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地理七上《地球的运动》同课异构教案 (14)

合集下载

(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授课方案(人教版)授课目的: 1 、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可以讲解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2、可以结合平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可以讲解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可以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以下。

1.经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成立地球自转的空间看法,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经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经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成立地球公转的空间看法,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经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四时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虑、总结归纳等研究过程中,渐渐成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环节预设:导学(分组演示实验)—读学(看教材)—研学(合作研究)—展学(展现学习成果)学法导引:经过分组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看课件,阅读课本,合作研究完成要点点击。

■ 授课要点、难点【授课要点】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授课难点】1.经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经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天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时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授课方法【教法】创立情况法、实验研究法、读图解析法、总结归纳法、启示引导法、交流发言法。

【学法】情况感觉法、实验领悟法、地图察见解、问题研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研究法。

■授课课时1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在教材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重点内容,而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是难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但对地球的运动和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道它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

3.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地球运动的地理现象。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球仪。

3.自制教具: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的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讲解过程中,注意结合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操作,亲身体验地球运动的地理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评估任务1、学生通过在地球仪上演示并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特别是在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学生生活实例的展示,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提问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巴黎奥运会选手会在深夜比赛?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这些现象有兴趣和思考。

环节二新课讲授-地球自转基本特征学生在课本找到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并说出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上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预设:学生可能会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也有可能不懂什么叫从北极上空看)因此教师在开始前,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过渡:这些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出示活动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1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利用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说出含义、旋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过渡:能不能利用地球仪换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出示活动2:同桌互相利用地球仪演示,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写下你们的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步骤和观察思路:教师要不断巡视,看学生是否有错,应当及时纠正。

后利用动画效果,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

并利用口诀让学生记忆。

学生能根据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能够动手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并且根据指示观察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的方向。

环节三新课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学生观察老师的模拟回答:①白昼,昼半球②黑夜,夜半球③晨昏线④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到,没关系,教师引导即可。

学生观察教师拨动地球仪,能够观察到,白昼黑夜不断发生变化,能够所出这种现象叫做昼夜更替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更替、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方面的影响,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学会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观察和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现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引发他们对地球运动奥秘的探究兴趣。
3.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教师强调地理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责任感。
安排实践活动,如制作地球仪、观察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5.案例分析,联系实际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时差、气候变化等,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6.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提高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培养热爱科学和用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方式
讲授法、
小组探究法、
演示操作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地球仪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现在我们一起思考一下其中的奥妙:
1.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是怎么形成的?
2.我们这儿太阳能热水器几乎都是朝着南面,为什么?
3.每次南极科考,南极大陆总是冰天雪地,为什么?
对问题稍作思考后回答自己是否知道,并说出自己的答案。
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演示完毕后,回答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设置这几个问题,在探究自转运动的过程中,由现象到本质,将难懂的、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具体。
8
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
分别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以及正视地球三个方向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
两人一组,利用手中的地球仪,模仿演示地球的运动,并从不同方向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最终总结出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地球的运动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四季的划分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3.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力量目标通过观看地球自转时地球上消失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消失昼夜长短的变化,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分析力量。

德育目标1.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气,从而对同学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和变化教学方法地球仪教学用图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一刻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的。

地球,作为一个星球也不例外。

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运动着,例如火山喷发就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变化达到肯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

大家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地球一方面自身在自西而东的在进行着自转运动,另一方面,它还围着太阳进行着自西而东的公转运动。

今日,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

二.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 阅读p9~p10)(板书)其次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绕地轴转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天(24小时)4.昼夜更替现象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绕太阳运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年4.轨道:椭圆轨道5.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夹角。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四周。

(地轴的指向不变)6.季节的变化(师):地球始终处在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

对于这一点,过去的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只是这些日月星辰在运动,并且有人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神、是上帝在主宰着的。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运动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深入了解并不多。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地球的运动,如日出日落、季节变化等,但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产生的地理现象等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能解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规律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地球仪等教具,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

