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传递接受式教学设计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5.加强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开展课后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参观通信企业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教学评价方面,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注重情感教育,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检验学生对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知识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3.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4.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等通信技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
-组织学生进行作业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知识,总结电磁波传播、信号调制解调等关键概念。
2.强调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3.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电磁波和通信技术领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4.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通信技术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人教版)第21.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人教版)第21.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4.通过生活实例,如手机通话、收听广播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电磁波在通信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强调电磁波在通信领域的重要性。
2.介绍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如调制、解调、信号传输等,并结合实际设备进行讲解。
3.分析电磁波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不同通信方式的优缺点。
6.情境创设: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通信场景中,如模拟电视台直播、手机通话情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
7.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电磁波在通信领域的发展趋势。
4.提醒学生正确使用通信设备,关注电磁波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学习,思考电磁波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撰写一篇关于电磁波传播与应用的短文,字数在500字左右。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设想:
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直观展示电磁波的传播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实践操作相结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收音机、手机等设备的拆装和简单操作,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对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步骤: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十一章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十一章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向学生展示手机、电视、广播等常见通信设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是如何实现信息传递的。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电磁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问题示例:“我们之前学过电磁波,那么电磁波在通信方面有哪些应用呢?”
3.引入新课: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出现的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
3.设计实践性实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基本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学内容:讲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调制与解调、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图示法、动画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3.教学重点:强调信号调制与解调在通信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电磁波在传播中的特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应用。
(2)新课:讲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结合动画、图示等教学资源,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信号调制与解调等抽象概念。
(3)实验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信号调制与解调的现象,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实验结果。
(4)巩固与拓展:通过课后作业、拓展阅读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讨论等,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一、教学内容1.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2.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性;3. 不同通信方式的优缺点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知道它们都是利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播的;2. 使学生掌握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性,能够分析不同通信方式的优缺点;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性,以及不同通信方式的优缺点;2. 教学重点: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手机通话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手机是如何进行通信的?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

3. 课堂讲解:针对课本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a.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b.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性;c. 不同通信方式的优缺点及应用。

4.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性,如: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波长与频率的关系等。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2.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性;3. 不同通信方式的优缺点及应用。

七、作业设计1. 简述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

答案: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都是利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播的。

2. 分析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性。

答案: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传播速度恒定,波长与频率成反比。

3. 比较不同通信方式的优缺点。

答案:不同通信方式的优缺点如下:a. 广播:传播范围广,但音质较差,受干扰较大;b. 电视:传播图像和声音,但传输质量受信号强度影响;c. 移动通信:便捷、实时,但信号覆盖范围有限,易受干扰。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说课稿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电磁波的基本概念、产生及传播条件等前置知识。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有:1.对调制、解调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2.对无线电波传播方式的理解不够深入;3.对影响电磁波传播因素的认识不足;4.部分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了解较少,可能影响他们对知识点的学习兴趣。
4.组织讨论: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组织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教材中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撰写一篇关于现代通信技术的短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
3.进行家庭实验,观察电磁波在不同环境下的传播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通过不同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2.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技术问题。
3.课堂时间安排可能紧张,影响教学进度。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课前检查实验设备,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灵活调整教学节奏,保证关键内容的讲解和练习时间。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2.课堂提问和讨论的参与度。
(3)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如直射、反射、折射等;
(4)了解影响电磁波传播的因素,如天气、地形、建筑物等;
(5)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如5G、卫星通信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物理人教九年级全一册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物理人教九年级全一册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1. 广播信号的发射与接收过程;2. 电视信号的发射与接收过程;3. 移动通信的原理与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理解电磁波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2. 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现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难点:电磁波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应用和调制解调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无线电发射器、接收器等);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新闻报道,让学生了解这些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广播信号的发射与接收:讲解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过程,让学生理解广播信号的传输原理。

(2)电视信号的发射与接收:介绍电视信号的调制、传输和接收过程,使学生掌握电视信号的传播原理。

(3)移动通信的原理与应用:讲解移动通信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帮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关于电磁波传播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概述;2. 电磁波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3. 调制解调的原理与应用。

