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海陆变迁 第2课时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七年级地理上册 2.4 海陆变迁教案2 湘教版(2021学年)
江苏省七年级地理上册2.4 海陆变迁教案2 (新版)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七年级地理上册2.4 海陆变迁教案2 (新版)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七年级地理上册2.4 海陆变迁教案2(新版)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海陆变迁教学流程设计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思考:为什么有的国家多火山地震2.演示六大板块的组成、分布,移动方向,引导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观点。
2.识记六大板块的名称,并在六大板块示意图上指出它们的移动方向。
3.展示“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播放火山地震的录像。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火山地震带、海洋扩张、萎缩的成因。
复习导入1.问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论观点是什么2.创设情境:什么巨大的力量使巨厚的大陆大范围漂移?1.回忆思考,回答问题2.介绍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讲授新课过渡:“大陆漂移假说”还不能使所有人信服,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可信的“板块构造学1.《六大板块示意图》,识记六大板块说”1.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问:六大板块的名称及结构2.用课件演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归纳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板块都处于不断运动之中(3) 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拉张边界——张裂拉伸——裂谷、海洋挤压边界——碰撞挤压--山脉、岛屿平错边界——平行移动(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的名称、相互位置及其结构。
分析板块与泛大陆、当今世界六大陆的不同2.分析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的原因,积极思考,大胆质疑3。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4 海陆变迁 教案设计
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但的深化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简单了解防震抗灾意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教学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教学难点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图文结合法、合作交流法、联系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成语“沧海桑田”导入,说明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小组交流:【教师精讲点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下列任务:(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
“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2、小组交流:【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教师扩充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教师投影出示大陆漂移动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板块构造学说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表示板块张列,表示板块碰撞。
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学期2.4海陆变迁教案
第四节海陆变迁“海陆变迁〞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最后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根底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海陆分布。
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教材围绕“地形形态变化〞引导学生层层探究、步步求证,最终到达能用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诸多地理现象的才能。
本节内容是?地球的相貌?知识系统的重要板块,表达了地理根本理论和实际的衔接,不仅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预测探究等地理技能。
学生在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两部分知识后,知道了世界海陆分布的大势和世界主要地形类型,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根底。
但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初一的学生抽象思维才能较差,知识面较窄,学习本节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观察猜想、合作探究、情境模拟、探求证据、演示过程、体验精神等方法打破难点,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引导学生猜想、考虑、分析、演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顺利达成学习目的。
能推断出什么变化吗?结论:由此可见,陆地外表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设计意图】通过开展活动,初步认识到地表形态是变化的。
承转:地表形态是变化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剧烈的争论。
时机总是垂青擅长观察擅长考虑的人,正像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而创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解决了这个问题。
大陆漂移假说二、大陆漂移假说阅读教材P41“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答复以下问题:问题一:魏格纳发现南美洲、非洲轮廓的什么特点?(大西洋两岸的两洲轮廓凹凸相吻合)问题二: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什么设想?(两个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问题三:为了证明这个设想,他是怎么做的?(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寻求证据)【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教案设计(2课时)
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可能大家都会想,地震真可怕,它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是啊,地震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来看屏幕显示的火山地震图。屏幕显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这里是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思考:为什么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是这样分布
教学课题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四节 海陆变迁(一)
教学
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过渡
我们刚才说到,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而地壳的活跃,就造成了地表的火山地震。我们先来看一段火山地震的录像。刚才从录像中我们看到,火山喷发的时候真是惊心动魄!而在地震发生后又是满目疮痍,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灾难。
人类活动
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
1、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
2、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3、阅读魏格纳的故事
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
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学的论证方法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二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自然演化的结果。
2.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3. 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认识火山和地震这两种地质现象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质图、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变化2. 大陆漂移假说3. 板块构造学说4. 火山与地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质图、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地震和火山爆发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
二、新课讲解(30分钟)1. 地表形态变化- 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形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表形态的变化。
- 讲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 大陆漂移假说- 介绍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若干块,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 展示支持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如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种群的分布等。
3. 板块构造学说-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或分离,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
- 展示板块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各大板块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 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海沟和海岛弧的出现等。
4. 火山与地震- 讲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 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两种地质现象的威力。
2.4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湘教版)
2.4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湘教版)课程名称:海陆变迁授课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湘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能够描述其地理位置和特点。
2.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如板块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
3.掌握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了解海岸侵蚀和堆积的原理。
4.学习海洋的主要类型,如海湾、海峡、海峡和海平面等。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了解自然界的变迁和地理演变。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
2.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
3.海洋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理和影响。