3.提前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现象。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观察到过地球运动吗?能举个例子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规律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 地球的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地球的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若太阳直射在赤道,则南北半球获得相同的热量,此为春秋两季。
进一步让学生观察晨昏线图,比较不同季节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
小结:夏至是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冬至是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记忆)
联系生活,即激发兴趣,又降低了门槛。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观察其方向,自西向东。讲述:由于地球的南北极只有一个方向,为了描述地球的自转方向,借助逆时针和顺时针的方法。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北极和南极的自转方向,与时钟转动方向相比较,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并做好记录。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两天日出之间间隔的时间差不多就是地球转了一圈,这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
学生间小组合作形式进行研讨,互动实现学会,教师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或者学生提出不解问题,由学生或教师帮助实现学会。
第3页
(三)
师生
小结
教学
反思
本节课程难度超级大,是整个中学阶段最具难度的一节,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空间想象力的要求很高,为此,不应当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而应当 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中得出相应的知识点来。
观察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结论的得出也顺理成章。
还是联系生活实际。
对比地球自转,公转的相应内容呼之欲出。
这里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示,降低了门槛,避免了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弱点。
不解释晨昏线与实际昼夜长短的关系,只比较两个半球的长度即可,降低难度,易于理解。
说明:教师指出学习内容,提出研究问题,规定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学。
第2页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下⾯是店铺⼩编为⼤家整理的⼈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欢迎⼤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店铺教案栏⽬。

⼈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标 1、会利⽤地球仪演⽰地球的⾃转, 说出地球⾃转的⽅向、周期, 并能够解释所产⽣的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常⽣活中的实例 , 说明其与地球⾃转的关系。

3、会⽤地球仪演⽰地球的公转, 说出地球公转的⽅向、周期, 并能够解释其所产⽣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 、利⽤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地球⾃转和公转的概念、⽅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分⼆⾄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1、⾃转产⽣的地⽅时差。

2、⼆分⼆⾄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坐地⽇⾏⼋万⾥,巡天遥看⼀千河”, 这是⽑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中的诗句。

⼈坐在地球上不动, 为什么会⽇⾏⼋万⾥呢? 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 的, ⽽是始终在运动着。

⾚道的周长约4万千⽶, 在⾚道上每天随地球⾃转⼀ 周正好是⼋万⾥。

从本节课开始, 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的 现象。

活动2【活动】演⽰地球转 教师⽤⼿轻轻转动地球仪, 正确演⽰地球⾃转。

学⽣观察分析 提问: 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 (地球绕地轴旋转) 再提问:地球⾃转是什么⽅向? ⾃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是怎样的, 北逆南顺) 注意: 在这⾥先让学⽣明⽩“东”、“西”的含义。

学⽣上讲台演⽰ 演⽰讲述: 地球转⼀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先来看这个演⽰。

我们都知道, 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

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 (有⼀半是⽩天, 有⼀半是⿊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天呢?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2.理解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原因;3.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4.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教学重点】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等属性2.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等属性【教学难点】1.地球运动方向的确定2.地球运动图示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有没有发现地球在运动呢?(同学有不同的回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或亲身感受到许多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更替;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国家举办时,我们需要后半夜起床看球;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夏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大,冬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小;冬寒、夏热、春秋温和等,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在后面的四节课中来认识这些现象产生的道理。

(讲授新课)我们先请一名同学读教材提供的关于天体运动的阅读材料。

(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感想?(同学回答)请同学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学习他勇敢的科学精神。

(布置自学内容)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的两段文字和地球公转的相关文字,看看能否自己填出下列表格内容,填完后请同学回答:在图上表示方向(老师指导学生画图)(学生讨论)学生4人一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产生哪些现象?两个组同学回答,其他各组补充,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投影展示填表内容(或由学生回答,老师将内容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填完后教师进行总结。

(课堂练习)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板书设计】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二、地球的公转(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2.理解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原因;3.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4.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

(经度时差)(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四.板书设计: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的运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地球的运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地球的运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2.掌握地球的日、月、年等运动周期,并了解日食、月食等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

3.理解地球倾斜引起的的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现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难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表现形式•地球的周期运动及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地球倾斜引起的的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现象2. 教学难点•那些与自转轴重合的线在地面上表示为同一条线•如何用地球公转示意图表示地球不断变化的日、月运动•季节变化、昼夜长短互相联系的认知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拓展资料、地球仪等;2.学生准备: 基础地理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地球形状及自转轴垂直于赤道的情况。

