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综述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主要内容为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好奇心,但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可能对海陆变迁有初步的感知,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原因。

2.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海陆变迁的地质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好奇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图表、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预习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与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展示板块构造学说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2. 选择题
(3)下列哪种现象不是海陆变迁的原因?
A. 地壳运动
B. 气候变化
C. 生物进化
D. 人类活动
答案:C. 生物进化
(4)下列哪个地区因海陆变迁而发生过显著变化?
A. 北极地区
B. 非洲大陆
C. 澳大利亚大陆
D. 南极地区
答案:B. 非洲大陆
3. 判断题
(5)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没有影响。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海陆变迁,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海陆变迁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活动组织: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均、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 探索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现代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 研究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观察当地的海陆变迁现象,如海滩侵蚀、岛屿淹没等,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反思改进措施
特色与创新:
1. 实践活动法:通过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海陆变迁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错误
(6)地壳运动是唯一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认识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了解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3.知道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如地图、地球仪等,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现象。
-回顾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梳理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全班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氛围。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地理知识。
2.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讲解地壳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分析火山、地震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与海陆变迁的关联。
3.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明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规划、交通、旅游业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4.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我国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想象存在困难;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讲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从而形成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初步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实例分析以及人类活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的实例及人类活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例和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能够分析实例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知。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实例。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人类活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实例、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实例和人类活动的图片、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如何变迁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通过PPT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大陆漂移、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

同时,阐述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球内部力量、地球外部力量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引起的海陆变化。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形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具体实例,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知道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海陆变迁原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2.难点: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引起海陆变迁的具体实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讨论题目。

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是否发生变化。

进而引出本节内容——海陆的变迁。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引起海陆变迁的实例。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3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3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海陆变迁”,是地理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让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和过程。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3.准备板书的设计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使用多媒体手段,呈现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分析和解释实际案例。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反馈。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学生的问题,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知识点的学习。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海陆变迁”,属于地理学科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海陆变迁现象较少,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较为浓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图像资料和案例分析来探究海陆变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海陆变迁的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像资料和案例分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案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和图像资料。

2.案例分析材料。

3.教学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图像,引导学生关注海陆变迁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海陆变迁吗?海陆变迁是什么意思?”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过程。

利用PPT展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生。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概念和原因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3.实地考察活动:我组织了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海陆变迁的现象,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主要问题:
1.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环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
2.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经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了一些教学特色创新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特色创新方面,我做得比较好的有三点:
1.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我在课堂上引入了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和青藏高原的形成等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2.开展小组讨论: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各自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2.海陆变迁的实例: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青藏高原的形成等。
3.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海岸线的变迁对沿海地区居民生活的影响。
难点:
1.理解并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其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3.组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海陆变迁的现象,增强其地理实践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其人地协调观。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沿海地区会出现海岸线的侵蚀或沉积,导致海岸线的位置发生变化。另外,青藏高原的形成也是一次巨大的海陆变迁过程,曾经的海洋经过地壳运动抬升形成了现在的高原。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整个说课过程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说板书,说巩固六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大陆的漂移和板块的运动两大部分内容,通篇文字语言优美、通俗、生动、易懂。

二、教材编排意图: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扩展和延伸。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我们老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教材特色:1、教材图文并茂,对于知识点,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先出图,图后附上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分析得出合理的推论,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掌握读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通过讲述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节海陆变迁》,教材通过介绍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海陆变迁是自然规律。

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实例、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海陆变迁的理解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

学生具备探究问题的能力,但需要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实例,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分析原因、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海陆变迁是自然规律,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实例,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

2.难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直观材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实例等教学素材。

2.制作PPT,展示教学内容。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处于运动与变化中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等,引导学生关注海陆变迁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海陆变迁的实例,如:马尔马拉海、日本列岛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实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现象。

4.巩固(10分钟)出示课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学生将学习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科学理论,认识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现象有好奇心。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地图来帮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模型等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会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海陆变迁的现象。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模型,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资源:地图、实例、视频等。

2.教学模型: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等模型。

3.教学课件:PPT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海陆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呈现海陆变迁的现象,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一节是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层海陆分布的原因,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的一些基本观点,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延续。

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并对其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播放音视频和动画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3、教学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4、教学重难点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难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5.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动画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6.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这节课的导入我采用的是情景导入的方式。

提出问题现在的海陆分布时如何形成的,然后播放视频《冰河世纪之大陆漂移》。

这是一个动画电影,能很快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防止误导学生,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今的海陆分布格局是否就是由影片中小松鼠引起的?要让学生知道,这只是一种艺术的、搞笑的表达方式,真正的原因以及是谁发现了它,我们这节课来揭晓。

成功的引入这一节课。

(二)新课讲授根据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设计三大知识点: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三个知识板块从现象到本质,相互关联,我采用逐个击破的战略方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例来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海陆变迁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的问题。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人类活动等。

同时,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原因,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答。

例如,给出一些地理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属于海陆变迁的哪一种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挑战。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提醒学生注意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4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4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地球科学的知识有一定的兴趣,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提问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2.图片:海陆变迁的实例图片3.投影片: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动画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了地球表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图片,如海底煤矿、海岸线的变迁等,并提出问题:“这些现象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陆变迁?”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有些地方会变成海洋?为什么有些海洋会变成陆地?”学生分组讨论,并运用地理知识解释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第一步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和具体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爱,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难点: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具体实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对海陆变迁问题的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海陆分布的图片、视频等。

