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讲课-概述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儿科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体系和实践规范。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 体系和诊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开展,中医儿科学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儿童疾病的防治和保健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有
肾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 ,主纳气。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婴儿期
从28天至3周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前期
6、7岁至10、11岁 之内的儿童。
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至 28天之内的婴儿。
幼儿期
3周岁至6、7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期
10、11岁至14、15 岁之内的儿童。
病因病机特点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 火等外感病邪。
气发生。
烫伤
烫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 医治疗烫伤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的 方法,如用黄芩、黄柏等中药清
热解毒,缓解症状。
妇科疾病治疗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 采用调理气血的方法,如用当归、川芎等中药调理气血, 使月经恢复正常。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产后缺乳主要 采用通乳的方法,如用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中药通乳,增 加乳汁分泌。
01
02
症状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肢体抽动、喉部发出 异常声音等。
03
病因分析
先天禀赋不足,肝风内动,痰火扰心 。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5
04
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 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
主讲教师 张云洲 副教授
专业
中医学专业中医方向
养、蓐养、鞠养。 以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
医学课件 34
B、完善、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
特点
脾常不足 三 有 余 心常有余 肝常有余
阳常有余
四 不 足
肺常娇嫩 肾常虚 阴常不足
“三有余,四不足”
医学课件 35
C 、对天花、麻疹的治疗,提出“温
凉
补泻,各附所宜”的全面、辨证观点。
D、在治疗上,提出五脏以胃气为
医学课件
40
4、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1)推广新法接生,使脐风 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得 以控制。 (2)大力开展传染病的预 防接种。
医学课件 41
(3)理论和教学工作得以提高。
(4)剂型改革更方便患儿 。
(5)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
医学课件
42
二、中医儿科学发展现状
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 中医儿科学临床研究
医学课件 13
以上记载大致反映出这一 时期对小儿疾病已有一定认识 和了解,从中可以看出它孕育 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医学课件
14
2、形成时期
隋唐至宋代
(1)著书立说 (2)实施先进的医学 分科和教育制度
医学课件 15
(1)著书立说
①我国现存最早儿科专著
《颅囟经》
医学课件
16
特点: 内容比较完整;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03
中医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感冒
感冒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感冒的方法包括解表散寒
、清热解毒等。
咳嗽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 医认为咳嗽多由肺热、肺燥或肺气 虚所致。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清肺 止咳、润肺止咳等。
腹泻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多由脾胃虚弱、消化 不良所致。治疗腹泻的方法包括健 脾止泻、消食导滞等。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差异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中 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小儿的体质调理 和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儿科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 制的研究,强调病因治疗和标准化治疗。此外,中医儿科 学在预防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小儿推拿 、穴位敷贴等,在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方面具有显 著效果。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交叉研究
中西医结合
01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临床实践中相互借鉴,中西医结合治
疗小儿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跨学科研究
02
中医儿科学与心理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
域和治疗方法。
国际化交流
03
中医儿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为全球儿
童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5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1 2
针灸治疗
针灸在中医儿科学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实针 灸对小儿常见疾病如哮喘、腹泻等有显著疗效。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2023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基础知识•中医儿科学常见病种•中医儿科学特色疗法目•中医儿科学调护与预防•中医儿科学典型案例分析录01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中医儿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预防保健和个体化治疗,强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临床经验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中医儿科学的特点中医儿科学的定义与特点中医儿科学起源与古代中医儿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中医儿科学在现代的发展现代中医儿科学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医学成果,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保障儿童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中医儿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治疗原则中医儿科学的治疗原则是整体调理、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因人施治。