2. 学习环节(1)探究地球的自转1.展示地球仪,介绍自转的概念。

2.启动教学课件,播放视频讲解地球自转的表现形式。

3.给出手绘地球反映自转的表现形式。

4.请学生对图案进行解读。

(2)探究地球的公转1.展示地球仪,介绍公转的概念。

2.启动教学课件,向学生解释地球公转的周期及表现形式。

3.分配学生小组,要求用手中的乒乓球模拟地球公转。

(3)认识日、月运动1.展示教学课件,引导学生了解日、月运动的周期。

2.请学生自行查找同伴并以两人为一组,用手模拟日、月运动的示意图。

(4)认识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现象1.展示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认识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现象。

2.启动教学课件,向学生解释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的原因。

3.让学生通过展示小组作品的形式,展现他们对季节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

3. 小结环节提出问题和同学合作完成活动,以检查学习效果和思考能力。

4. 作业环节出示课后任务,提醒学生提交《搜寻春天》的图文或视频形式的报告。

5. 教学评价出示课后反思任务,提醒学生及时反思,做好知识积累笔记。

五、教学总结通过教学活动的设置,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表现形式,了解地球的日、月、年等运动周期,并获得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的运动同课异构教案1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的运动同课异构教案1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1.1 地球的运动同课异构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1.1 地球的运动同课异构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1.1 地球的运动同课异构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年级七年级科目地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一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运动,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情分析地球的运动是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仪和经纬网之后,学习的内容,本节内容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这是今后学习中的一大优势。

同时,通过开学的学情摸底,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备,知识积累程度低,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可能导致班级纪律涣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五、教法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多媒体演示、讲解疑难六、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为什么我们每天有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太阳为什么每天都是东升西落?阅读书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新学案P5基础知识梳理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是怎么样的?通过我们每天生活起居的变化,引出课题2、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地理现象是什么?合作学习,分析成因〈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人教地理七上《地球和地球仪》同课异构教案 (14)

人教地理七上《地球和地球仪》同课异构教案 (14)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内容及其分析1、内容: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利用经纬网定位.2、分析: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教育;地球的大小可用课本几组数据帮助理解,比如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不同,教师做适当补充;地球仪和地球仪上的一些新名词,给初学地理的学生带来困难,要利用地图讲解,练习巩固;经纬网定位,利用一些实例帮助理解.二、目标及其分析1、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2)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3)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2、分析(1)通过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2)通过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地球仪上的一些新名词,为学好地球和地理知识打下基础.(3)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三、教学问题诊断及分析1、学习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经纬度有困难,原因是这些名词多为空间概念,学生难理解. 在教学中要多用直观教具帮助理解,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名词的区别与联系.(2)学习经纬网,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有困难,在教学中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理解.四、教学支持条件为了更好的学好本节内容,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教学中多用直观教具.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二)教学情景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问题1:月亮是圆的,太阳是圆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大家认识吗?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考察学生的地理知识.师生活动:教师问,学生回答.问题2:谁能说一说地球的大小?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师生活动:教师问,学生看书.问题3:谈谈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你还有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球体.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知道只有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才能发现真理.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问题4:观察地球仪,说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不同?设计意图:了解地球仪的特点和用途.师生活动:教师问,学生观察指出.3、纬线和经线问题5:看课本找出什么是地轴、北极、南极、纬线、经线.设计意图:认识地球仪上的新名词.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6:观察活动课的经线、纬线图,说出经纬线是什么形状?指示什么方向?不同纬线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师生活动:教师问,学生观察说出.问题7:经、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掌握经纬度的知识.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观察图,并回答.问题8: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经纬网的用途.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做补充讲解.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3.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讲解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4. 运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5.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如为什么地球上有季节变化、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不同等。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思考改进措施,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完成填空题:(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周期是____。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____,周期是____。