七、作业设计1. 简述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2. 画出电磁波传播的示意图,并标注出其主要组成部分;3. 分析调制解调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人教版)第21.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人教版)第21.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优秀教学案例
5.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与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相关的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磁波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来自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加深对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原理的理解。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通信方式的优缺点,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
3.提出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通信信号的稳定性、如何减少干扰等,让学生探讨解决方法。
4.引导学生关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前景,思考如何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便利。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哪些通信方式?它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引导学生思考通信技术的无处不在。
3.宣布本节课的主题:“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让学生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
5.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同时,通过学习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介绍不同通信方式的优缺点,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
3.讲解调制、解调以及信号编码等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通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电磁波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或模拟演示,探究电磁波在信息传播中的具体实现方式,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兴趣,培养其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感和合理使用通信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

•电磁波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信号的调制与解调过程。

•分析不同通信技术(如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优缺点。

教学资源•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教材。

•多媒体教学资源: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工作原理的动画或视频。

•实验器材(可选):简易无线电接收装置、电视机信号源模拟器(或相关软件)。

•实物展示:手机、遥控器等移动通信和遥控设备。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工作原理,或进行实物演示。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不同通信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实验探究法(如条件允许):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信号的调制与解调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教师展示手机、遥控器等现代通信设备,提问学生这些设备是如何实现信息传递的,引出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话题。

•情境模拟:播放一段广播或电视节目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和图像是如何从发射端传输到接收端的。

新课教学1.广播的基本原理•介绍广播信号的发射过程,包括声音信号的调制(如调幅、调频)和电磁波的发射。

•讲解广播信号的接收过程,包括电磁波的接收、解调(还原声音信号)和放大。

•利用动画或视频演示广播信号的工作流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电视的基本原理•类似广播,但增加图像信号的传输。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说课稿: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说课稿: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广播的发送和接收原理;
2.电视的发送和接收原理;
3.移动通信的原理及发展;
4.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
(2)掌握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发送与接收过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相关现象。
(3)提高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
(2)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发送与接收过程;
(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理解;
(2)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发送与接收过程的细节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将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我会以一段生动的视频或现实生活中的通信场景作为引入,例如播放一段精彩的电视节目片段或展示一次手机通话的过程。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本节课主题的好奇心。接着,我会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如“你们知道这些信号是如何传递的吗?”或“电视节目是如何从电视台传输到我们家里的电视上的?”这样,学生就能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快速集中注意力并产生学习兴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发送与接收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际生活中的通信问题,如信号干扰、网络覆盖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使学生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应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磁波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和传播特性。

2. 掌握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应用,实践操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视、收音机、移动电话、示波器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学习资料。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收音机、电视和移动电话等,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的应用。

2. 提问:你们知道电磁波是如何传播的吗?电磁波有哪些特性?二、理论讲解(10分钟)1. 讲解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如波长、频率、速度等。

2. 讲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如信号的调制、传输和解调等。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磁波的传播和应用。

2. 使用示波器观察电磁波的波形。

四、课堂讨论(5分钟)1. 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2. 讨论电磁波的应用和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

活动重难点:1.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2.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了解了电磁波的应用和传播特性,掌握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亲身体验了电磁波的传播和应用,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可以尝试采用更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1. 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学、通信等。

2. 探究电磁波传播的速度是否恒定。

3. 研究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方案时,我深刻认识到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和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213节,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具体内容包括:1.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发射和接收过程;2. 调制解调技术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3. 频率、波长的概念及其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4.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及其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理解发射和接收过程;2. 使学生掌握调制解调技术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对频率、波长概念的认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4. 引导学生理解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及其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调制解调技术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频率、波长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发射和接收过程,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技术;2. 讲解基本原理:介绍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发射和接收过程;3. 讲解调制解调技术:阐述调制解调技术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4. 讲解频率、波长的概念:介绍频率、波长的定义及其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5. 讲解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阐述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原理及其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6.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7.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2. 发射和接收过程;3. 调制解调技术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4. 频率、波长的概念及其应用;5.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及其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优秀教学案例
4.结合时事热点,如5G技术的推广、电磁波辐射等话题,引发学生对电磁波应用的思考和讨论。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电磁波传播的基本原理。
2.通过提问、解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电磁波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过程。
3.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频率、波长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是如何接触和利用电磁波的?”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波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4.宣布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让学生明确学习步骤和任务。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如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等。
2.详细介绍电磁波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原理,如调制、发射、接收等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21.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主要介绍了电磁波在现代通讯技术中的应用。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旨在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领域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电磁波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享学习心得。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小组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优势,改进不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二十一章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二十一章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培养学生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树立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科技发展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我国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领域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相关的现象,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2.通过问题导入、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组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电磁波的传播和接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
2.强调电磁波在通信领域的重要性,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提醒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调制与解调、电磁波的传播、频率与波长的关系等。
2.结合教材,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详细解释电磁波的传播过程,以及天线在信号发射和接收中的作用。
3.介绍数字电视、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在通信领域的成就。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3.教学策略设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优秀教学案例: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优秀教学案例: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1.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掌握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2.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握电磁波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
3.学会使用相关仪器和设备,进行电磁波实验,验证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4.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电磁波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电磁波的传播原理和特性。
1.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及其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观察电视信号的传输过程、分析移动通信的原理等,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本节课通过展示现代城市通信场景图,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得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体、生动。这种生活情境的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及其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利用PPT课件,详细讲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传播特性以及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