治疗方法中医儿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针对不同疾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02中医儿科学基础知识1脏腑经络与生理特点23脏腑经络系统是中医儿科学的基础架构,包括脏腑和经络两个部分。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其生理特点是与小儿生长发育和健康维护密切相关。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其生理特点是调控身体机能,维持阴阳平衡。
少儿体质特点与调理根据少儿体质特点,中医提倡调理身体,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成长。
少儿体质特点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生理、心理和外部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节、运动调节、情志调节和药物治疗等。
病因与病理特点小儿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包括风寒、风热、暑湿等,内伤包括饮食、情志等。
小儿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寒热虚实的变化,以及病情容易转化和传变的特点。
掌握病因与病理特点对预防和治疗儿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同时,还需询问家长关于小儿的症状表现和病史,结合辅助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中医儿科学基础课件
营养不良病例
总结词
营养不良是由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过度消耗所致的营养缺乏状态。
详细描述
营养不良病例通常表现为消瘦、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等症状,可能伴随精神萎靡和发育迟缓。中 医认为营养不良多因脾胃虚弱所致,治疗以健脾益气、养血补虚为主。
05
中医儿科学未来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技术
食、调整饮食结构等。
饮食疗法需注意食物的性味和 营养价值,避免食用过于刺激
、油腻、生冷的食物。
家长需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 食习惯,避免偏食、挑食等不
良习惯。
预防保健
预防保健是中医儿科学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注意孩子的日常护理,如保暖、防晒、保持室内空气流 通等。
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休息等措施来增强孩子的体质 和免疫力。
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孩子的衣着和作息时间, 预防感冒、咳嗽等常见疾病的发生。
04
中医儿科学典型病例分析
感冒病例
总结词
感冒是中医儿科常见病,多因外感风寒所致,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详细描述
感冒病例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可能伴随喉咙疼痛和 头痛。中医认为感冒多因外感风寒所致,治疗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为主。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关联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其他学科、现代医学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相互借鉴和融合,共同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其他学科如内科学、针灸推拿学等密切 相关,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中医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儿科学与现代医学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两 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提供全面 保障。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 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儿童生理特点解析
脏腑娇嫩
阐述儿童脏腑功能尚未完 善,易受外邪侵袭的特点 。
形气未充
解释儿童形体结构、气血 津液等方面尚未完全充实 的特点。
生机蓬勃
强调儿童生长发育迅速, 新陈代谢旺盛的生理特点 。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
感知觉发展
介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过程,如 视觉、听觉、触觉等。
认知发展
阐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和 特点,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用。
摩法
用手掌或指在体表环形摩擦, 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的作
用。
推拿按摩在常见疾病中应用
小儿感冒
推拿印堂、太阳、迎香等穴位 ,可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小儿腹泻
推拿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位,可调节脾胃功能,止泻。
小儿夜啼
推拿小天心、神门等穴位,可 安神定志,缓解夜啼症状。
小儿遗尿
推拿肾俞、关元等穴位,可补 肾固涩,治疗遗尿。
咳嗽
运用川贝、枇杷叶等润肺止咳药物, 或桑菊感冒片等疏风清热药物治疗。
腹泻
选用黄连、木香等清热燥湿、行气止 痛药物,或参苓白术散等健脾止泻药 物治疗。
遗尿
使用益智仁、山药等补肾固涩药物治 疗。
食疗在儿科保健和康复中作用
预防感冒
食用红枣、生姜、大葱等,具有发散风寒、扶正祛邪的作用。
增强免疫力
食用山药、枸杞、黄芪等,具有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PART 05
中药及食疗在儿科应用
REPORTING
中药药性特点及用药原则
中药药性特点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针对不同病症选择适当 药物。
儿科用药原则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合理,遵循“剂量小、药效高、副作 用低”的原则。
中医儿科健康讲座ppt课件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过期或变质的食物。同时,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的发生 。若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应及时就医。
腹泻与预防
总结词
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之一,预防腹泻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加强免疫力。