2.海洋的生命形成和演变。
教学方法:1.讲授法:针对知识点,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2.探究法: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
2.利用问答的方式,引领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二、讲授(40分钟)1.板块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理和影响。
(1)板块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质构造演变。
(3)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海洋温度的上升等。
2.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
(1)海岸线的概念和类型。
(2)海岸线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如海平面的变化、长江河口的侵蚀和堆积等。
(3)海岸侵蚀和堆积的原理和影响,如海蚀平台和海蚀崖的形成等。
3.海洋的主要类型。
(1)海洋的概念和类型。
(2)海洋的生命形成和演变,如海洋浮游生物、珊瑚礁等。
(3)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渔业、石油等。
三、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总结学习成果,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作业(5分钟)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2.自己找一些图片或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海陆变迁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海陆变迁展开,讲解了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板块运动、全球气候变化、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海洋的主要类型等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2.4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word格式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地壳的变动
不变的(错误)
2.海面的升降
一、海陆的分布海陆变迁
3.人类的活动
变化的—“沧海桑田”
4.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1、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B)
(四)、看图释文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 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C)
A.地 球公转B.地球自转C.板块运动D.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 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
从讲故事入手自然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找证据分析大陆漂移假说的解释
学生自己练习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海洋生 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B)
A.印度板块B.太平 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板块挤压而成的(A)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4《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4《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列举实例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学会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及成因。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勇于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了解防灾减灾的常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电教手段及教具:多媒体导入:海陆变迁视频导入:《国庆中秋喜相逢,华夏大地共欢庆》导语:麻古发现随时会被海水淹没的礁石-永暑礁成了南沙群岛的第一大岛永暑岛,感叹真是沧海桑田,中国历经71年,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而我们的地球也真正经历过巨大的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学生:观看视频,升华感情,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设计意图:由具有爱国情感的、生活中的地理的视频导入,引领学生顺其自然、兴趣盎然进入新课学习。
过渡:神仙麻姑曾亲眼看到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这是真的吗?让我们和麻姑一起用事实来说话。
新授:一.地表形态变化1.出示地表形态变化的4个实例和一则新闻,引导学生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
2.归纳总结: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观察实例,解释现象,体会地表形态变化。
让学生从直观去感受地表形态产生的变化。
过渡:地表形态在变化,海陆之间也在变化,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善于思考的麻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让我们和麻姑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吧?二.大陆漂移假说1.慧眼识图: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发现的奥妙。
你的发现跟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不谋而合。
2.大胆假设:南美洲和非洲是一个整体。
3.小实验:一张报纸4.验证假设:出示证据5.得出结论:大陆漂移假说途径①从课本获得②演示过程6.解释现象:南极发现了煤7.魏格纳的事迹进行情感教育学生观察,发现问题,进行猜想。
2.4 海陆变迁 教案 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四部分。
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在教学中进一步利用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
让学生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此部分理论性强,课程标准做了说明,应注重对学生的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渗透防灾减灾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因本节内容理论性强,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如果照本宣科,他们会感到索然无味,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学时需要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视频进行感官和视觉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及位置。
2、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动画演示等,了解板块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通过阅读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了解一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教学重点】1、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
2、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模拟演示、多媒体辅助。
【教学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员等图片)师:我们来看这组图片,这是2020年5月27日,中国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为珠峰“量身高”。
七年级地理上册 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 湘教版
课 题
第二节 海陆变迁
课时
总 2课时
主备人
第 2课时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点
难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法
教法
读图绘图、小组合作学习
读图指导、 读图分析
教 学 过 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自主构建
智能测评
1
.引导学生读图区分概念
2.指导学生读图从半球位置,相对位置记住四大洋的位置
让学生做题,巡回指导
释疑解难
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当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会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当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会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学生主动梳理知识结构,谈学习收获1.来自题2.交流答案、做题思路,
相互纠错,完善答案
课后反思
.提出问题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以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将会从地球上消失,你能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下吗?
读图讨论 让学生观察,并分成学习小组讨论:
(1)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
(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
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即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然后说明这些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发生火山、地震。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设计:2.4海陆变迁
第八周第二课时
年级
七年级
主备教师
张保利
使用时间
课题
第四节海陆变迁
本人使用方案或调整意见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大陆漂移假说
1、提出人:
2、大陆漂移假说内容
3、证据
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2.读图2-55识记六大板块的名称。
3.思考42-43页活动。
四、火山与地震
1、世界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分布在
、两大地带。
2、读图2-56
找出两大火山地震带的位置。
观察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别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
检测与小结
1,我国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请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解释。
2、利用所学内容解释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通过访问与从网上、报纸上收集资料,写一篇论文,介绍地震发生时逃生的方法,并与同学分享。
回答
板书设计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1、缓慢的变化2、剧烈的变化
二、大陆漂移假说1、提出人2、内容3、证据
三、板块构造学说1、内容2、六大板块
四、火山与地震1、分布2、防震措施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有关地震的知识比较熟悉,一提到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学生反应比较强烈,爱国激情比较高涨。但由于课前没有画出六大板块的空白图,学生记忆效果不理想。
(2)图中字母A处与B处相比,地壳稳定的是处,原因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海陆变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
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大板块示意图
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3。