新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册初中物理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信号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册初中物理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信号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一、知识与技能常识性了解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的知识,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现代通信知识,了解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了解现代通信知识。

了解现代通信知识。

光纤小灯具、演示光在光导纤维中传播的装有水和有小孔的塑料瓶、水、多媒体课件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的工作过程。

那么电视广播和声音广播相比,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个传输的信息多?电视除能通过声音得到信息,还可以看到它的周围环境、色彩、天气等等信息。

信息理论表明,作为载体的无线电波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越多。

因此,几十年来,无线电通信,电视广播等所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形象地说,信息之路越来越宽了。

微波通信已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要用微波通信?大家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一)、微波通信活动1:为什么要用微波通信?大家阅读课本,讨论交、流后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微波(microwave)的波长在10 m~1mm之间,频率在30 MHz~3×105MHz之间,比中波和短波的频率更高,可以传输更多的信息。

活动2:微波具有哪些性质?大家阅读课本,讨论交、流后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微波的性质更接近于光波,大致沿直线传播,不能沿地面绕射,因此需每隔50 km左右就建一个微波中继站。

微波中继站可以把上一站传来的微波信号经过处理后,再发射到下一站,这就像接力赛跑一样,一站传一站,通过很多中继站,可以把信息传递到远方。

教师总结微波通信的优缺点。

活动3:能否用月亮——地球的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微波通信?大家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能,但是用月亮作为中继站不好。

因为月亮可以反射微波,但它离我们太远了,信号衰减,时间延迟。

况且只有当两个通信点同时见到月亮时,才能完成这两点间的通信。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高效课堂(人教版)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高效课堂(人教版)21.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总结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认识,补充遗漏内容。
3.情感升华:强调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二)讲授新知
1.电磁波传播:介绍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如波长、频率、传播速度等,并通过公式c = λf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广播、电视原理:讲解广播信号的调制与解调过程,介绍调频与调幅的区别;讲述电视信号的处理、传输和接收过程,包括彩色电视的原理。
3.移动通信原理:阐述移动通信的蜂窝网络原理,介绍GSM、3G、4G等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1.学生对电磁波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引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2.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欲望,喜欢通过实验和实例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设计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确保学生对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得到提升,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巩固题: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电磁波传播的示意图,并标注波长、频率和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
-列出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各自的工作原理,并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分析思考题:
-选择一种通信技术(如广播、电视或移动通信),分析其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人教版初三物理全册教学设计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人教版初三物理全册教学设计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人教版初三物理全册教学设计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传授历程西席札记【新课引入】采取素材一中的导入方法一【标题导入】。

【新课推进】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放射和接受过渡设问:无线电广播信号是怎样举行放射和接受的多媒体播放视频:无线电广播的劳动历程。

连合多媒体播放图片举行讲解: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放射由广播电台完成话筒——将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详见光盘内容。

详见光盘内容。

课本解读本节课内容是继上一节电磁波知识之后,对电磁波知识的应用。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讯是现代无线电通讯技能应用于生产技能和社会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节课虽然知识要求较低,但是对明白电磁波及明确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本节课打仗的新名词较多,学生不易理解,没有必要给学生深入剖析,只需让学生大抵明白传递信息的原理即可。

传授目标知识与技术1.明白无线电广播的大抵劳动历程。

2.明白电视的大抵劳动历程。

情绪、态度与代价观明白广播、电视的大抵劳动历程,感受物理无处不在。

〖重难点处调制器——将音频电信号加载到载波产生器产生的高频电流上天线——产生电磁波将高频载波信号放射到空中2.收音机认真信号的接受与还原接受天线——接受各种各样的电磁波调谐器——选择特定频率的载波信号解调器——从载波信号中取出音频信号扬声器——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概括:①无线电广播信号的放射由广播电台完成。