详细描述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过期或变质的食物。加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和适当的 运动。此外,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以免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若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
问题四
小儿腹泻应该注意什么?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宋元明清时期的儿科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儿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 多著名的儿科医家和儿科专著,如《小儿药证直诀》等。
近现代中医儿科的振兴
随着现代医学的传入和普及,中医儿科一度受到冲击。然 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重视和回归,中医儿科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中医儿科基本理论
01
。
预防接种
按照免疫计划接种疫苗,以预防常 见的儿童疾病。
充足睡眠
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 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
儿童运动建议
适量运动
鼓励儿童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户外游戏、跑步或参加体育活 动,以增强体质和促进骨骼发育。
有趣运动
为孩子提供有趣和多样化的运动方式,让他们在运动中享受乐趣, 提高运动的积极性。
确保儿童饮食中包含足够 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 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多样化食物
鼓励儿童尝试各种食物, 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类 、瘦肉和豆类,以获得全 面的营养。
控制糖分和盐分
限制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摄 入,以预防肥胖、高血压 和蛀牙等健康问题。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脏腑辨证
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对小儿的脏 腑疾病进行辨证。
针灸推拿
介绍针灸推拿在儿科的应用,包括 穴位及操作方法等。
02
小儿常见疾病中医治疗
小儿感冒
风寒感冒
多由风寒邪气侵袭所致,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咽痒咳嗽、痰稀色白、舌 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疗原则为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风热感冒
多由风热邪气侵袭所致,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头痛、鼻塞、流浊涕、痰黏 或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疗原则为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名著导读
《颅囟经》
《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 书,由唐代名医王伯岳所著。该书详 细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特点、病因病机 、诊断治疗及用药原则等方面,对后 世儿科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幼科释迷》
该书由明代医家李时中所著,以问答 形式详细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特点、病 因病机、诊断治疗及用药原则等方面 ,内容简明易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
孕妇保健
孕期营养
01
保证孕期妇女膳食平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
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胎儿正常发育。
定期产检
02
通过定期产检,及时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以便及时发现
并处理问题。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03
孕期妇女应保持适当的运动、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心态,预防
孕期并发症。
新生儿保健
母乳喂养
温补派
以张景岳为代表,主张小儿宜养宜和宜食,注重温补和 调理气血,用药偏重于温补和调理气血,提倡用药物和 食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疾病。
清利派
以叶天士为代表,主张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治疗 时注意保护小儿的生理特点,用药轻灵,擅长用调理脾 胃的方法治疗小儿疾病。
中医儿科学基础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中医儿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各种儿科疾病。其中,小儿的生理特点包括脏腑娇嫩、形气 未充、生机蓬勃等;病理特点包括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等。同时,中医儿科学还研究各种 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问题。
02 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04 中医儿科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儿病情和体质,选 用适当的中药进行内服, 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 止咳药等。
中药外用
采用中药外治法,如贴敷、 熏洗、擦浴等,以达到治 疗目的。
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或艾灸等刺激穴 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 以治疗儿科疾病。
非药物治疗
推拿疗法
运用手法在患儿体表进行按摩、 揉捏等操作,以舒筋活络、行气
通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 面色、形体动作等,判断 其脏腑功能和气血盛衰。
审视苗窍
观察儿童的目、鼻、口、 耳、舌等苗窍,了解脏腑 病变的反映。
辨别斑疹
根据斑疹的形态、颜色、 分布等,判断疾病的性质、 轻重和预后。
闻诊
听声音
通过听儿童的啼哭、呼吸、咳嗽等声 音,判断其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嗅气味
通过嗅闻儿童口气、大小便等气味, 了解其体内湿热、食积等状况。
小儿病因病机特点
病因
01
外感六淫、疫疠之气,乳食不当、饮食不洁,先天因素、情志
所伤。
病机
02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03
小儿脏腑功能尚未健全,容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而发病。同
时,由于小儿生机蓬勃,一旦发病也容易康复。
03 中医儿科诊断方法
望诊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以消食化积、调理脾 胃为主,常用疳积散、理中丸
等中成药治疗。
04
中医儿科保健与预防
小儿体质特点与养生原则
