与复社

内容摘要:明末专制制度下由于人民行动和思想的禁锢,不可能在封建社会产生政党,仅仅有也只是萌芽状态,民主思想的产生是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则是它的推动器。东林党与复社是相继崛起的士大夫群体,对晚明社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党雏形。

关键词:专制东林党复社民主

一、东林党与复社的历史背景

东林书院的创立:明末万历二十二年,原任吏部文选司郎中的无锡人顾宪成,因为直言敢谏,并在争立皇太子和会推内阁大学士等问题上,触怒明神宗,于是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在常州知府和无锡知县的资助和支持下,于万历三十二年修复东林书院。同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举行大会一、二次,每月小会一次。

明末党争: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一些热衷利禄、贪恋权势的官僚,也逐渐形成按籍贯划分的团体,它们是:山东人的齐党,湖北人的楚党,安徽宣城人的宣党,江苏昆山人的昆党,以及势力最大的浙江人的浙党。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先后出任内阁首辅时期,采取结党营私,依附皇室、勋戚,交结宦官,不断排斥清廉正直的官员。齐、楚、浙、宣、昆等党的重要人物,纷纷占据要津,为了保持自己的权位,不以国事为重,而以攻击东林党为首务,东林党人则一再抓住对方的弊端加以参劾,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明末党争。

中国文明通论结课论文[精彩]

中国文明通论结课论文[精彩]

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丧葬文化

1.丧葬文化的产生

丧葬即办理丧事,埋葬死人。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说:“阳为惊悼,代营丧葬。”丧葬习俗是以丧葬为基础,在民间长期相沿、积淀而成的丧葬风尚和习俗。当然,孔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灵魂的敬仰和灵魂不灭的观念也是丧葬不断衍生,发展并成为一种文化的重要因素。

人们相信灵魂同物质不灭定律一样,也是不灭的,它只是从一种载体转移到另一种载体,从一种寄存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寄存形式,而不被消灭不存。灵魂不灭使人相信人死后,其化为鬼神,为祈求护佑,就要把丧失办的隆重周到以取悦鬼神。因此“敬鬼事神”是丧葬习俗的一个重要特色。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大意是说,不论生死,都要讲究礼仪。因此当有亲人逝去时,亲友在入殓时要为其沐浴,理发,穿衣等,总之所做一切都按生前情景办理,还要烧冥币等以求逝者在阴间能过上好日子。

2.丧葬与孝道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可见孝道在丧葬中的重要地位。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可以使得家庭安定,社会和谐。而在祭祀之礼的理解上,祭祀已经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3.丧葬祭祀与家族的宗法观念

中国自古注重宗法制,因为其是家族长盛不衰的重要内核。宗法制习惯依托于道德去组织和管理族群,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不难找到这种道德标志和体系,长幼尊卑;父子与尊老的道德关系依然牢固,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道德价值,实际上是家族长久生存,保持联系,世代相依的根本。

中国文明史论文

中国文明史论文

中国文明史论文

来浅谈中国文化的优缺点

我看到“中国文化最大的优点或缺点”这几个字眼时,脑海里不自觉地就跳出了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的一段话,“中国的艺术和思想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阁楼,这是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尽的的聪明。”好奇心驱动,非得再翻开《谈中国诗》细看看,却又再看到一段醒目的话,“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这句话一并概括了中国文化的优缺点。中国文化的早熟恐怕是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欧美文化所难以望其项背的。就以中国诗的发展历程来看,“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如同罗马史诗般恢弘的史诗,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古代早已具有完备的史官制度,历史的传承和记载的功能交由史官编纂的史书来负责。而中国的戏剧诗,从最早的各种“传奇”的出现,演变到元朝,关汉卿等创作的元杂剧才在一定意义上具备戏剧诗的雏形。反观中国的抒情诗,早至商周时期,就已有《诗经》广为传诵。(当然,当时还没有编纂成为《诗经》,但这些诗歌已经产生并在民间和贵族之间流传)《诗经》中抒情诗所达到的高度,足以另今人汗颜。到唐朝时,中国诗再一次达到了巅峰,抒情诗的发展已达到堪称完美的地步。但是在巅峰之后,再继续发展,由于体制越来越严密,格律越来越讲究,加之唐诗的巅峰实在难以逾越,所以尽管宋人在玄诗方面有一定成就,但相比唐诗的巨大成就还是微不足道的。一直到近代,民国时期徐志摩,戴望舒等海外留学归来的诗人们,受西方诗歌的影响,才使中国的诗坛稍有一丝新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世大唐—长安之春

内容摘要:唐朝社会生活融贯中西,社会风气自由开放,科技与艺术气象万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国的鼎盛时代,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虽然这么强大的帝国最后还是没有避免被消灭的命运,但是它所创造的文明却为后人所景仰,所称赞。