②放射历程:话筒把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再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流上,再议决天线放射到空中。

③接受历程:收音机的天线接受到各种各样的电磁波。

转动收音机调谐器的旋钮,可以从中选出特定频率的信号。

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再把音频信号从中取出来,举行放大,送到扬声器里。

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我们就听到广播电台的节目了。

二、电视的放射和接受过渡设问:电视信号既包含图像信号又包含声音信号,这些信号是怎样放射和接受的呢?多媒体展示图片:摄像机——将图像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放射机——将电信号加载到频率很高的电流上放射天线——将高频信号放射到空中让学生知道“调制”和“解调”的概念,明白无线电广播的放射与接受历程即可。

9年 级物理人 教版全一册 教案第21章《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9年 级物理人 教版全一册 教案第21章《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②大概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③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2. 过程方法通过了解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3.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物理的基本素养,但由于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是一节较为复杂的课题,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让学生尽量处于思考--体会--总结--明确的循环中,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了解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2.学习难点了解广播、电视和无线电话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的基本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景古代的飞鸽传书,是利用“鸽子”作为载体传递信息的,那么现代社会中传递信息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们课前搜集了很多与传递信息有关的图片,请他们上台展示。

就像信鸽传书一样,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以电磁波为载体的。

那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怎样传过来的呢?【活动】自主学习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展示一台多波段收音机,播放广播节目,说说你观察的内容。

它的作用是什么? 那么广播信号是如何发射信号,收音机是如何接收信号的呢?阅读课本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思考:1.无线电信号是从哪里发射的?2.声音信号是如何发射到空中的?3.信号是如何接收的?4.收音机接收到手信号如何变成声音的?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说明。

小结:无线电广播主要是由信号发射和信号接收两部分组成。

我们可以把广播信号类比成信件的书写、传递和接收。

利用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电信号与写信相似;高频振荡电流相当于邮差;调制器的调制就是把信件交给邮差。

天线相当于驿站;选台相当于信件的分捡;解调就是把信件从邮差身上解下来;扬声器就是阅读信件了。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那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的又是怎样的呢?【活动】小组讨论二、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电视接收的图像和声音,电视信号是如何发射和接收的呢?阅读课本有关电视的发射和接收的内容,思考:1.电视信号与广播信号有哪些异同?2.电视信号中图像和声音信号是如何发射与接收的?学生阅读,讨论回答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一章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一章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一章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广播信号的发射与接收2. 电视信号的发射与接收3. 移动通信的原理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信号传输原理,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电视机、移动电话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电视节目,让学生观察电视信号的传输过程,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信号的发射、传输和接收过程。

3. 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信号传输原理2.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3.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七、作业设计1. 描述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信号传输过程。

2. 举例说明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简述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他们在实验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探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重点和难点解析: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信号传输原理一、广播信号的传输原理1. 声音信号的采集:通过麦克风等设备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

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设计思路说明:
1、复习旧课:生活中有哪些可以接收和发射无线电信号的设备?
2、激发学习动机:通过生活中常用的电视、手机等图片引入电磁波的广泛应用,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讲授新知识:发射电磁波的目的是利用它作为载体传递信号;通过讲解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信号的发射与接收的工作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学生也有很多使用经验,通过说明设立基地台和阅读科学世界,拓展知识面。

4、巩固运用:了解音频、视频、射频等名词。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前面电磁波的海洋一节在实际生活中的拓展应用,又为下一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作铺垫。

课标对本节的内容要求比较低,只要学生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是如何工作的,并不要求了解技术细节。

本节列举了电磁波在实际生活的常见应用,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

广播、电视节目都包括信号收集、信号发射、信号接收这三个环节,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在于广播利用电磁波传递的是声音信息,电视传播了声音和图像信息,电视传播的信息容量较大,使用电磁波的频率也较高。

移动电话就是一个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装置。

本节教学重点是了解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教学难点是了解广播、电视和无线电话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的基本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3.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体验现代应用科技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教学难点】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收音机、电视机和移动电话各一台,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生活中有哪些可以接收和发射无线电信号的设备?
二、激发学习动机:
课件展示图片
电视、电话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有了电视能让我们坐在家里了解世界,有了移动电话使通讯更加方便。