小儿体质特点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具有生长迅速、生机旺盛、发育不完善的特点。同时 ,小儿也具有抵抗力差、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的生理特点。
养生原则
应根据小儿的体质特点,注重调理脾胃、调和气血、养心安神、培补元气等,促 进小儿的生长发育,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鼻塞、流涕为主要症状。
预防措施
注意小儿生活环境的适宜,避免 寒邪侵袭,合理饮食,增强小儿 体质,提高抵抗力。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以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为 主,常用银翘解毒片、感冒清热颗 粒等中成药治疗。
小儿泄泻
疾病特点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以大 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 样、带有黏液为特征,多由感 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
近代中医儿科的进展
近代中医儿科在挖掘传统医学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不断发展壮大。
现代中医儿科学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中医儿科学注重传承与创新,开展了一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推动了中医儿科的现代化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医儿科学的学科性质
要点一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
要点二
中医儿科学的特点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保健 的一门临床学科。
小儿各年龄阶段的保健重点
胎儿期保健
重视孕妇的营养和健康,避免过度 劳累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新生儿期保健
保持婴儿皮肤清洁,注意脐带护理 ,合理喂养,预防感染。
婴儿期保健
中医儿科知识 知识科普 宣传讲座PPT课件
情志因素
惊 恐;忧 思;精神行为障碍。 外因为病,实证多见;禀赋不足,脏腑多虚
其他因素
环境或食品污染,或农药、激素超标;放射性物质污 染;医源性损害—治疗护理不当、院内感染
第三部分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生长 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各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肝受邪侵,则其升发疏泄受阻, 邪郁肝经,则易化热化火,扰动肝 风, 引发惊搐等证。 小儿心经受邪,易化热化火,扰乱神明,出现烦躁、惊乱、神昏、 惊厥等症。
03 儿 科 望 诊
感冒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支气管肺炎。或出现心阳虚衰的危疾。
小儿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脱水,酸中毒,从而致循环衰竭而死亡。
可能并发急性心衰,急性肾衰和高血压脑病这三大危证。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对 各种治疗反应灵敏;并且小儿宿疾较少,病因相对单纯
第四部分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生长 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各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04 中 医 治 疗
一、肺系疾病-----葛根汤加减 二、消化道疾病----小建中汤加减 三、泌尿系疾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四、中医特色治疗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 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气血、营 卫来源,肌肉丰富、肢体健壮等 皆与脾的关系密切。由于小儿生 机蓬勃、发育迅速,生长旺盛, 对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较 成人相对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 饮食稍增,则易引致运化功能失 常,故谓“脾常不足”。
01 生 理 特 点
肾常不足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2023《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CATALOGUE 目录•中医儿科学概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中医儿科辨证论治•小儿常见病症治疗•中药在儿科的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在儿科的应用01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的定义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小儿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儿科学的特点中医儿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预防和调理,强调个体化治疗,同时注重小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与特点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中医儿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儿科理论的记载,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现代中医儿科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的成果,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儿科学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1中医儿科学的重要性23中医儿科学关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注重预防和调理,能够有效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保障儿童健康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中医儿科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
传承中医文化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体系,也为医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促进医学发展02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娇嫩小儿脏腑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受到不当刺激容易受损。
阳气偏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阳气偏旺,易化热生火。
肝常有余小儿肝常有余,易出现肝气郁结、肝火上炎等证。
发病容易小儿脏腑娇嫩,抵抗力较弱,易受外邪侵袭。
传变迅速小儿病情变化迅速,易出现寒热虚实夹杂、痰火瘀阻等复杂证候。
易惊恐小儿神气未定,易受惊吓,出现惊风、癫痫等证。
01020303心理发育与行为变化小儿心理发育与行为变化与年龄密切相关,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01生长发育阶段性小儿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常见疾病。