关键词:盛唐,富强,长安,唐人街,瓷器,交通,经济,文化艺术,政治,军事

正文: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恒古不变的神话中摇醒盛世的传说,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寻找梦的起源,她是史书里镌刻的永恒,抒写着中华文明最辉煌的篇章——唐。

“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辚辚。家家楼上如花人……”这是唐朝诗人用来描绘唐长安的繁华的诗句。在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宫乐图》绘于唐代,是将唐代长安城的风貌展现给后人的重要遗物。在画中,女子的各种装扮都可以看出是从波斯传来的,女子所喝的酒都是来自西域的,可见在宫廷中西域文化已遍及。首都长安几乎为一国际之都会,各种人民、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来自康国者以康为氏,安国者以安为氏,曹国者以曹为氏,昭武九姓亦皆以国为姓。于阗尉迟氏、龟兹白氏、疏勒裴氏以及波斯国人亦为唐朝常见西域人。“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就是繁华的长安……世界的长安。这样的繁华归因于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曾经多次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恢复,“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备粮,取给于道路焉”。他取得了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太平盛世,成为中国历史有力的政治象征,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人仍自称为“唐人”,世界各地华人集中的地方称“唐人街”,也是来源于此。贞观论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为了成为明君,李世民确实做到了勤于听政,勇于就谏,广泛听取不同的建议,接受正确的意见。他即位后,集中大臣们的智慧治理国家,政令源源不

断地从太极宫中发出。政绩相当卓著,吏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武功鼎盛,民族关系融洽。天下大治后,百姓开始过上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歌舞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为与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另一著名盛世。李世民也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并盛的皇帝,既空前又绝后。而唐朝所拥有的文明也绝大部分在他的统治时期得到最大发展。

唐初受周边各国威胁,突厥占据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而获得巨大利益和财富。于是趁唐朝政治还未稳定时出兵进攻唐朝,《便桥会盟图》中描绘了突厥大军进攻唐朝的情景,唐太宗率领部下巧妙的与突厥人谈判,最终达成外交的胜利。与此同时,南部吐蕃富强起来,《步辇图》描绘了吐蕃使者与唐结亲的景象,体现了当时唐朝与外部的成功外交。文成公主的结亲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并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唐王朝进入史称的开元盛世,大唐盛时疆域图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在广州设市舶司(其长官称为市舶使),专管海外贸易。唐朝还成为了维护丝绸之路的护卫者,对来往的商队进行统一管理。唐朝继续推行民族融合政策积极接纳各个民族,建立起了各民族大融合的庞大帝国。由于唐朝不屑的努力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唐太宗被给予天可汗的称号,《客使图》描绘了各国使节来长安向唐太宗朝拜的景象。

唐的富强使得唐朝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为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出现了便于耕作的曲辕犁,利于灌溉的水力筒车和牛輓高转筒车,注重兴修水利,扩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积,提高了粮食亩产量,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内部分工机制的加强,使这一时期官营和私营手工业都获得了显著发展人文艺术更是发展迅速。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的名家。

唐的各种瓷器的制造也是达到了顶峰,其中唐三彩是典型代表。唐三彩是一种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的陶器,以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同时新的花釉瓷、绞釉绞胎瓷、釉下彩绘瓷及三彩釉陶等,以新的工艺技法,展现了唐代陶瓷装得了显著发展。新的花釉瓷、绞釉绞胎瓷、釉下彩绘瓷及三彩釉陶等,以新的工艺技法,展现了唐代陶瓷装饰多样化的特点。唐代丝织品的纹饰色彩更加斑斓。精美富丽的金银器,铸造精良的铜镜等,均显示了唐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唐代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特别是唐中期以后,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夜市、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类似汇票的“飞钱”以及“行”的组织等,为宋代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创造了条件。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人。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写成了杰出医学著作《千金方》。被后世尊为“药王”。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发明雕版印刷术。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

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使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其次是唐朝的绘画艺术,唐朝的绘画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在绘画的题材和内容上、绘画的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初唐的绘画主要是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为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现存的《太宗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就是阎立本的杰作。在盛唐以后,人物画以世俗的生活为题材,山水画也日渐兴盛,画圣吴道子就是成名于这个时代,他的《送子天王图》创造出一种莼菜条的笔法。他还发展了梁朝张僧繇用的晕染法(即凹凸法)。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画金碧山水著名,是山水画北派之祖。诗人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画,为山水画南派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唐朝还有许多擅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韩干画马,戴嵩画牛。唐朝的壁画也是艺术绘画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有40%是唐代的作品。敦煌的千佛洞存储了大量的以佛经为主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很生产情况。壁画中的飞天,窟顶的藻井图案,是富有独创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首都长安小雁塔近景唐朝的传奇小说继承六朝笔记小说的传统并有新的发展。从唐传奇起,小说真正开始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并开始反映社会现实。唐朝的传奇代表作有:《枕中记》《莺莺传》和《李娃传》等,这些作品为后世宋朝的话本和明清小说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较大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