那么它们是怎样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呢?
三、讲授新知识:
(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过程——广播电台
[自学提纲]
通过阅读课本154页,完成课件展示的内容:(时间3min)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分别由________和________来完成。

2.用________传递声音信号,需要把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加载到________上,再把载有这种信号的电磁波向外界发射出去,在接收处需要把加载在电磁波上的信号取出并放大,然后还原为________。

[精讲点拨]
电磁波传递信息又快又远,无线电通信就是利用它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进行无线电通信。

发射电磁波是为了利用它作为传递信号的载体,正如放飞信鸽是为了用信鸽来传送信件一样。

无线广播的信号由广播电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

如图所示是无线电广播的发射过程。

在电台,播音员的声音首先通过话筒转化成电信号,然后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载波)上,再通过天线发射到空中,传向各地。

这就如同将信缚到了鸽子身上,飞鸽携带信息飞向各地相似。

这里无线电广播传递的是声音。

在电台先要把声音变成电信号,如同家鸽只能缚上信纸而不能携带口信(人可传话)。

但电信号较弱不能直接用来发射,所以要加到高频(载波)上,这样才能传播得远。

(二)无线电广播信号的接收过程——收音机
[精讲点拨]
如图是无线电广播的接收过程。

收音机的天线,是接收电磁波的。

收到各种各样的电磁波都变化成声音是嘈杂的,所以收音机要选台接听,转动收音机调谐器的旋钮,可以从中选
出特定频率的信号。

收音机内的电子线路再把“声音信号”从中取出,如同摘下飞鸽身上的信件,然后进行放大,送到扬声器里。

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这样我们就真正接收到了声音的信息。

通过阅读课本155页,完成课件展示的内容:
1、电视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分别由________和________来完成。

2、电视用________同时把________信号发射到四周空间,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高频电视信号接收下来,通过电视机把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取出并放大,然后把它还原成图像和声音。

1.电视信号及其伴音的发送——电视台
电视台与广播电台相类似,是负责发射信号的,但是电视台的发射不仅有声音信号,而且还多了图像信号,因此电视台的发射装置多了摄像机,摄像机就是将图像信号变成电信号的装置。

2.电视信号及其伴音的接收——电视机
电视机与收音机相似,它是负责接收信息的装置,是接收声音与图像信息的装置,因此电视机比收音机先进。

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接收到的信号接收下来,声音由收音部分完成转换,图像部分由显像管还原成图像。

(三)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
1.移动电话
移动电话,我们俗称"大哥大",是目前最先进的个人无线通讯设备。

每一个移动电话都是一个无线电台,它将用户的声音转变为高频电信号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相当于一个收音机,捕捉空中的电磁波,使用户接收到通话对方送来的信息。

无线电波可以遍布空间的任何角落,所以可以随地接收。

手持电话由于体积很小,发射及接收的功率不大,它的天线也很简单,灵敏度不高。

因此,它跟其他用户的通话要靠较大的固定无线电台转接。

这种固定的电台叫做基地台,跟电话交换机相连。

靠基地台的帮助能把移动电话的微弱的信号放大,从而再与外界进行联系。

为保证通话的质量,必须建立较多的无线电台进行信号的传递。

这种基地台经常要建在高处,因此城市中高大建筑上常常见到它的身影。

2.无绳电话
还有一种可以移动的电话,叫做无绳电话。

无绳电话是普通电话和移动电话结合的产物,它的主机和手机(子机)上各有一个天线,它们之间通过无线电波来沟通。

主机相当于一个小型基地台,手机如同移动电话,但基地台功率太小,所以离的不能太远,只能在主机附近大约几十米到几百米的范围内工作。

[自学阅读]课本“科学世界”
1.什么是音频、视频、射频和频道?
2.在VCD和电视机上找出音频和视频的插孔,练习用线将其连接起来。

四、巩固运用:
引导学生总结收获。

教学反思
一、案例中的“亮点”
电磁波本身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而低频电流、高频电流、调制、解调等名词专业性较强,教师讲不明白,学生也听不明白,利用类比的方法把广播的过程中用送信的情景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电磁波传送信息的模型。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教学中如果直接讲解广播电视发射和接收原理学生会一头雾水,听不懂,要从生活中听广播、打电话学生知道的生活现象着手,通过类比渗透其工作原理,这样接受会自然、顺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