02脏腑功能渐趋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脏腑功能逐渐完善,消化吸收、排毒代谢等能力逐渐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由于钱乙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 育、诊断辨证、立法处方等方面的全面 论述,使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系统的、 独立的临床学科而建立起来,他也因此 被后世尊为我国的儿科鼻祖。 总之,我国儿科学的形成,始于晋唐而 成于宋。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字密斋(约 1488~1578年),著有《育婴家秘》4卷 、《幼科发挥》2卷和《片玉新书》等。 万氏十分重视小儿的胎养(孕期育养) 、蓐养(初生护养)、以及鞠养(婴幼 儿调养)。他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 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 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 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 病理特点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叶桂,字天士(公元1667~1746年)。著 《幼科要略》。他既是瘟病大家,又擅 长幼科。确立了小儿瘟病四时辩治体系 ,春瘟宜用辛凉、少用辛温,暑热需防 耗阴,秋燥辛凉甘润,冬寒轻清宣散。 他对小儿体质特点的认识,崇尚“阳常 有余,阴常不足”说,临证应用,以纯 阳之体解释热病最多,因稚阴之躯注重 护阴保津。用药轻灵活泼,切合儿科特 点。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钱氏善于创制新方,而且立方严谨,有 理有法。他创立的地黄丸、导赤散、泻 百散、白术散、异功散等方剂,不仅在 儿科,而且在内、外、妇等各科被广泛 应用。钱氏用药,以成药为主,《小儿 药证直诀》所载134方中,丸剂方70首, 散剂方45首,膏剂方6首,外用药7首, 汤剂方仅6首,他的方剂药味,计量均较 精练,这些方法,都是从儿科实际情况 出发而确立的。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对儿 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和现时指导意 义。师仲景法,用仲景方,治疗多种小 儿疾病。宋代钱乙治疗小儿病,就是继 承《金匮要略》,采用脏腑辨证。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唐末宋初人所著《颅囟经》(出自《永 乐大典》),是先存最早的儿科专著。 书中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 阳”的观点,概括了小儿朝气蓬勃、发 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陈复正,字飞霞,著《幼幼集成》( 1750年),首创“禀赋”、“护胎”, 认为胎孕在腹,与母亲的精神、饮食、 劳逸等密切相关。他重视指纹诊法,提 出了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辩寒热、淡 滞定虚实”的指纹辨证方法,颇切合实 际,为多数医家所采纳。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他重视小儿外治法,使用搽、敲、贴、 吹、洗、熨、浴、熏等22重外治法,共 186方,治疗多种儿科疾病。他的外治方 药多由1~2味药组成,药简效宏,至尽多 为临床所常用,例如:以生姜、紫苏捣 烂,炒热布包最早的儿科文献:《颅囟经》 商代出土的甲骨文,已有“贞子疾首” 、“龋”等儿科疾病记载。 马王堆出土的古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 》,已有“婴儿病间”、“婴儿契”的 记载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先秦战国时代的《内经》是一部中医理 论巨著,其中已经有一些关于小儿的专 论。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描述关于婴 儿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如“乳子而病热 ,脉息小者如何?歧伯曰:手足温则生 ,寒则死。”
古代小儿年龄分期
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小方》:“ 当以14岁以下为小儿治。其15岁以上者 ,天癸已行……则为大人治耳。”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钱乙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归纳 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被后世奉为圭皋(标准、法度)。在 四诊检查方面,钱乙根据小儿特点,特 别重视望诊,尤其是望“面上证”、“ 目内证”。他提出了五脏所主证候,各 脏的实证、虚症基本见证几治疗主方, 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辨证方法体现了整 体观,符合儿科病症特点,至今被作为 小儿杂病的基本辨证方法而广泛用于临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 肾气实,发长齿更。”记载了小儿的生 长发育,并指出了女孩发育早于男孩的 特点。《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 者,其肉脆,血少,气弱。”为后世对 小儿体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基础。《素 问。奇病论》关于“人生而有病颠疾者 ……”的论述,是先天因素致病的最早记 载,也是养胎护胎学说的发萌。
中医儿科学的任务和地位
如果从《史记》记载的“小儿医”—— 扁鹊算起,已有约2400年了,即使从系 统的中医儿科学专著——《小儿要证直 诀》算起,也有约800年了。历代医家的 儿科学术思想各有建树,由于他们的不 懈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理论上 总结提高,才形成了中医儿科学博大精 深的内容,在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 和疾病防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钱氏对不少儿科病证的认识有创见。如 对惊风的病机、治法、较《太平圣惠方 》更为明确。他认为急惊风由于热盛生 风,风在心肝;慢惊风由于阳虚正衰, 风在脾胃。治法应“急惊合凉泻;慢惊 合温补。”在临证治疗中,他强调脾胃 虚衰与疾病的关系,重视调理脾胃,具 体应用时又注意泻脾不伤胃,补脾不碍 滞,生脾津不碍脾运,对于疳证、泄泻 等常见脾胃病证的辨证治疗提出了精辟
中医儿科概论及常见疾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冀晓华
中医儿科学
1 中医儿科概论 2 肺系疾病:感冒,肺炎 喘嗽、哮喘、反复呼吸 道感染
3 脾胃疾病:厌食、便秘
一、中医儿科概论
中医儿科概念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 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科学。 中医儿科学是随着整个中医学的产生和 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临证医学 的一门专门学科。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概述)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北宋钱乙,字仲阳,是负有盛名的儿科 大家。他的学术思想较集中地体现于《 小儿药证直诀》(由其弟子阎季忠整理 )一书中。该书成书于12世纪初,是世 界上现存第一部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 儿科专书。西方国家最早的几部儿科专 书为意大利(公元1427年)、德国(公 元1473年)、比利时(公元1483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