(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____、____等。

(4)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____、____等。

2. 判断题:(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讲授新课]设问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 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活动1 打比方,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线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2.投影展示演示比较表项目假设性演示模拟性演示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一年)(一年)地球绕日公转时的姿势(直立)(倾斜)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有无变化(无)(高低不同)某地一年内每天昼夜长短有无变化(无)(长短不同)某地一年内各月获得热量有无差别(无)(多少不同)原因分析(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太阳有时直射赤道,有时直射南、北回归线)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可以用电脑动画演示),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 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过渡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板书季节变化活动1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 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 阳光直射是指太阳高度为90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高度小于90度. (必要时可用手电筒对着墙壁演示,使学生明确太阳高度的高低以及与地面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③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不一样)什么季节较长?(夏季)什么季节较短?(冬季)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反之越少)2.投影展示演示分析引导表(见板书设计)3.教师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顺序,一边重复刚才的模拟性演示,一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1“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学习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在演示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冬至日和夏至日的位置时,教师注意要简要说明南、北纬23°26′为什么被称为南、北回归线.4.组织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结合观察、记录的内容进行交流总结,使学生认识由于地球公转,引起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 并给学生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感受到这种显著的四季变化.5.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见“备课资料”,教师视情况而选择使用).[课堂小结]根据板书设计表格、师生边议论,学生边整理课堂笔记,并强调四季变化为本节的重点.板书设计半球北半球节气冬至春分秋分夏至时间12月22日前后 3.21 9.23 6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纬度南回归线(23.5°S)赤道北回归线(23.5°N)正午太阳高度最低过渡最高白昼时间最短(昼短夜长)昼夜平分最长(昼长夜短)地面获得太阳光热状况最少,气温最低过渡最多,气温最高季节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月份12、1、2 3、4、5 9、10、11 6、7、8半球南半球相反课后活动1.对照课本P11图1.19,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2.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夏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多,气温较高;冬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少,气温较低. 这是什么原因?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法1 由于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上,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的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有差异,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方法2 复习提问四季的形成后提出: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一年中白昼时间的长短变化,使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 这是就同一地方,不同的时间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而言的,那么,不同纬度的地方,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又是什么状况呢?我们用这节课共同探讨学习.板书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讲授新课]读图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思考: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如何?试画一幅简图加以说明.组织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观察归纳,并画出简图. 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若干小组的简图并让各组代表说明交流. 最后教师边点拨边画图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也就是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最北可以达到北纬23.5度,最南可以达到南纬23.5度. 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讨论解答让学生观察课本P12图1.20“地球上的五带”,思考:北纬66.5度和南纬66.5度两条纬度为什么分别叫北极圈和南极圈?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了解自由发言、描述.评价点拨在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后,教师可列举一些实例描述出现极昼、极夜的景象,如位于北极圈内的瑞典北部,被称为“子夜太阳”的故乡,在每年的5月18日至7月14日的午夜12点,一团火球刚落在地平线上,随即立刻升起,光芒万丈,直射天空,观者皆啧啧称奇. 在这一段时期内,这里没有黑夜,太阳每天24小时悬在天上,毫不吝啬地把光和热洒向大地. 再如,挪威的哈默菲斯特位于北极圈内,是濒临挪威海的一个港口. 那里的冬天有两个半月见不到太阳,长夜漫漫,路灯连续几个月不灭,人们只能在灯光下工作和生活. 通过这些描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然后指出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出现在南纬66°34′以南和北纬66°34′以北的地区. 因此,把这两条纬线分别称为南极圈和北极圈.画图标线指导学生画出地球上五带划分略图,标出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赤道五条纬线,让学生明确五带各自的范围,填出五带的名称.角色扮演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代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儿童,讨论、感受归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各自所在温度带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以及总结出所在温度带的气候特征. 并推荐出5名同学就四个节气和气候特征分别在全班交流.交流评价在各组讨论、推荐出发言代表后,从代表各温度带在春分这一节气时发言的3名学生开始,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气候特征的顺序,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比较在同一时间(季节)各带太阳高度不同,昼长时间不同,因而获得的太阳光热也不同,因此,根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与少,把地球表面划分成了五个带.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评价,最后进行小结.[课堂小结]1.投影展示本节知识要点总结与检测,师生边回忆复述,边归纳要点,强调重点.2.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上的许多地理现象. 如昼夜更替、季节变化、五带形成等,这些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什么上帝的主宰、什么神的力量决定的. 我们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板书设计课后活动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五带中的哪一带?在当地,竹竿的影子在一年中的什么时候朝南?什么时候朝北?有找不着竹竿影子的时候吗?为什么?教学反思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