2.教学道具:如地球仪等。

3.分组讨论的材料:如相关新闻报道、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并详细讲解这些原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如台湾海峡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等,培养学生对海陆变迁问题的探究能力。

4.巩固(5分钟)通过回答问题、完成练习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海岸线变化等,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直观演示法。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出示《冰河世纪》海陆变迁的动画。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3.doc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3.doc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在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过程中,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
2. 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
3. 通过对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的了解知道科学发展的过程性【教学重点】海陆变迁
【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大陆漂移及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可以制成拼图)、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地球仪
【教学方法】小组活动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复习提问有关大洲大洋的内容。

(重点是大洲大洋的分布,首先可以让在地球仪上指出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利用拼图巩固,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
(过渡)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
教学环节一:海陆的变迁
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教师可参考后面扩
展资料,但要把扩展资料简写成符合初一学生水平的小片段),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能证明海陆曾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以成语沧海桑田说明中国人对此早有认识;
演示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对海陆变迁做进一步的说明并简单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过渡)模拟演示发生在100年前的关于大洲和大洋十分固定不变的争论,请学生选择参加并说出原因。

教学环节二: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
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中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观察哪些大洲的轮廓非常吻合,并思考这样的吻合说明什么问题;(可以用上述拼图辅助演示)
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用书中的证据说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
分析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演示大陆漂移课件,请学生小组讨论后根据演示内容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它来分析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过去和未来。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海陆的变迁及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学说,那么你在知识和品格培养上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环节三:小结
简单提示,由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一、海陆变迁的事实证据
二、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六大板块的分布
2. 了解板块运动带给地表的影响
3. 学会在地图上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发现多火山地震的地方,或解
释火山地震的发生原因
【教学重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地表的板块结构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述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枚煮鸡蛋、一枚茶鸡蛋、一个用橡皮泥在小地球仪上包成的六大板块模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活动,我们了解了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只身前往北极地区
考察,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难。

魏格纳那种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为了科学不惜献出生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作为一个假说,本身也有一时回答不了的问题。

1926年11月,在纽约召开了一次地质学家的大陆漂移说讨论会,当时魏格纳本人也应邀参加。

据记载,共有14位参加会的人对大陆漂移说发表了意见,发表意见者中,有5人积极支持,有2人持有保留意见,有7人反对。

反对者就提了这样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你能替魏格纳回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
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尤其是地球科学的发展水平,魏格纳解答不了这些问题,当时所有的人都解答不了这些问题。

主持那次纽约讨论会的主席,在会后作了非常有理智、非常有预见性的总结性发言。

他说,大陆漂移说解答了许多古生物、地层以及古气候方面的事实,这些我们在上节课已经深有体会,但他又说没有任何物理学理论能够对漂移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言下之意是还要待将来的科学发展去检验和完善。

科学上的很多重大问题,都归根结底是时代条件所限的问题,而时代的问题只能在时代的前进中得到回答。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大陆漂移之谜终于被揭开了。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是板块运动。

一个新的学说“板块学说”应运而生。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

在引入过程中①渗透给学生一种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上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识。

②了解板块学说是由大陆漂移说发展来的。

(过渡)提到“板块学说”你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什么是“板块”?
教学环节(一)地球表层的板块结构
①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②用煮鸡蛋和茶鸡蛋对比,明确地球并不存在一张完整、坚硬的“壳”,用在地球仪上贴上用橡皮泥贴成的六大板块模型,直观的显示地表是由板块拼成的。

③出示六大板块图,让学生知道六大板块名称,为后面解释一些板块之间出现的地理现象作准备。

过渡:为什么如此划分?一个板块和另一个板块如何划分开?(讨论)科学家们研究了很多自然现象,他们发现其中火山、地震分布是有规律的。

教学环节(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①火山录像,来展示地壳活跃的剧烈场面。

②地震录像,了解地震的危害。

③出示1900年以来世界最大的10次地震分布图、1989年—1998年世界10次最大地震分布图、2001年1—8月世界7级以上地震分
布图、1900年—2001年世界最大地震分布图,通过观察这些较大地震分布图,找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探究与板块的关系。

(讨论)结论: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④出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

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明确中国在火山地震带中的位置。

⑤讨论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该怎么办?由于时间关系,可以只讨论在上课期间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

(过渡)科学家们现在虽然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它们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火山地震作为划分板块的一个重要依据,其实在板块交界处还有很多自然现象,大家观察教材图“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不仅有火山地震现象,还有很多红色的箭头,它表示什么呢?(板块运动方向),板块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教学环节(三)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表现象
①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成山,演示板块碰撞示意图。

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查看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主要山系。

结合书中图像,看喜马拉雅山形成录像。

②结合书中活动,板块张裂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演示红海形成示意图。

③结合书中的预言,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预言未来的地表变化,培养学生探究、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教学环节(四)小结
通过简单的提示,由学生归纳出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总结:板块学说帮助我们解释了我们以前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例如:火山的喷发,地震、山脉、海洋的形成等,但作为一个假说,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激励学生去探索。

【板书设计】
(一)地球表层的板块结构
(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三)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表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